图形——背景理论与语境辨证观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语空间介词意义研究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语空间介词意义研究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英语空间理论;意义1. 引言空间介词的意义反映的是一种图形-背景关系,因此,介词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可以通过图形-背景原则来给予解释和说明的。
换言之,图形-背景理论可以用于在英语句子中理解和学习空间介词。
因为一般而言,每个英语句子是一幅图画,包含有一个图形和背景。
同时,当该英语句子中有英语介词时,图形与背景之间的位置关系便可以用来解释介词的意义即位置表征,这一点在空间介词中体现得更加明显。
2. 理论背景2.1图形-背景理论图形-背景(figure-ground)是认知语言学当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图形(figure)指某一客观对象在被人感知时得到突显的部分,即注意的焦点部分;背景(ground)指某一客观对象在被人感知时对图形起衬托作用的部分,即为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
图形的确定,完形心理学家认为应遵循“普雷格郎茨原则”(Principle of Pranganz),即通常具有完形特征的物体(不可分割的物体)、小的物体、容易移动或运动的物体用作图形。
图形-背景理论认为“图形-背景分离原则”不但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也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
语言与认知是不可分的,语言的应用不是完全由语法规则制约的,而与人类的认知方式有关(赵艳芳,2001)。
图形背景分离原则不仅能用来解释各种语言现象,而且还被广泛地应用于语言学领域。
2.2射体-界标理论图形传达的意义为:含有介词的句子所展示的内容是一个过程,体现了其动態发展变化的特性,并隐含了这个动态过程历经了不同的、暂时性的阶段,在这些不同的变化阶段里,图形追寻的是一个路径(path),就像子弹或导弹走过的路径一样,因此,图形也可被称作为“射体(trajector)”,它刻画出了射体沿着路径从背景的一端移向或超越另一端的图像,因此,背景也可以被称为“界标(landmark)”。
3. 英语介词的来源根据认知语言学,语言是人类的认知能力不断地与外部世界互动的产物,其一切语义都起源于人类自身的体验,人类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体验过程中,不自觉地就会以自我为中心,形成立体的空间概念,如up-down,before-after,in-out 等,这些朴素的空间概念被不断感知、强化、抽象,形成更为抽象的意象图式(杨唐峰,2009),当语言产生时,表达这些空间概念的词汇就构成了介词词类,因此,从根本上讲,介词来源于人类对自身、自身所处的空间、空间内事物的位置关系的认识,如“很多次地体验一物高于一物的情景,我们就获得了某种over关系的认知模式或图式,并能够将这种空间关系运用于其他的情景。
从认知诗学角度解读《天净沙·秋思》

从认知诗学角度解读《天净沙·秋思》[摘要] 作为认知诗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图形—背景理论以凸显原则为基础。
在认知语言学中,图形-背景分离原则被看成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
本研究尝试运用认知诗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与认知语境知识探究《天净沙·秋思》,期望在更好的理解和品味该作品或同类作品探寻出新的认知理据的同时为认知诗学的实践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 图形—背景理论;认知语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受到众多文学研究者的关注。
但是大多数研究是关于其主题、美学价值以及英文译文的比较研究(黄宪芳,2004;张大联,2010;夏旭姣,2010),只有个别学者从认知诗学角度进行解读(刘洁,2014)。
本研究尝试运用认知诗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与认知语境知识探究《天净沙·秋思》。
一方面为认知诗学的实践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另一方面为更好的理解和品味该作品或同类作品提供新的认知理据。
一、认知诗学与图形-背景理论认知诗学以分析哲学为基础,从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中吸取营养的最新流派,是由Reuven Tsur首次在What is Cognitive Poetics(1983)中提出的。
Reuven Tsur认为认知诗学主要用于解决文本结构和感知效果之间的关系,关注阅读理解(interpretation)、强调感知(feeling)和感知效果(perceived effect),是一种诗歌欣赏的方法或技巧(Reuven Tsur,1983)。
