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维生素C热稳定性的研究
实验七 维生素C注射液稳定性实验

实验七维生素C注射液稳定性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延缓药物氧化分解的基本方法.2.通过维生素C处方稳定性的考察,熟悉注射剂处方设计的一般思路.二、实验仪器与材料仪器:721型可见分光光度计,pH计,水浴锅,电炉,量瓶等.材料:维生素C,碳酸氢钠,注射用水,硫酸铜,硫酸铁,依地酸二钠,浓硫酸,蒸馏水等.三、实验内容(一)处方稳定性影响因素的考察1.加热时间的影响取购买的20支安瓿放入沸水中煮沸, 间隔一定时间取出5支安瓿,放入冷水中冷却后,将每次取出的5支安瓿内的样液于小烧杯中混合均匀,以蒸馏水作空白,用721型可见分光光度计,在420nm波长处测定各样液的透光率,按下式计算透光率比,将结果记录于表格1中.表4-1 加热时间对维生素C溶液稳定性的影响煮沸时间(min)透光率(%)透光率比(%)加热前加热后1530602.重金属离子的影响配成250g/L维生素C溶液80ml,精密量取15ml置25ml量瓶中,共5份,按下表所示,加入各种试剂,用注射用水稀释至刻度,立即测定每一份样液的透光率。
然后将每份溶液放入沸水中煮沸40min后取出,以蒸馏水作空白测定透光率,并按上式计算透光率比,将结果填于表格3中。
表4-2 重金属离子对维生素C溶液稳定性的影响3.pH的影响称取维生素C 15g,配成125g/L溶液120ml。
精密量取溶液20ml置50ml烧杯中,共量取6份。
分别加碳酸氢钠粉末0.2,0.6,0.8,1.0,1.2,1.3g左右,调节pH为4.0,5.0,5.5,6.0,6.5,7.0(用pH计测定),立即测定每一份样液透光率,然后将它们放入沸水中煮沸40min后取出,冷却,以蒸馏水为空白,测定透光率,按上式计算透光率比,并将结果填于表格4中.表4-4 pH对维生素C溶液稳定性的影响样品编号pH透光率(%)透光率比(%)加热前加热后1 4.02 5.03 6.04 6.557.0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果蔬汁中维生素C稳定性的研究

果蔬汁中维生素C稳定性的研究维生素C是一种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对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具有抗氧化、抗炎和免疫调节等多种功能,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品和药物中。
而果蔬汁常被视为摄取维生素C的理想选择之一。
然而,果蔬汁中维生素C的稳定性却受到了一些限制,这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
维生素C是一种容易被氧化的物质,暴露在空气中会迅速失去活性。
因此,在果蔬的采摘、加工和储存过程中,维生素C的稳定性受到了极大的考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和研究。
首先,他们对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他们选择了几种常见的果蔬,如橙子、苹果、西红柿、胡萝卜等,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来检测维生素C的含量。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种类的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异。
其中,柑橘类水果和绿叶蔬菜中的维生素C含量较高,而根茎类蔬菜的维生素C含量相对较低。
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果蔬汁中维生素C的稳定性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研究人员们对果蔬汁中维生素C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他们制备了不同种类的果蔬汁,并将其暴露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如不同温度、光照强度和氧气浓度等条件下。
随后,他们使用HPLC等方法对果蔬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实验结果显示,果蔬汁在不同条件下维生素C的流失速度存在差异。
光照、高温和氧气浓度的增加都会使果蔬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迅速下降,而低温和光照强度较弱的条件则可以减缓维生素C的流失。
这些结果揭示了果蔬汁中维生素C稳定性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提高果蔬汁中维生素C的稳定性,研究人员们还进行了一些技术改进的探索。
其中,加入抗氧化剂被认为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他们将不同种类的抗氧化剂添加到果蔬汁中,并比较了其对维生素C稳定性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某些抗氧化剂可以显著降低果蔬汁中维生素C的流失速度,表明抗氧化剂可以有效保护维生素C的活性。
