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肠道微生态与中药有效成分代谢的相互作用

_肠道微生态与中药有效成分代谢的相互作用
_肠道微生态与中药有效成分代谢的相互作用

肠道微生态与中药有效成分代谢的相互作用

陶金华,狄留庆

,单进军,毕肖林,赵晓莉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 210046)

摘 要:肠道微生态与中药有效成分的代谢之间的研究已经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关注,对其研究已得到创新性进展。综述甘草、芦荟、番泻叶以及芍药等几种中药有效成分在肠道菌群影响下的代谢过程和机制,并阐述了中药对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调理等作用的研究现状。关键词:肠道菌群;中药有效成分;代谢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08)12-1902-03

Interaction of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and internal metabolism of effective ingredients

from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AO J in -hua ,DI Liu -qing ,SHAN J in -jun ,BI Xiao -lin ,ZHAO Xiao -li

(Na nj ing U niv er sity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N anjing 210046,China)

Key words :intestinal flo ra ;effectiv e ing redients from Chinese ma teria m edica ;metabolism

肠道菌群与中药有效成分体内代谢的相互关系,早在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著名专家小桥恭一、赤尾光昭等就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后果。后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的肠道代谢处置以及中药对维持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两者之间有理论上的互通性,在治疗疾病过程中也相互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国际上医药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甘草、芦荟、香泻叶以及芍药等几种中药有效成分在肠道菌群影响下的代谢过程和机制,并对中药活性组分群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进行探讨。1 肠道微生态系统

人体肠道中寄居着大量的微生物,主要包括100多种100兆以上的细菌,其中拟杆菌(Bacteroidaceae Pribram )、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us Kluyv er &V a n Niel)、螺菌(Spirillaceal M ig ula )等专性厌氧菌、乳酸菌及双歧杆菌占优势[1]。常见的益生菌制剂就是乳酸菌、双歧杆菌、芽孢杆菌、嗜热链球菌等几大类益生菌种的单一或者复合加工而成。肠道菌群与人体相互依存,构成了肠道的微生态系统[2]。肠道菌群在其生长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酶,参与很多的机体反应,其中包括参与外来异物(如药物)的代谢。

肠道菌群能产生大量酶系,主要有β-葡萄糖醛酸酶、β-葡萄糖苷酶、β-半乳糖酶、硝基还原酶、偶氮还原酶、7-α羟基酶、蛋白酶、各种碳水化合物酶等,能对植物中的多种成分进行代谢处置。一般来说,不同的细菌产生不同的代谢酶,分别对不同的药物进行代谢。如配糖体在水解酶的作用下生成配

基;偶氮染剂和硝基衍生物在偶氮还原酶的作用下被还原成氨基衍生物等。肠道微生物不仅可以产生多种代谢酶,而且还可以为宿主提供多种维生素、氨基酸、泛酸、烟酸、脂类等物质。肠道菌群合成的作为微体结构组成部分的营养素,最终还会被宿主消化、吸收和利用[3,4]。当然,肠道菌群除了产生对宿主有益的代谢酶以外,还会产生一些对宿主有害的酶,这些酶主要通过对药物代谢以后,使药物产生对机体有毒的物质而危害宿主健康。

2 肠道菌群对中药有效成分肠道代谢及其生物活性的影响2.1 肠道代谢产生生物活性代谢产物: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肠道菌群影响中药有效成分代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肠道菌群主要作用于苷类等化合物的代谢,并以水解和还原反应为主[5]。也有报道肠道菌群(如乳酸菌类)经基因转化以后能显著增强蛋白质类(如β-内酰胺酶)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6]。大多数中药常以口服给药方式,最终都会到达胃肠道,多数的中药有效成分都含有水溶性的糖类,以葡萄苷类形式存在,这些化合物在肠内难以吸收,生物利用度低,在肠内滞留时间较长,容易受到肠内菌群的作用。因此,它们以原形物显示药理活性的可能性较小,经肠代谢后被水解,生成苷元而发挥其药理作用。这类中药成分被认为是“天然前体药物”[7,8]例如含有葡萄糖苷的中药甘草、芦荟、番泻叶、芍药等都是经过肠道菌群代谢而发挥药效。2.1.1 对甘草酸(甘草甜素)的代谢:近年来的研究报道表明,豆科植物甘草具有中枢性镇咳祛痰、抗菌抗病毒以及防治肝损伤等作用[9,10]。其主要成分之一甘草酸由两分子葡萄

·1902·中草药 C 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39卷第12期2008年12月 收稿日期:2008-05-22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208501);江苏省中医药局项目(HZ07069);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2007238);南京

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

作者简介:陶金华(1984—),女,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级中药药剂学硕士研究生。 E-mail :taojinh ua2000@https://www.360docs.net/doc/716403641.html, *通讯作者 狄留庆 Tel :(025)86798226 E-mail :diliu qing928@https://www.360docs.net/doc/716403641.html,

糖醛酸结合的葡萄糖苷。甘草酸本身并不能被机体吸收,在肠道菌群作用下,分解为甘草次酸,被机体吸收而显现其药理活性。实验证实,人体肠道中的专性厌氧菌拟杆菌可以将甘草酸或其一种中间代谢产物单糖甘草皂苷转化为甘草次酸,而产生药理活性[11],而分解甘草酸的酶正是肠道菌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酶和3β-羟甾脱氢酶。甘草酸静脉注射后,在血浆中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检测不到甘草次酸。但是,胆管造瘘后的大鼠模型,血浆中的甘草酸量不断下降,并检测到甘草次酸,说明甘草酸在肠道中转变为甘草次酸,又通过肝肠循环进入血液[12]。普通和无菌大鼠都以甘草酸,普通大鼠血浆中可以测出甘草次酸,但没有原形物,而在无菌大鼠血浆中未测到甘草次酸[13]。由上述实验证实,甘草酸无论是静脉注射还是口服,都要经过肠道菌群代谢为甘草次酸才能被机体吸收而产生药效。

2.1.2 对芦荟苷和番泻苷泻下作用的影响:芦荟和番泻叶的主要成分分别是芦荟苷和番泻苷,它们是芦荟和番泻叶致泻作用的前体药物[8,14]。中药大黄和番泻叶中都含有番泻苷,属于蒽酮苷类化合物,其本身无泻下作用,在机体内生物利用度很低,只有经肠道菌群作用后,生成苷元才显现生物活性。小桥恭一等[15]从人粪便中分离出多种番泻苷的代谢菌,其中Bif idobacterium sp.SEN可以将番泻苷转化为番泻苷元,其代谢物中大黄酸蒽酮(rh eina nth ro ne)的致泻作用最强。中药芦荟中可以分离出大量的芦荟大黄素苷,一种属于蒽酮骨架的葡萄糖苷,其本身也没有泻下作用,在人体肠道菌群的作用下,可以代谢为芦荟大黄酸蒽酮(alo e-emo din anthro ne)。此外,小桥恭一等[13]还从人粪便中分离出一种代谢菌Eubacuterium sp.BA R,可以水解芦荟大黄素苷,将其裂解为芦荟大黄酸蒽酮。实验中对普通和感染BAR菌株的悉生大鼠的代谢情况进行比较,发现普通大鼠未产生腹泻现象,而悉生大鼠则产生严重的腹泻现象。而以上菌群主要通过它们分泌的特异性β-葡萄糖醛酸酶来实现对芦荟苷以及番泻苷等化合物的代谢。

