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沿海赤潮灾害气象预报

合集下载

福建省海浪灾害应急预案

福建省海浪灾害应急预案

福建省海浪灾害应急预案一、灾害概述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拥有长海岸线和众多的海岛,但同时也面临着海浪灾害带来的威胁。

海浪灾害指的是由强烈海浪引起的海岸侵蚀、滨海建筑物受损、渔船翻覆以及海上交通中断等现象。

针对福建省常发生的海浪灾害,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对于减少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二、预警与监测体系为做好海浪灾害的应急响应工作,福建省应建立完善的预警与监测体系。

主要包括:1. 预警体系根据气象局发布的台风预警和气象数据,福建省应建立海浪灾害预警体系,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并向相关部门、渔船以及沿海居民发送预警短信提醒,以便及早采取防范措施。

2. 监测体系福建省应建立完善的海浪灾害监测体系,包括海浪高度监测、海岸侵蚀监测、渔船位置监测等。

通过安装相应的监测设备并与气象局、海洋局等部门建立联网监测系统,及时获取海浪灾害相关数据,为应急响应提供准确的依据。

三、应急响应流程一旦发生海浪灾害,福建省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流程,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应急响应流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预警发布阶段•气象局发布海浪灾害预警后,福建省应迅速将预警信息推送至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渔船,提醒其做好应对措施。

•沿海居民也应利用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了解预警信息,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2. 防御准备阶段•监测到海浪高度达到危险水平后,相关政府部门应组织力量对沿海地区进行防御工作,如设置防浪堤、加固渔船系泊设施等。

•渔船应及时回港避风,并向沿海居民发布避险通知,确保人员安全。

3. 应急行动阶段•一旦海浪灾害发生,相关部门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力量进行抢险和救援工作。

•沿海居民应听从安排,紧急撤离危险区域,避免人员伤亡。

4. 救援和恢复阶段•灾害过后,福建省相关部门应迅速组织灾后救援和恢复工作,确保灾区的正常生活秩序和基础设施的恢复。

•各级政府应设立灾后帮扶机构,向受灾群众提供临时救助、安置和重建支持。

四、应急资源调度和保障福建省应事先做好应急资源的调度和保障工作,以确保在海浪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投入抢险救援。

赤潮的预报及治理

赤潮的预报及治理

赤潮的预报及治理
王晓雯
【期刊名称】《环境科学与管理》
【年(卷),期】2012(037)0z1
【摘要】通过对赤潮及其发生原因的研究,系统地总结了影响其发生的各类因素,并确定了赤潮从经历起始、发展、维持到消亡的整个过程中各阶段的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赤潮生物细胞密度预报法、累积水温预报法和赤潮生物胞囊预测法等多种赤潮的预报方法及预报模式.同时,针对赤潮发生时生物量高速增加等显著特点,总结了控制污水排放、化学法、微生物法和引入其他物种等四种赤潮的治理方法,并提出了赤潮治理的重要意义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总页数】3页(P37-38,51)
【作者】王晓雯
【作者单位】大连市环境监测中心,辽宁大连116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5
【相关文献】
1.赤潮的预报及治理 [J], 王晓雯;
2.赤潮相关因子的卫星遥感探测与赤潮预报的可行性探讨 [J], 陈晓翔;邓孺孺;何执兼;柯栋;李芳
3.赤潮高发期间厦门海域叶绿素值预报方程建立及应用于灾害性赤潮预报模式的研究 [J], 吴玉芳
4.基于天气分型的赤潮预报方法研究——以福建沿海为例 [J], 何恩业;李雪丁;杨静;高姗;季轩梁
5.基于深度学习的赤潮发生预报方法研究 [J], 余璇;石绥祥;徐凌宇;王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厦门海域血红哈卡藻赤潮的环流形势和水文气象条件分析

