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肠道微生态与中药有效成分代谢的相互作用
中药在维持生物微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中药在维持生物微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中药在维持生物微生态平衡中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调节肠道微生态: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和数量,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衡的情况。
例如,黄连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抑制肠道中的有害菌生长,增加有益菌的数量,从而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
2. 改善免疫功能: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免疫系统与微生态系统密切相关,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可以对肠道微生物产生影响,从而维持微生态平衡。
3. 促进消化功能: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以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和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增加食物的吸收和利用。
优化消化吸收有助于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4. 减轻炎症反应: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并修复受损组织。
炎症反应过度会对微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减轻炎症反应可以维持微生态平衡。
总之,中药在维持生物微生态平衡中具有多种作用,包括调节肠道菌群、改善免疫功能、促进消化功能和减轻炎症反应等。
中药可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对调节微生态平衡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3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环境条件、中药作用时辰节律 环境对药物的影响,也为众所周知。例如地理条件、 气候寒暖、饮食起居、家庭环境、居住部位,都对人的健 康有较大影响。人被环境影响精神不舒时,可直接影响药 物的治疗效果。一般在四肢运动时,腹腔内脏的血流量减 少,这对一些腹部疾患的恢复是不利的。 近年根据生物活动表现的昼夜节律,体温、肾上腺索、 皮质激素分泌等的昼夜波动,常与外界环境的昼夜变化有 关。
贮藏条件
┌时间┐ 中药贮藏条件:┤温度├影响中药有效成分的含量。 └湿度┘ 短时 低温 一般情况下,中药材宜在 干燥 条件下贮存,有效成分保持高 通风 避免日照
3.炮制
炮制会影响中药有效成分 质和量从而影响药理作用 和临床疗效。 1.降低毒性 例如:附子 半夏 生半夏 对胃粘膜有很 强的刺激性→致吐。 姜制半夏 有镇吐作用。第二节Fra bibliotek机体因素
• 1.生理状况 年 龄 ① 少儿期 正在发育阶段,肝、肾功能尚不健全,用药量 应适当减少。小儿不宜用参、茸滋补。 ② 老年人 肝、肾功能低下,用药量也应适当减量。老年 人体虚不宜用攻下祛邪药。 性 别 妇女有特殊生理期:月经期不宜用破血药,妊娠期注意妊 娠禁忌。 情志、精神 ① 情志、精神影响药物疗效。 ② 新药研制中应注意排除“安慰剂”的作用。
第三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目的要求】 1、掌握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 2、了解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机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教学内容】
1、药物因素:中药品种与产地、采收与贮藏、炮制、制 剂与煎煮方法、配伍和禁忌
2、机体因素:①生理状况; ②病理状况; ③肠道内微生态环境 3、环境因素:环境条件、中药作用时辰节律
• 2.病理状态 ① 清热药对正常体温无影响,只对发热患者有 解热作用。 ② 五苓散 只对水肿及小便不利患者有利尿作 用。 ③ 肝肾功能减退患者,药物代谢,排泄受阻, 作用和毒性均增强。 • 3.肠道内微生态环境 肠道内微生态环境对中草药体内代谢有很大 影响。对口服的药物主要起分解作用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药理与毒理题库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药理与毒理题库1、单选毒蛋白类成分的毒性主要表现是()A.心脏毒性B.黏膜刺激、腐蚀,引起内脏出血C.肝肾毒性D.兴奋脊髓,抑制呼吸中枢E.中枢兴奋正确答案:B2、单选马钱(江南博哥)子中的生物碱番木鳖碱的主要毒性是()A.心脏毒性B.肝肾毒性C.黏膜刺激性D.兴奋脊髓,抑制呼吸中枢E.胃肠道反应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本题考查中药毒性成分生物碱类中的代表药物马钱子。
马钱子主要含有番木鳖碱,即马钱子碱,主要毒性为兴奋脊髓,抑制呼吸中枢。
