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则与历史原则

合集下载

建筑设计美学

建筑设计美学

建筑设计美学建筑设计美学是指建筑在审美层面上的探索和表达。

它不仅关注建筑的外观,还关注建筑与环境、功能和社会的关系。

本文将从建筑设计的历史、美学原则和当代趋势三个方面阐述建筑设计美学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建筑设计美学的历史建筑设计美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

古希腊的柱廊和罗马的拱形结构是古代建筑美学的重要象征。

不同文化和时期的建筑都以不同的形式和元素来表达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追求平衡、和谐和自然,而现代主义建筑则追求简洁、功能性和技术性。

第二部分:建筑设计美学的原则在建筑设计中,有一些基本的美学原则被广泛应用。

首先是比例和对称。

建筑师通过合理的比例和对称来营造整体的和谐感。

其次是空间和流线。

建筑的空间布局和流线设计直接影响人们在其中的舒适度和体验感。

此外,材料选择和色彩应用也是建筑设计美学的重要方面。

不同的材料和色彩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第三部分:当代建筑设计美学的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建筑设计美学也在不断演变。

当代建筑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绿色建筑和 passivhaus 级别的节能建筑设计已成为新的趋势。

此外,数字化工具的应用也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在设计之前更好地预览建筑效果。

结论建筑设计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艺术、科学、工程和社会等多个领域。

通过探索建筑设计的历史、美学原则和当代趋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建筑设计美学不仅能够提升建筑的审美价值,更能够创造出与环境、功能和社会相协调的建筑作品。

未来,建筑设计美学将继续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相结合,拓展出更加创新和可持续的设计方向。

接受美学的重要原则

接受美学的重要原则

接受美学的重要原则
1.客观性:美学不应受到主观偏见的影响,而应基于客观事实进行研究和评价。

2. 统一性:美学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或认知模式,而不是随意发挥或流于习俗。

3. 综合性:美学应该基于多个层面的审美元素,包括形式、结构、内容、意义等。

4. 历史性:美学应该考虑到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实践。

5. 价值性:美学应该关注艺术和美的价值,而不仅仅是表面的外观和感觉。

6. 创造性:美学应该鼓励创造性思维和实践,以提高艺术和美的水平和质量。

7. 反思性:美学应该帮助人们反思自己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并促进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1 -。

文学批评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

文学批评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

文学批评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
文学批评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是文学批评的两种基本原则。

美学的原则关注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强调作品的形式、风格、意象等美学要素,以及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意义和价值观念。

历史的原则则关注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语境和时代精神,强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实和文化传统。

美学的原则是文学批评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它关注作品的审美价值,强调作品的形式、风格、意象等美学要素。

美学原则认为,文学作品不仅是一种传达信息的工具,更是一种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因此,文学批评应该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作品的形式结构、语言运用、意象塑造等方面,探讨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

历史的原则则强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实和文化传统。

历史原则认为,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现实和文化传统。

因此,文学批评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化语境和时代精神,探讨作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在文学批评中,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美学的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作品的审美价值,而历史的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实和文化传统。

只有将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结合起来,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一八四七年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原则

一八四七年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原则

正确认识“美学和历史的”批评标准“美学和历史的”标准是恩格斯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

1847年恩格斯在《卡尔·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这篇书评中,首次使用了“美学和历史的观点”这一批评标准,他说,“我们决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

时隔十二年后,即1859年,在致拉萨尔的一封信件中,恩格斯进一步明确地指出,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是评价作品的“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

自此之后,“美学和历史的”标准便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评价文艺作品的经典论述,吸引着那些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有着浓厚兴趣的艺术家、理论家、政治家。

文艺实践中的不平衡现象然而,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探讨,虽然许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阐释者对“美学的”和“历史的”这两个标准有过许多研究,但犹如马克思曾经提出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不平衡”现象一样,“美学的”与“历史的”不平衡性在文艺现实实践中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倘若以“美学和历史的”标准来衡量,即便像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歌德、托尔斯泰这样伟大的艺术家也很难同时达到二者完美融合的高度,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已有论述。

