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区域大地构造一些概念

地大区域大地构造一些概念
地大区域大地构造一些概念

一些概念

A型俯冲作用

A type subduction

一个大陆岩石圈对另一个大陆岩石圈的俯冲作用。当两个大陆型岩石圈地块之间汇聚时,在陆缘新形成的热而较轻的火山弧有可能逆冲于冷而较重的稳定大陆岩石圈地块之上;或者伴随继续的挤压过程,随后发生一个大陆岩石圈地块俯冲于另一个大陆岩石圈地块之下。A型俯冲这一术语是为了纪念一位奥地利的阿尔卑斯山地质学家安普费勒(O.Ampferer)而命名的。A型俯冲作用往往发生于伴生的B型俯冲作用之后或同时。A 型俯冲作用会导致陆缘山系后方挤压和地壳缩短,沿俯冲带出现叠瓦状逆冲带和复杂的推覆体,并伴随着前陆盆地生成。

B型俯冲作用

B type subduction

大洋岩石圈板块俯冲于大陆岩石圈或另一大洋岩石圈板块之下的俯冲消减作用。和达清夫(K.Wadati,1935)首先发现环太平洋地震带的震源深度通常是靠洋侧较浅、靠陆侧较深,构成一个倾斜的地震带。B型俯冲是以贝尼奥夫(H.Benioff)名字命名的

安第斯型大陆边缘

continental margin of Anden type

濒临俯冲海沟、构造活动强烈的大陆边缘,南美大陆西岸就属于这类大陆边缘。在这里,东太平洋的大洋型纳斯卡板块沿秘鲁智利海沟俯冲到南美板块之下,俯冲带的倾角较小,板块间挤压强烈,火山弧直接在大陆边缘(安第斯山)形成,后方未出现拉张型弧后盆地,而是褶皱变形带。这是安第斯型大陆边缘有别于发育弧后边缘海扩张带的亚洲大陆东缘的重要标志之一。研究表明,这里的俯冲作用可以较好地解释安第斯山脉地区近2亿年的地质演化经历。这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向运动使陆缘遭受强烈构造变形,形成了褶皱山系(即现在的安第斯造山带的东带)。俯冲作用还在其西侧形成了大安第斯火山链,导致南美大陆向西增生

安山岩线

andesite line

又称马绍尔线(Marshall line)。马绍尔(P. Marshall,1935)提出,指以太平洋盆内部橄榄玄武岩、粗面岩为代表的碱性岩系和环太平洋带岛弧及活动大陆边缘钙碱性岩系的地理岩石分界线。此线从阿拉斯加沿西太平洋岛弧带、美拉尼西亚群岛、汤加克马德克到新西兰以东的查塔姆岛,以安山岩出现为标志。此线以东,代表太平洋板块内部,以橄榄玄武岩和粗面岩为主;以西代表环太平洋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以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和玄武岩为主。从板块构造观点看,它代表洋、陆板块之间的界线和俯冲、消减作用的开始

板块

plate

地球岩石圈被洋中脊、岛弧海沟系、转换断层等三大构造活动带分割形成的大小不一的不连续的岩石圈块体

板块边界

plate boundary

不同板块之间的结合部位,表现为持续活动的火山带和地震带,是全球地质作用最板块边缘类型为活跃的地区。可分为三种类型:洋中脊代表的离散边界、俯冲带代表的汇聚边界和转换断层代表的转换边界。一般认为缝合带代表古板块的汇聚和碰撞边界

板块缝合线

suture,suture zone

又称板块缝合带。两个大陆板块相向碰撞的结合带。它代表古板块的汇聚边界,因此是重建古板块的重要依据。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消减使原先位于大洋两侧的大陆碰撞、拼合而产生的强烈变形带内常保留有洋壳残余物质(蛇绿岩套),它和造山带相伴生;这样的碰撞结合带即为地缝合线所在部位。一般认为,印度板块在新生代早期向北漂移过程中与古欧亚大陆碰撞,而使新特提斯洋关闭,沿印度河和雅鲁藏布江形成地缝合线;在这个带内就有代表洋壳残片的蛇绿岩套,以及俯冲增生楔、混杂堆积等标志性岩类;在巴基斯坦的拉达克等地,更有晚白垩世的蓝片岩

板块构造

plate tectonic

由于洋底分裂、扩张、板块间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全球性板状地质构造

板块汇聚

plate convergence

又称板块聚敛、板块敛合。相邻板块作相向运动,使其间的水平距离不断缩短的作用。在两侧分别为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的情况下,两者间运动的界面即贝尼奥夫带,海沟是它在地表出露的形迹。洋壳俯冲到一定深度以后,由于温度-—压力的升高而发生局部熔融,熔体上升到地表可形成岛弧或陆缘弧。因此岛弧和海沟的空间配置反映了板块俯冲的极性。在两侧都是大陆板块汇聚的情况下则发生碰撞,形成像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那样的碰撞高原

板块离散

plate divergence

相邻板块作背向运动,使其间的水平距离不断增大,结果出现新的洋壳的作用。现代全球大洋中脊就是典型代表。发生在陆地内部的离散作用会使大陆裂解,如阿拉伯半岛正因红海的发育而离开非洲大陆。目前散布在大洋中的一些陆壳碎片,如印度洋中的塞舌尔群岛、大西洋中的罗卡尔海台等都是通过离散作用从大陆裂解出来的。它们就是潜在的地体

板块碰撞

plates collision

两板块相向运动发生俯冲消减,当其间的洋壳全部损耗以后,陆壳因浮力不能下潜而导致碰撞。根据两侧陆壳的性质可分为弧弧碰撞,弧陆碰撞和陆陆碰撞。千岛和日本岛弧正沿北海道南部碰撞;台湾东海岸山脉是吕宋弧与欧亚大陆之间弧陆碰撞的产物;中国的秦岭大别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等山脉都是不同地质时期陆陆碰撞的产物

板内变形作用

intra plate deformation

又称陆内变形作用(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经典的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岩石圈板块是刚性的,地壳变形只沿板块边界发生。但是后来的研究发现,大陆内部广泛存在弥散性的变形,在远离板块边界的地方也会出现线状构造变形带,而且其成因不能和已知的板缘活动联系起来。中国中生代的燕山造山带和新生代的天山造山带都是这方面的典型实例。它们都以克拉通盖层为基底,造山带没有明确的边界,内部单元分布和造山带走向不平行、区域变质作用微弱、岩浆活动未显示极性、变形样式既有薄皮构造也有厚皮构造等。板内造山是大陆活化的一种重要表现

板内块体

intraplate bmocks

现代地震活动带的分布以及通过空间定位系统和卫星激光测距建立的GPS网、SLR 网等的观测结果,表明大陆在周围板块作用下,内部存在复杂的差异运动。马杏垣等(1989)根据现代地壳运动的速度场,将板内构造进行分区,板内地块称之为板内块体。可以看出在印度板块的推挤下,中国大陆西部存在明显的向北运动,运动速率从南向北逐渐减小。过银川-昆明南北纬向线以后运动方向转为向东,速度也显著降低

板内造山带

intra plate orogenic belt

又称陆内造山带。发育在大陆内部、远离同时代板块边界的构造活动带。它发育在前期已稳定的克拉通盖层基础之上,有明显的构造变形和强烈的岩浆活动,但是缺乏蛇绿岩套及其他指示洋盆存在的深水沉积,区域变质作用微弱。中国中生代的燕山造山带和新生代的天山造山带都是陆内造山的典型实例

