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分离技术-7-8

合集下载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第7章 制备色谱技术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第7章 制备色谱技术
第7章 制备色谱技术
7.1 制备薄层色谱技术 7.2 常规柱色谱技术 7.3 加压液相色谱技术 7.4 逆流色谱法 7.5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7.6 模拟床移动色谱法 7.7 制备气相色谱法 7.8 径相色谱法 7.9 顶替色谱法 7.10 离子交换与吸附
制备色谱技术
制备色谱的特点:
最有效的制备性分离技术;
实验室规模、小批量生产、产业化制备;
不同领域产品量不一样,阐明化学结构和
生物活性,30-50 mg足够,分析用标准
品100 mg以上,有机合成通常需要g级以
上;
薄层色谱
柱色谱
制备色谱技术
7.1 制备薄层色谱技术
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分离快速、灵敏度及 分辨率高; a. 切割谱带更加方便; b. 自动化:自动点样仪、自动程序展开仪、 薄层扫描仪、多种强制流动技术、多种联 用技术如傅立叶变换红外、拉曼、质谱等。
50-300
2-7
50-500
2-12
制备色谱技术
7.2 常规柱色谱技术
可使用较大直径的色谱柱,更多的固定相,
因此样品量可以更大;
分离速度较慢,样品可能被不可逆吸附;
不适合小颗粒的吸附剂?
改进方法:减压、加压等
制备色谱技术
柱色谱常用固定相
(1)硅胶:官能团和分子的几何形状,对异构
比表面积
制备色谱技术
大孔吸附树脂使用:
用前需预处理除去杂质:
回流法、水蒸气蒸馏法;
渗漉法----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湿法装柱,浸泡12
h后洗脱2-3倍柱体积,再浸泡3-5 h后洗脱2-3倍柱体
积,重复直到流出的有机溶剂与水混合不呈现白色乳 浊现象为止,用大量蒸馏水洗去乙醇即可。如单独采 用有机溶剂洗不尽杂质,则可用酸碱处理,2-5%盐 酸、2-5%NaOH溶液浸泡,洗脱,水洗。

现代分离技术实验报告

现代分离技术实验报告

现代分离技术实验报告1. 引言现代生物分离技术是生物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它允许我们从复杂的混合物中提取和纯化目标物质,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和利用生物组分的有力工具。

本实验旨在介绍几种常见的现代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实验操作加深我们对这些技术的理解。

2. 材料与方法2.1 材料- 细胞破碎液- 聚丙烯酰胺凝胶- 某种蛋白质混合物- DNA片段- 色谱柱- 电泳仪- 丙酮、甲醇等有机溶剂2.2 方法2.2.1 超速离心将细胞破碎液通过超速离心(10000 g,20分钟)进行初步分离。

2.2.2 凝胶电泳将蛋白质混合物用SDS-PAGE进行凝胶电泳分离,根据蛋白质大小和电荷的不同,使其在凝胶上形成明显的分离带。

2.2.3 透析将目标物质透析至所需缓冲溶液中,以去除其它杂质。

2.2.4 色谱层析使用色谱柱将目标物质与杂质进一步分离,根据目标物质的不同特性选择适当的层析介质。

2.2.5 挤压过滤使用滤器挤压过滤固体颗粒或大分子物质。

2.2.6 溶剂萃取应用不同的溶剂体系将需要分离的物质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3. 实验结果与讨论3.1 胶体分离结果通过超速离心后,样品分为两层,上层为液体,下层为沉淀。

沉淀层可能包含细胞碎片、酶、DNA等。

3.2 凝胶电泳结果经过凝胶电泳分离,观察到了不同大小和电荷的蛋白质在凝胶上的明显分离带。

该结果表明凝胶电泳可以有效分离目标蛋白质。

3.3 透析结果通过透析,将目标物质从混合物中进一步纯化,并去除其它杂质。

透析后观察到目标物质的纯度显著提高。

3.4 色谱层析结果在色谱柱中,目标物质在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条件下与层析介质发生相互作用,实现与杂质的进一步分离。

