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安全的成语小故事

有关安全的成语小故事
有关安全的成语小故事

安全小故事(一)

上行下效

晋国曾流行一种讲排场、摆阔气的坏习气,晋文公便带头用朴实节俭的作风来纠正它,穿衣服不穿价格高的纺织品,吃饭也不吃两种以上的肉。不久以后,晋国人就都穿起粗布衣服、吃起糙米饭来。

启示:领导带头很关键。安全生产工作中,要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安全责任。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企业的经营者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坚持在安全的前提下生产,那么,这个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就能有效推进,就能真正落到实处。

蚁穴溃堤

古代,黄河岸边有一个村庄为了防止水患,村民们筑起了长堤。一天,有个老农偶尔发现蚂蚁窝一下子猛增了许多。老农心想:这些蚂蚁窝究竟会不会影响长堤的安全呢?老农要回村报告,路上遇见了他的儿子。老农的儿子听后不以为然地说:那么坚固的长堤,还害怕几只小蚂蚁吗?随即拉着老农一起下田了。当天晚上风雨交加,黄河水暴涨。咆哮的河水从蚂蚁窝始而渗透,继而喷射,最终长堤决口,淹没了沿岸的大片村庄。

启示:小事不慎,将酿大祸。安全生产同样如此,有时候忘戴一次安全帽,少拧一个小螺丝,都可能酿成大的事故。所以,凡事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当发现不安全的隐患后,必须迅速进行整改,避免问题积累,浅水沟里翻船。

好好先生

后汉时,司马徽从不谈论别人的短处,跟人说话,不论好事坏事,都说“好”。一次,有人问他是否平安,他回答说“好”,有人向他诉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仍然回答说“很好”。他的妻子责备他说,“人家认为你有德行,才告诉你。你为什么听到人家说儿子死了,反而也说好呢?”司马徽说,“像你说的这些话,也很好啊!”

启示:好好先生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时常看到。但是,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人,切记不能当好好先生,不能随波逐流。因为,安全生产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在事故隐患面前当好好先生,就可能酿成事故。

螳螂捕蝉

园中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知了。知了鼓动翅膀鸣叫,准备吮吸些清凉的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螳螂伸出两只像砍刀一样的前臂,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螳螂正要捉知了的时候,却不知道黄雀就在它的后面。黄雀伸长脖子,想吃掉螳螂。黄雀正想啄

食螳螂时,却不知道榆树下面有个拿着弹弓的小孩,把皮筋拉得长长的,正在瞄准它。孩子一心想射杀黄雀时,却不知道前面有个深坑,后面还有个树桩子。

启示:企业发展是主旋律,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也是市场经济的需要。但是,螳螂捕蝉的寓言告诉我们:人们在追求眼前利益时,往往容易忽视后面隐藏着的危险;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容易追求生产速度,而忽视生产的运行状态;在生产投入和安全投入上,往往容易考虑生产上加大投入去追逐效益最大化,而忽视安全投入。

宣王好射

周宣王喜欢射箭,并且喜欢别人称赞他的臂力过人,能用强弓。其实周宣王的弓,不过三石的力气就能拉开。周宣王把这张弓交给左右的人传看。左右的人都试着拉,但只把弓拉到一半,就装着拉不动的样子,恭维地说:“这张弓没有九石的力气拉不开。除了大王之外,谁还能够使用这张弓呢?”周宣王听了,非常得意。虽然他所用的弓不过只用三石的力气,但直到死他仍以为他用的弓需用九石的力气。三石是实际,九石是虚名。周宣王喜欢虚名而脱离了实际。

启示:安全生产工作不能图虚名。有些企业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做表面文章,徒有虚名,为了应付安全检查,搞突出行动,贴标语,挂横幅,写报告,形式做得很不错,结果检查结束了,安全工作也放松了。这样的虚名,于己有害,检查本身也成为一种形式,徒有虚名了古代思想家荀子说过“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防”主要是指超前教育,是一种事前的自我约束、软约束;“救”与“戒”则主要依靠检查监督,采用记录、谴责的手段督促纠正,带有强制性,是一种事中、事后的外在约束、硬约束。“救”与“戒”并非上策,只是安全管理的最后手段。