板片

plate slab

又称板舌。板舌的两种成因和形态示意(据马宗晋等,2003)提出,指板块俯冲下插的部分,环太平洋带是洋、陆汇聚,出现深俯冲的典型地区。俯冲下插部分的角度和形态差别很大,但总的形态很像舌头。为了对板块的俯冲下插部分作较细致的描述并进一步划分构造要素,可把板舌的不同部位分别称为舌基、舌根、舌端和舌侧壁;覆盖在板舌上方的上覆板块部分称为舌盖。南美洲西海岸板舌的差异变形最为明显,上拗型下插和下拗型下插相间出现,控制了火山活动的有无和金属成矿带的分段

板条

plate lath

板块内具有相对独立运动和变形表现的构造单元,形态上为长度远大于宽度的条状体,马宗晋等(2003)提出。板块运动并不完全是整个板块整齐划一的运动,板块内部也可划分次级单元和发生板内变形。如太平洋板块东侧垂直洋中脊走向的一系列长数千千米、近东西向的转换断层,如门多西诺断裂带等把板块切割成一系列近等间距、宽达上百千米的条状体。这些条状体都有拗曲,而且不同条状体拗曲的顶点明显错位;相邻条状体的磁异常条带宽度差别往往也很大,说明它们的开裂速度不完全相同。此外在大洋板块俯冲下插过程中,板块插入部分反复挠曲,其前端很易被撕裂,也会形成一系列的条状体。太平洋板块各俯冲带,甚至同一俯冲带的不同地段显示出俯冲运动的差异就是很好的证明。所以可

将这些条状体称为板条构造,简称板条。大陆板块内部也可划分出板条,如中国大陆被几条明显的纬向构造分出的一些条带。深入研究板条构造不仅有助于探讨板块的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对地质灾害和矿产的分布、成因研究也有一定意义

板缘造山带

orogen in plate margin

又称陆缘造山带(orogen in continental margin)。经典板块构造理论认为,所有的造山带都形成于板块边缘,造山运动起因于两个板块间的俯冲或碰撞作用。陆缘造山带可划分出四种类型:岛弧型、科迪勒拉型(安第斯型)、新几内亚型(弧陆碰撞型)和喜马拉雅型(陆陆碰撞型)。但后来人们发现板块内部也可以形成造山带

贝尼奥夫带

Benioff zone

又译为毕鸟夫带。由岛弧外侧的海沟向下往大陆方向倾斜、下延的现代活动地震震源带。贝尼奥夫带由和达清夫(K.Wadati,1935)发现,经贝尼奥夫(H. Benioff,1954)研究证实,故又称和达清夫贝尼奥夫地震带(Wadati Banioff seismic zone)。贝尼奥夫(1955)提出倾斜地震带可分两段和三段图式:两段式由从地表到60千米的浅震和延伸到大约300千米深度的中深地震组成,平均倾角33°;三段式深达约650千米,平均倾角60°。最大震源深度可达650~710千米,再往下消失。贝尼奥夫认为100千米以上的地震由板块俯冲作用引发,深源地震源于板块内部变形。地震间断则指示俯冲板块的断离

被动大陆边缘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又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Atlantic type continental margin)。即通常所说的稳定大陆边缘,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大陆边缘。其地壳是洋壳到陆壳的过渡,大陆和海洋位于同一刚性岩石圈板块内的过渡带。它没有海沟俯冲带,早期裂开阶段位于板块内部,随后被动地随着裂开的板块而移动,故无强烈地震、火山和造山运动;它以生成巨厚的浅海相沉积、岩浆活动微弱和地层基本上未遭变形而与活动大陆边缘形成鲜明对照。被动大陆边缘由宽阔的大陆架、较缓的大陆坡以及缓坦的大陆陆基组成。通常年轻的稳定大陆边缘陆架较窄;发育成熟的稳定大陆边缘具有广阔的陆架区。陆架下界(陆架坡折)的平均深度约130米。陆坡的坡度相对陆架显著增加,世界大陆坡的平均坡度为4°17′,比陆架的坡度大20倍左右。陆坡地形十分崎岖,常被海底峡谷切割。陆基是大陆坡与深海平原之间的过渡区,坡度十分平缓,由巨厚的浊流、等深流和滑塌沉积物组成,可形成许多海底复合扇。是伸展作用体制下大陆岩石圈减薄和大幅度沉陷形成的活动微弱的大陆边缘。属于被动大陆边缘的有非洲边缘(北部除外)、澳大利亚西部和印度半岛的南部边缘等。北美东侧的大西洋沿岸是现代正在发育的被动大陆边缘,它开始形成于美洲与非洲分开后的晚三叠世。空间上呈一系列与大陆边缘相平行的长条形盆地,由两部分地层组成:下部地堑型盆地充填了晚三叠世陆相粗碎屑堆积和火山岩,分布于靠内陆一侧;上部为拗陷成因的厚7~12千米、大致呈水平产状的侏罗纪到新近纪的海相沉积。它们形成向海加厚的楔体叠置在下伏厚度减薄的过渡型地壳之上。被动陆缘的生成源于岩石圈拉伸所导致的上地幔物质上涌,减薄了的地壳通过铲状正断作用在地表形成复杂的地堑系;来自上地幔的熔岩沿裂隙上升,铺满新出现的海底,最终建造起正常厚度的大洋壳。破裂不整合标志着陆壳断开的时间。随着洋盆扩大,它外侧的陆壳逐渐远离以中脊为代表的热流中心;它的冷却沉陷造就了其上巨厚的被动陆缘沉积岩系

变格运动

tectonization of change structural framework

朱夏(1965)通过对中国区域构造(特别是盆地构造)的研究,认为中、新生代以来是在板块构造体制下发展和演化的,板块构造和板块运动起着决定性的控制作用;中生代以前则是在槽台构造体制下形成和演化的,槽台构造和槽台转化起着主导性作用。这种构造格局的改变被称之为变格运动。它反映了构造体制的重大变革。因此,中国众多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都是在板块构造体制下形成的;而盆地基底及其中的含油气构造(如古潜山)则是槽台构造体制下的产物。盆地及其基底的双层结构分别受两种不同构造体制和不同构造规律所制约

拆沉作用

delamination

伯德(P.Bird,1979)提出,其原意指岩石圈地幔因软流圈侵入而与上覆地壳剥离的过程。经后来的研究,目前一般理解为在板块汇聚地区岩石圈因挤压而缩短、增厚,使等温面下移。深部岩石圈根因变冷而重于周围地幔,导致在重力上失稳、拆离并沉陷到下伏热地幔中并被后者置换。因此它发生在后造山阶段,有拆离和沉陷的双重含意。岩石圈地幔被热软流圈所取代将引发快速的均衡回跳,并使地表的构造体制从挤压状态变为伸展状态,导致造山带坍塌和造山侵蚀作用的发生

初始岛弧火山作用

incipient arc volcanism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当大洋板块俯冲,部分物质潜入海沟下面贝尼奥夫带深部时,其中部分物质被熔融后上升,在海沟靠陆一侧出现火山活动,产生未成熟岛弧。这些岛弧通常由小岛组成,缺失或极少大陆型岩石基底。火山岩以拉斑玄武岩为主,显示高铝、富铁、碱质、大离子亲石元素浓度低、稀土元素分配呈平坦型特征等;钡的含量较高,而铬、镍、钛的含量较低,氧化钾、二氧化硅含量通常亦较低;可能发育少量的钙碱性系列岩石