观察到目标物质从柱上流出时的吸光度峰,表示分离效果较好。

3.5 挤压过滤结果通过挤压过滤,固体颗粒或大分子物质可以从溶液中有效地分离出来。

观察到过滤液变清澈,颗粒物质留在滤器上面。

3.6 溶剂萃取结果利用溶剂的特性和溶剂体系的选择,成功将目标物质从混合物中提取出来,并与其它溶质分离。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复习要点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复习要点

分离:运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物理或化学性质上旳差异,通过合适旳装置或措施,使各组分分派至不一样旳空间区域或者在不一样旳时间依次分派至同一空间区域旳过程。

把混合物中某些组分或各组分彼此分开,或把混合物中各相间彼此分开旳过程叫分离(化工词典)。

分离旳目旳1确认对象物质或精确测定其含量;2获取单一纯物质或某类物质以作它用;3浓缩(富集)某个或某类物质;4消除干扰,提高分析措施选择性和敏捷度。

分离科学;研究从混合物中分离、纯化或富集某些组分以获得相对纯物质旳过程旳规律、仪器制造技术及其应用旳一门学科。

富集:通过度离,使目旳组分在某空间区域旳浓度增大。

分离与富集旳关系:富集需要借助分离,即分离与富集是同步实现旳。

富集与分离旳目旳不一样,富集只是分离旳目旳之一。

浓缩:将溶剂部分分离,使溶质浓度提高旳过程。

浓缩与富集旳异同:浓缩时溶质互相之间不分离;富集往往伴伴随浓缩,由于以富集为目旳旳分离最终都会设法使溶液体积减小。

纯化:通过度离使某种物质旳纯度提高旳过程。

根据目旳组分在原始溶液中旳相对含量(摩尔分数)旳不一样进行辨别:措施 被分离组分旳摩尔分数富集 <0.1浓缩 0.1-0.9纯化 >0.9分离科学 旳重要性:1分离是认识物质世界旳必经之路2 分离是多种分析技术旳前提3富集(分离)延伸了分析措施旳检出限4 分离科学是其他学科发展旳基础5分离科学提高了人类旳生活品质富集倍数=待分离组分旳回收率/基体回收率为何要研究敞开体系?由于分离体系往往是敞开体系,如:研究多相中旳某一相(相与相之间有物质进出);色谱柱或固相萃取柱旳某一小段,如一种理论塔板(段与段,或塔板之间有物质进出);固定相或流动相(两相间有物质互换);离子互换树脂表面旳保留行为(树脂与淋洗液之间有物质互换)。

相平衡-相变化到达平衡,系统中各相之间没有物质传递,每相旳构成与物质数量不随时间而变。

分离因子S :两种物质被分离旳程度。

回收率R 相差越大,分离效果越好。

常州大学《现代分离技术》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常州大学《现代分离技术》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常州大学《现代分离技术》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现代分离技术》考试内容:《现代分离技术》;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姓名:——;班级:——;学号:——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色谱法是一种基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_________差异而实现分离的技术。

2. 膜分离技术利用膜的选择透过性,根据孔径大小可分为微滤、_________、纳滤和反渗透等。

3.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利用超临界流体(如CO₂)在临界点附近_________和_________发生显著变化的特性进行高效萃取。

4. 离子交换树脂通过其表面上的_________或_________基团与溶液中的离子进行交换,从而实现物质的分离和纯化。

5. 凝胶色谱(GPC)是利用多孔性凝胶作为固定相,根据溶质分子_________的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主要用于测定高聚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6. 在电泳分离中,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向与其所带电荷_________的电极移动,从而实现分离。

