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原位杂交实验(FISH)
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目的

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目的
荧光原位杂交(FISH)是一种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在细胞或组织的原位上检测特定的DNA序列。
在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FISH技术广泛应用于基因诊断、染色体分析和肿瘤研究等领域。
FISH检测的主要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基因诊断:通过FISH技术可以检测基因的异常表达、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等,用于诊断遗传性疾病、罕见病和癌症等疾病。
例如,针对乳腺癌的HER-2基因扩增检测,有助于指导靶向治疗和预后评估。
染色体分析:FISH技术可以用于检测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异常,对于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检测染色体异常,可以预测胎儿是否存在遗传性疾病的风险。
肿瘤研究:FISH技术在肿瘤学研究中主要用于检测肿瘤细胞的基因变异、基因扩增和染色体异常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了解肿瘤的病因、发展机制和耐药性等方面,为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靶向治疗:在靶向治疗中,FISH技术可以用于检测肿瘤细胞是否存在特定的基因变异,从而指导医生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例如,肺癌的EGFR基因突变检测,有助于选择靶向EGFR的药物进行治疗。
总之,FISH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FISH检测,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基因、染色体和肿瘤等方面的信息,为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有力支持。
荧光原位杂交 操作

荧光原位杂交操作荧光原位杂交(FISH)是一种基因组学的技术,它使用荧光探针将特定的DNA序列定位在染色体上。
这种技术被广泛用于分析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基因组变异和疾病的研究。
本文将介绍荧光原位杂交操作的步骤。
步骤1:样品制备FISH技术可以应用于不同种类的样本,如人类细胞、动植物组织等。
对于人类细胞的样本,常用的方法是将细胞分离,制作成染色体悬液。
首先要通过荧光染色法把两种不同的染色体和特定的基因序列染成不同的颜色。
这需要用到已知基因序列的探针,可以从已有的文献中获取。
如果没有,可以通过设计和合成新的探针。
步骤2:制作探针FISH探针是由一段DNA片段制成的。
这个片段可用PCR方法从DNA中扩增出来,或者可以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制造。
制造探针时需要注意,探针的长度和序列应该与目标序列相匹配,可以通过BLAST或其他基因数据库检索确认。
通常使用荧光染料标记探针,以便在镜头下观察到探针的定位。
常用的标记分子有荧光素(FITC),荧光素同路胺(rhodamine)和锔(Cy3和Cy5)。
这些分子的选择取决于探针和荧光显微镜系统的兼容性。
在制作FISH探针时,需要注意探针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标记、纯化和探针肢解操作。
探针一般都是双链DNA,通过加入单链转化酶(S1)或DNA酶I,使双链DNA变成单链DNA,并标记在其5'-末端上。
标记完成后,进行染色体裂解、脱氧核糖核苷酸(dNTP)和DNA聚合酶的反应来进行回收和标记探针,以免对染色体质量产生影响。
对于高复杂度的基因组,可以使用克隆探针阵列,在单个染色体上定位多个序列。
步骤4:染色体固定和前处理将样本固定在载玻片上,这可以是用乙醛和甲醛等固定剂进行固定。