此外,研究人员们还利用微胶囊技术来改善果蔬汁中维生素C的稳定性。
维生素C的稳定性实验

项目 维生素 C 初始含 处理后维生素 C 维 生 素 C 变 化
编号
量%
含量%
量%
a
b
c
d
e
f
g
h
四. 实验结果统计与分析:
维生素 C 的稳定性实验 一. 来自验目的与意义:食用植物含有大量维生素,在对其进行加工.运输.保存的过程中 很多维生素会流失,从而失去其营养价值与保健作用,通过本次试验, 研究维生素 C 的稳定性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从而为食用植物的保存 提供依据. 二. 工具和材料: 90%的维生素 C 溶液 保温箱 灯泡 纸箱 盐酸 碳酸钠 维生 素 C 测定仪 三. 实验步骤: 取 8 只试管分别编上号 abcdefgh,向每只试管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 90%维生素 C 溶液,对 a 不做任何处理 (1) 测定温度对维生素 C 稳定性的影响 将试管 b 和试管 c 分别放在 60 摄氏度和 0 摄氏度的保温箱中一小时. (2)测定光照对维生素 C 稳定性的影响 将试管 d 和 e 放在灯泡下,在 e 上套一个纸箱,处理一小时. (2) 测定 ph 对维生素 C 稳定性的影响 在试管 f 中加入一滴盐酸,试管 g 中加入一滴碳酸钠,试管 h 中加入一 滴水,放置一小时. 一小时后测定维生素 C 的含量将其结果记录在相应表格中比较外界 条件对维生素 C 稳定性的影响
维生素的稳定性研究

5
结论
结论
维生素C是一种对环境因素敏感的分
01
子,其稳定性受到温度、光线、氧
气和pH值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提高维生素C的稳定性,可以采
02
取低温储存、避光保存、去除氧气
和控制pH值等方法
这些方法对于确保维生素C在食品、
03
医药和其他行业中的有效性具有重
要意义
-
感谢の观看
xxxxxxxxxxxx
Please enter the relevant text content here. Operation method: select all the text in this paragraph with the mouse, and enter the text directly to replace it. The text format will not change.
影响维生素C稳定性的因素
影响维生素C稳定性的因素
氧气
氧气对维生素C的稳定性也有影响。氧气可 以与维生素C发生氧化反应,导致其降解。 研究表明,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维生素C 的降解速率也会相应增加
影响维生素C稳定性的因素
pH值
pH值也是影响维生素C稳定性的因素之一。在酸性条件下,维生素C的稳定性较高。然而, 随着pH值的升高,维生素C的稳定性会降低。当pH值高于7时,维生素C的稳定性显著降低
因此,了解维生素C的 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对 于维生素C在食品、医 药和其他行业中的应用 具有重要意义
2
维生素C的化学性质
维生素C的化学性质
01
维生素C是一种具 有还原性的分子, 其结构中存在一 个易被氧化的双 键
02
因此,维生素C对 氧、光、热等环 境因素敏感,容 易发生氧化降解
关于维生素C热稳定性的研究

关于维生素C热稳定性的研究刘园园熊倩胡娟董亚萍胡丽云、八、、》刖言利用实验室恒温加速实验法探究维生素C的热稳定性,利用分光光度法确定各阶段维生素C的含量,在根据热动力学的方法推算维生素C在常温下的有效期。
药品的稳定性是指药物的原料药及其在保持其物理、化学、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性质的能力。
稳定性研究贯穿药品研究及开发的全过程。
一般始于药品的临床研究,在药品上市后还要继续跟踪研究。
稳定性在药物研究方面是为药物在生产、包装、储存、运输等条件和有效期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是保证药品安全的一种方法。
近年来无论是食品还是药品及其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维生素C是人们常用的药品之一,研究其稳定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实验部分1.1实验原理及基本概念:在研究制剂的稳定性以确定其有效期(或贮存期)时,室温留样考察法虽然结果可靠但所需时间较长(一般考察2〜3年),而加速试验法(如恒温加速试验法等)可以在较短得时间内对有效期或贮存期作出初步的估计维生素C (V C)的氧化降解反应已由实验证明为一级反应。
一级反应的速度方程为:dCkCdt(-1)式中:—dC dt 表示V C 浓度减少的瞬时速度,C 表示V C 在瞬间t 的浓度。
对式(—1)积分,以C 0表示反应开始时(t = 0) V C 的浓度,则 得:(—2)式中k 为V :得氧化降解速度常数。
由式(—2)可知,以lgC 对t 作图呈一直线关系,其斜率为 —k / 2.303,截距为IgC o ,由斜率可求出速度常数 k 。
反应速度常数k 和绝对温度T 之间的关系,可用Arrhenius 公式表示:E ak Ae 市(—3)式中:A —频率因子;Ea —活化能;F —气体常数(1.987卡?度—1?摩尔—)。
