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液体燃料燃烧)(4)
燃烧学讲义-第6章油滴燃烧分析解析

0
α
x
13
1、雾化评价指标
④ 流量密度:单位时间内,
流过垂直于油雾方向的单位面 积上的燃油体积。
3 m q …… r
(m s)
2
14
① 雾化粒度
雾化评价指标
② 雾化油滴均匀性
③ 雾化角: ④ 流量密度:
15
雾化原理
油射流或薄膜由于射流紊流、周围气体的气动力 作用、液体中可能夹杂气体、喷枪的振动及喷嘴 表面不光滑等因素,不可避免地要经受扰动。扰 动使薄膜或射流产生变形,特别是在气动压力和 表面张力作用下,使得表面变形不断加剧,以致 于射流或薄膜产生分裂,形成液滴或不稳定的液 带,液带随之也破裂成液滴。若作用在液滴上的 作用力相当大,足以克服表面张力时,较大的液 滴就会破裂成较小的液滴,这种现象称为“二次 雾化”。
化同时降低油的粘度,故进入喷嘴的燃油粘度越
高时仍能保证雾化质量,采用空气作介质时,空
气压力低,雾化质量较差。
21
22
离心式
– 利用高压泵使油具有很高的压力( 20~200bar ),并 以一定的角度沿切向方向进入喷嘴的旋转室,或者通 过具有旋转槽的喷嘴芯进入旋转室。 – 油的部分压能转换为动能,液体旋转运动,根据自由 旋涡动量矩守恒定律,旋转速度与旋涡半径成反比, 因此越近轴心,旋转速度越大,静压愈小,结果在喷 嘴中央形成一股压力等于大气压的空气旋流,而液体 则形成使空气芯旋转的环形薄膜从喷嘴喷出,然后液 膜伸长变薄并拉成细丝,最后细丝断裂为小液滴,这 样形成的液雾为空心圆锥形。
32
火焰锋面
O2—C∞
燃烧过程分析
δ
设半径r球面,通过其向内导热 量=油汽化且升温至T所需
dT 4 r qm C p (T T0 ) H dr
西北工业大学燃烧学思考题 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7 文档 (自动保存的)

第一章 绪论1、燃烧有哪几类分类方法,分别是什么?(1)按化学反应传播的特性和方式:强烈热分解,爆震,缓燃(2)按照燃料的种类:气体燃料燃烧,液体燃料燃烧(燃烧前雾化,蒸发,混合),固体燃料燃烧(3)按照有无火焰:有火焰燃烧,无火焰燃烧(4)按照燃料和氧化剂是否预先混合以及流场形态分类:层流预混火焰,层流扩散火焰,湍流预混火焰,湍流扩散火焰,预混-扩散复合层流火焰(煤气灶)。
2、什么叫燃烧?燃烧的现象是什么?燃烧是指可燃物和助燃剂之间发生快速强烈的化学反应。
现象有发光,发热等。
3、燃烧学研究方法实验分析,数值模拟,理论总结,诊断技术第二章 燃烧学的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基础1、什么叫化学恰当反应?所有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都按照化学方程式给定的比例进行完全燃烧的反应。
2、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的异同。
(1)概念不同:反应级数数是反应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总的结果,由化学动力学实验测得。
化学反应分子数是指基元反应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最小分子数。
(2)用途不同:反应级数用来区分化学反应类型,反应分子数用来解释化学反应机理。
(3)简单反应的级数常与反应式中作用无的分子数相同。
(4)化学反应级数可以是正整数,分数,零和负数。
零表示化学反应速度与浓度无关。
负数表示该反应物浓度增加化学反应速率下降。
但化学反应分子数一定是正整数。
可以有零级化学反应,但不可能有零分子反应。
3、阿累尼乌斯定律及其适用范围。
阿累尼乌斯定律是化学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的经验公式。
表达式为:exp(/)b a u k AT E R T =-适用范围:(1)适用于简单反应以及有有明确级数的化学反应(2)阿累尼乌斯公式是由实验得出的,它的适用温度范围比较窄。
在低温范围内拟合的阿累尼乌斯经验公式可能完全不适用于高温情况下的实验数据。
4、分析影响化学反应的各种因素。
(1)温度阿累尼乌斯定律,温度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常数,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
(2)催化剂催化剂是指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在化学反应前后组成,数量和化学性质均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知识汇总精讲(解析版)--九年级化学期末考点(鲁教版)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知识汇总精讲【考点精讲】考点一、燃烧与灭火(1)定义: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 ②可燃物跟氧气充分接触;③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改变;着火点越低,越易燃烧);三者同时具备才可以燃烧。
