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含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程简答题精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最新复试要求并结合历年复试经验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复试科目该题型常考及重点复试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由于复试复习时间短,时间紧张建议直接背诵记忆,考研复试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重要提示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试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2020年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含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程简答题精编

1.简述认识与实践的相互关系。

【答案】(1)实践决定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为,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相五联结、相互作用的中介、桥梁;一切真知,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因为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及解决新课题的经验材料,推动人们从事新学科的探索,形成新的理论;实践给人们认识事物不断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推动着人类认识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实践不断锻炼和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其主要表现为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①理论提供对客现事物的规律性认识,指导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按规律办事。②认识可以为实践活动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计划、方案、步驟,对实践活动作出科学预见;③认识还可以对自身的活动进行自我调控,起组织和动员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和理论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和理论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另外理论对实践反作用的大小、深度、广度,有量上的区别。

2.如何理解认识是能动的反映的过程?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反映具有摹写性,是指人的认识作为对某一事物的反映,必然是以这一事物为原型的。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就是说,人的认识的表现形式不论多么抽象和复杂,归根到底来源于被反映的对象。

反映具有创造性,是指人的认识不是对客观对象简单、直接的摹写,而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活动。人的认识活动的结果并不仅仅是与直观客体相对应的感性形象,而主要是以概念命题、公式等抽象形式出现的理论体系。只有经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人们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反映的创造性体现着主体的能动性。

在人的实际认识过程中,摹写与创造是辩证统一的。摹写是创造性摹写,而不是直观的镜面式摹写;创造是以摹写为基础的创造,而不是主观随意的编造。如果只讲反映的创造性,看不到其摹写性,就会陷人否认认识客观性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如果把反映完全等于摹写,看不到其创造性,就会陷人否认认识能动性的旧唯物主义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3.实践有哪些基本形式?

【答案】人们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但归结起来,实践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

第一,生产实践。生产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是为了配合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

第三,科学实验。这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是动用实践手

段,把认识对象放在理想的环境中,暂时撇开它的复杂联系,排除各种偶然因素的干扰,以便得出准确的科学知识

除了以上三种基本实践形式外,还有其他一些实践形式,如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等等。正是各种各样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实践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才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

4.简述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答案】(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的事物具有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原因而引起的现象。事物或现象之间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

(2)原因与结果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把两个有因果关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取出来进行单独考察,因果的界限是确定的,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不能混淆;但从现实世界总的普遍联系来看,一切现象又都处于无限相互联系的因果链条之中,原因与结果经常互换位置,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而在另一种关系中则变成了原因。因此,原因与结果的界限又是不确定的。②原因与结果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现实世界中,原因总是伴随着一定的结果,结果也一定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因果双方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能存在。同时,在无限发展的链条中,某一现象发展的原因和结果往往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互为因果的关系既表现了原因与结果的相互转化,又表现了它们的相互作用。

5.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什么?实现这两次飞跃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答案】(1)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由第一次飞跃所形成的理性认识,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更为重大。

(2)第一次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是:第一,要有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抽象和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第二次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是:第一,理性认识本身应当是正确的。第二,理性认识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转化为直接指导实践的具体观念。第三,还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

6.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

【答案】当代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使我们认识到,人类必须以一种全面的态度对待和支配自然界,即对人类支配自然的强大能力进行全面的理解,以科学、道德、审美三者统一的全面尺度对自然界进行全面的利用和支配,而不要片面地强化人类对自然界的攫取,使自然界满目疮痍。

面对当代严重的环境问题,盲目乐观和消极悲观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持盲目乐观态度的人,违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一味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一方面贪婪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另一方面又肆无忌惮地向大自然抛洒废物。其结果必然导致人类支配自然的力量像马脱缰一样失去控制,造成生态环境的崩溃。持消极悲观态度的人认为,要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就必须扼杀科学技术进步,停止发展生产,“返璞归真回到原始状态去”,重过古代田园般的生活。这种非历史主义的态度,必然导致历史的大倒退。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的内在尺度与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人类利用自然的科学性与道德性,既不要像古代那样作自然界的奴隶,也不要像工业革命以来那样作自然界的敌人,而应该做自然界的朋友,爱护自然,培育自然,建立起人与自然界的全面和谐的关系,以利于我们星球的繁荣和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7.简述人口生产的特点。

【答案】与物质生产相比,人口生产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口生产的周期较长。人口生产的周期指一代人生育下一代人的间隔时间。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人口生产周期在20年以上。相对于人口生产周期,物质生产的周期要短得多。物质生产的周期是指从一个生产过程结束到下一个生产过程完成所需要的时间。农产品一般是一年收获一次,大多数工业品生产周期更短。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物质生产的周期呈现出缩短的趋势。

第二,人口生产的形式与物质生产的形式不同。人口生产是通过男女结成一定的婚姻关系、组成家庭进行的。在机器大工业以来,则主要以工厂、农场、矿山、企业为单位进行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人们结成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与婚姻家庭关系是不同的。

第三,人口生产的结果与物质生产的结果不同。人口生产是为了人类世代延续所进行的生产,生育后代是人口生产的必要环节。而物质生产的结果是生产出为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的物质产品。

第四,人口生产具有较强的惯性。人口生产的惯性表现为,凡是长期不断增长的人口,都具有一种继续增长的趋势;反之,长期不断缩减的人口,则具有一种继续缩减的趋势。相比较而言,物质资料的生产则较少惯性,既可以较快地使某些产品的数量增加,也可以较快地使某些产品的产量减少。

8.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案】新事物必然会战胜表面上强大的旧事物,这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

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因此新事物能迅速成长壮大,最终战胜旧事物。

第二,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腐朽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因此,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要求我们善于识别新事物,保护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壮大,而对旧事物也要善于识别,正确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

9.简述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及其特点。

【答案】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其特点是坚持用物质的原因说明世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但缺乏科学的根据,带有直观性、自发性、猜测性的成分。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特点是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质,把物质归结为原子。但它们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同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相混淆,具有较强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特点是以近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基础,并不断吸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丰富自己,实现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高度结合,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将唯物主义贯彻到底,成为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

10.简述国家的对内、对外职能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1)国家的职能是由国家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本质的具体表现。任何国家都有对内、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