将载玻片上的样本通过逐步浸入水,逐步替换固定样本中的有机溶剂来除去样本中的RNA,然后用类碱/类酸(如乙酸/氯化锂,0.1M Na丙二酸缓冲pH 9.0)进行前处理,以增加荧光探针的穿透率,使其更好地结合DNA的目标序列。
荧光原位杂交(fish)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简称FISH。
是利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核酸探针与细胞内相应的靶DNA分子或RNA分子杂交,通过在荧光显微镜或共聚焦激光扫描仪下观察荧光信号,来确定与特异探针杂交后被染色的细胞或细胞器的形态和分布,或者是结合了荧光探针的DNA区域或RNA分子在染色体或其他细胞器中的定位。
中文名fish外文名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建立时间1986年发展历程1969年,Pardue和John等两个研究小组开始采用放射性标记DNA或28S RNA发明了原位杂交技术(ISH)。
尽管当时原位杂交技术已经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但鉴于放射性同位素自身特性的局限,如安全性、空间分辨率低、不稳定性等问题,这项技术仅限于实验室研究方面的应用。
1986年科研工作者开始利用异硫氰酸盐荧光素来标记探针,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分析,建立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
1989年,Delong首次使用荧光标记寡核苷酸探针检测单个微生物细胞。
由于FISH技术具有敏感度高、信号强、背景低、快速等优点,该方法在环境微生物的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FISH探针标记物越来越多,不仅从单一荧光发展到多色荧光检测,而且应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不仅可以用于分裂相细胞而且可以用于间期细胞检测,为FISH技术的临床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操作步骤编辑播报(1)样品的固定;(2)样品的制备和预处理;(3)预杂交;(4)探针和样品变性;(5)用不同的探针杂交以检测不同的靶序列;(6)漂洗去除未结合的探针;(7)检测杂交信号,进行结果分析·荧光信号观察:将处理好的样品置于荧光显微镜下,选择分散较好的区域来观察。
三色(或者更多)荧光激发下,观察到不同颜色的荧光图像。
通常选用20X物镜来扫描样品杂交区域,40X或100X物镜下观察样品,从一定的方向进行计数,并对计数情况进行分析。
荧光原位杂交FISH实验步骤与方法

FISH实验步骤一、实验仪器:荧光显微镜:高速离心机:可达12000r/min高压灭菌锅:160℃以上杀菌恒温箱:为杂交提供恒定温度恒温水浴锅照相机(与荧光显微镜配套):荧光捕捉图片二、试剂的配制:1、0.2mol/ L (pH7.4磷酸缓冲溶液(PB试剂为NaH2P04·2H20和Na2HP04·12H2O。
-----0.2M的NaH2P04溶液: 31.2g NaH2P04·2H20,加蒸馏水1000mL溶解-----0.2M的Na2HP04溶液: 71.632g Na2HP04·12H2O 加蒸馏水至1000ml溶解----0.2M (pH7.4磷酸缓冲溶液(PB : 19ml的NaH2P04溶液和81ml的Na2HP04溶液充分混合高压灭菌,常温保存。
2、0.03 mol/ L磷酸盐缓冲溶液((PBS)试剂为NaCl和磷酸缓冲溶液PB------0.03MPBS溶液:22.8gNaCl ,150ml磷酸缓冲溶液(PB ,加蒸馏水至1000ml,混匀------0.02 MPBS溶液:取100ml 0.03MPBS溶液至15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稀释至150ml------0.01 MPBS溶液:取50ml 0.03MPBS溶液至15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稀释至150ml高压灭菌,常温保存。
3、4%多聚甲醛溶液(1000ml)(在通风橱内进行操作)-----将略小于2/3体积的水(660ml)加热到50℃,------40g多聚甲醛PFA,边搅拌边加入到水中,继续保持60℃-------1滴2mol/LNaOH溶液,立即澄清,但仍有小颗粒。