(3)促进燃烧的方法:①增大氧气的浓度;②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燃烧分类:①充分燃烧:氧气充足;②不充分燃烧:氧气不足。
例如:(1)乙炔:(2)碳:氧气充足,化学方程式:C+O 2CO 2 ;氧气不充足2C+O 22CO ;(CO 中毒:与血红蛋白结合,失去运氧能力)2、灭火原理:破坏燃烧所需的条件,(只要破坏其中一个燃烧条件,就可灭火)。
方法:①隔绝氧气(如沙土覆盖); ②移走可燃物(如关闭煤气阀门); ③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如用水灭火)。
3、爆炸(1)分类:①物理爆炸:如气球吹爆、爆胎、锅炉爆炸等;②化学爆炸:燃放鞭炮、甲烷爆炸等。
(2)化学爆炸的条件:①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爆炸极限; ②遇明火燃烧;③气体体积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膨胀。
典例1 【2020云南】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乙炔 充分燃烧不充分燃烧 条件 氧气充足 氧气不充足现象 蓝色火焰、放热 黄色火焰、放热、浓烈黑烟 生成物 二氧化碳和水 一氧化碳(或炭黑)、水 方程式2C 2H 2+5O 22H 2O+4CO 2 2C 2H 2+3O 22H 2O+4COA.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B.通电的电热毯着火时,用水浇灭C.篝火晚会时,把木柴架空,有利于木柴充分燃烧D.只要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答案】C【解析】A、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应用灯帽盖灭,错误,不符合题意。
B、通电的电热毯着火时,不能用水浇灭,用水浇灭,会有触电的危险,错误,不符合题意。
C、篝火晚会时,把木柴架空,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有利于木柴充分燃烧,正确,符合题意。
《生物质液体燃料》PPT课件

用特性?
完整版课件ppt
20
生物质成型
生物质与煤混烧 酵制生物乙醇 生物质裂解制液体燃料 酯交换制生物柴油
生物质制沼气
生物质制合成气 FT合成 汽油、柴油
完整版课件ppt
3
合成燃料一体化
天然气 Natural Gas
天然气制油
GTL
气化过程 GGaassiiffiiccaattiioonn
PPrroocceessss
煤制油
煤
下降80%。 4. 安全性。无毒、闪点高、生物降解率是矿物油的2倍。 5. 润滑性。1%掺烧,润滑性能提高30%。
完整版课件ppt
17
六、汽车生物柴油的优缺点
❖ P.153-155 自学
完整版课件ppt
18
六、德国生物柴油标准
❖ P.156页 表6-2
完整版课件ppt
19
习题
❖ 生物质能的利用形式有哪些? ❖ 简述生物质热解裂化的定义及工艺流程。 ❖ 生物柴油制备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 简述生物柴油制备的两级酯交换反应流程示
合成气 SyngasFra bibliotek费托流程 Fischer-Tropsch process
同样的产品 Identical products
完整版课(2件np+p1t )H2 + n(CO) -> CnH2n+2 + nH2O 4
完整版课件ppt
5
一、 分类
❖ 生物质乙醇
❖ 生物质热解油
❖ 生物柴油
完整版课件ppt
完整版课件ppt
8
流化床热解工艺
500-600 oC <1s
液体燃料雾化与燃烧概述

液体燃料的燃烧特点概述
一、液体燃料的燃烧过程
燃油槽车 / 油管工厂油罐过滤油泵烧嘴炉膛或燃烧室 ————— 供油系统 ———————— —燃烧装置——
燃油的燃烧过程:沸点低于燃点、受热后先蒸发、汽化、然后燃烧 油的雾化油滴蒸发、高温热解与裂解与空气混合着火燃烧 油的蒸发:提供反应需要的可燃物质 油的燃烧:提供油蒸发所需要的热量 蒸发与混合的速度——燃烧速度 当燃油、空气等条件一定时,控制油的燃烧过程主要控制雾化和混合 过程。
油滴的平均直径小、分布好、有利于蒸发、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浓度 场
思考1:
液体燃料的雾化燃烧的具体过程?