7. 泡沫分离法是利用_________的差异,在液体中引入气体形成泡沫,使目标物质在泡沫层中_________,从而实现分离。

8. 蒸馏是一种基于混合物中各组分_________不同而实现分离的技术,常用的蒸馏方式包括简单蒸馏、精馏等。

9. 吸附分离技术利用固体吸附剂对气体或液体中某一或某些组分具有_________的特性,从而将其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10. 萃取分离技术基于溶质在两种_________溶剂中_________的差异,通过向混合物中加入一种溶剂(萃取剂),使溶质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从而实现分离。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哪种技术是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显著差异进行分离的?A. 蒸馏B. 结晶C. 吸附D. 离子交换2. 色谱法中,用于描述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分配能力的参数是:A. 分配系数B. 沸点C. 熔点D. 折射率3. 在超临界流体萃取中,最常用的超临界流体是:A. 水B. 氮气C. 二氧化碳D. 甲醇4. 下列哪种膜分离技术不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溶解盐类?A. 微滤B. 超滤C. 纳滤D. 反渗透5. 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过程中,若树脂为阳离子型,则常用的再生剂是:A. 氢氧化钠B. 氯化钠C. 盐酸D. 硫酸6. 凝胶色谱(GPC)主要用于测定高聚物的哪种性质?A. 分子量分布B. 溶解度C. 熔点D. 密度7. 下列哪种电泳技术是基于分子在电场中迁移速率与其分子量大小成反比的原理?A. 琼脂糖凝胶电泳B.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C. SDS-PAGE(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D. 等电聚焦电泳8. 泡沫分离法主要应用于哪种类型的物质分离?A. 重金属离子B. 生物大分子C. 表面活性物质D. 无机盐类9. 在选择色谱柱填料时,若需要分离非极性化合物,应选用哪种类型的填料?A. 极性填料B. 非极性填料C. 离子交换填料D. 手性填料10. 下列哪种分离技术通常不涉及相变过程?A. 蒸馏B. 结晶C. 吸附D. 膜分离(非热驱动的,如超滤、微滤)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色谱分离的基本原理及其分类。

现代分离技术(补充)

现代分离技术(补充)

现代分离技术——纳米材料的表征与检测技术目录一.纳米材料的粒度分析 (2)1.1 粒度分析的概念 (2)1.2. 粒度分析的种类和适用范围 (2)1.2.2.电镜观察粒度分析 (3)二.纳米材料的形貌分析 (3)2.1 形貌分析的重要性 (3)2.2 形貌分析的主要方法 (3)三.成分分析 (3)3.1 成分分析方法与范围 (3)3.2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方法(XFS) (4)3.3 电子能谱分析 (4)四.纳米材料的结构分析 (4)4.1. 纳米材料的结构特征 (4)4.1.1. 小尺寸效应 (5)4.1.2. 表面与界面效应 (5)4.1.3. 量子尺寸效应 (5)4.1.4.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5)4.2 物相结构的亚微观特征 (5)4.3. 纳米材料结构分析新进展 (6)五.纳米材料表面与界面分析 (6)5.1 纳米材料表面与界面分析方法 (6)5. 2 XPS(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的分析方法 (6)5.3 俄歇电子能谱分析 (6)六.(补充)几个基本概念 (7)6.1 X射线衍射(powder x-ray diffraction,XRD) (7)6.2 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ry, TEM) (7)6.3 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8)6.4 热分析 (8)6.5 扫描探针显微技术(scanning probe microscopy, SPM) (8)6.6 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STM) (9)6.7 原子力显微镜( AFM) (9)6.8 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SNOM) (9)6.9 场离子显微镜(field ion microscopy, FIM) (10)6.10 穆斯堡尔谱 (Mossbauer) (10)6.11正电子湮灭(positive annihilate spectrum, PAS) (10)纳米材料的表征与检测技术一.纳米材料的粒度分析1.1 粒度分析的概念①晶粒:是指单晶颗粒,即颗粒内为单相,无晶界。

现代分离技术(PDF)

现代分离技术(PDF)

第四章 气体渗透、渗透汽化和膜基吸收(习题解答)4-1采用气体渗透膜分离空气(氧21%,氮79%),渗透物中氧浓度达78%。

试计算膜对氮气的截留率R 和过程的分离因子α,并说明这种情况下哪一个参数更能表达该过程的分离状态。

解:截留率:R=7215.0792211,,22=-=-FN p N c c 分离因子:34.137921227822==N oα 对于气体膜分离,以分离因子表示膜的选择性为宜。

4-3 用渗透汽化膜过程进行异丙醇脱水。

在80℃下,所用亲水复合膜厚为8μm ,该膜对异丙醇的渗透通量可忽略不计。

测得不同含水量的异丙醇进料液透过膜的水通量数据如下: 料液中含水量/%(质量) 1 2 3 4 5 6水通量/{kg/(m 2·h)} 0.03 0.12 0.45 0.82 1.46 2.12已知水在无限稀释溶液中的活度系数为3.9,且在以上浓度范围内不变。