厦门海域血红哈卡藻赤潮的环流形势和水文气象条件分析

福建水产,2009年9月第3期NO.3 JOURNAL OF FUJI AN F IS HER IES Sep.26.2009厦门海域血红哈卡藻赤潮的环流形势和水文气象条件分析苏灵江(福建省海洋环境与渔业资源监测中心,福建福州350003)摘要:2008年3月和2009年2月,厦门海域发生了以血红哈卡藻为优势藻种的赤潮,两次赤潮具有发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针对近两年厦门海域两次在冬季爆发血红哈卡藻赤潮的现象,本文分析了赤潮期间的环流形势和水文气象条件。

结果表明,厦门海域血红哈卡藻赤潮发生前后,1000hP a环流形势表现为西南地区的倒槽或者气旋,并随着冷空气的北退而向内陆地区延伸,台湾海峡的气流多为东南到西南向,气温和水温持续回升、风速偏弱、相对湿度偏高,盐度长时间维持较低水平,此种环流形势和水文气象条件促使了厦门海域冬季赤潮的发生。

关键词:厦门海域;血红哈卡藻;赤潮;环流形势;水文气象赤潮是福建沿海多发区的海洋灾害之一,其高发期为每年的5~7月份,但近年赤潮发生时间呈现提早的趋势,冬季也偶有赤潮发生。

2008年3月15日厦门海域发生了血红哈卡藻(Akashi w o sanguinea)赤潮,最大面积60平方公里,持续时间长达20天;2009年2月5日,厦门海域再次发生了血红哈卡藻赤潮,最大面积为31平方公里,持续时间22天,该次赤潮发生时间较2008年的赤潮提早了40天。

血红哈卡藻是世界广布种,常见于温带和热带的内湾、近岸水域,虽然迄今还没有关于该藻种产毒的报道,但该种能使鱼类致死[1]。

赤潮的形成是海洋生物、化学、水文气象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在海洋污染日渐加剧的情况下,海洋水文气象条件正成为赤潮形成与消失的直接原因[2]。

齐雨藻[3]研究表明一个稳定发展的天气对夜光藻赤潮的形成和维持是重要因素。

王咏亮[4]进一步探讨了500hPa环流形势在赤潮预报中的应用,并通过相关分析,归纳出四种有利于东海春季赤潮发生的典型环流形势,试预报正确率达59%。

温州沿海赤潮发生的水文气象条件及赤潮特征分析

温州沿海赤潮发生的水文气象条件及赤潮特征分析

3 温州 沿海 赤潮 发 生前 期 的水 文 气 象条件
水温、 盐度、 风、 降水等水文气象要素与赤潮 的
发 生 密 切 相关 。为 研 究 温 州期 : 2 0 1 6 — 0 2 — 1 9 作者简 介:张福 星( 1 9 8 1 一 ) , 男, 助理工程师 , 硕士 , 从事海洋环境预报工作 。E — ma i l : z f x x mu @1 6 3 . e o m
M ARI NE F0RECASTS
温州沿海赤潮发 生的水 文气 象条件及 赤潮特征分析
张福 星 ,姚 玉娟 ,马林 芳
( 温州海洋环境 监测 中心站 , 浙江 温州 3 2 5 0 1 1 )
摘 要 :统计分析温州沿海 2 0 1 0 - - - 2 0 1 5 年赤潮发生前期的水文气象资料 , 结果显示: 温州沿海赤 潮发生前期水温一般呈上升趋势 , 盐度维持或呈下降趋势 , 风速不 大, 风 向以东北风、 西南风和东 南风为主。对2 0 0 3 -2 0 1 5 年温J , i 1 沿海的赤潮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 结果表 明: ( 1 ) 温州沿海赤潮 发生频繁 , 赤潮主要发生在 3 —9 月份 , 其 中以5 — - 6 月份最多; ( 2 ) 温州沿海的赤潮持续 时间长, 平
第3 3 卷 第5 期
2 0 1 6 年1 0 月
DOI : 1 0 . 1 1 7 3 7 / j . i s s n . 1 0 0 3 — 0 2 3 9 . 2 0 1 6 . 0 5 . 0 1 0




