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_历史的美学的_还是_美学的历史的_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原著的重新解读

合集下载

文学理论教程简答题

文学理论教程简答题

第九章1.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现实型文学以逼真叙事写实为主,理想型文学以抒情和表现理想为主,象征型文学常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重在寄寓某种意蕴。

它不象现实型文学重用逼真描写,也不象理想型文学用抒情方法。

象征型文学常对对象进行变形化、拟人化处理,常常淡化时间与空间,以追求广泛的象征性。

如《刻舟求剑》,暗示人们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3.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

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多是现实型文学,因为那些作品是对客观现实及当时社会环境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具备了现实型文学的两大特征,再现性和逼真性。

是作者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突出社会矛盾,描写生活中存在的人和事。

我国解放后至70年代末出现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想结合”的文学。

“两结合”文学既重现实,又重理想,要求以革命现实主义为基础,就是要真实地、历史地反映现实,能动地描绘出现实发展的趋势;又要求以革命浪漫主义为主导,即站在革命理想主义的高度看待现实,用理想来指导对现实的描写,用理想来激励人民前进。

一般认为“两结合”文学属于“现实型”文学,而我却认为它更象“理想型”文学,因为它重在表现革命热情与理想,而且与属于理想型文学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极其相似,包括以大革命为时代背景,理想化的人物刻画等。

也可以说“两结合”文学是对现实型文学与理想型文学的综合发展。

4.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现代主义文学是产生于西方19世纪末、至今盛行的文学潮流。

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荒诞派等流派。

它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此前的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文学的表现性、虚幻性和假定性特征,使理想型文学和象征型文学发生了多向流变。

现代主义文学往往有极端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等倾向,同时又过分强调非理性、自我表现,散布着悲观、绝望、颓废的情绪和危机感。

其特征是:①不重视客观现实的再现,而重视非理性现实、心理现实、梦幻现实的表现,重点表达异化感和荒诞感。

自考《文学概论》章节复习题及答案

自考《文学概论》章节复习题及答案

自考《文学概论》章节复习题及答案自考《文学概论》章节复习题及答案考生们在复习教材时,可以结合试题加以练习,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一份自考《文学概论》章节复习题及答案,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第十三章文学风格概念:1.文学风格:就是作品的整体话语特色,它由作家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话语情境造成,具有独创性、稳定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就是作家作品的风采、格调、气韵等特点。

)2.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日常个性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

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感情、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内在因素综合成的习惯性创作方式,它是日常个性经过审美创造升华成的独特艺术品格。

3.风格外构成:文学风格是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语言结构显示出来的有魅力的独特性。

其构成的要点包括:1.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内在依据;2.主体与对象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3.文体特色言语组织是风格的外部特征。

4.风格简分法:分风格为“刚”“柔”两类,宋词理论中称作“豪放”和“婉约”,近人多称作“阳刚”和“阴柔”。

5.时代风格:又称风格的时代性,指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学风格,它是时代精神、审美要求在文学中的表现。

历史上的“建安风骨”“盛唐气象”以及欧洲的哥特式风格、巴洛克风格等,都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6.流派风格:指一个流派的作家作品在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等方面表现出的共同特色。

问题:1.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风格即人”?文如其人的意思主要是说作品风格是作家说话办事风格即气质的表现和反映,而不是说作品的思想道德是作家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反映。

因为“说什么”的思想内容可以作伪,而“怎样说”的形式不可作伪。

不过,也不能说作品的内容与作家的思想完全没有关系。

事实上,伟大的作品只能出自有伟大人格的作家之手。

当然,卑劣的作家永远写不出伟大作品2.论述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简析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

简析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

简析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简析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命题——“美学和史学的观点”,这一命题不仅是一种批评标准和批评方法,而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学本质的看法。

所谓美学观点是人们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

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趣、经验、观点和理想等。

人的审美意识首先起源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自然物的色彩和形象特征如清澈、秀丽、壮观、优雅、净洁等,使人在作用过程中得到美的感受。