磁极移轨迹

wandering path of geomaguctic pole

在一个板块上,不同地质时代的岩石剩余磁性所指示的地磁欧亚板块与北美板块的极移轨迹极位置不同,表明这个板块在地质历史时期曾发生过显著地漂移。将不同时代的地磁极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磁极游移曲线(polar wandering curve)。附图为欧亚板块和北美板块的磁极移轨迹,它可以通过上述两大陆相对旋转、平移而重合,所以根据磁极移轨迹的逐段分析,可以得出具体的板块相对运动历史

大板块

megaplate

又称巨板块。专指全球性的、最初由勒皮雄(Le Pichon,1968)将全球划分的六个大板块,即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除了太平洋板块基本上由洋壳组成以外,其他各大板块都含有陆壳和洋壳。这些大板块朝一定方向的运动要持续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这就导致了板块边界长时期的定向构造作用

大陆边缘

continental margin

大陆与洋盆的过渡带,是濒临洋、陆边界的陆壳地带,大陆壳与大洋壳在这里直接毗邻,是研究洋陆相互作用、大陆裂解和增生的关键场所。大陆边缘在地貌上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边缘海盆、岛弧和海沟等单元的范围。这里也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沉积物聚集地,未来的造山带就是从这里开始它的演化历史的。按洋、陆相互作用方式或构造作用强弱程度,大陆边缘有两种基本类型:被动大陆边缘和活动大陆边缘

大陆根

continental root

稳定克拉通的大陆性状可深深插入地幔之中,可深达400千米,被形象地称为大陆根。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现大陆下方的地震波走时要快于大洋下面,把这种不同归结于向下至少200千米深度范围内岩石类型不同。结合其他支持这些深位差异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资料,人们提出大陆是带着几百千米化学成分上不同的地幔岩石漂移的。80年代发表了全球地震层析图像,根据地震波走时异常明确提出稳定克拉通的大陆性状可深达约400千米,即古老陆核的根部比最厚的大洋岩石圈还要厚得多。根据反射地震也发现加拿大地盾下面有深达400千米的高速根,它正好位于北美中心和地质上最老的部分:苏必利尔克拉通下面。支持厚大陆根的直观证据来自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岩筒。南非金刚石包裹体中的细小矿物晶体和金刚石所在地幔岩的测定,显示它们是在900~1200℃、150~200千米深度范围内生成的

大陆裂谷系

continental rift system

又称大陆裂谷带(continental rift zone)。其特点是:展布于大陆内部,裂谷本身和两侧地域的基底都是大陆地壳,但裂谷处的基底厚度较两侧薄。这里的基底减薄起因于伸展作用,而后者又与软流圈物质挤入岩石圈下部有关。其实例有东非裂谷、莱茵裂谷和贝加尔裂谷等。需要指出的是:板块学说把大陆裂谷的发育视为大洋形成的初始阶段,即威尔逊旋回的胚胎期

大洋拉斑玄武岩

oceanic tholeiite

又称深海拉斑玄武岩。产生在海岭、海山等处的富含铝、钠,而贫钛、钾的拉斑玄武岩。它同洋岛中产出的拉斑玄武岩比较,Al2O3(CaO)、Na2O、Na2O+K2O含量较高;TiO2、FeO、FeO+Fe2O3、MgO、P2O5含量较低,而且化学成分比较均匀。有人认为大洋拉斑玄武岩与洋岛拉斑玄武岩成因不同,前者可能是未经分异作用的原生岩浆固结的产物。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中脊一般都由大洋拉斑玄武岩构成,故又称洋脊型拉斑玄武岩

葛肖虹老师主讲的中国区域大地构造课件

不同专业人士不懂《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为何物?为此需要做一些科普,分以下三部分介绍,以求扩大视野,起到普及地球科学的作用,不知能否凑效?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是研究我国境内岩石圈组成、结构和演化的学科。它是对我国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理论概括,研究我国不同地区和全国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特征及其在地质历史上的演变。不仅因涉及到矿产资源和灾害地质分布与预测的战略性决策,是国土资源调查和国民经济宏观规划的基础内容之一;而且由于我国在全球构造中所处的特殊位置,多源区的复合陆块群、中国大陆长期处在蒙古-鄂霍茨克、特提斯和环太平洋等全球三个巨型构造动力学体系的复合交接部位、新生代崛起的青藏高原以及世界最高和最年青的喜马拉雅山脉、大别-苏鲁造山带中的大规模超高压变质带等都是世界罕见的地质形迹,对它们的深入研究将会对全球固体地球科学理论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本学科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统一到为探寻地球演化趋向所必须的宽阔基础领域中,对于高等院校地质专业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和从事区域地质调查、矿产预测与国民经济宏观规划的地质工作者,这是一门集各类基础地质学科大成的宏观、综合性学科,是为培养综合性研究人才必不可少的课程。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的前身《中国地质学》始见于1920-1926年李四光、葛利普(A.W.Grabau)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以及

1934-1935年李四光在英国伦敦各大学的讲学。作为高等院校地质专业高年级课程《中国地质学》1955-1958年在北京地质学院由王鸿祯、张文佑、边兆祥、马杏垣教授开始讲授;长春地质学院由喻德渊教授讲授。1960年始北京地质学院以马杏垣教授为首的区域地质教研室为全院地质类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中国区域地质》课程,并于1963年出版了《中国区域地质》教材。按照地质矿产部教材编审委员会1982年审定的《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学大纲,1985年出版了杨森楠、杨巍然主编的高等学校教材《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1992年出版了马文璞编著的普通高等教育地质矿产类规划教材《区域构造解析——方法理论和中国板块构造》,本教材《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是在综合上述教材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地球科学是人类在利用矿产资源、避让自然灾害和适应生存环境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早在公元前7,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就知道用陶土焙烧器皿。以后经青铜时期进入文明社会再到工业化时代,所用资源也从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扩大到煤和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采。人类繁衍,人口密度增大并扩散到全球各地,使对地震、洪泛、火山喷发及山体滑坡等各种自然灾害的防治和预测成为现实课题。二十世纪后半叶全球工业化的普及和加速发展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更大需求、废弃物排放和污染急遽增加,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受前所未有的压力。改善生态环境、保持人和自然界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二十一世纪地球科学第三方 面的任务。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学复习

《大地构造学》课程复习提纲 一沉积大地构造 1. 2. = 3. - 4. 。 1、地貌上通常为准平原或广阔的陆棚或浅海 2、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微弱34 5. 6. 组合特征。 1. 1 1( 2 3 岩浆喷溢

4 5 2 1: 2 代表古准平原的风化壳 3 4 3 1 2 3 4 2.试举例说明将今论古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以河流作用为例) a) b 其适用范围为比较的对象的物理化学条件相同或相似 3.试述单旋回说、多旋回说和地洼说对地壳演化规律的认识(P14、P18、P30) 1 1 2 3 2 1 回、岩浆旋回和变质旋回。 2 互相转化。 3 1 2 3——动“定”转化递进律 4.试述沉积大地构造理论对固体地球科学的主要贡献 1 2 的结果。

3 5 (1) 萍乡式建造(含煤建造): (2) 建德式建造(火山建造): 中期(激烈期)( (3) 南雄式建造(红岩建造): (4) 丹霞式建造(红岩):形成于地洼发展中晚期(余动期) 物逐渐变细。 (5) (余动期) 二喷发大地构造 1. 板块与大陆板块的汇聚边界。 2. 块体。 两者 ——缝合 3. 断层。 也称离散边界 4. 弧盆发育齐全。 5. (大陆地壳)由于在其下的大洋地壳的相对软弱,而在地球 表面进行漂移的过程 6.