、 , 0 1 . 3 3. No . 5
0c t . 2 01 6
海域, 海 域 自然 环 境 优 越 , 渔 业 资 源 丰 富 。近 十 几 年来 , 随着 温 州 沿 海 经 济 的发 展 , 大 量 工 业 废 水 和 生 活 污水 排 人 海 中 , 加 上 越 来 越 多 的水 产 养 殖 带 来 的污 染 , 造成 海域 沿海 富 营养化 程度 越来 越高 ,

有利于赤潮消亡的水文气象条件

有利于赤潮消亡的水文气象条件

系统 的改变是赤潮 消亡的有利环境条 件 ,但不是 唯一 的影响 因素:水温 、气温 过高或气压 过 低 ,同样 可 以抑制 赤潮的维持或 发展。
关 键 词 : 南 海 ; 赤潮 消亡 :有 利 条件 ;水 文 气 象 中图 分 类 号 : P 3 文 献 标 识码 :A 71 文章 编 号 : 1 0 0 3— 0 3 (0 8 3 — 0 0 29 20) 0 1— 0 6
( )逐 日海 温和 气温 平 均值 接 近 有利 于 赤潮 的发 生 发展 。 3
定量 统 计 显 示 l从 南海 历 次 赤潮 的平均 状 态 来 说 ,赤 潮 持续 阶 段 气温 和 水 温 的平 :
均 值 分 别 比赤潮 发 生前 7天 的平 均值 上 升 1  ̄ 05 .C和 .℃,气 压 则 降低 1 P 。从平 均 逐 O -ha 3
2 收 集 、整 理 资 料
查 阅 多种 文 献 ¨ 南海 环 境 监 测 中 心 内部 收 藏 的 资料 并 进 行 收集 和 整 理 。共 收 集 叫和
到 自 18 90年 ~ 20 04年 7月 发 生于 南 海 的 14次 赤潮 事件 ,对 于 其 中 8 6 2次 ( 5次 赤潮 有
的持续 时间分别与之 前发生的赤潮 具有连续性 ,则当成一次) 有具体发生 时间和持续 时 间记 录 的赤 潮 事件 ,搜 查 、登 记 、整 理 并 分析 赤 潮 消 亡前 后 水 文 气象 要 素 的 变化 特 征 。
各 次 赤 潮 收集 的水文 气 象 资料 是 与 该 次赤潮 发 生 地 最近 的南海 海 洋 观 测 站 的观 测 数
A u NE FORECASTS
有 利 于赤潮 消 亡 的水 文气 象条件
马 毅 ,吴瑞 贞 ,李华 建 ’ 冠 宇 ’ 萍萍 ’ 海 龙 ’ ,乔 ,宋 ,庞

海洋灾害-赤潮

海洋灾害-赤潮
关于生物防治有人建议投放食植性海洋动物如贝类以预防或清除 赤潮,但有毒赤潮的毒素也可能因此而富集在食物链中并产生令 人担忧的后果。 而利用微生物如细菌的抑藻作用及其对赤潮毒素的有效降解作用, 使海洋环境保持长期的可靠的生态平衡,从而达到防治赤潮的目 的,就可以避免这些缺陷,这也是细菌防治独特的优越性。
Chattonella,
Heterosigina
akashiwo 和 骨 条 藻
Skeletonema costatum 均 无 效 。 这 表 明 该 细 菌 对 Gymodinium nagaskiense的杀灭作用是专一的。
食菌蛭弧菌对赤潮消亡的作用
★ 蛭弧菌的分布自被发现后的大量研究表明它广泛分布于近海洋环 境,是以海洋微型生物为寄主的寄生菌,对水环境中的微型生物 寄主具有“高速碰撞、高速钻孔、高产量胞壁酸形成”等生物学 特性。
★Bratbak(1993)等研究表明:病毒在由海洋藻类Emiliania hualyi引 起的赤潮消亡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在溶解细胞内和周围环 境发现游离态病毒颗粒和病毒类似颗粒的存在,同时,赤潮在消 退过程中伴随着病毒数量的增多。
★Nagasaki等也从日本Nomi海湾分离到一种病毒,这种病毒能够感 染赤潮引发种Heterosigma akashiwo,该病毒颗粒可以感染并裂 解两株H.akashiwo, 该病毒对H.akashiwo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不 会导致Chattonella antiqua, C.verruculosa, Fibrocapsa japonica 等 15 种 其 它 种 类 的 浮 游 植 物 细 胞 裂 解 。 而 且 , 三 株 从 日 本 Hiroshima 湾分离到的 Heterosigma akashiwo 具有对该病毒的抗 性,表明这种病毒并非种特异性而是具有株特异性。

