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上语文诗词赏析

合集下载

苏教版九年级(上)古诗词理解性背诵默写汇编

苏教版九年级(上)古诗词理解性背诵默写汇编
苏教版九年பைடு நூலகம்(上)古诗词理解性背诵默写汇编
一《诗经·关雎》
1.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慧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就是佐证。
二《相见欢》(李煜)
1.李煜《相见欢》中以丝的千头万绪比喻离愁的纷乱和难解的诗句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三《浣溪沙》(晏殊)
2.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写送别场面后,把惜别的惆怅深情融入雪景之中)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晏殊在《浣溪沙》一词中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的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四《龟虽寿》(曹操)
1.人们常引用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来比喻人虽老了却仍有雄心壮志。
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或以春景写冬景)的两句诗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苏教版语文九上诗歌赏析

苏教版语文九上诗歌赏析

《相见欢》李煜(南唐)主题: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此词所表现的是他被囚禁后失去自由,亡国之痛,离愁别恨。

1、上阕:“无言独上西楼”——“无言”,(神态、动作)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寂寞、哀愁。

2、“月如钩”,(比喻、情景交融)是作者西楼凭楼之所见。

一弯残月映照孤独一人的作者,孤独、寂寞、哀愁跃然纸上。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3、“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情景交融、拟人)俯视楼下,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缺月、梧桐、深院、清秋,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充满哀愁的图画,写出词人失去自由、囚禁生活的孤独凄凉。

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

4、下阕:“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倒装,比喻以麻丝喻离愁,化抽象为具体,)表现内心无法排遣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突出离愁别恨的深重。

5、“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滋味”用通感,借味觉来写愁,饱含辛酸、极其沉痛。

是离愁别恨、亡国之痛。

《浣溪沙》晏殊(宋)主题:诗人徘徊小园香径,借夕阳、归燕、落花,把自然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自然结合,表达人事变迁的惆怅、时光易逝的痛惜,感时伤春的情怀。

1、“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偶、哲理)”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

描绘易逝的春光,表达感时惜春,人生无常的惆怅。

揭示人生易逝,轮回无穷的哲理《龟虽寿》曹操(东汉)主题:曹操为了安定东北边境,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率军征伐乌桓,取得胜利。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上下古诗词鉴赏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上下古诗词鉴赏

九年级上下册古诗词鉴赏九年级(上)1《关雎一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莱,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莱,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思想内容】本诗写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苦与乐.【艺术特色】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托深远,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另外还采用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2《蒹葭一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1]。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思想内容】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

诗歌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与想像、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强烈喜爱之情.【艺术特色】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3《相见欢一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上阕:写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下阕:抒怀)【思想内容】这首词是李煜降宋之后写的,写幽囚生活的孤独、寂寞愁苦的心境,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名句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这三句是说,离愁之萦绕心头,如丝之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无法割断;乱丝还可以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

离愁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抽象的感情,词人把它写的很形象,“丝”与“思”谐音,以丝喻相思,用有形的丝缕比喻无形的愁丝,形象的写出了愁丝的难以排解。

剪不断,理还乱”,现在这一成语,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

苏教版九上诗歌赏析完整版

苏教版九上诗歌赏析完整版

苏教版九上诗歌赏析《气象物候》1、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一句表现了战士们怎样的情怀?“折柳”,语意双关,从字面上看是讲将士们长年驻守在祁连山上,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杨柳的景致;更深层的含意是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2、体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晓”、“宵”所表达的意象。

一“晓”一“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读了不禁肃然起敬,为之击节赞叹。

3、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手法是反衬和用典。

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

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①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

②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4、任选一个角度对本诗作点赏析。

例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5、《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

“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

6、诗中“怨”的内容是什么?“何须”二字有什么意味?①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

②“何须”有宽解婉劝之意。

虽然将士有思乡之怨,但也意识到戍边的责任重大,这二字使全诗基调悲中有壮,悲凉中有慷慨。

7、品析“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没有用正面描写的方法,而用侧面烘托,没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情景,所谓“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扣人心弦,引人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8、《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是怎样写出画中之景的?这首诗的高妙之处在哪儿?诗的前三句写了六样景物: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江水上浮游的鸭子、布满地面的蒌蒿和新出芽的芦苇,分别是地面景、江上景和岸边景。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相见欢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相见欢

运用联想,揣摩品读
运用联想,联字成文
{ 上片:借助意象写愁 下片:直接抒写离愁
1. 修改课堂上的小散文,整理到语文 本上。
2. 收集写愁的诗词名句,欣赏揣摩。

