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设备信息统计表 - 数字人解剖系统

仪器设备信息统计表 - 数字人解剖系统

陕西中医药大学大型仪器设备信息统计表

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中数字人虚拟解剖系统的应用分析

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中数字人虚拟解剖系统的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19-03-28T10:36:06.660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9年第1期作者:肖华 [导读] 系统解剖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基础,实验教学是系统解剖学教学重要组成部分。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北荆州 434020 【摘要】系统解剖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基础,实验教学是系统解剖学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数字人虚拟解剖系统不断应用到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中,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科学培养大批医学专业人才。因此,本文从不同角度入手客观阐述了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中数字人虚拟解剖系统的应用。 【关键词】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数学人虚拟解剖系统;应用;分析 系统解剖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形态的重要基础学科,涉及的内容、专业名词等较多,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同时,在信息技术手段作用下,数字人虚拟解剖系统应运而生,能够动态呈现人体三维立体结构图像。医学院校要根据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现状,规范化应用数字人虚拟解剖系统,构建高层次实验教学课堂,便于学生在具体化实验情境中准确理解并内化复杂化的系统解剖学知识点,在具体化实验操作中掌握必要的临床技能,具备较高的能力以及素养。 一、数字人虚拟解剖系统 数字人虚拟解剖系统是指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作用下,不间断整合、重建海量的人体断面信息数据,客观呈现人体三维立体结构图像。数字人虚拟解剖系统属于信息技术、医学等作用下的产物,不断应用到医学界,特别是临床外科以及医学教育两大领域。作用到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之后,可以呈现出不2000个解剖结构三维形态,能够客观彰显人体各部位解剖结构,可以随意旋转、放大、转变视角等,解剖结构都标注有文字说明。数字人虚拟解剖系统作用下的操作界面具有某些特殊功能,比如,透明化功能、分离显示功能、逐层剥离功能,应用到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解决实验操作中尸源问题,降低实验教学难度,随时升级更新的同时提高各方面资源利用程度,不用直接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等,极大地提高系统解剖实验教学有效性、实时性,顺利衔接理论和实验教学两大环节,最大化提高系统解剖实验教学水平。 二、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中数字人虚拟解剖系统的应用 1、丰富课堂实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医学院校教师要多层次解析传统解剖学教学模式缺陷问题,将数字人虚拟解剖系统巧妙应用其中,让抽象化、复杂化的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丰富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课堂内容,实时降低实验教学内容难度,有机整合的基础上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验教学氛围,实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准确解读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重点与难点内容,从数字人虚拟解剖系统入手,科学细化实验教学内容,将其贯穿到具体教学环节。教师要明确数字人虚拟解剖系统应用注意事项等,科学指导班级学生灵活应用系统软件,规范化操作的基础上多角度立体观察数字人虚拟解剖系统作用下的图像,以临床具体案例为切入点,以问题为基础,以病例为媒介,科学操作数字人虚拟解剖系统,进行一系列实践操作,深挖自身各方面潜能,在思考、分析并解决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问题中深化掌握的系统解剖学实验内容,实时激发学生系统解剖实验教学学习兴趣。 2、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在应用数字化虚拟解剖系统中,医学院校要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尊重班级不同层次学生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班级学生能力与素养等,合理划分合作学习小组,便于学生在分工协作过程中实时完善知识体系,为进行临床实践做好铺垫。在课堂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课题一系列知识点,科学设置具有鲜明梯度性的课题问题,借助数字人虚拟解剖系统作用下的互动界面,包括系统具有的显示、隐藏等功能,客观呈现人体器官形态结构、所处位置等,便于各小组学生在解读课题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分工,规范化操作数字人虚拟解剖系统,进行相关的系统解剖实验,在具体化情境中灵活应用掌握的系统解剖理论知识,深层次分析并解决对应的课题问题,完善医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日渐提高对人体结构的理解能力、辨识能力等,实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3、科学衔接理论与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 在应用数字人虚拟解剖系统过程中,教师要强调系统解剖学理论与实验教学衔接,深化实验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精准、逼真的图像,可以在电子屏幕、投影仪等作用下,随时观看系统解剖学课题视频,深化理解课题知识,更好地融入到实践操作中。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围绕系统解剖理论知识点,发挥数字虚拟解剖系统优势作用,深化实验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规范化操作系统的基础上深挖自身潜力,科学设置实验步骤,明确实验要点等,巧用掌握的零散系统解剖学知识,进行针对性实践操作,明确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高系统解剖实践能力。此外,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围绕系统解剖学课题实验教学问题以及学生系统操作情况,科学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借助相关软件,仔细观看人体结构图片、短片,准确把握课题内容。随后,学生要进行相关的操作,独立完成实践作业,将掌握的系统解剖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所需的重要能力,高层次操作数字人虚拟解剖系统,全面提高临床实践能力。高效衔接理论与实验教学,促使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更加有效。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化信息技术、医学学科相互作用下,数字人虚拟解剖系统运营而生。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医学院校要全方位深层次了解数字人虚拟解剖系统内涵、特征、优势等,将其巧妙作用到实验教学环节,全面提升实验教学层次。以此,为专业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践操作机会,便于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提升临床实践能力,实现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目标。以此,增强医学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竞争力,提高新时期医疗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丽,高艳,王璐璐等.基于解剖学数字网络教学系统的互动式实验教学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2):153-154. [2] 郭燕君,沈忠飞,侯杰等.基于“数字人系统”三段序贯式教学模式在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设计与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6,