液体燃料的物理与化学变化过程
液体燃料喷射
液体燃料破碎
连续大体积液体
火焰
液体燃料蒸发 液滴
气态燃料化学反应
燃油液滴燃烧过程
气体团
思考2:
液体燃料燃烧的主要影响因素?
液态燃油的雾化 液态燃油的蒸发 气态燃油与氧化剂的混合 燃烧过程的化学反应动力学
油机、燃气轮机等) 。 重油和渣油是石油炼制过程中的 残余物,粘度大、杂质多,常温
为固态,先预热,雾化难,
油雾边缘易混合中心难混合通过喷 嘴使油雾化,油的颗粒不均匀, 从几 到500 。大颗粒容易产 生大的烟粒与焦粒。油颗粒燃烬时
间与颗粒直径平方成正比。
雾化装置复杂,用于工业窑炉和锅炉等固定式燃烧设备
讨论点4:关于液雾燃烧模型建立的推演建立过程及当 前存在的不足分析与改进思路。
6. 关于作业与课题讨论内容的思考
算例练习:
表面波失稳案例测试:1)理论解析解的特征分析;2)数 值解对解析解的近似求解;
基于CFD的液雾燃烧算例计算测试与讨论。
燃烧学讲义-第6章

17
雾化原理
• 液膜雾化:离心喷嘴喷出空心锥形液膜具有向外 扩张的惯性,而表面张力克服不了此惯性,于是 液膜继续向外扩张,液膜越来越薄,同时,表面 张力形成的表面位能也越来越高,使液膜越不稳 定。结果表明,液膜破裂成液丝或液带,并在表 面张力作用下继续分裂成液滴;流速较大时,除 了表面张力、惯性力及粘性力起作用外,由于相 对于周围气体的运动速度加大,气动力对液膜的 作用也加大,致使液膜扭曲和起伏形成波纹,再 被甩成细丝,继而形成小滴;流速很大时,液体 离开喷口便立即被雾化。
Cp DC qm 4 r0 ln 1 (Tr T0 ) Cp H
qm:气化量,扩散火焰单位时间消耗的燃料量
qm
k r
4
DC 8 Cp k ln 1 (Tr T0 ) r C p H
18
控制雾化的准则数——韦伯数Weber number
v l W
2
• 其中ρ为流体密度,v为特征流速, l为特征长度, σ为流体的表面张力系数。 • 韦伯数代表惯性力和表面张力效应之比,韦伯数 愈小代表表面张力愈重要,譬如毛细管现象、肥 皂泡、表面张力波等小尺度的问题。一般而言, 大尺度的问题,韦伯数远大于1.0,表面张力的作 用便可以忽略。
0.8
D(dp)
0.15
0.6
F(dp)
f(dp)
0.10
0.4
0.05
0.2
0.00 0 2 4 6 8 10
0.0 0 2 4
dp
dp
6
8
10
10
• 累积分布又分为筛上分布和筛下分布 dp max 筛上分布 Rd f d d d
燃烧学-第六章

二、雾化方式和喷嘴
• 按照油的雾化机理,工程上油的雾化方式分为:压力式、旋 转式和气动式等。前两种又称为机械式雾化。如下图所示。
压力式雾化喷嘴
压力式雾化喷嘴又称为离心式机械雾化器。它可以用在航空喷气发动机、 燃气轮机、柴油机以及锅炉和工业窑炉上。 燃油在高压下通过雾化片的特殊机械结构将燃油雾化,通过喷油嘴喷出。 按该原理工作的雾化器有:直流式、离心式和转杯式
中间直径法(d50)
是一个假定液滴的直径,即液雾中大于或小于这一直径的两部分 液滴的总质量相等。
索太尔平均直径法(dSMD)
设在特定的液滴群中的滴数为N0 ,且所有液滴的直径都等于