在人文主义转向的影响下,文学理论研究者开始运用认知理论研究文学语言,关注文学文本的阅读与心智活动的关系。
紧接着,以Stockwell为代表的认知诗学研究以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以文学文本的阅读为研究目的,通过图形—背景、脚本图式、文本世界理论、可能世界理论、原型理论、认知语法、心智空间、隐喻、寓指等认知方式对特定语境下的文学文本进行分析(苏晓军,2009,P.8),这种分析强调文学阅读的体验性、互动性和文学语境性。
图形/背景理论与汉英诗歌语言对比研究

图形/背景理论与汉英诗歌语言对比研究基于王维与华兹华斯的诗歌语料分析,从图形/背景理论的“空间关系”和“时间事件”角度分析两者所代表的汉英诗歌语言,发现汉语诗歌多通过“空间关系”体现图形与背景,而英文诗歌不仅使用“空间关系”,而且运用“时间事件”加以体现。
本文认为这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及英语的时间性特质息息相关,这也体现了汉语的空间性思维及英语的时间性思维。
标签:图形/背景理论空间关系时间事件汉英诗歌语言一、引言诗歌以其语言简练,意境优美并能反映民族的思维和文化而深受喜爱。
国内外不少学者(Tsur,R.,1992、1998;Stockwell,P.,2002;Gibbs,R.,2005;匡芳涛、文旭,2003;梁丽、赵静,2005;梁丽、陈蕊,2008;蓝纯,2011)从认知角度研究诗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拟在前人基础上,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为研究背景,对比汉英诗歌语言,以期发现其中的不同,探讨两者所体现的民族思维差异。
本文语料取自唐代诗人王维和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的10首诗。
王维又称“诗佛”,是盛唐诗人的代表,其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艺术造诣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华兹华斯是“湖畔派”诗人之一,诗歌取材于自然景观,作品寓情于境,情景交融,两者具有可比性。
语料采用工具Antconc 3.2 进行检索分析。
二、图形/背景理论鲁宾(Rubin)于一个世纪前提出图形与背景并运用于心理学(赵艳芳,2011:148)。
“图形”指所要描写的对象,是感知中凸显的部分,即注意的焦点;“背景”指环境。
Talmy(2000)最先将该理论运用于语言研究。
语言研究中,图形与背景既可以是空间中运动或方位事件中两个彼此相关的实体,即“空间关系”,如例(1)、(2);也可以是在时间、因果关系或其他情况中彼此相关的两个事件,即“时间事件”,如例(3)、(4)。
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的仿拟识解的开题报告

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的仿拟识解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仿拟识解指的是利用图形或图案进行视觉辨认或复制的能力,是人类视觉认知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如今许多领域都需要更高水平的仿拟识解能力,比如电子游戏、建筑设计、模型制造等。
因此,研究人类仿拟识解能力的机理和规律,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人类的视觉认知能力,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支持。
目前,有许多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人类视觉认知过程中的仿拟识解能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图形—背景理论。
该理论认为,图形与背景是相互依存的,人类视觉系统通过分离图形与背景,进而识别出目标物。
该理论的提出不仅深刻改变了人们对视觉认知的认识,还为研究人类仿拟识解能力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因此,本研究旨在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视角,深入剖析人类仿拟识解能力的机理和规律,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和应用前景,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和人类视觉认知能力的提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1)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对仿拟识解的启示。
该部分将系统阐述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视觉认知中的应用,通过比较和分析,探讨其对人类仿拟识解能力的启示和影响。
(2)人类视觉系统对图形/背景的感知和分离机制。
该部分将介绍人类视觉系统对于图形和背景的感知和分离过程,探究其中的机理和规律,并从中找寻影响人类仿拟识解能力的关键因素。