试画出水通量随溶液浓度及活度的变化曲线;计算各组成下水的渗透系数{cm 3·cm/(cm 2·s ·kPa)}。

解:查表得异丙醇的Antoine 方程常数,并计算其饱和蒸气压:3640.20exp 9.7702-0.09235353.54P MPa ⎛⎫== ⎪-⎝⎭异丙醇查饱和水性质表得80℃下水的饱和蒸气压及密度:00.04739P MPa =水 3971.8/kg m ρ=水的渗透系数可用下式计算:()220p AA A A A A A A A A A AJ J Q p x f p y Q p x γγ≈=-−−−→= 计算结果见下表:1 2 3 4 5 60.01 0.02 0.03 0.04 0.05 0.06 20.03 0.12 0.45 0.82 1.46 2.12 0.0326 0.0637 0.0935 0.1220 0.1493 0.17540.12700.24840.36450.47560.58210.6842321.14E-122.33E-12 5.96E-12 8.32E-12 1.21E-11 1.50E-11 水通量随溶液浓度及活度的变化曲线如下:(左Y 轴为摩尔分数,右Y 轴为活度,X 轴为渗透系数)0.000.020.040.060.080.100.120.140.160.18A4-4 蒸汽渗透或气体分离过程中,原料和渗透物压强比一定,且原料液流与渗余液流的浓度近似相等时,渗透物浓度最高。

《现代分离技术》教学大纲.doc

《现代分离技术》教学大纲.doc

基本教材 芳钧康祺 九维希家 陆蒋严(2学(8学课程英文译名:Modern Separation Technology任课教师:李定或课程性质:选修课讲授学时:40学时 学分数:2学分适用对象:化学工程与工艺类、生物工程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研究生。

一、 课程简介本课程以工程应用为背景,以分离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原理为主线,在本科学习化工原 理、化工分离过程的基础上,将分离技术的最新发展内容:溶剂萃取、特殊萃取(超临界 流体萃取、反胶团萃取、双水相萃取)沉淀和结晶、膜分离(电渗析、超滤、微滤和反渗 透、纳滤、渗透汽化与气体膜分离)液膜分离、功能性膜分离、特殊精馅(耦(集)合精 馅、恒(共)沸精馅、萃取精馅、反应精锦、短程(分子)精锦)泡沫吸附分离等所涉及到分 离科学与技术的相关内容及最新进展相,理论与应用并重,按一定的教学深度和广度简明地 全面讲授。

二、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物质与物料的分离过程是清洁工艺的重要组成 部分,分离技术在提高生产过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分 离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化工、生化、医药、材料、冶金、矿冶、轻工、食品、原子能、 环保等领域。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分离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不断 有新进展。