,充填裂谷,产生新的海底,并逐渐向洋中脊或裂谷两侧扩张的过程 7. ,达到岩石圈之下再转为横向流动,随着温度下降,又转向地球内部的运动过程。 8. 100千米的带有弹性的坚硬岩石。由地壳和上地幔顶 ,一般深度在60400 9. 边界地带,呈弧形排列,弧一般凸向大洋,但也有例外。 (陆侧)与大陆之间的深海盆地,一般是由弧后扩张形成的。 1.试述大陆漂移说、地幔对流说、海底扩张说、板块说的关系(P63) 性理论。 2. 核心模型: : 3.试述Wilson旋回及其与地槽演化的关系 Wilson 成的基本认识 1)裂形成大陆裂谷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相当于地槽说的陆源碎屑建造) 2)- 3) 4)(大陆边缘为复理石建造) 5) 6)成褶 4 1 2

区域大地构造学题库

区域大地构造学复习资料—资源2班 一名词解释 1 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岩石圈的组成、结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动力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构造地质学分支学科 2 区域地质学:是大地构造学的基础,主要任务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研究区域地质的基本特征,揭示其岩石圈形成、发育和演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各类地质矿产的成矿规律和分布特征。 3 构造旋回:地槽从开始活动下陷接受沉积到最后褶皱上升成为褶皱山系的整个构造发展过程。 4 构造序列:是指按各次构造事件发生的时间或相对的先后关系排列而成的构造演化顺序 5 岩石圈:是指软流圈之上的部分物质均为,具有较强的刚性。 6低速高导层:指地壳中地震波速低、电导率高的部分,其深度与过去的所谓康氏面相当。 7地槽:是地层厚度巨大、岩层强烈褶皱、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山脉,它曾经是地壳强烈活动区。 8地台:是地层厚度较小、岩层褶皱平缓、甚至近乎水平、地势平缓的广大地区,它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 9复理石建造:复理石是一种有规律的复杂互层的巨厚沉积,通常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石在剖面上呈韵律性交互出现。 10磨拉石建造:建造物质组成以砾岩、长石砂岩、复矿砂岩等粗碎屑岩占绝对优势,此外尚夹有粉砂岩、粘土岩。

11构造回返:地槽从前期下陷活动转变为后期强烈褶皱上升的构造状况变化 12构造层:一次构造旋回时间内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而形成的一套综合地质体。 13板块三联点:如果有三个板块相交,分割三个板块的边界交会于一点。 14被动大陆边缘:又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或稳定大陆边缘,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是伸展作用体制下大陆岩石圈减薄和大幅度沉陷形成的活动微弱的大陆边缘 15活动大陆边缘: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或活动大陆边缘,是洋陆汇聚、大洋板块向毗邻大陆板块之下俯冲消减形成的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 16蛇绿岩套:是一套基性—超基性岩和深海含放射虫的硅质岩的共生组合体,代表了洋壳的典型剖面。 17双变质带:两个板块相撞,在俯冲一侧的上面和仰冲一侧的下面,由于海沟热流温度较低,带着冷岩石俯冲,再加上下冲的压力很大,常常形成以蓝闪石片岩为代表的蓝片岩带(其中杂有大量玄武岩和蛇纹质岩石),称为高压低温变质带。在仰冲板块的一侧(相当岛弧或大陆边缘的火山岩带),其下俯冲带因摩擦熔化消失,导致岩浆的形成、侵入或喷出,并常在侵入岩的接触带上形成低压高温变质带。

区域地质构造试题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试题 一、名词解释(任选5个) 非火山外弧,前陆盆地,优地槽,岩石圈,古地磁,蛇绿岩套,毕尼奥夫带,软流圈,莫霍面,海底磁异常,海沟,被动大陆边缘,地震波,大洋中脊,拗拉槽 二、填空题 1.地球圈层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俯冲带的地质活动特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6个方面 3.转换断层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陆-大陆碰撞造山带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几个部分 5.地槽的发展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几个阶段 6.地壳按结构不同分为____,____和____三大类型 7.大陆漂移学说的地质证据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等方面 8.二战后海洋地质研究取得主要进展包括____,____和____等三个方面 9.大陆型大地构造单元按板块边界环境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 10.蛇绿岩套自下而上分为____,____,____,____等4层 11.威尔逊旋回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6期 12.岛弧-海沟系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6个组成 单元 13.地球岩石圈划分为七大板块,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14.岛弧可以划分为五种类型,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现代地槽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叙述题(任选3个) 1.简述全球现代洋中脊系统的分布特征。 2.简述被动大陆边缘的地质特征。 3.简述地台组成的特点和类型。 4.简述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5.简述二战后海洋地质研究的主要进展。 6.简述按板块边界环境划分的大地构造类型。

《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

《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意义 研究对象: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球过程的综合学科。 研究内容:①区域或全球尺度的地壳与岩石圈构造变形特征及圈层相互作用,如:大洋-大陆相互作用、地球内部圈层相互作用、造山带与盆地的形成过程等;②构造变形与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的相互关系;③地壳与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过程;④地球表面海-陆的形成与演变方式及过程;⑤地球深部作用过程及其机制。 研究方法: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需要综合利用地质学其他学科以及地球物理探测、地球化学的研究手段与研究成果。 研究意义:大地构造学研究可以为认识和分析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背景和形成机制提供宏观的上成因解释。 二、固体地球构造的主要研究方法 主要包括固体构造几何学与构造运动学的研究。 固体地球的构造几何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成分及结构。方法有:①研究暴露在地表的中、下层地壳乃至地幔顶部剖面,通过地质、地物、地化综合研究,揭示地壳深部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物理性质、岩石矿物及元素的物化行为、温压条件、地热增温率、有关元素及矿物成分的聚散规律;②研究火山喷发携带到地表的深源包裹体,揭示深部物质与构造特征;③人工超深钻探直接取样(目前为止涉及最深深度12km);④地震探测:分为天然地震探测和人工地震探测,利用地震波的折射与反射可揭示地球深部构造特征。 固体地球构造运动学:主要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学与现今固体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地质历史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学可以利用古地理学(岩相、生物、构造)、古气候分区、地球物理学与古地磁学进行研究;现今固体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可以利用空间对地的观测与分析技术。 三、大地构造学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可以为认识和分析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背景和形成机制提供宏观的上成因解释; 实际应用意义:①大型成矿集中区(矿集区)等成矿构造背景、资源规划;②大规模破坏性地震产生于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与稳定性评价;③绝大对数大型、灾难性地震都发生在活动板块边缘带(区)上,或与板块相互作用有关的次级活动构造单元边界区域。 第二章固体地球主要构造特征 一、地球表面基本面貌:海陆分布、高程分布及其意义 海陆分布特征:陆地面积占29.22%;海水覆盖面积70.78%; 高程分布特征:陆地主要分布在海平面以上数百米高程范围,大洋的主体分布在海平面以下5km的高程上;

大地构造学讲解

吉林大学 读书报告 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大地构造学理论及关系 2016年 6 月