(3)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人类仿拟识解能力的计算建模。
该部分将利用图形—背景理论提出的视觉模型,结合神经网络算法等方法,对人类仿拟识解能力进行计算模拟,探讨其潜在应用前景。
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调研、实验测量、数据分析和计算建模等方法进行研究。
其中,文献调研和实验测量主要用于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数据分析和计算建模则用于对人类仿拟识解能力的机理和规律进行探究和分析。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研究图形—背景理论在人类视觉认知中的应用及其对人类仿拟识解能力的启示,通过实验测量和计算建模,全面地揭示人类视觉系统对于图形和背景的感知和分离机制。
从图形-背景理论阐释双关语的认知理解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句法研究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句法研究作者:李萍仇伟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6年第05期摘要:“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经由语言学家Talmy的引入,后常被运用到语言组织结构中,成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理论之一。
文章借由实例着重解读了其在简单句和复合句中的运用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简单句;复合句一、引言早期国内外语言学家从不同维度对句法的定义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
但是,传统的研究仅限于语言本体研究,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认知心理因素对语言的音形义所造成的重大影响。
本文将以“图形—背景”理论为基础,重点阐释其在简单句与复合句中的合理运用,体现该理论在句法研究中的强大解释力。
“图形”(Figure)和“背景”(Ground)这一对术语最早由丹麦心理学家Rubin(1915)在探讨“脸与花瓶幻觉图”(Face-vase illusion)现象时提出。
Koffka(1935)等完形心理学家将该现象运用到知觉组织研究中,后由Talmy引入到认知语言学,他认为“图形”是一个移动或者概念上可移动的实体;“背景”是为突出图形的一个参照体。
Langacker在其基础上提出了“射体”和“界标”的概念。
Ungerer和 Schmid更是认为简单句中的主语对应图形,而宾语对应背景。
学者们一致认为图形是突出的部分,而背景只是衬托部分。
二、“图形—背景”理论与简单句在简单句中图形和背景的关系常表现为各种方位关系,例如“上下”“旁边”等。
如:(1)The bike is near the river.译文:自行车在小河附近。
(2)The river is near the bike.译文:小河在自行车附近。
传统语法认为它们的结构一致,表达意思相近,因此是对等句。
但是,在“图形—背景”理论的诠释范围内,因为(1)和(2)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因而凸显的图形也不一样。
参照Talmy等对图形和背景所持有的见解,可以得知,在(1)中,主语“自行车”是较小的物体,因凸显程度高即为图形,宾语“小河”作为确定自行车位置的参照物,即背景。
图形背景理论下对“上方”歧义现象的理解

通 过 这个 句 子 ,我们 可 以发 现 它 存在 歧 义现 象 。“ 上方 ” 所 表达 的情 景 , 即黑 板 与横 幅标 语 的相
对位置关系 , 有 两 种 相互 排 斥 的情 况 : 一 是横 幅标 语 位 于黑板 的上 半 部分 , 二是 横 幅标 语 位 于黑板 的 上空 , 附着 于墙 壁 。 对 于这 种歧 义 现象 , 我们 一般 既
l 1 5
研究生论坛
语文知识
2 0 1 3 年第 1 期
用 于表 示空 间位 置关 系 , 意 义较 为实 在 。句 中作 为 图形 和 背 景 的名 词 的 物体 形状 通 常都 是平 面或 近 似于 平 面 , 如钟表 、 国旗 、 图画 和纪 念 币 等 , 而 且 图 形 明显 小 于 背景 的尺 寸 , 如 圆盘相 对 于 钟表 , 五 角 星相 对 于 国旗 , 铸 造年代 相 对 于纪念 币 。这 种平 面 的特 性有 助 于 凸显句 中 图形 的依 附 性 和 图形 与 背 景 的同一 I 生, 大小 的差 别则 有 助于 提高 参 照物 和 目 的物 的辨识 度 , 从 而 使人们 能 够更 轻 易地 理解 图形 与背 景 的位置 关系 ,削 弱歧 义现 象对 人们 的影 响 。 不过 , 当人们 缺 乏 对 图形 与背 景 物体 的认 知 , 并 且 图形与 背景 的大小 无法 轻 易从语 句 中辨 别 时 , 歧 义 的发 生 率就 会 升 高 , 例 如前 文开 头 提 到 的“ 黑板 上 方 悬挂 着一 条横 幅 ” 。 排 除人们 理解 的一 般情 况外 , 如果 人们不 理解 黑板 与条 幅 的大 小 比例 常识 , 或者 黑板 与条 幅 的大小 不 同于常 规 的认识 , 则 歧 义现 象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语倒装句教学研究