例如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中,就分析过歌德“总是面临着这种进退维谷的境地”,并指出歌德在德国文学中的出现是由“历史结构所安排好了的”。

这就是说,歌德不能摆脱他已有的“历史结构”这一宿命,但他的诗人的“天才”却可以挽救他,使他创作出一流的作品。

这就是“历史的”与“美学的”矛盾。

这一矛盾还体现在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评论中。

1888年4月初,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虽然批判“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是一个正统派;他的伟大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他的全部同情都在注定要灭亡的那个阶级方面”,然而,他同时看到巴尔扎克能“违反他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看到“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文学概论期末复习第六章文学作品一、名词解释1、文学语言: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

是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和加工。

2、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具有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的特征。

3、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

具有情景交融的美学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4、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特征和具有魅力的性格。

主要是叙事性作品(再现型作品)的形象形态。

二、思考题~1、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有什么不同答:(1)表达目的不同日常语言主要用于个体与外在世界的交往,文学语言的直接目的是构筑虚拟的艺术世界。

(2)服从的真实标准不同日常语言一般要服从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真实性,有真假正误之分。

文学语言则服从于艺术世界虚拟性,而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心真实感受和体验进行虚拟。

(3)语言意义生成的方式不同日常语言的意义一般是遵循语义逻辑生成的,意义比较单一、直接。

文学语言意义的生成方式多是间接的,文学语言往往并不直接产生于语言的词典意义和语法规则,而是生成于文学语言所构造的艺术形象世界。

2、文学作品的语言的特征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1)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富于表现力。

《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禄江南岸”,“禄”练字、修辞。

一个“禄”字,顿觉满眼生气,春意葱茏,把春的质感、神韵、和魅力都表现出来了。

(2)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

《题西林壁》,一面描写庐山,一面议论庐山,写着写着便翻出一层哲理。

描写、议论庐山→哲理→佛理,按照诗意逻辑层层蕴藉,充分体现了文学语言的含蓄之美。

3、意境的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意境结构的虚实相生。

答:特征:(1)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2)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3)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例:《游园不值》,具体描写的园外之景,就是实境,由满园春色、红杏出墙引发的审美想象空间就是虚境。

欣赏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运用文学批评,遵守美学原则,历史原则

欣赏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运用文学批评,遵守美学原则,历史原则

欣赏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运用文学批评,遵守美学原则,历史原则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运用文学批评、遵守美学原则和历史原则来欣赏该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文学批评:
-风格分析:《独坐敬亭山》采用了豪放奔放的风格,充满豪情壮志和自然景物的描绘,体现了李白的豪迈个性和自由诗人的形象。

-主题探究:该诗以登临敬亭山为背景,通过描写壮丽的山景和自身情感,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人生短暂的思考,体现了生命的无常和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之情。

2.美学原则:
-形象描写:诗中运用生动的词语和比喻,描绘了敬亭山的壮丽景色,通过形象的描写营造了独特的诗意氛围。

-押韵和节奏:诗歌运用了工整的押韵和优美的节奏,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使整首诗具有韵律感和流畅感。

3.历史原则:
-背景与时代:《独坐敬亭山》描绘的敬亭山位于今天的湖南省长沙市,作为历史名山,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

理解文学批评的美学的历史的原则

理解文学批评的美学的历史的原则

理解文学批评的美学的历史的原则
文学批评的原则是指文学批评所遵循的价值评判尺度。

马克思主义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原则,这就是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

(1)美学的原则强调文学代表作家对社会生活进行一种“诗意的裁判”,因而要求文学批评运用同样的“诗意”的或审美的尺度。

要求批评家对作品采取审美态度,以获取艺术感受或审美体验为动机,着力阅读和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艺术形象、审美意蕴等,产生感动和发现,由此为起点进入批评并贯穿于全过程。

(2)历史的原则强调,文学与在历史中演进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反映着人类历史的生活,必须把文学当作历史过程的必然产物去对待。