由式(—4)可知,以lgk 对1/T 作图呈一条直线,其斜率为— Ea/2.303R ,截距为lgA ,由此可求出反应活化能 Ea 和斜率因子A 。
将Ea 和A 再代回式(—4),可求出室温(25C )或任何温度下得氧 化降解速度常数和贮存期。
维生素c的小实验报告

维生素c的小实验报告维生素C的小实验报告维生素C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维生素C的特性和功能,我们进行了一项小实验。
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维生素C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和抗氧化能力。
我们选取了三种不同的水果,分别是橙子、苹果和草莓,这些水果都富含维生素C。
实验过程中,我们将这些水果分别置于不同的环境中,观察维生素C的含量变化。
首先,我们将橙子、苹果和草莓分别切成小块,然后将它们放在室温下的不同时间段内观察。
结果显示,橙子中的维生素C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保持较为稳定,而苹果和草莓中的维生素C则逐渐减少。
这可能是因为橙子中的维生素C含量较高,相对较不容易受到氧化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一项抗氧化实验。
将橙子、苹果和草莓的汁液分别放置于不同的试管中,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氧化剂。
通过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我们可以判断维生素C的抗氧化能力。
结果显示,橙子汁液的颜色变化最为缓慢,而苹果和草莓汁液则较快发生颜色变化。
这表明橙子中的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进一步地,我们将维生素C溶液分别加热和冷冻处理,观察其在不同温度下的稳定性。
结果显示,加热处理后的维生素C溶液中的维生素C含量明显减少,而冷冻处理对维生素C的稳定性没有明显影响。
这说明维生素C对高温敏感,而对低温相对稳定。
除了环境因素,我们还对维生素C的含量进行了测量。
通过使用一种化学试剂,我们可以将维生素C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并通过测量其吸光度来确定维生素C的含量。
结果显示,橙子中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苹果次之,草莓含量最低。
这与我们之前的观察结果一致。
通过这个小实验,我们对维生素C的特性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维生素C 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和抗氧化能力都与其含量有关。
为了保持维生素C的稳定性,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储存方式和温度,避免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此外,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
维生素C在人体中具有许多重要的功能,如促进铁的吸收、增强免疫力和抗氧化等。
维生素C注射液稳定性研究技术资料

维生素C注射液稳定性研究技术资料维生素C注射液是我公司常年生产的主要产品之一,它是极易氧化的,如果工艺不成熟,产品在生产过程和产品储藏期内就会发黄,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用药安全及我公司的经济效益。
自2007年开始我公司就运用了新的生产工艺,产品稳定性良好、符合《中国药典》2005版和2010版规定,其工艺研究过程如下:一、产品现状维生素C也叫抗坏血酸,为白色或略带淡黄色的结晶粉末,是一种极强的还原剂,极易氧化。
干燥品在空气中较稳定,几乎无变化,而水溶液与空气接触,易自动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脱氢抗坏血酸再经水解生成2.3二酮-1-古乐酸,本品经分解后都呈黄色,就失去了治疗作用。
影响本品稳定性的因素有温度、氧、PH值、金属离子和无机盐等。
我们根据这些因素对该产品工艺进行了重新设计改进,分析了以往生产工艺的不足,总结了经验。
二、维生素C注射液工艺分析1、工艺处方的改良按原有工艺处方进行生产的缺点:一是生产过程在灭菌前药液会逐渐发黄;二是药品在储藏期内会逐渐发黄,PH值变化大、含量下降快。
储藏10个月以后就不合格。
原有工艺处方经过对原有工艺处方进行分析,认为抗氧剂的量和抗氧能力不能完全中和药液和安瓿里的氧,而对维生素C起保护作用;金属离子是维生素C氧化过程的催化剂,为了防止维生素C氧化我们增加了金属螯合剂、和抗氧剂盐。
改良后的工艺处方1、灌封过程工艺控制溶液中溶解的氧和安瓿空间的残余氧对本品的稳定性影响很大。
注射用水中含氧量可达9mg/L,而安瓿空间含氧量就更多。
所以在药液和安瓿空间通入二氧化碳气,以驱除药液中的氧和置换安瓿空间里的氧。
经过试验发现灌封过程安瓿充二氧化碳气,熔封后产生“凹头”灭菌时破损率增大;灌封过程安瓿充氮气,置换氧的能力不强,影响产品的质量。