李 煜

联想的根基(背景)
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南 唐国主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 于宋都城汴梁。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 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在忍屈 负辱地过起了囚徒生活。这首词就写于他 被囚禁期间。
联想根基(字面意思)
★无言:沉默不语 ★清秋:清冷的秋天 ★离愁:离别的愁绪 ★别是:另外有 ★一般:一种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 李白《塞下曲》
示例: 从“雪”字我联想到了天山虽然 已经是五月了,但是却依然是白 雪皑皑、天寒地冻的景象,我感 受到了边塞环境的苦寒。
意象(背景)—联想—感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 《诗经 ·关雎》


【2019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词赏析荟萃 苏教版

【2019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词赏析荟萃 苏教版

【2019最新】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荟萃苏教版九(上)古诗词赏析荟萃《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赤胆忠心。

2.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赏析“晓”“宵”的妙处。

一“晓”一“宵”画龙点睛,一方面描写了军情之紧张急迫,一方面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展现在读者面前。

3.“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用典的作用。

借用西汉傅子介的故事,充分表现守边将士的赤胆忠心,又增强全诗其高昂振奋的情绪。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如何理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借塞外的荒寒,说那里没有春风,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关心征人的生活,对于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不给予一点温暖。

《塞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塞下曲》一诗如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诗一开始用月黑之夜大雁被惊高飞,来衬托敌军溃败夜逃的情景;三四句写将军率领轻骑冒雪追敌,“大雪满弓刀”这一细节,既写出了环境的极度恶劣,更突出了将军的英勇刚毅。

2.分析“逐”和“满”两个词的妙处。

逐:追逐,指边防守军准备追击逃跑的单于部队。

满:大雪突降,刹那间落满了弓刀。

两个动词,前一个写边防将士的警惕与果敢,后一个写环境的恶劣,两相映衬,表现守边将士爱国热情和大无畏的精神。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开头的艺术手法分析:开头用比兴,以雎鸠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点出了恋爱的主题,贴切而有深意,匠心独具。

古诗词赏析讲评课(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词赏析讲评课(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词赏析讲评课(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诗词赏析讲评课(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古诗词赏析讲评课(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节课以苏教版九年级必修的古诗词为教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诗词的知识和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智慧,弘扬中华文化。

2.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韵律、格律、意象等,了解古人创作古诗词的背景及文化内涵。

(2)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并感受诗词的情感和思想。

3. 教学策略针对不同的古诗词,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比如,针对情感类的诗词,可以用情感化的方式去讲解,引导学生深入体悟诗词中的情感;针对抒情类的诗词,可以借助音乐、绘画等对应的艺术形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词意境,提高对其鉴赏能力。

4. 教学流程设计(1)导入:让学生看一幅古代诗词画,有音乐伴奏,先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感官。

(2)讲授:针对苏教版九年级必修的古诗词进行逐一讲解,侧重讲解古诗词的背景,形式特点,艺术内涵等方面。

(3)感悟:让学生运用课上所学知识,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受,谈谈自己对这些诗词的理解、感受等。

(4)解读:学生自选一首感兴趣的古诗词进行解读,分享给大家。

(5)小结: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回答问题,发表自己对古诗词创作的看法。

5.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策略比较多样,灵活性较高,从情感化、视觉化等多个方面进行讲解,不同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古诗词的美,从而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讲授时需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多加思考和讨论,使整堂课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采用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流程设计,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诗词鉴赏整理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诗词鉴赏整理

九年级诗词鉴赏(上)《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李白《塞下曲》“宵眠抱玉鞍”中的“抱”能否换成“枕”?“抱”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将士们只能抱鞍打盹,一有警情,“抱鞍”者即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

故“抱”更合军中习惯,较“枕”准确。

(2)请从诗中举例说明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现象。

诗句: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分析:农历五月正是盛夏季节,但天山都是非同寻常的寒冷,这反映了气候的高下差异。

(3)尾联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将士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和无怨无悔驻守边关的赤胆忠心。

(4)请赏析颈联的妙处。

(1)颈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紧承前意,生动传神描写出了当时军旅生活的紧张气氛;(2)“金鼓”声声,烘托出战争的紧张气氛和严明军纪;(3)“晓战”、“宵眠”用词精准,突出战争的紧张状态;(4)“抱”一词用得更为传神,烘托出军营枕戈待旦的高度戒备状态。

(5)对李白的《塞下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诗歌开头两句,抓住环境、气候的特点,描写边塞生活的艰难困苦,为下文作了铺垫,表现诗歌的主旨。

B、第五、六句运用对仗,选取了一天的军旅生活进行具体描写,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的紧张和战士奋勇杀敌报国的精神面貌。

