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神经病学》4种脑神经疾病的诊治要点
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及其治疗方法

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及其治疗方法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人体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的疾病,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疾病。
这些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及其治疗方法。
一、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痴呆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日常生活。
该病主要由于大脑神经细胞的退行性变引起的。
治疗该病主要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方法。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它可以增加大脑中乙酰胆碱的含量,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另外,还有抗氧化剂和抗炎药物可以减轻神经细胞的炎症反应,保护神经细胞的功能。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康复训练和支持性治疗。
康复训练包括认知训练、语言训练等,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
支持性治疗包括家庭护理和心理辅导,可以提供患者全方位的支持和照顾。
二、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主要由于脑内多巴胺的缺乏引起。
该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肌肉僵硬、震颤、运动迟缓等。
治疗该病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多巴胺激动剂和多巴胺释放剂,这些药物可以补充和增加大脑中的多巴胺含量,缓解症状。
另外,还有抗胆碱药物可以减轻肌肉僵硬和震颤的症状。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深部脑刺激术和射频消融术。
深部脑刺激术是通过植入电极刺激患者大脑的特定区域,以减轻症状。
射频消融术则是通过高频电波破坏异常的脑组织,并减轻症状。
三、脑卒中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
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治疗该病主要有急救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三种方法。
急救治疗包括静脉溶栓治疗,它可以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脑部血液供应,尽快恢复脑功能。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凝血药物、降压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和复发。
康复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等,可以通过训练和康复手段帮助患者恢复脑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和治疗原则

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和治疗原则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以及周围神经的疾病,包括中风、癫痫、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等。
这些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早期诊断和适当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以及治疗原则。
一、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1. 头痛与头晕:头痛和头晕是神经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如偏头痛、脑卒中等,都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头痛和头晕。
2. 运动功能障碍:神经系统疾病会导致肢体活动不协调、肌肉无力等运动障碍。
帕金森病、脑卒中后遗症等都会造成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受限。
3. 感知异常: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导致感知异常,例如视力减退、听力下降、触觉异常等。