2.1.3 对芍药苷的代谢:芍药的有效成分芍药苷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炎、保护缺血脑组织、降低血液黏度、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多种作用[16]。芍药苷经肠道菌群作用后产生4种新的代谢产物,主要成分为芍药盐酸硫胺(pa eoni-metabo lin)。由粪便中分离出的多个菌株中发现厌氧消化链球菌、短乳杆菌对其代谢较强。芍药中的白花素(a lbiflo rin)成分亦经肠道菌群代谢。在普通和无菌大鼠的对照实验中发现,口服芍药苷后,普通大鼠体内检测发现芍药苷在肠壁、肝脏和肺中代谢很少,生物利用度也较低,而主要是被肠道菌群所代谢,代谢产物被肠道吸收,而无菌大鼠体内的芍药苷并没有减少[17,18]。

胡渝慧[19]等在观察芍药苷在大鼠粪便中的降解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的实验中,选择芍药苷样品的水溶液、赤芍水煎液、丹参加赤芍的水煎液以及冠心Ⅱ号的水煎液,分别与大鼠新鲜粪便在无氧条件下培养,不同时间采样测定。芍药苷不同组方与大鼠粪便共同培养后约在1h后出现降解,降解启动时间、降解速率、降解的方式随着芍药苷组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结果显示,大多数情况下,肠道菌群对芍药苷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但是冠心Ⅱ号组中芍药苷的降解更接近于零级动力学过程。

2.2 肠道代谢产生毒性代谢产物:肠道菌群对中药代谢的积极作用,已经被学者广泛研究。但是,菌群对某些中药毒性作用的产生有时也会存在一些推动效应,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不是很成熟。

传统中药中有“以毒攻毒”之说,常用有毒药物治疗顽固疾病,国内外也有很多诸如用苦杏仁治疗癌症的报道。苦杏仁的有效成分主要是苦杏仁苷,一种生氰配糖体,口服以后一般会出现明显的毒性反应。然而动物实现发现,动物口服苦杏仁苷有很强的毒性,但非经口给药或给予伪无菌动物(口服抗生素抑制肠道菌群)和无菌动物口服苦杏仁苷,则不产生毒性反应。小鼠口服500mg/kg苦杏仁苷,80%死亡,相对剂量静脉注射给药,全部存活。以上实验说明肠道菌群的代谢是苦杏仁苷引起毒性反应的关键环节,而水解苦杏仁苷的正是肠道菌群产生的β-葡糖苷酶[20]。

3 中药活性组方群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3.1 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汉代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写道:“欲得长生,肠中表;欲得不死,肠中无滓。”人体肠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肠道共栖菌一方面参与肠道的感觉运动功能,另一方面通过肠道运动清除肠腔内多余的细菌来控制肠道微生态,很多证据表明这种双向作用的改变是多种肠道疾病的发病机制。早先在无菌小鼠的研究中观察到由于正常菌群的缺失出现肠道大体形态学异常和肠道动力异常;滥用抗生素常常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很多疾病的发生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同时,肠道菌群失调同样会影响药物体内过程及其生物效应。因此维持体内微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2 中药活性组分群对肠道微生态的调理以及对肠道菌群数量和菌群种类的影响:中药多成分体系中,除含有大量活性成分外,还含有蛋白质、多糖、脂类、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对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肠道菌群失调。研究表明,中药调整肠道菌群失调机制可能与正常菌群代谢产物挥发性脂肪酸增多有关[3,21]。但是,同样有诸多实验研究证明,中药对于肠道菌群的数量和种类也有一定的影响。任光友[22]等用四君子汤调整大黄灌胃制造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时发现,四君子汤对双歧枝菌和乳酸杆菌具有明显的增菌作用。石学魁等[23]用黄连水煎剂调节抗生素性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小鼠肠道肠球菌、肠杆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4种有益的数量均增加并恢复正常。菊粉,一种多功能性多聚糖,是目前研究所发现的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是体内双歧杆菌及乳酸菌增强因子,具有重要生理功能。V ee reman[24]在研究中证实,菊粉和低聚果糖一起加入幼儿营养配方中能显著增强机体肠道内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的数量,而降低梭属菌的数量。另有动物实验表明,菊粉和低聚果糖能通过增加肠道益生菌而提高

·

1903

·

中草药 C 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39卷第12期2008年12月

机体免疫功能,尤其是增强婴幼儿和疾病患者的抗病能力[25]。而国外也有研究报道,山药虽然不能直接增加肠道菌群的数量,但却能够诱导肠道细菌向有益菌群的转化[26]。4 展望

尽管肠道微生态系统与中药有效成分的代谢之间的相互关系已经被国内外很多学者所研究,但是,研究程度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4.1 中药不同类型活性成分群的肠道菌群代谢规律有待深入研究:对于中药有效成分肠道代谢处置的研究重点,目前还只是以含苷类药物被肠内菌群的代谢为主,肠道菌群对中药其他类型的有效成分是否有影响,以及其影响机制,中药成分在经肠道处置后由有效、无效以及毒效之间的转化是如何实现的,菌群所分泌的哪些具体的酶参与到哪些具体的成分代谢中以及其作用规律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另外,对于有毒中药在肠道内的代谢过程和作用规律的研究,目前还知之甚少。因此,只有彻底研究清楚肠道微生态系统对中药有效成分代谢的具体机制和规律,才有助于中药药动学的深入研究,为中药临床合理使用和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开发提供有效基础。

4.2 中药活性成分群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与探讨:中药有效成分对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研究重点。国内外许多的研究报道均显示,多种中药有效成分可以增加肠道益生菌(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的数量和种类,在维持机体微生态环境的平衡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对于中药如何作用于肠道微生态系统及其作用规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目前基于肠道微生态与宿主之间互惠共生的分子机制,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很多种微生态制剂和中药保健医疗制剂,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随着分子生物技术和中药药剂学领域的不断深入,人类将享受到更先进、更优质的医疗保健。参考文献:

[1] 康 白.微生态学[M ].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

[2] 光罔知足.现代人になオリコ不可欠糖[M ].东京:株式会社コスその本,1995.

[3] 赵 玲,李英伦,王讯中.中草药与肠道微生态系的相互影

响[J ].兽药与饲料添加剂,2003(8):24-26.

[4] 孙 艳,李雪驼,殷素兰.肠道内微生态环境驱动器草药体

内代谢的影响[J].中草药,2001,32(4):375-377.[5] 小桥恭一.肠内フロ一ラによゐ药物代谢[J].微生物,

1982,1(4):26-31.[6] Kaus hal G,Shao J .Oral delivery of b eta-lactamase by Lacto -c occus lactis su bsp .lactis transformed w ith Plas mid S S 80[J].Int J Pharm ,2006,312(1-2):90-95.

[7] 赤尾光昭.肠内菌酵素によゐ生药成分の代谢と活化[J ].

和汉医药学会志,1992,9(1): 1.

[8] 左 风,亚梅桢,周钟鸣.肠道菌群对中药有效成分代谢作

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8):568-616.[9] Puod z iuniene G,J anulis V ,M ilasius A,et al .Developmen t

of cough -relieving h erbal teas [J ].Med icina (Kaunas ),

2005,41(6):500-505.

[10] Ach liya G Wadodkar S G.Ev aluation of hepatoprotectiv e ef-fect of Amalkadi Gh rita against carbon tetrachloride -induced

h epatic damage in rats [J].J Eth nopharm ac ol ,2004,90(2-3):229-232.

[11] Ishida S,Sakiya Y,Ichikaw a T,et al .Ph armacokinetics of

glycyrrhetic acid ,a mojor metabolite of glycyrrhiz in in rats [J].Chem Pharm Bull ,1989,37(9):2509.