基于“图形 - 背景”理论的英语倒装句教学研究摘要倒装句是中学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之一,传统课堂中的倒装句教学强调语法规则,忽视语法现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和认知因素,导致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用图形-背景理论以及凸显观分析倒装句式的认知构成,并以此指导英语教学。
关键词:英语倒装句,图形-背景理论,凸显观,象似性1.引言一般而言,英语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基本遵循主-谓-宾的句式结构,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但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会使用倒装结构来为了凸显某种信息,以达到某种目的。
倒装句一直以来是中学教学的难点之一。
传统语法中的倒装句教学过度关注倒装句的句式结构和语言特点,忽视语言现象下的认知机制,让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倒装句的句式特征。
实践证明,光靠背记语法规则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到语言现象背后隐含的深层意义。
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更为全面科学的倒装句认知模式。
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出发,结合识解观中的凸显观,研究英语倒装句的认知结构,并借此指导学生的英语学习。
1.以往关于倒装句的研究2.1倒装句定义一般而言,英语的正常语序为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但在某些情况下,句子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关系会发生变化,通常表现为谓语或谓语的一部分会被放在主语之前,这种句子叫做倒装。
一些国外学者尝试从不同方面定义了倒装句。
Quirk认为“Inversion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the fronting of an element”,倒装句通常与一个元素的前置有关,强调了倒装句中的位置关系变化。
Dorgeloh指出,倒装句的特点表现在“the reversal of the subject and the verb”,明确了变化元素是主语和谓语,且强调两者位置关系的调换。
在国内,许多语法书上也详细地定义了倒装句。
实用英语语法精粹中认为英语句子通常有两种语序,一种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称为自然语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形——背景理论与语境辨证观导言图形-背景论(figure-ground theory)是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于1915年首先提出来的,后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来研究知觉(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
认知语言学家Talmy(1978,2000)率先将其引入语言学领域,做出了图形背景的语言学定义,并用于解释空间方位介词(Langacker, 1987)和英语句法结构的研究。
本文在简述图形背景理论及其在语言层面的解释力的基础上,讨论了语境的辨证动态观,尝试提出了图形背景理论中图形、背景和后景与语境分类中的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辨证对应。
在此基础上得出句法结构(尤其是句子主语的选择)和语境焦点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人的视角、观察方位、注意焦点、识解方式等认知因素。
一、图形-背景的基本观点及其在语言学领域的应用众所周知,鲁宾著名的“脸/花瓶幻觉”证明的确存在着“知觉突显”。
当我们观看周围环境中的某个物体时,通常会把这个物体作为知觉上突显的图形,把环境作为背景,这就是突显原则(prominent principle)。
图形和背景的感知是人类体验的直接结果,这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会用一个物体或概念作为认知参照点去说明或解释另一个物体或概念,这里的“背景”就是“图形”的认知参照点。
例如,当我们看到桌上有本书这样的情景时,“书”通常会被认为是图形,“桌子”是背景,我们可能会说The book is on the desk.或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 而不是相反。
根据完形心理学家的观点,图形的确定应遵循“普雷格郎茨原则”(Principle of Pragnanz,即“简洁”),即通常是将具有完形特征的物体(不可分割的整体)、小的物体或容易移动的物体视作图形。
Talmy率先把图形-背景理论用于语言研究。