这些症状会对患者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4. 认知障碍:部分神经系统疾病会引起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等认知障碍。
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等都是典型的认知障碍疾病。
二、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原则1. 早期诊断与干预:神经系统疾病早期的诊断与干预对于病情的控制和症状的缓解至关重要。
患者在出现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疾病。
2. 针对病因治疗:针对神经系统疾病的不同病因,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中风患者,要根据病情选择溶栓治疗、介入手术或脑血管支架等治疗方式。
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神经系统疾病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
不同疾病选择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例如抗癫痫药物、抗帕金森药物等。
患者应按医生指导规范用药。
4. 物理治疗与康复训练:对于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康复治疗十分重要。
物理治疗、康复训练、言语治疗等可以帮助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5. 支持性疗法和心理护理: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治疗和照顾,因此要给予患者充分的支持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
总结: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和治疗原则各不相同,要根据具体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预后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与治疗方法一、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或周围神经系统(包括神经和神经肌肉接头)的医学条件。
这些疾病可以引起各种不同的症状,从轻微的感觉异常到严重的运动障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及其特定的症状:1. 中风:中风是由于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突发性血管事件。
中风可以导致多种不同类型和程度的症状,根据受影响部位和范围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常见表现包括突发性头痛、面部无力、言语障碍、肢体活动不能。
2. 癫痫:癫痫是一种慢性脑电活动异常引起的反复发作性脑功能紊乱。
癫 - 点为主要特点也称频发反射。
这会导致突然发生并反复发作的抽搐以及许多其他不同类型的癫癎发作。
癫痫还可以伴随其他症状,如意识丧失、面部肌肉抽搐、喉咙窒息感等。
3. 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退化性神经系统疾病,通常在老年人中最为常见。
早期的症状包括记忆力下降、认知功能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和沟通障碍。
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行为和情绪变化,例如焦虑、抑郁和易怒性。
4. 帕金森氏症:帕金森氏症是一种缓慢进行性的神经系统紊乱,主要影响运动控制区域。
典型的症状包括震颤、肢体僵硬、困难行走和平衡问题。
患者还可能经历非运动性表现,如认知缺陷和情绪改变。
5. 多发性硬化: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疾依据模型就医限制了云轨事故的数量。
在34个国家/地区中有至少10,000高压电线飞行时间差距超过1年。
在所有模型可能的限制代价中,与这种限制相关的人为矢量载体使用限制似乎具有最大的社会成本-效益比。
同样地,在医护省也很可能实施新技术治疗学习。
我们不仅提出了未知序列特异性DNAzyme激酶基因SNP的机械外科离子靶向突变修复论证方案,而且也成功应用于FXN基因。
还描述了XYZ简化和改进了目前已知操作程序以扩展到逻辑、话语和情绪逻辑禁止处理分析。
我们预测与来自字典网站字段的特定内搭配结构相关联的g触发,并推荐将其应用于滤波器层之前。
神经疾病诊断要点

神经疾病诊断要点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1.脑出血的诊断要点:(一)诊断 5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急性发病和病情进展迅速,除伴随头痛、意识障碍外,还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二)影像学检查头颅CT可见出血改变。
