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3动车事故分析及思考
7.23动车组事故原因分析及我们如何加强安全保护

7。
23动车组事故原因分析及我们如何加强安全保护一、事故原因分析2011年7月23日20时30分05秒,甬温线浙江省温州市境内,由北京南站开往福州站的D301次列车与杭州站开往福州南站的D3115次列车发生动车组列车追尾事故,造成40人死亡、172人受伤,中断行车32小时35分,直接经济损失19371。
65万元。
经调查认定,“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是一起因列控中心设备存在严重设计缺陷、上道使用审查把关不严、雷击导致设备故障后应急处置不力等因素造成的责任事故。
具体原因如下:(1)设备缺陷+雷击+信号错误国务院事故调查组通过周密细致的现场勘察、检验测试、技术鉴定、调查取证、综合分析和专家论证,查明“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的原因是:通号集团所属通号设计院在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研发中管理混乱,通号集团作为甬温线通信信号集成总承包商履行职责不力,致使研发的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存在严重设计缺陷和重大安全隐患。
铁道部在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招投标、技术审查、上道使用等方面违规操作、把关不严,使其上道使用.当温州南站列控中心采集驱动单元采集电路电源回路中保险管F2遭雷击熔断后,采集数据不再更新,错误地控制轨道电路发码及信号显示,使行车处于不安全状态。
雷击也造成5829AG轨道电路发送器与列控中心通信故障,使从永嘉站出发驶向温州南站的D3115次列车超速防护系统自动制动,在5829AG区段内停车。
因轨道电路发码异常,司机三次转目视行车模式起车受阻,7分40秒后才转目视行车模式以低于20公里/小时的速度向温州南站缓慢行驶,未能及时驶出5829闭塞分区。
因温州南站列控中心未能采集到前行D3115次列车在5829AG区段的占用状态信息,使温州南站列控中心管辖的5829闭塞分区及后续两个闭塞分区防护信号错误地显示绿灯,向D301次列车发送无车占用码,导致D301次列车驶向D3115次列车并发生追尾。
723事故反思

723事故反思【篇一:反思7.23】反思灾难发生后有关部门的种种反应,我们发现有关部门在应对突发事故时缺乏智慧和人性,在危机公关方面可以说是稀里糊涂。
7.23动车追尾事件的发生,从一个自然人的角度去面对这场人间悲剧来说,虽不是切身经历,但足以让人心痛,短短数日,中国高铁连续出现几次事故,而由已这次事故更让人揪心,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也指出这是一场“特别重大事故”。
在事件发生后,各大电视媒体、纸媒、网站等从各自专业领域进行剖析,来自社会各方的各种声音也使得舆论成了一锅“八宝粥”。
任何事件发生后,需要有人问责、需要去深挖事件原因、需要善后处理……作为受众,需要冷静的思考,现在的国人不缺乏热情,如果能在从业角度做一些理性的分析,或许在付出如此大的生命代价后,能产生些意义。
微博传媒时代信息传播速度令人震撼在万能微博时代的到来,很显然,铁路当局没有了掩盖或弱化事件的能力,全民直播使得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全民围观,网上开展了救援直播和爱心传递,相比3年前的胶济铁路相撞事件的死亡70人致伤416人的代价,此次虽然从生命的数字来说弱于当时,但任何一场以生命而代价的悲剧都足以让当局警醒。
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此次事件的影响和传播面要远远大于3年前。
多次重大事件后,传媒的第一时间介入使得妄想遮蔽或掩埋事实真相的动作都是徒劳且让人痛恨的。
铁道部显然知道这一现状,我想作为国家部委之一的铁道部,在事发后,显然引入了国务院的危机公关的智库,从后续的姿态来看,的确有幕后智库们的影子和痕迹。
几句不想再看到的话作为中国体制内的铁路部门,在宣传体制上必然是存在着一些模式化的语句,个人理解某些笔杆子们的无奈。
但是在一个公众对知情权越来越高的信息高度传播的传媒新时代,民众对公权机构的透明度和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
那种局限于衙门内固步自封,还固守老一套的宣传制度和报道模式应该被“领导们”所摒弃。
时代在进步,官员们的整体思维也该从上到下的“清洗”。
723动车事故分析及思考

”723“事故原因分析及思考2011年7月23日晚上20点30分左右,甬温线永嘉站至温州南站间,北京南至福州D301次列车与杭州至福州南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事故,导致D301次1、2、3列车厢侧翻,从高架桥上坠落,毁坏严重,4车厢悬挂桥上,D3115次15、16车厢损毁严重。
截至7月29日,事故已造成40人死亡(其中2名外籍人士),200多人受伤,D301次列车司机当场死亡。
对于任何铁路专业人士而言,动车组相撞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因为动车组装有自动防护系统(ATP),如果后车迫近前车,系统将会自动导致后车停车,司机“就是想撞也撞不上”。
据《东方早报》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铁路建设高级顾问王梦恕表示,中国高铁在控制系统、信号系统方面很成功,能保证后面不追尾、前面不撞车。