dSMD,而这些液滴的总体积与总面积之比正好等于实际液滴群的总
体积与总面积之比。
18
(2)雾化角
出口雾化角
19
(3)燃料的流量密度分布 单位时间内通过与燃料喷射方向相垂直的单位截面上燃 油质量沿半径的分布规律。
20
(4)喷雾射程 喷嘴水平喷射时,油雾液滴丧失水平方向动能的行程。 不同直径油粒的射程也不同。射程取决于轴向速度和颗 粒度。射程的大小影响火焰长度。
21
(5)雾化均匀度 积分表示法 将大于某一直径d的所有液滴的质量占全部液滴质量的 百分数表示成液滴直径的函数。 微分表示法 将直径在d和d+Δ d之间的所有液滴的质量占全部液 滴总质量的百分数表示成液滴直径的函数。
7
四、雾化燃烧--重点
1.过程:
破碎 雾化器 液体 小液滴 悬浮 边蒸发边燃烧
燃料的蒸发表面积增加 上千倍
燃烧速度加快
2.关键问题:--雾化 (1)雾化方式:据液体燃料的蒸发性定 不易蒸发的液体--喷嘴雾化 (2)易蒸发的液体--汽化器
第六章雾化技术之油滴及油雾燃烧

(
)
既然该过程是一个准稳态过程,所以,单位时间内油 滴表面的蒸发量m就应该等于通过油气区3内各个球面扩散 出来的油蒸气量,同样也等于在火焰峰面处燃烧所消耗的 油蒸气量。蒸发速率或燃烧速率是单位时间单位表面上的 蒸发气化量与燃料消耗量,因此有:
1 mc = r0
2012-5-20
λ cp DC∞ T f − T0 + ln 1 + β cp Q
2
[
]
dr dT m 2 = 4πλ c p (T − T0 ) + Q r
2012-5-20
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012-5-20
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因此油滴的蒸发量为:
λ cp DC∞ m = 4πr0 ln 1 + T f − T0 + cp Q β
1-油滴;2-火焰峰面;3-油蒸气区;4、空气区; 5-空气浓度曲线;6-温度曲线;7-油蒸汽浓度曲线
2012-5-20 河北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单个油滴燃烧的紫外照片 (来源于NASA网页)
为了方便问题的分析,需要对单 滴燃烧模型进行一系列简化,即假设: (1)油滴为球状,且在蒸发、燃烧 过程中始终保持球对称;(2)油滴 的蒸发与燃烧过程均为准稳态过程, 不考虑液面的内移效应;(3)燃烧 只在火焰峰面的反应区内进行;(4) 火焰峰面所产生的热量全部用于加热 油滴,使之蒸发气化,并且传热方式 只考虑热传导,而忽略火焰辐射换热 与对流换热的影响;(5)导热系数、 扩散系数等恒定不变;(6)忽略油 滴表面因扩散而引起的斯蒂芬流; (7)不考虑液滴的高温热解。
2012-5-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013/12/5
油滴蒸发扩散方式: 油气分子扩散 油气以某一速度进行质传递,即对流扩散---斯蒂芬 (Stefan)流
稳态下单个油滴的燃烧模型