-------1/3体积的PBS溶液,-------用Hcl将pH调至7.2,定容,-------用孔径为0.22μm的滤膜过滤,----4℃保存最多保存两天,或者取少量保存在-20℃。
(加热时温度不宜过高,为60℃-65℃,否则PFA容易降解,配置好后应尽快使用,否则固定效果较差)。
荧光原位杂交

荧光原位杂交(FISH)实验操作步骤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是一个很重要的生物学实验技术,它的特点是原位,无需经过PCR,可以用于对环境样品中特定的微生物进行定量分析。
下面是以活性污泥为例的FISH实验步骤及方法。
非生物学专业的同学请不要往下看了。
1 载玻片涂层处理(Slide coating)(1) 将载玻片置于盐酸乙醇溶液(1%HCl in 70% Ethanol)中清洗(2) 晾干后放入poly-L-lysine(0.01%)溶液中5分钟(3) 放入60℃烘箱60分钟烘干或者放在室温过夜晾干2样品固定(Sample fixation)(1) 在样品(活性污泥)中加入3倍体积的4% 多聚甲醛(paraformaldehyde),置于4℃冰箱固定3小时以上或者过夜(2) 离心,弃去多聚甲醛,加入相同体积的PBS(3) 离心,弃去PBS,加入相同体积的乙醇+PBS(w/w 1:1)(4) 固定后的样品放入-20℃冰箱保存。
3 脱水(Dehydration)(1) 将适量固定后的样品放在载玻片上,(2) 放入46℃烘箱烘干10分钟(3) 依次浸入50%,80%,96%的乙醇溶液,各3分钟(4) 在空气中晾干4 杂交(Hybridization)(1) 加10微升Hybridization buffer(配制方法见下面表格)到玻璃片的样品上,尽量让样品全被覆盖(2) 在Hybridization buffer上加1微升探针(Probe)(3) 在50ml离心管中放一张润湿的吸水纸,将玻璃片放入,然后一起放到46℃恒温箱,杂交1.5小时(4) 将Washing buffer(配制方法见下面表格)预热到48℃,准备下一步使用5冲洗(1) 杂交1.5小时之后,快速将玻璃片放入48℃Washing buffer(2) 在48℃恒温箱中放置30min(3) 用超纯水润洗玻璃片,然后再空气中晾干6镜检晾干后,将样品用适量的antifading reagent 覆盖,盖上盖玻片,然后就可以放到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下观察了。
荧光原位杂交实验具体步骤及详细说明

荧光原位杂交实验具体步骤及详细说明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是一种用于确定DNA或RNA序列在细胞或组织中的位置的技术。
下面将详细介绍荧光原位杂交的具体步骤和相应的详细说明。
1.细胞准备首先,需要准备细胞样本。
可以选择使用原代细胞,细胞悬液或切片等。
2.固定将细胞固定在载玻片或载玻片上面。
固定通常使用的试剂是乙酸乙酯和甲醇的混合物,通常比例为1:33.水合将载玻片中的组织或细胞水合处理。
这一步可以通过将载玻片浸泡在去离子水或缓冲液中进行。
4.处理将载玻片进行预处理,以使DNA或RNA序列更易于杂交。
常用的预处理方法有:-煮沸:将载玻片浸泡在2×SSC(1×SSC:0.15MNaCl,0.015MNa3C6H5O7·2H2O,pH7.0)中,然后置于热盖板上加热至100°C,持续约10-20分钟。
-碱性水解:将载玻片浸泡在10%NaOH中,进行碱性水解,然后在盐溶液中冲洗。
5.杂交探针准备荧光探针或荧光标记的引物。
探针的选择取决于要检测的DNA或RNA序列。
探针的设计通常基于目标序列的序列信息,并且通过化学修饰和荧光标记以增加其杂交效率和检测灵敏度。
6.杂交将探针加到载玻片上的样本上,并与目标序列进行杂交。
杂交过程中,探针与目标序列进行互补配对,形成探针-目标复合物。
杂交的温度取决于探针的碱基组成和目标序列的GC含量。
7.洗涤将载玻片在洗涤缓冲液中进行洗涤,以去除未与目标序列杂交的探针。
8.检测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载玻片上的标记。
荧光标记的探针将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测获得荧光信号。
根据荧光信号的数量和强度,可以确定目标序列的位置和数量。
9.成像和分析通过拍摄荧光显微镜图像来记录荧光信号。
使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包括亮度分析和定量信号分析。
总结:荧光原位杂交是一种用于确定DNA或RNA序列在细胞或组织中位置的强大技术。