最经典成语故事大全精选

最经典成语故事大全精选 最经典成语故事大全精选:庸人自扰 唐睿(ruì)宗时,有个叫陆象先的人。他为人宽容,才学很高, 办事干练,素有威名。有一年,陆象先出任益州剑南道按察使。到 任后,对百姓十分宽厚仁慈。即使对于犯罪的人,也不轻易动刑, 而是讲道理以德服人。他的助手司马韦劝他说:你应该用严厉的刑 罚建立自己的威望。 不然,这里的百姓就会轻慢你,就没有人怕你了!陆象先听了, 摇摇头说:老百姓的事情在于道德教化和治理,只要社会安定,百 姓安居乐业,他们便会服从你,谁说只有用严刑才能树立自己的威 望呢?又有一次,一个小吏犯了错,陆象先只是批评了他一顿,劝他 以后不要重犯。而一个属下认为处理太轻,应该用棍子重重责打那 个小吏一顿。陆象先严肃地对他说:人情都是相通的。我责备了他,他难道会不理解我的话吗?他是你的手下,他犯了罪你也有责任,如 果一定要用刑的话,是不是应该先从你开始呀?这么一来,那个属下 不敢说话了,满脸羞惭地退了下去。 后来人们就用庸人自扰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枚乘清醒地看到刘濞阴谋反叛的祸害,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 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叠鸡 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一下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这时,枚乘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吴楚叛军。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 濞逃到东越被杀,其余五个王也落得自杀或被杀。这场叛乱只有三

成语包含哲理汇总成语蕴含的哲学道理

成语包含哲理汇总(成语蕴含的哲学道理) 一、在备考复习中注意收集和整理一些常用成语的,把握其中的哲理,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扼要浅析百条成语,供考生学习哲学常识时参考。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客观条件为基础。 2、望梅止渴———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会不同。 4、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5、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

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属唯心主义。 7、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8、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9、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10、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1、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

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12、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事物,必然事与愿违。 13、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5、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6、刻舟求剑———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7、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

成语故事读后感小学生作文300字10篇

成语故事读后感小学生作文300字10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成语故事读后感小学生作文300字范文一 暑假期间,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成语故事书,我在里面学到了很多成语。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成语故事是《拔苗助长》。 从前,有一个农夫他是个急性子,老是担心自己的禾苗长的不够快,于是他就把禾苗一棵一棵拔高了。第二天早上,他的儿子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不会得到成功。故事里的农夫就犯了这样一个思维错误。我们在学习中也应该避免犯这样的错误,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是有一个过程的,就像种禾苗一样,要一点一滴的积累,踏踏实实的学习,最后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我还学会了如何使用这个成语造句: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成语故事读后感小学生作文300字范文二 今天,我读了《不打不相识》这则成语故事,这则成语故事出自《水浒全传》第三十八回。 里面讲了宋江和戴宗还有李逵到酒馆喝酒,宋江感觉鱼汤不好喝叫人再去做几碗,但是,酒馆里没鲜鱼了,李逵说自己出去找渔夫买几条鱼,但是渔夫说:“主人不来不能开船”。李逵生气了,他放了好几只船上的鱼,惹怒了好几条船上的渔夫,渔主人张顺来了,张顺

大怒,他俩打了起来,张顺水性很好,他将李逵按在水中,李逵被呛得晕头转向,连声苦叫,后来,戴宗来了,这才停止了打斗。他认识张顺,并把李逵介绍了给张顺,张顺听了说:”原来是李大哥,只是不曾相识”,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不经过交手较量,相互之间就不可能深入了解,也就无法成为真正的朋友。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想交更多的朋友了。 成语故事读后感小学生作文300字范文三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成语故事》,是中国作者宋海峰主编。 这本书中有许许多多的成语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望梅止渴》《磨杵成针》。 《磨杵成针》的故事中讲啦立白少读书,因此不能集中心思读书,一天,李白又读的心烦起来,便走出去,途中遇见了一个老婆婆,正在磨一根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问道:您这是在干什么啊?老婆婆回答说:我这是把它磨成针呀!李白惊奇极啦,说:这么粗的铁棒,要把它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笑着说:我不停的磨下去,这根铁棒会越来越细,最后一定会被磨成针,怎么不行?李白听了很受感动,于是下定决心坚持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啦一位伟大的诗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要坚持就一定能成功。 读完了这本《成语故事》,启迪我们的智慧,让我们在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下自内而外发出儒雅的气息,变得知书达礼,心胸宽广。

法治成语故事汇总分析

法治成语故事 一、立法 1.约法三章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咸阳后,把关中各县父老乡亲英雄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乡亲英雄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2.大明法度 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提出“盖夫天下之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的思想。大明法度,即废除旧法、弊法,创立新法、善法;“众建贤才”,即革掉守旧平庸之吏,起用进取有为之士。他认为,国家是否富强,天下是否安宁,关键在于有没有法度,法度是否合理,是否有优秀的治世之才。王安石把法度和贤才的作用统一起来,认为法治和人才是治国理政的两个重要因素。