• 油滴为均匀对称球体; • 油滴与空气间无相对运动; • 燃烧极快,火焰面薄; • 火焰温度较高,向内向外同时传热, 油滴表面温度接近饱和温度; • 忽略对流与辐射换热;只考虑导热 • 忽略油滴周围的温度场不均匀对热 导率和扩散系数的影响;
式中: λ 、 λr-分别为油蒸汽和油滴的热导率 T-为液滴周围气体的温度
2
2013/12/5
另一方面,油滴燃烧过程中直径不断减小
式中, ρr-油滴密度;
联立后得到:
δ-油滴直径
液滴燃尽时间:
k-蒸发常数
或者改写为:
上式称为油滴燃烧的直径平方-—直线定律,该定律说明: 油滴直径的平方随燃尽时间的变化呈直线关系 当油滴粒径等于0时,表明油滴完全燃尽,此时对应的燃尽 时间为:
一 液体燃料雾化的基本理论
雾化液体燃料的原因:增加液滴进行反应的比表面积,增强 与氧气的混合,强化液体燃料燃烧 雾化方法: • 气体介质雾化:空气、蒸汽以一定的压力,高速冲击油流, 使其雾化。 • 机械雾化:靠液体本身的压力喷入相对静止的空气中或以高 速旋转的方式使油流加强扰动,脉动而破裂,从而被雾化。
5
2013/12/5
6 . 3 液体燃料的雾化
1ml的燃油,表面积约为245mm2。若雾化成40μ m油滴,油滴 总数为2.99×107个,其表面积为1.5×106 mm2。表面积增大 5090倍。 有了足够大的表面积,有利于导热(吸热)、扩 散。 雾化定义:靠外界作用将连续的液流破碎成雾状的油液滴群 的过程。
一般液体燃料燃烧有液面燃烧, 液雾燃烧。燃烧常发生于气相, 是扩散燃烧, 燃烧速率和液体密度成反比。 液面燃烧:在辐射与对流的作用下,液体表面被加热,导致 蒸发加快,溶液液面上方的燃料蒸气浓度增加并与空气混合 而发生的燃烧。常为灾害或事故燃烧形式。 液雾燃烧:本身又有预蒸发燃烧, 液滴扩散燃烧以及二者的混 合。 对液雾燃烧而言, 研究液滴的蒸发和燃烧是十分重要的。
由上式表明:油滴完全燃烧所需要的时间与油粒直径的平方成 正比。因此油雾化越细,燃烧速度越快。 另外油滴燃烧速度与介质温度有关,周围介质温度越高, 蒸 发常数k越大,越有利于加速油的燃烧。
c 8 ln 1 r p (T T0 ) H k CP r
实际工程中为了强化油的燃烧,应将油雾化成细小的颗粒,另 外还要保证燃烧室中的高温。
影响油粒燃烧速度的因素: 1. 油粒雾化程度 雾化好: δ0↓, τ ↓ 燃烧速度快 2. 周围介质温度 传热大: T ↑, τ ↓ 3. 油的蒸发潜热 易汽化: H↓, τ ↓ 4. 油的密度 ρr ↓, τ ↓ 5. 油的导热系数 λr ↑, τ ↓
强化油燃烧的途径(针对某种油)
加强雾化,减小油滴直径,选用合适的雾化器 增加空气与油滴的相对速度。相对速度越大,越有利于 燃料和空气之间的扩散、混合,加强燃烧;(扩散燃烧) 及时、适量供风,及时供风可以避免缺氧造成燃料热分 解,适量供风可以提高燃烧效率; 保证点火区域和燃烧室中一定的高温
一般来说,由于二次风作用,外缘着火点会比油雾锥内迟些。 在重油炬尾部,油气已烧得差不多,主要是碳黑,特别是油滴 的焦碳残核的燃烧(其中还有一些大油滴未蒸发完毕),这里温 度水平仍足够高,但氧浓度较低(主要是燃烧产物),因此加强 尾部混合对重油火炬的燃料仍十分重要。