2024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血液肿瘤中的应用规范(全文)

2024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血液肿瘤中的应用规范(全文)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是基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利用荧光标记的核酸探针,对待测标本DNA序列进行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技术,是遗传学异常的主要检测手段之一。
相较于核型分析,FISH技术具有快速、灵敏度高及特异性强的优势,是血液肿瘤诊断和预后判定的重要手段。
为进一步规范FISH技术在血液肿瘤中的应用,中国抗癌协会血液病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病理学分会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组织国内血液学、病理学和检验学专家,制定了FISH 在血液肿瘤中的应用规范。
1 FISH在血液肿瘤诊疗中的应用价值1.1 诊断分型遗传学改变是血液肿瘤诊断分型的主要依据。
急性白血病(A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伴嗜酸粒细胞增多和酪氨酸激酶基因融合的髓系/淋系肿瘤(MLN-TK)、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大B 细胞淋巴瘤、滤泡淋巴瘤(FL)、套细胞淋巴瘤(MCL)、伯基特淋巴瘤(BL)、边缘区淋巴瘤(MZL)、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T幼淋巴细胞白血病(T-PLL)等均需要借助FISH检测关键的遗传学异常才能精准分型。
1.2 预后分层目前针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MDS、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多发性骨髓瘤(MM)等血液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已提出了基于遗传学异常的预后分层/评分体系。
FISH检测在血液肿瘤的预后评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3 指导治疗CML患者中费城染色体(Ph染色体)或BCR::ABL1融合基因的发现开启了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靶向治疗的新时代。
此外,针对PML::RARA融合基因或其他RARA重排的全反式维甲酸和砷剂、ABL信号通路(ABL1、ABL2、PDGFRA、PDGFRB重排)的TKI药物、JAK-STAT信号通路(CRLF2、JAK1/2/3重排)的JAK抑制剂、FLT3重排的FLT3抑制剂、ALK重排的ALK抑制剂等均已正式应用于临床治疗或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常见问答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常见问答1.对于FISH操作来说,那些因素比较重要?在FISH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温度、光照、湿度和各种试剂的PH值。
温度和湿度直接影响着探针和目标DNA的杂交效率;光照影响了荧光染料的强度;各种试剂pH是否符合要求直接关系到FISH的稳定性。
2.在夏季成功检测的同一探针和样本为什么在冬季就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发生上述现象最大的可能是FISH操作的环境温度发生了变化导致的。
在我国,冬季普遍比夏季寒冷,低的环境温度使FISH得不到良好的杂交效率。
此外,探针的保存不当也容易引起荧光素的萃灭而导致效果不佳。
因此保证FISH操作中的温度非常重要。
3.该如何保证FISH 操作中的温度?最佳的措施是使用一些FISH的专用仪器进行操作。
如果是手工操作,首先要对FISH操作过程中可能使用的一些仪器进行温控能力的检查,诸如水浴锅、孵箱,对其中不符合要求的要进行更换(疾病诊断中的探针要求温控精度在1度以内)。
其次,要尽可能地保持操作环境温度在20度以上,对于在冬季进行的FISH操作尤为重要。
