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62条教养规则

德国62条教养规则
德国62条教养规则

德国人的严谨有目共睹,如此强大的民族性,从何而来?答案是:教育。对德国妈妈来说: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规矩大于宠爱,身教重于言教!62条德式教养规则,教出自律好孩子!

你最头大的教养问题,德国妈妈这样

孩子丢三落四怎么办?

→德国妈妈三「不」曲:不提醒、不帮忙、不管他!

孩子花钱如流水?

→给孩子的礼物──对帐本!多花的钱,就扣回来!教会孩子,多花的每一分钱都是父母的。

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

→德国妈妈的饥饿教育:不好好吃饭,就得挨饿!

小孩抢玩具,怎么办?

→先到者先得,不然都别玩!教会孩子,社会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规则与秩序。

孩子拖拖拉拉就是不睡?

→说定时间,绝不妥协!父母破坏规则,孩子就会轻视规则。

我的孩子恋爱了?

→德国妈妈尊重孩子的爱情,因为学习爱与被爱是一种可贵的能力。

10条最重要的教养铁规则

铁规则1:不要多帮孩子做,而是多让孩子做

铁规则2:孩子有十个缺点,父母要为其中五个负责

铁规则3:教养孩子,父母必须以身作则

铁规则4:告诉孩子:跌倒了,自己站起来

铁规则5:不要在孩子心裡埋下暴力的种子

铁规则6:学习如何争辩,是成长的第一步

铁规则7:学习爱与被爱是一种可贵的能力

铁规则8:让孩子在碰撞中成长,而不是在呵护中长大铁规则9:不以自己的经验,取代孩子的感受

铁规则10:教育孩子:社会没有绝对公平,只有规则与秩序

62条德式教养铁规则,帮你教出自律好孩子!

1、能力大于成绩!──让孩子成为独立、完整的个体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更不是父母未完成梦想的接力者。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应该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

规则1:孩子像花也像大树,需要呵护更要历练!死知识和活能力,都是学习!

规则2:既要学业好,更要能力强,宠物是最好的老师──教会孩子热爱生命、付出爱心和动物相处,就是一种学习。

规则3:从小能和动物相处,长大就能和他人相处,拥有柔软的心,关怀弱势,善良比金子更可贵!照顾比自己弱小的生命。

规则4:为故事设计不同的结局,训练逻辑思辨能力,动脑筋,就能克服困难,解决难题。

规则5:从餐桌上学礼貌,随时随地机会教育,培养孩子的礼仪。

规则6:放手,是学习独立的第一堂课!自己能够完成,就不接受他人帮助。

规则7:不要多帮孩子做,而是多「让」孩子做。

规则8:环保,不只是口号!就从生活做起,让孩子从小知道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环保教育,从日常生活做起。规则9:相信孩子的感受与判断力,不以自己的经验,取代孩子的感受。

2、身教重于言教!

关于亲子教育,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否则就无权要求孩子这样去做。

规则10:再怎麽富裕,都要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人格养成:教育孩子:不必要的花费,就是浪费!几块钱也是浪费!

规则11:阅读是孩子形成独立人格的基础

规则12:跌倒了,自己站起来!负责的第一步──告诉孩子:这是你的责任!孩子出了问题,自己要负责。

规则13:以身作则:守规矩,从过马路做起闯红灯是小事吗?再小的事都要以身作则!父母坐得直,孩子就行得正。

规则14:一分或一秒都算迟到,德国妈妈这样教守时!迟到一分钟,也要向孩子道歉!为了孩子,父母必须学会守时。

规则15:说到做到!对孩子守信,可不是随便说说,妈妈,你说话不算话.……父母说话算数,孩子才会守信。规则16:成为图书馆的常客──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为孩子打开知识的大门。

规则17:家裡瀰漫美妙音乐,是让孩子喜欢音乐最好的

方式,潜移默化的音乐教育,父母喜欢,孩子就会喜欢。规则18:家庭气氛和谐,才能教出性格平和的孩子,不要在孩子心里埋下暴力的种子。

3、尊重优于权威!── 不贬抑、不纵容,让孩子自然成长。

望子成龙是所有父母的共同心愿,然而许多父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不分场合地教训孩子,全然不顾孩子的自尊心是否受到伤害。

规则19:爱无敌!爱孩子就让他知道,我不是捡来的……妈妈爱我吗?爱要大声说出来,让孩子知道。

规则20:居高临下、大声训斥、缺乏耐心,只会让孩子充满压力,将孩子视为个体,平等对待、相互尊重。

规则21:不干涉,多鼓励,让孩子自主学习。

规则22:即使孩子犯错,也不能随便训斥,孩子也有尊严,不是孩子不成器,是教育出问题!

规则23:鼓励孩子与大人争辩。

规则24:尊重孩子的发言权,理解孩子的想法,对孩子说话时,要半蹲,眼睛相互对视。

规则25:应该给孩子的是爱,而不是伤害,爱与被爱是最可贵的能力

规则26:尊重孩子的爱情

规则27:缺少体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4、吃苦好过吃补!──适度磨难,是对孩子最好的锻炼和其他国家的孩子相比,德国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出了名的强。德国的父母是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的呢?磨难营是他们的法宝之一──让孩子参加一些近乎

残酷的训练活动。或许你会觉得这么做很残忍,德国父母却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因为,爱孩子,就要让孩子懂得坚强。

规则28:让孩子在碰撞中成长,而不是在呵护中长大,磨练孩子非凡的勇气和胆量,才能保护自己!

规则29:不让孩子做家事,是害而不是爱!让孩子体会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

规则30:让孩子了解社会的黑暗面,学会自我保护。

规则31:德国人的饥饿教育:不好好吃饭,就得挨饿!规则32:给孩子的成人礼:尝试一个人旅行!

规则33:孩子有十个缺点,父母要为其中五个负责,肯定孩子的优点,也别忘了检讨缺点。

规则34:让孩子多吃点苦,长大后就不会受苦。

规则35:少量的衣物能保暖,大量的衣物是负担。

5、规则大于宠爱!──宽容而不纵容,建立规则比说教更有效

如何才能有效地教育孩子?许多父母的做法是不断地说教,但是聪明的德国父母会为孩子立下规矩,从小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他们会和孩子协商,制订一些规则,并且要求孩子遵守这些规则。

规则36:订了规则,就要坚持下去,让孩子按照协议行事,才是关键!

规则37:孩子自己能做的,家长不要帮忙。

规则38:父母言行一致,孩子才会遵守规则。对待孩子,有两个原则:事先约法三章,事后毫不妥协。

规则39:建立“能与不能、可以与不可以”的概念。

规则40:社会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规则与秩序。

规则41:父母破坏规则,孩子就会轻视规则。

规则42:礼貌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培养的。没有人会因为表现得有礼貌而出错。

6、放养优于圈养!──这个不行、那个不准,怎么教出好孩子?

在父母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并且必然成为一棵大树。而在长成大树的过程中,园丁一定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例如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孩子的好性格与好习惯、给予孩子鼓励、培养孩子的自我及主动争取表现的精神等。

规则43:教育孩子独立,不能舍不得

规则44:培养好习惯,就能培养好性格,从小教起,从小事入手。

规则45:告诉孩子,不要斤斤计较、钻牛角尖。教孩子学会原谅,宽容待人,到底谁对谁错呢?「原谅」就是解答

规则46:十分是进步,一分也是进步,孩子,你不笨,只是还没有学会而已。

规则47:鼓励和肯定是成长必需的雨露和阳光,培养自我意识,教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规则48:如果孩子大声说“不”,应该为他开心,鼓励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勇于拒绝大人的要求。

规则49:不要将谦虚与表现自我混为一谈,让孩子学会表现自我、传达热情,教孩子敢于站出来、敢于唱出来、敢于说出来。

7、自由大于限制!──给孩子独立空间,发展才会无限大

在德国父母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既不附属于家长,也不依赖家长。他们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也具备独立的思维。所以,德国的孩子多以自我独立发展为成长目标。而身为父母,只要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即可。

规则50:看到自己孩子的特点,也要看到别人孩子的特点,切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将两个孩子的优缺点做比较,会让孩子失去自我。

规则51:不要把孩子的缺点与其他孩子的优点相比,贬低孩子,会让孩子的自信归零!不要贬低孩子,而是要

鼓励孩子向他人学习。

规则52:避开父母主导的教育方式,避免比较式的教育方法,顺著个性养,孩子也要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案

规则53:多给孩子自由空间,学会对自己负责,家长偷看孩子的日记,等于侵犯孩子的自由!亲近大自然,放养的孩子,眼界更开阔!