早期CT检查即可显示密度增高,可确定出血的的大小、部位,出血周围水肿呈低密度改变,以排除非出血性疾病。
病情需要有条件时可作MRI检查。
小脑出血者应定期作CT检查,至少1周复查1次;病情变化时随时复查,除注意血肿本身的变化外,应特别注意有无脑室对称性扩大等脑积水征象,以指导治疗。
(三)辅助检查1CT检查能诊断。
在没有条件时可进行腰椎穿刺协助诊断,但脑脊液正常者不能否定脑出血的诊断。
颅内压增高、脑干受压者禁忌腰椎穿刺。
2非高血压性脑出血,应注意血液学、免疫学及颅内血管的检查,以确病因。
2.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要点:(一)诊断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和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癫痫发作、颅神经损害特别是动眼神经麻痹,或轻偏瘫等局限性体征,若眼底检查发现玻璃体下出血即可诊断SAH..(二)辅助检查1脑脊液检查均匀血性脑脊液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征性表现,起病一天后红细胞开始破坏,脑脊液逐步变黄,持续2—3周,故脑脊液黄变提示蛛网膜下腔陈旧性出血可能。
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技术轻度增高。
2 影像学检查(1)CT检查:可以显示蛛网膜下腔、脑池、脑沟内高密度影影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继发性颅内血肿、脑室出血、脑积水、脑水肿、脑梗死等,颅底、鞍上池、侧裂等可见高密度影,在发病开始后5天内阳性率高。
MRI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实用价值没有CT高。
CT和MRI也可以排除非动脉瘤SAH的病因,如肿瘤或血管畸形等。
(2)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已广为应用,是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重要手段。
可确定出血的病因、部位、性质,如动脉瘤、静脉瘤畸形及血管痉挛等。
MRA可在任何时候进行,DSA选择出血3天内后3周后进行为宜。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神经系统是人体最为复杂的系统之一,负责控制和协调身体各种活动。
而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则会给人体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包括感觉异常、肌肉无力、记忆力减退等等。
本文将就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进行详细介绍。
1. 中风中风,也称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或者血管堵塞导致脑部血液流通减少的疾病。
中风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偏瘫、吞咽障碍、失语、视觉障碍以及意识障碍等等。
目前中风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血管扩张剂、抗凝剂和手术切除等。
早期介入治疗可以极大地减轻可能导致的后遗症。
2. 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表现出的症状包括记忆减退、情绪不稳定、语言障碍和认知障碍等。
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可以完全治愈阿尔茨海默病,但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疗法可以减轻病情并提高生活质量。
3. 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有关神经节结构和功能异常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震颤、肢体僵硬、运动迟缓等。
目前帕金森病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药物治疗可分为增加多巴胺水平和减少多巴胺释放的两种方式。
4. 失眠症失眠症是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常见于中年以上人群。
失眠症患者会出现入睡困难、易醒、睡眠浅、早醒等症状。
失眠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行为疗法、药物治疗和自我心理调节等多种方式。
5. 多发性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慢性多发性病变,病变主要发生在脊髓、大脑皮质和小脑等神经的髓鞘区域。
多发性硬化症患者表现出的症状包括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疲劳等。
目前多发性硬化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免疫抑制剂、抗氧化剂等。