[12] Akao T ,Hayashi T ,Kobas hi K ,et al .In testinal bacterial

h yd rolysis is indispensable to absorp tion of 18β-glycyrrhetic acid after oral adminis tration of glycyrrhizin in rats [J ].J Pharm Pharmacol ,1994,46(2):135.

[13] Yang L,Akao T,Kobashi K,et al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 ation of a nov el sen noside-h ydroly z ing beta-glucoside from Bifidobacterium s p.s train SEN,a h uman intes tinal anaerobe [J ].Biol Ph arm Bull ,1996,19(5):705.

[14] Akao T,Che Q M ,Kobas hi K,et al .A purgative action of

barbalonin is ind uced by Eubacter ium sp .s train BAR ,a h u-manIntes tinal anaerobe,capable of trans forming barbaloin to aloe emoin anth ron [J ].B i ol Pharm Bull ,1996,19(1):136.

[15] Dreess en M ,Eyss en H,Lemli J .The m etabolism of senno-sid es A and B by th e intes tinal microflora :in vitro and in vivo

s tudies on the rat and th e mous e [J].J Pharm Ph armacol ,1981,33(10):679.

[16] Xiao L,W ang Y Z,Liu J,et al .Effects of paeoniflo rin on

the cerebral infarction ,behavioral and cog nitive impairments at the ch ronic s tage of transient middle cereb ral artery occlu-sion in rats [J ].Lif e Sci ,2005,78(4):413-420.[17] Tak eda S,Wakui Y,M izuh ara Y,et al .Gastrointes tinal ab-so rp tion of paeoniflorin in germ -free rats [J ].J Tradit Med ,1996,13(3):248.[18] Tak eda S,Lsono T,W akui Y,et al .In vivo ass ess ment of

extrah epatic metabolism of paeoniflorin in rats :relevance in

in-testinal floral m etabolism [J].J Pharm Ph armacol ,1997,49(1):35.

[19] 胡渝慧,陈文倩,肠道菌群对冠心Ⅱ号方中芍药苷降解作用

的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2007,42(33):1813-1817.[20] Carter J H,M clafferty M A,Goldman P.Role of the gas -trointes tinal microflora in am yg dalin -induced toxicity [J ].

Biochem Pharm ac ol ,1980,29(3):301.

[21] 杨景云.中药扶正口服液对肠道正常菌群影响的研究[J ].

微生物学杂志,1999,19(3):32-33.

[22] 任光友,张贵林,卢素琳.四君子汤对动物肠菌失调及正常

胃肠功能的药理研究[J ].中成药,2000,22(7):504-507.[23] 石学魁,董 艳,张义举,等.黄连水煎剂对小鼠肠道菌群

的影响[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1,22(1):10-12.[24] Veereman G.Pediatric applications of in ulin and olig ofruc-tose [J ].J Nu tr ,2007,137(11):2585-2589.[25] Seifert S.Watzl Inulin and oligofructos e :review of experi-mental data on immune modulation [J ].J N utr ,2007,137

(11):2563-2567.

[26] Jeon J R ,Lee J S .Effect of ethanol extract of d ried Chin ese

yan (Di oscorea batatas )flour con taining dioscion on gas troin-tes tinal function in rat m od el [J ].Arch Pharm Res ,2006,29(5):348-353.

·1904·中草药 C 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39卷第12期2008年12月

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转自中科院救星益生菌小组编辑 文章来源:武汉病毒研究所发布时间:2015-12-09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但不可否认的现实却是各种各样的疾病一直困扰着大家,特别是由于饮食习惯的逐步变化及环境污染的影响,近年来各种慢性病更是呈井喷趋势。虽然人们常说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但问题是为什么我们吃的东西比以前营养丰富了,国人的健康水平却并没有明显改善,一些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 号杀手,医院往往是人满为患。大家不禁要问: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才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疾病特别是慢性疾病产生的真正原因 又是什么?真正健康的身体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微生物与健康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但长期以来我们对肠道微生物与健康关系的了解却非常有限。一百多年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被尊称为“乳酸菌之父”的梅契尼科夫就认为:肠道健康的人身体才健康,肠道菌群产生的毒素是人体衰老和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他提出的人体自身中毒学说认为人体垃圾因为某些原因过量沉积在体内,导致慢性中毒,从而引发多种疾病。但由于缺少直接的证据,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 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和宏基因组学等新的研究方法的不断开发和应用,肠道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重新引起重视,成为当前生命科学和医学的研究热点,一些国家相继实施了人体微生物组计划并

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现有数据表明,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栖息着总数约10的14次方、1000-2000 余种、重量约为1-2 公斤 的微生物。这些肠道微生物编码基因的总数超过330 万,约为人类 编码基因总数的100倍,因此肠道微生物又被认为是人体的第二基因组。肠道微生物基因组与人体基因组一起,通过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通过不同方式影响我们的健康。 肠道微生物从功能上可以分为共生、益生和病原微生物三大类,其中主要是细菌,也包括真菌、病毒和噬菌体,它们在人体肠道中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如此庞大的肠道微生物群体通过与宿主的长 期协同进化,已经成为一个与人体密不可分的后天获得的重要“器官”。肠道微生物这一“器官”发挥的功能多种多样,包括物质代谢、生物屏障、免疫调控及宿主防御等,肠道微生物不仅帮助人体从食物中吸收营养,还能够合成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抗生素等供我们利用,并可以将产生的毒素加以代谢,减少对人体的毒害。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对人体肠道微生物种类有很大的影响,例如高脂肪的饮食可以导致有益的双歧杆菌减少甚至消失。因此,肠道微生物和人体存在着互利共生的关系,对于维持人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除物质合成与代谢功能外,肠道复杂的微生物生态系统与机体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也极为密切。肠道微生物不仅可以作为天然屏障维持肠上皮的完整性,防止病原微生物入侵,还通过调节肠道粘膜分泌抗体作用于肠道免疫系统,并进一步影响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因此肠道微生物又被认为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微生物维持

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与疾病

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与疾病 .82.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201062J】JJPublicHealthandClinicalMedicineV olume6,Number2,May2010 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与疾病 翁幸鐾,糜祖煌 术专家论坛术 通讯作者:糜祖煌(1962一),男(汉族),江苏省无锡市人;1982年毕业于镇江医学院(现改为江苏 大学),研究员,任无锡市克隆遗传技术研究所所长;任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常务编委,编辑委 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编委,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编审专家,现代实用医学杂志编委, 世界感染杂志常务编委,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编委,中国抗生素杂志编委,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审稿专 家,中华医学会微免学会支原体学组成员,亚洲支原体组织(AOM)理事;先后在中华检验医学杂 志》,Ⅸ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国抗生素杂志》,世界感染杂志》 和国外专业期刊发表论着,述评,专家论坛栏目文章共20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

个,省市基金项目多个;参编专着3部.主要研究方向:从事微生物分子鉴定,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 及菌株亲缘性分析等. 摘要:人体肠道定植的微生物群落绝大多数是无害甚至是有益的,它们就像器官一样行使实质性功能. 一 旦肠道微生物群落异常,就会产生一系列疾病.本文阐述了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以及微生物群落异常与疾病的关系,并探讨了治疗方案和研究前景 关键词:肠道;微生物群落;异常;疾病;治疗 中图分类号:Q939.121文献标识码:A HumanIntestinalMicrobiotaandDiseasesWENGXing-beM1Zu—huang2(| Departmentof MedicalLaboratory,NingboNO.Hospital,Ningbo,31501~China,2Departme ntofBioinformatics,Wuxi CloneGen—TechInstitu把.Wuxi,214026.Chma1 Abstract:Themajorityofhumanintestinalmicrobiotaareharmlessorevenbene ficialbyperforming functionsessentialforoursurviva1.Shiftsinthemicrobialspeciesthatresideino urintestineshavebeen associatedwi也alonglistofpathogenesis.Thereviewprovidedanoverviewontheformationof