规则54:孩子要放养,不要圈养。

规则55:做决定前要思考,做决定后要负责,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自己负责,让孩子自己作主,培养主见。

8、自制甚于控制!──从小建立理财观,教会孩子存到第一桶金

德国人富有,但是绝对不奢侈,所以德国每年的平均消费都不会很高,这主要得益于德国父母从小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下,德国孩子从小就养成了非常好的理财习惯:不乱花零用钱、随时去银行存钱,即便玩游戏的时候也很节省。规则56:与其多给钱,不如学会如何用钱。

规则57:二手市集体验,让孩子学习交易常识,举办儿童旧货市集,让孩子体验买卖过程。

规则58:在游戏时浪费,现实生活中也会浪费,“你知道一枚导弹的价格是多少吗?”玩游戏也要抓机会教育!规则59:拥有自己的帐户,存自己的零用钱,为孩子开立银行帐户,从小学会金钱规划,发红包V.S对帐本的理财观:教育孩子记帐力量大!

规则60:让孩子知道,多花的钱是属于父母的。

规则61:买东西前要想清楚,钱花完了不能再要,带孩子去银行存钱,感受储蓄的氛围,学习控制欲望,告诉孩子:花每一分钱都要考虑!告诉孩子:乱花钱是欲望的放纵!

规则62:小时候乱花钱,长大就不懂得节俭,带孩子去银行,关键不是存多少钱,而是拥有储蓄意识。

掌握3个小策略!帮助你的孩子正确建立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养成良好规矩习惯,懂得遵守规则会让孩子一生受用。但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要怎样做才能顺利的帮助孩子立好规矩呢?

小孩之所以愿意听从父母的建议,有两个理由:一是亲子互动的过程中,建立出对父母的信任感。他知道父母给他的建议确实是经过考量,而且是他目前经验所不能及。二是当孩子愿意顺服父母的意见,当中带着理解,他知道父母为什么要他这么做,而且他有责任也应该这么做。

在这两个前提下,有效管教是一个必须长期努力才能达到的结果。透过一定程度的行为奖惩,也许暂时可以让孩子立即听从,却不见得能够内化成为长期的管教成效。要达成管教的长期效益,父母可以朝两个方向努力:认知上给予规则的教导、情感上给予体验。

只有认知的规则教导,没有情感经验的涉入,道理都懂,但行为上做不到,因为认知和行为之间存在落差。

策略1 规则的教导

先让孩子知道什么事不该做

面对孩子的行为,现代父母经常出现两个极端,一是过度自由派,另一种是过度要求派。

过度自由派的家长认为孩子的任何行为都很可爱,即使他乱发脾气,或抢了别人的玩具。这类父母认为,这些行为是孩子发展上的必然现象,理应尊重,让其自主发展。但是,年幼的孩子在生活中需要一定程度的纪律教导及社会化的引导。过度放任并不代表尊重小孩,而是父母没有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扮演该有的引导及约束角色。

而过度要求派的家长则希望,孩子的行为能照他所期望的方式表现,例如要有礼貌、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等,甚至容易泛道德化,认为孩子理所当然该具备好品格,所以在行为上有许多的约束。这类家长认为自己的期待很合理,希望自己讲了一番大道理给孩子听之后,孩子就能出现正向的行为。

殊不知「讲道理」本身就是管教上的迷思,尤其是愈年幼的孩子,父母希望透过讲完道理,孩子就能明白为什么要守规矩的道理,进而做到。这是不切实际也不合理的期待,隐含着对幼儿发展过程、对规则的理解、对行为教导上的许多误解。

父母需要厘清一个观念,在零到六岁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扮演照顾者、玩伴,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关键的引导者与教导者。每个社会对何谓恰当的行为有一定的期待,父母必须帮助孩子在满足自己需求的过程中,又能够符合社会的期待,这是孩子必须透过刻意的学习而来。

年幼的孩子经验不足,出现了成人觉得不该发生的行为时,很多时候是因为小孩根本不知道这是不应该做的事,所以规则的学习很重要。如果没有教导,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就处罚他,则是所谓「不教而杀谓之虐」。孩子不是故意违反规则,而是因为他不知道这件事不能做。

例如小小孩看到别人的东西很喜欢也很想要,就随手拿走了。做这件事时,他心里不会想到「我偷东西」,他想的是「我喜欢,所以我拿走」。如果父母在这时给予非常严厉的斥责,并指责他偷东西是不对的,过度道德化的结果,孩子除了感受到恐惧,仍然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做错什么事情。

但是经过物权概念的规则教导,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我们不可以拿,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要拿之前必须问过人家。如果有经过这样的教导,孩子在认知上大概就能理解物权的概念,下次再有类似的情况,小孩想再拿别人的东西,父母就要提醒他:这是不对的。

在认知层面的规则教导,可以透过童书、机会教育来达成。绘本和图画书是很好的规则教导媒介,现在有很多传达小小品格的童书,在事情还没发生之前,父母可以透过「故事」让孩子知道规则。

生活中也有很多机会教育的时机,例如带孩子去餐厅,有其他小孩大呼小叫,或是去便利商店看到小孩为了买玩具躺在地上撒泼,父母可以趁机告诉孩子:「刚刚那位小朋友的行为,妈妈觉得……因为……」

认知上的教导还需要「带着孩子一起做」。父母希望孩子学刷牙,那就先示范一次给他看,并且一遍又一遍的带着他一起刷。

期待孩子收玩具,就一次又一次的带着他一起分类、收纳。不需要一直口头训诫:刷牙很重要,不然蛀牙的话,牙齿会烂光光。幼儿连牙齿都还没有长齐,一口烂牙对他们来说是无法体会的经验。

带着孩子一起做,小孩才能从中习得知识与经验,愈小的孩子,行为要被建立,一定需要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练习。

下了这些功夫,至少做到了认知上的规则教导,孩子开始对于社会上的规范,就会有一些认识。

策略2 情感的涉入

用同理心让孩子分别对错

只有规则的教导,孩子也许知道这件事不该做,但是在行为上不一定能做得到,这是因为动机面的教导还需要同理心的涉入。

例如A小孩看见旁边的B小孩有饼干,A很想吃,但B就是不请他吃。

于是A趁着B不在的时候偷吃了饼干。在实验时,我们问A小朋友,偷吃饼干对不对?A知道这是不对的行为。再问A小孩,偷吃饼干是什么感觉?他会回答:很快乐。

A幼儿的思维是:「除非我偷吃饼干的时候有人在场,那么我会被处罚。否则,虽然我明知道这是不对的事,可是我很想吃,我还是拿饼干来吃。而且饼干很好吃,我吃到饼干觉得很快乐。」

A幼儿也许没有「自己的饼干被偷吃」的情感经验,所以他无法同理B小孩的饼干被偷吃的心情。四到六岁间,孩子的道德情绪开始萌芽,对别人的处境会有一些同理心,这个时候家长在管教时,就可以进行情感的涉入。

例如孩子抢了别人的玩具,还不小心弄坏,对方哭了,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你把他心爱的玩具拿走了,还弄坏,他很难过,所以哭了。」有了同理心的情感教导,几次之后,孩子在面对诱惑情境时,认知上知道这件事不该做,情感上也会有罪咎感,才有办法真正自我抑制不当的行为出现。

三岁以前的孩子,在认知上无法理解规则,但情感的经验仍然可以进行。当孩子出现父母认为的不当行为,不论是乱丢东西,或是乱跑、尖叫……最好的方式是「从后方紧紧抱住」幼儿,并在孩子身边轻声而严肃的说:「不可以……」同时「带离现场」。

透过身体的感受过程,年幼的孩子会知道,父母是要制止他的行为,同时也可以学会「只要我听从,我就不会被带离游戏的现场。」这比用口头讲的来得有效果。

策略3 好行为的增强

给孩子言之有物的赞美

当认知教导及情感体验都运用了之后,孩子出现了好行为,父母要运用一些奖励增强孩子的好行为。零到六岁是孩子的行为建立期,行为的增强物有原级增强、次级增强及社会性增强,方式有连续增强及间歇增强。

孩子喜欢什么食物,我们就给他吃什么,孩子立刻得到他要的增强,这是原级增强。给他钱或星星贴纸则是次级增强物,但接下来必须要使用社会性增强,我认为赞美是最佳的行为增强物。

给糖果等物质性的奖励,对孩子来说,是一时的感官满足,但好行为获得父母的称赞,孩子会有骄傲的感觉,是一种自尊感。

赞美他是个好孩子,这个标签是贴在他这个人身上,代表他是一个很好的人,可以培养孩子以自己为荣的荣誉感。

不过,赞美必须言之有物,不是随意的乱赞美,空泛的赞美「你好棒」,时间久了,孩子容易自我感觉良好。言之有物的赞美是「实时」、「具体」。

例如孩子画了一幅画,父母称赞他画得很棒,这是不具意义的赞美。

有意义的赞美是告诉他,颜色用得很漂亮,或是线条构图很有创意;或是也可以赞美孩子在画画的过程中很专注,强调他的学习态度值得称许。

透过连续增强建立起行为后,爸妈可以再运用间歇增强,让孩子的行为得以维持,直到成为孩子内在能力的一部分。

不少家长期待,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可以学会规矩,事实上,管教的权利拉回家庭,教出自律小孩的效果最好。一方面是老师不一定采取最适合你家孩子的教导方法,二来是因为老师在孩子心中仍是权威的代表,团体中又有同侪压力,孩子因为害怕威权而在当下服从。但父母必须思考的是,如果管教必须倚赖老师在场,那孩子离开学校之后的生活,父母该怎么办?