角膜塑形术相关眼表解剖、组织学和生理学

第二章角膜塑形术相关眼表解剖、组织学和生理学/ 第二章角膜塑形术相关眼表解剖、组织学和生理学第一节应用眼表解剖和组织学与接触镜相关的眼表解剖结构包括眼瞼、瞼缘、结膜、巩膜、角膜、角巩缘和泪液膜。 瞭解正常眼解剖、组织学有助於发现眼表有无异常和接触镜配戴引起的眼部变化,并有助於相关症状和体征的诊断。 一、角膜(一)角膜解剖结构1.角膜形态角膜(cornea)是一高度屈光和清晰透明的组织,是接受视资讯的前哨,约占纤维膜的1/6。 从后面看,角膜为圆形,从前面看,角膜外形因为上下不透明的角巩膜缘而略呈椭圆形,略向前凸,角膜直径依据可视虹膜横径(HVID)水平为11.5~12mm(平均11.7mm),可视虹膜纵径(VVID)垂直为10.5~11mm(平均10.6mm)。 男性比女性略大,女性大约小0.1mm,3岁以上儿童,角膜直径已接近成人。 角膜面积约为1.3cm2 ,占全眼球的1/14。 有些书中指出角膜的中央厚度为0.6mm,周边厚度约1mm。 但根据Maurice(1969)在活体角膜上用光学方法测量的结果认为,角膜中央厚度平均为0.52mm,角巩膜缘为0.67mm。 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中心对数千名患者採用A超测得的角膜中央厚度平均为0.52~0.55mm。 这种中央薄四周厚的结构,使角膜的周边部能贴切地与巩膜缘相连接。 由於角膜的曲率半径比巩膜小,所以在与巩膜连接处的外面有一浅沟,称为巩膜外沟。 角膜前表面水平方向曲率半径为7.8mm,垂直方向为7.7mm,其后表面有较小的球形曲率半径为6.22~6.8mm(平均6.5mm)。 角膜中央瞳孔区,大约直径4mm范围内近似球形,突度最大,其各点曲率半径基本相等,是屈光的主要部分,称为光学区;向周边渐变平坦,特别是鼻侧更为明显。 通常角膜在垂直经线上比水平经线上的曲率半径小,这种正常的偏差由晶状体的相反曲率差来纠正。 角膜是眼球屈光装置中的重要部分,其前表面的屈光力约为+48.8D,后表面约为-5.8D,总屈光力约为+43.0D,占眼球屈光力的70%。 角膜的向量深度是2.6mm,并且取决於角膜曲率半径。

ECDH-医学院数字解剖实验非临床专业建设方案数字解剖

ECDH- 医学院数字解剖实验非临床专业建设方案数字解剖实验室(非临床专业)建设方案

方案介绍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满足于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和断层解剖学教学的人体标本、挂图、模型和图像等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教师授课、学生自学和课程考试的数字化和个性化。 采用虚实结合、相互辅助的教学形式能够降低成本,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实验室构成 ECDH-Ana 86 数字人解剖系统教师端ECDH-Ana 55 数字人解剖系统学生端ECDH-Ana AR 数字人解剖系统ECDH-Ana PC 数字人解剖系统PC端ECDH-Ana SER 数字人解剖系统服务器端

内置数字人解剖系统专业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形象直观的讲解人体三维结构,可以进行课件、图片及视频放映,提供4K 高分辨率显示效果,完美替代投影机进行数字化教学。

内置数字人解剖系统专业版,解剖实验课和先进的数字虚拟人体技术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进行对人体结构进行虚拟与真实的对照,快速精准的掌握相关知识,并在课前或课后预习复习。为方便课堂及课后使用,设置了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等内容,并有丰富的解剖教学视屏和课件供师生使用。提供4K 高分辨率显示效果,可通过旋转实现横屏、竖屏两种观看模式。

ECDH-Ana AR 数字人解剖系统 操控者佩戴3D眼镜,通过专用操控笔来进行交互操作,能够在六个自由度随意操作,全方位观察人体结构,并可通过控制摄像机进入器官内部观察,可获得沉浸式3D体验。 其他观察者可通过外接大屏观察,并可与现实场景结合,达到虚拟仿真教学的目的。