二、行政、执法、司法 1.执法如山 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冬十一月,太平公主赴雍州游玩,相中了当地寺院里的一盘水磨,未经寺院和尚同意,即吩咐从人准备强行运往京城,归为己有。寺院和尚迫于太平公主的权势,不敢阻拦,将此事告到雍州司户李元紘(hóng)那里。李元紘不畏权势,公正刚直,当即受理此案。经查,该水磨确系寺院合法财产,随即将水磨判归寺院和尚。这一判决,吓坏了李元紘的顶头上司雍州刺史窦怀贞,窦怀贞一向趋炎附势。他即刻命令李元紘将水磨改判给太平公主。李元紘对这种恃强凌弱、媚上欺下的行径无比愤慨。二话不说,当即挥笔在原判决书上书写“南山可移,此判无动”,坚决维持了原判。后世将这八个字逐渐浓缩成了“执法如山”。 2.秉公执法 皇甫文备,是武则天时代残酷的狱吏,诬蔑徐有功(当时主管刑法的官吏)与叛逆分子勾结,并向皇上呈报徐有功的罪状,经查,徐有功并没与叛逆分子勾结,武则天特地为徐有功解脱被诬陷的罪责。不久,皇甫文备被人告发,但徐有功却按法律制度公正地来处置他,有的人向徐有功说:“他先前诬陷你,想要置你于死地,现在你反而想放了他,为什么呢?”徐有功说:“你说的那是私仇,我是坚持公正执法的人,怎么可以因为个人的恩怨而去影响公正判案呢?”这就是秉

(完整版)50个成语故事大全

50个成语故事大全 1、专心致志 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志:志趣,心意。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 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 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 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

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

常见成语解析及成语故事

常见成语解析及成语故事 换骨夺胎 【注音】huàn gǔ duó tāi 【成语故事】换骨夺胎原是道家传说吃了金丹换去凡骨凡胎后成仙。古代文人借用以前古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黄庭坚认为这是换骨法,深入研究古文的原意进一步加以刻划形容,这叫夺胎法。也有人说不蹈古人一言一句,用夺胎换骨法可以点铁成金。 【出处】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宋·释惠洪《冷斋夜话·换骨夺胎法》 【解释】比喻诗文活用古人之意,推陈出新。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诗文等 【相近词】脱胎换骨、夺胎换骨 【成语举例】他临摹古画有换骨夺胎之妙,当然能够乱真。 提名道姓 【拼音】tí míng dào xìng 【成语故事】王夫人、薛宝钗、林黛玉等在贾母房内聊天,有人汇报史湘云来了,众人迎接,大观园内又多了一位金钗。贾宝玉跑来看史湘云,一见十分快乐,亲热的叫她的名字。王夫人要他不要提名道姓,她们在一起又玩个昏天黑地。 【出处】这里老太太才说这一个,他又来提名道姓的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1回

【释义】提、道:说。直呼别人姓名,对人不够尊敬。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直呼别人姓名 【相近词】指名道姓、习题名道姓 【反义词】含沙射影 【成语例句】 ◎你得喝醉哟,不然哪里敢!既醉,则挑鼻子弄眼,没必要提名道姓,而以散文诗冷嘲,继以热骂:头发烫得像鸡窝,能孵小鸡么?曲线美,直线美又几个钱一斤?老子的钱是容易挣得?哼!诸如此类,无须管层次清楚与否,但求气势畅利。 ◎设若要摆,也不应该提名道姓。 随遇而安 【注音】:suí yùér ān 【释义】:随:顺从;遇:遭遇。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出处】:清·刘献廷《广阳杂记》一:“随寓而安,斯真隐矣。”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4回:“吾生有涯,浩劫无涯,倒莫如随遇而安。”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含褒义;指能顺应环境 【示例】:不过能够~——即有船坐船云云——则比起幻想太多的人们来,可以稍为安稳,能够敷衍下去而已。(鲁迅《两地书》六)【近义词】:与世无争、随俗浮沉

三年级经典成语故事大全

三年级经典成语故事大全 导读:本文三年级经典成语故事大全,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四分五裂】 战国时,七国之中秦国最为强大。其他六国想联合起来共同与秦国抗衡。秦王的策略是各个击破,就派张仪去分化六国。张仪对魏王说:“魏国无法与接壤的五国都相处得一样好,搞不好就会四面受敌,国家四分五裂,不如与秦国修好。”魏王被说服了,与秦国结了盟。 [提示]形容不完整或不团结。 【一鸣惊人】 春秋时,楚庄王当国君的前三年,只知享乐,不管国事。申无畏出了个谜语让他猜:“有只大鸟,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笑着说:“这只鸟,要么不飞不鸣,要飞就直冲云霄,一叫就让人震惊。”从此,他励精图治,成为霸主。 [提示]比喻一个平时默默无闻的人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 【一日千里】 北宋年间,洛阳镇守钱惟演在城里修了一座驿舍,特请本城文豪谢希深、尹师鲁和后起之秀欧阳修,各做一篇文章。尹的文章用字最少,而且洗练生动。欧阳修暗暗称赞,当晚便去向他虚心请教。事后又把自己的文章重新改了一遍。尹师鲁看后,感慨地说:“欧阳修进步真快,简直像一日前进一千里一样。”