肠道微生物与人类

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很多人认为,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微生物和人们的生活关系不大,即便有关也不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但事实上,微生物和人类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们身体的表面和内部,尤其是在肠道里,不为人知地“居住”着许多微生物。在人体内,渺小的微生物最有“发言权”。 我们体内有2公斤重的细菌,但是其中只有大约20%可以被培养和研究。绝大多数的“人体房客”至今还不为人所知,它们对人体的健康也还不被理解。 1、基本概念及综述 1.1 肠道微生物的定义:是一类生长在动物肠道中的微生物,它们构成了一个独特、多变的生态系统。这是在已发现的生态系统中细胞密度最高的系统之一。该系统中积聚着大量的微生物,同时细菌与宿主细胞之间紧密地接触在一起。 人类肠道微生物:即生长在人体内的肠道微生物。 1.2 肠道微生物的类别:分为两种,第一种称为正常菌群,第二种称为过路菌群,又称为外籍菌群。 正常菌群:数量是巨大的,约为1014左右,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个体的适应和自然选择,正常菌群中不同种类之间,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宿主与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因此,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对宿主表现不致病。 过路菌群:是由非致病性或潜在致病性细菌所组成,来自周围环境或宿主其它生境,在宿主身体存留数小时,数天或数周,如果正常菌群发生紊乱,过路菌群可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引起疾病。 1.3 肠道微生物的分布:在人类胃肠道内的细菌可构成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一个人结肠内就有400个以上的菌种。从口腔进入胃的细菌绝大多数被胃酸杀灭,剩下的主要是革兰氏阳性需氧菌。小肠微生物的构成介于胃和结肠的微生物结构之间。近端小肠的菌丛与胃内相近,但常能分离出大肠杆菌和厌氧菌。远段回肠,厌氧菌的数量开始超过需氧菌,其中大肠杆菌恒定存在,厌氧菌如类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都有相当数量。在回盲瓣的远侧,细菌浓度急剧上升,结肠细菌浓度高达1011~1012 CFU/mL(CFU即colony forming unit,菌落形成单位),细菌总量几乎占粪便干重的1/3。其中厌氧菌达需氧菌的103~

人体肠道微生态最新研究资料

人体肠道微生态最新研究 摘要:人体肠道中含有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人体肠道中共同构成肠道微生态。肠道为微生物提供生存环境,而微生物也发挥许多有利于人体的功能。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比例随着人体的年龄、饮食习惯等变化而变化。肠道微生态存在微生态平衡和微生态失调两种状态。微生态调节剂可调通过其中的益生菌和(或)其代谢产物对整宿主体内的微生态区进行调整,使其从失调状态到保持平衡状态。随着微生态制剂的迅速发展,益生菌的使用安全性问题也备受关注。本文对人体肠道微生态的研究、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及安全性问题展开综述。结合目前最新的研究,对肠道微生态的进行分析及展望。 关键词:肠道微生态;微生态制剂;益生菌 The latest study of the human gut microecological Abstract:In the human intestine,there is a wide variety of microorganisms. These microbes form the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Gut is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microbes , and microbes is so beneficial to human. The types and the proportion of intestinal flora will change when human’s age or eating habit was changed.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has two states, one is microecological balance and the other is microecological disturbance. Microecological can be regulated from disturbance to balance by useing probiotic and ( or ) its metabolite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icroecologics, the security problems of using probiotic are of concern. The research of human gut microecological as well as the security problems and the using of microecologics were been discussed in the article.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research, analysis and prospect about gut microecological were giving out. Key words: gut microecological; microecologics; probiotics; 1 人体肠道微生态的概况 人体内含有的微生物数量庞大,组成复杂。按照正常微生物群在微生态系统中所占的空间不同,通常将人的微生态系统分为以下几类:口腔微生态系统、胃肠道微生态系统、泌尿道微生态系统、生殖道微生态系统、皮肤微生态系统和呼吸道微生态系统[1,2]。人类消化道内蕴藏有约1×1014个活细菌,即100万亿个细菌细胞,然而人体细胞总数也不过1×1013个,即消化道内细菌总数比人体细胞总数还多10倍,其种类有100种以上[3,4]。而在周庆德等[5-7]研究表明,在人和其他哺乳动物肠道中,定植着60—400种不同的微生物,其总数可达百万亿个,已证实动物粪便干重的1/3左右为细菌。 从菌种及分布方面,人体肠道栖息着的菌属主要包括有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类杆菌属,真杆菌属等,虽然整个肠腔内都存在大量细菌,但分布、浓度

人体微生物与健康

人体微生物与健康 编者按:人体内外存在着大量微生物,它们帮助人类消化吸收营养、合成维生素、参与代谢调节、调控免疫机能、甚至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认知行为。每个人都携带着具有其个体特征的微生物群体,对个体微生物的研究将在医学领域提供许多新的治疗和诊断途径。 陈紫微编译 微生物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无处不在,但长久以来,它们总是作为致病源而引起人们的注意。实际上,我们的体表和肠道中也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并不会使我们生病,反而对我们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这些小生物与人类关系的密切程度却鲜为人知。 大量居住在人体的微生物都是人类的好朋友 人体微生物的种类有数千种,其数量是我们自身细胞总数的1到10倍。我们常说人体寄生着大量微生物,而更确切的说法是,它们与我们共生。早在人类在地球上行走之前,动物与微生物就建立起各种互利共生关系——动物体为微生物提供保护及营养丰富的生存环境,作为回报,微生物则发挥其基因优势,帮助动物分解营养物质、合成维生素等。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向微生物“借基因”是动物获得新技能的一条捷径。

有科学家把人体的微生物群落看做是一个新近发现而尚待探索的“器官”,因为它们参与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各项生理过程。比如,居住在大肠中的一些微生物能合成人类自身无法合成的B族维生素。维生素B1、B2、B7是细胞能量代谢所需的辅因子,维生素B6在氨基酸合成中扮演重要角色,维生素B9参与核酸的合成……这些生化反应对于微生物和人类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B族维生素是微生物和人类共同所需的。然而,还有一些微生物基因却是全心全意地为人类服务,比如,肠道微生物合成的维生素K可以帮助人类凝血,对微生物自身却用处不大,这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微生物和人类共同进化的证明。 小肠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人类无法消化的营养物质,使其易于被人体吸收。肠道微生物们是分解淀粉、纤维素、蔗糖等碳水化合物的好手,据估计,人体吸收的卡路里中约有10%是在微生物的协助下完成的,如果没有它们,这些营养物质就只能穿肠而过。肠道微生物还会分泌信号分子到人体血液中,参与大范围的代谢调控。从肠道微生物释放的信号分子不仅参与调节肝脏和肌肉细胞对能量的储存和利用,还能影响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性,甚至参与调控我们的食欲和体重。一个具体的例子是我们大肠的细菌在分解食物中的纤维素时,会产生蚁酸,蚁酸通过血液系统到达肾脏,调节盐代谢,从而影响我们的血压。