3、单选解表药的代表药理作用是()A.发汗B.降压C.抗血栓D.调节胃肠运动E.利尿正确答案:A4、单选在治疗剂量下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良反应是()A.副作用B.特殊毒性反应C.后遗效应D.急性毒性反应E.变态反应正确答案:A5、单选毒蛋白类成分主要存在于哪类药材中()A.花蕾类B.果实类C.茎叶类D.根类E.种子类正确答案:E6、单选活血化瘀药的主要药理作用不正确的是()A.抗惊厥B.改善血液流变学C.抗血栓D.改善微血流E.改善血流动力学正确答案:A7、多选炮制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表现为()A.保持药效稳定B.增加或改变药效C.改变剂量D.改变肠道微生态E.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正确答案:A, B, E8、单选不属于补虚药的主要药理作用的是()A.增强机体免疫功能B.增强学习记忆功能C.抗炎镇痛D.调节血脂代谢E.延缓衰老正确答案:C9、单选秦艽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是()A.陈皮苷B.银杏内酯C.阿魏酸D.秦艽碱甲E.葛根素正确答案:D10、单选杏仁、桃仁等的主要毒性成分是()A.麻黄碱B.砷化合物C.强心苷D.乌头碱E.氰苷、氢氰酸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中药毒性成分的代表性药物与其毒性成分的对应关系。
杏仁、桃仁等主要含氰苷;蟾蜍、夹竹桃等主要含强心苷类;砒霜、雄黄等主要含砷类化合物。
11、单选炮制后能使毒性降低的中药是()A.附子B.麻黄C.大黄D.甘草E.芥子正确答案:A12、单选中药药效受肠道内微生态环境影响主要是指()A.肠道蠕动B.肠道内菌群C.肠道内pHD.肠道内食物E.肠道内水分正确答案:B13、单选咸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是()A.挥发油B.无机盐C.生物碱D.鞣质E.氨基酸、蛋白质等营养性成分正确答案:B14、单选现代研究认为多数温热药能()A.降低交感神经β受体功能B.降低交感神经M受体功能C.增强交感神经β受体功能D.增强交感神经M受体功能E.以上均非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主要考查中药四性现代研究中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
中药药理学(中国药科大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

中药药理学(中国药科大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第一章测试1.下面哪项不属于中医药理论( )参考答案:解剖理论2.下列哪项不属于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参考答案: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3.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参考答案: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4.中药药理学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参考答案:错5.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指的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
参考答案:错6.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治疗、预防疾病的物质。
参考答案:对7.中药毒理学的研究现状是()参考答案:以上都是8.中药药物效应动力学包括药物作用和作用机理两方面的研究。
参考答案:对9.中药药效学和药动学是相互独立,没有联系的两个过程。
参考答案:错10.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是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参考答案:代谢;排泄;吸收;分布第二章测试1.中药的基本作用包括()参考答案:调节作用 ;扶正作用 ;祛邪作用2.药物的扶正作用包括()参考答案:抗应激;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自我修复3.对于黄芪的描述下列正确的是参考答案:黄芪可以增强体液免疫 ;黄芪可以增强细胞免疫4.中药的主要作用的特点是()参考答案:双向调节 ; 多效性5.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功能降低的称为抑制作用参考答案:对6.中医所谓的邪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及病理产物。
参考答案:对7.抗应激能力是中药可以增强机体对()等非特异性损伤的适应能力。
参考答案:以上都是8.双向调节作用是指同一中药或者复方,针对不同的疾病状态,表现出完全相反的药理作用。
参考答案:对9.中药多效性的作用特点体现在()参考答案:多途径;多靶点;多系统;多环节10.调节作用的目的是将异常的功能状态调整趋于正常水平,达到“调整阴阳,以平为期”的治疗目的。
参考答案:对第三章测试1.中药代谢动力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原理,研究体内过程及动态变化规律即动力学的一门学科。
中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健康人肠内菌群的平衡是相当稳定的。
肠内菌群平衡对人的健康至关重要,菌群失调往往导致各种胃肠道等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肠内菌微生物种类繁多,含酶丰富,对中药成分的转化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许多中药对肠道菌群的平衡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药和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对于中药现代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The balance of intestinal flora is very stable in healthy people. It is essential to human health. The dysbacteriosis often leads to a var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nd