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的原理及应用

基因治疗的原理及应用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修复或替代患者体内缺陷或异常基因的一种创新治疗方法。
它的原理是将正常的基因序列引入患者的细胞中,以修复或取代有缺陷的基因,从而恢复正常的生物功能。
基因治疗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包括遗传性疾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等。
基因治疗的原理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步骤:基因传递、基因表达和疗效评估。
基因传递是将正常的基因送入患者的细胞中的过程。
这通常通过载体来实现,例如病毒载体或非病毒载体。
病毒载体具有高效传递基因的能力,常用的病毒载体包括腺病毒、逆转录病毒和腺相关病毒。
非病毒载体则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来将基因引入细胞内。
基因表达是指患者的细胞对引入的正常基因进行转录和翻译,从而产生所需的蛋白质。
在此过程中,传递的基因在细胞内被识别并转录成相应的mRNA。
然后,mRNA将被翻译成特定的蛋白质,以实现患者体内的缺陷修复或功能恢复。
疗效评估是基因治疗的关键步骤之一,它用于确定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通过对患者的检测和评估,我们可以了解基因治疗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了解是否有不良反应或副作用。
常用的疗效评估方法包括临床症状观察、血液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等。
基因治疗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其中,最典型的应用领域之一是遗传性疾病的治疗。
遗传性疾病是由存在缺陷基因导致的,无法通过常规疗法治愈。
基因治疗通过提供正常的基因,可以修复或替代患者体内的缺陷基因,从而纠正疾病的根源。
例如,遗传性免疫缺陷病、囊性纤维化等疾病都已经通过基因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另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是癌症治疗。
基因治疗可通过引入抗癌基因或靶向治疗基因,来增强患者体内的抗癌能力或减少肿瘤的生长。
例如,通过植入编码抑癌蛋白的基因来增加免疫细胞攻击癌细胞的能力,或通过植入靶向治疗基因来阻断癌细胞的增殖等。
此外,基因治疗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也有很大应用潜力。
例如,可以通过基因治疗来促进心肌再生,修复心肌缺损,改善心脏功能。
基因治疗

与安全性相联系的就是生殖细胞基因治疗。虽然在人类尚未实施,但在动物实验已获成功,这就是转基因的 动物出现。这一事实既给人类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带来了希望,同时也使人们耽心这种遗传特征的变化世代相传, 将给人类带来的是福还是祸。
概念
狭义概念
广义概念
狭义概念
指用具有正常功能的基因置换或增补患者体内有缺陷的基因,因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广义概念
基因治疗指把某些遗传物质转移到患者体内,使其在体内表达,最终达到治疗某种疾病的方法。
主要分类
按靶细胞
按基因操作
给药途径
按基因操作
基因治疗一类为基因修正(gene correction)和基因置换(gene replacement),即将缺陷基因的异常序 列进行矫正,对缺陷基因精确地原位修复,不涉及基因组的其他任何改变。通过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即基因打靶(gene targetting)技术将外源正常的基因在特定的部位进行重组,从而使缺陷基 因在原位特异性修复。另一类为基因增强(gene augmentation)和基因失活(gene inactivation),是不去除 异常基因,而通过导入外源基因使其表达正常产物,从而补偿缺陷基因等的功能;或特异封闭某些基因的翻译或 转录,以达到抑制某些异常基因表达。
①ex vivo途径:这是指将含外源基因的载体在体外导入人体自身或异体细胞(或异种细胞),经体外细胞 扩增后,输回人体。ex vivo基因转移途径比较经典、安全,而且效果较易控制,但是步骤多、技术复杂、难度大, 不容易推广;
②in vivo途径:这是将外源基因装配于特定的真核细胞表达载体,直接导入体内。这种载体可以是病毒型或 非病毒性,甚至是裸DNA。in vivo基因转移途径操作简便,容易推广,但尚未成熟,存在疗效持续时间短,免疫 排斥及安全性等一系列问题。
基因治疗

