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_历史的美学的_还是_美学的历史的_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原著的重新解读

是_历史的美学的_还是_美学的历史的_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原著的重新解读
是_历史的美学的_还是_美学的历史的_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原著的重新解读

浅谈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代化

摘要:马克思主义美学自诞生之日起,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了。在这段时间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在长达半个多世纪中,由于苏联和中国不承认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使得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所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代化研究非常必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现代化;探究 在新时期,美学界越来越关注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问题,并从中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但由于受到各种思想影响,马克思主义研究进展幅度仍然不大。基于此,加强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现代化发展成为一个重点关注的问题,只有在充分地了解马克思来源的基础上进行马克思现代化研究才会更加公正合理。 一、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古典哲学存在的联系性 马克思主要是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以及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逐渐发展而来的。康德、黑格尔以及席勒是对马恩美学影响最大的几个代表性人物。马恩美学史是在德国美学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改造的,与其有着内在联系性。1.以人命运发展为对象的理想性内容人的感觉成为美学多研究的重点内容,但是将其提升到自觉追求高度的是德国古典美学。德国古典美学注重人的作用,提倡浪漫主义,充满着很多理想性的内容,这成为人类自由的主题,即便各自的思想存在着差异性。康德哲学中就弘扬人自由的道德世界观,道德法则只是一种形式,建立人的至善才是根本目的。席勒的美学则同样关系人的自由与和谐性发展。黑格尔美学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他充分地延续了康德与席勒的思想成果,并运用辩证法方式构建了一个比较严谨的美学体系。其核心理念同样是关注人的心灵与精神,关注人与自然现实世界的关系。由此可见,德国古典美学更多地是对人命运的探究。正是在这一美学研究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也站在人类历史与文化的起点上,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其思想宗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彻底实现人类的解放。2.关注艺术作用人发展的价值德国古典哲学特别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才更加重视艺术对于人的发展理论。人的感觉的发展便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所以,在艺术内容与价值方面,德国古典哲学也非常看重。康德认为,美学会给人一种形式主义印象,在对象的形式之中会存在着优美;黑格尔则强调艺术与美丽心灵的重要性,艺术和美丽不能仅仅是个别偶然的事件,而应该是具有普遍性意义与价值的。黑格尔强调美的内容决定形式;而马克思主义在前人的基础上围绕人彻底解放的问题来谈论美,与德国古典哲学存在差异的是,其更加看重文学、艺术对人的发展所存在的价值与作用。①马克思认为文学与艺术是一种创造世界并且对

马克思对喜剧的论述

(一)喜剧的概念与马克思对喜剧的论述 喜剧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根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以倒错、乖讹、自相矛盾的形式显示生活的本质的一种美学艺术形式。 美学史上有过多种对美学的定义,这些喜剧理论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提示了喜剧的不同特征。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美学家和哲学家们的哲学观点的局限性,都没有能够正确分析喜剧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喜剧理论奠定了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喜剧理论真正科学地揭示了喜剧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本质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喜剧观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解之上的。马克思曾经指出“历史不断前进,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生活形式送进坟墓。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他还曾讲过:“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有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马克思这里所讲的“笑剧”,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讽刺性喜剧”。这里所说的“一切伟大历史的事变和人物,……第一次是以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以笑剧出现”,是指当新生事物诞生时,新生力量总是弱小的,而旧势力总是强大的,在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历史过程中,总是要经历强大的旧势力压制新事物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新旧势力交锋的结果是新事物受到挫折,旧势力对新生进步力量的矛盾激化而成的巨大历史事变常常以“悲剧”形式出现。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新旧力量的对比不断发生变化,旧事物最终要被新生事物取代,新生进步力量最终要战胜腐朽落后的旧势力,而陈旧的事物往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在新生力量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仍然作垂死挣扎,这时候的旧势力实际上已是强弩之末,退出历史舞台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必然;但旧势力却仍以强大的假象掩盖其虚弱的本质,在必然灭亡的情况下与新生势力较量,从而使得新旧势力的再次交锋以对旧势力的讽刺性喜剧形式出现。这些深刻的论述,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战斗性。其中包含了以下主要内容: 1、历史上陈旧生活方式的灭亡是产生讽刺性喜剧的客观基础。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一切事物有其产生,便有其灭亡。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切生活方式都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历史上那些重大的喜剧性事件和人物是和陈旧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 2、体现这种陈旧生活方式的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都是历史上的丑角。即体现陈旧生活方式的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在本质上的腐朽、虚伪、残暴、贪婪等特征必然在性格、形象(动作仪容等)上表现出来,这些反动本质在形象上的体现就是丑。同时,他们总是想方设法用假象掩盖自己的腐朽、反动本质,因而产生这种倒错、乖讹和自相矛盾的行为举动,成为喜剧主角。 马克思指出,德国的封建阶级“不过是真正的主角已经死去的那种世界制度的丑角”。这里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我们不能把审美领域中的美丑的斗争简单地等同于两种社会力量的斗争,前者不过是后者表现的一个侧面。但是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物在政治上的反动腐朽决定了他性格、形象上的丑。人物形象包括了人的动作、表情、仪容、风貌等等。它是人物内在性格和外部特征的统一,是“诚于中而形于外”的东西。政治上反动腐朽的人物必然在性格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如伪善、残暴、贪婪等等。这些性格特征体现在形象上就是丑角。第二,现实生活中的丑角并不是在一切情况下都成为喜剧对象。生活中丑恶的东西常常使人感到可憎,然而并不一定感到可笑。历史上的统治阶级当其成为某种腐朽生活方式的代表,在其生活中已经充分地暴露其腐朽性,而又极力掩盖其腐朽性的时候,才成为可笑的丑角,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内容和形式的种种乖讹、倒错、自相矛盾,这才使事物变得荒唐可笑。 3、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产生喜剧的根源。马克思分析喜剧形成的原因时指出:这是为了人