other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Intestinal tract contains a wide range of intestinal bacteria and abundant enzymes, and plays a very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Meanwhil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essential to the balance of intestinal flora. The mutual interac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ntestinal flora is very important for us to investigate the mutual interac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ntestinal flora.[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Intestinal flora; Medicine metabolism; Interaction; Dysbacteriosis人体肠道是一个庞大而富有活力的细菌菌群的栖息地,人类肠道中约有100兆个细菌,99%以上为厌氧菌,其中拟杆菌族(Bacteriodacae)、链状细菌(Cattenabacterium)、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us)、螺菌属(Spirillaceal)等专性厌氧菌和乳酸菌及双歧杆菌占优势[1]。
肠道菌群对中药糖苷类成分脱糖基代谢的研究进展_张圣洁

·综述·肠道菌群对中药糖苷类成分脱糖基代谢的研究进展张圣洁1,2,3,郭锦瑞1,康安1,2,4,狄留庆1,2,3*(1.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苏南京210023;2.江苏省中药高效给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3;3.南京市中药微丸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3;4.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功效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09)[摘要]中药糖苷类成分是中药中一类重要的活性物质,其药理活性、药代动力学特征及体内存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糖苷类成分在生物体内代谢转化途径主要是由肠道菌群介导的脱糖基代谢,生成苷元后更易吸收入血并发挥药效。
该文基于肠道菌群在中药糖苷类成分体内代谢及药效发挥中的重要作用,综述了肠道菌群中代谢中药糖苷类成分的主要糖苷酶,产生糖苷酶的主要菌属,以及代表性糖苷类成分的脱糖基代谢途径。
并针对肠道菌群对中药糖苷类成分代谢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肠道菌群;中药糖苷类成分;脱糖基代谢[稿件编号]2012122900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202983,81073071,81273655);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功效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药科大学)项目(SKLNMKF201209);南京中医药大学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XZR09)[通信作者]*狄留庆,教授,博士生导师,Tel :(025)85811230,E-mail :diliuqing928@[作者简介]张圣洁,硕士研究生,Tel :(025)85811230,E-mail :zsj114@近年来,中药糖苷类成分因其突出的药效活性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糖苷类成分在肠道较难吸收,其生物利用度低、肠内滞留时间较长、药理活性相对较小,在人体内难以直接发挥药效作用,因此,绝大多数糖苷类化合物需经肠道菌群酶解为苷元而发挥疗效。
中药复方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研究现状

【 摘要] 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 的相互关系 日益受关注 , 结合肠道微生态学科 的发展 , 中药对肠 道微生态 的调节 作用 已逐渐被 阐释 。无论是 临床研究 , 还是动物实验 , 都 已证实 中药可维持肠道微生态 的平衡 , 调节肠道菌群 。笔者整理近 1 0年来 中药 复
h e r b a l c o m p o u n d a d j u s t i n g i n t e s t i n a l l f o r a i n t h e r e c e n t t e n y e a r s ,s u mm a r i z e d t h a t t h e C h i n e s e h e r b a l c o m p o u n d w h i c h c a n s t r e n g t h
[ A b s t r a c t ] T h e r a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 T C M)a n d i n t e s t i n a l mi e r o e e o l o g y i s i n c r e a s i n g l y b e i n g g i v e n
复感宁方具有健脾益气补肺固表化痰利湿消食扶正祛邪功效由五爪龙太子参茯苓猴头菇五叶参薏苡仁鸡内金生甘草等中药组成给肺脾气虚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口服12周后采用taqman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患儿粪便标本中双歧杆菌及大肠杆菌的dna含量结果显示粪便中双歧杆菌含量及双歧杆菌和肠杆菌的比值bifidobacteriumenterobacterbe高于口服培菲康散剂组而肠杆菌含量无明显变化