如果管教是自己下功夫经营得来的,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就是非常正面而且亲近,同时愿意顺服父母。

因为透过一次次的学习经验,孩子会知道父母是在帮助他,不是找他麻烦,同时明白,父母的要求显然有道理

没有规则的教养是不完整的

规则,一个让新时代父母纠结的词

一说到规则,可能很多父母会表示反感,因为在一心想让孩子拥有快乐、自由自在童年的新时代父母那里,规则似乎等于束缚、禁止、反抗。

可是,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则。对孩子来说,也需要从小循序渐进地培养一定的规则意识。想必这个道理父母不难理解、接受,可是为什么会对规则

有那么深的“成见”,甚至有家长认为建立规则是在压制孩子的天性?

归根到底有两个问题,第一,我们建立的规则是否遵循了孩子发展的规律;第二,我们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是否尊重了孩子的身心特点。如果这两点没有做到,激起孩子的反抗,大人吼孩子哭,板子自然就打在了规则上。

为了解开大家对规则的误解,我们得先弄清楚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对于0~3岁的孩子来说,规则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于3岁前的孩子,规则意味着这些:

有规律的生活和习惯

在孩子的生活中,规则很大部分的内容其实是养成生活规律和行为习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思考和学习,他们喜欢熟悉的生活程序,重复性的、有规律的生活让他们觉得有安全感,并有利于他们意识到这些习惯的存在从而逐渐建立习惯。

比如,我们家两个孩子,从小吃饭都是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吃。他们一直是这么做的,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不需要我去制定特别的规则:“吃饭时必须坐在自己的椅子上”。

而有一年我们回国,当时大宝4岁,小宝2岁半,孩子们到了新环境,一些习惯就被打破了。小宝一开始吃饭坐不住,外公怕他饿着,拿着饭碗追着喂,于是小宝就养成了在外公家吃饭可以到处走、到处玩的习惯。后来外婆说这样不行,要纠正,然后跟小宝申明“吃饭必须坐自己的椅子”。那段时间我不在家,等我回家时,家里正上演“吃饭拉锯战”。这件事生动地呈现了“如果不一开始做好规矩,那么规则就意味着禁止,执行规则必然就会引起反抗”的假象。

为孩子建立有规律的生活程序,让他们对生活的“规定动作”有预见性,行为习惯养成了,孩子就不会觉得建立规则是一种禁止。

安全的界限

3岁前的规则应该是以保护孩子自身的安全、不伤害他人和公物为界限,这一点要和“为了成人的方便而设立规则去限制孩子”区别开。比如,当孩子会爬以后,就会到处自主地去探索,我们要做的是尽量保证家里的环境安全,把容易让孩子受伤的物品都收好,把桌角等包好,把电源插座盖住等,做好预防措施。让孩子能够尽情去探索,而不是整天跟在孩子后面限制这个不许,那个不许。

那么什么是安全规则呢?比如在停车场的规则。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抱下车后,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到处跑。我们要事先讲清楚,在停车场一定不能乱跑,因为坐在车里的司机不一定能看到小孩子,那么孩子可以怎么做呢,你可以抓住大人的手,也可以自己选抓住衣服或者包。

再比如在游乐场的规则。别的小朋友在玩秋千,你不能一下子把小朋友揪下来,你揪小朋友下来就有可能伤害到他。告诉孩子玩秋千的规则:你可以等一下,或者礼貌地问“什么时候可以轮到我”,或者先去玩别的。家长不仅仅是解释规则,还为孩子提供一些解决方法,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和决定,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说到这里,就能清楚地看到,我们制定规则并不是为了限制孩子,也不是说我们就是要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去管理孩子。相反,我们制定必要的规则,是为了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学习人际互动以及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避免一个误区:规则的随意性

如果规则只是父母为了自己的方便和感受,想起一出是一出,比如同样一件事只有当自己不能容忍时才想起,那么家里可能就变成随时随地都可能有“新规则”。这样制定的规则是没有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孩子自然也无法接受。

比如,我们都认同打人是不可以的;但现实生活中小打小闹是可以的(大人和孩子疯的时候常常这样),不过打人打到别人哭、打到疼就不可以,这样去和孩子解释,孩子很难判断,“这件事情我到底可不可以去做”。

所以父母在制定规则时,要注意需要根据事情的性质来决定,而不是由事情的严重程度来决定。

再举一个例子,网上有一则新闻说,2岁的女儿爱上了撕钱,一开始是撕5块、20块的,后来一定要撕百元大钞,不给就哭闹。妈妈这才急了,“再惯下去怎么得了,家里又不是开银行的”,表示今后坚决不再给钱让孩子撕了。在这件事情上,父母就是根据事情的严重程度来决定是否规范孩子的行为。一开始父母可能认为不严重,损失也不大,不料孩子撕上瘾了,事情变严重了才决心制止,这样孩子无法理解到底自己什么时候对,什么时候错。所以一开始就要明确告诉孩子,“钱不是你的玩具,不能玩钱,你可以玩你的玩具,如果你想撕纸,妈妈给你一些纸撕”。别因为父母的随意性,让孩子无法理解自己行为的界限,不理解规则的界限。

结语

制定规则没有错,关键是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的特点。孩子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执行能力都远远不成熟,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没有规则、原则的爱,不是真正的、完整的爱,爱也体现在尊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个性特点的前提下制定和执行的规则中

以温暖的方式养成规则意识

儿童规则意识的形成,实际上是儿童逐渐对教育者制定的规则认同、接纳并最终内化的过程。

教育者应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征,循序渐进地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规则意识。

■董会芹

4岁的小米(化名)很安静,但有点不合群:老师带小朋友排好队准备出发去做操时,小米坐在座位上没反应;老师指导小朋友做手工时,小米左看看,右看看……

这是幼儿问题行为的一个常见案例。笔者通过对济南市554名幼儿的调查发现,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率为11.01%。

儿童的各种问题行为,是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偏离常态标准的行为。其中的违纪行为、攻击性行为以及社交问题等,实质上是儿童缺乏规则意识、不遵守社会规则的表现。

儿童应有的规则意识

调查中,笔者还发现了这样的典型案例:6岁的小丽(化名)很难安静下来,排队出去做操,她不断推搡挨着自己的小朋友;玩滑梯时还会插队,前面的小朋友不让,她就推……

小米、小丽的行为从表面上看完全不同,小米属于安静型,对老师的话充耳不闻;小丽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攻击行为,缺乏和同伴沟通的有效手段。但从本质特征来看,两人问题行为的根源却是相同的:缺少规则意识,即教育者没有帮助他们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孟子言:“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任何人都要遵守自己所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相关规则,并发自内心地以这些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如此则形成了相应的规则意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逐渐把社会文化规范内化的过程,发展的结果虽受儿童身心特征的影响,但更取决于受教育者有目的的培养。

儿童应具有怎样的规则意识呢?这要根据儿童所处年龄阶段的不同而区别对待。幼儿阶段的重点是生活规则意识的形成,如果从学习和生活两个层面来看,儿童在学习上应该遵守课堂纪律、按时完成作业、积极思考、善于探索;在生活上要遵守家规和校规,如按时作息、不挑食不浪费、懂文明讲礼貌、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不破坏公共财物、不偷东西等。

规则意识缺乏的根源

首先,教育者规则意识缺失。笔者在对教师和家长的访谈中发现,很多教育者不知道孩子需要养成规则意识,也不知道遵守何种行为规则。比如,教育者把小米问题的产生,归因于小米的内在个性特征,如内向、反应慢。当然,许多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确实与儿童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有关,但就小米来说,其问题行为的产生则主要与教育者规则意识的缺失以及教育方法不当有关。小米不知道生活的规则是什么,不知道大人提出要求时,自己要作出回应,不知道到了吃饭时间就应该吃饭,到了上课时间就要上课……综上所述,主要是教育者没有培养小米的规则意识。