[提示]原来形容马跑得很快。现在形容进步快或发展迅速。 【对症下药】 三国时有个名医华佗给两个发烧头疼的人看病,用了不同的药。两人觉得奇怪,为什么同样的症状,却用药不同?华佗对他们说:“你的病是由内部伤食而引起的,他的病则是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服药后,他俩的病果然很快便好了。 [注释]症:病症 [提示]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有关措施。也作“对症用药”。 【风吹草动】 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被楚平王追杀,他逃到昭关。由于楚军在关口盘查很严,他出不了关。因为着急和忧愁,一夜之间他的须发全都变白了。凭着相貌短时间内的巨大变化,他混出了昭关。逃亡的路上,他经常在芦苇和草丛里穿行,由于精神高度紧张,稍有风吹草动,他就赶紧躲起来。 [提示]比喻一点点动静或轻微的动荡。

常见成语故事及解析

常见成语故事及解析 【注音】mǎ gé guǒ shī 【成语故事】东汉时期,北方匈奴发生动乱,大将军马援率军前去镇压骚乱,他英勇杀敌,大破匈奴,平定了边境的动乱,皇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他62岁时,匈奴又侵东汉,马援请求带兵出战说:“男儿当死于沙场,以马革裹尸还葬”,同年病死在军中。 【典故】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释义】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作战英勇 【相近词】赴汤蹈火、决一死战 【相反词】临阵脱逃 【英文】bewrappedinahorse'shide 【成语造句】 ◎支队长这样阐释任务,定是把张敏带到了古代边塞诗的意境中,那沙碛、冷月、相搏的戟戈、喊风中噼啪作响的战旗……古代军人那种马革裹尸的豪迈的悲怆,◎这让我很为难,也很困惑,我知道祖父这个举动暗

示着什么,尽管那时我不过是个孩子,但我实在对驰骋沙场马革裹尸兴趣不大。 【注音】jiān zhǔ zì dào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杨炎因家族以孝出名而被唐德宗选拔为宰相,他上任把个人恩怨看得很重,引起朝中ん臣的不满,宰相卢杞寻机报复,把他的私宅购作官署,弹劾他“强迫官吏代卖私第,高估房价,同时还监守自盗。”唐德宗下令处死杨炎。 【出处】杞怒,谪晋衡州司马,更召他吏绳之,曰:‘监主自盗,罪绞。’《旧唐书·杨炎传》 【解释】窃取公务上自己看管的财物。同“监守自盗”。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盗窃自己看守之物 【相近词】监守自盗 【相反词】以身作则 【成语举例】我们要坚决打击监主自盗的现象。 【拼音】lǎo pí dāng dào 【成语故事】南北朝时期,王罴任华州刺史,修筑城墙加强防御。神武派韩轨、司马子如率军前去偷袭华州,王罴丝毫也没有发觉,敌人爬上城墙时他还在睡觉。见有动静,王罴赤身裸体拿起大棒迎敌,大声喝道:“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 【出处】罴除华州剌史……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

最新成语故事集锦

最新成语故事集锦 一鸣惊人 战国时期,齐威王继承王位已有三年了,但是他整天饮酒作乐,不理朝政。 大臣淳chún于髡想了个激励齐威王的办法。他说:“大王,臣听说齐国有一只大鸟,三年来不飞也不叫……”他故意停顿一下,试探地问:“大王明白这是一只什么鸟?”齐 威王明白淳于髡在暗喻自己,不由得大笑起来。笑过一阵后,他才说:“此鸟不飞则已, 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那以后,齐威王就到各地去视察。看到称职的大夫,就给予奖励;发现一个破坏生 产的大夫,就扔进油锅处死。之后,他又严格整顿军队,打败了入侵的魏国军队。齐威王“一鸣惊人”,使各国君主都感到震惊。 成语“一鸣惊人”比喻平时默默无闻,突然干出一番惊人的事业来。 按兵不动 春秋末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位于晋国东部的一个弱小国家——卫国,长期以来 受着强大晋国的压迫,苦不堪言。这个时候卫国的国君——卫灵公,毅然投靠了与晋国同 样强大的齐国,缔约结盟。 这种做法令当时晋国的执政卿赵鞅十分恼怒,集结大军准备讨伐卫国,大军出发前, 赵鞅先派大夫史默出使卫国,暗中调查卫国内部的状况,并约好在一个月后回来报告,但是,一个月,两个月很快过去了,史默仍旧没有消息,赵鞅不明白究竟出了什么意外状况,晋国内部也开始议论纷纷,史默已经被卫国杀害,不可能再回来了。况且卫国只但是是一 个弱小的国家,不如干脆出兵,一举击破,赵鞅否定了这种说法,他认为卫国之所以敢背 叛晋国投靠齐国,必须已经做好了十分充分的准备,贸然进攻,会使晋国损失巨大,所以 在史默控听消息回来之前,决不能草率采取行动。就这样等了半年之久,史默最后回来了。赵鞅问他:“为什么耽搁这么长的时间呢。 史默答道,经过六个月的观察,卫灵公很有才干,国内贤臣很多,人民拥戴,举国上 下团结一心。如果我们要依靠武力使卫国屈服,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经过这半年来, 还是寻找不到卫国的弱点,所以我只好回来了。 赵鞅听后,同意史默的看法,暂时打消了攻打卫国的念头,按兵不动,等待时机。 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很能谈论用兵之道,连赵奢也难 不住他,日子长了,赵括便以为天下没有人能及得上自己。