肠道微生态中医药研究近况-李妍

200第23卷 第1期 2021 年 1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23 No. 1 Jan .,2021肠道微生态中医药研究近况李妍,杨柳,金铭(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 300120)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培训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19〕128号)作者简介:李妍(1979-),女,宁夏青铜峡人,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脾胃病。
通讯作者:杨柳(1983-),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医脾胃病。
摘要:肠道微生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参与人体代谢,促进胃肠道免疫、抗肿瘤、延缓衰老等。
近年来针对肠道微生态临床医疗、药物与病证性质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
作者就近5年来中医药在肠道微生态领域的研究,从中医理论、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理论研究方面的新观念、新认识,分析实验研究中中药单体和复方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探讨临床研究中中医、中药治疗各种疾病时与肠道微生态的相互关系,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展现了肠道微生态的中医药研究概况,为进一步研究中医中药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提供参考,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方向。
关键词:肠道微生态;肠道菌群;中医;中药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21) 01- 0200- 04Recent Research on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I Yan,YANG Liu,JIN Ming(Tianjin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Hospital,Tianjin 300120,China)Abstract:Intestinal microecology belongs to a very complex system,which is involved in human metabolism,gastrointestinal immunity,anti-tumor,anti-aging and so on. In recent years,the research of the clinical medical treatment,medication and disease of the nature of ecology of intestinal microbial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the researchers. The author just reviewed the research of TCM in the field of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from the aspects of TCM theory,experimental research and clinical research in the past five years. By summarizing the new concepts and new ideas of TCM theory research,analyzing the interaction of Chinese herbal extract 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with intestinal flora in experimental research,and discussing the contact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ecology of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in the treatment on different kinds of disease through clinical study,it show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on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ory and practice,provides the reference for depth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CM and intestinal microecology,and indicates the new direction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Keywords:intestinal microecology;intestinal flora;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inese medicine肠道微生态是由肠道菌群及其生存的肠道环境构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主要由专性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组成,并以不同的比例存在于胃肠道内的不同部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道微生态与中药有效成分代谢的相互作用陶金华,狄留庆,单进军,毕肖林,赵晓莉(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 210046)摘 要:肠道微生态与中药有效成分的代谢之间的研究已经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关注,对其研究已得到创新性进展。