自考人体解剖组织学章节重点

自考人体解剖组织学章节重点 第一章基本组织(Basic tissue) 第1节概述 一、细胞连接(cell juntion)是细胞相邻面的胞膜和胞质特化成点状、斑状或带状的连接区,使细胞紧密排列或相互沟通。 (一)紧密连接(tight juntion):分布于上皮细胞、心肌闰盘处。是两排镶嵌蛋白颗粒形成的紧密粘着。 (二)中间连接(intermediate juntion):常见于上皮细胞、心肌细胞等细胞间,为长短不等的带状连接。在单层柱状上皮细胞间,常位于紧密连接下方。 (三)桥粒(desmosome): 为大小不等的点状连接。多见于上皮细胞、心肌闰盘处。细胞间有宽约20—30nm的细胞间隙,内含低密度的丝状物。 附着版:在构成桥粒的两个相邻细胞膜的胞质面附有电子密度较高的盘状结构,称为附着版。 (四)缝隙连接(gap junction)又称通讯连接。是一种较大的平板状连接。 分布:存在于胚胎和成体的多种细胞间,如:上皮细胞、肌细胞间、骨细胞间、神经细胞间。 结构:处于两细胞间的区域狭窄,仅有2—3nm。在连接处有众多连接点,在每个连接点的两个细胞膜中各镶嵌着6个亚单位。 功能:1、供细胞间离子交换和某些小分子物质以及传递化学信息、协调细胞功能。 2、在可兴奋细胞(神经细胞、心肌细胞、平滑肌细胞)间经此连接传递电冲动。 3、与细胞分泌、增殖和分化等功能有关。 二、细胞游离面的特殊结构 (一)细胞衣(cell coat):是由组成细胞的糖蛋白和糖脂向外伸出的糖链组成。 结构:电镜下,为分布于细胞膜外表面的一层高电子致密层。如:小肠上皮细胞表面向外突出形成的微绒毛处的细胞衣最明显——绒毛状结构。 功能:粘着、支持、保护、物质交换和识别。 (二)微绒毛(microvillus):为细胞游离面的胞膜和胞质向外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 直径为0.1um,是电镜下结构。具有吸收功能的细胞微绒毛较发达,如:小肠的吸收细胞、肾近端小管的上皮细胞游离面,微绒毛整齐排列,形成刷状缘。

ECDH- 数字解剖实验室(非临床专业)建设方案医学院数字解剖实验室 ...

ECDH- 医学院数字解剖实验室临床专业建设方案数字解剖实验室(非临床专业)建设方案

方案介绍 该实验室以临床医生解剖培训和五年制、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为依据,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满足于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和断层解剖学教学,实现教师授课、学生自学和课程考试的数字化和个性化。

实验室构成 该方案基于原有解剖实验室进行数字化改造,由“ECDH-Ana 86 数字人解剖系统教师端”、“ECDH-Ana 55 数字人解剖系统学生端”、“ECDH-Ana AR 数字人解剖系统”“高清解剖互动系统&平衡臂式无影灯”、“全自动空气净化系统”、“冷藏解剖台”等组成,标志着传统古老的解剖教学迈向了一个新的时代。

内置数字人解剖系统专业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形象直观的讲解人体三维结构,可以进行课件、图片及视频放映,提供4K高分辨率显示效果,完美替代投影机进行数字化教学。

内置数字人解剖系统专业版,解剖实验课和先进的数字虚拟人体技术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进行对人体结构进行虚拟与真实的对照,快速精准的掌握相关知识,并在课前或课后预习复习。为方便课堂及课后使用,设置了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等内容,并有丰富的解剖教学视频和自主学习课件供师生使用。提供4K高分辨率显示效果,可通过旋转实 现横屏、竖屏两种观看模式。

ECDH-Ana AR 数字人解剖系统 操控者佩戴3D眼镜,通过专用操控笔来进行交互操作,能够在六个自由度随意操作,全方位观察人体结构,并可通过控制摄像机进入器官内部观察,可获得沉浸式3D体验。 其他观察者可通过外接大屏观察,并可与现实场景结合,达到虚拟仿真教学的目的。