为此,开设本门课程,使化学工程与工艺类专业及相近的生物工程类、环境科学 与工程类专业学生掌握必须的现代分离技术知识。

三、 教学内容1、分离过程化学 新型传质分离技术 生化分离技术 分离过程与技术 清华大学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2、章节内容绪言 第一章溶剂萃取第一节概述1. 1溶剂萃取化学的发展概况 1.2萃取体系与萃取过程第二节萃取过程的热力学基础2. 1萃取平衡2.2液-液体系溶解度规律第三节 溶剂萃取(1 )-无机物质的溶剂萃取3. 1萃取体系3.2影响萃取的各种因素第四节 溶剂萃取(2) -有机物质和生物物质的溶剂萃取4. 1 极性有机稀溶液的络合萃取4.2应用第五节萃取过程动力学5.1萃取动力学的研究方法5.2萃取动力学方程示例第六节萃取过程的计算6. 1 单级萃取6.2多级错流萃取6. 3多级逆流萃取6. 4分馅萃取6. 5萃取设备第二章特殊萃取第一节超临界流体萃取及超临界流体技术1. 1 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的特征1.2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流程1. 3超临界流体的热力学基础1. 4超临界流体的动力学基础1.5超临界流体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动态第二节反胶团萃取及反胶团技术2.1反胶团萃取蛋白质的基本原理2.2反胶团萃取的主要影响因素2.3反胶团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动态示例第三节双水相萃取3.1基本概念3. 2 双水相萃取的理论基础3. 3双水相萃取的应用(8学第三章沉淀和结晶第一节沉淀和结晶的热力学基础1.1固液平衡1.2相图第二节沉淀2.1氨基酸的沉淀2.2蛋白质的沉淀2. 3 共沉淀法2. 4 均匀沉淀法2.5 沉淀条件第三节结晶3.1 溶液结晶3.2熔融结晶第四节结晶动力学4.1溶液结晶动力学4.2熔融结晶动力学第五节结晶的粒数和粒度分布5.1粒数5. 2 粒础.3. 3双水相萃取2粒度分布第四章膜分离第一节概述1.1膜及膜分离1.2 分离用膜第二节电渗析2. 1电渗析的基本原理2.2离子交换膜(6学(10学(6学第三节 超滤、微滤和反渗透3. 1 概述3.2超滤与微滤3. 3反渗透3.4膜设备及其应用 第四节纳滤4. 1概述4.2纳滤膜分离过程原理和模型4.3影响纳滤膜分离姓能的主要因素 4.4应用 第五节渗透汽化与气体膜分离5. 1 渗透汽化5. 3气体膜分离笫六节液膜分离6. 1液膜的结构及分类6.2液膜分离的机理6. 3液膜分离的传质方程6.4液膜分离过程6. 5液膜的应用笫七节其它功能姓膜分离过程 笫八节展望第五章其它分离技术第一节耦(集)合精馅1. 1恒(共)沸精炮1.2萃取精馅1. 3反应精锚第二节短程(分子)精锚第三节 泡沫吸附分离技术四、 教学方式:多媒体课堂教学五、 教学时间安排:4学时/周x 1 °周六、 考核办法:笔试考试。

《现代分离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分离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分离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人:刘锡建教学团队审核人:陆杰开课学院审核人:饶品华课程代码:040384适用级别(本科/专科):本科总学时:32学分:2讲课学时:32上机学时:0实验学时:0考核方式:考查成绩评定比例:平时(含期中)40%+期末60%先修课程: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化工原理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教材:丁明玉,《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21主要参考书:1、陈欢林,《新型分离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212、刘茉娥,《膜分离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3、尹芳华,钟z,《现代分离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21一、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培养学生的解决化工过程中的分离问题能力。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了解化工分离方面的新技术和新发展。

2.培养学生掌握化学分离原理和技术方法。

3.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分离技术解决化工过程中分离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效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具备:1.了解化学分离领域的新技术和发展。

2.掌握化学分离原理。

3.掌握化学分离的技术方法。

4.从经济和技术两个方面考虑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

5.利用现代分离技术解决化工过程中分离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对照表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效果1√√效果2√效果3效果4效果5绪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溶剂特性萃取分离法色谱分离原理制备色谱技术膜分离吸附与离子交换√ √ √ √ √ √ √ √ √ √ √ √ √ √ √ √ √ √ √ √ √ √ √ v、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分离科学及其研究内容、分离科学的重要性、分离过程的本质、分离方法的分类、分离方法的评价以及分离技术的前景教学要求:1.了解现代分离技术的发展、性质、地位和作用;2、了解分离方法分类以及研究内容;3、掌握分离方法的评价;4.了解分离技术的发展方向。

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分离方法的评价、分离技术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分子间相互作用与溶剂特性教学内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物质的溶解与溶剂极性、疏水相互作用教学要求:1.掌握分子间的几种相互作用;2、理解并掌握物质的溶解与溶剂极性;3.了解疏水相互作用;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分子间的几种相互作用力、物质的溶解与溶剂极性等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弱。

在选择洗脱剂时,还可以由各种溶剂按不同配比配成混合 溶剂作为流动相。因此,流动相的种类很多,在实践中, 一般从极性小到极性大,通过实验来选择溶剂。
4.3分配层析( distribution chromatography)
分配层析:是指在一个有两相存在的系统中,利用 不同物质的分配系数不同而使其分离的方法。
4.1 概述

4.1.1发展史 色层分析法最早始于1906年。

俄国植物学家M.Tswett在研究叶绿素时,让叶绿素的石油 醚提取液通过装有CaCO3的管柱,并继续用石油醚淋洗, 他发现由于CaCO3对提取液中的色素的不同吸附能力,在 CaCO3上形成多个不同的色带。
以后的30年这一方法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1931年, R.Kuhn等人用色层分析法分离复杂的有机混合物时,这种 方法才受到人们的重视。 这一方法现在已成为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其它学科领 域有效的分离分析工具之一。
流动相 液体 气体 气-液层析法 气-固层析法