所以我们在灌封过程充二氧化碳气(2/3量)和氮气(1/3量)的混合气。
3、灭菌强度不变,还是100℃ 15分钟流通蒸汽,注意升温、降温时间尽可能要快。
维生素C的稳定性研究(毕业论文)

嘉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2016届)题目: 维生素C的稳定性研究*名:***学号:*********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专业:应用化学指导教师:**申请学位:工学学士嘉应学院教务处维生素C的稳定性研究摘要:维生素C(Vitamin C)又叫L-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A),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广泛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运用于饮料,乳制品,快餐食品,肉制品。
常态下不稳定,受光照容易被氧化,也非常容易受温度,pH值,以及氧化剂的影响。
这几种因素也常常存在于日常的含抗坏血酸的制品中。
本实验运用紫外光吸收光谱仪(UV absorbance spectrometry),利用抗坏血酸在265nm处有最大吸收峰,测量不同条件下维生素C标准溶液(10mg/ml),包括光照条件,温度条件,pH,氧化剂,抗氧化剂,糖类,模拟出日常食品制品中维生素C的变化,通过其吸光度残留率,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
结果:1.在持续日光照射10小时下,抗坏血酸标准溶液的的残留率仅为14.1%,说明光照会破坏维生素C。
2.在不同恒温水浴25°C,40°C,60°C,80°C,100°C中放置180min,吸光度残留率随之温度的升高与时间的增加而下降。
3.抗坏血酸标准溶液在不同的pH下,10小时内的残留率变化:环境越偏向碱性,维生素C残留率也随之下降,强碱环境中维生素C被迅速破坏。
4.抗坏血酸标准溶液在加入不同浓度氧化剂(H2O2)下,30min后的残留率变化(扣除氧化剂本身的吸光度):氧化剂浓度越高,维生素C残留率越低,说明氧化剂会破坏维生素C。
5,抗坏血酸标准溶液在加入不同浓度抗氧化剂(尿酸)下,观察30min后的残留率变化(扣除抗氧化剂本身的吸光度):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抗氧化剂对维生素C起保护作用。
6.抗坏血酸标准溶液加入不同浓度蔗糖溶液,2小时内的残留率基本与黑暗对比相同,说明蔗糖并不影响维生素C的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C dt
dC
=- 关于维生素C 热稳定性的研究
刘园园 熊倩 胡娟 董亚萍 胡丽云 前言
利用实验室恒温加速实验法探究维生素C 的热稳定性,利用分光光度法确定各阶段维生素C 的含量,在根据热动力学的方法推算维生素C 在常温下的有效期。
药品的稳定性是指药物的原料药及其在保持其物理、化学、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性质的能力。
稳定性研究贯穿药品研究及开发的全过程。
一般始于药品的临床研究,在药品上市后还要继续跟踪研究。
稳定性在药物研究方面是为药物在生产、包装、储存、运输等条件和有效期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是保证药品安全的一种方法。
近年来无论是食品还是药品及其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维生素C 是人们常用的药品之一,研究其稳定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 实验部分
1.1实验原理及基本概念:
在研究制剂的稳定性以确定其有效期(或贮存期)时,室温留样考察法虽然结果可靠但所需时间较长(一般考察2~3年),而加速试验法(如恒温加速试验法等)可以在较短得时间内对有效期或贮存期作出初步的估计。
维生素C (V C )的氧化降解反应已由实验证明为一级反应。
一级反应的速度方程为:
( -1)
lg 303
.2lg C t k
C +-
=A
T
R E k a lg 1
303.2lg +⋅-
=e RT
E a
A k -=dt dC 式中:
- 表示V C 浓度减少的瞬时速度, C 表示V C 在瞬间t 的浓度。
对式( -1)积分,以C 0表示反应开始时(t =0)V C 的浓度,则得:
( -2)
式中k 为V C 得氧化降解速度常数。
由式( -2)可知,以lgC 对t 作图呈一直线关系,其斜率为-k ∕2.303,截距为lgC O ,由斜率可求出速度常数k 。
反应速度常数k 和绝对温度T 之间的关系,可用Arrhenius 公式表示:
( -3)
或 ( -4) 式中:
A —频率因子; Ea —活化能;
R —气体常数(1.987卡•度-1•摩尔-1)。
由式(-4)可知,以lgk 对1/T 作图呈一条直线,其斜率为-Ea ∕2.303R ,截距为lgA ,由此可求出反应活化能Ea 和斜率因子A 。
将Ea 和A 再代回式(-4),可求出室温(25℃)或任何温度下得氧化降解速度常数和贮存期。
1.2实验仪器及试剂
温水浴槽、分光光度计、维生素C片剂(0.1×100)、液体石蜡、蒸馏水、500ml容量瓶、带塞锥形瓶(100ml×20)