关于马的历史故事

老马识途: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齐桓公和丞相管仲讨伐孤竹国,被敌军骗到了沙漠地带。看看天晚,但见白茫茫一片平沙,黑黯黯千重惨雾,冷凄凄数群啼鬼,乱飒飒几阵悲风。管仲说:“久闻北方有旱海,是极厉害之处,就是此地,不可前行。”急教传令收军,带来火种,遇风即灭,吹之不燃。随行军士,各各敲金击鼓,一来以屏阴气,二来使各队闻声来集。管仲见山谷险恶,急教寻路出去,却东冲西撞,盘盘曲曲,全无出路。管仲说:“我知道老马识途,老马多从漠北而来,可择老马数头,观其所往而随之。”桓公依其言,取老马数匹,纵之先行,委委曲曲,遂出谷口。 千金买骨:古代一位侍臣为为君王买千里马,结果马死了,于是花了一千金把骨头买了回来,君王大怒,侍臣说马骨都愿意花千金,说明君王重视千里马,还怕别人不把千里马送上门吗?过了不久有好多人慕名把千里马送上门来。 孙膑赛马: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用言辞打动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觉得此人不同凡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赏识他并像对待客人一样礼待他。田忌经常与齐国诸公子赛马,设重金赌注。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孙膑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与齐王和诸公子用千金来赌胜。比赛即将开始,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拿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拿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三场比赛完后,田忌一场不胜而两场胜,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于是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威王向他请教兵法后,就把他当作老师。 指鹿为马: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专政,为保住自己权势,假传“圣旨”,令本应继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儿子扶苏自杀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赵高做了宰相高职,想亿伺机再推倒胡亥篡夺皇权。赵高狡猾阴险,他知道自己出身低下,各大臣都不服他。为了测试各个官员对他的态度,一日,赵高拉来一只鹿,当着众大臣的面对胡亥说:“陛下收下这只卑臣千方百计寻得的好马吧!”胡亥笑道:“丞相是否搞错了?你拉来的是一只鹿哇,哪里是良马?”赵高并不理会皇帝的话,却仔细观察周围人的反应,有人跟着赵高随声附和,有人却说真话指出是鹿非马。