C、皑皑的白雪,凛冽的寒风,幽怨的笛声,惨烈的厮杀,一幅幅形象鲜明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反战态度和对戍边战士的同情。

D、这首诗借用戍边战士的身份和化用“楼兰”这个典故,抒发了诗人渴望为国杀敌的满腔豪情和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6)诗歌中“折柳”一词语意双关,请作具体分析。

将士们常年驻守在边关,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春风杨柳的景致,所以只能奏起《折杨柳》的曲子。

“折柳”既指《折杨柳》这首曲子,又指内地那杨柳依依的春天景致。

塞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1—2两句极富暗示性,你从中体验到什么,请分点写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一.《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3.诗的五六句写出了战士怎样的生活?前六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4.整首诗表现了戍边将士怎样的精神面貌?5.试从某一个角度,赏析本诗表达技巧上的特色。

6.对李白的《塞下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两句,抓住环境、气候的特点,描写边塞生活的艰难困苦,为下文作了铺垫,表现诗歌的主旨。

B、第五、六句运用对仗,选取了一天的军旅生活进行具体描写,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的紧张和战士奋勇杀敌报国的精神面貌。

C、皑皑的白雪,凛冽的寒风,幽怨的笛声,惨烈的厮杀,一幅幅形象鲜明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反战态度和对戍边战士的同情。

D、这首诗借用戍边战士的身份和化用“楼兰”这个典故,抒发了诗人渴望为国杀敌的满腔豪情和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答案: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2、手法是反衬和用典。

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

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①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②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3、写出了战士们紧张的战斗生活。

在全诗中起到反面烘托的作用,没有那样艰苦的环境则不足以显示出如此之精神。

4、表现出戍边将士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爱国激情。

5、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

“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衣春煞费苦心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奋战,英勇杀敌。

颔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家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

6、C二.《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杨柳:汉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省称。

又名《折杨柳》。

唐俗,赠别常以柳枝,取其“丝长”(与“思长”偕音)之意。

故《杨柳枝》也多用作送别曲。

1.这首诗借景抒情,写出了边城征戍将士难以排遣的怨离别、怀家乡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2.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

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或自下而上);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上;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

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反衬的修辞手法。

3.这首诗如一幅画卷。

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5.描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画面,并说出其表达作用。

6.如何理解“何须怨”三字?7.“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如何理解?8.“一片”与“万仞”对照,明写了什么?暗写了什么?9.诗歌讲究炼字,你认为本诗中哪个字用得好,答案:3、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

4、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5、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6、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以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

7、运用了双关手法,诗人的真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寒,说那里没有春风,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关心征人的生活,对于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不给予一点温暖。

8、答:明写了玉门关的扼居险要,暗写了守关将士孤寂的处境。

9、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三.《塞下曲》[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1—2两句极富暗示性,你从中体验到什么,请分点写出。

2.诗后两句写法独特,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1)暗示敌人可能趁机出逃;(2)暗示已有敌情;(3)暗示敌人被围已久,已无力夜袭;(4)暗示将军极富作战经验,雪夜严密注视敌情。

2、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赶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赶的场景,所谓“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扣人心弦,引人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2.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3.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4.“春江水暖鸭先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答案:1、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2、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3、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

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这句诗不仅写出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早春景色,而且强调了实践精神,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探索精神.四.《诗经·关雎》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本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

可分为三个部分追求、思慕、迎娶。

2.《诗经》常用赋、比、兴手法,本诗所用起兴句是:_关关睢鸠,在河之洲_。

3.出于此诗的成语有:窈窕淑女_、__优哉游哉_、_辗转反侧等。

4.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辗转反侧_。

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且细心呵护的词:采之、友之、芼之、乐之。

5.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6.本诗所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7.结合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

8.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9.参照相关链接,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相关链接:[“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

“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

“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

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的主要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至深至远的影响。

[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个个优美的意境。

10.(1)统领全诗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11.形容青年男子热烈追求爱情的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2.形容对爱情的思慕和对问题的烦扰因而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诗句: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13.《关雎》: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慧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就是佐证。

答案:5、A 6、由爱情引起的相思之苦比兴手法7、君子:品行端正有修养的人;淑女:端庄娴静、美丽勤劳、善良纯洁的女子9、《关雎》从触动情怀的景物写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华羽流光,声音婉转。

听着它们悦耳的叫声,不禁引发了年轻人的联想,拨动了心中爱的琴弦,于是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慨。

赋中见兴,景中见情,意境优美。

五.《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阴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

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4.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答案:1、A(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2、凄清而苍凉的秋景,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3、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和色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