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名词解释

5.微绒毛:是胞膜和胞质向外伸出的细指壮突起,起直径约为0.1um,长度因细胞的种类或生理状态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别。微绒毛显著的扩大了细胞的表面积,和吸收功能密切相关。 7.哈弗氏系统(骨单位):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较多,呈圆筒状和骨干长轴平行排列。每个骨单位由一个位于中央的中央管和数层围绕中央管呈同心圆排列的骨单位骨板组成。 8.肌节:(肌原纤维呈细丝状,光镜下肌原纤维呈明暗相间的横带,明带称I带,暗带称A 带,明带中间有Z线,暗带中的发亮区称H带,H带中有M线。)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一个肌节,由1/2I带+A带+1/2I带组成。肌节是骨骼肌纤维收缩和舒张的基本结构单位。 10.肌原纤维:电镜下,肌原纤维是由许多平行排列的肌丝组成的。肌丝可以分为粗肌丝和细肌丝两种。 11.三联体:包绕肌原纤维的肌质网,在位于横小管两侧分别汇合成与横小管平行的较粗的小管,称终池。横小管和两侧的终池称为三联体。 14.浆细胞:在疏松结缔组织中数量较少,而在病原菌侵入的部位,如消化管、呼吸道固有层结缔组织内和慢性炎症病灶及淋巴组织等部位浆细胞较多。浆细胞具有合成、储存和分泌抗体的功能,参与体液免疫。 15.巨嗜细胞:在体内数量多,分布广,是吞噬功能最强的细胞。在疏松结缔组织内的巨嗜细胞常沿纤维散在分布,可分为固定巨嗜细胞和游离巨嗜细胞两种。来源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巨嗜细胞有很重要的防御功能。 17.闰盘:是心肌纤维之间的连接结构。在H-E染色的切片上,闰盘深染的粗线状,形如梯形,位于Z线水平。 18.有髓神经纤维(有髓纤维):是由神经元的轴突和包裹其周围的髓鞘和神经膜形成的纤维状结构。 23.突触:是指神经原、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一种传递信息的特化连接结构。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大类。 24.尼氏小体:光镜下呈噬碱性的颗粒或小块。其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包括复制细胞器和与产生神经递质有关的蛋白质和酶。 25.神经纤维节(郎飞氏节):光镜下,有髓纤维是由神经元的轴突和包裹其周围的髓鞘和神经膜构成的。髓鞘和神经膜都有节段性,段与段之间的缩窄部位称郎飞节。 4.骨连接:是骨与骨间的连接装置,根据他的构造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纤维连接和滑膜关节连接两种形式。 5.关节:(滑膜关节连接,滑膜关节)两骨之间借膜性囊互相连接。其间具有腔隙,活动性教大,这种连接叫关节。 15.膈: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呈穹隆状。膈的周围是肌质部,中央为腱质部。起自胸廓下口周缘,各部肌纤维向中央移行于中心腱。 1.体循环:含氧和营养物质较多的动脉血,自左心室泵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流到全身毛细血管(肺泡毛细血管除外),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使动脉血变成静脉血,静脉血再汇入各级静脉,经上,下腔静脉及冠状窦流回右心房。血沿上述路径的循环,称大循环或体循环。 2.肺循环:全身返回心的、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自右心室泵出,经肺动脉及其分支流到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再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血沿上述路径的循环叫小循环或肺循环。 5.微循环:是指由微静脉到微动脉之间的血循环,是血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包括微动脉、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和微静脉等。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直观教学中引入“数字人”解剖系统教学效果研究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直观教学中引入“数字人”解剖系统教学效果研 究 目的探讨“数字人”解剖系统在的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直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护理专业2017级4个班共199人,随机分成传统教学组98人(A组)和“数字人”解剖系统辅助教学组101人(B组)。采用问卷调查和卷面考核的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直观考核成绩在功能/支配(23.87±2.19)分和临床意义(27.02±1.81)分低于B组(36.99±1.14)分和(33.78±2.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易理解性(24.17±2.23)分、互动性(22.05±1.79)分、学习兴趣(22.88±2.41)分和掌握程度(21.87±1.45)分,得分高于A组(15.72±1.31)分、(15.46±1.33)分、(13.95±1.91)分、(17.53±1.4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人”解剖系统在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的教学中优势明显,其应用值得推广。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digital human” anatomy system in intuitive teaching of human anatomical neural system.Methods A total of 199 students from 4 classes of nursing major of grade 2017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A(n=98)using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group B (n=101)using the”digital human”anatomic system.The teaching effect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by questionnaires and volume examination.Results The scores of functional/innervation(23.87±2.19)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27.02±1.81)in group A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group B(36.99±1.14)and(33.78±2.19),respectively,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scores of comprehensibility (24.17±2.23),interactivity(22.05±1.79),learning interests(22.88±2.41)and mastery(21.87±1.45)in group B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group A (15.72±1.31),(15.46±1.33),(13.95±1.91),(17.53±1.44),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The anatomical system of”digital human”has obvious advantages in the teaching of human anatomical neural s ystem,and its application is worth popularizing. Key words:“Digital human”anatomy system;Human anatomy;Neural system intuitive teaching 人體解剖学是阐述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的科学,是基础医学科学中的支柱学科,是医学生的必修课[1]。因为是医学生首次接触,且专有名词量大、知识内容琐碎,导致解剖学的学习成为一个难点,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学习,内容更加的抽象、复杂,更是难点中的难点。再加上目前的高职学校生源不断减少,学生素质的急剧下降[2],学习的困难度增加,导致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下降甚至缺失,因此探索如何突破教学难点,增加教学吸引力,是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应该重视的课题。“数字人”解剖系统能清楚显示人体的三维结构,其结构精准、完整,表面纹理真实[3]具有形式新颖、内容直观、易于理解等特点。现对其在高职针灸推拿专业学生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现综合报道如下。

--【2018年整理】人体组织学与的解剖学课程介绍

课程名称: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 课程性质:生物科学专业三年级专业必修课 课程学分:4 课程学时:60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简介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学科,作为高等院校生物学科的一门主要课程,主要任务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阐明人体的组成、结构与功能,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组成及分布规律,常见的卫生保健知识等。本课程是在学生学习了生物化学、植物学、动物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为学习生理学等后继课程和担任中学生物课和生理卫生课教学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讲课、实验课和自学实践等教学和学习过程,使学生较全面地理解和掌握人体器官、组织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发展的观点,形态和功能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习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具备对组织结构和标本模型进行观察、描述、绘图和一般的实验设计及操作的基本能力,并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会使用教学大纲、教科书、实验指导书,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索创新意识。 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 本课程于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开设,总课时数为60学时,讲课和实验课的课时比例约为2∶1。 2. 本课程的重点是基本组织、器官组织和神经系统,大体解剖部分一般简略(多利用动物学中所掌握的基本知识)。

3.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四种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器官的大体形态和组织的组成规律,了解细胞超微结构的基本知识。 4. 学会正确使用名词术语,提倡使用专业外语名词和术语。 三、教学方式和学时分配 1. 教学方式 (1)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多结合图表、模型和标本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倡学生自学。根据大纲的要求,部分内容留给学生自学,使学生逐步获得独立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3)实验课在保证内容和进度的基础上,尽量多安排动手操作的内容,使学生初步掌握组织学与解剖学的基本技能,以提高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的适应能力。 (4)为了解教与学的效果,结合讲课和实验,经常进行形式多样的教学检查。 (5)培养学生学会使用教学大纲。大纲对学习内容要求程度以“了解”和“掌握”表示。 2. 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表(仅供参考)