大地构造学(Tectonics或Geotectonics)是研究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包括变形和变位)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一般说来,大地构造学应该是一门研究整个地球的组成、结构、运动和演化的学科,但是受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的局限,要实现这个目标,还要经过很漫长的道路,目前正在努力之中。目前,大地构造学是以地质学方法为主来进行研究的,因此还不能真正研究整个岩石圈,更不用说整个地球,实际上重点研究的是大陆地壳表层几千米之内区域的组成、结构、运动和历史演化。近年来,随着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方法的引入,大地构造学正在逐渐扩展其研究的深度、广度与时间尺度。 研究地壳形成演化基本动力的大地构造学分支统称为地球动力学(Geodynamics),由于地球动力学是各种学说的立论基础,因而成为当今地质学中最热门的话题。地球动力总的来讲可归结为五大系统:重力、膨胀收缩与脉动、地幔分异与对流、地球自转与星际作用等,它们又可细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学派或假说,而且新的学说仍在不断涌现。 由于历史的局限,不同学者观察分析手段的不同,分析问题方法的不同,先后提出了以不同地球动力作为自己立论基础的大地构造假说,如地槽地台学、地质力学、板块构造学、地幔柱构造学等,其中在地学领域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槽地台假说(槽台说)和板块构造假说。槽台说是在长期的大陆地质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假说,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地学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因此被称为经典大地构造理论,深刻影响了地质学的各个领域;板块构造学是在海洋地质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假说,它把地幔对流作为动力来源,主要研究板块间的分裂、漂移、俯冲、碰撞等过程,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大地构造学理论。值得一提的是,地幔柱构造学是针对板块构造说在大陆构造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创导者认为地幔柱构造学是不同于板块构造学的一种新的全球构造学说,它既能解决大陆构造的问题也能解决大洋构造的问题。 就大地构造学的理论体系而言,国内外常见的有四种类型,分别以区域大地构造学、构造模式、构造解析方法和构造演化历史为主线(万天丰,2004): ⑴以区域大地构造学为主线,区域大地构造学是大地构造学的基础,大地构造学的确也是在区域大地构造学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早年的大地构造学几乎都附属在区域大地构造学之中,例如,北京地质学院区域地质教研室(1963)出版的《中国区域地质》和杨森楠、杨巍然(1985)编写的《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科书实际上都是以区域大地构造学为基础来讨论大地构造学的;程裕淇院士(1994)主编的《中国区域地质概论》更是在系统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资料的基础上,阐明对于中国大地构造的认识;最近,车自成等(2002)编著的《中国及其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也是以地块的区划研究作为主线的。以区域大地构造为主线的体系,对于了解各地区的特征比较有利,但是对于中国大陆宏观的总体特征,就可能稍嫌薄弱。 ⑵以构造模式为主线,李四光先生创导的地质力学,在讨论中国大地构造时,就是以构造模式为主线,他称之为“构造体系”,即按构造线的组合特征和地质体所受作用力的类型不同,来建立构造模式,如山字型、多字型、旋卷构造、棋盘格式构造、入字型构造等。20世纪30年代,李四光(1926、1947、1962)就提出了上述构造体系,是世界上第一批从构造变

地质构造常识

地质构造常识 一、节理 (一)基本概念 1、节理:岩石受力作用形成的破裂面或裂纹,称为节理,它是破裂面两侧的岩石没的一种构造。 节理的产状也可用走向、倾向和倾角进行描述。 2、节理组和节理系:在同一时期,同一成因条件下形成的,彼此相互平行或近于平节理组;在同一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有规律组合的节理组,叫节理系。 (二)节理分类 1、按节理的成因分类 节理按成因可分为原生节理、构造节理和表生节理。 (1)原生节理:指岩石形成过程形成的节理,如玄武岩的柱状节理 (2)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地壳构造应力作用产生的,这类节理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规较大,对地下水的活动和工程建设的影响也较大。构造节理与褶皱、断层及区域性地质切的联系,它们常常相互伴生,是工程地质调查工作中的重点对象(相对于节理、表生节 (3)表生节理:又称风化节理、非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外动力地质作用(风、水、生物由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裂隙等,这类节理限在空间分布上常局限于地表浅部岩石中,对工程建设有较大的影响。 2、按力学性质进行分类 (1)张节理:在垂直于主张应力方向上发生张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张节理。张节理大多中,尤其在褶皱转折端等张拉应力集中的部位最发育,它主要有以下特征:裂口是张开的,剖面呈上宽下窄的楔形,常被后期物质或岩脉填充;

节理面粗糙不平,一般无滑动擦痕和磨擦镜面; 产状不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都延伸不远即行尖灭; 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张节理常常绕过砾石、结核或粗砂粒,其张裂面明显凹凸不平张节理追踪X型剪节理发育呈锯齿状。 (2)剪节理:岩石受剪应力作用发生剪切破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剪节理,它一般在与最夹角的平面上产生,且共轭出现,呈X状交叉,构成X型剪节理。它具有以下特征:剪节理的裂口是闭合的,节理面平直而光滑,常见有滑动擦痕和磨光镜面; 剪节理的产状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可延伸很远; 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剪节理常切砾石、砂粒、结核和岩脉,而不改变其方向; 剪节理的发育密度较大,节理间距小而且具有等间距性,在软弱薄层岩石中常常密集 张节理剪节理 3、按节理与岩层走向关系分类 (1)走向节理:节理延伸方向大致与岩层走向平行。 (2)倾向节理:节理延伸方向大致与岩层走向垂直。 (3)斜交节理:节理延伸方向与岩层走向斜交。 4、根据节理与褶皱轴的关系,可将节理分为: (1) 纵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轴向平行 (2) 横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轴向直交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 1、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壳和岩石圈中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2、岩石圈(构造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顶盖,厚50-150km。 3、软流圈:岩石圈底部到700km深度左右,容易蠕动变形而能缓慢流动的区域。是产生岩石圈运动的主要场所,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4、中间圈:软流圈以下的上地幔和下地幔。 5、大地构造学说 国际上:经典大地构造假说:隆起说;收缩说;深层分异说;膨胀说;地槽-地台学说;板块构造说;地体构造。 中国:地质力学(李四光院士1965,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主要构造体系》);断块构造说(张文佑1950,1:400万中国及邻国边境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多旋回说(黄汲清1950,1:3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地洼说(陈国达院士1960,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波浪状镶嵌构造说(张伯声院士1970,1:10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地壳的波浪桩镶嵌构造》)6、板块构造-新全球构造理论 国外:魏格纳大陆漂移;霍姆斯地幔对流-热对流理论;赫斯大洋中脊;狄茨、瓦因、马修斯洋底扩张;柯克斯地磁年表;威尔逊转换断层和威尔逊旋回;勒皮雄岩石圈板块划分。 中国:尹赞勋引入,研究先驱李春昱、郭令智、常承发、王鸿祯、朱夏。 7、地槽-地台说 地槽概念是美国的霍尔研究阿巴拉契亚山与中部平原时发现(1859)、丹纳定义。定义: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状地带,早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巨厚沉积,后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与地台相对立,时间上一般指古生代以来曾经有过强烈活动的地带。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学练习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学》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根据火山岩、蛇绿岩发育程度及构造活动性的大小,地槽的类型可分为冒地槽 和优地槽两类。 2.大洋活动带包括大洋裂谷活动带和大洋边缘活动带,大陆活动带 包括大陆裂谷活动带和大陆边缘活动带 3.中国的现代岩石圈厚度变化总趋势:东部岩石圈薄50-100km ,西部岩石圈厚 130-200km ,中部岩石圈厚度处于过渡。 4.在时间上,地槽一般是指古生代以来地壳上曾有过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形地 带。 5. 地台内部的二级构造单元主要包括地轴、台隆、台拗 和台褶带四种类型。 6、地槽内部二级构造单元主要包括优质向斜、冒地向斜、地背斜 -褶皱带 和边缘拗陷四种类型。 7. 按动力学条件不同,板块边界类型可分为离散型边界、聚敛型边界和 剪切型边界三类。 8.完整的大陆裂谷的演化过程一般可分为穹窿型起、断裂下陷 和陆间裂谷三个阶段。 9. 地槽的发展过程程一般可分为下降阶段、上升阶段和褶皱系发展 期三个阶段。 10. 地台沉积盖层发育时期的大地构造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地台内部、 地台和活化阶段三个阶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1.华北地台的基底是吕梁运动后最终固结的,中晚元古代为沉积盖层发育 时期。 12.按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中国的地台有华北、扬子、 塔里木、南海和喜马拉雅辗掩构造 13.按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中国的地槽褶皱区包括北部地槽褶皱、西 南地槽褶皱和环太平洋地槽褶皱。