固定相
液体 固体
液-液层析法 液-固层析法

2. 按固定相的使用形式(即实验技术)分:
柱层析、纸上层析、薄层层析
3. 按分离机制分(即物理化学性质): 吸附层析、分配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凝胶 过滤、其它层析(如亲和层析)等。 4. 按展开方式分:

具有快速、灵敏和微量的优点。气相层析也能用于 分离制备样品,但需增加将流出气体通过冷冻将分 离物回收的装臵。
气相层析仪
流量控制

流量控制阀中装有限流器 钢瓶压力亦需适当调整
载流气体必須是高纯度,且需在气体钢瓶和气相层析 仪间加装纯化装臵,以去除气体中的微量水气和氧气 手动注射
自动注射 吹气捕捉

4.2.2吸附剂的类型

吸附剂一般是多孔性的微粒状物质。
吸附剂的多孔结构、粒度和离子形状是影响色 层系统特性的基本因素。 常用的吸附剂有硅胶、氧化铝、活性炭、硅酸 镁、聚酰胺、硅藻土等。

4.2.3流动相的选择

流动相一般是洗脱吸附柱的溶液,需要满足一下要求:稳 定性好,黏度小,易于分离,易于洗脱所有分离组分。 流动相的洗脱作用实质是流动相分子与被分离的溶质分子 竞争占据吸附剂表面活性中心的过程。 强极性的流动相分子竞争占据吸附中心的能力强,具有强 的洗脱作用。 非极性的流动相分子竞争占据吸附中心的能力弱,洗脱作

属于分配层析或吸附层析,仅适用于分析分离 挥发性和低挥发性物质。
固定相是在惰性支持物(如磨细的耐火砖)上 覆盖一层高沸点液体, 流动相常用氦、氩或氮为展层气体。



气相层析分离的区带十分清晰,是由于挥发性物质
在两相间能很快达到平衡,所需分析时间大为缩短, 一般为数分钟至10余分钟。

检测记录系统绘出的各峰是测定流出气体电阻变化 的结果,因而测定样品量可到微克和毫微克水平。
当采用溶剂洗脱时,发生一系列吸附→解吸→再 吸附→再解吸的过程,吸附力较强的组分,移动 的距离小,后出柱;吸附力较弱的组分,移动的 距离大,先出柱。
2. 洗脱方法及流出曲线 ⑴ 有色物质分离的洗脱方法 推出法:有色物质分离后,将吸附剂从柱中推出, 用刀按层切开,分层洗脱再定量。 ⑵ 无色物质分离的洗脱方法及流出曲线 无色物质分层后,可采用流出曲线加以判断。 流出曲线:以物质浓度为纵座标,以收集的洗脱 液体积为横座标,得出的曲线。
3.4超临界流体萃取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超临界流体:当一种流体处于其临界点的温度
和压力之下,则称之为超临界流体。

特点:密度接近液体--萃取能力强
粘度接近气体--传质性能好
什么是超临界流体? (Supercritical Fluid 简称SCF)





凝胶只允许被分离物质中小于孔径的分子进入,大于 孔径的分子被排斥在外水层,最先被洗脱下来。

而进入孔径的分子也按分子量大小大致分离成不同的
区带。 选择不同规格的凝胶,可把一个混合物按分子量的差 异分成不同的组分。 目前常用的凝胶商品有:葡聚糖凝胶(sephadex)、 聚丙烯酰胺凝胶(bio-gel)、琼脂糖凝胶(sepharose) 和聚苯乙烯凝胶(styragel)等。

反之,与固定相相互作用越强的组份,向前移
动速度越慢。

分布收集流出液,可得到样品中所含的各单一
组份,从而达到将各组份分离的目的。
4.1.3原理、构成层析法的条件 色层法应具备的因素或条件是: 1. 具有两相
2. 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差异
3. 多次冲洗或展开