其次,教育者规则意识的培养理念存在偏差。有些教育者知道儿童应该养成规则意识,但对儿童应该遵循何种规则却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小丽的爸爸认为,小丽推搡小朋友是同伴交流的一种方式,甚至还说“孩子强势一点,在幼儿园不会吃亏”。在教育实践中,有的父母认为“听老师的话岂不是限制了孩子的个性发展”,还有的父母存在其他方面的理念偏差,如推卸责任型:“孩子送到学校,学校就要负责教育好,这是老师的责任。”教育无用型:“我的孩子天生就这样,不喜欢和其他小孩玩,怎么教育也没用”、“树大自然直,这不用培养”,等等。这些规则意识、培养理念与学校教育不一致,导致儿童违纪、攻击其他儿童等不良行为增多。教师应了解家长在儿童行为方面是否存在认识误区,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矫正。

再其次,教育者的教育方法不足,是儿童规则意识缺乏的重要原因。不少教师、家长知道应该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但却不知道怎么培养,或者培养的方法有误。儿童问题行为的形成与教师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有关。例如,6岁儿童豆豆体诉症状明显,只要上学就会恶心,有时还会发烧,回到家就恢复正常,家长不知道原因是什么。笔者经过与家长、教师以及豆豆的访谈得知,孩子的体诉症状主要与教师的教育失误有关。豆豆安静不活泼,胆子比较小,温顺听话。班主任要求异常严厉,说话语气生硬,用孩子的话来说就是“老师很凶,经常发火”,豆豆曾经因为集体活动时说话被教师大声斥责并罚站。教师没有根据孩子的个性区别对待,致使孩子对学校产生恐惧心理,又不能违背家长意愿不去,只能压抑自己内心的想法,最终表现为体诉症状。据笔者调查,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体诉症状多源于此。

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规则先行。要想让孩子具有规则意识,教育者首先要给孩子制定正确的行为规则,这是形成规则意识的基础。调查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家长习惯于事先不定规则,等孩子违反自己的既定规则后再批评指责,认为孩子通过实践可逐渐摸索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最终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但这种做法可能会有两个负面效应:第一,儿童每次做事之前都不知道如何做才能与教育者的规则一致,往往手足无措;第二,儿童学习教育者的榜样行为,养成事后根据自己的喜好判断事情正确与否的习惯。如果要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首先要制定规则,并要求孩子严格遵守。这样坚持做下去,时间长了,孩子自然明白凡事要有规则。

润物细无声,循序渐进。根据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儿童规则意识的形成,实际上是儿童逐渐把教育者制定的规则认同、接纳并最终内化的过程。因此,教育者应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征,循序渐进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规则意识。以“懂礼貌”为例,对幼儿来讲,“懂礼貌”的内容主要有:见到熟悉的人主动打招呼,不骂人,不打人,与同伴和睦相处,小伙伴来家里要热情招待等。久而久之,儿童待人接物的良好行为习惯就养成了。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材施教。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教育者在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时,不能“一刀切”,而应该根据儿童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小米属于安静型,胆子比较小,教育者应多使用强化策略,少使用惩罚策略或尽量使用温和的惩罚策略。例如,为了培养孩子按时吃饭的规则意识,可以使用惩罚的一种方式——自然后果法。规定11:30准时吃午饭,过了这个时间不能再吃,让孩子接受不按时吃饭的消极后果,等孩子按时吃饭时,教育者要及时表扬,进行正强化。而对于一些课堂问题行为,教师则可以使用消退与强化相结合的方法。对一些孩子表现出的课堂问题行为,教师装作看不见,反之表扬课堂纪律好的孩子,让其知道只有课堂纪律好才可能获得教师的关注和鼓励。消退与惩罚结合使用,课堂问题行为会逐渐减少。

————————

德国职业教育

1996年5 月,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修订、颁布了职业学校的框架教学计划编制指南,建议在职业学校实施“学习领域”课程方案,随后在德国各州的部分职业学校开展了课程改革的试点试验,2003 年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在全德职业学校全面实施。了解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在德国的实施状况,研究学习领域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我国职业院校借鉴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笔者利用在德国的访学机会,于2009年12 月对德国的不来梅州、下萨克森州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部分职业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290 份,回收285份,其中有效问卷282 份,问卷有效率为97.2%;发放教师问卷40 份,回收36 份,其中有效问卷34份,问卷有效率为85%。本文运用统计软件SPSS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数据处理与分析。 一、关于教师的素质任何课程方案的实施都是通过教师来完成的。 虽然教师不是决定课程实施成败的唯一因素,但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力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这使得教师素质成为我们研究中关注的首要问题。 学习领域课程是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内容,因此,可以说,具备良好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教师实施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前提。调查数据表明,78.7%的学生认为教师“具备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近60%的学生认为教师“具备较好的职业实践能力”,有55.6%的学生认为教师“对企业的现状有比较好的了解”,这说明学生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是比较认同的,也就是说德国教师在整体上具备了实施学习领域课程的前提条件。 学习领域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调查数据显示,有近50%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能彼此沟通”,有45.5%的学生认为教师能“与企业的师傅和培训者合作”,但仍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对此持反对意见。这说明大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注重了与其他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合作与交流,团队的工作方式已经成为了教师的工作方式之一,但是尚未普及。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通过设计相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主动的学习,但是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认同度不高,只有不足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有趣”,认为教师“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学生不到四分之一。这说明教师的角色转化还没有完全到位。如何根据学习领域课程的要求,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应成为今后教师培训的重点。 二、关于学校的教学条件学校的教学条件是课程实施的物质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学习领域课程对学校教学条件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教室、实训室、计算机室、实验室和教学材料。职业学校的教学条件能否满足学习领域课程的需要也是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和教师对学校教学条件的评价意见较为一致。其中认为实训室、计算机室和实验室条件在“较好”水平以上的学生超过50%,而教师中认为三者处于“较好”水平以上的占到60%,认为三者水平“一般”的均在30%左右;而对于教室和教学材料而言,只有40%的学生较为满意,认为其在“较好”水平以上,教师的比例更低,只有20%左右,另有40%的学生和教师认为二者处于“一般” 水平,分别有30%和40%的教师认为二者处于“比较不足”和“不足”的状态。室和实验室的条件还是比较满意的,而对于教室和教学材料而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满意度都比较低,通过访谈我们获悉,传统的教室不适应学习领域课程的要求,如小组学习需要配备更多的学习设施,需要对传统教室的改造。这说明德国职业学校在实训室、计算机室和实验室的建设方面较为到位,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认可,但对于教室的改造和教学材料的供给明显不能满足师生需求,二者应成为学校下一步建设中关注的焦点。 三、关于教学准备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要求教师能将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转化为适合教学、具有教育价值的学习任务,并设计教学过程,为学生创设能充分发挥其潜能的学习情景。可以说,课程准备的难度大大增加,备课与授课形式也将发生重大转变。但对于教师来说,真实的状态又是如何的呢?

学习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心得体会

学习《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 心得体会 ——医疗系吴洁在周一的系部会议上,侯主任再次的组织我们系部所有人员共同学习《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在学习中对我触动最大是文件指出,要完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体制机制。强调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坚持学中做、做中学,推动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教学标准,创新教学方式,改善实训条件,加强和改进公共基础课教学,严格教学管理。大力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的能力。要改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健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和支持政策,支持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对接。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评价和服务作用,支持行业组织推进校企合作、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参与教育教学、开展人才质量评价。明确企事业单位承担学生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的职责义务和鼓励政策。这个意见正是对我们职业教育的肯定,给我们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 社会在发展,国家在发展,同样职业教育也在发展。以前传统的教育方法对于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已不太适用,我作为一线教师也要跟随潮流,改变自己的课堂,不断学习并探索信息化在教学上的应用。这学期,