1.3药物稳定性的测定
1.取Vc30粒研磨,用蒸馏水配制成500ml溶液,分别取20ml 于20个锥形瓶中;将20个锥形瓶分为四组,每5瓶一组。
2.将4组溶液分别置于不同温度(85、90、95和98)下的恒温
水浴中,间隔一定时间(如85℃为间隔60min,90℃为50min,95℃为45min,98℃为40min)取样,每个温度的间隔取样次数均为5次。
样品取出后,立即冷却或置冰箱保存,供含量测定。
3.将样品置于分光光度计中测透光率。
(波长为445nm)
二.实验结果及讨论
根据实验,我们分别得到了不同时间不同温度不同加热状态下的溶液的透光率,依据透光率我们可以知道不同加热温度时间状态下的原溶液中维生素C的关系。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同一温度下随着加热时间的增长,维生素C的透射率减小,及维生素C的浓度降低。
在不同温度下,相同时间内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维生素C的透射率减小,即维生素C的浓度降低。
为了便于我们更能直观,简明地明了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我们以时间t为横轴,lnC/c
为纵轴,做出了反应过程的lnC/c-t图。
-㏑C/C o×103
结合化学反应动力学原理和相关知识以及lnC/c-t图,我们得出了维生素C在热分解过程中的一级反应的结论。
有一级反应的规律lnC/c=-kt及图示:
1.在85℃时的反应速率常数:K1=0.006175
2.在90℃时的反应速率常数:K2=0.01017
3.在95℃时的反应速率常数:K3=0.01368
4.在98℃时的反应速率常数:K4=0.01909
根据不同不同温度下的反应速率常数和温度,K3/K1=2.2154,K4/K1=1.8771,温度上升10倍时反应速率增加2-2.5倍。
由Arrhenius方程知,反应常数K与温度T的关系,lnK=-Ea/lnA,在得到反应速率常数后以1/T为横轴,lnK为纵轴作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lnk与1/T的线性关系,符合Arrhenius方程,将直线外延即可得到25℃时的反应速率常数K
K=0.00001515
由此,我们即可以得到维生素C分解20%左右的时间t,t=14726h=613d=1.68y
同时,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比较了维生素C在碱性环境中的稳定
性,我们发现维生素在酸性条件下要比在碱性条件下更稳定。
这也与理论分析所得的维生素C的性质相符。
此外,我们认为实验中带来的实验误差不利于我们用实验数据进行我们分析药物的稳定性的时间,因此,我们在确定维生素C的有效期时应该确定出一个时间区域。
三、误差分析
由实验我们可以知道维生素C的稳定性受温度、酸碱度等条件的影响。
在试验温度每上升10℃维生素C的分解速率为原来的2-2.5倍。
维生素C在碱性条件及高温条件下不稳定,易分解。
经过试验,我们确定维生素C在常温25℃时的有效期为t=1426h=613d=1.68y,反应速率常数为K=0.00001515。
而在实验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的实验结果的限制因素是时间长短的限制,加热时间的不够可能导致实验的不准确,影响实验最后的结论。
再者,实验后实验图的制作也可能因为手绘不太精确而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可靠。
四、实验心得
物理化学二课实验让我感受颇多,在这里我只简单地谈谈对我影响最大的几点。
首先,物理化学这门学科本身就涉及到很多实际应用上的很广的领域,在研究生考试的一些考试中它也被作为专业课考试科目之一。
而对于物理化学的知识的掌握不仅是对于书本理论知识的熟悉,更重要的是实验动手能力。
二课实验正好给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平台,我从心底感谢它给了我这么好的一个机会。
其次,二课的实验要求大家互相协作,互相帮助。
这种实验课的开展给了我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
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是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具有的一种素质,这种经历将会成为我们今后的同学之间的美好记忆,同时也是为我们今后走进社会走向人际交往的一个实际的锻炼经历。
再次,我们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要有耐心、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实验对象的敏感度。
对于我来说,这时做实验人的一项基本的素质要求,它会让我们能更好地完成实验,避免过多的浪费时间、精力、以及物力。
最后,非常感谢我们物理化学实验二课的组织者—周传佩老师,她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让我们有这个机会学到很多的东西,给了我们一个非常精彩的记忆。
五、参考文献
《物理化学》第五版下册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