《生活与哲学》常考名言、成语、谚语、诗歌解析!

《生活与哲学》常考名言、成语、谚语、诗歌解析! 二、成语谚语 生活与哲学 1、守株待兔 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想问题、办事物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把事物的个别现象当成了一般规律,把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当成了必然联系。 2、田忌赛马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3、刻舟求剑 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 4、揠苗助长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5、按图索骥 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6、智子疑邻 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 7、审时度势 解析:说明了看问题、做事情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8、对症下药 解析:体现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9、对牛弹琴 解析:这个成语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又如,“张冠李戴”、“良莠不分”、“不分皂白”等同属此类。

10、画龙点睛 解析:这个成语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又如,“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 11、本末倒置 解析:这是违背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流与支流,主次颠倒。又如,“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兼收并蓄”、“良莠不分“等,亦属此类。 12、唇亡齿寒 解析: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又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同属此理。 13、竭泽而渔 解析:这个成语体现的是一种违背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它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又如,“杀鸡取蛋”、“毁林种田”等,同属此类。 14、看相知命 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把两种互不相干的事情强拉硬扯在一起,臆造出一种“联系”。又如,“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彗星,不祥之照”等,同属此类。 15、故步自封 解析:这个成语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而是用静止的观点对待事物。又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都属此义。 16、水滴石穿 解析: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又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契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同属一理。17、适可而止 解析:这个成语体现了适度的原则。由于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这就是掌握尺寸,坚持适度。又如,“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都是这个道理。

成语故事读后感300字(共7篇)

成语故事读后感300字(共7篇) 闻鸡起舞”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有志之士准备为国效力而奋发图强。 它的典故是: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祖逖,在十四五岁的时候,下决心要认真读书。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经常请教他人,到洛阳巡师访友,探讨学问,增长了知识和才能,逐渐受到人们的称赞。与名士刘琨认识,他们一起到州里做主簿。两人志趣相投,白天同赴州府办公,晚上同住一室,互相切磋知识,畅谈人生理想。每到深夜,一听见喔喔的鸡啼声,两人就起来舞剑,一直舞到东方发白。“闻鸡起舞”成了他们每天必修的功课。 祖逖经过勤学苦练,最终成为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军。当匈奴攻陷洛阳,晋帝被俘时,他用自己的学识与才干夺回了黄河以南的全部国土,保卫了自己的国家。 看到祖逖能够天不亮就起床练习武艺,让我很感动。我长大了想当一名军人,像祖逖那样为国效力。我也要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锻炼身体,长大报效祖国。小学生成语故事365读后感成语故事读后感300字(2)| 返回目录最近我读了《成语故事365》这本书。我觉得拔苗助长这个故事讲得很有意思,现在我就给大家讲讲拔苗助长这个故事。 以前,有一个人他的性子很急。有一天,他种了一些秧苗,种下秧苗后,就希望秧苗立刻长大成熟。他几次去田里看秧苗,都没看出秧苗长高,心里很着急。有一天,他突然想:如果把秧苗往上拔一拔,秧苗不就长高了吗?想到这里,他快步跑到田里,把秧苗一株一株地都往上拔了一大截。就这样整整干了一天,他才把田里的秧苗都拔高了。晚上,他回到家里高兴地对家人说:“我今天辛苦了一整天,总算是帮田里的秧苗长高了!”