4.1.4分类
按两相所处状态分类



洗脱时,增加溶液的离子强度,如改变pH,增加盐浓 度,离子被取代而解吸下来。洗脱过程中,按K值不同, 分成不同的区带。
4.5凝胶过滤层析

支持物是人工合成的交联 高聚物,在水中膨胀后成 为凝胶。 凝胶内为内水层,凝胶周 围的水为外水层。 控制交联度以形成不同孔 径的网状结构。 交联度小的孔径大,交联 度大的孔径小。
有机溶剂

极性“头”
反微团:
表面活性剂的极 性头朝内,疏水 的尾部向外,中 间形成极性的“核” (po1ar core)
非极性“尾” 极性的“核”
此极性核具有溶解极性物质的能力,极性核溶解水后, 就形成了“水池”(water pool)。

双水相体系:将两种不同的水溶性聚合物的水 溶液混合时,当聚合物浓度达到一定值,体系 会自然的分成互不相溶的两相,这就是~。

临界点:
T:304.1

P:73.8 bar
缺点:
设备投资大
优点:

临界条件温和
产品分离简单 无毒、无害


不燃
无腐蚀性 价格便宜
实验室用超临界萃取设备
大型超临界流体萃取装臵
超临界流体的应用

咖啡因萃取 植物油:胚芽油、玉米油、γ亚麻酸 天然香料:杏仁油、柠檬油 啤酒花 尼古丁


胶团萃取(micellar extration)
是被萃取物以胶团或者胶体形式从水相被萃取到有机 相的溶剂萃取方法。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表 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开始形成胶团时的浓度称为~ , 简称CMC。
任何一种物质都存在三种相态-气相、液相、固相。
事实上当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值时,物质就会出 现超临界状态。

物质的临界状态是指其气态与液态共存的一种边 缘状态。 在此状态中,液体的密度与其饱和蒸汽的密度相 同,因此界面消失。


液、气两相成平衡状态的点叫临界点。在临界点
时的温度和压力分别称为临界温度Tc临界压力Pc。 超临界流体是指超过临界温度与临界压力状态的 流体。如果某种流体处于临界温度之上(即T> Tc),无论压力多高(即P>Pc),也不能液化, 这个状态的物质常常不称为气体或液体,而被称 为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 简称SCF)。


4.6亲和层析 affinity ghromatography

又称为功能层析。
在一对有专一的相互作用的物质中,把其中之 一联结在支持物上,用于纯化相对的另一物质。 常见的亲和对,如:酶和抑制剂,抗原和抗体, 激素和受体等。支持物为琼脂糖或纤维素等。 专一性强,分离速度快。


4.7气相层析 gas ghromatography


4.1.2语源学

chrome意为“色彩”,graphy源自希腊文, 意为“写”。
色谱为层析的同义语,都是从英语 chromatography译来的。 层析(色谱) chromatograpby


4.1.3原理

层析法是利用不同物质理化性质的差异而建立 起来的技术。
层析系统都由两个相组成: 一是固定相,它或者是固体物质或者是固定于 固体物质上的成分;
带阴离子基团的,如DEAE—(二乙基胺乙基) 和QAE—(四级胺乙基)等为阴离子交换剂。



离子交换层析只适用于能在水中解离的化合物,包括有 机物和无机物。
对于蛋白质、核酸、氨基酸及核苷酸的分离分析有极好 的分辨力。 离子交换基团在水溶液中解离后,能吸引水中被分离物 的离子,各种物质在离子交换剂上的离子浓度与周围溶 液的离子浓度保持平衡状态,各种离子有不同的交换常 数,K值愈高,被吸附愈牢。
第四章 色层分析法
色层分析法又称为层析法或色谱分析法。 它方法。
4.1概述
4.2吸附色层法(adsorption chromatography)
4.3分配层析( distribution chromatography) 4.4离子交换层析 4.5凝胶过滤层析 4.6亲和层析 4.7气相层析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思想
利用超临界流体的特殊性质,使其在超临界状态下, 与待分离的物料接触,萃取出目的产物,然后通过 降压或升温的方法,使萃取物得到分离


常用萃取剂

极性萃取剂:乙醇、甲醇、水(难) 非极性萃取剂:二氧化碳(易)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xtraction)


另一是流动相,即可以流动的物质

当待分离的混合物随溶剂(流动相)通过固定相时 由于各组份的理化性质存在差异, 与两相发生相互作用(吸附、溶解、结合等)的能 力不同,在两相中的分配(含量对比)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