总结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各不相同,但都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负担和危害。
正确的预防措施,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是减轻病情、恢复健康的关键。
通过学习和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维护我们的神经系统健康。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视神经:视锥视杆细胞→双级神经细胞→神经节细胞【视野损害】视神经损害→同侧视力下降或全盲。
视交叉损害→正中部:双眼颞侧偏盲、整个:全盲、外侧部:同侧眼鼻侧偏盲。
视束损害→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视辐射损害→下部:对侧视野同向性上象限盲。
枕叶视中枢损害→一侧完全损害引起偏盲,但偏盲侧对光反射存在,同侧视野的中心部常保存,称黄斑回避现象。
【视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光线刺激瞳孔引起的瞳孔缩小反射,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中脑顶盖前区→E-W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上述经路任何一处损害均可引起光反射丧失和瞳孔散大。
外侧膝状体、视放射、枕叶病变光反射不消失辐辏及调节反射(集合反射):指双眼同时注视近物时双眼汇聚、瞳孔缩小的反应。
顶盖前区病变,不影响辐辏及调节反射,但影响瞳孔光反射。
Horner综合征:颈上交感神经经路损害可引起同侧的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睑板肌麻痹)、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面部汗少、结膜充血。
三叉神经感觉纤维→三叉神经半月节→①眼神经,头顶前部、前额、上睑、鼻根,眶上裂入颅、②上颌神经,下睑与口裂之间、上唇、上颌、鼻腔、腭,圆孔入颅、③下颌神经,耳颞区、口裂以下、下颌,卵圆孔入颅→脑桥→深感觉-中脑核、触觉-主核、痛温觉-脊束核。
运动纤维→颞肌、咬肌、翼状肌、鼓膜张肌,司咀嚼、张口。
【周围性损害】刺激性为三叉神经痛、破坏性为分布区感觉消失。
半月节和神经根损害→分布区感觉障碍、角膜溃疡、角膜反射减弱、咀嚼肌瘫痪。
分支损害→范围内痛、温、触觉减弱。
【核性损害】三叉神经脊束核→同侧面部剥洋葱样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消失触觉存在。
运动核→同侧咀嚼肌无力、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
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面上部各肌(额肌、皱眉肌和眼轮匝肌)的神经元接受双侧皮质延髓束控制,支配面下部各肌(颊肌、口轮匝肌)的神经元仅接受对侧皮质延髓束控制。
味觉纤维→支配舌前2/3的味觉:鼓索神经-内膝状神经节-中枢支形成面神经的中间支进入脑桥,与舌咽神经的味觉纤维一起-孤束核-发出纤维-丘脑-中央后回下部。
《老年神经病学》4种脑神经疾病的诊治要点

《老年神经病学》4种脑神经疾病的诊治要点导读周围神经系统包括颅神经、脊神经根、背根神经节、周围神经干、神经末梢及周围自主神经系统,颅神经不包括嗅神经和视神经,后两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特殊延伸。
根据周围神经解剖特点讨论,周围神经病变分为脑神经疾病和脊神经疾病,并在各节中按侵袭周围神经的方式,分为单神经病和多发性神经病。
《老年神经病学》对4种脑神经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进行概括总结。
概述老年人周围神经病变常由系统性疾病引起。
导致老年人周围神经病的原因很多,单神经病常见病因为骨质增生所致卡压性周围神经病,多发性神经病则常见于糖尿病、副肿瘤综合征、慢性酒精中毒及其他全身代谢性、营养性及感染性疾病。
老年人周围神经病的分类至今尚无统一标准,如按病程经过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周围神经病变,按症状可分为运动型、感觉型、混合型及自主神经型。
一旦确定患者患有周围神经病,决定如何着手的两个最重要的临床因素是:累及的主要纤维类型(运动、感觉、自主和混合)和发病的速度(急性、慢性或亚急性)。
同时在病史中寻找对病因最有价值的线索,结合周围神经病变的检查。
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是指原因不明的三叉神经分布区短暂而反复发作的剧痛,一般指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1. 病因与病理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可能由于半月神经节的神经根脱髓鞘,使相邻纤维之间发生短路,当外界刺激经短路传入中枢后,中枢传出冲动又经短路成为传入冲动,如此循环反复。
当传入冲动达到一定总和后激发半月神经节内的神经元,产生异常疼痛。
2. 临床表现多发生于成年及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女∶男约(2~3)∶1。
骤然发生,无任何先兆。