因此,需要把文学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考察,看它在历史上是否有进步意义,是否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否给人类增加了文化财富。

(3)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是审美过程与历史过程的辩证统一。

美学的原则是历史的原则得以推演的基础,历史的原则是美学的原则的指导、深化和提升,两者缺一不可。

因此,文学批评既是艺术形式的批评,也是思想内容的批评;既是审美的批评又是社会的、历史的批评。

(4)美学的和历史的原则对文学批评的实践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把文学现象首要地视为审美现象。

第二,文学现象在其审美特性中必然蕴涵着具体的历史内容。

第三,文学的审美感染力总是
服务于传达或隐或显的时代思潮和个人的思想、情感倾向。

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批评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主要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观。

1.美学观:马克思主义批评认为,美学是文艺作品和文化现象的研究领域,它强调了艺术的社会基础和符合人民利益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美学关注作品背后的社会经济环境、阶级关系和历史语境,强调艺术作品是一种意识形态和文化反映的产物。

因此,马克思主义批评通过对作品的社会政治背景、阶级观点、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分析,来对文艺作品进行审视和评价。

2.历史观:马克思主义批评借鉴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认为作品和文化现象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受到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批评通过对历史背景和社会进程的分析,理解作品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作品对社会的反应和影响。

历史背景的考察对于正确理解和解读作品的意义、内涵和作品所传递的思想非常重要。

而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历史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强调将作品放在社会历史的背景下进行批评分析,关注作品对于社会、阶级、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反映和批判。

2.阶级分析:马克思主义批评关注作品中的阶级观点、阶级立场和阶级矛盾,分析作品对于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态度和功能。

3.集体创作和群众性:马克思主义批评认为文艺作品应该来自于群众,服务于群众,反映群众的需要和利益。

因此,马克思主义批评强调对作品的群众性和群众性的评价。

4.综合分析和综合方法:马克思主义批评借鉴了多种分析方法,如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以综合的方式来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这些原则和方法论使得马克思主义批评成为一种基于社会历史和阶级分析的文学批评方法,强调作品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历史现实。

马克思主义批评通过对作品的深入研究和批判,试图揭示作品的意义、价值以及对社会和历史的影响,以推动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的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关于文学批评原则中的“美学原则与历史原则相统一”
“美学和历史原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文艺的本性提出的一种文艺批评原则。

对于这两种原则之间的关系,不同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其做了解释,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但大多数都是从文学与艺术的角度来探讨的,其实,这具有片面性。

本文将这两个原则,在文学与艺术的基础上,把他们放到社会层面来探讨,主要从一下四个方面来分析“美学与历史原则相统一”。

(一)人类追求没得目标,但往往忽视美的价值
关于“美”是什么?马克思在美学史上第一次科学的提出了美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的产物。

这一命题的提出,成为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理论的根本性变革,因而成为人类追求美学的终极目标。

人类在追求美学的终极目标的同时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我国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权力垄断及财富占有,某报纸曾报道:某个省得省长利用职权,大肆谋取暴利,在菲律宾拥有二十套别墅,最终被查获逮捕。

别墅是人类劳动的产物,这位省长追求了美的目标,但却没有追求美的价值,也许他并没有在他国外的这二十套别墅中的一套中,舒舒服服的睡过一觉,或是看看海边的风景,沐浴暖暖的阳光。

但这种问题,似乎从来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对美的产物只是一味的占有,从而形成一种“占有欲”,其实,并没有真正体会到美的价值所在。

这种情况体现在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就拿今天我们高等院校的学术研究来说吧,学术研究是为了更好的教学,但似乎这二者之间已没有联系,学术研究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不敢多说,但至少它造成成了一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本来在知识分子之中应该是没有等级的,但现在却导致了一种等级现象,让我们为之心痛。

另外,学术研究成果是让人们去学习的,但当我们去学时,我们会惊奇的发现,那是一套你完全不理解的语言方式。

学术研究着进行了美的目标的追求,但我们不禁要问,用一套人们不理解的语言方式,那它的美的价值究竟何在?(二)人类遵从历史,但往往扭曲历史原则
关于“历史”是什么,“历史原则”又是什么?似乎没有人说的清。