在张校长的领导下,我们学习并运用新课改模式,但毕竟我们是职高生,学生的基础与普高生还是有差别的,所以我们在学习新课改模式的同时,也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学生磨合出一套适合于我们的教学方式,比如“走课制”、“导师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意一条街”“校园文化艺术节”等等,这都是与张校长提出的“异想天开、脚踏实地、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 某报告中提出中国职业教育技术变革的方向是将“立体化教材”、“在线学习”、“微课”和“翻转课堂”将于一年之内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得以普及,表明当前职业教育信息化更侧重于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资源形态的多样化的信息化的教学方式的不断探索。重设学习空间、转向深度学习方法和跨学科研究兴起将逐渐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未来三至五年的主要趋势特征。而学生从消费者转变为创造者、推进变革和创新文化与反思院校的运作模式将在未来五年或更长时间中逐渐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这说明我们必须要无时无刻的去学习。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也强调我们要终身学习,要不断为自己充电,才能在这个改革的潮流中不落后,不掉队。作为一线教师,在上好课的同时,必须多读书,多学习,给自己充满电,然后为学生带来满满的正能量,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德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德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根据1949年联邦宪年制定的联邦德国《基本法》以及根据1957年联邦宪法法院的裁决,联邦德国在文化教育领域实行联邦制,文化教育由各州自治,州享有文化的自主权。这意味着,原则上州享有教育立法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最高权限。州有权通过宪法、学校法和其他各种法令作出具体规定,决定如何安排本州的文化事业和学校教育事业。《基本法》规定了联邦范围共同的某些教育的基本问题,比如,国家对学校的监督、宗教课在公立学校作为正规学科开设等,但这些也都由州行使有关权力来加以实现。不过,根据《基本法》精神,联邦政府享有校外职业培训领域的立法权。 在1969至1971年间,《基本法》作了几次修改,扩大了联邦权限,1969年10月,联邦德国首次建立了中央一级的教育行政机关——“联邦教育和科学部”。该部虽不是一个立法机构,其职责主要是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规划,在促进超地区范围的重大科学研究方面与各州进行合作,但它可以通过提出建议和控制拨款来影响各州教育。此外,根据修改后的《基本法》,联邦政府除了原来可以制定职业培训助学金法和大学助学金法以外,还可以制定高等教育一般原则性法规等。于是联邦有关机构先后制定了《高等学校总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和《高等学校建造促进法》等。同时《基本法》的修改保证了联邦与州在行政管理和教育规划方面互相合作的可能性。这样就形成了所谓“合作式的文化联邦制”。 这种“合作式的文化联邦制”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学校教育仍由各州自治为主,另一方面联邦可以通过一定的权限和建立一些协调机构参与教育事宜的决策上。但这种合作不仅指联邦与州的合作,而且也指州与州的合作。下面我们就一些对这种合作起重要作用的联邦一级机构作一些介绍。 为了协调教育事宜,早在1948年2月东西部占领区各州文化教育部长在斯图加特召开了一次各州文化教育部长会议。随着东西德对立的加剧,东西德教育政策分歧扩大,这一次会议便成了最后一次由全德范围内各州教育部长参加的会议。在当时西部占领区联邦德国成立后不久,联邦德国于1949年10日8正式成立了作为协调各州教育事宜的重要机构——各州文化教育部长。这是一个各州文化

德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改革及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改革及启示 一、德国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的职业教育实行“双元制”,在国际上别具一格,即在职业学校(Berufsschule)学习理论的同时在企业进行实习。德国宪法规定,凡18岁前不上其他学校的青年必须就读职业学校。大约一半的年轻人在中学毕业后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根据不同职业的要求,企业的实习培训期(也称“学徒期”)平均为3年。企业与国家共同分摊培训费用:企业向学徒支付报酬,国家承担职业学校经费。学徒在这三年中除了在企业接受职业培训外,还必须每周去职业学校上1至2天课。除一般课程外,学校还设置了与职业有关的专业课程,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职业培训条例规定,不论学习何种职业,培训结业时必须进行考试,考试制度十分严格,由工商业或手工业联合会的委员主持进行,考试委员会的成员有雇主代表、雇员代表和职业学校的教师。目前有大约50万家企业以及公共机关和自由职业者向年轻人提供培训,有80%以上的培训岗位由中小企业提供。一些大型企业都自办职业学校,其毕业生也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承认,企业还能得到国家财政补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确保了手工业者和专业工人的高技能。[1] 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还有继续接受高级别职业教育的机会,甚至有机会可以获得硕士学位。职业专科学校

(Berufsfachschule)是高一级的全日制职业学校,学习期限1至3年。高级专科学校(Fachoberschule)是更高一级的全日制职业学校,招收实科中学(Realschule)的毕业生。高级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可进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深造。应用科学大学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高校扩张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鲜明德国特征的学校,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在德国,如今有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就读于应用科学大学,它之所以吸引学生,是因为它的学制比传统的综合性大学短。[2]专业课程组织紧凑缩短了平均学习时间,学生可以更快进入职场。此外,它与实际工作联系更为紧密。 原则上,德国不允许任何一个没有接受职业培训的青年正式就业。为了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德国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这种“双元制”职业教育也是德国经济能持续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二、德国职业教育现状 德国联邦教育部发布的《2013年德国职业教育报告》中指出,“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一方面使企业能够结合实际、更有目的性地培养未来员工,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年轻人的录用率,使他们的就业更有保障。根据欧盟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3年三月德国25岁以下年轻人的失业率是7.6%,为欧洲同期最低。2012年德国境内共签订了551 272份培训合同,相比起2011年减少了3.2%,而企业里培训岗位的空

教育制度改革

教育制度改革 篇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现状及建议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现状及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得到不断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日趋繁荣,高等学校的本专科招生规模日渐扩大,尤其是近几年来,研究生群体的队伍日益壮大,毛入学率也呈直线上升趋势。然而在进步之中,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教育是培养人才最重要的一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根据当今中国教育体制的现状,完善财政教育体制十分必要。 一、中国教育财政体制现状问题分析 1、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缺口巨大 近些年,政府重视基础教育并将大量教育经费投入到基础教育上来,我国教育经费总量有了大幅度增加,2002年达到5480亿元。但是相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教育经费短缺的状况没有缓解,甚至有所加剧,教育经费总量缺口巨大。 (1)教育经费不足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最为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相当多农村地区不具备义务教育的基本办学条件。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的抽样调查,样本小学按教学大纲开出所有课程的占87.2%,初中为21.8%;小学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占37.8%,初中为45.9%;小学试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59.5%,初中为70.3%;小学教室或办公室有危房的占22.3%,初中为28.8%;

小学购置教具、墨水、纸本、粉笔不足的占32.5%,初中为35.0%。 (2)高校扩招后办学经费紧张、办学条件亟待改善 高等学校在连续的大扩招后,办学条件紧张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教师短缺,教学、科研和学生生活设施严重不足,可能引起教学质量和学生生活质量的下降。 (3)我国教育经费总量短缺的重要原因,是政府的教育投入不足财政教育投入总量不足,导致了教育产业化和教育腐败,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教育是社会公共品,投资教育没有短期利润。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的供给与需求长时间存在严重的缺口。在1993年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时,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到上世纪末占GDP的比例应达到4%,而现在只有3.28%,低于世界各国5.1%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4.1%的平均水平。1996年,在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我国小学净入学率和中等教育毛入学率都是最高水平,但在有可比数据的七个国家中,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却最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1998年统计表明:我国是用占世界1.18%的教育经费培养占世界18.45%的学生,基础教育的投入则更少。这样的漏洞让全社会出现了“择校费”、“招生腐败”、“教育腐败”等现象,导致教育资源的配置以追求利润为动机,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2、教育财政的职责不明 在基础教育方面,由于没有明确各级政府在分级管理中各自应承

德国交通规则以及常见交通标志

一、德國特殊交通規則 (一)在市區如無特別規定,速限為每小時50公里,進入郊區, 速限為每小時100公里。 (二)無交通號誌狀況下,主幹道有先行權,若無主幹道 之分,則右方來車有先行權。 (三)機動腳踏車騎乘者無論白天或夜晚必須打開前後車燈。 (四)駕車及乘車者皆須繫好安全帶。 (五)12歲以下或身高150公分以下兒童,乘車時必須使用兒 童安全座椅。 (六)車輛輪胎紋路深度必須達 1.6mm,另車輛必須依據天氣狀 況配備不同設備,例如冬天時必須換配冬胎。 (七)在德國高速公路開車,禁止由右側(慢速車道)超車,只 能從左側超車,倘前車佔用最內線車道,可以閃燈或鳴喇 叭示意它離開。 (八)在德國高速公路開車,禁止佔用內線車道(塞車除外), 超車後應儘可能回到中線車道。 (九)德國大眾交通運輸系統採上車後抽查票卡制度,乘 客於搭車前必須先購票(搭乘公車者可向公車司機買票), 並在上車前將車票放入月台上所設置之票卡機打印 蓋銷章,否則當查票員抽查時,將視為未購票(逃票)。 (十)遇交通緊急情況時尋求警察協助請撥打110,救護車請打 112。 二、國人在德國較常發生之交通事故 在德國道路開車倘遇無交通號誌狀況下,主幹道有先行 權,若無主幹道之分,則右方來車有先行權。國人因交通規則 習慣不同,常忽略此先行權而易發生交通事故。