数字人解剖示教系统建设方案

数字人解剖示教系统建设方案

方案介绍 系统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满足于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和断层解剖学教学的人体标本、挂图、模型和图像等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教师授课、学生自学和课程考试的数字化和个性化。通过“数字人解剖示教系统”,教师可通过触控讲台操作专业的数字人解剖教学软件,学生通过佩戴3D眼镜,即可观看立体人体解剖结构,在开放、自主、交互的虚拟环境中可以进行高效、安全、经济的示教过程。

ECVT数字人解剖触控示教系统 55寸电容屏10点触控示教讲台,保证在讲台上放置物品时不会造成干扰;内置数字人解剖系统专业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形象直观的讲解人体三维结构,随意圈画和标注,也可以进行课件、图片及视频放映,全触控操作,同时兼容键盘鼠标操作模式。

ECDH-Ana 55 数字人解剖系统学生端 内置数字人解剖系统专业版,解剖实验课和先进的数字虚拟人体技术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进行对人体结构进行虚拟与真实的对照,快速精准的掌握相关知识,并在课前或课后预习复习。为方便课堂及课后使用,设置了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等内容,并有丰富的解剖教学视频和课件供师生使用。

ECDH-Ana SER 数字人解剖系统服务器端 数字人解剖系统安装于校园网服务器,供全 校师生,通过用户名密码登陆。软件采用按 需下载模式,不存在网络带宽限制问题,并 且最大限度提高运行速度,最大可能支持用 户同时登陆。

ECDH-Ana PC 数字人解剖系统PC端 PC端安装于虚拟解剖实验室,学生 利用微课和自主学习功能,进行系 统化的自主学习,也可利用强大的 软件功能,立体观察解剖结构,通 过与实体解剖的对照,形成一个清 晰全面的认知,是完善基础医学院 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的最佳选择。

人体组织学解剖学

人体组织解剖学一、名词解释1、正中矢状面:矢状面是按矢状轴方向与水平面和冠状面相垂直,将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纵切面。通过人体正中,将人体分为左右相等两半的矢状面又称正中矢状面。2、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及左右髋骨借骨连接构成的一个完整骨环。具有保护盆腔内的脏器和传递重力的作用。可分为大骨盆和小骨盆。3、细胞毒性T细胞:是白细胞的亚部,为一种特异T细胞,专门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作用。受抗原激活后可增殖形成大量效应Tc细胞,能特异性地杀伤具有抗原性的靶细胞。与自然杀伤细胞构成机体抗病毒、抗肿瘤免疫的重要防线。4、扁桃体:咽部黏膜内含丰富的淋巴组织,除分散的淋巴组织外,有些部位的淋巴组织聚集形成轮廓清楚,大小不等的隆起称扁桃体。按其位置分别称为腭扁桃体、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和舌扁桃体。5、麦氏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以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为标志。6、病理性再生:由于炎症或创伤等病理原因所致的上皮损伤,可由周围未受损伤的上皮细胞增殖补充,形成新的上皮,此为病理性再生。7、造血干细胞:又称多能造血干细胞,起源于人胚卵黄囊血岛,是生

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具有自我复制能力、有很强的增殖潜能和多向分化能力。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红骨髓内。8、骨单位: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较多,呈圆筒状,与骨干长轴平行排列。每个骨单位由一个位于骨单位中央的中央管和数层围绕中央管呈同心圆排列的骨单位骨板组成。各层骨单位骨板间有骨细胞分布。骨单位表面有一层黏合质。9、房室结:位于房间隔下部、冠状窦口的前上方,呈扁椭圆形,向前发出房室束进入心室壁。正常情况下,其作用是传递窦房结的冲动至心室肌纤维,但在窦房结障碍时,也可产生冲动。10、胸膜腔:指脏、壁胸膜在肺门处相互移行,二者之间围成的封闭的腔隙。左右各一,腔内有少量浆液,呼吸时可减少脏、壁胸膜之间的摩擦,腔内为负压,有利于肺的扩张。11、可视人:即虚拟人,主要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将冷冻人的人体锉削为0.1mm厚的标本断面,并对每个断面进行定焦距扫描,然后将采集到的信息储存于计算机中,最后再按解剖顺序把断面图像进行三维重构整合成虚拟人。12、间充质细胞:是分化程度很低的细胞,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不仅是各种结缔组织的共同祖先,分化成各种和发育成血管的内皮及平滑肌等其种类的组织。在成年的动物的结缔组织中仍