胃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胃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摘要胃肠道中的各种微生物存在着动态平衡,一旦打破这种平衡就可能会引起多种疾病。因此,胃肠道微生物与人类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以下就胃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影响因素以及饮食、胃肠道微生物与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急性腹泻、慢性回肠末端炎、肠易激综合征、糖尿病、儿童孤僻症等急慢性疾病之间的联系进行详细地分析和阐述,从而引起人们对胃肠道微生物平衡的重视,也为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关键词胃肠道微生物平衡:急性疾病:慢性疾病:预防和治疗 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主与外部环境建立起一个动态平衡,而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亦是相对稳定的,但它们易受饮食和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动,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引发疾病或加重病情(1)。近20年的大量研究表明,人体内低度的、全身性的慢性炎症是肥胖、糖尿病、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衰老和老年疾病以及很多癌症的重要诱发因素。最近有学者发现,饮食不当造成的肠道菌群结构失调可能是这些慢性炎症的根源(2)。由肠道菌群失调引发的疾病包括多种肠炎、肥胖、肠癌甚至肝癌。有数据显示,因肠道菌群失调而导致临床患病的概率约为2%-3%(1)。因此,饮食结构与人体肠道菌群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并影响着人类的健康。以下我们拟队饮食结构或饮食中营养成分发生变化对人类肠道菌群的影响极其导致的人体健康变化进行探讨。 1 胃肠道微生物的组成 人体的消化道是一个通过食物与外部坏境频繁接触的器官,自口腔至直肠都有大量的微生物存在。从口腔接近中性的环境到胃的酸性环境(pH2.5-3.5)对多数微生物有破坏作用,此时每克消化道内容物中微生物的数量为10000,而且主要以革兰阳性的链球菌、乳杆菌和酵母菌为主。进入十二直肠后,由于消化液的增加(如胆汁、胰液)以及停留时间短,十二指肠的环境非常不利于各种微生物的生存,此时微生物的组成不稳定,仅以极低的限数存在(3)。进入空肠和回肠后,微生物的数量开始增加,而且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在小肠末端,除了乳酸菌,尤其是双歧杆菌的数量级增长外,其他一些革兰阳性兼性氧菌如大肠菌科的细菌以及专性厌氧菌群,如拟杆菌和梭杆菌也开始出现,甚至在回盲部之前严格厌氧微生物已开始出现,此后(即在盲肠之后)严格厌氧的微生物在数量上超出兼性厌氧的微生物100-1000倍,此时细菌的数量可达到10^12cfe/g(3)。研究表明,未成年人的肠道菌有7个门的细菌组成(4)。这种构成是肠道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人)共同并且双向进化的结果。其中,宿主因自然选择压力要求肠道微生物群趋于稳定。这些压力包括宿主在生理方面的存活压力、外界生存条件形成的肠道环境压力等(5)。因此,人体成年后肠道中菌群的门类正常情况下都是相对稳定的,只是优势菌“种”存在个体差异。 2 食物中破坏胃肠道菌群平衡的因素 一些致病性微生物的摄入可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衡,并致人体患病。目前,发现能引起食源性胃肠道疾病的致病菌有10种左右。另外,病毒也能引起肠道菌失衡。 残留在动植物产品中的兽药、抗生素、苯酚、对甲酚、吲哚等化学物质,也会对人体肠道的平衡长生影响,还会对肠道定植菌的屏障功能产生影响,从而引发肠道菌群失衡。Jeong等(5)研究表明,环丙沙星对大肠杆菌、芽孢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而梭杆菌和乳酸菌对黄霉素最为敏感,真菌和梭杆菌对奥奎多司最为敏感(奥奎多司为光谱抗菌药,对革兰阳性菌和格兰阴性菌中众多细菌

肠道菌群失调症中医治疗方法

肠道菌群失调症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中医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急性泄泻病多偏实,责在脾胃;慢性泄泻病多为虚,每及脾肾。前者当清热化湿,后者应高补脾肾。中药中的清热解毒药对体液免疫有影响,如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能促进抗体生成,鱼腥草能提高备解素浓度,而备解素、C3、Mg++组成的备解系统对痢疾杆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有一定杀灭作用,是机体产生抗体前的一种重要的非特异性的免疫防御功能。在应用中医辩证论治治疗肠道菌群失调时,均应考虑以上药物的作用,于清热化湿、补气健脾、和胃渗湿、温肾健脾等法中,适当配伍应用则效果比较理想。 (一)辨证施治: 1.感受寒湿 证候:发病较急,腹痛肠鸣,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样,口不渴,或兼有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肢体酸楚,舌苔白,脉濡。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浊。 方药:霍香正气散《和剂局方》加减。霍香10克,紫苏10克,白芷10克,川朴6克,大腹皮10克,半夏6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若表邪重者可加荆芥、防风;胸闷纳呆,苔白腻,宜加苍术、泽泻。 2.湿热下迫 证候: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便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干,小便短赤,或兼发热恶风,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场《伤寒论》加减。葛根15克,黄连9克,黄芩9克,甘草6克。可加银花、木通、车前子助其清热利湿,使表里双解,湿热分消,泄泻得止。湿邪重者可加藿香、佩兰、厚朴;热邪偏重者,可选添连翘、栀子、马齿苋。 3.脾胃虚弱 证候:大便溏泻,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脘闷,纳差,食后即欲大便,面色萎黄,精神倦怠,舌淡,苔薄白,脉缓弱。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2018

伤寒与细菌性痢疾 1 【单选题】(B)是细菌性痢疾的主要传播渠道。 A、唾液 B、食物 C、水源 D、体液 2 【单选题】通过(B)传播有可能会感染伤寒沙门氏菌。 A、空气 B、水源 C、唾液 D、接触 3 【单选题】伤寒可能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引起(A)出血和穿孔。 A、肠道 B、胃 C、肾 D、肺 4 【判断题】采用抗生素治疗后,伤寒病死率可以降低到1%以下。(对)

【判断题】任意一种细菌与志贺氏菌结合都可以感染伤寒。(错) 1.2 霍乱与破伤风 1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哪些不是霍乱可能引起的结果?(D) A、酸中毒 B、腹泻 C、反射性呕吐 D、血压上升 2 【单选题】下列不是关于破伤风杆菌说法的是(A)。 A、经飞沫传播感染 B、棒槌状 C、广泛分布与环境、土壤 D、厌氧细菌 3 【单选题】霍乱从1817年到1923年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了(A)次。 A、6次 B、5次

C、4次 D、3次 4 【判断题】几乎不引起局部炎症症状,煮沸即可使之失活是破伤风感染。(错)5 【判断题】分泌外毒素,造成末端神经系统急性中毒的症状是破伤风感染。(错) 1.3 梅毒与幽门螺杆菌 1 【单选题】梅毒在不治疗的情况下,死亡率约达(D)。 A、50% B、30% C、40% D、20% 2 【单选题】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病症,(C)是十二指肠溃疡。 A、95% B、85% C、90% D、80%

3 【单选题】梅毒根据现有资料推测,(B)是其原发地。 A、亚洲 B、美洲 C、欧洲 D、大洋洲 4 【判断题】 梅毒病毒可能通过胎盘直接传染给胎儿。(对) 5 【判断题】存在于胃的上半部分幽门附近的病菌是幽门螺杆菌。(错) 1.4 黑死病 1 【单选题】通过(A)传播最容易得结核病。 A、空气 B、食物 C、水源 D、唾液 2