并且,人也按照加强这种感受的方向来改造和保护环境。

由此形成和发展了人的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与社会实践发展的水平有关,并受社会制约,但同时具有人的个性特征。

在当代,审美意识和环境意识的相互渗透作用更加强化。

审美意识是人类保护环境的一种情感动力,促进了环境意识的发展,并部分地渗入到环境意识中成为一方面的重要内容。

人对环境的审美经验、情趣、理想、观点等多种形式的审美意识,是环境意识必然包含的内容。

而“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马克思、恩格斯分析和批评文艺现象、作家和作品的标准或者最高标准,也是文艺批评史上不能搁浅的标杆。

然而,如何解读“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具体含义,却一直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难点,也是文论界至今争论不休的议题之一。

因为即使是明确提出这一观点的恩格斯本人也始终未对这一“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1]作过明确的界定,所以长期以来,“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一直被人们解读着,但也一直处于模糊的解读中。

众所周知,在西方“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而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论争,除了“美在客体”说之外,“美在主体”、“美在主体客体的统一”、“美在关系”等说法均注意到了主体的感受,这与美学最初的含义是吻合的。

而“美在客体”则强调的是事物存在的客观实际及其规律。

这些论争的存在正显示出“美学”本身既包含着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同时也涉及到主体人的感受和需要。

文学批评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

文学批评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

文学批评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
文学批评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是文学批评的两种基本原则。

美学的原则关注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强调作品的形式、风格、意象等美学要素,以及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意义和价值观念。

历史的原则则关注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语境和时代精神,强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实和文化传统。

美学的原则是文学批评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它关注作品的审美价值,强调作品的形式、风格、意象等美学要素。

美学原则认为,文学作品不仅是一种传达信息的工具,更是一种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因此,文学批评应该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作品的形式结构、语言运用、意象塑造等方面,探讨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

历史的原则则强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实和文化传统。

历史原则认为,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现实和文化传统。

因此,文学批评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化语境和时代精神,探讨作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在文学批评中,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美学的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作品的审美价值,而历史的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实和文化传统。

只有将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结合起来,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文学概论试题库_题目+答案__完整版

文学概论试题库_题目+答案__完整版

文学概论试题库一、选择题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ABCD )A哲理性 B荒诞性 C象征性 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CD )A抒情动作 B抒情内容 C声音组织 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BCD )A 象征性 B主观性 C评价性 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A )A表现功能 B通讯功能 C意义功能 D形式功能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ABCD )A倒装与歧义 B夸张与对比 C借代与用典 D比喻与象征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D )A亚里士多德 B钱钟书 C王夫之 D布封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ABCD )A创作个性 B多样性 C稳定性 D相对性8风格的特性是( ABC )A独创性 B多样性 C稳定性 D相对性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A )A《文心雕龙》 B《诗品》 C《修辞学发凡》 D《诗学》10文学接受客体指(ABC )A认识属性 B 审美属性 C文化属性 D整体属性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ABC )A阐释者 B审美者 C认识者 D思想者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B )A黑格尔 B姚斯 C刘勰 D布封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D )A莱蒙托夫 B姚斯 C布封 D伊瑟尔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ABCD )A净化 B共鸣 C领悟 D延留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ACD )A新批评 B自然主义批评 C俄国形式主义 D结构主义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B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ACD )A真实性 B革命性 C情感性 D倾向性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ACD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B进步的倾向性 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 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CBD )A批评风格 B最高标准 C批评方法论 D批评原则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ABCD )A人本主义心理学 B原型心理学 C格式塔心理学 D精神分析学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 B )效果。

美学原则与历史原则

美学原则与历史原则

美学原则与历史原则(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论马克思关于文学批评原则中的“美学原则与历史原则相统一”“美学和历史原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文艺的本性提出的一种文艺批评原则。

对于这两种原则之间的关系,不同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其做了解释,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但大多数都是从文学与艺术的角度来探讨的,其实,这具有片面性。