2007年2月汕头赤潮事件水文气象及海水理化因子影响分析

2007年2月汕头赤潮事件水文气象及海水理化因子影响分析

第26卷第1期2009年2月海洋预报MARINE FORECASTSV ol.26,No.1Feb.20092007年2月汕头赤潮事件水文气象及海水理化因子影响分析赵雪1,杨凡2,郭娜3,李希茜1,宋萍萍1(1.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广东广州510300;2.国家海洋局珠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广东珠海519015;3.国家海洋局汕尾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广东汕尾516611)摘要:2007年2月2日~3月5日期间,广东省汕头附近港湾及南澳岛附近海湾发生了“球形棕囊藻”赤潮事件。

由于持续时间较长,导致附近养殖场大量扇贝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万元以上。

这次赤潮事件主要表现有3个特点:(1)藻类密度不大,表层海水中只有零星破碎的胶囊体,底层海水中胶囊体密度约3~5个/升;(2)影响范围较大,从刚开始在汕头妈屿和莱芜湾发现,到广澳前江、南澳岛四周、牛田洋、海门、濠江等沿岸海域都出现藻类碎片;(3)持续时间长,从2月2日监测人员发现有赤潮藻类胶囊体,一直持续到3月5日才基本消亡。

本文主要从海洋水文气象环境场及海水理化因子方面对这次赤潮事件进行分析。

关键词:赤潮;球形棕囊藻;水文气象环境场;海水理化因子中图分类号:X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239(2009)01-0043-091引言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小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高密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水体随赤潮的发生原因、藻类种类和数量密度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颜色。

中国的赤潮事件报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增加[1],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工农渔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海洋经济开发活动的不断深入、海洋养殖业的扩大、沿海地区人口城市化等等,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同时,由于国际海运的发展导致有害藻类的引入[2],赤潮发生更趋频繁、危害程度也渐趋增大。

不可否认,赤潮已成为沿海地区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也是近年来日趋严重的海洋灾害之一。

赤潮灾害预警预报技术

赤潮灾害预警预报技术

赤潮灾害预警预报技术研究一、目的意义(结合我省经济发展、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重要性赤潮的发生不仅严重威胁海水养殖业、海洋渔业资源,恶化海洋环境破坏海洋生态平衡,损害滨海旅游业,而且还可能引起食用被赤潮毒素污染的海产品的人群中毒,甚至死亡,因此,赤潮已成为世界沿海国家面临的一种严重的海洋环境问题。

赤潮是我国沿海不容忽视的自然灾害,《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中将赤潮列为海洋环境监视监测的重要内容。

1999年,国家海洋局将赤潮列为海洋监测的重点项目之一。

2001年,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代表们建议,国家有关综合部门近期在能力建设、业务运行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对赤潮监视监测、预测系统的投入,以保证和支持赤潮监测和预测和赤潮灾害应急响应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足见,防止和减轻赤潮危害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而对赤潮危害的预警预报则成为学界及有关部门探索的主要目标之一。

紧迫性近年来,赤潮的频繁发生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平衡、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并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

有毒赤潮生物毒素通过食物链的传递作用,导致人类的中毒甚至死亡,赤潮生物毒素引起人体中毒事件在世界沿海地区时有发生,据统计,全世界因赤潮生物毒素贝类中毒事件300多起,死亡300多人。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世纪60年代以前记录赤潮3次,70年代9次,80年代29次,90年代42次(航测),2000年28次,面积累计超过1万km2。