14. 中国东部最重要的三条NNE向深断裂带是剡庐断裂、大兴安岭- 太行山-武陵山断裂和台湾纵谷。 15.典型的地槽型沉积建造有硬矽岩建造、复理石、磨拉 石、硅质火山岩;典型的地台型沉积建造有石英砂岩、碳酸盐岩、含煤- 铝土-铁质岩、红色碎屑岩。 16.随地壳演化,地台的范围因褶皱带的形成而下降,地台的数量则上升。 17.大陆裂谷常见的火山岩组合有超基性岩和碳酸盐岩。 18.据大陆壳速度结构,正常情况下上地壳Vp为 5.7-6.3km/SVp为 6.4-6.7KM/S 19.中国的三大深断裂体系分别是古亚洲断裂体系、特提斯-喜马拉雅和环太平 洋。 20.高压低温变质带的特征矿物为兰闪石,高温低压变质带的特征矿物为 红柱石、矽线石、蓝晶石的特征矿物为柯石英。 21.富集地幔指大离子元素富集的地幔。 22. 增生型板块边界主要有拉张型板块和洋脊洋隆。 23.汇聚型板块边界可分为碰撞和挤压…俯冲两类。 24.中国的深断裂体系可分为古亚洲断裂体系、特提斯—喜马拉雅断裂体系和 环太平洋断裂体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5. 岛弧-海沟系大陆边缘由大陆架海沟岛弧组成。 二、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历史分析法中沉积建造分析是重要内容。O 2、中国岩石圈速度结构具明显的不均匀性。 O 3、壳内低速层是指地壳内存在的地震波速度低于正常梯度的高导低速层。 O 4、在化学组成或结构上,大陆型地壳的与大洋型地壳相似。 X 5、大洋盆地的地壳化学结构与大陆区相似X 6、磨拉石建造以海相沉积为主。X 7、复理石建造以陆相沉积为主。 X 8、陆相火山岩建造常出现在地台活化阶段。O 9、红色碎屑岩建造常出现在地台活化阶段。 O 10、红柱石、十字石是高压低温变质带的典型矿物。 X 11、华南地区主要为加里东地槽褶皱系的组成部分。 O

区域地质概况

区域地质概况 一、区域地层 新安县位于华北地层豫西分区渑池—确山小区内,出露地层如下: (一)元古界 仅出露中、上元古界。 1、中元古界熊耳群(Pt2xn) 分布在曹村乡瓦村一带,区内出露面积很小,岩性为紫灰色绿色杏仁状玻璃质安山岩及辉石安山岩,厚约1000m。 2、中元古界汝阳群(Pt2xy) 主要分布在区内西北部山区,其岩性下部为灰紫色、紫红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及砂质页岩、砂砾岩、砾岩;中部为薄层状石英砂岩与紫戏色页岩互层;上部为灰白色、肉红色石英砂岩夹少量绿色页岩。厚约187-394m,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3、上元古界洛峪群(Pt2ly) 仅在方山及曹村乡杨扒一带零星出露,其岩性下部为灰绿色、紫红色页岩、杂色矿质页岩、石英砂岩等;上部为灰白色、紫红色石英砂岩、海绿石砂岩等。厚140~200m,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二)古生界 1、寒武系(∈) 主要分布在曹村——黄河岸边及方山等地,新安城南也有出露,该系下统出露不全。 下统:岩性主要为紫红、黄绿色页岩、铝质页岩,灰黄色灰岩及泥质灰岩,底部为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厚32~215m,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中统:中下部主要为鱼鲕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竹叶状灰岩夹紫红、黄绿色页岩、砂质页岩、海绿石砂岩等;上部为深灰色鲕状灰岩等。厚50~650m。 2、奥陶系(O) 该系在本区缺失上、下统沉积,中经近平行分布于寒武系之东部,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泥质灰岩、白云灰岩及白云岩。底部有时为硅质岩、页和砂砾岩。厚42~125m,与下伏寒武系平行不整合接触。 3、石灰系(C) 该地层在本区缺失上统,中、下统,主要出露在石寺——西沃一带。厚度较小,主要岩性下部为铝土页岩、粘土岩夹泥灰岩;上部为灰黑色灰岩、燧石团块灰岩、石英砂岩、砂质粘土岩等。厚50~180m,与下伏奥陶系中统不整合接触。 4、二叠系(P) 二叠系出露于石寺镇以东畛河两岸,向北至黄河。 下统:下部为灰、深灰色砂质页岩、炭质页岩及可采煤层,底部为长石石英砂岩;上部为灰白、深灰色砂质页岩夹薄层可采煤。厚53~227m,与下伏石炭系平行不整合接触。 上统:下部为灰色及杂色粘土岩、页岩、细砂岩、石英砂岩、粉砂等。厚580~1844.7m。 (三)中生界 三叠系(T)零星出露于涧河南岸。 中下统:主要岩性为紫红色、黄绿色长石石英砂岩、紫红色钙质粉砂岩,砂质页岩、泥质页岩互层。厚322~609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上统:岩性上部为黄绿色、紫红色砂岩、砂质页岩夹炭质页岩,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706522016 课程名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课程英文名称:Geotectonic of China 学分:2.5学分 编写人:葛肖虹教授、周建波教授 一课程目的与要求: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是为本科地质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属综合性宏观地质课程。 1.启发学生运用地质科学各基础学科和《大地构造学》基础知识,去分析中国区域地质实 例。 2.以建立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发展轮廓为主线,介绍各主要构造单元的基本特征与大地构造 演化史。 3.中国地质学实践性很强,要加强实线教学环节,通过地质图件综合分析,编制平、剖面 图,编写实习综合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 4.要注意结合中国区域地质研究的最新成就丰富教学内容。 二课程简介: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课程全面讲述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域区域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地质构造发展历史。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构造地质、地层古生物、岩石、地球演化、大地构造等地球科学基本理论以后,通过对中国及邻近海域区域地质的学习,不仅能够了解掌握中国大陆及邻海的基础区域大地构造特征,还可以加深对地球科学各基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宏观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为毕业论文编写服务,也为今后继续从事地球科学基础研究或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课程安排 绪论――2学时 一、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学科性质、内容、方法 二、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研究历史 第一章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概况――4学时 第一节中国现代地貌及深部地球物理场 第二节中国的大地构造背景——中国在全球构造中的位置 第三节中国及邻近海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第四节中国大地构造发展阶段 第二章华北地台(中朝板块)――5学时 第一节概述与大地构造演化特征 第二节太古宙-早元古宙基底演化阶段的构造轮廓; 第三节长城纪-三叠纪克拉通演化阶段的构造特征; 第四节中-新生代活动构造演化阶段(西太平洋构造带影响时期)的构造 特征;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第9讲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赵剑波 第九讲 早白垩世中期‐古新世(四川期,135‐52Ma)的构造演化 ---四川构造体系形成,东部盆岭构造发育,主应力方向的顺时针转变,班公错-怒江碰撞带形成,全球板块普遍北移 〇、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方法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四川期的概念,知道西川构造体系概念和特征,知道四川期正逆断层和盆岭发育状况,知道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的顺时针转动及其证据,知道四川期的岩浆活动情况,知道班公错‐怒江碰撞带形成与演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知道将构造、岩浆、沉积特征与时代相结合,并能说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构造、岩浆及沉积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大陆是不断离散、拼合的结果;知道中国大陆的形成与发展是全球构造运动的一部分。 2.重难点 1)重点:四川期,四川构造体系,班公错‐怒江碰撞带。 2)难点:东部盆岭构造,班公错‐怒江碰撞带。 3.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提问与讨论 3)学术论文查找与汇报 前言 四川运动最早由谭锡畴、李春昱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研究四川西部的西康地质时提出来的。中国大陆的多数地区白垩系与古近系是整合接触,没有构造事件发生。四川期构造作用的高潮发生在古新世末期或早始新世末期,而四川期本身可从早白垩世中期开始,延续到古新世末期。 中国大陆四川期的沉积,除了塔里木西南和藏南地区还有残留海分布外,在大部分地区都以山麓、河湖相的红色碎屑岩系以及火山岩系为主要