本文将这两个原则,在文学与艺术的基础上,把他们放到社会层面来探讨,主要从一下四个方面来分析“美学与历史原则相统一”。

(一)人类追求没得目标,但往往忽视美的价值关于“美”是什么?马克思在美学史上第一次科学的提出了美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的产物。

这一命题的提出,成为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理论的根本性变革,因而成为人类追求美学的终极目标。

人类在追求美学的终极目标的同时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我国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权力垄断及财富占有,某报纸曾报道:某个省得省长利用职权,大肆谋取暴利,在菲律宾拥有二十套别墅,最终被查获逮捕。

别墅是人类劳动的产物,这位省长追求了美的目标,但却没有追求美的价值,也许他并没有在他国外的这二十套别墅中的一套中,舒舒服服的睡过一觉,或是看看海边的风景,沐浴暖暖的阳光。

但这种问题,似乎从来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对美的产物只是一味的占有,从而形成一种“占有欲”,其实,并没有真正体会到美的价值所在。

这种情况体现在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就拿今天我们高等院校的学术研究来说吧,学术研究是为了更好的教学,但似乎这二者之间已没有联系,学术研究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不敢多说,但至少它造成成了一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本来在知识分子之中应该是没有等级的,但现在却导致了一种等级现象,让我们为之心痛。

另外,学术研究成果是让人们去学习的,但当我们去学时,我们会惊奇的发现,那是一套你完全不理解的语言方式。

学术研究着进行了美的目标的追求,但我们不禁要问,用一套人们不理解的语言方式,那它的美的价值究竟何在?(二)人类遵从历史,但往往扭曲历史原则关于“历史”是什么,“历史原则”又是什么?似乎没有人说的清。

文艺批评的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文艺批评的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是由

文艺批评的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文艺批评的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是由

文艺批评的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文艺批评的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是由恩格斯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一个重要原则。

早在1847年,恩格斯就已提出这一原则。

当时,激进的小资产阶级评论家白尔尼和“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格律恩,他们或从道德、党派的观点攻击歌德不是自由主义者,或从人的观点出发,说他是“人的诗人”等等。

面对这种歪曲,恩格斯在书评《卡尔·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中明确指出:“我们决不是用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我们并不是用道德的、政治的、或‘人的’尺度来衡量他。

”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恩格斯再一次提到这一原则,他说:“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而且我必须这样做才能提出一些反对意见,这对您来说正是我推崇这篇作品的最好证明。

”根据恩格斯的提法和批评实践,可以认为文艺批评可以有不同的原则尺度,如道德的、政治的、抽象人性的,等等,但是真正科学的文艺批评只能是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的批评。

那么,什么是恩格斯所说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批评呢?恩格斯虽然没有对此作出直接的、正面的阐述。

但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评实践中,特别是在对歌德的评论和对拉萨尔剧本《济金根》的分析中,却严格地贯彻和体现了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的原则,可以使我们从中把握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的基本精神。

一、关于美学观点的批评所谓美学观点,通常是指在对艺术和审美的理性概括和个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学观念和艺术观念。

从理性概括的角度看,美学观点通常包括人类对艺术和审美的规律特点的一般性把握,从个性经验的角度看,美学观点通常又因对艺术和审美的经验不同而表现为某些观念上的特殊性。

所以,美学观点既有其普遍的相通性,同时又有其时代或历史的、民族的、阶级群体的特殊理解的具体性。

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普泛性范畴,而同样应该是历史的具体性范畴。

美学观点可能是科学的、进步的,也可能是不科学、落后的。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美学观念和历史观念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美学观念和历史观念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美学观念和历史观念摘要:别林斯基说过,“不涉及美学的历史的批评,以及反之,不涉及历史的美学的批评,都将是片面的,因而也是错误的。

”①这种在文艺批评中结合美学观与历史观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最主要的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他们对文艺二重性的认识,在文艺批评时坚持美学观与历史观的有机融合。