工程上液体燃料的燃烧是一群粒度不同的液体组成的液雾在燃烧 液雾燃烧的特点:(与油滴燃烧比较) • 液滴大小不均匀 • 液滴有一定速度,处于强迫流动 • 除导热外,还有对流换热,温度高时还有辐射换热
燃烧方式: 预蒸发型燃烧:燃料进入燃烧空间之前蒸发为油蒸气,以 不同比例与空气混合后进入燃烧室中燃烧。此燃烧方式与气 体燃料预混燃烧原理相同。 喷雾型燃烧:把液体燃料通过喷雾器雾化成一股由微小油 滴组成的雾化锥气流,在雾化的油滴周围存在空气,雾化锥 气流在燃烧室中被加热,油滴边蒸发,边混合,边燃烧,动 力行业多采用此种燃烧方式。(扩散燃烧)
油滴燃烧时间和油滴尺寸的关系
对于半径为r 的球面,由热量平衡可知:
质量平衡
假设火焰锋面之外有一个半径为r的球面,氧从远处通过这个 球面向内扩散的数量等于火焰锋面上所消耗的氧量,即
D-氧的分子扩散系数; C-氧的浓度; β-氧与油的化学计量比。
令 将上式改写,在无穷远处和火焰锋面之间积分,得:
c 8 ln 1 r p (T T0 ) H k CP r
油雾火炬的燃烧过程
油自喷嘴喷出后,形成一个高速流动的液雾,在高速气流 引射的作用下,产生高温回流区,对油炬进行点燃,但所 有油滴不可能同时着火,而是根据其不同的温度和流动条 件逐渐地着火,着火后,在气流作用下,有些油滴周围具 有稳定的火焰。由于油滴直径小,辐射传热只占总传热量 5~10%左右,首先使油雾锥内部(与回流区交界表面)油滴 蒸发,着火,然后在回流区形成一个稳定的点火源。 马鞍形,在离心力作用下,较大的油滴被甩至外缘,中心区 主要是细油滴,较易蒸发。在油火炬的外边界,由于射流的 作用,对周围的高温烟气亦有强烈的抽吸作用,因此油雾外 缘在高温烟气作用下亦可强烈蒸发及着火. 通常油雾化时,在一次风旋转的作用下,油流量密度分布为
1. 机械雾化机理
在油压式雾化条件下,液体燃料以高压由小孔喷出,这时, 液体本身将产生强烈的脉动,与此同时,在周围介质相对 运动中,也受到周围气体的摩擦作用。液体燃料流股的强 烈脉动能使它产生很大的径向分力和波浪式运动,加上周 围介质对它附加的外力,从而使液体燃料流股的连续性遭 到破坏而分散成细颗粒。
喷雾型燃烧的特点:
液体燃料的沸点低于着火温度,先蒸发后燃烧,其燃烧过程 分为三步: 蒸发:速度较慢,蒸发良好 混合:油蒸气与氧相互扩散,速度较快,供氧充分 燃烧:燃烧速度高 油燃烧速度取决于最慢的蒸发速度。液体燃烧不同于固体燃 烧的异相化学反应,只能在表面蒸发,并在离液滴表面一定 距离的火焰面上燃烧,液体表面无火焰,内部无火焰。液体 燃料燃烧时,如果缺氧,会产生热分解。
6
2013/12/5
We
作用于油珠表面的气动力 油珠内压力
We>14,油滴破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气体介质雾化机理
应用气体介质作雾化剂的过程中,雾化剂以较大的速度和质 量喷出,当和液体燃料相遇时,气体便对油表面产生冲击和 摩擦,使油表面受到外力的作用。这种外力大于油的内力时, 油股便会破碎成分散的油粒。气体介质雾化过程中在气间形 成液膜越薄,雾化效果越好。雾化介质一般是压缩空气和蒸 汽,从雾化角度看,两种气体无明显区别。从燃烧效率的角 度考虑,空气优于蒸汽。