马克思主义文论

1,马克思主义文论创立的时间、创立者、创立的奠基之作马克思主义文论创立的时间: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奠基之作:《巴黎手稿》2,列宁的“两种民族文化”学说一,列宁论“两种民族文化”学说1,关于文化的涵义,列宁用“文化”的概念是很严格的,他运用文化这个概念非常注意区分广义和狭义2,列宁“两种民族文化”的基本涵义(1)每一个民族都有两种文化(2)两种文化各自的地位不同(3)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在中国现代文论史上很早提出文学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之理论的是谁冯雪峰对于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论述.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一直是文艺界关心的一个问题,很多文艺理论家都作了探讨。值得特别提及的是,冯雪峰很早就提出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样的看法。他在《过渡性与独创性》中说:“我们现在是从旧的民族文化过渡到新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是从国民的文化走到世界的文化”,他认为民族性中也有“世界性”或“人类性”的意蕴,“任何民族在任何环境里生活战斗上所达到的最基础的也是最高的要求与理想,也是一切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人类共同的生活理想与意向”,因此,“民族的独创能力和独创性要求,并不是向着特殊的民族性的树立,然而却是世界文化的到达所必要”。由此可见,冯雪峰在当时已经认识到文化文艺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越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世界的也就越是民族的,两者并行不悖。4,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主要内容1)内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表现创造的主动性,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高尔基对于俄国文学和西欧文学都很熟悉,还系统地讲过《俄国文学史》, 所以对于各种流派的作品都熟悉,他认为在 文学上主要的潮流或者倾向共有两个,即现 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他热爱现实主义文学, 对于自然主义和颓废主义深恶痛绝,并始终 不懈地与之进行斗争。有比较才有鉴别,这 样他就有可能寻找新的创作方法。2)特点1, 文学艺术应该具有崇高的社会目的,要为促 进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服务,反对“为艺术 而艺术”以及那些引人颓废、堕落的艺术。2, 要求作家艺术家把过去的现实、现在的现实、 将来的现实这样三种“现实”有机地结合起 来3,要求作家艺术家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 观武装头脑,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社会现实 生活,讴歌现实的变化和正在成长中的社会 主义新人,激励他们求真、向善和爱美 5,毛泽东用《孟子》中的一句什么话来说明 “共同美”的存在关于“口之于味,与同嗜 焉”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 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孟 子》)译文: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 耳朵对于声音,有相同的听觉;眼睛对于颜 色,有相同的美感。 6,席勒式1)“席勒式”这一词语出自马 克思1859年4月19日给拉萨尔的信:“你 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 精神的传声筒。”所谓“席勒式”指席勒创 作中部分存在的一种偏向,即忽视文艺创作 形象地表现生活,使作品主人公变成宣传某 种抽象化观念的化身。2)关于“席勒式”倾 向a为一般找特殊b在艺术构思和创作中进 行哲学思考c以理想代替现实d人物形象的 抽象化、概念化e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7,文学是“人学”1)高尔基认为文学是人 学。教材里对这个问题说了三点:一是指文 学的主要对象问题;二是指体现了高尔基的 美学思想;三是指体现了高尔基对人道主义 性质的理解。这三点概括缺乏内在的逻辑贯 通,而且着眼的角度并不一致。2)笼统地说 高尔基关于文学是人学的说法体现了高尔基 的美学思想和人道主义思想。具体地说,这 个说法可以分为三层来理解:一是文学是写 人的;二是文学是人写的;三是文学是为人 写的。 8,“主观战斗精神”1)胡风的“主观战斗精 神”强调创作主体的心理意识是一种“人” 的文学观,同时也是主客观相结合的文艺思 想。创作主体需要在客观对象的活的表现中 熔铸自己的同感的肯定或反感的否定,而客 观对象也会以其真实性来促成修改、甚至推 翻作家的认识。这个“相生相克”的动态过 程的结果就是新的艺术世界的诞生。能够促 成这一过程深入进行的动力则是作家认识世 界的思想力,体验现实的感受力,投身现实 的热情,三者合而称之,即为“主观战斗精 神”。胡风提出“一方面要求主观力量的坚 强,坚强到能够和血肉的对象搏斗,能够对 血肉的对象进行批判”,“另一方面要求作 家向感性的对象深入,深入到和对象的感性 表现结为一体。” 2)胡风强调要用“主观战 斗精神”拥抱现实,即要求作家在对客观现实 的描写中反映出自己的强烈的主观愿望。胡 风将其概括为“主观精神与客观真理的结合 和融合”,并把这视为“新文艺底战斗的生 命”。他指出,优秀作家如果想投入“为人生” 的艺术创作,“一方面须得有…为?人生的真诚 的心愿,另一方面须得有对于被…为?的人生 的深入的认识。所…采?者,所…揭发?者,须得 是人生的真实……这种主观精神和客观真理 的结合和融合,就产生了新文艺底战斗的生 命。” 值得注意的是胡风强调的是主观战斗 精神与客观真理的结合与融合,不能发生偏 颇。为了预防这种偏颇,胡风明确反对两种 倾向:一种是偏于主观,使艺术形象成为抽 象概念的冷冰冰的绘图演义;一种是偏于客 观,即主观战斗精神被客观现象所吞没。为 此他提出要使“对生活的感受力”、“热情”和 “深邃的思想力量”三者“浑然一体”。 9,“杂取种种人”典型化:“往往嘴在浙江, 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 脚色”,“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10,莎士比亚化首先,是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的形象化表述。它要求文学创作严格地遵循 莎士比亚所主张的现实主义原则,从客观的 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 写”(恩格斯《致敏考茨基》),广泛地反映 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和思想,“真实地评述人类 的关系”(《神圣家族》)。恩格斯批评拉萨

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三大根本错失的论文

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三大根本错失的论文 【内容提要】 机械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美的本质,教条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探究美的根源,从物质实践出发曲解马克思主义的审美实践思想,构成了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上的三大根本错失。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审美实践思想以20世纪九十年代“后实践美学”的崛起为标志,中国当代美学在发展的基本趋势上开始走出马克思主义时代,西方当代哲学开始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和根本指导思想。 在一个鲜明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度,出现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注。大家反思:中国当代美学到底发生了什么?马克思主义真的不行了,丧失了在美学领域的巨大解释力,还是马克思主义仍然不可超越,出现这种情况,只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上以及在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科学理解和深入阐释上,我们的美学家大失水准,表现令人失望?积多年的思考和研究,我的基本看法是,马克思主义仍然不可超越,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当代出现的这种失利或失败,出现这种被其他美学所取代的严重情况,是缘自我们的美学家们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上存在着三大根本错失。正是这三大根本错失,使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最终穷途末路,走向绝境。 第一,在美的本质问题的揭示上,脱离实际,机械、教条地运用和对待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 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在于它与人之间的现实联系或关系。如果没有这种联系或关系,它对人而言就是“无”,即没有意义,它还怎么可能作为审美对象给人带来一种美感愉悦和精神满足呢?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这种与人之间的现实相关性,决定了我们的美学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而不能坚持什么其他主义。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这种与人之间的现实相关性,决定了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只能处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范畴,决定了以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为基本范畴和逻辑起点的美学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之间具有着一种内在而深刻的必然联系。 但是,在对审美活动的具体研究中,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脱离美的客观实际,机械、教条地运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美的本质和特点,提出什么美是客观的,第一性的,最终把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引向歧途。 本来,客观事物作为审美对象,它美还是不美,是由人作为审美主体对它的认识或反映而来的,离开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审美认识,这些问题都不存在。因而,美与不美,都只能是主观的,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对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一种审美判断、审美评价,即在最终的意义上,美象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吕荧所讲的是一种社会意识。但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完全无视这种事实,而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是客观的基本原则,坚持主张美也是客观的,是什么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属性、特点、价值或意义等。在他们看来,只有把美确定为客观的,才能赋予审美欣赏以一个实在的客观基础,如果认为美是主观的,是什么人的观念或意识,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欣赏就完全沦为一种主观和唯心的东西。如上所述,在美学研究中,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我们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的,但我们可以这样在美学研究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吗? 社会存在是客观的,与美是客观的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和关系,因而承认社会存在是客观的,并不导致要在美学研究中承认一个美是客观的。朱狄先生就讲:“在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和美学上的客观论者之间,……并没有一种必然的联系。”①实际上,由社会存在是客观的,便确定什么美是客观的,这只是机械和教条地运用和对待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正确理解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三个关键理论问题