2001年77次,累计面积达15 000 km2。

2002年79次[5]。

2003年119次[6]。

2004年96次,累计面积约26 630 km2[7]。

2005年82次,累计面积约27 070 km2[8]。

我国近年来因赤潮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

仅1989年,我国沿海因赤潮的袭击,直接经济损失就有2亿元以上[9]。

2000年仅辽宁、浙江2次较大赤潮造成的渔业损失就近3亿元[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沿海是我国赤潮灾害的多发海域之一, 截 止 2008 年有记录的赤潮事件共计 165 起, 发生日数 和影响海域有逐年增大的趋势, 对海水养殖业、捕捞 业等相关行业造成危害, 经济损失严重。如 2003 年 福建沿海发生赤潮 26 次, 累计面积 1739 km 2, 有毒 赤潮生物导致渔业经济损失 4248 万元[ 9] 。本研究 在分析福建海域赤潮发生时空分布特点的基础上, 统计分析赤潮灾害发生与天气形势、气象因子的相 关关系, 并建立赤潮发生的气象预报方法, 为福建省 沿海赤潮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参考。
2 结果分析
2. 1 福建沿海赤潮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 统计 2001~ 2008 年 4~ 9 月赤潮监测报 告数
据, 福建沿 海 3 个海区 共发生赤 潮日数 为 373 d,
图 2 2001~ 2008 年福建海域赤潮发生日数
从 2001~ 2008 年的赤潮监测报告数据统计结 果看, 福建省赤潮灾害的发生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 化, 春夏两季及秋季早期( 4~ 9 月) 是赤潮发生频繁 的季节, 在北部海区和中部海区赤潮主要集中在每 年的 5~ 6 月, 而南 部海区主 要集中在 每年的 6~ 7 月( 图 3) 。而从整个福建海域来看, 赤潮灾害总体 上主要是集中在 5~ 6 月, 并且 5 月和 6 月发生的日 数基本相当, 大概占总发生日数的 70% 左右。
用海水中溶解氧的浓度进行赤潮预测预报的生态模 型, 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验证。也有一些学者结 合海洋动力学和赤潮生物动力学, 提出了生态仿真 模型, 再现了赤潮发生期间的一些变化特征。
关于赤潮发生的 机理虽然至今尚无明确的定 论, 但一般认为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 础和首要条件, 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也 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 在这些外部条件中, 相关研 究均表明, 气象条件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条 件[ 6 ~ 8] 。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 发生的 原因也比较多, 因此赤潮预报是国内外难度较大的 科研课题之一, 目前还没有一种比较成熟的可投入 业务应用的赤潮预报方法。
在赤潮的预测预报技术研究中, 生态动力模型 是比较有效的手段之一, 它应用不同的数学模型和 定量方法, 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提高赤潮预测预报的 准确度。王寿松[ 4] 利用生物种群生态学和营养动力 学的原理, 采用发生在大鹏湾的夜光藻赤潮现场连 续监测资料, 建立夜光藻和营养物质相关的生态动 力学模型, 并得出夜光藻赤潮形成的判别条件。王 正方[ 5] 在研究浙江象山港一带的赤潮时, 提出了利
北部和中部海区赤潮发生期间气象要素还有一 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海面风速较低, 从表 2 可以看出, 北部海区赤 潮 发生 期 间平 均风 力 为 1 级 ( 0. 3 ~ 1. 5 m / s) , 中 部 海 区 平 均 风 力 为 2 级 ( 1. 6 ~ 3. 3 m / s) , 而且风向大多数是偏南风到偏东风。福 建中部海区赤潮发生日数明显少于北部海区, 这可 能与该海区风力较大有关, 由于中部海区地处台湾 海峡较为狭窄的区域, 狭管效应的作用使得该区域 平均风速较大, 风力大不利于赤潮生物在海域表层 的聚集, 因此赤潮发生的日数较少。