那么,这起不可思议的事故究竟如何发生的?南方周末记者由铁道系统内部核心人士了解到,事故原因已经基本查明,其中调度方面有着难以推卸的责任,而信号系统也在最为关键的时刻出现了最致命的错误。
此前,由铁道部总调度长调任上海铁路局担任局长的安路生在事故发生后曾向外界通报了7.23事故的初步分析结果,他是这样说的,由于温州南站信号设备在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遭雷击发生故障后,导致本应显示为红灯的区间信号机错误地显示为绿灯;而温州南站值班人员对新设备关键部位性能不了解,没能及时有效发现和处置设备问题;电务值班人员安全意识敏感性不强,没有意识到信号可能错误显示,未按有关规定进行故障处理,这一系列问题导致了这场事故的发生。
人们对此次事故众说纷纭,但我认为总的来说,造成事故的原因大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系统方面和人为方面的原因。
系统方面的原因是铁路信号系统存在严重缺陷,由于雷电和暴雨的影响发生故障,导致本应显示为红灯的区间信号机错误地显示为绿灯。
7.23铁路事故反思材料

法新社称印度铁路是“世界上最致命的铁路,2009年印度火车事故共造成25705人死亡。
尊重人的生命是人权的第一要义,但有些事件的发生确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事故造成36人死亡、192人受伤。
此事故发生在京沪高铁开通不久,又是暑期运输期间,令全国上下十分震惊,在社会上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铁路安全形势严峻。
作为一名铁路客运管理干部,我充分认识到安全职责大于天,安全工作压倒一切工作,我们务必集中精力,迅速行动起来,狠抓安全,落实管理,切实采取措施,理清安全管理思路,迅速扭转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
摒弃傲慢,政府才会赢得民心,放下偏见,人民才能融入社会。
检验事件反思的最终成果是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任何一个政党从来都不会缺少“为人民服务的理论,但缺失的往往是心态和执行力。
公众也不应有因个别事件而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偏见。
一个处在转型和发展关键时期的社会,矛盾集中爆发,这是任何国家成长和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
前苏联时期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1998年德国的高铁事故和最近日本的福岛核泄漏事故无不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
7.23铁路事故反思材料
一次次的铁路安全事故向我们每一名铁路职工搞响了安全警钟,为深刻吸取723铁路事故的惨痛教训,以下是为你整理的7.23铁路事故反思材料,希望能帮到你。
7.23铁路事故反思材料篇12011年7月23日20时30分,北京西开往福州的D301列车运行至甬温线上海局管内永嘉—温州南间瓯江大桥处,与前行的杭州开往福州南D3115次动车组列车发生追尾事故。
执政者要植入“权为民所赋的思想,深刻认识到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就是一对密不可分的恋人关系,在理论上并无上下之分,更无轻重尊卑之别。
723动车事故分析及思考

723动车事故分析及思考723动车事故是中国铁路史上一次严重的安全事故,发生在2011年7月23日,涉及甬温线(宁波至温州)的动车组列车。
这次事故造成40人死亡,171人受伤,其中还包括一名外籍旅客。
根据官方的事故报告,事故起因主要为设备故障和人员失误。
以下是对这次事故的分析和思考。
首先,设备故障是导致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调查,事故发生时,动车组的牵引系统存在故障。
具体来说,动车组的受电弓(电力机车设备,用于将电流从接触网引入机车)出现了故障,导致其与接触网之间的接触不良,进而引发了事故。
此故障的原因可能为制造商的质量控制问题,或者是设备在日常维护中未得到妥善的保养和修复。
其次,人员失误也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因素。
根据报告,当时动车组的相关操作员并没有及时发现并处理牵引系统的故障。
再者,相关工作人员在执行任务时并未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甚至在非必要情况下进行了错误的操作,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这种人员失误表明了铁路公司在员工培训和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
另外,从这次事故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在安全性与设备质量上仍需要进一步提高。
尽管中国高速铁路在发展速度和总长度上都有很大进步,但是安全性能和技术水平却并非简单增加投入就能提升的。
铁路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应该在铁路建设和运营中加强安全管理,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特别是在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必须要进行全面的实验验证和安全检测,以确保其安全性。