疼痛部位多在同一侧面部,以第2、第3支多见;疼痛性质如剧烈刀割、电击,往往伴发面肌抽搐、面红、结膜充血和流泪;疼痛发作持续数秒,很少能超过2min,发作过后一切如常。
口角、鼻翼、颊部和舌部为敏感区,轻触即可诱发,称为“扳机点”;洗脸、刷牙常诱发第2支疼痛发作,咀嚼、呵欠和讲话常诱发第3支疼痛发作。
神经病学重点

1、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病变位于延髓上段的背外侧区。
常见的原因为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血栓形成。
表现为:A、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B、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C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损害);D霍纳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E交叉性偏身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三叉神经脊束及脊束核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脊髓丘脑侧束损害)。
2、大脑脚综合征(Weber syndrome)损伤动眼神经和锥体束,又称动眼神经交叉瘫,多见于小脑幕裂孔疝A、动眼神经麻痹:患侧除外直肌和上外斜肌外所有的眼肌麻痹,瞳孔散大B、锥体束损害:对侧中枢性面瘫、舌肌麻痹及上下肢瘫痪3、Jackson发作异常运动从局部开始,沿皮质功能区移动,如从手指-腕部-前臂-肘-肩-口角-面部逐渐发展,称~。
4、Todd氏麻痹:局灶性运动性发作表现为身体的某一局部发生不自主的抽动。
大多见于一侧眼睑、口角、手或足趾,也可涉及到一侧面部或肢体。
严重者发作后可留下短暂性肢体瘫痪,称为Todd麻痹。
5、三叉神经【周围性损害】刺激性为三叉神经痛、破坏性为分布区感觉消失。
半月节和神经根损害→分布区感觉障碍、角膜溃疡、角膜反射减弱、咀嚼肌瘫痪。
分支损害→范围内痛、温、触觉减弱。
【核性损害】三叉神经脊束核→同侧面部剥洋葱样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消失触觉存在。
运动核→同侧咀嚼肌无力、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
6、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神经麻痹的鉴别特征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枢性面神经麻痹面瘫程度重轻症状表现面部的表情肌瘫痪使表情动作丧失病灶对侧下部表情肌瘫痪(鼻唇沟变浅和口角下垂),额支无损(两侧中枢支配),皱额、皱眉和闭眼动作无碍;病灶对侧面部随意运动丧失而哭,笑等动作仍保存:常伴有同侧偏瘫和中枢性舌下神经瘫恢复速度缓慢较快常见病因面神经炎脑血管疾病及脑部肿瘤7、视神经不同部位损害所产生的视力障碍与视野缺损:1.视神经损害:同侧视力下降或全盲2.视交叉:视交叉前方的病变可引起单眼全盲,视交叉处病变可引起双眼颞侧偏盲,一侧视交叉侧部病变引起同侧鼻侧偏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神经病学》4种脑神经疾病的诊治要点导读周围神经系统包括颅神经、脊神经根、背根神经节、周围神经干、神经末梢及周围自主神经系统,颅神经不包括嗅神经和视神经,后两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特殊延伸。
根据周围神经解剖特点讨论,周围神经病变分为脑神经疾病和脊神经疾病,并在各节中按侵袭周围神经的方式,分为单神经病和多发性神经病。
《老年神经病学》对4种脑神经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进行概括总结。
概述老年人周围神经病变常由系统性疾病引起。
导致老年人周围神经病的原因很多,单神经病常见病因为骨质增生所致卡压性周围神经病,多发性神经病则常见于糖尿病、副肿瘤综合征、慢性酒精中毒及其他全身代谢性、营养性及感染性疾病。
老年人周围神经病的分类至今尚无统一标准,如按病程经过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周围神经病变,按症状可分为运动型、感觉型、混合型及自主神经型。
一旦确定患者患有周围神经病,决定如何着手的两个最重要的临床因素是:累及的主要纤维类型(运动、感觉、自主和混合)和发病的速度(急性、慢性或亚急性)。
同时在病史中寻找对病因最有价值的线索,结合周围神经病变的检查。
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是指原因不明的三叉神经分布区短暂而反复发作的剧痛,一般指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1. 病因与病理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可能由于半月神经节的神经根脱髓鞘,使相邻纤维之间发生短路,当外界刺激经短路传入中枢后,中枢传出冲动又经短路成为传入冲动,如此循环反复。
当传入冲动达到一定总和后激发半月神经节内的神经元,产生异常疼痛。
2. 临床表现多发生于成年及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女∶男约(2~3)∶1。
骤然发生,无任何先兆。