语言类型学研究表明,S-V-O结构人类最优化的语序结构,最符合人类的认知顺序。
因为,主+谓+宾结构正分别对应着人类认知视觉中的图形+谓语+背景。
Langacker(1987)用图形背景理论对方位介词(under, on ,over…)作了个案研究,如:The balloon is flying over the house. 从而得出“图形和背景可以理解为一种位置关系,这种位置关系常常用来表述命题,或者说,位置关系的命题意义可以理解为图形-背景关系。
”(Ungerer&Schmid,1996)。
因此,认知语言学家就把图形-背景分离原则看成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
1.图形-背景的界定及特点Talmy(2000)给语言中的图形和背景分别列举了定义特征和联想特征。
图形没有已知的空间或时间特征可确定,背景具有已知的空间或时间特征。
这就是图形和背景的定义特征。
而联想特征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描写,如:空间大小、时间长短、动态性、可及性、依赖性、突显性、关联性以及预料性等。
其中定义性特征在确定图形和背景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联想特征只起辅助作用。
当用它们来确定语言中的图形和背景时,如发生定义特征和联想特征的冲突,联想特征应服从于定义特征。
例如:The car is near the flat. 其中,汽车是图形,公寓是背景,这是符合定义特征和联想特征的。
但是The flat is near the car. 似乎在某些语境下也是可以接受的,如我们通过特指的已知的汽车作为背景参照点去认识图形——车的主人的公寓,虽然此句结构违背了联想特征的空间大小、动态性等特征,但定义特征的已知和未知特征,决定句法结构图形和背景的选择。
空间场景的语言表述通常被分为图形、背景和后景(background or setting)三部分。
图形是我们要认识的物体,背景是确定图形的参照物,后景(通常在句子中是隐性的)是建立语言表述的图形、背景与心理上的图形、背景之间联系的参照框架。
如:The lion chased the gazellethrough the forest.此句中,主语the lion 是图形,宾语the gazelle是确定图形的参照点,后面的状语the forest 就可以理解为确定图形背景的后景或大背景。
当然随着人的视角、观察方位、注意焦点、识解方式的不同,我们也可以把the lion和the gazelle一起看作图形,把the forest 看作背景;或者把the lion看作图形,把the gazelle看作背景。
因此,同样一个情景,具体识解只能因人而异,句法结构也就有一定的差异。
二、语境、语境分类及其辨证关系语境作为语言学概念是由德国语言学家Wegener于1885年最先提出的。
语境因素纷繁复杂,其分类标准也各异。
如: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与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局部语境(local context)与整体语境(global context),显性语境(explicit context)与隐性语境(implicit context)等。
其中,Malinowski的语境分类是最有影响的,1923年他提出了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的概念,指与语言交际活动直接相关的客观环境或实际情景,如言语交际的参与者及其身份、时间和地点、交际媒介等因素。
1935年他又提出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指语言交际活动参与者所处的整个文化背景。
不论是情景语境还是文化语境都是非语言因素的语境,都不同于语言因素的上下文语境(context),即:口语中的前言后语,书面语中的上下句或上下段。
本文主要是基于此种分类而讨论的。
对于语境的特征,语言学界的见解并不一致。
在有些语言学家看来,语境是静态的,但在另一些语言学家的眼中,语境是动态的。
与此同时,也有人认为所谓静态和动态实际上是相对的,更有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语境的动态性是绝对的,而静态性是相对的。
这种辨证的相对观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的重视。
Sefton (1995,转引自朱永生2005)坚持语境的相对观,认为语境是由多种参数构成的。
在这些参数中,有些是相对静态的,有些是相对动态的,另一些则可能是介于两者之间的。
他运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隐喻表达了他的语境动静观。
把语境各因素隐喻为“一个人行走在山脚下的房子前”这幅场景,相对于运动的人,大山是静止的,而处于中间的房子,随着人的慢慢走远,由相对静止到相对运动。
我们可以把此语境的各因素(人、房子和大山)分别对应于语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语境的辨证相对观。
Halliday和Hasan(1985)对语境和语篇的关系也作了论述,认为语境(情景语境)和语篇(上下文语境)不是两种不同的现象,而是同一种现象,差别在于观察角度的异同和距离的远近。
其次,语境和语篇之间存在一种双向的预测关系(bi-directional prediction),语境是产生语篇的环境和依据,没有任何一个语篇的产生与理解能脱离语境的帮助。