“数字人”在医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数字人”在医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发表时间:2013-10-14T16:22:29.4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7期供稿作者:曾祥宏[导读] 中国数字人系统在教学中的作用和优势 曾祥宏(长江大学湖北荆州 434023) 【摘要】医学教学的创新在于方法和教具,“数字人”的诞生,对医学教学创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数字人”的研究成功,将越来越精确模拟人体的各种功能和行为,尤其是在医学教学过程中,展示了全新的人体立体空间。“数字人”教学系统是医学教学中最新的、最方便的教学工具。 【关键词】数字人医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R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7-0117-02 1 “数字人”的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经过10多年的努力,有近150个科研单位合作对人体数据集进行开发研究[1],诞生了中国“数字人”。“数字人”也称“数字化虚拟人”,即在电脑里合成的三维人体详细结构,全部数据来自真实人体。中国数字人研究是将人体解剖结构数字化和可视化[2],即将按标准筛选出来的标本进行冷冻、测量获取的人体信息系统。在获取的中国数字人体断层切削照片的基础上, 对中国数字人体断层切削照片进行了预处理, 完成了中国男性数字人体生理系统主要器官和组织的分割、标识和命名; 用高性能计算集群, 对海量的分割数据进行并行快速三维结构重建, 构建了国际上分辨率最高的人体三维解剖结构数据集[3-4](体素0.1 mm × 0.1 mm × 0.2 mm)。 “数字人”的发展有4个阶段:“数字可视人”、“数字物理人”、“数字生理人”和“数字智能人”。 我国在血管灌注技术上有较强优势,因此体现在数字人的最大优势是除了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人体标本更加标准之外,就是进行了血管灌注。 数字人技术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广阔的市场前景[5],随着图像获取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将越来越精确模拟人体的各种功能和行为,可在医学、航天、航空、国防、体育、影视、汽车、服装等与人直接相关领域中提供可视的、虚拟的演示和科学实验的技术平台。尤其在医学教学中,更具立体感、直观感。 2 “数字人”在医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医学教学的创新在于方法和教具,“数字人”的诞生,对医学教学创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是由山东易创电子有限公司研发的教学软件,采用国内最新的数字人数据,建立了人体解剖学2300多个人体结构的三维结构模型,结构模型精准、完整,表面纹理真实;合成后的矢状面和冠状面结构图像清晰;目录和结构操作方便,并能进行双屏显示和立体显示,是人体解剖学教学的最新的、最方便的教学工具。在医学其他学科如病理学、影像学、外科学等都有较好的应用。本文以人体解剖学为例展示“数字人”在教学中的应用。 2.1 “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在系统解剖学中的应用 “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软件根据系统解剖学教材目录和教学的需要,分为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和感觉器官九大系统(附图1)。软件每个系统内容完整,根据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按不同章、节的器官顺序进行显示,也可以单独的显示某一器官的位置和毗邻。该系统软件可供临床医学、麻醉学、护理学、口腔医学、影像医学、药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等专业应用。 图2 胸部解剖结构(局部解剖学)图3 头部解剖结构(局部解剖学) 2.3 “中国数字人解剖系统”在断层解剖学中的应用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名词解释