疼痛部位多在同一侧面部,以第2、第3支多见;疼痛性质如剧烈刀割、电击,往往伴发面肌抽搐、面红、结膜充血和流泪;疼痛发作持续数秒,很少能超过2min,发作过后一切如常。
口角、鼻翼、颊部和舌部为敏感区,轻触即可诱发,称为“扳机点”;洗脸、刷牙常诱发第2支疼痛发作,咀嚼、呵欠和讲话常诱发第3支疼痛发作。
由于患者不敢做上述动作,常表现面色憔悴、精神抑郁和情绪低落,担心剧痛的袭击,有的甚至对前途丧失信心,痛不欲生。
发作严重时面部肌肉可反射性抽搐,口角牵向患侧,并伴有面部发红、皮温增高、结合膜充血和流泪等,称为痛性抽搐。
严重时昼夜发作、不能入睡或睡后痛醒。
发作期可为数日、数周或数月不等,缓解期亦可数日至数年。
该病很少自愈。
神经系统检查一般无阳性体征。
3. 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疼痛部位、性质、面部扳机点及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一般诊断并不困难,但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由肿瘤、炎症及变性等疾病引起的三叉神经痛,一般为持续性疼痛,伴有三叉神经麻痹(面部感觉减退、角膜反射迟钝等)体征,以及三叉神经邻近结构及原发病变的症状及体征。
经CT、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牙痛一般呈持续性钝痛,局限于牙龈部,进食冷、热食物而加剧。
三叉神经痛常误诊为牙痛,有的患者拔牙后仍然疼痛不止才确诊。
X 线检查发现龋齿、肿瘤等有助于鉴别。
➤舌咽神经痛较少见,疼痛部位位于舌咽神经分布区,如扁桃体、舌根、咽、耳道深部,性质与三叉神经痛相似,每次持续数秒至1min,吞咽、讲话、呵欠和咳嗽可诱发。
疼痛触发点在咽喉、舌根和扁桃体窝处,局部喷洒丁卡因(也称地卡因)可暂时阻止发作。
➤颞动脉炎疼痛位于颞部,伴恶心、呕吐,体格检查可发现颞动脉增粗,有压痛,辅助检查红细胞沉降率增快。
4. 治疗(1)口服药物治疗➤卡马西平:是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确切的药物。
治疗开始口服0.1g,2次/d,可逐渐加量,每日增加0.1g,最大剂量不超过1g/d,疼痛消失后可考虑逐渐减量。
不良反应可见头晕、嗜睡、口干、恶心等,出现皮疹、共济失调、白细胞减少、复视、再生障碍性贫血、肝功能障碍等情况,需立即停药。
➤苯妥英钠:开始治疗每次0.1g,3次/d口服,逐渐增量,最大不超过0.8g/d,待疼痛消失1周后再逐渐减量。
不良反应有头晕、嗜睡、共济失调。
➤氯硝西泮:口服开始剂量为1mg/d,分3次口服,即可产生治疗效应,而后每3d调整药量0.5~1mg,直至有满意的治疗作用,维持剂量为3~12mg/d。
此药个体差异大,最大可达20mg/d。
停药时应逐渐减量。
➤加巴喷丁:开始治疗每次0.1g,3次/d口服,此后可根据临床疗效逐渐加量,一般最大剂量为1.8g/d,常见不良反应有嗜睡、眩晕等,伴随药物的使用,症状可减轻至消失。
➤普瑞巴林:起始剂量每次75mg,2次/d,可根据疗效和耐受性逐渐加量到每次150mg,2次/d。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晕、共济失调、嗜睡。
(2)局麻药作发病神经的传导麻醉,或作息侧颈封。
也可用局麻药加维生素。
作穴位或神经干封闭。
(3)封闭治疗无水乙醇或者甘油一般注射于神经干附近,阻断神经的传导作用以达止痛目的。
但第1支禁用此法。
(4)射频热凝术是在X线监视下,用特制电极通过一穿刺针,插入三叉神经半月节,温度控制在65~70℃,1min,选择性破坏痛觉细纤维;在可控温条件下将射频电热作用下用于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及后根,此法安全,止痛效果好,并能保留触觉。
(5)手术治疗对严重病例,以上疗法均无效,且疼痛频繁发作,不能耐受时,方可考虑手术治疗,包括三叉神经根切断术和脊束切断术、微血管减压术等手术方法。
5. 预后大部分三叉神经痛患者可以用药物治疗控制,相当一部分患者需长期服药,不能根除,也不能完全控制疼痛发作,还有一些患者不能忍受药物的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
大约20%的患者药物治疗无效,可以用药局部注射封闭,但是疗效也只能维持半年左右。
面神经炎面神经炎又称面神经麻痹、Bell麻痹,指面神经在面神经管至茎乳突孔一段发生的非特异性炎症,临床表现周围性面瘫。
1. 病因及病理机制现认为本病为非化脓性炎症,但病因不十分清楚,以下为几种可能的致病因素:长期以来怀疑病毒感染是致病因素,近年来认为大部分面神经炎患者有单纯疱疹病毒或带状疱疹病毒的感染,因此目前有意见认为应将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也称为单纯或带状疱疹性面神经麻痹。
冷刺激如暴露于冷空气中可致发病,但并非每人如此。
病理改变为面神经出现水肿、变性及可能的萎缩。
常因通过面神经管段的面神经受累所致。
面神经入神经管处可发生水肿、缺血。
可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纤维的变性改变。
病变多为局灶性脱髓鞘及神经水肿,少数严重者为轴索变性改变。
2.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病前可有面部风吹受凉史,多为单侧,半数48h内达高峰,所有的患者5d内达高峰,肌无力在数小时至数天可进展恶化。
常在清晨洗漱照镜子时发现一侧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流泪,漱口时水从病侧口角溢出,在进食时食物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并常伴耳后、乳突区疼痛。