但曾有人说“历史是一位任人打扮的妓女”,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可笑,更难以启齿,但事实就是如此,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根据现实的需要,对历史进行阐释,所以又说“历史是一部当代史”。

从这之中,我们可以想象,我们对历史的种种解释都有可能是错误的。

对于这种错误的可能,我们尤为熟悉的是观看一些历史大局,每当大局上演之前,导演或负责人都会说我们完全遵从历史,但事实并非如此,最近刚播的《武则天秘史》惹出非议不断,如当中的一场戏,武则天第一次见太宗时,太宗问她叫什么,她说自己叫媚娘,还有一个名字叫武昭,可历史文献记载,媚娘是太宗赐给她的名字,而武昭是武则天登基后给自己造的字。

人们试图用影视的方式来还原或恢复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荒诞的,历史并不是一个线性发展的过程,我们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生活压缩成四十集的电视连续剧,从历史原则来讲,这是毫无意义的。

此外,历史文献记载也不完全正确,因为历史是由后代人撰写的,往往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与处在此段历史的人并没与这种记录权。

所以说,人类遵从历史的的客观性,但对历史的解读,很可能是一种误读,并且将历史原则进行变形,甚至扭曲。

(三)美学原则与历史原则相脱节
自从“美学原则”与“历史原则”提出以来,人们虽然意识到这一问题,但却出
现两种状态:一类是过分注重美学原则而忽视历史原则;另一类是过分注重历史原则而忽视美学原则。

可以说,这两种原则出现了一种脱节状态。

对于这种情况,尤其突出表现在对作家作品的研究解读上,如我们对歌德作品的解读,我们往往只从美学原则来分析,并会自觉地注重和强调它的审美属性,来研究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语言技巧及心理结构。

有人说:“作家应当具有从心底出现的较正确的美感”,这种认识,本无可厚非,但这是有偏颇的。

因此,当恩格斯从历史原则角度来批评歌德面对社会变革的历史风暴和历史浪潮表现出躲避,甚至恐惧的非历史主义态度时,引起很多人的震惊。

当我们阅读鲁迅作品时,我们首先了解到他所处的历史大背景,定型他为“伟大作家”,所以我们阅读他的文学作品时,也许并没有体会到太多的美的价值,而是在“伟大”一词的前提下,已经认为他是美的。

如《野草》中的“我家的后院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如果说这是一位普通的学生写的,也许会被老师骂。

还记得我们上初中时,阅读鲁迅的作品,其中好多字认为是错的,但老师给的解答却是通假字。

现在看来,这也许是过分注重历史原则所导致的吧。

但这样说,并不意味着鲁迅的作品失去其价值。

从这两个例子来看,“美学原则”与“历史原则”相脱节是处处存在的。

(四)回归“美学原则”与“历史原则”相统一
恩格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歌德在德国文学中的出现是由这个历史结构安排好了的。

”历史结构中的物质结构影响和决定思想结构,而思想结构就体现了一种美学原则,所以,无可非议,这二者之间是相统一的。

要想回归“美学原则”与“历史原则”相统一,首先必须体现在评价作家作品和艺术作品中。

正如别林斯基在一篇专门讨论文艺批评的文章中所说的,每一部艺术作品一定要在与时代,与历史的现代性关系中,在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中,得到考察;对艺术家的生活、性格以及其他等等的考察也常常可以用来解释他的作品。

另一方面,也不可能忽略掉艺术的美学需要本身。

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美学原则和历史原则是水乳交融结合在一起的。

所以说,我们要回归“美学原则”与“历史原则”相统一。

最后,对于文学批评原则中的“美学原则”与“历史原则”相统一这一观点,我们一定要牢记,不涉及美学的历史批评,以及反之,不涉及历史的美学的批评,都是片面的,因而也是错误的。

同时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上,我们也一定要有积极地、正面的态度,去真实的、正确的把握好运用好“美学原则”与“历史原则”相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