• 反义核酸药物 • 反义技术(antisense technology)是采用反 义核酸分子抑制、封闭或破坏靶基因的技术。 根据碱基互补原理结合并调节靶基因活性的核 酸分子称为反义核酸,其种类有反义脱氧核糖 寡核苷酸(oligodeoxynucleotide,ODN)、反义 RNA、核酶和三链形成寡核苷酸(triplexforming oligonucleotides,TFO)等。反义核 酸在抑制一些有害基因的表达和失控基因的过 度表达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可用于肿瘤、病毒 感染性疾病、高血压等的治疗。
• (二) 基因调控治疗 • 1.药物调控 用药物使被抑制的基因重新表 达或抑制某些过度表达基因的表达。 • 2.反义核酸技术 利用反义核酸 (antisense nucleic acid) 在复制、转录、 转录后加工及翻译水平上抑制目的基因的表 达。 • 3.核酶技术 利用核酶(ribozyme)的催化 活性将mRNA特异地剪切,从而不能承担翻译 模板作用。
• 生长激素 • 生长激素( growth factor,GH)是垂体前叶合 成与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其分泌受下丘脑 的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及生长抑素的调节。。 • 重组人生长激素(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factor,rhGH)主要用于内源性生长激素缺乏 的儿童以及治疗烧伤、创伤、肌肉萎缩症等疾 病。
• 一、 基因治疗的类型 • (一) 基因矫正治疗 • 1.基因修正(gene correction) :此种方 法较困难,尚无体内成功的报道。 • 2.基因置换(gene replacement): 这是 最理想的基因治疗方法。但目前同源重组频 率太低而无法用于临床。 • 3.基因增补(gene augmentation) : 基 因增补较易实现,是目前基因治疗最常用的 方法。
基因治疗的原理

基因治疗的原理
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兴的医学技术,通过修改患者体内的异常基因来治疗疾病。
其原理是通过在体外修复或修改患者患病细胞中存在的异常基因,然后将修复后的基因重新注入患者体内,使其产生正常的功能蛋白质或调节因子,从而实现治疗效果。
基因治疗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步骤:基因传递、基因表达和基因功能恢复。
首先,基因传递是将修复后的正常基因导入到患者体内的过程。
常用的基因传递方法包括载体介导的基因转导和病毒介导的基因传递。
载体介导的基因转导是将修复后的基因嵌入到载体中,然后通过注射或靶向输送这些载体到患者的细胞中。
病毒介导的基因传递是利用经过改造的病毒来传递基因,这些病毒能够有效地将修复后的基因导入到患者细胞中。
其次,基因表达是修复后的基因在患者体内产生蛋白质或调节因子的过程。
一旦修复后的基因进入到细胞内,它们将启动细胞的基因转录和翻译机制,最终使得正常的功能蛋白质或调节因子被合成出来。
最后,基因功能恢复是通过修复后的基因产生的正常蛋白质或调节因子来恢复患者受损的生理功能。
这些蛋白质或调节因子能够修复细胞中的异常状况,恢复正常的细胞功能,并最终改善患者的疾病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基因治疗仍然是一个相对新颖且复杂的技术,
存在一些挑战和风险。
例如,基因传递的方法可能会引起免疫反应或其他不良反应,基因修复的效果可能受到细胞类型、基因表达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对于基因治疗的应用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验证。
基因治疗

二,基因治疗的程序
(一)目的基因的准备 受体细胞(靶细胞) (二)受体细胞(靶细胞)的选择和培养 (三)载体的选择 (四)目的基因导入靶细胞的基因转移方法
(一)目的基因的准备 目的基因特点: 目的基因特点: 其表达产物已证明有活性,功能确切, 其表达产物已证明有活性,功能确切,在 启动子下游可表达,有标记基因可供筛选. 启动子下游可表达,有标记基因可供筛选.
基因治疗简介
内容
一,基因治疗的概念 二,基因治疗的程序 三,基因治疗的问题与前景
一,基因治疗的概念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gene therapy)是将有功能 ) 的基因转移到病人的细胞中以纠正或置换 致病基因的一种治疗方法. 致病基因的一种治疗方法.其机制在于功 能基因导入靶细胞后与宿主细胞内的基因 发生整合, 发生整合,成为宿主细胞遗传物质的一部 分,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起到对疾病的治 疗作用. 疗作用.
Τηανκ Ψου!
�
(四)目的基因导入靶细胞的基因转移方法 1,基因转移的物理法 , (1) 显微注射法 显微注射法: ① 显微注射法:直接在显微镜下向胞内注入 基因; 基因; 穿刺法:先在胞膜, ② 穿刺法:先在胞膜,胞核上穿孔后导入基 因 (2) 电脉冲介导法:在高压电脉冲下,使胞膜 电脉冲介导法:在高压电脉冲下, 瞬间形成孔洞,基因在强电场下导入,电 瞬间形成孔洞,基因在强电场下导入, 场强度和持续时间随种类而异. 场强度和持续时间随种类而异.