第二天,他的儿子跑到田里一看,原来绿油油的秧苗,现在全都枯黄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做事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把事做好。不能像故事里的那个农民一样那么着急,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做好。 《成语故事365》读后感范文成语故事读后感300字(3)| 返回目录成语故事365读后感范文 最近我读了《成语故事365》这本书。我觉得拔苗助长这个故事讲得很有意思,现在我就给大家讲讲拔苗助长这个故事。 以前,有一个人他的性子很急。有一天,他种了一些秧苗,种下秧苗后,就希望秧苗立刻长大成熟。他几次去田里看秧苗,都没看出秧苗长高,心里很着急。有一天,他突然想:如果把秧苗往上拔一拔,秧苗不就长高了吗?想到这里,他快步跑到田里,把秧苗一株一株地都往上拔了一大截。就这样整整干了一天,他才把田里的秧苗都拔高了。晚上,他回到家里高兴地对家人说:“我今天辛苦了一整天,总算是帮田里的秧苗长高了!” 第二天,他的儿子跑到田里一看,原来绿油油的秧苗,现在全都枯黄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做事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把事做好。不能像故事里的那个农民一样那么着急,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做好。 小学生读后感范文:《成语故事365》成语故事读后感300字(4)| 返回目录最近我读了《成语故事365》这本书。我觉得拔苗助长这个故事讲得很有意思,现在我就给大家讲讲拔苗助长这个故事。以前,有一个人他的性子很急。有一天,他种了一些秧苗,种下秧苗后,就希望秧苗立刻长大成熟。他几次去田里看秧苗,都没看出秧苗长高,心里很着急。有一天,他突然想:如果把秧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接龙 成语典故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成语典故 有志者事竟成 东汉初期,地方豪强张步占领着青州十三地,刘秀的大将耿龠自告奋勇要去平定张步。耿龠真扑张步的巢穴凤县,张步调集二十万军队准备决一死战。在激战中,耿龠腿部中了一箭,他咬咬牙,挥刀砍断了箭杆,然后他冲入敌阵,继续与敌人拼杀。第二天,部将陈俊建议休战,耿龠不听,他激励将士再战。经过一天的激战,终于把张步的军队杀败了。刘秀前来慰问,他说:“耿将军,你胜利了。真的是有志者,事竟成啊!”有志者事竟成这个成语说明一个人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决心,最后一定能取得成功。 半途而废 战国时代,有个叫乐羊的人到别国去寻师求学。一年后,他兴冲冲地回家了。妻子正在织布,她问:“你的学业完成了?”“还没有,我很想念你,特意回家来看看你。”妻子马上拿起剪刀,把机上的丝线剪断了。“好好地一匹布,干嘛要把它剪断?”“布是一丝一丝的累积成的,把它从中剪断,前面的功夫就白费了。你在外面求学,若是半途而废,不是一样的道理吗?”乐羊恍然大悟,告别妻子,马上就走。乐羊这一去,直到七年后才回来这个故事载于《后汉书·列女传》,告诉后人,做事必须有始有终,成语半途而废,由此而来。安步当车 战国时,齐国有个文人叫颜斶,他有官不做,偏偏跑到深山去隐居。在山里,他吟诗作画,下棋操琴,日子过得很悠闲。有一天,齐国国王派人找他到宫里去。国王见了他便喝到:“喂,走上来!”“你找我,应该你过来。”齐国国王见他这样嘴硬,十分生气。边上的大臣劝颜斶赶快走上去,大臣说:“国王是一国之君,你得听他的。”他说:“照你这样说,我走上去,不是巴结他吗?”国王大怒:“是国王高贵,还是你高贵?”“当然,我比你国王高贵。”“好,你举个例子听听,说不出我就杀了你。”颜斶讲了一个故事:一次,秦兵去攻打齐国,大队