正确理解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三个关键理论问题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主要论述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问题。其中的美学论述虽然不多,却集中表现着马克思早期的美学思想,而且对于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所以一直成为美学研究和探讨的热点。不过,《手稿》中涉及美学的论述,并不是对美学问题的专门论述,而是作为经济学、哲学和共产主义理论问题的引申和补充而提到的,因而也不可能充分展开。而许多研究者往往从自己所持的哲学和美学观点去进行解读,从而产生了许多歧义。因此,我们要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在《手稿》中表达的美学思想,就必须回到文本本身,把有关美学论述放在它们所出现的理论语境中,紧密联系相关的理论命题,进行仔细研读和深入分析。 一、人的本质和劳动实践 在《手稿》中,马克思分析了私有财产下的异化劳动。异化劳动导致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在论述人的类本质的异化时,《手稿》集中论述了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类”、“类生活”、“类本质”等费尔巴哈哲学中表述人和整个人类的术语,说明他仍然受到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但是,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和费尔巴哈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费尔巴哈在批判唯心主义和宗教的斗争中,建立了“人本学”的唯物主义。他“将人以及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把神学转变为人本学,将神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这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却是不正确的。费尔巴哈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界,所以人的本质就是人自身赖于生存所需要的那些东西。他说:“我所吃所喝的东西是我的‘第二个自我’,是我的另一半,我的本质,而反过来说,我也是它的本质。因此,可喝的水,即能够成为血的组成部分的水是带有人的性质的水,是人的本质。”[1]他又认为两性关系和人的情欲也是人的本质,因为情欲才是人的感性存在的标记。在有的地方,费尔巴哈还提出,人的理性、意志、情感就是人的本质。如《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说:“人自己意识到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心。”“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这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人底绝对本质。”[2]30-31以上各种对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归结到一点,就是单纯从人是自然界的产物的观点来考察人,把人仅仅当作生物学、生理学上的自然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的抽象的自然属性。 马克思在撰写《手稿》之前,就批判了费尔巴哈“过多地强调自然而过少地强调政治”的倾向。在《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个体是社会存在物”[3]188,从哲学上论证了人的本质不能脱离人的社会性,否定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抽象的自然属性的观点。他说:“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3]160这说明,不能把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割裂开来,脱离了人的社会属性把人的自然属性抽象出来,就抹煞了人和动物的区别,也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人的本质。那么,究竟应当如何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质呢?马克思在《手稿》中明确指出:要从人的劳动实践来认识人的本质。他说:“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3]162这里所说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或“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人所特有的生产劳动。从生产劳动来说明人的本质,就是从人的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说明人的本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重要表现。 1

新整理关于马的寓言故事(25篇)

关于马的寓言故事(25篇) 关于马寓言故事第1篇: 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 一匹躯体庞大马踏在一只正疾驰小燕子背上,小燕子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雄姿。 其大胆构思,浪漫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精神。该作品不仅仅构思巧妙,并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仅重在传神,并且造型写实。 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良马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仅是杰出艺术品,并且是相马法式。 关于马寓言故事第2篇: 马狗和兔子 一个小山村里住着老大爷和老大娘一家,他们养了很多牲畜和家禽。辛勤马每一天跟着大爷下地干活;忠实狗给大娘作伴、看家;大爷每一天从地里带回很多鲜嫩青草给兔子吃。 一天,一向任劳任怨马翘起尾巴轻蔑对狗和兔子说:你们从

来不帮主人干活,每一天就明白在家里吃闲饭,白养你们了,哼狗也不示弱伸直了喉咙对着马大声嚷道:我咋没用了我每一天给大娘作伴、看家,你没看见吗然后又转身冲着兔子嘟囔:兔子才没用呢,就明白吃。 兔子听了他们嘲讽,停下来想了很久,什么都没说,又低下头默默地吃起草来。 有一天大娘突然生病了,病得很厉害,为了给大娘补充营养,大爷杀了两只大兔子炖了给大娘吃。没几天大娘就痊愈了。 从此以后,马和狗再也不说兔子没用了。 关于马寓言故事第3篇: 青鬃马 伯乐在集市上选了一匹青鬃马。他说,只要经过训练,这匹马必须能够成为千里马。 可是,一个月又一个月过去了,无论伯乐采取什么办法,青鬃马成绩始终不梦想。每日奔跑距离,总是在900里左右徘徊。 伯乐对青鬃马说,伙计,你得用功啊!再这样下去,你会被淘汰! 青鬃马愁眉苦脸地说,没法子啊,我已经尽最大努力了。 伯乐问,真吗 青鬃马说,真,我把吃奶劲儿都使出来了。 新一天训练开始了。青鬃马刚起跑,突然背后响起一声惊雷般吼叫。青鬃马扭头一看,一头雄狮旋风般向它扑来。