本文将约略谈谈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这一重要理论。

关键词:审美本质,社会本质,美学观,历史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

”这个提法是对马克思文艺观的中国化,可以说是完全切合当时的革命形势的。

但这样一来便将文艺的阶级性过分拔高,文艺的思想内容得到强调,故而毛泽东提出的文艺批评标准便失于偏颇。

他说,“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

”并强调政治标准是第一位的。

正是这种将文艺的政治性置于其自身审美性的做法,导致了后来的无视文艺审美规律的偏激做法。

而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将文艺的社会本质和审美本质同等对待的,且认为二者是融合为一的。

关于这一点,首先要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美的本质的认识说起。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其社会实践的观点,而对于美的本质的认识正是以此观点为基础的。

他认为,美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的产物。

他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谓内在尺度,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对于自然规律的把握而形成的,其中也包含着美的规律。

而在实践过程中又体现了人们的愿望、要求、需要与目的,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

因此可以说,美正是人在劳动中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外化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美是体现在人化的自然中的,我们也只能从人化的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寻求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美学的批评和历史的批评哪个更为重 要的问题上 ,我们认为 ,马克思与恩格斯有着 相同的看法 。马克思在给拉萨尔的信中 ,告 诫拉萨尔 : 如果想把《济金根 》写得更加深 刻 ,“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 ,而我认为 ,你 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 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λ| 所谓莎士比亚化 ,就 是要更加注重作品的美学价值 。当阿 ·卢格 在他的文章中竭力吹捧席勒而贬低莎士比亚 的时候 ,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 ,竟然少有 地对阿 ·卢格破口大骂起来 :“卢格这个畜 生在普鲁茨那儿证明说 :‘莎士比亚不是诗 人 ’,因为‘他没有任何哲学体系 ’。而席勒 , 由于他是康德的信徒 ,才是真正的‘戏剧诗 人 ’。为此 ,普鲁茨写了《恢复莎士比亚的名 誉 》! ”λ} 因为在马克思看来 ,席勒的最大缺 陷就是艺术描写的抽象化 、概念化 ,而莎士比 亚的最大优点就是艺术描写的生动 、鲜活 、感 人 。由此可见 ,马克思把美学批评看得是多 么重要 ! 美在马克思哲学中也占有重要的位 置 ,他把美的创造看作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 显现 ,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 ,一个重要的标 志就是人懂得美并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 造物体 ”。
恩格斯在 1859年致拉萨尔的信中 ,也对 他的《弗兰茨 ·冯 ·济金根 》进行了评价 ,而 且也是先谈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 。他写道 : “当我说任何一个现代的德国官方诗人都远 远不能写出这样一个剧本时 ,我知道我对您 并没有作过分的恭维 。同时 ,这正好是事实 , 而且是我们文学中非常突出的 ,因而不能不 谈论的一个事实 。如果首先谈形式的话 ,那 么 ,情节的巧妙的安排和剧本的从头到尾的 戏剧性使我惊叹不已 。在韵律方面您确实给 了自己一些自由 ,这给读时带来的麻烦比给 上演时带来的麻烦还要大 。我很想读一读舞 台脚本 ;就眼前的这个剧本看来 ,它肯定是不 能上演的 。 ……至于谈到历史内容 ,那么您 以鲜明的笔调和对以后的发展的正确提示描 述了您最关心的当时运动的两个方面 :济金 根所代表的贵族的国民运动和人道主义理论 运动及其 在 神 学 和 教 会 领 域 中 的 进 一 步 发 展 ,即宗教改革 。”µυ
二 、恩格斯的表述