表 1 赤潮与气象要素的相关系数
海区 赤潮 气压 气温 最高气温 湿度 风速 日照
北部 日数 0. 079 - 0. 296 - 0. 282 面积 0. 112 - 0. 200 - 0. 292
中部 日数 0. 117 - 0. 280 - 0. 356 面积 0. 008 - 0. 078 - 0. 059
图 1 福建赤潮研究区域划分示意
本研究收集了福建沿海 2001~ 2008 年的赤潮 灾害记录, 主要收集内容有赤潮发生的时间、赤潮生 物种类及其更替、发生赤潮所在海域的物理和化学 环境、赤潮的毒性、赤潮引起的人畜死亡情况和经济 损失情况等。同时还收集了 2001~ 2008 年赤潮灾 害发生期间沿海相关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 包括气 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和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观 测资料, 反映地面气压场分布和高空流场分布的天 气形势图, 反映异常气候现象的南方涛动指数。本 研究中的地面气压场、850 hPa 流场和高度 场等天 气形势图, 是利用北京时间 08: 00 的 N CEP / NCAR 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地理范围为 15 ~ 40 N、100 ~ 130 E, 资料格点为 2. 5 2. 5 。
南部 日数 - 0. 168 0. 247 0. 174 面积 - 0. 189 0. 109 0. 044
0. 342 0. 335 0. 255 0. 284 0. 296 0. 325
- 0. 472 - 0. 361 - 0. 306 - 0. 250 - 0. 327 - 0. 292 - 0. 250 - 0. 208 - 0. 035 0. 290 - 0. 094 0. 155
以发生在北部海区的一次赤潮过程为例来说明 赤潮发生期间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 图 4) 。2004 年 4 月从中旬开始, 福建北部海区四霜列岛一带海域 上空冷暖气团交汇, 形成锋面, 多阴雨天气, 空气相 对湿度基本维 持在 70% 以上, 气温上升较快, 4 月 19~ 23 日平均气温都在 20 以上, 从 4 月 17 日起 风速均维持在 1. 3 m/ s 以内, 风向从东北逐步转变 到东南, 23 日开始又持续了 3 天的多云天气, 这样 的海洋气象环境为该海域赤潮生物的繁衍提供了极 为有利的条件, 4 月 27 日在四霜列岛周边海域终于 爆发具齿原甲藻赤潮。在 4 月 27 日赤潮发生后, 由 于气温变化时高时低, 并且降温幅度小降温时间短, 具齿原甲藻生物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并没有完全消 亡, 随后的升温又使具齿原甲藻生物大量增殖, 从而 引起 4 月 29 日、5 月 2 日四霜列岛一带海域赤潮的 再次发生。
引言
近年来 海 洋 灾害 已 越 来 越 引起 学 者 广 泛 关 注[ 1~ 2] 。做为海洋灾害之一的赤潮是指由于海洋中 某些微小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 条件下突发而且过度繁殖, 引起在一段时间一定范 围内的海水富营养化, 造成海水变色的现象。赤潮 除了使渔业经济遭受损失外, 人们不慎食用被污染 鱼虾贝类还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威胁, 甚至导致死亡。 我国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在赤潮科学研究方面 投入了不少的研究资金, 研究规模也不断扩大, 先后 开展了赤潮灾害的成因、机理和生消过程, 赤潮毒素 及产毒和致毒机理, 赤潮的生物和化学治理方法, 赤 潮的种群生态动力学, 赤潮的生态数值模拟, 赤潮的 监测评估和预测预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3] 。