(完整)初中生必须掌握的150个成语中有成语故事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他只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 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阿斗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偃旗息鼓三国时期,刘备派老将黄忠率兵去袭击曹操的粮草大军,被曹操包围,赵云前去解围,被曹操追杀。赵云兵少势弱,他敞开营门,偃旗息鼓,只身站在营门口,曹操怕中计就撤退,被赵云的士兵伏击,赵云趁机追击,把曹军打得大败。 七步成诗三国时期,曹操的小儿子曹植才思敏捷,文笔隽美,深受曹操的喜欢。他的哥哥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朝做了皇帝,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曹植作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囫囵吞枣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取长补短战国时期,滕文公从楚国路经宋国时会见孟子,孟子给他讲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励他要以尧舜之道治理天下,还要他截长补短,发挥地区优势,以仁政来治理天下,滕国可以成为一个强国。滕文公听了孟子的言论未置可否,只是微笑应付。【出处】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孟子·滕文公上》【解释】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 处。 管中窥豹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从小开始学习写字、绘画,聪明过人,深得父亲的喜爱。一次父亲的朋友及门生在玩骰子时,王献之在旁观看,说了一句“南风不竞!”门生听了笑道:“小孩子是管中窥豹,只看到一个斑点。”【典故】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释义】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 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栩栩如生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作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自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出处】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茫茫然周也。《庄子·齐物论》【解释】栩栩:活泼生动的 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呕心沥血唐朝诗人李贺不愿暴露他的皇室远亲身分,只身参加科举做了小官。他 在诗歌上却花费了全部的精力与心血,他经常命书童背一个袋子装他路上偶得的诗句,他的“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堪称他治学的写照,他母亲认为他是在吐心。【典故】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唐·韩愈《归彭城》诗【释义】呕:吐;沥:一滴一滴。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故事大全.txt当你以为自己一无所有时,你至少还有时间,时间能抚平一切创伤,所以请不要流泪。能满足的期待,才值得期待;能实现的期望,才有价值。保持青春的秘诀,是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不是生活决定何种品位,而是品位决定何种生活。成语故事大全 南柯一梦 隋末唐初的时候,有个叫淳于尊的人,家住在广陵。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树影婆婆,晚风习习,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尊过生日的那天,亲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贪了几杯。夜晚,亲友散尽,他一个人带着几分酒意坐在槐树下歇凉,醉眼膝俄,不觉沉沉睡去。 梦中,他到了大槐安国,正赶上京城会试,他报名入场,三场结束,诗文写得十分顺手,发榜时,他高中了第一名。紧接着殿试,皇帝着浮于弊生得一表人才,举止惆院,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许配给他为妻,状元公成了驸马郎,一时成了京城的美谈。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淳于尊被皇帝派往南河郡任太守,一呆就是20年。淳于尊在太守任内经常巡行各县,使属下各县的县令不敢胡作非为,很受当地百姓的称赞。皇帝几次想把淳于尊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淳于太守离任,纷纷拦住马头,进行挽留。淳于尊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向皇帝说明情况。皇帝欣赏淳于尊的政绩,赏给他不少金银珠宝,以示奖励。有一年,敌兵入侵,大槐安国的将军率军迎敌,几次都被敌兵打得溃不成军。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动,急忙召集文武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兵逼近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无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平田养尊处优,享尽荣华,朝中一旦有事,你们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胆小怯阵,一句话都不说,要你们何用?” 宰相立刻向皇帝推荐淳于尊。皇帝立即下令,让淳于尊统率全国精锐与敌军决战。 淳于尊接到圣旨,不敢耽搁,立即统兵出征。可怜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兵刚一接触,立刻一败涂地,手下兵马被杀得丢盔解甲,东逃西散,淳于尊差点被俘。皇帝震怒,把淳于尊撤掉职务,遣送回家。淳于尊气得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但见月上枝头,繁星闪烁。此时他才知道,所谓南河郡,不过是槐树最南边的一枝树干而已。 后生可畏 【读音】 hòu shēng kě wai 【解释】后生:青年人,后辈;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也!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称赞年轻人。 【近义词】少年老成、长江后浪推前浪 【反义词】少不更事、乳臭未干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称赞年轻人 故事: 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他目睹了这场考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讲的是公元前637年那时候的一个故事。当时重耳到流亡到楚国,看到晋国公子来自己的国家,就盛情招待他。在喝酒的时候,楚成王因为开心喝得有点多,就跟重耳开玩笑,“我今天盛情招待你,等你哪天当上了晋国的国君,你会怎么报答我今天的盛情呢?”重耳听到便说,“哈哈哈,楚成王您不是开我玩笑吗?你们楚国地大物博,什么东西都不缺,什么宝贝君王您都见过。我都不知道该用什么东西来表示感谢呢。”楚成王一听不快乐了,“这样,你就什么都不表示了吗?” 重耳想了想,庄重地说,“这样吧,楚王,假如到时候晋国和楚国要是打战的话,我就命令我们晋国的军队向后退九十里来报答您。但假如我们退后这么远,您还是想打的话,那么我会命令我的军队奋力攻打您的军队了。”这话一出口,楚成王的臣子就不答应了,“君王,他口出狂言,把他给杀了吧!听得我都生气了,好大的口气啊。”楚成王摇了摇头,“是我不对在先,招待了人家一下就跟他要报答。他贵为公子却不在晋国,在外仍然有这么多的忠心臣子跟着,将来必成大器。” 几个月后重耳带着自己的手下们在楚国的引领下到了秦国,在秦国的帮助下回了晋国当上了晋文公。时间飞逝,谁还记得当时在酒宴上的玩笑话呢。又过了三年,晋国和楚国不断强大起来,为了国家的将来两国都想让宋国加盟,终于晋国和楚国间开始有了冲突。打还是

不打,其实楚成王是不想打的。但臣子们一直觐见,不得不答应楚晋交战。 晋国的军队和楚国的军队真有兵锋相见的一天。心里记着当时口头下的承诺,晋文公在打战前就下令,“所有军队退后九十里!”这还没打战就往后退,奇了怪了啊。大家耳朵听着脑袋里还在飞快地运转,始终不理解为什么下这样的指令。这时狐偃就大喊,“晋文公在当时流亡的时候受到楚成王的恩待,作为报答,晋文公答应在两军交战之时退避三舍。我们是晋国的士兵,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退,往后退!九十里,后退!”听罢大家就往后退,可楚国还是往前追赶,终于大战爆发了。但晋国大胜楚国。