综述甘草、芦荟、番泻叶以及芍药等几种中药有效成分在肠道菌群影响下的代谢过程和机制,并阐述了中药对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调理等作用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肠道菌群;中药有效成分;代谢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08)12-1902-03Interaction of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and internal metabolism of effective ingredientsfrom Chinese materia medicaTAO J in -hua ,DI Liu -qing ,SHAN J in -jun ,BI Xiao -lin ,ZHAO Xiao -li(Na nj ing U niv er sity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N anjing 210046,China)Key words :intestinal flo ra ;effectiv e ing redients from Chinese ma teria m edica ;metabolism 肠道菌群与中药有效成分体内代谢的相互关系,早在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著名专家小桥恭一、赤尾光昭等就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后果。
后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
中药有效成分的肠道代谢处置以及中药对维持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两者之间有理论上的互通性,在治疗疾病过程中也相互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国际上医药研究的热点。
本文综述甘草、芦荟、香泻叶以及芍药等几种中药有效成分在肠道菌群影响下的代谢过程和机制,并对中药活性组分群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进行探讨。
1 肠道微生态系统人体肠道中寄居着大量的微生物,主要包括100多种100兆以上的细菌,其中拟杆菌(Bacteroidaceae Pribram )、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us Kluyv er &V a n Niel)、螺菌(Spirillaceal M ig ula )等专性厌氧菌、乳酸菌及双歧杆菌占优势[1]。
常见的益生菌制剂就是乳酸菌、双歧杆菌、芽孢杆菌、嗜热链球菌等几大类益生菌种的单一或者复合加工而成。
肠道菌群与人体相互依存,构成了肠道的微生态系统[2]。
肠道菌群在其生长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酶,参与很多的机体反应,其中包括参与外来异物(如药物)的代谢。
肠道菌群能产生大量酶系,主要有β-葡萄糖醛酸酶、β-葡萄糖苷酶、β-半乳糖酶、硝基还原酶、偶氮还原酶、7-α羟基酶、蛋白酶、各种碳水化合物酶等,能对植物中的多种成分进行代谢处置。
一般来说,不同的细菌产生不同的代谢酶,分别对不同的药物进行代谢。
如配糖体在水解酶的作用下生成配基;偶氮染剂和硝基衍生物在偶氮还原酶的作用下被还原成氨基衍生物等。
肠道微生物不仅可以产生多种代谢酶,而且还可以为宿主提供多种维生素、氨基酸、泛酸、烟酸、脂类等物质。
肠道菌群合成的作为微体结构组成部分的营养素,最终还会被宿主消化、吸收和利用[3,4]。
当然,肠道菌群除了产生对宿主有益的代谢酶以外,还会产生一些对宿主有害的酶,这些酶主要通过对药物代谢以后,使药物产生对机体有毒的物质而危害宿主健康。
2 肠道菌群对中药有效成分肠道代谢及其生物活性的影响2.1 肠道代谢产生生物活性代谢产物: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肠道菌群影响中药有效成分代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结果显示,肠道菌群主要作用于苷类等化合物的代谢,并以水解和还原反应为主[5]。
也有报道肠道菌群(如乳酸菌类)经基因转化以后能显著增强蛋白质类(如β-内酰胺酶)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6]。
大多数中药常以口服给药方式,最终都会到达胃肠道,多数的中药有效成分都含有水溶性的糖类,以葡萄苷类形式存在,这些化合物在肠内难以吸收,生物利用度低,在肠内滞留时间较长,容易受到肠内菌群的作用。
因此,它们以原形物显示药理活性的可能性较小,经肠代谢后被水解,生成苷元而发挥其药理作用。
这类中药成分被认为是“天然前体药物”[7,8]例如含有葡萄糖苷的中药甘草、芦荟、番泻叶、芍药等都是经过肠道菌群代谢而发挥药效。
2.1.1 对甘草酸(甘草甜素)的代谢:近年来的研究报道表明,豆科植物甘草具有中枢性镇咳祛痰、抗菌抗病毒以及防治肝损伤等作用[9,10]。
其主要成分之一甘草酸由两分子葡萄·1902·中草药 C 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39卷第12期2008年12月 收稿日期:2008-05-22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208501);江苏省中医药局项目(HZ07069);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2007238);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作者简介:陶金华(1984—),女,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级中药药剂学硕士研究生。