微生态制剂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作为新一代环保型饲料,经有关科研机构、生产单位在北京、河北、天津、甘肃、宁夏等地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的主要成分是乳酸菌、枯草杆菌、放线菌、酵母菌等多种有益菌,是从肥沃的土壤中分离出来的经培育、扩繁而制成,它可以作为猪、鸡、牛、鸭及鱼、虾等养殖业的辅助饲料使用。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基本作用原理:动物的消化系统特别是肠内有上百种、数百亿的细菌形成肠内菌丛,它与动物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肠内菌丛在发挥各种营养生理学作用的同时,还可以抑制病原菌增殖等防御感染的作用。家畜的大肠菌症、沙门氏菌症以及梭状芽孢杆菌肠炎的发生都与肠内菌的状态有密切关系。因此,使肠内菌丛的平衡保持正常对维护动物健康是必不可少的。它与畜禽生产中的各项指标的提高和改善有密切关系。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是一种取代或平衡动物生态系统中一种或多种菌系的微生物制品。狭义上讲,它是一种能激发自身有益菌种繁殖增长,同时抵制有害菌系生长的微生物制品。 其中含有大量的乳酸菌、酵母菌等多种有益微生物,作为饲料进入畜禽体内后,能迅速繁殖,一方面投入菌种的代谢物中和肠内毒素,抑制了其它有害菌丛的生长,另一方面在宿主体内形成了正常微生物菌群,为宿主合成主要的维生素,提供营养和阻止致病菌的入侵。 微生物进入一个微生态系统(畜禽体内)后,能否在那里定

居,生长繁殖并成为正常菌群而形成一个由微生物、宿主、环境三者之间呈生态平衡的稳定的微生态系统;这要看做生物和宿主双方是否具备定植条件。一般来说,畜禽在幼年时期最容易接受外来有益微生物的影响,加速体内正常种群的建立,有利于有机体的生长和抗病能力的提高。在试验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当从幼雏鸡开始饲喂微生物饲料添加剂饲料时,其效果最好,其原因也即在此。因此,在使用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时应掌握好使用时间,例如猪应在产前就对母猪使用,鸡最好在育雏时即使用。 微生态制剂应用最早见于日本,50年代就有“表飞鸣”、“乳酶生”,其成分是粪链球菌,用于治疗肠道疾病。以后相继在畜禽方面开始应用,美国从70年代开始使用饲用微生物。我国对益生菌的研究开始于80年代,但应用则是近几年的事。相对起点高,发展快,以研究乳酸杆菌、芽孢杆菌为主。近年来,在家禽养殖业中,动物微生态制剂作为绿色饲料添加剂以及对动物营养、农作物生长和环境改善所起的显著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并以其无毒副作用,无耐药性,无残留,效果显著等特点逐渐得到广大养殖业者的首肯。 1、动物微生态制剂的概念 动物微生态制剂(Animal microecologial Ageent AMEA),又称活菌剂、生菌剂,是以动物体内正常菌群为主体的有益微生物经特殊工艺制成的活菌制剂。其商品名称则主要有:生物兽药、饲用微生物添加剂、生菌素、益生素、生物发酵剂、生物净化剂、合生素等。1989

尔雅通识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课后测试题答案

原核微生物与疾病 1伤寒可能首先引起()出血和穿孔。 A、肺 B、肾 C、冃 D肠道 我的答案:D 2细菌性痢疾主要是通过()传播的。 A、唾液 B、水源 C食物 D、体液 我的答案:C 3伤寒沙门氏菌是通过()传播的。 A、空气 B、唾液 C水源 D接触 我的答案:C 4志贺氏菌属任意一种细菌都可以感染伤寒。() 我的答案:X 1关于破伤风杆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厌氧细菌 B、广泛分布与环境、土壤 C、棒槌状 D经飞沫传播感染 我的答案:D 2 ()不是霍乱可能引起的结果。 A、血压上升 B、腹泻 C、反射性呕吐 D酸中毒 我的答案:C 3破伤风感染几乎不引起局部炎症症状,煮沸即可使之失活。()我的答案:× 4破伤风感染后可能分泌外毒素,造成末端神经系统急性中毒。()我的答案:× 1 ()的十二指肠溃疡都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 A、95% B、90% C、85% D、80%

我的答案:B 2不治疗的情况下,梅毒的死亡率约为()。 A、20% B、30% C、40% D、50% 我的答案:A 3幽门螺杆菌主要存在于胃的上半部分幽门附近。() 我的答案:× 4梅毒病毒可能通过胎盘直接传染给胎儿。()我的答案:√ 1结核病主要通过()传播。 A、唾液 B、水源 C食物 D、空气 我的答案:D 2黑死病是由()从野生鼠传播到人。 A、空气 B、水源 C唾液 D、跳蚤 我的答案:D 3结核病可以使染病组织、器官中形成酸化的结核。() 我的答案:× 4黑死病得名是因为死时血液颜色远比正常血液颜色深,几乎呈黑色。我的答案:× 1针对结核病的治疗,短程观察化学治疗需要连续用药()以上。 A、3个月 B、4个月 C 5个月 D、6个月 我的答案:D 2 ()发现了结核分支杆菌是结核病的致病细菌。 A、巴斯德 B、李比希 C科赫 D、胡克 我的答案:C 3卡介苗能够有效预防结核病,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广泛推广。()我的答案:× 4早期针对结核病的药物治疗大部分情况下只是消除了患者的症状,的细菌。 并没有完全消灭其体内() 我的答案:√

肠道菌群与中草药有效成分代谢_史同瑞

作者简介:史同瑞(1965-),男,研究员,从事动物药品研究与开发,Email:systr@sina.com 通讯作者:史同瑞·综述· 肠道菌群与中草药有效成分代谢 史同瑞,刘宇,王爽,王岩,李丹,朱丹丹 黑龙江省兽医科学研究所,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摘要:近年来,肠道菌群与中药有效成分代谢已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本研究综述了肠道菌群对中药有效成分代谢转化、吸收利用的研究概括,以及中草药对肠道菌群的调理作用。 关键词:肠道菌群;中草药;代谢 中图分类号:R37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376X(2014)04-0479-04 DOI编码:10.13381/j.cnki.cjm.201404030 The interaction of intestinal microflora and metabolism of effective ingredients from Chinese herbal medica SHI Tong-rui,LIU Yu,WANG Shuang,WANG Yan,LI Yang,Zhu Dan-dan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Science,Qiqihaer161006,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SHI Tong-rui,Email:systr@sina.com Abstract:In the recent years,the interaction of intestinal microflora and metabolism of effective ingredients from Chinese herbal medica has become the hot research topics of many scholars.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 of intestinal bacterial on the metabolism,absorp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ctive compon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the conditioning effects of chinese herbs on intestinal bacterial. Key words:Intestinal microflora;Chinese materia medica;Metabolism 传统中草药的剂型主要有丸剂、散剂、粉剂和汤剂,用药途径多以口服为主,口服中药在体内的代谢主要包括肝脏代谢和肠内菌群代谢。中药通过消化道必然要经受胃肠道酸碱环境、内源性生物分子、胃肠酶系、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酶等因素的影响,并发生一系列的代谢或转化反应,其中,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酶的作用尤为重要。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肠道菌群在中药代谢过程中的作用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肠道菌群庞大,中药成分丰富,肠菌产生的酶与中草药作用可产生次生代谢产物,在肠菌自身代谢过程中也会产生乳酸、生物活性物质等次生代谢产物,而肠菌的次生代谢产物与中药某些成分又能发生反应,形成新的化合物,使中药药性发生改变,同时中草药对肠菌的生长代谢也会产生影响,因此,肠道菌群与中草药的相互作用机制及中草药药代动力学相当复杂。本研究综述了肠道菌群对中药成分吸收代谢的作用,以及中草药与肠道菌群的相互影响。 1中药成分与降解转化 中草药为天然植物,富含多种化学成分,除含生物碱、多糖、甙类、鞣质、酶等具有治疗价值的有效成分外,还含有蛋白质、氨基酸、多糖、脂类、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营养活性物质,因此,中草药尤其是复方中药具有多种营养和药理效应。中草药化学成分复杂,可谓有机物与无机物、分子态与离子态、大分子与小分子、结合体与游离体共存,多数成分均可能具有生物活性,因此,中药发挥疗效是对机体机能多成分、多靶点复合调节作用的结果。 中草药大多数有效成分均包裹在植物细胞内,由于植物细胞壁的阻碍作用,大量有效成分难以释放,因而导致中草药见效慢,使用剂量大。中草药成分发挥药效首先应突破植物细胞壁的阻碍,这就需要在纤维素、木质素等降解酶的酶解作用下才能实现。在中草药活性成分中仅有较小部分可以原形直接被吸收利用,由于大多数成分均为前体活性成分,并不能被机体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发挥药效,因