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名词解释 绪论 1。组织学:是研究人体细微结构,超微结构及其于机能关系的科学。 2。解剖学:主要是用解剖器械剖割和肉眼观察来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又称巨视解剖学广义的解剖学包括,大体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和细胞学。 3。组织:是由许多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的基本结构,具有多种类型。每种组织具有某些共同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特点,一般将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种,称为基本组织。 4。器官:是由几种不同的组织联合在一起,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如胃、肝、肺、骨和肌等。 5。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结合在一起,共同执行某种特定的生理活动,即构成系统。 6。PAS反映:糖经过碘酸(HIO4)氧化,出现醛基,成为多醛。多醛与无色品红结合,成为紫红色沉淀物,此反应称为过碘酸反应,简称PAS反应。PAS反应阳性的部位即表示有多糖存在。 7。前臂的内侧称尺侧,外侧称桡侧,小腿内侧称胫侧,外侧称腓侧 8。近侧和远侧:多用于四肢。肢体接近躯干处,血管、神经等接近起始处为近侧,反之为远侧。 9。矢状轴(面),冠状轴(面),垂直轴(面)。见书P5 10.H-E染色:苏木精和伊红组成,苏木精是一种碱性染料,可将核染色质染成蓝紫色。伊红是一种酸性染料,可将多种细胞的胞质染成粉红色或红色 第一章基本组织 1.内皮:是分布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内皮细胞很薄,游离面光滑,有利于血和淋巴的流动及物质交换。 2.间皮:是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外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间皮细胞表面湿润而光滑,便于内脏器官的活动和减少摩擦。 3.腺上皮:是由腺细胞组成并以分泌机能为主的上皮,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所组成的器官称腺。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是由形状不同,高低不齐的一层细胞组成。细胞的底部均附于基膜上,但由于细胞的高低不同,胞核的位置也不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光镜下形似复层上皮,实为单层上皮,故为假复层上皮。 4.纤毛:是细胞游离面的胞膜和胞质向细胞外伸出的细长突起,长约5-10um,直径约0.2um ,比微绒毛粗而长,光镜下清楚可见。纤毛具有向一定方向节性摆动的能力。 5.微绒毛:是胞膜和胞质向外伸出的细指壮突起,起直径约为0.1um,长度因细胞的种类或生理状态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别。微绒毛显著的扩大了细胞的表面积,和吸收功能密切相关。 6.连接复合体:根据细胞连接的结构和机能不同和分为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等。凡有二种或二种以上的连接结构连在一起,即称为连接复合体。 7.哈弗氏系统(骨单位):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较多,呈圆筒状和骨干长轴平行排列。每个骨单位由一个位于中央的中央管和数层围绕中央管的呈同心圆排列的骨单位骨板组成。 8.肌节:(肌原纤维呈细丝状,光镜下肌原纤维呈明暗相间的横带,明带称I带,暗带称A带,明带中间有Z线,暗带中的发亮区称H带,H带中有M线。)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一个肌节,由1/2I带+A带+1/2I带组成。肌节是骨骼肌纤维收缩和舒张的基本结构单位。 9.肌浆:肌细胞细长呈纤维状,因此称为肌纤维。肌细胞胞质称为肌浆。 10.肌原纤维:电镜下,肌原纤维是由许多平行排列的肌丝组成的。肌丝可以分为粗肌丝和细肌丝两种。 11.三联体:包绕肌原纤维的肌质网,在位于横小管两侧分别汇合成与横小管平行的较粗的小管,称终池。横小管和两侧的终池称为三联体。 12.缝隙连接:广泛存在于胚胎和成体的多种细胞间,是一种较大的平板状连接。可供细胞间交换离子和某些小分子物质,以及传递化学信息和协调细胞功能等。缝隙连接还与细胞分泌、增殖和分化等功能有关。 13.外分泌腺:根据分泌腺的分泌物派出方式不同,可分为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外分泌腺具有导管,分泌物经导管排到其他器官或体表,如汗腺、胃腺和唾液腺等。 14.浆细胞:在疏松结缔组织中数量较少,而在病原菌侵入的部位,如消化管、呼吸道固有层结缔组织内和慢性炎症病灶及淋巴组织等部位浆细胞较多。浆细胞具有合成、储存和分泌抗体的功能,参与体液免疫。 15.巨嗜细胞:在体内数量多,分布广,是吞噬功能最强的细胞。在疏松结缔组织内的巨嗜细胞常沿纤维散在分布,可分为固定巨嗜细胞和游离巨嗜细胞两种。来源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巨嗜细胞有很重要的防御功能。 16.肥大细胞:疏松结缔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常沿小血管和小淋巴管分布。 17.闰盘:是心肌纤维之间的连接结构。在H-E染色的切片上,闰盘深染的粗线状,形如梯形,位于Z线水平。 18.有髓神经纤维(有髓纤维):是由神经元的轴突和包裹其周围的髓鞘和神经膜形成的纤维状结构。 19.环层小体:又称帕奇尼小体。主要功能是感受压觉和触觉。 20.触觉小体:多见于手指,足趾掌面的真皮乳头内。主要功能是感受触觉。 21.运动终板:运动神经纤维抵达骨骼肌纤维时失去髓鞘,并反复分支,每一分支终末与一条骨骼肌建立突触联接,此连接区呈椭圆形板状隆起称运动终板。简称终板。 22.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及其分支所支配的全部骨骼肌纤维合称一个运动单位。 23.突触:是指神经原、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一种传递信息的特化连接结构。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大类。 24.尼氏小体:光镜下呈噬碱性的颗粒或小块。其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包括复制细胞器和与产生神经递质有关的蛋白质和酶。 25.神经纤维节(郎飞氏节):光镜下,有髓纤维是由神经元的轴突和包裹其周围的髓鞘和神经膜构成的。髓鞘和神经膜都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复习提纲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复习提纲 (生科、生教专业本科用) 绪论 一、名词解释 组织器官系统H-E染色PAS反应 二、思考题 1、何谓解剖学标准姿势?确定解剖学标准姿势有何意义? 2、简述人体的轴和面? 3、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分区怎样?有何意义? 第一章基本组织 一、名词解释 内皮间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纤毛微绒毛缝隙连接外分泌腺浆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骺板骨单位(哈弗氏系统)肌节闰盘肌原纤维三联管有髓神经纤维环层小体触觉小体运动终板突触运动单位尼氏小体神经纤维节(郎飞氏结)本体感受器效应器 二、思考题 1、简述上皮组织的一般结构特点?试述复层扁平上皮的结构和功能? 2、疏松结缔组织与致密结缔组织在结构上有何区别? 3、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成分有哪些?各细胞有何功能? 4、何谓血液?血液的有形成分包括哪些?其主要功能如何?血液中各有形成分的正常值是多少? 5、试述长骨的显微结构和功能? 6、试述透明软骨的组织结构及分布区? 7、试比较骨骼肌和心肌的组织结构及功能? 8、简要说明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的分类如何? 9、试述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及其功能? 第二章运动系统 一、名词解释 骨连接关节椎孔椎间孔椎管胸骨角椎间盘额囟主动肌拮抗肌脊柱的生理弯曲环转运动旋转运动 1、试述骨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2、骨的化学成分与骨的物理特性有何关系? 3、试述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髋骨、股骨和胫骨的形态结构? 4、试述典型椎骨的一般结构?试比较颈椎、胸椎和腰椎的形态特征? 5、试述颅底内面观的形态结构? 6、简述关节的基本构造和辅助结构及其功能? 7、关节有哪些运动形式?何谓内收、外展、内旋、外旋和屈伸运动? 8、肌腹和肌腱的结构和功能有何不同? 9、何谓肌肉的起点和止点?如何确定肌肉的起点和止点? 10、肩关节和髋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形式?