(三)载体的选择 1,质粒载体(穿梭载体): ,质粒载体(穿梭载体): 既具有动物( 细胞表达元件, 既具有动物(人)细胞表达元件,又具有细 菌质粒相关元件. 菌质粒相关元件. 2,病毒载体: ,病毒载体: (1) 重组病毒载体:基因重组病毒可直接感染 重组病毒载体: 细胞,导入基因. 细胞,导入基因. (2) 重组质粒型病毒载体:在细菌中扩增质粒 重组质粒型病毒载体: 体外包装形成假病毒,感染靶细胞, ,体外包装形成假病毒,感染靶细胞,将 基因导入. 基因导入.
基因治疗

基因矫正、基因置换、基因失活、基因修饰
从临床治疗角度,目前肿瘤基因基因治疗的策略
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抑制其生长; 增强机体免疫系统,间接杀伤或抑制肿瘤胞; 改善肿瘤常规治疗方法,提高疗效;
肿瘤基因治疗常用方法
基因干预技术 反义RNA技术:①封闭异常表达的癌基因; ② 作用癌基因的易位和重排部位;⑶抑制肿瘤细胞 的耐药性,提高化疗效果。 RNA干扰技术:用于阻断、抑制癌基因异常表 达的恶性肿瘤治疗。 反义基因技术:设计原癌基因启动子的竞争剂, 从而抑制原癌基因转录。
遗传病的基因治疗研究
人类遗传病4000多种,发病率为40-50%, 必须符合以下要求的遗传病才可考虑开展 基因治疗研究:(30余种) 在DNA水平上明确其发病原因及机制; 单基因遗传病,而且属隐形遗传; 该基因的表达不需要精确调控; 该基因能在一种便于临床操作的组织细胞 中表达并发挥其生理作用; 该遗传病不经治疗将有严重后果。
基因转移的生物学与非生物学方法
生物学方法:以病毒载体作为转移系统
逆转录病毒基因组经过改造后作为载体 ( retrovirus vector) 腺病毒(adenovirus,AV)基因组可作为载体携带治疗基因
腺病毒相关病毒(adenovirus associated virus, AAV)载体适合治疗基因的稳定长效表达。
几种已经或可望在临床进行基因治疗的 人类单基因遗传病
腺苷脱氨酶(ADA)和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 缺乏症; 血友病:针对凝血因子Ⅸ基因; 中国科学家1991年12月成功进行了血友病B的基因 治疗。 将携带凝血因子Ⅸ基因的巨细胞病毒载体导入患者 自身皮肤的成纤维细胞—— 经体外培养---再植入患者皮下----患者血浆中凝血因子Ⅸ浓度 上升,凝血活性改善。
基因治疗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基因治疗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引言:基因治疗是一种革命性的生物医学技术,通过改变患者体内的基因来治疗疾病。
基因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外源基因引入患者体内,恢复或修复缺陷基因的功能,以实现治疗目的。
本文将介绍基因治疗的基本原理和目前的应用。
一、基因治疗的基本原理1. 基因治疗的分类基因治疗可以分为基因替代治疗、基因修饰治疗和基因抑制治疗三种类型。
基因替代治疗通过将正常基因导入患者体内来代替缺陷基因的功能。
基因修饰治疗则通过修正缺陷基因,使其恢复正常功能。
基因抑制治疗则通过抑制异常基因的表达来达到治疗效果。
2. 基因治疗的传递方式基因治疗通常使用载体来传递外源基因。
目前常用的载体包括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
病毒载体可以有效地将基因导入患者体内的细胞,例如腺病毒和适用于大规模基因治疗的载体如腺相关病毒。
非病毒载体则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基因导入细胞内。
3. 基因治疗的关键步骤基因治疗包括基因传递、基因表达和基因功能修复三个关键步骤。
基因传递是指将外源基因引入患者体内的过程,基因表达则是通过激活正常基因的表达,产生有效的蛋白质,最后基因功能修复是指修复或恢复缺陷基因的功能。
二、基因治疗的应用1. 单基因病的治疗基因治疗在单基因病治疗中显示出巨大潜力。
例如,囊性纤维化是一种由于CFTR基因突变导致的常见遗传性疾病。
研究表明通过基因替代治疗可以导入正常的CFTR基因,并纠正患者体内的缺陷。
2. 癌症治疗基因治疗对于癌症治疗也有重要意义。
例如,切尔基特淋巴瘤是一种由于B细胞淋巴瘤患者B细胞表面CD20表达增加导致的一种恶性肿瘤。
基因治疗可以通过导入编码CD20抗体的基因来增强人体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清除能力。
3. 遗传性疾病的治疗基因治疗还可以应用于遗传性疾病的治疗。
例如,无色素性眼底病(Leber型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是一种导致视网膜细胞发生病变和变性的遗传性疾病。
通过基因替代治疗,患者可以获得正常的视网膜细胞,从而恢复正常的视力。
基因治疗的前景