翻阅恩格斯的批评原著 ,我们发现 ,恩格 斯在文艺批评文本中对这一批评方法的表述 是非常清楚和一贯的 。
1847年 ,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 国社会主义 》一文中批评格律恩的《从人的 观点论歌德 》一书时指出 :“我们决不是从道 德的 、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 ,而只是从美学 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 。”⑧在事隔 12 年后 的 1859年 ,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中评价他 的剧本《弗兰茨 ·冯 ·济金根 》时写道 :“您 看 ,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以非常高 的 ,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 ……”⑨ 因此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方法的准确表述 , 应当为“美学的和历史的 ”批评方法 。
两种环境里的人物 ,我认为您都用平素的鲜 明的个性描写手法给刻画出来了 ;每个人都 是典型 ,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 ,正如老黑 格尔所 说 的 , 是 一 个‘这 个 ’, 而 且 应 当 如 此 。”µϖ
1888年恩格斯在致玛 ·哈克耐斯的信 中评价哈克耐斯的《城市姑娘 》,恩格斯首先 谈到的也是作品的艺术形式 :“您的小说 ,除 了它的现实主义的真实性以外 ,最使我注意 的是它表现在您敢于冒犯傲慢的体面人物而 对救世军所作的处理上 ……而且还主要表现 在您把无产阶级姑娘被资产阶级男人所勾引 这样一个老而又老的故事作为全书的中心时 所使用的简单朴素 、不加修饰的手法 。 …… 如果我要提出什么批评的话 ,那就是 ,您的小 说也许还不是充分的现实主义的 。据我看 来 ,现实主义的意思是 ,除细节的真实外 ,还 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您的 人物 ,就他们本身而言 ,是够典型的 ;但是环 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 ,也许 就不是那样典型了 。”µω
在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中 ,马克思恩格 斯也总是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给予更多的 关注 。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8年第 2期
马克思在 1859年致裴 ·拉萨尔的信中 , 评价拉萨尔的《弗兰茨 ·冯 ·济金根 》时说 : “我现在来谈谈《弗兰茨 ·冯 ·济金根 》。首 先 ,我应当称赞结构和情节 ,在这方面 ,它比 任何现代德国剧本都高明 。其次 ,如果完全 撇开对这个剧本的纯批判的态度 ,在我读第 一遍的时候 ,它强烈地感动了我 ,所以 ,对于 比我更容易激动的读者来说 ,它将在更大的 程度上引起这种效果 。这是第二个非常重要 的方面 。现在来谈谈缺点的一面 ,第一 , ——— 这纯粹是形式的问题 ———既然你用韵文写 , 你本 来 可 以 把 你 的 韵 律 安 排 得 更 艺 术 一 些 。”λ∼
这难道仅仅是偶然的巧合吗 ? 正像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 :马克思 、恩 格斯的“文艺批评非常重视文艺的特征和规 律 ……他们总是在有了大量的 、丰富的真切 的审美感受的基础之上才进入对作家作品的 品评和分析 ,并且首先进行的是对该作品关 于美学方面和艺术形成的分析 ,之后才进而 提出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见解 ,并同时表明 并提出自 己 的 文 艺 理 论 观 点 和 文 艺 批 评 主 张 。 ……因为他们始终认为 ,文艺作品首先 应该是艺术 ,艺术是人们掌握世界的独特方 式 ,是按照美的规律所进行的一种美的创造 。 文艺批评作为这种美的创造物的评价活动 , 理所当然也必须遵循‘美的规律 ’,遵循艺术 的规律 。”µξ 当然 ,马克思恩格斯所进行的文艺批评 , 并不是形式主义的和唯美主义的 ,在他们的
作为文学批评的重要原则 ,到底应该如 何表述 ? 这两种表述的内涵是相同的吗 ?
即使这两种表述的内涵是相同的 ,作为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精髓 ,文艺理论界也 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表述 。举个最简单的例 子 ,如孔子的“兴 、观 、群 、怨 ”说 ,我们总不能 一会儿说“兴 、观 、群 、怨 ”,一会儿说“兴 、怨 、
1885年 ,恩格斯在致敏 ·考茨基的信中 评价考茨基的《旧和新 》时也是先谈作品的 艺术形式方面的价值 。他说 :“您在这本书 里对盐场工人生活的描写 ,就像在《斯蒂凡 》 里对农民生活的描写一样出色 。对维也纳社 交界的描写大部分也是很好的 。 ……对于这