此外对于需要预热以达到要求温度的试剂,在使用前必须使用温度计对其进行测温。
同时检测的样本最好不能超过4块。
操作中的行动一定要迅速。
操作者还往往忽视一些小部件的温度,诸如载玻片和盖玻片。
特别是在冬季,盖玻片本身温度就低,加之探针的量本就不多(10ul),因此事先没有预热的盖玻片会使得杂交液的温度急剧下降严重地影响了探针和目标DNA的杂交效率。
因此对上述小部件的预热也能有效地提高FISH的杂交效果。
4.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时,最初有清晰而明亮的信号。
但随后信号急剧衰减。
几分钟后信号就消失了。
这是探针本身的质量问题吗?在正常情况下,目前的商业化探针即使是杂交后,如果保存适当,荧光信号能保持半年以上。
出现上述情况主要的原因是操作观察的过程中或是探针的保存过程中没有采取严格的避光措施。
阳光或是强的灯光都会使荧光染料发生急剧的淬灭,从而造成了观察结果的不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荧光原位杂交实验(FISH)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是一门新兴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原有的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
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动植物基因组结构研究、染色体精细结构变异分析、病毒感染分析、人类产前诊断、肿瘤遗传学和基因组进化研究待许多领域。
1实验方法原理: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是一门新兴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原有的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
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动植物基因组结构研究、染色体精细结构变异分析、病毒感染分析、人类产前诊断、肿瘤遗传学和基因组进化研究待许多领域。
FISH 的基本原理是用已知的标记单链核酸为探针,按照碱基互补的原则,与待检材料中未知的单链核酸进行异性结合,形成可被检测的杂交双链核酸。
由于DNA分子在染色体上是沿着染色体纵轴呈线性排列,因而可以探针直接与染色体进行杂交从而将特定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
与传统的放射性标记原位杂交相比,荧光原位杂交具有快速、检测信号强、杂交特异性高和可以多重染色等特点,因此在分子细胞遗传学领域受到普遍关注。
杂交所用的探针大致可以分类三类:1)染色体特异重复序列探针,例如α卫星、卫星III 类的探针,其杂交靶位常大于1Mb,不含散在重复序列,与靶位结合紧密,杂交信号强,易于检测;2)全染色体或染色体区域特异性探针,其由一条染色体或染色体上某一区段上极端不同的核苷酸片段所组成,可由克隆到噬菌体和质粒中的染色体特异大片段获得;3)特异性位置探针,由一个或几个克隆序列组成。
探针的荧光素标记可以采用直接和间接标记的方法。
间接标记是采用生物素标记DNA探针,杂交之后用藕联有荧光素亲和素或者链霉亲和素进行检测,同时还可以利用亲和素-生物素-
荧光素复合物,将荧光信号进行放大,从而可以检测500bp的片段。
而直接标记法是将荧光素直接与探针核苷酸或磷酸戊糖骨架共价结合,或在缺口平移法标记探针时将荧光素核苷三磷酸掺入。
直接标记法在检测时步骤简单,但由于不能进行信号放大,因此灵敏度不如间接标记的方法。
2实验材料、试剂、仪器耗材:
人的MyoD1(MYF3)基因探、人外周血中期染色体细胞标本
指甲油、甲酰胺、氯化钠、柠檬酸钠、氢氧化钠、吐温20等
恒温水浴锅、培养箱、染色缸、载玻片、Nikon E-400荧光显微镜、盖玻片、封口膜、200μL 移液器、暗盒等
3实验步骤:
一、实验材料准备
1. 实验用具及材料
2. 相关溶液的配制
(1)20×SSC:175.3 g NaCl,88.2 g柠檬酸钠,加水至1 000 mL(用10 mol/L NaOH 调pH 至7.0)。
(2)去离子甲酰胺(DF):将10 g混合床离子交换树脂加入100 mL甲酰胺中。
电磁搅拌30 min,用Whatman l号滤纸滤。
(3)体积分数70%甲酰胺/2×SSC:35 mL甲酰胺,5 mL 20×SSC,10 mL水。