体格检查时可发现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患侧皱眉困难,眼裂因患侧闭合困难而变大,闭目时眼球转向上方略偏内而使下方巩膜露白(此为Bell现象)。
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低,示齿口角歪向健侧。
另外,还可出现患侧鼓腮漏气、饮水流出等。
鼓索以上面神经受累时可出现同侧舌前2/3味觉消失;镫骨肌神经以上受累时可同时出现舌前2/3味觉消失和听觉过敏;当损伤在膝状神经节时,除面神经麻痹症状,可有舌前2/3味觉消失和听觉过敏,乳突部位疼痛,耳郭、外耳道感觉减退和外耳道、鼓膜疱疹,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3. 辅助检查➤脑脊液检查正常,极少数可见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多。
➤影像学检查多无异常发现。
➤电生理测定肌电图检查可对诊断、预后的判断有帮助。
4. 诊断与鉴别诊断依据面神经症状、部位、体征,一般诊断并不困难,但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
➤吉兰-巴雷综合征面神经麻痹可作为该综合征症状的一部分,多为双侧,极少数时为唯一的症状,患者发病前常有感染史,除面神经受累症状外,常有四肢感觉和运动神经对称性受累,肌电图提示外周神经受损,脑脊液检查可见特征性的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神经莱姆病伯氏螺旋体感染所致,常由蜱叮咬传播,可出现单侧或双侧面瘫,常伴发热、皮肤游走性红斑、关节炎等症状。
病毒分离或血清学试验有助于验证。
➤后颅窝病变桥小脑角肿瘤、多发性硬化、脑膜炎及转移瘤等均可以导致周围性面瘫,通常起病缓慢,且伴有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
➤继发性面神经麻痹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乳突炎、迷路炎等常伴有继发性面神经麻痹,腮腺炎、腮腺肿瘤、颌后淋巴结炎等均可导致面神经麻痹,但均伴有原发疾病的特殊临床表现。
5. 治疗(1)一般治疗使用眼罩、眼膏以保护暴露的角膜,防止结膜炎、角膜炎。
外出戴口罩,注意保暖。
(2)药物治疗➤皮质类固醇:推荐使用皮质激素的剂量,如泼尼松短程治疗:泼尼松口服30~60mg/d,1周后减量至停用;地塞米松5~10mg/d,一周后逐渐减量至停用,注意激素的不良反应,糖尿病、消化道溃疡患者慎用或不用。
➤抗病毒治疗:考虑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期患者,可以尽早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特别是对于面肌无力严重者,但不建议单用抗病毒药物。
抗病毒药物可以选择阿昔洛韦或伐西洛韦,阿昔洛韦每次0.2~0.4g,3~5次/d,伐西洛韦每次0.5~1g,2~3次/d,疗程7~10d。
➤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和甲钴胺等。
(3)物理治疗早期可用超短波、红外线、超声波治疗。
恢复期可用低频电刺激、热疗等治疗。
针灸可在发病1周后进行。
(4)外科治疗部分患者行面神经管减压手术后有效。
长期不愈者可考虑行面-舌下神经,面-副神经吻合术。
6. 预后老年患者面神经炎不易恢复,主要认为是由神经生长缓慢所致,统计结果表明,老年患者不易恢复的原因是因为老年患者患中、重度面神经病变概率大,因此恢复缓慢。
可能与年龄大机体抵抗力下降,治疗不及时,没有使用有效的激素治疗或合并其他疾患,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加重病情有关。
面肌痉挛面肌痉挛又称为面肌抽搐,通常抽搐仅限于一侧面部,是面神经支配的肌肉不自主间断性抽动或无痛性强直,本病大多数发生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1. 病因与病理该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可能是面神经通道某部位受到血管或其他病理性压迫导致面神经髓鞘脱鞘变性,导致神经传导发生“短路”而诱发神经传导异常冲动的结果。
原因可有异常动脉或静脉、动脉瘤、听神经瘤或其他肿瘤压迫、脑干梗死及多发性硬化导致。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或损伤之后亦可以出现面肌痉挛。
2. 临床表现眼轮匝肌首先受累,逐渐扩散至一侧的其他面肌,口角部肌肉最易受累,严重者可累及同侧颈阔肌。
抽搐持续时间可为数秒至数分钟、抽搐的轻重程度不等,常因精神紧张、疲劳和自主运动而加剧,不能自行控制,入睡后停止。
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3. 诊断及鉴别诊断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不难,老年患者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功能性脸痉挛发生于老年妇女,常为双侧性眼睑痉挛,无下半部面肌抽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