三、違反交通規則罰則 (一)乘車未繫安全帶者罰鍰40歐元,未完整繫帶者(含兒童安全 座椅)處以罰鍰30歐元。 (二)駕駛使用手機者處以罰鍰40歐元。 (三)於柏林及布蘭登堡邦搭乘大眾交通運輸系統未購票被查獲者 將被處以60歐元罰款。 (四)違反交通規則情節輕微者,警察可開立警告單或處以警告罰 鍰5-35歐元。(例如騎乘腳踏車進入行人徒步區)。 (五)闖紅燈者,罰鍰125歐元並得吊扣駕照1個月。 (六)酒後駕車 1、新手駕車2年內以及不滿21歲者禁止酒後駕車(酒測值不可超過0,0‰),違反者處以罰鍰250歐元、扣交通安全點數1點,並須自費參加交通安全講習(約300歐元),或得再延長 新手試駕時間2年。 2、一般酒後駕車者,酒測值不可超過0,5‰,違者處以罰鍰500歐元,同時吊扣駕照1個月;曾有一次酒後駕車紀錄者,則 處以1000歐元罰款,並吊扣駕照3個月;有多次酒後駕車 紀錄者處以1500歐元,並吊扣駕照3個月。酒測值超過 1.1‰者被視為刑犯,除罰款外,吊銷駕照至少6個月,並 扣除交通點數3點。酒測值超過 1.6‰者再取得駕照時,必 須通過醫學心理檢查。 (七)駕車肇事致人受傷者處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罰金並得吊扣 駕照6個月至5年;駕車肇事致死者處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罰金並得吊扣駕照6個月至5年或永久吊銷。 (八)無照駕駛者處以6個月以下有期徒刑或罰金。 (九)駕車超速者 【在郊區超速(含高速公路)】

德国的教育体制详细分析

德国的教育体制详细分析

德国的教育体制详细分析 2010-12-06 16:55:15 来源:智欧教育浏览:301次 德国高等教育非常普及,各类高等学校 共有368所,分布在16个联邦州,注册学生总人数约190万。其中综合大学(Universitaet,含理工、师范、全科大学等)127所,学生13 0多万;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186所,学生48万多;艺术、音乐院校55所,学生3万余名。目前在德国的外国留学生总人数约

20万。每年入学新生人数约22万。各类大学共设专业400余个。 德国的高校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期。为了加强欧洲高等院校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欧洲2 9个国家的政府于1999年在意大利城市博洛尼亚达成协议,相约最迟到2010年,各国将齐力构建一个统一的高等教育区(einheitlicher H ochschulraum)。博洛尼亚进程的核心内容是:在欧洲范围内根据同一标准实行二级学位体 制(zweistufiges Studiensystem):学士学位课程(Bachelor-Studieng?nge)传授一门专业的基础知识,而硕士学位课程(Master-Studi eng?nge)能够深化知识,或者跨学科地对知识进行拓展。 学士(Bachelor)和硕士(Master)将取代传统的学位。新的体制迫使大学学业尽量去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那些将来不想从事学术研究

的学生,可以攻读学士学位,三年或者四年以后毕业,就能够得到从业时需要的基本专业技能。 新学位课程的基本单位分为若干模块(Modul)。每个模块由主题相互关联的几种课组成,例如讲座课(Vorlesung)、研讨课 (Semina r)和练习课 (übung),并且每个模块最长可以跨越两个学期的时间。大学课程在此之前划分出来的基础和专业阶段被废除了。学生每完成一个模块,都将依据欧洲学分折算、转换和累加系统(ECTS)获得相应的学分,这一系统根据完成学业所必需的消耗折算出学生的总负荷。 学生毕业之际,除了获得正式的大学学位证书以外,还将同时获得附加证书(Diplom a Supplement),证书里记录着与大学毕业相关的标准化内容以及相应的学业成绩。这样在求学和就业的时候,毕业生的大学文凭可以得到更简单、更合理的评估。

德国的职业教育及其启示

德国的职业教育及其启示 日期:2006-12-23 11:57:20作者:于淑萍点击:134 摘要:德国的职业教育,曾对战后德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并被世人称为楷模。在德国,整个教育是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结构体系,双元制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为经济发展需要提供专门职业人才。本文通过在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培训考察,以亲历之所见所闻,浅论对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所感、所想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元制双师型就业准入专门职业人才 今年7月,我有幸参加中国职业教育中、高级管理干部考察团的欧洲之行,赴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考察。我们飞越欧亚大陆,行程达数万公里,尽管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但终究是亲历其境,耳濡目染,受益匪浅,感受良多。 一、教育概况 德累斯顿(Dresden),位于德国(Germany)东北部的易北河流域,现有人口近50万,是欧洲的历史文化名城,被称为易北河畔的“佛罗伦萨”。德累斯顿历史上曾是萨克森王国的首都,二战中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东、西德统一后正式修复重建,正不断发展变化。德累斯顿现在是德国人口最为稠密、工业化程度最高的萨克森州首府。 德国国土面积35万多平方公里,尚不及我国云南省大,人口8200余万,还没有我们四川省多,但德国的工业高度发达,国民生产总值雄冠欧洲之首,仅次于美、日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人均GDP达2万欧元。德国之所以能在战后短短的几十年内,从一个经济濒临崩溃的战败国的废墟上创造出如此令全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究其根源何在?明确而肯定的一个答案就是教育!尤其是被大部分德国人所推崇的、一度被称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被誉为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车轮的“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 德国整个教育是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结构体系,“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典型模式,绝大多数的人群是通过“双元制”职业培训找到工作的。自50年代以来,联邦政府颁布了十多项有关职业教育的法令。其中,1969年8月,联邦政府通过的《职业教育法》,对各级各类职业训练、制度、组织、考试制度等作了原则性规定,是德国关于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法令。《职业教育法》的出台,进一步加强和稳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德国法律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规范了就业、转岗、再就业、提岗、提职都必须先接受正规的职业培训。大凡是完成了普通义务教育而没有继续读书的十八岁以下青年必须接受义务职业教育,青年们不经过正规职业培训,不准进入职业生涯,企业不得接收未经培训的员工,未经培训的员工不能上岗,已成为德国国民的共识和行为规范。在德国,无论是国家制度、社会舆论、还是家庭与个人,对于职业技术教育都是推崇的,事实上,推崇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已成为德意志的国家精神和日耳曼的民族骄傲。 二、职教特色 从当前国际范围来看,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莫过于德国,德国的职业教育远远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发达的职业教育无疑是德国经济迅速腾飞的重要原因。那么,德国的职业教育为什么能十分精致而有效地成功运作呢?究其庐山真面目,确有以下几大具体特色: 1、德国的职教是以“双元制”模式为其典型特色的 所谓“双元制”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岗位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技术知识培养相结合,是分别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地点,由两个施教主体和两个管理机构分别进行又相互融合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这是德国职业教育最基本的形式和最主要的特点。 “双元制”教育的学生,他们既是工厂的徒工,又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学生每周在工厂、企业培训三天半至四天,进行实际岗位操作的训练,主要是掌握“怎么做”的问题;学生每周在职业学校学习一天至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全记录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全记录 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世界为之震惊。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教育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懈探索。 基础教育逐步转向义务教育政府办 2001年7月19日下午,正在安徽阜阳考察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专程来到颍上县十八里铺乡宋洋小学。 有着30多年历史的宋洋小学是一所村中心小学,现有学生508人,在职教师13人。望着教室里几十张破旧的课桌,朱镕基问校长王伟:“怎么没有凳子?”王伟解释:“为了节省经费,凳子都是学生自己带。现在放假了,学生就把凳子带回家了。” “这些课桌有多少年历史了?”朱镕基问。 “20年。” “20年都没有换过吗?” “没有。” “这个学校在县里是什么水平?” “中等。” 朱镕基沉默良久,摸着斑驳的桌面感慨地说:“很艰难啊!” 考察后,朱镕基在宋洋小学召开农村基础教育座谈会,听取乡镇干部和中小学教师对义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和乡镇干部、中小学校长的一番对话,朱镕基感慨万千:“感谢大家让我了解到了真实情况。任何一个国家,义务教育都是政府的责任,我国也不能例外”,“义务教育事关中华民族的复兴,绝不能削弱!” 正如饭需要一口一口地吃,路需要一步一步地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中国义务教育体制适应基本国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探索。 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第一次变革:调动地方积极性,依靠人民群众办教育。新中国成立以后,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曾提出过发展意义上的“普及教育”的概念,但并没有使用法律意义上的“义务教育”概念。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次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实施。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宏伟目标提出之后,艰巨的任务与中央政府当时无法包办之间的矛盾就凸显出来。为此,从实际国情出发,《决定》进一步提出,“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我国教育体制的基础一环”,“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决定》还要求,“为了保证地方发展教育事业,除了国家拨款以外,地方机动财力中应有适当比例用于教育,乡财政收入应主要用于教育”,“地方可以征收教育费附加”,“在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单位、集体和个人捐资助学”。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改变了中央过于集权的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主要是农民)的办学积极性,为在当时艰难的条件下实现“两基”目标提供了体制保障和社会支持。 从20世纪80年代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90年代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央文件中并未出现“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提法,所谓“人民教育人民办”只是在基层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人们对人民群众主要是广大农民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义务教