(4)体积分数50%甲酰胺/2×SSC:100 mL甲酰胺,20 mL 20×SSC,80 mL水。
(5)体积分数50%硫酸葡聚糖(DS):65℃水浴中融化,4℃或-20℃保存。
(6)杂交液:8 μL体积分数25%DS,20 μL 20×SSC混合。
(或40 μL体积分数50% DS,20 μL 20×SSC,40 μL ddH2O混合)取上述混合液50 μL,与5 μL DF混合即成。
其终浓度为体积分数10% DS,2×SSC,体积分数50% DF。
(7)PI/antifade溶液
PI原液:先以双蒸水配置溶液,浓度为100 μg/mL,取出1 mL,加39 mL双蒸水,使终浓度为2.5 μg/mL。
Antifade原液:以PBS缓冲液配制该溶液,使其浓度为10 mg/mL,用0.5 mmol/L的NaHCO3调pH值为8.0。
取上述溶液1 mL,加9 mL甘油,混匀。
PI/antifade溶液:PI与antifade原液按体积比1:9比例充分混匀,-20℃保存备用。
(8)DAPI/antifade溶液:用去离子水配制1mL/mg DAPI储存液,按体积比1:300,以antifade溶液稀释成工作液。
(9)封闭液I:体积分数5% BSA 3 mL,20×SSC 1 mL,ddH2O 1mL,Tween20 5 μL 混合。
(10)封闭液II:体积分数5% BSA 3mL,20×SSC 1mL,goat serum 250 μL,ddH2O 750 μL,Tween20 5 μL混合。
(11)荧光检测试剂稀释液:体积分数5% BSA 1mL,20×SSC 1mL,ddH2O 3mL,Tween20 5μL混合。
(12)洗脱液:100 mL 20×SSC,加水至500 mL,加Tween20 500 μL。
二、实验方法及步骤
1. 探针变性
将探针在75℃恒温水浴中温育5 min,立即置0℃,5~10 min,使双链DNA探针变性。
2. 标本变性
(1)将制备好的染色体玻片标本于50℃培养箱中烤片2~3 h。
(经Giemsa染色的标本需预先在固定液中退色后再烤片)。
(2)取出玻片标本,将其浸在70~75℃的体积分数70% 甲酰胺/2×SSC的变性液中变性2~3 min。
(3)立即按顺序将标本经体积分数70%、体积分数90%和体积分数100%冰乙醇系列脱水,每次5 min,然后空气干燥。
3. 杂交
将已变性或预退火的DNA探针10 μL 滴于已变性并脱水的玻片标本上,盖上18×18盖玻片,用Parafilm封片,置于潮湿暗盒中37℃杂交过夜(约15~17 h)。
由于杂交液较少,而且杂交温度较高,持续时间又长,因此为了保持标本的湿润状态,此过程在湿盒中进行。
4. 洗脱
此步骤有助于除去非特异性结合的探针,从而降低本底。
(1)杂交次日,将标本从37℃温箱中取出,用刀片轻轻将盖玻片揭掉。
(2)将已杂交的玻片标本放置于已预热42~50℃的体积分数50%甲酰胺/2×SSC中洗涤3次,每次5 min。
(3)在已预热42~50℃的1×SSC中洗涤3次,每次5 min。
(4)在室温下,将玻片标本于2×SSC中轻洗一下。
(5)取出玻片,自然干燥。
(6)取200 μL复染溶液(PI/antifade或DAPI/antifade染液)滴加在玻片标本上,盖上盖玻片。
5. 杂交信号的放大(适用于使用生物素标记的探针)
(1)在玻片的杂交部位加150 μL封闭液I,用保鲜膜覆盖,37℃温育20min。
(2)去掉保鲜膜,再加150 μL avidin-FITC于标本上,用保鲜膜覆盖,37℃继续温育40 min。
(3)取出标本,将其放入已预热42~50℃的洗脱液中洗涤3次,每次5 min。
(4)在玻片标本的杂交部位加150 μL封闭液II,覆盖保鲜膜,37℃温育20 min。
(5)去掉保鲜膜,加150 μL antiavidin于标本上,覆盖新的保鲜膜,37℃温育40 min。
(6)取出标本,将其放入已预热42~50℃的新洗脱液中,洗涤3次,每次5 min。
(7)重复步骤(1)、(2)、(3),再于2×SSC中室温清洗一下。
(8)取出玻片,自然干燥。
(9)取200 μL PI/antifade染液滴加在玻片标本上,盖上盖玻片。
6. 封片
可采用不同类型的封片液。
如果封片液中不含有Mowiol(可使封片液产生自封闭作用),为防止盖片与载片之间的溶液挥发,可使用指甲油将盖片周围封闭。
封好的玻片标本可以在-20~-70℃的冰箱中的暗盒中保持数月之久。
7. 荧光显微镜观察FISH结果
先在可见光源下找到具有细胞分裂相的视野,然后打开荧光激发光源,FITC的激发波长为490 nm。
细胞被PI染成红色,而经FITC标记的探针所在的位置发出绿色荧光。
所用不同荧光材料的激发光和发射光波长及滤光镜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