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_血缘_探究

2010年6月第28卷第2期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 fY angzhou Co llege of Educa ti on J un.2010 V o.l28,N o.2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 血缘 探究 吴 玉 萍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240)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关系源远流长,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闪现于马克思的多篇经典著作中。马克思坚持实践的观点,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中探寻美的本质和根源。要清楚认识马克思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的观点,必须从人的本质的内涵和对象化的内涵两方面探究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 血缘 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美学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536(2010)02-0030-04 文学与哲学历来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西方先哲的思想对于我国的文学美学影响从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和克罗齐这些唯心主义的美学大师开始,一度统治美学思想界。然而真正对我国美学思想具有指导意义的并非是他们的唯心主义,而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提出 劳动创造美 ,将实践观引入美学研究,使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 直系 关系明朗化,后来更有了 马克思主义美学 的命名。李泽厚先生也将其视为中国现代美学的主流。但很多时候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关系问题仍旧莫衷一是,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说不上有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也有人认为我们国内的美学理论有柏拉图、黑格尔、康德等人的已经足够了。其实,如若从实际出发,多加思考,便会发现马克思主义与美学有 血缘 之亲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相关论著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写过一部美学或文艺理论专著,但这并不能说明它就没有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要说体系,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比起过往任何美学大师(从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到康德、黑格尔和克罗齐)所构成的任何体系都更宏大,更完整,而且有更结实的物质基础和历史发展线索。只不过他的这个完整体系是经过长期发展而且散见于一系列著作中的,例如从 经济学 哲学手稿 、 德意志意识形态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 直到 剩余价值论 、 资本论 和一系列通信。举例如下: (一)里夫希兹的 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 这是一本完整、系统地收录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美学和文艺理论观点的权威性资料专著。论著一开始便是关于 艺术创作的一般问题 ,用大量篇幅选了关于 革命悲剧 、 现实历史中的悲剧和喜剧 、 黑格尔的美学 等方面论著,这些都是艺术理论中的首要问题。 这本书由前苏联当代美学家里夫希兹主编,从1933年初版,到1976年多次再版,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中译本根据苏联国家艺术出版社1957年版两卷集俄文版翻译,分为四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自1960年起开始出版。第一册的主要内容是:艺术创作的一般问题、唯物主义的文化史观、阶级社会中的艺术和艺术与共产主义;第二册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艺术史和文学史、从古代到十九世纪上半期的艺术和文学;第三册的主要内容是:对欧仁 苏的长篇小说 巴黎的秘密 的批判分析、诗歌和散文中的 收稿日期:2010-02-12 作者简介:吴玉萍(1985 ),女,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美学的问题与历史(易中天)笔记