特征。反映了当时干旱炎热的大陆沉积环境。对于中国大陆西北的大多数地区来说,四川期构造作用相当不明显,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之间均表现为连续沉积,地层之间几乎都是整合接触。 补充: 谭锡畴:河北吴桥人,1892‐1952,我国第一批地质学家之一。他参与进行的第一件工作,是对北京西山进行全面的地形地质测量。完成了《北京西山地质志》。这部专著的最重要部分是1:10万北京西山地质图,这是中国人自己测制的第一幅详细地质图件。1929年秋,谭锡畴和李春昱一起去西南,对四川、西康作大规模的区域地质调查。此次考察,行程上万里,历时2年多,作1:20万路线地质图30余幅。他们是最早进入这一地区的中国地质学家,是我国最早穿过大巴山并对其地质构造进行研究的地质学家。1931年,北平研究院成立地质研究所,谭锡畴兼任该所研究员。1938年他到云南以后,一边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一边应地方政府之请,主持宣威煤矿的勘探和开采工作;1939—1940年,又兼任云南易门铁矿局局长。谭锡畴从事教学,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学生也从不放松。 李春昱,河南汲县人。1904年5月8日~1988年8月6日。 区域地质、构造地质学家。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37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发表“四川运动及其在中国之分布”一文,提出“四川运动”的重要概念,揭示了中、新生代之交的地壳运动。70年代初,他发表了“试谈板块构造”与“再谈板块构造”两篇评介文章,积极引进板块构造新观点。他首次在中国发现混杂堆积,首次用板块演说系统解释了秦岭、祁连山的构造发展史,多次指出塔里木-中朝地块以北古生代板块缝合带的存在及其对地质矿产勘查的重要意义。 古近纪:国际地层委员会(ICS)已将原来的第三系分为古近系(Paleogene)和新近系(Neogene),古近系的含义和原来的下第三系相同,包括了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古近系的顶、底界线已经确定,顶界年龄为23.03 Ma,底界年龄为(65.5±0.3)Ma。 一、板内构造变形与应力场 1、四川构造体系 四川期的构造变形以形成轴向WNW的宽缓褶皱、WNW向逆掩断层、NNE向正断层、NE或NW向的走滑断层为主要特征。它们在四川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形成了四川构造体系。四川期轴向WNW向的宽缓褶皱分布十分广泛,这种宽缓、波状起伏的地层样式在盆地内部方向十分稳定,但在盆地边缘,地层都朝盆地中央倾斜,四川盆地南部此类褶皱最为明显。综合其它地区的褶皱轴向资料可以看出,中国大陆四川期的褶皱是西南强烈、东北微弱。 2.构造应力值差异 据万天丰等人测定,四川期的构造应力作用强度是目前已经测到数据中最大的,平均是107.4Mpa,同时表现为西南部较强,东北部较弱。在阿里‐雅鲁藏布江带可达183.5Mpa,秦岭大别带为145 Mpa,东北地区一般

中国现今大地构造格局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缘、印度板块和太平洋(菲律宾)板块交汇位置(图1), 地表起伏巨大,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是地球上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之一。区内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中珠穆朗玛峰全球海拔最高,同时全球海拔最低点也十分靠近中国大陆(陆上海拔最低贝加尔湖,海底海拔最低马里亚纳海沟)。中国大陆同时又受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影响,地震等地质灾害频发(最近如2008年8.0级四川大地震和2010年7.2级玉树地震)。中国大陆板块内部构造变形复杂,使之成为世界著名的板内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另外,西北太平洋板块在东亚(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深俯冲作用,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沟-弧-盆(trend-arc-basin)体系,是研究火山活动、板块俯冲、中深源地震等极好的地区。因此,了解和认识现今中国大地构造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1. 中国及临区主要的构造单元(Zhao et al.,2011)。说明:彩 色指示地形的起伏变化,白线指示板块边界,灰色线指示大断裂以及区内主要的构造板块边界,黑色三角指示主要的火山。相类似的图如

下图(Huang and Zhao,2006) 常用术语: 临区板块:Pacific Plate 太平洋板块 Philippine Sea Plate 菲律宾板块 Indian Plate 印度板块 Kazak Shield 哈萨克地盾 West Siberia Plain 西西伯利亚平原 Sino-Korean Craton 中朝板 North China Craton(NCC) 华北克拉通 Yangtze (para-)Platform(Block) 扬子(准)地台(板块) Cathaysia Block 华夏板块(注:对于华夏板块的认识目前比较有争议,这里暂且以“华夏板块”称呼) 临区海洋:the Pacific (ocean) 太平洋 Sea of Okhotsk 鄂霍次克海 Japan Sea 日本海 Bohai Bay 渤海湾 Yellow Sea 黄海 East China Sea 东海 South China Sea 南海 平原盆地:North China (rift)Basin(HBB) 华北(裂谷)盆地(平原)