然而,尽管723动车事故带来了沉痛的教训,但也催生了中国铁路安全性能的提升。
事故发生后,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动车组和电力机车牵引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对动车组和电力机车牵引设备的安全管理进行全面排查和整改。
此外,中国铁路总公司也加强了对动车组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检修工作,并加大了对违规操作的处罚力度。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中国高速铁路的安全性能。
除了铁路部门的安全管理措施外,公众对铁路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也得到了提高。
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原因分析及思考

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原因分析及思考在7.23动车追尾事故中,根据列车正常的时刻表显示,D301次正点抵达温州南站的时间为19点42分,D3115次列车正点到达时间则是19点57分。
在永嘉站内,为何D3115次列车率先开出,从而将D301次甩在车后,这是事故的关键。
甬温铁路上实施了CTCS-2级列车控制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向列车传输运行许可信息和线路数据,是监控列车安全运行的中枢神经。
CTCS-2系统包括列车自动防护子系统(A TP)、列车自动监控系统(A TS)、列车自动运行系统(A TO)三个部分。
在此次事故中,A TP子系统成为被广泛关注的角度。
A TP子系统可以同时配备在列车和车站。
在列车上配备的A TP子系统,如果正常工作,可以识别列车前方以及运行环境信号,据此判断是否需要自动减速或制动,以强迫列车停驶。
配备在车站内的A TP,也可识别相关信号,向车站内调度员及时显示,并自动作出判断。
因此,即使D301次列车上的车载A TP子系统因为雷击无法工作,车站方面仍可通过GSM-R系统向司机下达紧急制动命令,避免出现追尾悲剧。
GSM-R系统是普通用户使用的GSM移动通信系统的铁路特制版。
通俗地说,在列车与列车之间,列车与车站等之间的语音对话,都由一个特殊的“手机”实现的,这个“手机”的样子区别于普通用户使用的手机,但两者都可实现“打电话”的功能。
如果转入手动,必须联系前后的列车,确认合法间距,才符合操作规程。
然而,纵然甬温线上采用了上述几种技术手段确保列车安全行驶,但在7月23日这个电闪雷鸣的暴雨之夜,它们仍然无法阻挡D301次列车剧烈地向D3115次列车撞去。
D301次列车在撞上D3115次列车时的瞬间速度超过100公里/时,这表明D301次列车司机未按规定制动距离对列车施行紧急制动,因此很有可能直到列车司机目视前方出现了异常情况,才拉下了紧急制动,导致列车还未成功停车前,就用完了仅剩的一小段制动距离,最终与前车发生追尾。
动车特大事故【“7

动车特大事故【“7.23”动车特大事故安全大反思、大检查自我剖析】安全大反思、大检查自我剖析此次甬温线发生的“7.23”动车追尾特大事故,造成了40人死亡,192人伤亡及巨大的财产损失,说明铁路部门的安全基础还比较薄弱,反映出铁路部门的安全管理不到位,是一起典型人为原因造成的事故,国内外人辈感震惊,对铁路运营安全和铁路建设安全质量产生了极大的怀疑,造成了极坏的影响,铁路人几十年为之奋斗的积累下来口碑几乎被毁,也对铁路运输生产和收入受到严重影响,而且事故造成的影响短期内很难消除。
作为一名铁路人,深感痛心和愧疚和不安,血的教训提醒我们,安全生产是铁路运输和建设的命根子,也敲响了警钟,在全路反响较大,我也在思考和反省。
反问自已在本职岗位上所完成的工作,特别是现在监理及已完成的项目实体质量能否经得起查验,经得起将来行车安全的考验。
对于企业来说,安全责任制是最基本的安全管理制度,是所有安全生产管理的核心,具体来说,如果安全生产责任分解到相关单位的每个岗位人员身上,每个人都能履职到位,不违章,就不会发生安全事故。
在此次大反思、大检查中,通过自我剖析,我认为自身有存在以下问题:1.安全意识不强,总觉得监理重点是管好质量,对安全方面发现的问题重视不够,不敏感,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力度不够。
2.对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及上级有关安全方面的文件精神学习不够,理解不透,觉得自已所掌握的安全方面知识已能应付监理工作。
3.工作热情不足,遇事不够冷静,性子急躁,碰到挫折就容易灰心,对事业的坚持程度不够。
4.在监理工作中有时做老好人,对施工单位怀有同情心,没有做到铁面无私。
5.有时对领导布置落实的安全工作不能正确理解和领会,不重视,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在下一步工作中我要通过以下方法对自身进行整改:第一要树立“安全工作是目前压倒一切的工作”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质量和安全是分不开”的理念,始终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自己开展监理工作的指南。
7.23事故有感(5篇范文)