123
是“历史的美学的 ”还是“美学的历史的 ”? ———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原著的重新解读
□ 马 列 文 论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8年第 2期
是“历史的美学的 ” 还是“美学的历史的 ”?
———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原著的重新解读
米学军
一 、问题的提出
在谈到 马 克 思 主 义 文 艺 批 评 方 法 的 时 候 ,目前文艺界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方法 的表述是相当随意和混乱的 。有的表述为 “历史的美学的 ”批评方法 ,如“马克思主义 文艺批评的方法可以归结为历史观点和美学 观点相统一 ”。①“恩格斯的这两段话提出了 以历史的和美学的观点作为文学批评最科学 的方法 ,从而建构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 本框架 。”②有的表述为“美学的历史的 ”批 评方法 ,如“‘美学和历史的观点 ’像一盏愈 燃愈亮的明灯 ,照耀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的整个文艺批评生涯 。”③“自此之后 ,美学 观点 、历史观点以及二者的辩证统一 ,一直作 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方法论的总原则 ,而为 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家所遵从和信 奉 。”④而有的学者则一会儿表述为“美学的 历史的 ”,一会儿表述为“历史的美学的 ”,如 童庆炳 ,在其主编的两本《文学理论 》教科书
恩格斯 为 什 么 把 这 种 批 评 方 法 表 述 为 “美学的和历史的 ”,而没有表述为“历史的 和美学的 ”? 笔者认为 ,作为精通文艺 、学识 渊博的思想家 ,恩格斯在表述他的思想时 ,一 定作过严肃认真的思考 。
翻开西方美学史 ,我们知道 ,“历史的美 学的 ”概念首先是由黑格尔提出来的 。黑格 尔在谈到文艺作品应当如何处理历史 (或异 域 )题材时说 :“我们在这里应该从历史和美 学的观点对法国人提出一点批评 ,他们把希
中 ,一本表述为“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方 法中 ,历史的观点与美学的观点是相互联系 的 、辩证统一的 。它既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批 评 ,又是作品艺术形式的批评 ,既是社会的 、 历史的批评 ,又是文学的 、审美的批评 ”; ⑤另 一本则表述为“以‘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 ’进 行批评 ,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精髓 ,它既 反应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 ,又体 现了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规律 , 符合艺术的法则和美的规律 。”⑥有的学者甚 至在一篇文章中都有不同的表述 ,如李建东 所写的一篇文章 ,题目是“重评‘历史和美学 的观点 ’”,而在行文中则表述为“美学的历 史的观点 ”。⑦
122
腊和罗马的英雄们以及中国人和秘鲁人都描 绘成法国的王子和公主 ,把路易十四世和路 易十五世时代的思想和情感转嫁给这些古代 人和外国人 。”⑩在这里 ,黑格尔批评了法国 人处理历史 (或异域 )题材时的纯主观态度 , 认为这样处理损害了艺术作品的真实性 ,即 文艺作品应尊重历史事实 。对法国人的这种 做法 ,黑格尔在《美学 》第 1卷中也提出过类 似的批评 :“在法国的艺术作品里 ,中国人也 好 ,美洲人也好 ,希腊罗马的英雄也好 ,所说 所行都活像法国宫廷里的人物 。”λϖ 当然 ,黑 格尔也反对那种纯客观的处理方式 ,那种 “既不管内容及其实体性的意义 ,又不管现 代文化和思想感情意蕴 ”λω的“仅守纯然客 观的忠实 ”λξ的处理方式 ,认为处理历史 (或 异域 )题材的正确态度应当像歌德那样 :“在 描写东方的人物和情境中始终既维持住东方 的基本色调 ,又完全满足我们的近代意识和 他自己的个性要求 。”λψ从这里 ,我们可以看 出 ,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尔提“历史的美学的 ”目的 ,在于批 判法国人处理历史 (或异域 )题材的错误做 法 ,是对具体问题所做的具体批评 。因此 ,在 黑格尔那里 ,我们还看不出他把“历史的美 学的 ”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方法提出来的明确 意图 ,且“历史的美学的 ”提法 ,在黑格尔那 里 ,也仅出现这一次而已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