E-mail :taojinh ua2000@ *通讯作者 狄留庆 Tel :(025)86798226 E-mail :diliu qing928@糖醛酸结合的葡萄糖苷。
甘草酸本身并不能被机体吸收,在肠道菌群作用下,分解为甘草次酸,被机体吸收而显现其药理活性。
实验证实,人体肠道中的专性厌氧菌拟杆菌可以将甘草酸或其一种中间代谢产物单糖甘草皂苷转化为甘草次酸,而产生药理活性[11],而分解甘草酸的酶正是肠道菌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酶和3β-羟甾脱氢酶。
甘草酸静脉注射后,在血浆中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检测不到甘草次酸。
但是,胆管造瘘后的大鼠模型,血浆中的甘草酸量不断下降,并检测到甘草次酸,说明甘草酸在肠道中转变为甘草次酸,又通过肝肠循环进入血液[12]。
普通和无菌大鼠都以甘草酸,普通大鼠血浆中可以测出甘草次酸,但没有原形物,而在无菌大鼠血浆中未测到甘草次酸[13]。
由上述实验证实,甘草酸无论是静脉注射还是口服,都要经过肠道菌群代谢为甘草次酸才能被机体吸收而产生药效。
2.1.2 对芦荟苷和番泻苷泻下作用的影响:芦荟和番泻叶的主要成分分别是芦荟苷和番泻苷,它们是芦荟和番泻叶致泻作用的前体药物[8,14]。
中药大黄和番泻叶中都含有番泻苷,属于蒽酮苷类化合物,其本身无泻下作用,在机体内生物利用度很低,只有经肠道菌群作用后,生成苷元才显现生物活性。
小桥恭一等[15]从人粪便中分离出多种番泻苷的代谢菌,其中Bif idobacterium sp.SEN可以将番泻苷转化为番泻苷元,其代谢物中大黄酸蒽酮(rh eina nth ro ne)的致泻作用最强。
中药芦荟中可以分离出大量的芦荟大黄素苷,一种属于蒽酮骨架的葡萄糖苷,其本身也没有泻下作用,在人体肠道菌群的作用下,可以代谢为芦荟大黄酸蒽酮(alo e-emo din anthro ne)。
此外,小桥恭一等[13]还从人粪便中分离出一种代谢菌Eubacuterium sp.BA R,可以水解芦荟大黄素苷,将其裂解为芦荟大黄酸蒽酮。
实验中对普通和感染BAR菌株的悉生大鼠的代谢情况进行比较,发现普通大鼠未产生腹泻现象,而悉生大鼠则产生严重的腹泻现象。
而以上菌群主要通过它们分泌的特异性β-葡萄糖醛酸酶来实现对芦荟苷以及番泻苷等化合物的代谢。
2.1.3 对芍药苷的代谢:芍药的有效成分芍药苷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炎、保护缺血脑组织、降低血液黏度、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多种作用[16]。
芍药苷经肠道菌群作用后产生4种新的代谢产物,主要成分为芍药盐酸硫胺(pa eoni-metabo lin)。
由粪便中分离出的多个菌株中发现厌氧消化链球菌、短乳杆菌对其代谢较强。
芍药中的白花素(a lbiflo rin)成分亦经肠道菌群代谢。
在普通和无菌大鼠的对照实验中发现,口服芍药苷后,普通大鼠体内检测发现芍药苷在肠壁、肝脏和肺中代谢很少,生物利用度也较低,而主要是被肠道菌群所代谢,代谢产物被肠道吸收,而无菌大鼠体内的芍药苷并没有减少[17,18]。
胡渝慧[19]等在观察芍药苷在大鼠粪便中的降解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的实验中,选择芍药苷样品的水溶液、赤芍水煎液、丹参加赤芍的水煎液以及冠心Ⅱ号的水煎液,分别与大鼠新鲜粪便在无氧条件下培养,不同时间采样测定。
芍药苷不同组方与大鼠粪便共同培养后约在1h后出现降解,降解启动时间、降解速率、降解的方式随着芍药苷组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结果显示,大多数情况下,肠道菌群对芍药苷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但是冠心Ⅱ号组中芍药苷的降解更接近于零级动力学过程。
2.2 肠道代谢产生毒性代谢产物:肠道菌群对中药代谢的积极作用,已经被学者广泛研究。
但是,菌群对某些中药毒性作用的产生有时也会存在一些推动效应,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不是很成熟。
传统中药中有“以毒攻毒”之说,常用有毒药物治疗顽固疾病,国内外也有很多诸如用苦杏仁治疗癌症的报道。
苦杏仁的有效成分主要是苦杏仁苷,一种生氰配糖体,口服以后一般会出现明显的毒性反应。
然而动物实现发现,动物口服苦杏仁苷有很强的毒性,但非经口给药或给予伪无菌动物(口服抗生素抑制肠道菌群)和无菌动物口服苦杏仁苷,则不产生毒性反应。
小鼠口服500mg/kg苦杏仁苷,80%死亡,相对剂量静脉注射给药,全部存活。
以上实验说明肠道菌群的代谢是苦杏仁苷引起毒性反应的关键环节,而水解苦杏仁苷的正是肠道菌群产生的β-葡糖苷酶[20]。
3 中药活性组方群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3.1 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汉代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写道:“欲得长生,肠中表;欲得不死,肠中无滓。
”人体肠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肠道共栖菌一方面参与肠道的感觉运动功能,另一方面通过肠道运动清除肠腔内多余的细菌来控制肠道微生态,很多证据表明这种双向作用的改变是多种肠道疾病的发病机制。
早先在无菌小鼠的研究中观察到由于正常菌群的缺失出现肠道大体形态学异常和肠道动力异常;滥用抗生素常常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很多疾病的发生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
同时,肠道菌群失调同样会影响药物体内过程及其生物效应。
因此维持体内微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2 中药活性组分群对肠道微生态的调理以及对肠道菌群数量和菌群种类的影响:中药多成分体系中,除含有大量活性成分外,还含有蛋白质、多糖、脂类、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对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肠道菌群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