德国基本法

Quelle: 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technische Zusammenarbeit (GTZ) Bundesministerium für wirtschaftliche Zusammenarbeit und Entwicklung 联邦德国基本法(GG) 1949年5月23日颁布, 2002年7月26日最后一次修改 德国基本法 第一章基本权利 第1条人的尊严 第2条个性自由发展〃生命权〃身体不受侵害〃人身自由 第3条平等 第4条信仰〃良心和信教自由〃拒服兵役 第5条言论自由 第6条婚姻、家庭、非婚生子女 第7条学校教育 第8条集会自由 第9条结社自由 第10条通信、邮政和电信秘密 第11条迁徙自由 第12条职业自由 第12a条兵役和替代役义务 第13条住宅不受侵犯 第14条财产权〃继承权和财产征收

第15条社会征用 第16条国籍变更〃引渡 第16a条避难权 第17条请愿权 第17a条服役义务人基本权利的限制 第18条基本权利的丧失 第19条基本权利的限制 第二章联邦和州 第20条国家基础条款〃抵抗权 第20a条保护自然生活环境 第21条政党 第22条联邦国旗 第23条欧洲联盟 第24条国家主权转让 第25条国家法和联邦法 第26条禁止侵略战争〃战争武器 第27条商船队 第28条州宪法〃地方自治 第29条联邦领土的重新划分 第30条州的权限 第31条联邦法的优先地位 第32条对外关系 第33条公民权利和义务〃公务员

第34条违反公职义务的责任 第35条司法和公务协助〃灾难救助 第36条联邦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第37条联邦强制权 第三章联邦议院 第38条选举原则〃代表议席〃选举权 第39条当选任期〃集会 第40条议长〃议事规则 第41条选举审查 第42条公开和多数原则 第43条要求出席权和出席权 第44条调查委员会 第45条欧洲联盟事务委员会 第45a条外交事务委员会和国防委员会 第45b条军事专员 第45c条请愿委员会 第46条免责权和豁免权 第47条拒绝作证权 第48条议员权利 第49条(已废除) 第四章联邦参议院 第50条职能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培训学习总结 ——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与荷兰能力本位项目教学法存在的差异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徐建国 2010年4月6日至12日为其六天的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培训终于圆满的落下了帷幕,来自德国的胡歌教授和雅各布教授为我们参训学员带来了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和方法,让我们放开了眼界,开拓了思路,总体感觉就是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描述“收获颇丰,感触良多,意犹未尽”。培训从行动导向教学法、学习领域课程下教学形式的转变、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建立、行动导向教学原则下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合作学习与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训练的方法教与学关系的处理、职业院校教学法及其特点分析、如何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对德国教育教学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通过这次培训,我在认真地审视自身教学的同时,还对我们现在推行地项目教学进行了一番思考,想在思绪尚在之际,对以往和刚学习的教学理念进行一下对比,希望能另辟蹊径,寻找职业教育的真谛,了为今后教学提供借鉴。总结将从异同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从个人的角度谈谈对这两种教学法的认识。 一、知识的构建体系不同 总体上说两种教学法最大的差别在于其知识的构建体系不同,以能力为本位的项目教学法,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如图1。而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法则是根据企业的实际变化,确定各个行动领域,在对行动领域细致分析的基础明确学习目标,它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德国职业教育中一切教学方法选择、使用和评价的基本点。行为导向教学法是通过教学活动基本规律的理性分析,可以基本确定行导向教学法对教育目标的适应性,其主要内容包括: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项目引导法、兴趣小组教学法、模拟教学、引导文教学法等。我国引入后发展了任务驱动法、校企协作教学法等,如图2。

德国耶拿教育制度的意义

范熾文 國立花蓮師院初等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花蓮市華西街123號 0920133068 fun5244@https://www.360docs.net/doc/717617114.html, 摘要 在歐洲有四種著名學校改革實驗,分別是蒙特梭利、道爾頓制、弗來納特、與耶拿制度。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耶拿制度就成為國際新學校運動之一。特別是耶拿制度強調自由教育歷程與系統性自我決定學習。今天耶拿制度已經愈來愈重要了。 從1923年,彼德彼德生教授就在耶拿大學發展耶拿制度教育理念。 耶拿學校有四項教育重點:談話、遊戲、自由工作與慶典活動。耶拿教育理念主要目標在發展學生的社會能力,學習與團體相處、學習工作。同時要發展學童之情緒、智慧、感情與操作能力。 最後本文提出幾點對教育改革之啟示。 關鍵詞:耶拿制度、教育改革 「彼德生先生繼續保持了耶拿大學對於教育研究的良好傳統,而且有過創造的貢獻。對於德意志國民教育的改進,小學教師訓練水準的提高,他曾經作過長時期的奮鬥。他是一位高貴的大學教授,同時也是青年學生的良友、顧問與提攜者。耶拿大學,尤其是教育學院的全體教師,對於彼德生先生,永遠保持著光榮的紀念。------------------德國耶拿大學校長為彼德生教授所發訃文中間幾句重要的話。 ----引自田培林著,1986:817 在歐洲有四種著名學校改革實驗,分別是蒙特梭利(Montessori)、道爾頓制(Daltonplan)、弗來納特(Freinet)、與耶拿制度(Jenaplan)。國內對前二種教育理念、制度已有許多文獻研究,唯對弗來納特與耶拿制度較為陌生,筆者在德東共參觀三所耶拿制度的學校,對於彼德生教授所創設之制度、理念與教育措施,特別感到興趣,擬藉本文加以介紹並提出幾點教育實驗的啟示。 一、彼德生教授生平事略 耶拿制度(Jenaplan)是彼德生教授(Petersen,1884-1952)在耶拿(Jena)大學時所創設一種教育理念。(King,1970)彼德生於一八八四年四月二十六日生

浅谈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浅谈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李露 摘要: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目标是适应市场的需要,满足国家社会对合格劳动力的需求,从而解决社会的就业问题。在各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中,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认可,它也被认为是促进德国经济迅速腾飞的重要原因,更被称为二战后德国经济繁荣的“秘密武器”。它的形成于发展具有自身的特色,对于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发展;启示 目前世界职业教育模式总类众多,其中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并且形成了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 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行业协会领导下的学徒制。这时的学徒制是只有行业的师傅才有资格教育、培训学徒。之后,在16世纪后半期,就有个别邦国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有300多个封建邦国使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开始颁布这种强迫教育法令。而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期,比英国、法国要早一个世纪。1708年席姆勒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此后,在德国的各个城市许多人开始创办这类的实科中学。它既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同时也具有职业教育性质。这类学校的教学科目、教学内容摆脱了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逐渐开始适应德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但由于它的毕业生不容许进入高等教育,所以其社会地位比较低,学生并不是很多,因此很快德国在科学应用方面输给了没有门第观念的美国。18世纪,德国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它的教育上突出的表现在泛爱主义和洪堡改革。 19 世纪初,为了传授给学徒们传统的知识和技能,德国创办了以职业为导向的新兴学校。与传统对小规模工艺生产的职业训练相比,针对产业的系统化职业培训始于20 世纪20 年代。20世纪60 年代后,当舒尔茨“人力资本论”风靡世界,给带来了人们教育观念上的剧变时,这种“教育不是消费,而是投资,是生产性事业”的理论为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在此期间,德国联邦政府于1968 年召开了11 个州的州长会议,就改革德国高等教育的问题进行做出全面细致的研讨,最终各州长之间达成《联邦共和国各州统一专科的协定》。该协定的核心内容是决定创办高等专科学校。这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现代德国职业教育体系逐渐完善是在196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培训法》之后,它制定了全国统一的企业培训规章条例,企业的培训员出现,并进行“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二)德国职业教育价值观的演进形成