继看完周宪的《美学是什么》以后,寒假在家细读了《破门而入----易中天谈美学》一书。此前原不知把三国故事讲得活色生香的易中天对美学居然也颇有研究,在导师列出的书单上,赫然看见易中天的名字,多少有些亲切。此公向来争议不断,于我内心,是颇为赞同他的讲述方法的。如果有一个人,能够将散发着霉味的历史事件一件件铺陈开来,用一种饶有兴味又悬念迭起的讲述方法在你面前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称道的历史事件。至于讲述方法,反倒不那么重要了。 在这本书里,易中天一如既往地用他生动诙谐的语言,将艰深晦涩的美学稀释成了人人可吃的“大锅饭”,调侃嬉笑之余,不觉拉近了受者与美学的距离。用低姿态和大众语言,将严肃的学术底盘放低,让更多的人能够登上美学之舟,领略美学,我认为这是易中天的一大贡献。 第一讲开宗明义,指明美学作为一门元艺术学,并不提供通用门票,而它虽“通而不用”,却又是无用之用,其真正的意义在于启迪智慧。他引言道:哲学的本义在于“爱智慧”,对于哲学来说,最重要的是一颗爱心,一腔对世界,对人生,对真理,对智慧的爱。他进而说道:“那些既没有智慧也不爱智慧的人,是不够资格讲哲学的。”对此我颇为赞同,常常看见一些学者动辄长篇大论却又不知言何,看了半天教人云里雾里,对于这样的一些人,我怀疑他们是否真的具备哲学所需要的智慧,又是否真的爱智慧。《西方哲学十五讲》的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志伟曾说过:“把哲学弄得人人谈虎色变,是哲学研究者的责任。当然,哲学本身有其学科的复杂性。”我想,这样的复杂性应该就是易文接下来所阐述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区别。并不存在标准答案的美学由一系列的提问和解答来构成,这等于说美学就是美学史,是思想的思想,它所要研究的,是“问题的问题”,“标准的标准”。易中天进而提出“顺藤摸瓜”和“反攻倒算”两种不同路径的美学研究方法,并运用了“呆气和灵气”这一颇为精到的描述,认为美学研究须讲究“得法”,须“下苯工夫而不做死学问”。对于美学研究的初学者来说,这不失为一种恰到好处的点拨。 第二讲以美的研究为题,分别介绍了三位在美学观点上具有共同基调(即:美是客观的)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并指出:由苏格拉底起古希腊美学渐渐发生微妙转变,即:把美由事物的属性变成了人与事物的关系,开始对“人”产生关注,预示了客观美学向主观美学转变的趋势。至18世纪英国经验派博克提出“美就是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及其同时期美学家休莫提出“美只存在于欣赏者心里”,那些心灵最为美好的人的一致判决,“就是审美趣味和美的真正标准”时,主观美学逐渐站稳脚跟。而苏格拉底的“超越一切相对合适之上的绝对合适”和亚里士多德的“最高绝对形式”则暗含了走向神学目的论的趋势,最终不可避免地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在论及客观美学的最后一个“原始部落”实验美学时,书中出现了一句颇具易氏风格的精彩调侃:“我丝毫都不怀疑这些美学家(指实验美学家)是认真的,但我以为他们是在认真地扯淡”。 第三讲以美学史上具有“哥白尼革命”意义的康德为主题,此人把美学研究从“美是什么”转变成“审美是什么”,使近代美学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和光明坦途。易中天由此不无风趣地说道:鲍姆加登这个“美学之父”认真说来只好算个“教父”,康德才是近代美学的真正父亲。进而点明其重要著作《判断力批判》的四个契机:即:1,无利害而生愉快;2,非概念而有普遍性;3,无目的性合目的性;4,共通感。最后总结康德带来的启迪在于:审美判断是对主体的判断而非客体;因此,它表面审物,实际审人;美须由主体的审美感受来确证;美只和对象的形式有关,和实存无关;审美判断不是认识,不是发现,而是期待。 康德以后,西方美学逐渐由客观论转向主观论,由模仿论转向表现论,由美的哲学转向审美心理学。第四讲便分别介绍了审美心理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五大学说:克罗齐的直觉说,立普斯的移情说,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冯特的格式塔说和福罗伊德的精神分析说。

关于马的传奇故事

关于马的传奇故事 马一直有温顺,执着的形容。那么关于马的传奇故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马的传奇故事 马是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七、与十二地支配“午”,故一天十二晨辰中的“午时”——中午十一点至中午一点又称“马时”。易卦为“乾为马”。 传说古时的马有双翅,叫天马,它地上会跑,水中能游、天上能飞,是一种极有威力的动物,后来它在玉帝殿前做了一匹御马。天马因玉帝宠爱,渐渐骄横起来,时常胡作非为,一日,天马出天宫,直奔东海要硬闯龙宫。守宫门的神龟及虾兵蟹将一齐阻挡,天马恼羞成怒,飞腿踢死了神桂,此事告到天宫,玉帝便下令削去天马双翅。并压在昆仑山下,300年不 许翻身。 200多年后,人类始姐——人祖,要从昆仑山经过, 天宫玉马园的神仙便给天马透了信,并告诉天马如何才能众山下出来,当人祖经过时,天马大喊道:“善良的人祖,快来救我,我愿同您去人世间终生为您效力。”人祖听了,生出同情之心,便依天马所言,砍去了山顶上的桃树,只听一声巨响,天马从昆仑山底一跃而出。 天马为了答谢人祖救命之恩,同人祖来到人世间,终生终世为人祖效劳。平时耕地拉车、驮物、任劳任愿,在战时,披甲备鞍,征占沙场,同主人出生入死,屡建占功。从此,马和人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当玉帝准备挑选十二种动物生肖时,马成了人类最选推选的动物之一。玉帝也因马立功赎罪,有助于人而允许马当上了生肖。