解剖学组织学

动物解剖学、组织学及胚胎学 第一单元畜体基本组织 动物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是研究正常动物有机体的形态、结构及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动物体的最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细胞是遗传基本单位,每个细胞都含有全套的遗传信息,即基因,它们具有遗传的全能性。 由一些起源相同、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组织,动物体有4 种基本组织,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由几种不同的组织结合在一起,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和执行特殊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由若干个功能相关的器官联系起来,共同完成某种特定的生理功能,则构成系统。 一、细胞的构造由细胞膜、细胞质(包括各种细胞器)和细胞核构成。1.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质和少量多糖。目前普遍公认的是液态镶嵌模型学说。认为:细胞膜是由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中镶嵌着可移动的球形蛋白质构成。 2.细胞质细胞质是由基质、细胞器和内含物组成。基质内含有蛋白质、糖类、脂类、水和无机盐等。细胞器是包括线粒体(能量工厂)、核蛋白化物酶体(合成蛋白质的的场所)、中心体(细胞分裂)、微丝、微管和中间丝等。 3.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贮存场所,控制细胞的遗传和代谢活动。在家畜体内除成熟 的红细胞没有核外,所有细胞都有细胞核。多数细胞只有1 个核,但也有2 个和多个核的(如肝细胞和骨骼肌细胞)。 各种家畜的染色体具有特定的数目和形态。如猪38条,牛60条,马64条,驴62 条,绵羊54条,山羊60条,狗78 条,兔44条,鸡78条,鸭80条。正常家畜体细胞的染色体为双倍体、(即染色体成对),而成熟的性细胞其染色体是单倍体,在成对的染色体中有一对为性染色体。哺乳动物的性染色体又可分为X 和Y 染色体。雌性动物体细胞的性染色体为XX,雄性动物的则为XY,在家禽中,雌性为ZW,雄性为ZZ。 二、细胞的主要生命活动一般来说,分化程度低的细胞,其分裂繁殖的能力较强(如间充质细胞),有些 细胞不断 地分裂繁殖,同时又不断地进行着分化,如造血干细胞和精原细胞,这些细胞通常在形态上表现出细胞核大、核仁明显、染色浅、细胞质嗜碱性,这种幼稚的细胞(低分化细胞)常称 为干细胞。分化程度较高的细胞,其分裂繁殖的潜力较弱或完全丧失,如神经细胞。第二节解剖学常用方位术语 1.矢状面与动物体长轴并行而与地面垂直的切面。其中通过动物体正中轴将动物体分 成左、右两等份的面,称正中矢面,其他与正中矢面平行的矢状面称侧矢面。 2.横断面与动物体的长轴或某一器官的长轴垂直的切面。将动物体分为前、后。3.额面(水平面)将动物体分为背侧、腹侧。 第二单元骨 第一节基本概念 骨内含有骨髓,呈重要的造血器官,骨质内有大量的钙盐和磷盐。 一、骨的构造骨由骨膜、骨质和骨髓构成,并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骨膜除关节面外,骨的内、外表面均被覆一层骨膜。位于骨质外表面的称骨外膜,较厚,分两层。外层为纤维层,富有胶原纤维束和血管、神经,内层疏松,为成骨层,含有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复习重点(最新版)

第一章基本组织(Basic tissue) 第1节概述 一、细胞连接(cell juntion)是细胞相邻面的胞膜和胞质特化成点状、斑状或带状的连接区,使细胞紧密排列或相互沟通。 (一)紧密连接(tight juntion):分布于上皮细胞、心肌闰盘处。是两排镶嵌蛋白颗粒形成的紧密粘着。 (二)中间连接(intermediate juntion):常见于上皮细胞、心肌细胞等细胞间,为长短不等的带状连接。在单层柱状上皮细胞间,常位于紧密连接下方。 (三)桥粒(desmosome): 为大小不等的点状连接。多见于上皮细胞、心肌闰盘处。 细胞间有宽约20—30nm的细胞间隙,内含低密度的丝状物。 附着版:在构成桥粒的两个相邻细胞膜的胞质面附有电子密度较高的盘状结构,称为附着版。 (四)缝隙连接(gap junction)又称通讯连接。是一种较大的平板状连接。 分布:存在于胚胎和成体的多种细胞间,如:上皮细胞、肌细胞间、骨细胞间、神经细胞间。结构:处于两细胞间的区域狭窄,仅有2—3nm。在连接处有众多连接点,在每个连接点的两个细胞膜中各镶嵌着6个亚单位。 功能:1、供细胞间离子交换和某些小分子物质以及传递化学信息、协调细胞功能。 2、在可兴奋细胞(神经细胞、心肌细胞、平滑肌细胞)间经此连接传递电冲动。 3、与细胞分泌、增殖和分化等功能有关。 二、细胞游离面的特殊结构 (一)细胞衣(cell coat):是由组成细胞的糖蛋白和糖脂向外伸出的糖链组成。 结构:电镜下,为分布于细胞膜外表面的一层高电子致密层。如:小肠上皮细胞表面向外突出形成的微绒毛处的细胞衣最明显——绒毛状结构。 功能:粘着、支持、保护、物质交换和识别。 (二)微绒毛(microvillus):为细胞游离面的胞膜和胞质向外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 直径为0.1um,是电镜下结构。具有吸收功能的细胞微绒毛较发达,如:小肠的吸收细胞、肾近端小管的上皮细胞游离面,微绒毛整齐排列,形成刷状缘。 (三)纤毛(cilium)是由细胞游离面的胞膜和胞质向外伸出的能摆动细长突起。 结构:表面为细胞膜,内部的细胞质中有纵行排列的微管,由纤毛基部直达顶部。微管周围有9组二联管,中央有2条单独的微管。 功能:具有节律性摆动的功能。 (四)质膜内褶(plasma membrane infolding):是由上皮细胞基底面的胞膜向胞质内褶入所形成。内褶间胞质内含有许多纵行的线粒体。 功能:扩大细胞基底面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