7.23事故有感(5篇范文)第一篇:7.23事故有感“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读后感“7.23”甬温线旅客列车特别重大事故,是我们铁路人终生难忘的日子。
报告的公正性、严谨性和对问题处理的果断及严厉是令人满意的。
事故调查报告虽只有区区几十页,承载的却是广大群众了解事故真相的迫切愿望,同时也是对在7.23事故中死伤旅客的交代。
报告针对事故发生原因,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措施实施情况,相关事故责任人应当承担的责任及处理结果都一一做出解答。
并没有因自遮自掩而袒护铁路通信信号相关企业,也没有因为责任人的位高权重而减轻处罚。
惨痛的一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它不仅给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也给予我们娇之自豪的高铁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它向我们再一次敲响了安全的警钟。
面对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严峻形势和艰巨任务,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安全责任大如天,安全工作压倒一切,要把客运安全特别是高铁安全摆在重中之重”,否则是别无选择的。
怎样才能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畅通?我们该怎样做?我的认识是必须吸取教训,深刻反思,脚踏实地,忘我工作;鼓舞志气,改革创新。
从安全管理方面,特别是安全措施的落实、安全关键的卡控、以及现场作业、职工两纪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深感自身的安全责任、安全履责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学习此次特别重大事故,在触目惊心之余,我们应该警醒,应该看到在生产作业的每个环节都存在隐患,设备的不安全状态时时刻刻存在着,不可以在生产作业中麻痹大意。
在生产中我们有些同事安全意识不强、习惯性违章作业、不注意设备小隐患等,看似都是小问题,但是一旦出事故都是大事故。
正应了“祸患常积于忽微”这个道理,不要小看任何细小的隐患,“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许许多多的大灾难事故都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诚然,人们有时都会犯小错误,但是要是存在侥幸心理,或者安全意识淡泊,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事故就会“找上门”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23“事故原因分析及思考2011年7月23日晚上20点30分左右,甬温线永嘉站至温州南站间,北京南至福州D301次列车与杭州至福州南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事故,导致D301次1、2、3列车厢侧翻,从高架桥上坠落,毁坏严重,4车厢悬挂桥上,D3115次15、16车厢损毁严重。
截至7月29日,事故已造成40人死亡(其中2名外籍人士),200多人受伤,D301次列车司机当场死亡。
对于任何铁路专业人士而言,动车组相撞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因为动车组装有自动防护系统(ATP),如果后车迫近前车,系统将会自动导致后车停车,司机“就是想撞也撞不上”。
据《东方早报》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铁路建设高级顾问王梦恕表示,中国高铁在控制系统、信号系统方面很成功,能保证后面不追尾、前面不撞车。
那么,这起不可思议的事故究竟如何发生的?南方周末记者由铁道系统内部核心人士了解到,事故原因已经基本查明,其中调度方面有着难以推卸的责任,而信号系统也在最为关键的时刻出现了最致命的错误。
此前,由铁道部总调度长调任上海铁路局担任局长的安路生在事故发生后曾向外界通报了7.23事故的初步分析结果,他是这样说的,由于温州南站信号设备在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遭雷击发生故障后,导致本应显示为红灯的区间信号机错误地显示为绿灯;而温州南站值班人员对新设备关键部位性能不了解,没能及时有效发现和处置设备问题;电务值班人员安全意识敏感性不强,没有意识到信号可能错误显示,未按有关规定进行故障处理,这一系列问题导致了这场事故的发生。
人们对此次事故众说纷纭,但我认为总的来说,造成事故的原因大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系统方面和人为方面的原因。
系统方面的原因是铁路信号系统存在严重缺陷,由于雷电和暴雨的影响发生故障,导致本应显示为红灯的区间信号机错误地显示为绿灯。
人为方面的原因又有以下几个方面:1、车站调度员错误的将两列动车放入同一信号故障区间。
据了解,事故线路使用CTCS-2列控设备,正常情况下列控设备会将铁路隔成若干区间,一个区间理论上只能放入一辆列车,列车进入后,区间尾部信号灯将显示红光。
同时,铁道信号设计采取的是“故障导向安全原则”,即假如出现故障问题,则自动导向安全一方的技术原则。
假如地面信号系统损坏,无法发现列车信息,则该区间永远显示红灯。
D3115与D301此时都已被调度呼叫转入非常站控模式运行——非常站控意味着区间信号故障,