图 3 2001~ 2008 年 4~ 9 月福建海域赤潮发生日数
从以上福建省沿海赤潮发生日数来看, 沿海赤 潮多发生在气温高的 4~ 9 月, 5~ 6 月赤潮发生频 率明显高于其他月份。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亚热带
第2期
张春桂等: 福建沿海赤潮灾害气象预报
25 5
地区, 5~ 6 月正是西南季风强盛, 气候温暖、潮湿的 季节, 显然合适的环境温度、湿度为原生动物或细菌 产生突发性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2. 2 福建沿海赤潮灾害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表 2 赤潮灾害发生期间气象要素历年平均值
海区
气压 hPa
气温 最高气温 湿度 风速
日照
风向( )
% m/s
h
北部 1005. 9 23. 4 27. 5 81 1. 1 105 4. 7
中部 1004. 9 23. 0 26. 3 82 2. 2 130 3. 9
南部 997. 9 27. 5 31. 6 79 2. 8 140 8. 3
本研究选择位于福建沿海的福鼎、霞浦、宁德、罗 源、连江、长乐、平潭、莆田、崇武、晋江、厦门、漳浦、东 山等气象站 2001~ 2008 年的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分 析, 结果发现影响赤潮发生日数和发生面积的主要气 象要素在不同海区不尽相同, 赤潮发生情况与气象要 素的相关系数见表 1。从表 1 可以看出: 影响中、北 部海区赤潮发生日数的主要气象要素是风速、日照、 湿度和温度, 即对于中、北部海区, 气温适宜、风力较 小、持续的降雨或者阴天的天气有利于赤潮灾害的发 生, 而影响南部海区赤潮发生日数的主要气象要素是 日照、湿度、温度和气压, 即对于南部海区, 天气晴热 湿度大、气压较低时有利于赤潮灾害的发生; 影响 赤潮面积的气象要素在北部海区主要是湿度、风速、 温度和日照, 在中部海区主要是湿度、风速和日照, 而 南部海区主要是湿度、日照、气压; 除风速和湿度 外, 其他气象要素对不同海区赤潮发生的影响趋势不 同。在北部、中部和南部海区风速越大越不利于赤潮 的发生, 湿度越大越有利于赤潮的发生, 但是日照和 温度与赤潮发生的关系在中北部海区呈负相关, 在南 部海区却呈正相关, 而气压与赤潮发生的关系在中、 北部海区呈正相关, 在南部海区却呈负相关。
2001~ 2003 年赤潮发生日数逐年快速增多, 2003 年 是福建海域赤潮灾害发生日数最多的年份, 而后的 2004~ 2008 年除了南部海区赤潮灾害日数有所减 少外, 北部和中部海区赤潮日数虽然有起伏, 但仍然 呈逐年增多趋势( 图 2) 。福建海域赤潮灾害发生的 范围也比较广, 遍及福建北部、中部和南部沿海, 赤 潮发生日数较多的主要分布在北部海区, 南部海区 次之, 中部海区较少。
从以上分析可知, 福建沿海的风速、日照、湿度 ( 降水) 、温度和气压与赤潮灾害的发生存在着明显 的相关关系, 进一步统计分析不同海区赤潮灾害发 生期间的气象要素特征( 表 2) 。
从表 2 以及赤潮发生期间气象要素的其他统计 结果可以看出, 北部和中部海区赤潮发生期间日平 均温度在 23 左右, 并且在赤潮发生之前都有一个 温度迅速回升的过程, 日平均温度从赤潮发生前的 17 回升到 23 左右, 平均最高温度回升到 27 左右。
摘要 根据福建沿海 2001~ 2008 年赤潮灾害资料以 及相应时 期的气 象数据, 寻 找与赤 潮灾害发 生密切 相关的 气 象因 子, 分析赤潮灾害发生期间的地面及不同高度的天气 形势, 并探讨南方涛动指 数与赤潮灾 害发生的 关系, 在 此 基础 上根据前期气温、风、云及海况进行福建沿海赤 潮灾害 气象预 报。研究结 果表明, 福 建沿海 的风、气温、湿度、 日照和气压等气象因子与赤潮的发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 但 不同海 区影响赤 潮发生 的主要 气象因 子不尽 相同, 低 层 850 hPa 和地面形势能较好地反映福建沿海赤潮发生的天气背景, 南方涛动 指数与第 2 年赤潮发 生日数有着 很 好的对应关系, 二者相关系数为- 0. 745。 关键词 赤潮灾害 气象条件 环流形势 福建沿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