民间的传说固然是虚构的,但事实上马与人类的关系这亲密,是任何家畜所不能比的。自从人类告别渔猎时代,进入农耕社会,马就成了人类最先伺养的动物之一。马以它的那聪明、勇敢、忠诚耐劳的特征,成为人类可靠的朋友,得力的助手,无论是在农耕、狞猎、运输、交通等方面,还是在古今中外的血雨腥风的战场上,马都给人类立下了汗马功劳。无怪古人将马作为“六畜之首”来评价了。在今天,尽管由于科技发达,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马作为人类的助手这一作用对削弱,但千百万年来那一幅幅瑚马行空、老骥伏枥、千金买骨、义马救主的动人图景,那一份祖先遗传下来的恋马之情却永远不会消失。 马,以它的忠诚、勤恳、灵性获得了人类的认同,它成为人类的生肖是当之无愧的。 上午11时至下午1时(即“午时”),依据道士的说法,中午太阳当顶阳气达到极点,阴气渐渐增加,在阴阳换柱之时,一般物者躺着休息,只有马还习惯站着,甚至睡觉也站着,从不躺着,这样,午时就属马了。 马的传说 战马传奇千年 马在我国古代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它不仅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是古代作战中极其重要的代步工具。 根据文献记载,使用马匹最早出现于公元前10世纪前后。西汉以来,由于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需要大量骑兵,并且需要大量马匹从事耕作和运输,故而中原各地大规模养马。到了唐代,唐王朝组建有庞大的骑兵队伍。正因为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马成为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题材。大至陵墓前的庞然石雕,小至墓葬中十几厘米的马俑,不计其数。吐鲁番阿斯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3 历史与形式 匈牙利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卢卡契在他的早期论文《现代戏剧的发展》(1909)中写道:“文学中真正的社会因素是形式。”这可不是历来认为马克思主义批评所应有的那种评论。一则,马克思主义批评向来反对一切文学上的形式主义,抨击它惯于把注意力转向纯技巧性问题,剥夺了文学的历史意义,将文学降低成一种审美游戏。这种观点确实注意到了这种技术至上的批评方法与高度资本主义社会行为之间的联系[i]。二则,大量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在实践中不够重视艺术形式方面的问题,将这个问题搁置一边,一味探索政治内容。马克思本人认为文学应该展示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他烧掉一些他自己早期的抒情诗,因为这些诗中狂热的感情束缚不住,成了致命伤。但是,他也对过分形式主义的作品表示怀疑。在一篇早期的论西里西亚织工歌的报刊文章中,他认为一味追求文体风格导致“歪曲内容”,而反过来,被歪曲的内容给文学形式打上“庸俗”的印记。换言之,他表明了对于形式与内容之间关系的辩证理解:形式是内容的产物,但又按照一种双重关系对它起反作用。马克思早期在《莱茵报》上对繁琐、沉闷的形式主义法律的评论——“形式除非是它的内容的形式,则毫无价值可言”——同样适用于他的美学观点。 在论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时,马克思忠实于他所继承的黑格尔传统。黑格尔曾在《美学》(1835)中论证说:“一定的内容决定一种适合于它的形式。”他认为“形式的缺陷来自内容的缺陷”。确实,对黑格尔来说,艺术史可以按照形式与内容之间变化的关系来写。艺术展示黑格尔称之为“世界精神”、“理念”或“绝对”的不同发展阶段;这就是不断努力在艺术形式中充分体现自己的艺术“内容”。在历史发展的早期阶段,“世界精神”不能获得形式上的充分展现,例如古代雕塑表明过分的感性材料堵塞和压倒了“精神”,“精神”不能按照自己的目的用这些材料去塑造。另一方面,希腊古典艺术在内容与形式、精神与物质之间达到和谐的统一;在这短暂的历史片刻,“内容”获得完全合适的体现。然而,在现代世界,尤其典型的是在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中,精神吸收了感性材料,内容压倒了形式。物质形式让位给高度发展的精神,就像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超出了先前容纳它们的有限的古典模子。 如果认为马克思全盘接受了黑格尔的美学,那就是错误的。黑格尔的美学是唯心主义的,过分简单化,只在有限的程度上是辩证的。总之,马克思在一些具体的美学问题上与黑格尔意见不同。不过,这两位思想家共同认为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个别艺术家的癖好。形式是历史地由它们必须体现的“内容”决定的;它们随着内容本身的变化而经历变化、改造、毁坏和革命。“内容”在这种意义上优先于“形式”,正像对马克思主义来说,是社会物质“内容”即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社会上层建筑的“形式”。费雷德里克?詹姆森在他的《马克思主义与形式》(1971)中说过:“形式本身不过是内容在上层建筑领域中的体现。”有些人会不耐烦地说。形式和内容是无论如何不可分的,加以区分是人为的。我们可以马上回答:当然,在实践中,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黑格尔本人确认这一点。他写道:“内容仅仅是形式转化了内容,而形式仅仅是内容转化了形式。”但是,即使形式和内容在实践中是不可分的,它们在理论上还是有区别的。这正是为什么我们能谈论这两者之间变化关系的原故。

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

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 美作为人类可以反应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属性,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这种存在,与人类意念正方向有关。人类既是美形成条件中两种客观存在中的一方,又可作审美的主体。美在主体之外,不是主客观的统一。将美界定为关系属性,可最终揭开美的本质和审美现象的谜底。分析意念正方向指向和美的构成关系,可诠释美及美的观念的形成及其变化与异同。 人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占有和利用自然物质,人使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人类通过这种运动作用并改变他身外的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了自身的自然;外部自然的变化是产生客观世界美的根源,人自身的变化则丰富和发展了人的感性,形成了有音乐感的耳朵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它们是劳动的前提。人类只有事先就把生产的自然条件看作是他自身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把自然界当作隶属于他的东西来处置,才能进行自己的生命活动。所以广义的劳动对象应当包括进行劳动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 人在生产之前已经在观念上提出了想象中的生产对象,并把它作为内心的图象,作为需要、动力和目的提了出来,然后通过实践活动,把主体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使对象主体化,主体对象化。在生产中,人首先产生对实际效益的意识,并由此产生对制约这些效益的自然规律的理解。由于人的目的受客观规律制约,以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为前提,因此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根据对象本身的规律和属性来规定自己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在生产中,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人通过劳动活动,借助劳动工具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成为适合人需要的自然物质。物通过劳动而被从外面赋予形式。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所谓美的规律,存在于人的目的的自我实现和客观事物本身规律的统一之中,并感性地现实地表现在对事物形式的塑造上。 处在野蛮期的美洲部落的神话、传奇、诗歌、典礼上的歌唱、具有军事动员意义的舞蹈、装饰品的制作、贝壳珠带的色彩和图形、工具和武器造型上的对称等等,都是在消费脱离了它最初的自然粗陋状态之后才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对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这种看法,我以为太狭窄了。 这涉及对美学对象的看法。美学不限于研究“美”。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学的范围日益扩大,美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而且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美学的这些分支学科,有的在古代就已得到相当的发展,有的在古代仅仅有某种萌芽。我们研究美学史,应该站在现代的高度,把自己的视野放宽一些。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它也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以审美文艺学(文艺美学)的内容占的比重最大。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美”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如在西方美学中那样重要。如果仅仅抓住“美”字来研究中国美学史,或者以“美”这个范畴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美学史,那么一部中国美学史就将变得十分单调、贫乏,索然无味。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国