但出于效率需要,要维持一部分行车。
通俗地说,两车都将以调度授权,人工结合信号的方式行驶。
事后分析,由于调度与信号结合过程中出现的双重错误,导致追尾。
2、D301次列车司机在知道区间前方有车且目视运行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高速运行。
目视毕竟能看到的距离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行车是应该减速的,但驾驶员却以高速行驶,所以这也是导致追尾事故的原因之一。
3、调度员在获知D3115次列车停车后信息未及时传递到D301次列车,致使D301列车依然高速前行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事故的悲剧已经发生,无法挽回,针对事故的发生原因,我们是非常值得认真对其分析和思考的。
动车组用的是日本和瑞典高速技术的列车,而运行控制用的是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TCS,在这起事故中,软件系统有明显的缺陷,在雷暴下居然就出现故障,按说这种关系生命的重大系统,应该是多备份的,至少是双机互备工作。
7月23日的天气不是极端异常天气,从软件设计的角度,这种情况应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工作环境,而CTCS局部却瘫痪了,这是我们难以相信的。
是否我们的技术还存在其他重大的不足和缺陷,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省一下了。
我们再来说说铁道部,在事故发生后仅仅过了20小时,铁道部就放弃救援,宣布车内已无生命迹象,而在36小后发现2岁8个月的女童小伊伊。
这是险些被放弃的生命,这个“奇迹”反衬出有关部门的冷漠。
本来,车头是调查事故的最好物证,也是调速列车史上的宝贵财富。
而铁路部门以为了早通车为借口毁坏和掩埋了车头,到底是官员的愚蠢还是为了掩盖什么。
这样一些动作都无不反映出我们的部门严重的道德缺失,我们的道德教育方面是不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任何事故都是如此,看似偶然,其实必然。
某一个环节出问题不一定造成事故,但要是多个环节都存在问题,恰好又在某个时间点上共同作用,事故就不可避免了。
而多个环节出问题的根源在于管理失责,硬件上不能保障系统完全不出问题,何况软件呢?之前每次出现问题都兴师动众开会教育职工确保安全,没有找到问题的要害,只是通过这种运动式、口号式的全员动员来保障安全,根本就不现实,结果就是造成铁路职工全员紧张,而在保障准点率的压力之下,出现故障要求最短时间内解决,这些因素都增加了犯错误的几率,一位铁道部某地方局
的人士对媒体记者表示,“保障安全是必要的,但要有好的措施来保障实施,而不是通过喊口号,或者要求职工给出安全承诺这种很空洞的方式。
”
这次事故是一个悲剧。
对于悲剧因何发生,做充分的检查和反思,找出真正的原因,避免悲剧重演,可以说怎么做都是不为过的。
悲痛不是真相与事实的挡箭牌,就如央视记者柴静曾说的那样: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一旦以悲痛的名义,将舆论引导到“似是而非”上,这样的做法将导致用另一个悲剧去掩盖悲剧的后果。
管理和责任才是问题的关键。
本来高铁包括客专是很让国人贴金的好事,这是因为这次的动车事故,让我们觉得脸上无光,京沪高铁已经是让铁路的脸给丢了,这是事故是把铁路的信誉给弄没有了,不论这次事故如何定论,你还说你的技术是过关的,尽管是过关的,但老百姓还能信多少呢,信誉失去是很难受的,也许我们能有一份责任,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有在巴西高铁筹备工作组的朋友,说京沪高铁的事故已经让他们很难堪,这次动车事故得让他们抬不起头。
铁路的态度,作风应该改改了,相我们的盛部长会带领百万铁路职工度过这个难关,大力开展多元化经营,千方百计提高职工收入和福利,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实现铁路体制的改革,提高铁路的服务态度,现在铁路硬件是上来了,在软服务这块,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改变官僚作风,提高铁路服务,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批评,重新树立铁路形象,增加职工收入,这是铁路目前急需解决的事情。
吸引年轻人才,培养且能留住年轻的后备人才,尤其是技术、经营方面的人才,是铁路长远大发展的基础。
中国高速铁路,应该在稳扎稳打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安全是第一要务,服务和经营是第二要务,中国高铁实现了欧洲多年没能实现的梦想,高铁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高铁对于我国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意义,是其他交通方式无法替代的,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国内、国外媒体的报道,这是对我们的警告,我们不能成为一个没有责任心的民族,我们应该有我们两弹一星的精神,树立类似长征火箭这样在国际上让人折服的硬品牌。
另外,我们应该要加强国民教育,提高国民的优惠意识,而不能在关键时刻体现出事不关己的态度。
总之,在教育和发展的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