基因治疗的前景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兴的医学技术,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修复患者体内的病因性基因缺陷,以实现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随着生命科学和基因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基因治疗被认为是未来医学的新希望。
一、基因治疗的原理基因治疗主要通过植入或修复特定的基因,以纠正或修复病因性的基因缺陷。
具体而言,基因治疗常分为三种类型:基因替换、基因静默和基因编辑。
基因替换是指植入正常的基因,以代替患者体内存在缺陷的基因。
基因静默则是通过静默或抑制有害基因的表达,以减少或消除其对身体的伤害。
而基因编辑则是通过矫正或修复特定基因上的突变,以恢复正常功能。
二、基因治疗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 遗传性疾病:基因治疗在遗传性疾病的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囊性纤维化治疗中,基因治疗可以通过植入正常的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基因,以恢复正常的氯离子通道功能。
类似地,基因治疗还可以用于其他遗传性疾病的治疗,如血友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等。
2. 癌症治疗:基因治疗在癌症治疗中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通过植入可以特异性杀灭癌细胞的基因,基因治疗可以使肿瘤细胞对抗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机制降低,提高疗效,减少化疗的不良副作用。
此外,基因治疗还可以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对抗癌细胞的侵袭。
3. 心脑血管疾病:基因治疗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例如,在缺血性心脏病治疗中,基因治疗可以通过植入促进新血管生长的基因,促进冠心病患者心肌的再生和修复。
此外,基因治疗还可以用于中风等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三、基因治疗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尽管基因治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风险。
首先,基因治疗技术的安全性是一个重要问题。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但目前任然存在着潜在的副作用和风险。
其次,基因治疗的成本仍然较高,无法普及到广大人群。
此外,基因治疗在技术上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如基因传递载体的选择、基因的准确传递和基因编辑技术的精确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对AVV病毒的亲和力高,AVV载体适用范围广泛。
3、选择靶细胞
选择原则: (禁止使用生殖细胞,只能用体细胞)
1、较坚固,耐受处理,易于由人体分离,便于输 回体内。 2、具有增殖优势,生命周期长,能存活几个月或几年, 至病人的整个生命。 3、易于受外源遗传物质的转化。 4、在选用病毒载体时,目的基因具表达最好具有组织特异 性的细胞
3、基因增补--将目的基因导入病变细胞或其它细胞,不去除异常 基因,而是通过目的基因的非定点整合,使其表达 产物补偿缺陷基因的功能或使原有功能得以加强。
4、基因失活--利用反义技术特异封闭基因表达,抑制有害基因 的表达。
5、免疫调节--将抗体、抗原或细胞因子的基因导入病人体内, 改变病人免疫状态,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
基因治疗只要 1 次给药, 蛋白表达量逐渐上升, 几乎恒定不变.
基因治疗研究历史回顾
60年代Lederberg设想基因治疗遗传病 1980年,美国Cline 主持了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治疗, 引 发社会风波 1980-1989年, 美国 Anderson 为首的科学家争取社会和政 府的支持理解,FDA和RAC制定了基因治疗审批管理方案 1989年 美国Rosenberg 经FDA批准主持肿瘤患者标志基 因转移临床试验. 1990年, 美国 Culver/Blease 主持世界首例ADA缺乏症基 因治疗临床试验.