美学史是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因此,中国美学史不仅要研究历史上那些美学理论著作,而且要研究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 后记在结束本书的时候,我想对本书的体例以及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说明。 中国美学史上下两千多年,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极为丰富。但是一本书的篇幅终究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对每个时代的每一个美学思想家(或每一本有关美学的著作),不分大小主次地排列起来,一一加以简略的介绍。这种方法容易把历史变成流水账。我觉得不很可取。另一种方法是突出重点,。抓住每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和美学著作,尽量把它们讲充分一点。对于那些次要的、二三流的思想家,或者略去,或者附在重点人物的前后作简略的介绍,或者作为背景材料来处理。这就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的“略小而存大,举重以明轻”的方法。我决定采用这种方法。我觉得这种处理方法,比那种不分轻重主次,把大大小小的人物、著作并列起来介绍的方法,更能显示中国美学遗产的精华和价值,也更便于我们把握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和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规律。因为如本书《绪论》所说的,每个时代的美学思潮,总是集中地反映在那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的著

盘点和“马”有关的成语典故

盘点和“马”有关的成语典故 1、老马识途 相传春秋时,齐桓公与大臣等仲、隰朋进攻孤竹国,回来时迷了路。管促说:老马能识途。于是让老马在前面走,大家跟着,果然找 到了归路。见《韩非子说林上》。后以"老马识途"等喻富有经验或富 有经验的人。汪赵执信《为求书者所苦戏题长句》:"诸君且休共和谈,老马识途犹尚堪。" 2、杀马毁车 东汉南阳人冯良,年三十时,奉命去迎接督邮。他耻于做这工作,在路上毁车杀马,撕破衣帽,逃到犍为去从杜抚求学。妻子去找他, 见路旁草中的死马败车和破衣服,认为已为虎狼盗贼所害,就为他发丧。过了十来年,他才学成回乡。见《后汉书周燮传》。后用为藏身 匿迹的典故。宋苏轼《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恭有怀子由弟》诗二首之二:"杀马毁车从此逝,子来何处问行藏?" 3、盲人瞎马 东晋桓玄、殷仲堪等人比赛说惊险的话,桓玄说:"矛头淅米剑头炊。"殷仲堪说:"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恺之说:"井上辘轳卧婴儿。" 殷仲堪有位参军在座,他最后说:"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殷仲 堪眇一目,听后说:"咄咄逼人!"见《世说新语排调》。后以"盲人瞎马"等比喻处境危险或冒险。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四章:"我 不能叫你盲人瞎马地去乱闯。" 4、指鹿为马 秦权臣赵高,为试探大臣们对他的态度,在秦二世面前,指着一 只鹿,硬说是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这是鹿。"问左右人,有 的怕赵高,说是马,有的不说话。也有说是鹿的,后者都遭到赵高的 暗算。从此群臣都怕赵高。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后以"指鹿为马"

等比喻颠倒黑白。《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东床已招佳选, 何知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 5、孙膑赛马 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用言辞打动齐 国使者。齐国使者觉得此人不同凡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 齐国将军田忌赏识他并像对待客人一样礼待他。田忌经常与齐国诸公 子赛马,设重金赌注。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孙膑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与齐王和诸公子用千金来赌胜。比赛即 将开始,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拿您的上 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拿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三场比 赛完后,田忌一场不胜而两场胜,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于是田 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威王向他请教兵法后,就把他当作老师。 6、千金买骨 公元前32020年,燕国发生了内乱,临近的齐国乘机出兵,侵占 了燕国的部分领土。 燕昭王当了国君以后,他消除了内乱,决心招纳天下有才能的人,振兴燕国,夺回失去的土地。虽然燕昭王有这样的号召,但并没有多 少人投奔他。于是,燕昭王就去向一个叫郭隗的人请教,怎样才能得 到贤良的人。 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位国君,愿意用千金买 一匹千里马。不过3年过去了,千里马也没有买到。这位国君手下有 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奋勇请求去买千里马,国君同意了。这个人用 了3个月的时间,打听到某处人家有一匹良马。不过,等他赶到这个 家时,马已经死了。于是,他就用500金买了马的骨头,回去献给国君。国君看了用很贵的价钱买的马骨头,很不高兴。买马骨的人却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实意地想出高价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