内蒙古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地质特征

摘要:依据地层建造类型、生物区系特征、各块体构造及边界构造特征、构造活动演化特点,采用板块构造学术观点,对内蒙古大地构造单元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划分。划分为华北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塔里木板块和哈萨克斯坦(准葛尔)板块四个一级构造单元。华北地块、华北北部陆缘增生带、哈萨克斯坦东南陆缘增生带、塔里木东部陆缘增生带、西伯利亚东南陆缘增生带五个二级构造单元。并进一步划分了火山型和非火山型被动陆缘等九个三级构造单元。对各构造单元地质特征及边界构造特征进行了论述,对几个重要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内蒙古 大地构造单元 建造类型 生物特征 构造演化 内蒙古地域辽阔,地质构造复杂。有不少学者进行全国地质构造单元划分时对内蒙古地质构造单元做过初步划分,如(黄汲清,任纪舜,姜春发等.1977.)进行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的研究中,将内蒙古划为中朝准地台和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及额尔古纳地槽褶皱系两个大的构造单元;(李春昱.1981.)对中国板块构造轮廓研究和划分中,将内蒙古划为中朝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两大板块;《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内蒙古地质矿产局,1991)划分为华北地台、内蒙古中部地槽、兴安地槽、天山地槽。后来有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又有不同的认识和划分,(邵积东.1998)划分为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潘桂棠,肖庆辉,陆松年,邓晋福等.2009)将内蒙古也划为塔里木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任纪舜,王作勋,陈炳蔚等.1993)在《中国大陆构造研究新进展》中,曾经提出古亚洲洋中可能存在一个规模相当大的哈萨克斯坦―准葛尔古陆块。通过对1:20万区调资料,特别是近年完成的1:5万和1:25万区调成果资料以及地球物理资料的详细研究,认为北山北带的地层建造、古生物区系特征明显不同于北山南带,应分属两个不同的构造块体,提出北山北带属哈萨克斯坦(准葛尔)板块的新认识。并对关键性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 1.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根据1:20万区调资料和近年完成的1:5万区调、1:25万区调最新成果以及一些新的科研成果资料,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内蒙古地质矿产局,1991)、《内蒙古自治区岩石地层》(内蒙古地质矿产局,1996)。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并采用板块构造学术观点,依据地层建造类型、生物群系特征、不同块体的构造及其边界构造(蛇绿岩带)特征,将内蒙古中新元古代―古生代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为华北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准葛尔)板块和塔里木板块四个一级构造单元。并根据构造活动性质的不同,进一步划分为华北地块、华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史介绍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史介绍 胡经国 本文作者的话 2006年11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杨巍然先生在《地学前缘》第13卷第6期发表了题为《地球表层系统与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发展》的文章。现将该文中关于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研究史的内容介绍如下,供地球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年轻学子阅读和研究。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教和喜欢!。 下面是正文 该文指出,近代大地构造学以整个地球和整个岩石圈为主要研究对象,也包含有更深部的地质作用和地质过程以及其它星球的影响。因此,就其研究范围来看,也可以称为全球构造。而区域大地构造学则主要研究广大区域内岩石圈和地壳上的大型构造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以及发生和发展规律。它是一门资料多而广、地域大而深、理论性强、与多种学科关系密切、应用面广的一门分支学科。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6个阶段。 一、20世纪前半期:奠基 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的重要方法是路线或区域地质调查和趋于地质制图。早期在中国开展地质调查的外国学者有R·庞培勒(1862)、F·V·李希霍分(1868)、B·维理士(1903)、B·A·奥布鲁契夫(1880-1906)、J·C·勃朗(1907-1910)、T·德普拉(1909-1911)、小藤文次郎等。在中国学者中,首先要提到鲁迅(周树人)于1903年发表的《中国地质略论》。他明确指出:“无一幅自制之精密地质图(并地文、土地等图),非文明国也。”1922年,丁文江在比利时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提出的“The Tectonic Geology of Eastern Yunnan”拉开序幕。稍晚,李四光于20世纪20-30年代在英国《地质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中国以至全球性地质构造论文,预示了地质力学的萌芽。此外,王竹泉的《山西地质构造纲要》(1925)、谢家荣的《北京西山地质构造概说》(1937)等,也是这一时期地质构造研究的重要成果。特别是李四光的《中国地质》(1939)和黄汲清的《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1945)两部经典著作的出版,更是这一时期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的精辟总结。 科学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所以,1949年以前的研究成果较少。但是,李四光和黄汲清的经典著作却为中国大地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20世纪50-60年代:大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大规模引进前苏联的大地构造理论,构造层的划分和深断裂的概念,使大地构造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青藏地质考察,祁连山区域地质的构造演化研究,大区域地球物理勘探的应用,巨大的郯庐深断裂的

区域大地构造复习提纲

大地构造研究的主要方法:(一)历史-构造分析法(历史分析法) 历史-构造分析法—是以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为基础,按地史发展顺序,探讨不同阶段大地构造发展的特点,着重研究和比较地壳、地幔各部分构造的发生、发展和转化,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阐明它们的运动规律 包括7方面的分析内容: 1、地层-沉积特征分析 根据地层发育及岩性、岩相、厚度、接触关系和古生物组合在时空分布上的变化,恢复各时期的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生物地理区,进而了解不同时期构造环境与分区(如隆起与拗陷的位置、时间、性质、大小、形状、幅度等) 2、岩浆活动分析 时空分布、产出特点岩浆演化过程恢复岩浆活动的构造环境总结不同构造区岩浆活动特征 3、构造作用分析 构造运动的时空分布、类型及强度差异重塑地壳构造运动史,划分不同类型构造区 4、变质作用分析 变质岩的时代、岩性、分布、变质相变质作用产生的条件分析构造环境 5、成矿作用分析 据成矿作用与各种地质因素的关系,研究各种矿产的控矿条件,确定成矿大地构造环境和找矿方向。 6、地球物理分析 利用各种地球物理勘查资料,分析地壳深部物质组成和结构差异。 7、地球化学分析 根据各种地球化学资料,研究元素在时空上的分布规律及地球化学场;为构造分区和找矿区划提供重要资料。 还可通过陨石、月岩地化资料的分析对比,探讨地球内部的物质成分 (二)力学分析法 力学分析法是从研究各种构造的力学性质、组构方位、生成次序及成因机制入手,重塑形成各种构造的应力场及其演化规律。 李四光提出。 三)历史比较法(“将今论古”方法) 是把现代地球上所见的各种地质构造类型和地质作用,与地史上保存下来的各种地质记录相比较,找出两者间的类似之处,并推论地史上这些地质构造类型的演变规律的方法。 如: 大陆边缘-发展中的地槽蛇绿岩套-洋壳残留体浊流沉积-复理石建造 注意:一般来说,中生代以来的情况与现代大体相似,可对比性强,古生代以前特别是前寒武纪的情况与现代差别极大,不能简单对比 (四)构造比较法 根据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找出不同地区某一尺度上的相同的本质,划分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构造单元的方法。 如: 地壳类型及其特征:大洋型地壳---是分布于大洋盆地之下的地壳.它的结构总是比大

地质构造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库区所在谷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向斜顶部容易被侵蚀 B.风力侵蚀作用为主 C.岩层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 D.断层附近岩层破碎易被侵蚀 2.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运动 B.流水作用 C.外力作用 D.风力作用 下图为“某地岩层及等高线分布示意图”(单位:米)。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该地地质构造及地表形态是() A.背斜,山脊 B.向斜,山脊 C.背斜,山谷 D.向斜,山谷 4.形成该地地表形态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地壳运动 B.火山地震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读图甲与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5.图甲的①②③④四处中,与图乙所示的地壳运动最相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图乙所示地壳运动最可能形成() A.海沟 B.海岭 C.褶皱山 D.裂谷 某地质勘探小组在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500米的A、B、C三地对某沉积岩层进行探测,尽管当地潮湿、黏稠的红色土壤给探测带来了不便,但该小组还是得到了下表中的简单数据,其中的沉积岩埋藏深度是指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该区域可能属于() A.向斜谷 B.背斜谷 C.向斜山 D.背斜山 8.该区域最可能位于()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江南地区

下图中的阴影部分被称为“地球的伤痕”,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9. A. 板块张裂 B. 板块碰撞 C. 流水侵蚀 D. 人类活动 10. A. 地垒 B. 地堑 C. 背斜 D. 向斜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1.关于图示地区各处岩石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A.①处岩石可能发生变质 B.②处岩石可能是玄武岩 C.③处岩石由外力作用形成 D.④处岩石易受重熔再生作用 12.关于图示地区地质作用先后顺序的分析,正确的是(双选)() A.岩浆岩的形成早于沉积岩的形成 B.沉积岩的形成早于断层的形成 C.沉积物的形成晚于喷出岩的形成 D.褶皱的形成晚于断层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