逆转录病毒
宿主细胞
RT
cDNA 病毒RNA 双链 插入 基因组 DNA
病毒RNA
RT
逆转录酶
逆转录病毒感染过程
逆转录病毒生活周期:
1、感染靶细胞 2、利用自身编码的逆反转录酶,以RNA为模板合成DNA。 3、将病毒DNA转运至宿主细胞核 4、病毒DNA整合到宿主染色体 5、以病毒DNA为模板转录RNA 6、在细胞中翻译Gag、Pol和Env蛋白 7、形成衣壳,RNA单链和反转录酶一起包装进衣壳。 8、形成病毒颗粒并分泌到胞外。
2、肌肉专一性表达:肌苷激酶的调控片段 3、乳腺专一性表达: β酪蛋白,乳清酸蛋白 4、黑色素专一性表达: 酪氨酸和酪氨酸相关蛋白(TRP) 5、胶质瘤专一性表达:鞘磷酸碱性蛋白基因上游片段 6、肺癌专一性表达: 人表面活性蛋白A
呈待解决的问题:
外源基因表达效率
外源基因表达调控
遗传性疾病面临的免疫问题 反转录病毒载体随机插入的外源基因,若
外源基因表达及检测
1、选择治疗的目的基因
治疗基因的来源:
1、野生型基因: -----单基因缺陷遗传病基因 -----反义核酸封闭活化的原癌基因 -----转入相关的抑癌基因,抑制肿瘤 2、重组DNA和分子克隆技术,人工合成特异 基因。
用于基因治疗的基因应满足以下条件:
(1)体内仅少量表达就可显著改善症状。 (2)该基因的过量表达不会对机体造成危害、
骨髓细胞、皮肤成纤维细胞、肝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肌细胞
常用细胞:
1、骨髓细胞:最被重视和常用的靶细胞。
优点:⑴易接受各种处理、⑵已积累丰富经验,⑶多数遗传疾病 涉及骨髓细胞、⑷源自骨髓的细胞遍布全身。 缺点: -骨髓干细胞含量少(占骨髓细胞0.1%) -治疗基因在核骨髓细胞表达时间短(几个月)。 -只有部分干细胞有活性 -造血干细胞分化可能导致基因失活。 -有些遗传疾病与骨髓干细胞无关。
基因治疗- 新的医学革命
与传统治疗区别:
基因治疗的特异性: 针对性强;
药物本质为DNA; DNA在人体细胞体内表
达成为蛋白质;
基因治疗作用的持续性.
图 1
普通药物治疗药物动力学曲线
药物需要不断给予,才能维持有效浓度, ,药物浓度不断变化,或无效,或生副作用.
图 2. 基因治疗药物动力学曲线
(3)在抗病毒和抗病原体的基因治疗中,所选 择的靶基因应在病毒和病原体的生活史中 起重要作用,并且该序列是特异的。
2、选择基因载体:
理想的载体具有以下特征:
1、容易生产--- 商业化生产,广泛应用,易运输,易保存 2、持续表达--- 一旦转入体内,应能在一定时间内持续表达基因产 物,或能通过某种方法精细调节其表达。 3、弱免疫源--- 转入后不应引起免疫反应。 4、组织靶向性--- 定向输入某种细胞。 5、包装容量载体对转染基因的大小应没有限制。 6、复制、分裂和整合能力:特异性定位整合,或以游离基因形式 存在于细胞核内。 7、能感染分裂期细胞和未分裂期细胞
基因载体:
非病毒载体 (裸DNA、脂质体)
分类:
优点: 大量生产,毒性小,低免疫性 缺点:效率低。
病毒载体 (反转录病毒、腺病毒、腺相关病毒)
优点:多数病毒可感染特异细胞,不易降解, RNA病毒能整合到宿主染色体,表达 水平高等。
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
1、逆转录病毒:正链RNA病毒
LTR ψ
基因组组成:
6、调节性基因治疗: 导入编码调控蛋白的基因,治疗 基因表答异常的疾病 7、化疗保护性基因治疗: 导入单相或多相细胞毒性药 物的抗性基因,使正常细胞耐受化疗药物的能力大 大提高。
8、特异性细胞杀伤性基因治疗:利用DNA重组技术构建 特异性杀伤靶细胞为目标的“奇异弹头”,“弹头”部分是 分子重组的各种生物细胞毒素,它们以酶催化方式发挥 抑制蛋白合成作用,造成细胞杀伤。 9、生殖细胞基因治疗:生殖细胞或胚胎干细胞补偿性治疗
插入不当,可能破坏另一个基因的表达或 激活其它基因(潜在的危险)。
基因治疗首个成功案例
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安德生(French Anderson)、布利兹 (Michael Blaese)与罗森堡(Steven Rosenberg)等人共同提出了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 申请,治疗的对象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严重复合性免疫缺陷症。
构建逆转录病毒载体:
(1)构建重组野生性病毒:插