_肠道微生态与中药有效成分代谢的相互作用

肠道微生态与中药有效成分代谢的相互作用 陶金华,狄留庆 ,单进军,毕肖林,赵晓莉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 210046) 摘 要:肠道微生态与中药有效成分的代谢之间的研究已经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关注,对其研究已得到创新性进展。综述甘草、芦荟、番泻叶以及芍药等几种中药有效成分在肠道菌群影响下的代谢过程和机制,并阐述了中药对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调理等作用的研究现状。关键词:肠道菌群;中药有效成分;代谢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08)12-1902-03 Interaction of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and internal metabolism of effective ingredients from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AO J in -hua ,DI Liu -qing ,SHAN J in -jun ,BI Xiao -lin ,ZHAO Xiao -li (Na nj ing U niv er sity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N anjing 210046,China) Key words :intestinal flo ra ;effectiv e ing redients from Chinese ma teria m edica ;metabolism 肠道菌群与中药有效成分体内代谢的相互关系,早在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著名专家小桥恭一、赤尾光昭等就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后果。后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的肠道代谢处置以及中药对维持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两者之间有理论上的互通性,在治疗疾病过程中也相互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国际上医药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甘草、芦荟、香泻叶以及芍药等几种中药有效成分在肠道菌群影响下的代谢过程和机制,并对中药活性组分群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进行探讨。1 肠道微生态系统 人体肠道中寄居着大量的微生物,主要包括100多种100兆以上的细菌,其中拟杆菌(Bacteroidaceae Pribram )、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us Kluyv er &V a n Niel)、螺菌(Spirillaceal M ig ula )等专性厌氧菌、乳酸菌及双歧杆菌占优势[1]。常见的益生菌制剂就是乳酸菌、双歧杆菌、芽孢杆菌、嗜热链球菌等几大类益生菌种的单一或者复合加工而成。肠道菌群与人体相互依存,构成了肠道的微生态系统[2]。肠道菌群在其生长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酶,参与很多的机体反应,其中包括参与外来异物(如药物)的代谢。 肠道菌群能产生大量酶系,主要有β-葡萄糖醛酸酶、β-葡萄糖苷酶、β-半乳糖酶、硝基还原酶、偶氮还原酶、7-α羟基酶、蛋白酶、各种碳水化合物酶等,能对植物中的多种成分进行代谢处置。一般来说,不同的细菌产生不同的代谢酶,分别对不同的药物进行代谢。如配糖体在水解酶的作用下生成配 基;偶氮染剂和硝基衍生物在偶氮还原酶的作用下被还原成氨基衍生物等。肠道微生物不仅可以产生多种代谢酶,而且还可以为宿主提供多种维生素、氨基酸、泛酸、烟酸、脂类等物质。肠道菌群合成的作为微体结构组成部分的营养素,最终还会被宿主消化、吸收和利用[3,4]。当然,肠道菌群除了产生对宿主有益的代谢酶以外,还会产生一些对宿主有害的酶,这些酶主要通过对药物代谢以后,使药物产生对机体有毒的物质而危害宿主健康。 2 肠道菌群对中药有效成分肠道代谢及其生物活性的影响2.1 肠道代谢产生生物活性代谢产物: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肠道菌群影响中药有效成分代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肠道菌群主要作用于苷类等化合物的代谢,并以水解和还原反应为主[5]。也有报道肠道菌群(如乳酸菌类)经基因转化以后能显著增强蛋白质类(如β-内酰胺酶)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6]。大多数中药常以口服给药方式,最终都会到达胃肠道,多数的中药有效成分都含有水溶性的糖类,以葡萄苷类形式存在,这些化合物在肠内难以吸收,生物利用度低,在肠内滞留时间较长,容易受到肠内菌群的作用。因此,它们以原形物显示药理活性的可能性较小,经肠代谢后被水解,生成苷元而发挥其药理作用。这类中药成分被认为是“天然前体药物”[7,8]例如含有葡萄糖苷的中药甘草、芦荟、番泻叶、芍药等都是经过肠道菌群代谢而发挥药效。2.1.1 对甘草酸(甘草甜素)的代谢:近年来的研究报道表明,豆科植物甘草具有中枢性镇咳祛痰、抗菌抗病毒以及防治肝损伤等作用[9,10]。其主要成分之一甘草酸由两分子葡萄 ·1902·中草药 C 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39卷第12期2008年12月 收稿日期:2008-05-22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208501);江苏省中医药局项目(HZ07069);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2007238);南京 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 作者简介:陶金华(1984—),女,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级中药药剂学硕士研究生。 E-mail :taojinh ua2000@https://www.360docs.net/doc/716403641.html, *通讯作者 狄留庆 Tel :(025)86798226 E-mail :diliu qing928@https://www.360docs.net/doc/716403641.html,

肠道微生态制剂老年人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完整版)

肠道微生态制剂老年人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完整版) 肠道微生态与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及功能关系密切,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老年人中的使用逐渐受到重视,但国内外现无针对老年人肠道微生态制剂使用的规范化指南与共识。为此,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组织老年科、消化科、微生态学等专家,制定本共识,进一步规范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老年人及相关性疾病中的使用。本文仅就共识的推荐意见进行阐述。 肠道微生态与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及功能关系密切,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老年人中的使用逐渐受到重视,但国内外现无针对老年人肠道微生态制剂使用的规范化指南与共识。为此,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组织老年科、消化科、微生态学等专家,制定本共识,进一步规范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老年人及相关性疾病中的使用。本文仅就共识的推荐意见进行阐述。 一、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肠道疾病中的应用 1炎症性肠病: 推荐意见:炎症性肠病患者可在美沙拉嗪基础上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420 mg,3次/d,疗程4~8周)或枯草杆菌二联活菌(500 mg,3次/d,疗程≥4周)。 2肠易激综合征:

推荐意见: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可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420 mg,3次/d,疗程4~8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1.5 g,3次/d,疗程4~8周)作为辅助用药。也可尝试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地衣芽孢杆菌活菌、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酪酸梭菌活菌等益生菌制剂。 3急性感染性腹泻: 推荐意见:老年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可在常规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基础上,采用抗菌药物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1260 mg,3次/d),症状控制后益生菌继续服用1~2周。 4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推荐意见: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患者可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500 mg,3次/d,服用至症状控制后2周)。 5慢性便秘: 推荐意见:老年便秘患者可使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1~2 g,