同样,根据谈话的内容,我们也能知道说话时的具体语境。
最后,语境和语篇之间存在一种互动的关系或者说是相互创造的关系,即:交际不仅依赖语境,而且改变语境,不管是语言语境还是非语言语境都随着交际的进行而发生改变。
同时,Halliday认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是互补关系,把情景语境看作是文化语境的具体实例,把文化语境看作是情景语境的抽象系统(类比成气候与天气的关系),两语境是同一种现象,差别在于观察角度的异同、距离的远近、注意的焦点等方面。
情景语境在人类交际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类认识世界、相互交流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为近距离看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情景语境,远距离看到的则是总体的文化语境。
三、图形背景理论与语境辨证观认知语言学是建立在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观察和概念化世界的方式基础之上的人类语言的一门新兴学科(Ungerer&Schmid,1996)。
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把语言表述中的成分根据人类观察和概念事物的顺序,分为图形、背景、后景。
在语言表述中,我们究竟选择哪一部分作为图形、背景或后景,主要是由于人的视角、观察方位、注意焦点、识解方式的不同决定的。
因此人们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了传统语法不能充分解释的句法结构多样化的根源,为句法结构多样化和句子主语的择用寻找到了认知理据。
如前所述,语境的辨证动态观认为语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确定也决定于人的视角、突显焦点、识解方式等。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得出图形背景理论与语境辨证观的某些相似性:即心理图形对应上下文语境,心理背景对应情景语境,而后景则对应文化语境(在语篇中通常是隐性的)。
在话语理解过程中,我们通常是以背景为参照点,在后景的框架内去寻找或认识图形。
图形通常是处于第一突显的部分,背景次之,而后景则可能是忽略或隐现的部分。
同理,我们也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的框架下,通过具体的情景语境来理解语篇。
语篇的字面和上下文意思通常是我们首先关注的焦点;当语篇意义的理解出现矛盾时,我们通常求助于语篇外的情景语境;文化语境通常是最后的考虑(当出现文化冲突时)。
但是,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我们也可能突显后景和文化语境或者是背景和情景语境来理解话语。
比如:当我们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西餐厅里共进晚餐时,文化或情景语境可能是理解话语的关键图形,处于注意的焦点和突显的位置,而语篇仅是理解图形的背景参照点。
因此,交际理解的关键在于人的注意焦点和不同识解等因素。
四、结语综上所述,图形背景理论及其在语言层面的运用充分说明了该理论在语言学领域的解释力,通过论述图形、背景、后景的关系和语境因素的辨证观,提出了图形背景理论中图形、背景和后景与动态语境中的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辨证对应。
认知语言学主张从人的心理认知过程来研究句法结构的生成和理解,认为人的视角、观察方位、注意焦点、识解方式等决定句法结构和语境因素的选择。
参考书目:[1]Halliday, M.A.K.& nguage, 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antic Perspective. Geelong, Victoria: 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2]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 ol.1.[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3]Talmy, L.Figure and Ground in Complex Sentences[A].Greenberg,J.H.Universals in Human Language V ol. 4.[C].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Towards a Cognitive SemanticsV ol. 1.[M]. Cambridge,Mass: The MIT Press.2000.[4]Ungerer,F.& Schmid, 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London:Longman.1996.[5]朱永生.语境动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满孝平,山东财政学院外国语学院;武仲波,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