入相关外源基因,改造成 DNA载体(包括插入选择性 标记),替代病毒的编码基 因。 (2)制备辅助细胞(293T细 胞),为载体DNA提供其丧 失的功能。 (3)载体DNA导入辅助细胞, 产生病毒载体。 (4)用病毒载体感染细胞,外 源基因在宿主细胞中表达。
转染细胞后的筛选:
方法:
1、标记基因筛选法: 2、基因缺陷型受体细胞的选择性 3、基因共转染技术
4、分子生物学方法:
原位杂交 Southern杂交 斑点杂交
目的基因或 标记基因作 为探针。
5、外源基因表达的检测:
方法: (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的表达)
原位杂交、 Nouthern杂交、 RNA点杂交(检测mRNA的转录)、
人体取出的缺 陷T淋巴细胞 改造后的正 常T细胞
人体
反转录病毒改造 的ADA基因
世界上第一例基因治疗病例
人类历史上第一例基因治疗方案应用于一患腺苷脱氨酶(ADA)缺乏症的4岁 女孩Ahsanti DeSilva。ADA 缺陷将导致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发育受阻,病人 发生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患儿血细胞中的单个核细胞在体外进行培养增殖并用携带ADA基因的逆转录病毒 转染,数日后将细胞输回患儿体内。在10个半月中,患者注入10亿个遗传修饰 的T淋巴细胞, 约每月1次, 连续1年, ADA水平从1%上升到20%, 淋巴细胞数量正 常, 免疫功能正常患儿共接受了7次携带ADA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转染的自体细胞 输注,免疫功能增强,临床症状改善。 单个核细胞群中ADA含量的PCR分析表明,在血液中约有相当于正常人的20%~25% 的ADA基因转染细胞。患儿基因治疗生效后较少发生感染,且未见由细胞输注和 ADA基因转移自身带来的副作用。
LTR(long terminal repeat)即长末端重复序列,其长度从 100bp到5kb不等。是存在于LTR反转录转座子(LTRs)两 侧翼的长末端重复序列。LTR反转录转座子和非LTR反转录 转座子都是真核生物中一类可移动因子,因其转座需经由 RNA介导的反转录过程而得名。LTR反转录转座子一高拷贝 在生物界广泛分布,可以通过纵向和横向分别在世代之间和 不种间进行传递,同一家族的反转录转座子具有高度的异质 性。反转录转座子在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逆境条件下可以被 激活。利用LTR的特点,基于LTR的分子标记相继发展起来。 并且在引物开发、基因作图、生物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 品种鉴定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基因治疗基本程 序;
方法: 1、体外法
将受体细胞在体外培养,转入外源基因,经 适当选择系统,将重组的受体细 胞回输患者 体内,以改善症状。(普遍采用)
直接将外源基因导入体内有关的组织器官,使其 进入相应的细胞并转录、表达而发挥治疗作用。
2、体内法
基本程序: 选择目的基因
基因转移
选择基因载体
选择靶细胞 回输体内
这次治疗也由此成为 世界基因疗法 历史上标志性的事件, 并由此拉开了基因疗法 研究和开发的序幕, 基因疗法也从此点燃了 人类战胜疾病的新希望。
基因治疗成功范例(II)
血友病B基因治疗: 血友病是一种由于人凝血因子缺陷导致的遗传 性出血疾病. 1991年, 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采用反转录病毒介导 的自体皮肤成纤维细胞对2例血友病B患者进行了世界首次血友病 基因治疗临床试验, 患者体内凝血因子浓度和活性上升, 出血症状 减轻, 取得了安全有限的结果. 1999年美国UP和Avigen 公司合作 采用AAV途径进行了血友病B基因治疗, 患者治疗后出血症状显著 改善.
逆转录病毒载体的缺陷:
1、只能转染处于增殖状态的细胞 2、所携带的外源基因不能太大。 3、感染依赖靶细胞表面受体的限制 4、理论上不扩散其它细胞,但某些情况会造成 野生型病毒爆发。 5、有致细胞癌变的可能。 6、逆转录病毒不能耐受纯化和浓缩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