液体燃料燃烧过程由液体燃料雾化、燃料液滴的蒸发、燃料 与空气的混合、燃料液滴燃烧四个过程组成。前三个过程是 物理过程,第四个过程是化学过程。油雾的燃烧火焰比气体 燃料长,不易达到完全燃烧。 液体的雾化过程是液体燃料燃烧的前提,一般通过雾化喷嘴 来完成。雾滴粒径为数十或数百微米。雾滴粒径越小,蒸发 所需时间越短,燃烧速度越快。
3
2013/12/5
6.2
液体燃料燃烧的基本过程
液体燃料的蒸发过程是液体燃料燃烧的必经阶段。由于燃 料的着火温度高于液体沸点,因此燃烧之前必然存在蒸发 过程。 混合过程包括液体燃料液滴与空气的混合、燃油蒸汽与空 气的混合、以及碳粒的挥发分与空气的混合。混合过程的 速度与喷嘴的特性、进气方式、燃烧室内的湍流度有关。
7
2013/12/5
二. 雾化特性
从前面的分布可知,衡量一个喷嘴的性能,主 要用其空间分布(雾化角),液滴粒径分布特性 及雾化细度、油雾射程等指标来表示。
雾化角
喷雾形成的油束一般是各种大小不同的油滴组成的圆锥体, 该圆锥体组成的夹角即喷雾锥角即雾化角,即油雾的张角。 雾化角大时,形成短而粗的火焰,反之则形成细而长的火焰。 雾化炬的雾化角,取决于喷口的设计、喷射压力和周围介质 的背压。实验表明,当喷射压力增加时,喷雾炬的雾化角增 加,在高喷射速度达到一定范围后,对于一定的喷口直径, 当喷射速度增加时,雾化角几乎不变。
• 出口雾化角:在喷口出口处做雾化锥外边界切线,两切线间 夹角为出口雾化角。 • 条件雾化角(某一距离处):以喷口中心线为圆心,距离x为半 径,(通常为100mm~200mm)作弧,与雾化锥边界线有 两个交点,连接喷口中心线与两个交点获得两个连线,这两 条连线间的夹角称为条件雾化角。
如果油的蒸气与氧的混合燃烧过程十分强烈,此时只要有油 蒸气,便能立即烧掉。那么整个燃烧过程的速度就取决于油 的蒸发速度。 相反,如果油的蒸发速度很快,而油蒸气与氧的混合反应 速度较慢,则整个过程的速度便取决于油蒸气的均相燃烧速 度。 所以油滴的燃烧不仅存在均相燃烧,而且存在液滴表面的传 热、传质过程,即异相反应。
4
2013/12/5
旋转强度愈大,回流区尺寸及高温烟气回流量愈大,因 此外缘着火点会逐渐提前。但过大的烟气回流量可能会 产生如下问题:第一,着火过分接近燃烧器,使燃烧器 处于不利的高温区工作。第二,由于蒸发强烈,大量油 气在高温缺氧区出现,很易分解成碳黑。因此,这里火 炬的辐射能力最强,再加上高温,使火焰的辐射热流密 度很大,局部的锅炉水冷壁工作条件恶化。
两种雾化机理的比较
• 机械雾化需要很高的油压以产生较高的液体喷出速度,从而 产生较高的气动力和摩擦力,实现雾化。油压越高,雾化效 果越好。一般要求油压较高。 • 介质雾化是靠外部介质的冲击摩擦产生雾化,对油压要求不 高。一般介质雾化效果优于机械雾化效果,但需要其他雾化 介质。一般雾化介质压力越高,雾化效果越好。 气体介质雾化的另一个优点是细颗粒均匀地被散布在气 流中,整个雾炬流型和状态维持良好,易于控制,在不 同条件下也不会有大的变化,这样温度分布也优于机械 雾化。燃料与空气的混合也大大改善,另外喷嘴还可得 到良好的冷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