精选经典成语故事及解析

精选经典成语故事及解析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精选经典成语故事及解析》的内容,具体内容: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歧路亡羊.杨朱是战国时代的人。有一天,杨朱的弟弟杨布穿了一件白衣服出门。回来时,...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歧路亡羊 .杨朱是战国时代的人。有一天,杨朱的弟弟杨布穿了一件白衣服出门。回来时,因为天下雨,就在朋友处借穿了一件黑衣服回来了。他家的狗追着他狂叫。杨布很生气,拿了棒子要打狗。杨朱劝他说:"不要打狗了,你平心静气的想一想:假使你的狗出去的时候,是一条白的,回来时转成了一条黑狗,你是不是就能认出来呢?" 杨朱的邻居走失了一只羊。邻居全家出动去找寻,又来找杨朱的学生帮忙。杨朱说:"只是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要那么多人去找呢?"邻居说:"因为岔道太多。"晚上大家空手回来了,杨朱问:"怎样去了这么多人还找不到呢?"邻居说:"哎,岔道上还有岔道,我们不明白羊跑到哪条路上去了。"杨朱一整天都没有说话。 "歧路亡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 从容不迫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庄子,在一次与另一位哲学家惠子辩论时,

指着水中的鱼说:"它从容不迫地游来游去,多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那条鱼,怎么知道?"庄子说:"鱼快不快乐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我们自己快乐,所以可以认为水里的鱼同样非常快乐。" [提示]形容镇定自若,不慌不忙。 何去何从 楚怀王由于听信谗言,将直言進谏的屈原流放,三年后也不召回。屈原去找算卦的郑詹尹说:"我心里有不明白的,想请先生指教。"詹尹拿起龟策(算卦具)说:"您想明白什么?" 屈原问:"我就应刚正不阿持续我的忠诚呢,还是迎来送往安享天年算了?是去田地里努力耕作呢,还是与士大夫往来求取名声?是为了進谏忘记身家性命呢,还是苟且偷生持续富贵?就应像千里马一样桀骜不驯呢,还是像水中的凫一样随波上下?这些哪个好哪个坏?我就应何去何从?" 詹尹放下龟策说:"对不起!用您的心去做您想做的事吧。龟策算不出来您问的。" "何去何从"指在重大问题上方向性的选取。 大器晚成 三国时,有个叫崔林的人,年轻时既没成就又无名望,被亲朋好友看不起,只有堂兄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就,崔林以后一定能成大器的。"后来,崔林果然在魏文帝曹丕当政时做了大官。 [注释]器:指才能。 [提示]比喻有大才能的人要经过长期磨练,往往成名较晚。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成语故事最短

成语故事最短 导读:成语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看看下面的成语故事大全吧! 成语故事大全最短 1.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蕴含哲理的成语故事

蕴含哲理的成语故事 ,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所长无用 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妻子擅长织白绢。他想迁到越国去。友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的。”“为什么?”“草鞋,

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越国人习惯于赤足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 【感悟】一个人要发挥其专长,就必须适合社会环境需要。如果脱离社会环境的需要,其专长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我们要根据社会得需要,决定自己的行动,更好去发挥自己的专长。 才高八斗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300字6篇

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300字6篇 导读: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300字1 《成语故事》这本书,内容丰富,平且配有插图,使我更容易理解。 里面的成语故事有300多条,例如有不可救药,爱屋及乌,初出茅庐,南柯一梦……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黔驴技穷》,故事讲的是在古时候,贵州这地方没有毛驴,有一个人就从其他地方呆了一头毛驴来到贵州,并且把它放在山底下,当地的老虎看见驴子长得比自己还高大,以为是什么怪物,不敢接近它,只是藏在树林深处偷看。有一天,老虎正在偷看驴子,驴子突然大叫一声,老虎以为驴子发怒了,要咬自己,吓得赶紧逃走了,后来,老虎经过长时间观察,发现驴子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便一步步靠近驴子,驴子大怒,并用蹄子踢它,这时,老虎终于看透了驴子,原来驴子的本领不过如此啊!于是,跳起来把驴子吃掉了。这个故事比喻只有一点本领也用完了。所以,我们在做事情时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必须要经过长时间观察和深入了解,才能获得成功。 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300字2 今天我读了《铁杵磨针》这个成语故事,读完以后我明白了好多的道理。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在风和日丽的一天,李白又没去上学,他跑到外面去玩耍、路边的的花草使李白

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这么美的景色,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来到一个破茅屋门口,看见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说:“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说道。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故事虽然不长,但是道理却很深刻。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如果在学习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300字3 《中国历史故事》是一本讲在战争时期中一些有名而且还杀敌效国的大人物。 里面有大禹治水,卧薪尝胆,“强县令”董宣,“书圣”王羲之,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大文豪苏东坡,留取丹心照汗青,武昌起义等等,这几个故事让我有很大的感受,尤其是大禹治水,禹走过三次走过家门却没有一次进去看看儿子和妻子,由此可见,禹是多么希望早日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