论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对中国发展的重要作用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论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对 中国发展的重要作用 摘要中国的政治文明、社会进步、文化拓展、经济发展都依赖于先进成熟的教育。同时教育制度又是教育现代化变革的关键性因素。教育制度变革的成效往往直接决定着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教育的改革需要奠定清晰的价值和目标。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建设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政治文化的社会现代化方向相一致,以教育的深化改革达到促进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在以经济等多方面的发展反哺教育,达到社会良性循环的根本性目的 关键词教育发展改革社会作用文化经济政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在数量,规模上迅速发展,通过经费等财政经济方面的改革,以及通过招生、就业政策方面的改革,在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发展观,社会各方面高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教育显现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白教育制度改革的理念和深化教育改革的价值,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1.教育的公平性 现代教育不仅是经济建设的源泉,科级发展的催化剂,也是社会稳定与平衡的决定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促进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不仅是一种理想,也是一个现实的发展目标。 2.教育的普及性 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模式,就是不断普及和扩大教育的过程,通过更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从而提高民族素质,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增进和扩大社会民主。 3.教育的民主性 中国教育需要通过制度的创新,使教育具备完全的公共性,促进办学体制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教育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共同性事业。 4.教育的人文性 确立以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念,通过教育的实际需求而进行的民主的教育、人性化的教育,以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同时,使教育成为社会文明和道德的指路明灯,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新源泉。 5.教育的实用性 教育应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的需要,通过健全的社会教育,满足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能够切实地改善人的生存处境和提高生活质量。这样的教育必然是因地制宜的、灵活的和多样化的。以实用为目的的教育才能更好的符合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现代化发展的中国,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与完善,具有着重大的价值与意义。当今不断发展的国际社会,教育与科技的相辅相成,无论是国内社会、经济的高速和可持续发展,亦或是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映

德国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德国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1、采访----导入 师生之间要相互介绍,从而加深对彼此了解。因为学生如果不想听的话,老师再怎么讲也不行,一定要得到学生的配合。如果学生不想听的话,一定要调整教学,讲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2、元规划---卡片查询和信息建立 卡片查询适合收集想法和介绍一个确定的题目,它适合培养自发性、自由表达个人想法。将想法缩成简单的词或词组来代表个人的观点。这是一种可视化技术,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发出来的。 实施方法:介绍题目,将卡片和笔发给学员(一个想法一张卡片)并解释规则。学员将自己的想法写在卡片上,然后搜集卡片并钉在规划图板上,然后照相,然后将相片发给每个学员。 这种方法也比较适应较大的组,但应在30人以下,必须将每个人的想法都贴在黑板上,不管好、坏。 不足之处:这些学员必须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不能在来的第一天,大家都没有基础的时候进行。 优点:学生比较感兴趣,让学生感觉人人(自己)都能参与教学。它适合于任何专业,尤其是工科学科上。 3、头脑风暴(与元规划比较配合) 这个方法适合于一个教学内容的开始时。 老师提出一个题目,学生自由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必须人人参与实施。 老师要给学员肯定的提示:每个想法都将被接受;你的想法是如此不寻常;每个人可以用多种方法。 实施:指定1~2个记录员,将每个想法的主题、构想或提出的问题清晰地记录下来并展示出来,以便学员总能得到原本的构想,在准备课题之后,实施原本搜集的想法。 老师利用黑板、钉图板或演示板可视性的导入问题,在组织、构建阶段不进行评价。对部分学生提出的想法遭到嘲讽时,必须及时制止。这个活动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时间,时间太长思维能会延伸出去。这种方法适合于小组(15人)甚至全班(30人以下)。 4、闪念 在德国,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大,老师要及时调整教学。在职业学校内,学生在短时间内要学较多的知识,老师要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要对学生进行突然袭击。这种方法就是大家可以面对面坐着讨论,对学识的小结或者对学习内容进行讨论,任何人可以自由表达,但不作评价。比如:“这节课你学到哪些新的知识和经验?” 这个方法第一次实施时,首先要解释为什么使用这个方法和使用的规则。 头脑风暴是以某一个内容为主题进行讨论、交换意见。闪念并不是对个内容进行

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县、乡(镇)政府的教育职责,明确并落实县级人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中心学校(含农村中心小学和农村中学,下同)的职责,整合教育资源,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和政策落实,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1、县政府的教育职责 县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本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规划,组织义务教育的实施,具体为: 依法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确保依法做到“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各级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生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根据本县的情况,按照不低于国家标准的要求在保障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和落实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并落实到位。建立财政局—教育局—中心学校三级预算编制与管理体系。根据年度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财政经常性收入超收部分,要按规定比例切块用于教育,确保全年预算执行结果实现教育经费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要求。县政府每年将教育部门预算和决算执行情况,向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出报告,同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采取有力措施,化解农村中小学债务。清理核实农村中小学“两基”以来的欠债,摸清债务来源和使用情况,按照不将债务留给学校的原则,由县政府合理化解债务,制定偿还计划并逐步偿还。对于原乡镇教办的资产进行全面清理和财务审计,按照不将债务留给学校和教育资产不流失的原则进行资产划拨。 优化调整农村中小学的布局和县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按照本县义务教育发展规划,根据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情况等因素,按照义务教育就近入学、适度集中的原则,落实完小向人口集中的村和集镇、初中向人口集中地和乡镇政府所在地、高中向县政府所在地和人口密集的大集镇调整的要求,认真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布局调整工作。2007年初步完成高中和初中的布局调整工作,2010年前基本完成小学的布局调整工作。认真研究县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制定薄弱学校的发展改造规划。制定规划必须考虑到县域内城镇与农村边远地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摸清全县范围内薄弱学校底数,列出改造步骤方案等。 认真做好教职工编制的核定工作。根据国家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和省级人民政府的实施办法,提出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并根据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学校的教职工编制。坚决清理并归还被占用的教职工编制,对占用学校编制和擅自离岗的各类在编不在岗人员一律与学校脱离

德国职业教育带给我们的启示

2012.11总第276期 通过在变中获取不变,以不变应万变。变的是工作过程要素,不变的是工作过程目的。从现实的简单到综合,简单到单一的,系统化的、逻辑化的,同一个范畴去获得、比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然后解决一个新的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的工作过程。如何从具体和个性当中获得共性、获取抽象、获取一般,然后去指导新的具体、核心的个体。知识的逻辑和方法都学过,现在能用上,所以强调三加一之间就是这个关系。一个工作过程理论都跟过程有关,都是用文本写出来的,就是说人的经验 和策略才能使固化的设备和工具、文本的工具和规则为人类创造财富。过程是最重要的,它和程序不一样,人的经验是通过课程逐渐掌握的技术,具体的要掌握抽象的。人类有目的性的活动,始终涉及到方式。方式就是空间密度,什么地点使用什么工具。空间是三维的,时间是一维的,我们的工作过程导向实际上是三维加一维时空的融合,如何运用空间和时间的技术,通过课程使其变成实在的技术。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 德国职业教育以“双元制”为特征,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成功模式,也成为各国纷纷借鉴的教育模式。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是由国家立法、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一种办学制度,强调的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是一种以企业实践技能培训和学校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德国的职业教育究竟是怎样开展的?为什么这样的教育模式是成功的?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又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一、德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及其启示 1.广义的人才观。德国社会普遍认为,人才的定 义范围不单覆盖前沿行业或学科的领军人物,更包括只要能够在普通行业中人尽其才的个人。无论哪个行业,只有将各种不同层次的人才聚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巨大的整体爆发力。正是这种广义的人才观及人人平等的社会氛围,才使得德国在拥有大批杰出科研人物的同时拥有了大批优秀的制造业技术工人。而中国对人才的定义概括起来讲则是指“德才兼备、贡献较 大”的一些人。正是在这种人才观的指引下,人们为了成为“人才”便纷纷选择进入日后学历层次较高、潜在社会地位较高的普通高等学校学习,而不会主动选择职业院校。 2.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德国非常重视教育对 学生发展的影响,其教育思想中始终贯穿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好奇心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主线。学生拥有了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好奇心,再施以启发式教育,就能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体会到无限的乐趣,从而激发创造的灵感和激情。德国联邦政府教育部在1999年1月就出版了《职业教育促进天赋能力的效果和益处》的研究报告,以提倡加强个性化的职业教育,尊重人的能力和个性化倾向之间的差别,培养人的特殊职业能力和倾向。为此,德国还提倡职业教育的实习要尽早实行,以帮助学生尽早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相对来讲,中国的教育则相应地强调一定的标准,注重统一的答案,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摘要:“德国制造”享誉全球,带来了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被认为是一种高质量的 象征。作为世界制造的最大供应者———“中国制造”为什么不能获得如此殊荣呢?这显然与“德国制造”技术工人的高素质密不可分。德国是如何做到在全国范围内培养出具有如此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的呢?这显然又与德国成功的职业教育分不开。文章将从德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教育体制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展开研究,并希望能从中找出一些有益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元制;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2-0007-03 德国职业教育带给我们的启示 孙晓敏 (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1 )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