人体微生物群落与疾病

人体微生物群落与疾病 人体从一出生开始就有微生物寄生,在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形成性对稳定的微生物菌落平衡。肠道微生物菌落与宿主健康状况的关系十分密切。大多数情况下,微生物菌落与疾病维持着一个简单的关联,但目前还不清楚微生物群的变化是否会精确地引起疾病或者只是简单地反映某种疾病的状态。进一步说,还不清楚微生物平衡是如何或者为什么会朝着菌群失调这种非健康的方向变化。目前的研究认为有三个因素可能会对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1、抗菌药的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可能大量杀死某一类型的微生物,从未破坏人体微生物群落。2、饮食。人们的日常饮食会影响人体内微生物的组成,而且食物中的一些化学制剂或者与某些化学制剂具有类似功能的成分都有可能影响体内的微生物菌落。3、心理压力。心理压力也会改变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状况,可能引起一些微生物的增加,同时也会降低某些微生物的数量。人体肠道微生物菌落异常与自身免疫疾病、肥胖、糖尿病、自闭症神经系统疾病等很多疾病或健康问题相关。 治疗癌症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美国期刊《科学》上报告说,常用于癌症化疗的药物环磷酰胺能够破坏肠道黏液层,让肠道细菌进入循环系统,其中一些到达脾和淋巴结的细菌能促进形成免疫细胞,而后者会攻击癌细胞。但当研究人员用抗生素杀死实验鼠的肠道细菌后,环磷酰胺间接促生免疫细胞的能力会大大降低。 《科学》同期发表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的另一项研究显示,科研人员选取正接受化疗、存活率为70%的癌症实验鼠,并用抗生素杀死其肠道细菌。结果导致这些实验鼠摄入的化疗药物不再起作用,它们的存活率在两个月后下降到20% 生物夺氧 需氧微生物,特别是芽胞杆菌消耗肠道内的氧气,形成厌氧的环境,有利于乳酸杆菌等有益微生物的生长,抑制有害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增值,防止发病。 双歧杆菌 1、维护肠道正常细菌菌群平衡,抑制病原菌的生长,防止便秘,下痢和胃肠障碍等; 2、抗肿瘤; 3、在肠道内合成维生素、氨基酸和提高机体对钙离子的吸收;

肠道微生态与健康

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及其应用 学院:经济学院 班级:投资2班 姓名:黄鑫 学号:20151674

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及其应用 摘要: 很多人认为,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微生物和人们的生活关系不大,即便有关也不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但事实上,微生物和人类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们身体的表面和内部,尤其是在肠道里,不为人知地“居住”着许多微生物。在人体内,渺小的微生物最有“发言权”。一百多年来世界上有一批批科学家在不懈地努力进行着有关方面的研究和探讨。我们体内有2公斤重的细菌,但是其中只有大约20%可以被培养和研究。绝大多数的“人体房客”至今还不为人所知,它们对人体的健康也还不被理解。 关键词:肠道微生物肠道生态系统生理功能食品应用 1.肠道微生态系统 人体微生态系统包括口腔、皮肤、泌尿、胃肠道四个微生态系统。以

肠道微生态系统最为主要、最为复杂。人肠道中的细菌细胞数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的78 %。肠道菌约400 ~500 种,分为原籍菌群和外籍菌群,原籍菌群多为肠道正常菌群,除细菌外,人体还存在正常病毒群、正常真菌群、正常螺旋体群等,各有其生理作用。肠道菌群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它的稳定性,它对人类抵抗肠道病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是极其重要的。维持其稳定性是临床治疗的重点。 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B1、B2、B6、B12),维生素K,烟酸、泛酸等,还能利用蛋白质残渣合成必需氨基酸,如天冬门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等,并参与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同时还能促进铁、镁、锌等矿物元素的吸收。这些营养物质对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一旦缺少会引起多种疾病。 2.肠道菌群 2.1双歧杆菌 双歧杆菌是有益菌的代表,它是乳酸菌的一种,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呈叉状,是一种不喜欢氧气的细菌,栖居于人体没有氧气的大肠中。人体肠道中双歧杆菌的数量随年龄而异,在母乳喂养的初生婴儿的肠道中最多,几乎达到肠道总细菌量的99%以上,它起着保卫婴儿健康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中双歧杆菌的数量逐渐减少,而产气荚膜梭状茵、大肠杆菌等有害腐败细菌逐渐增加。进入老年时,

肠道微生态制剂市场研究报告

肠道微生态制剂市场研究报告 来源:中国数字医药网https://www.360docs.net/doc/716403641.html,浏览次数:36日期:2012-06-08 二零零九年七月二十七日 报告说明(请详细阅读): 一、本报告撰写来源于两套数据库: 一套数据库侧重于零售药店,来源于10个地区、1200多家药店的销售数据。十个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福建、新疆、河南、湖北、江苏、重庆。 另一套数据库来源于16个重点地区、500家多抽样医院的销售数据,16个重点地区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成都、武汉、长沙、郑州、石家庄、沈阳、哈尔滨、济南、南京、杭州、西安。 二、本报告将医院和零售两套数据结合起来对肠道微生态制剂进行分析,其中对于产品全国销售额的计算是依靠医院进货价和批发商的批发价格进行计算的; 比如妈咪爱,按照医院和药店的进货价计算,2007年销售额在2.8亿元左右。若按照厂商的出厂价计算,则2007年销售额应该在2.3亿元左右,若按照医院和要点的零售价格计算,则妈咪爱2007年的销售额超过3亿元人民币。 三、报告中对产品的地区销售分析以原始抽样数据为主(相关的图表下方均有说明),其中零售市场和医院市场的统计数据来源于不同渠道,因此两套抽样数据之间的对比没有意义(如妈咪爱在北京医院市场监测数据和零售市场检测数据之间的对比没有意义)。 报告正文: 1 肠道微生态制剂市场概述 1.1 肠道微生态制剂产品介绍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是1977年由德国人Volker Rush首先提出的。它作为一门新兴的生命科学分支,是研究正常微生物与其宿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边缘科学,是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生态学。微生态调节剂(Microecological modulator)是由调整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健康水平或增进健康状态的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和促进物质制成的制剂,可分成三大类:益生菌(Probiotics)、益生元、合生素。1989年Fuller把益生菌定义为能够促进肠内菌群生态平衡,对宿主起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制剂;1994年在德国召开的会议上对益生菌的定义作了再次修订:“益生菌是含活菌和/或死菌包括其组分和产物的细菌制品,经口或其他粘膜途径投入,旨在改善粘膜表面微生物或酶的平衡,或者刺激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我国1996年公布了6种菌,即乳酸杆菌、粪肠球菌、双岐杆菌、酵母菌、DM423腊样芽胞杆菌、SA38腊样芽孢杆菌等可用于动物微生态调节剂。微生态制剂临床上可用于调整肠道菌群平衡(止泻和防止便秘)、抑菌或杀菌作用(细菌素)、护肝(内毒素)、降压、调脂(甲羟戊二酸单酰辅酶A)、抗肿瘤(提高免疫功能)等,有着较广的应用范围。 本报告中所述的微生态调节剂重点分析益生菌类,包括下列产品: 复合菌株制剂:贝飞达、金双歧、美常安、妈咪爱; 其它产品为单菌株制剂。 就菌种选择上,主要有: 含双歧杆菌制剂:贝飞达、金双歧、丽珠肠乐、培菲康; 含方乳酸菌制剂:贝飞达、金双歧、乳酸菌素; 含蜡样芽胞杆菌制剂:肠复康 含枯草杆菌制剂:美常安、天悦婷、妈咪爱 含地衣芽孢杆菌制剂:整肠生 本报告所述微生态调节剂的适应症均为菌群失调引起的肠道功能紊乱。其中妈咪爱主要用于小儿腹泻的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