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重点

寄生虫重点
寄生虫重点

Ⅰ、总论:

1、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病原寄生虫和与医学有关的节肢动物的发生、发展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及外界因素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也称医学寄生虫学。

人体寄生虫学的内容包括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吸虫、绦虫、线虫)和医学节肢动物三部分。

2、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要求重点防治的主要热带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又称黑热病)、锥虫病、麻风、结核和登革热。

3、失能调整生命年/伤残调整生命年(DAL Ys):指在伤残状态下生存的时间和因疾病早逝而丧失的时间。表示一种疾病的负担。值越大,对健康的损害和生存质量的影响越大。

4、生物的生活方式和类型:

①自由生活

②共生生活(▲包括共栖、互利共生和寄生。共栖是指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双方彼此受益。寄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益者称为寄生物,被害者称为宿主。)

★★5、寄生关系的演化:⑴寄生虫的形态改变:眼消失了、消化道退化了、形体改变、固着器官产生、生殖器官发达。⑵寄生虫的生理改变:环境适应能力增强、能量代谢适应性改变、繁殖能力加强、繁殖个体数量多、繁殖方式多样性。⑶侵袭力变化⑷免疫逃避⑸基因变异

★★6、寄生虫生活史(life cycle):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部过程及所需的外界环境条件。

★★7、宿主及其类型:宿主——能够为寄生物提供居留场所,满足寄生物营养需求使之发育繁殖的一类生物。

⑴终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⑵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⑶保虫宿主:①一定是动物;②跟人有相同生物学地位的宿主(这些动物保证了传染源的存在和寄生虫的物种延续)。

⑷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后不能发育成成虫,但能存活并长期维持幼虫状态。只有当该幼虫有机会进入其适宜宿主体内时,才能发育为成虫。此种非适宜宿主称为转续宿主。

8、寄生虫分类:

⑴按寄生性质分类:

①专性寄生虫:寄生虫生活史的各个时期或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生活,不然不就能生存;

②兼性寄生虫:自由、寄生生活均可;

③偶然寄生虫:主要自营生活,有寄生能力但不完善,对人体伤害很大。

④长期寄生虫:主要指体内寄生虫;

⑤暂时寄生虫:主要指体外寄生虫;

▲⑥机会致病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虫体大量繁殖、致病力增强,导致宿主出现临床症状,此类寄生虫称机会致病性寄生虫。显性感染时非死即伤。

⑵按寄生部位分类:①体外寄生虫;②体内寄生虫

▲9、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⑴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或寄生虫的致病作用):

①掠夺营养:主要指消化系统寄生的寄生虫,它们不仅直接吸收宿主的营养物质,还妨碍宿主吸收营养,致使宿主较易出现营养不良。不在消化道寄生的寄生虫无明显的宿主营养丢失。

②机械性损伤(入侵—移行—定居—繁殖)

③化学性损伤(毒性作用)

④致敏原作用(免疫病理参与致病)

⑵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一、宿主将寄生虫全部清除,并具有抵御再感染的能力(消除性免疫,罕见);二、宿主能清除部分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部分抵御能力(非消除性免疫,平衡的致病状态,最多见);三、宿主不能有效控制寄生虫,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引起寄生虫病,严重者可致死(多见机会致病性寄生虫)

▲10、寄生虫病的临床特点:

⑴无临床症状的带虫者较多:带虫者——人体感染寄生虫后并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这些人成为带虫者。

⑵慢性感染与隐性感染:隐性感染(既无明显临床表现又不易检获病原体)

⑶多寄生现象(混合感染):人体同时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寄生虫的现象。相互促进或制约△⑷幼虫移行与异位寄生:幼虫移行广义——所有寄生虫在适宜宿主体内寻找合适的生存环境。幼虫移行症——一些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这些幼虫可在体内长期存活并移行,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病变。异位寄生——正常宿主不适宜环境

△⑸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尤为蠕虫)与IgE水平升高

△⑹机会致病性寄生虫感染

▲(干条)11、寄生虫免疫逃避;⑴解剖位置的隔离;⑵表面抗原的改变;⑶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

★★12、寄生虫病传播及感染途径:

传播途径指寄生虫从传染源排出,借助于某些传播因素,进入另一宿主的全过程。土源性(水、食物、土壤、空气)和生物源性(中间宿主、昆虫媒介)

感染方式:经口、皮肤、节肢动物叮刺、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或其他途径:经输血、呼吸、乳汁及自身感染等

★★13、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有些寄生虫病可以在人和动物之间自然的传播,这些寄生虫病称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自然疫源地:在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或荒漠地区,这些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可以在脊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人进入该地区后,这些寄生虫病则可从脊椎动物传播给人,这种地区称为…

14、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Ⅱ、医学原虫:

▲生活史类型:

①人际传播型:完成生活史只需一个宿主(滋养体—滋养体、包囊—滋养体—包囊)

②循环传播型:完成生活史需要一种以上的脊椎动物作为终末宿主或中间宿主(脊椎动物之间传播)

③虫媒传播型:由节肢动物传播

▲医学原虫的致病:与寄生部位和原虫的侵袭力有关。致病特点:▲在宿主体内的个体增殖;原虫的侵袭力——组织向性、虫株毒力;宿主机体的抵抗力;▲宿主的免疫反应性损害——免疫病理;▲机会致病性原虫。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

▲生活史:包囊→滋养体→包囊

四核包囊→经口感染,在小肠下段脱囊→肠腔型小滋养体→包囊(结肠下段)→随粪便排出体外(发育)‖(二分裂增值)

肠腔型小滋养体→随稀水样便排出体外(死亡)

‖(侵入组织)

组织型大滋养体=组织型大滋养体→随脓血便排出体外(死亡)

▲生活史特点:滋养体寄生于人体回盲部、结肠,在一定条件下可侵入肠壁或其他组织,引起病变;包囊随粪便排出体外;四核包囊是感染阶段;经口感染。

★★肠阿米巴病:

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侵袭肠壁引起肠阿米巴病。常见部位为盲肠和升结肠,其次为直肠、乙状结肠和阑尾,有时可累及大肠全部和一部分回肠。临床过程分急性和慢性。急性期的临床症状从轻度、间歇性腹泻到暴发性、致死性的痢疾不等。典型的阿米巴痢疾常有腹泻、一日数次或数十次,粪便果酱色伴奇臭并带血和粘液,80%病人有局限性腹痛、不适、胃肠胀气、里急后重、厌食、恶心呕吐等。急性暴发性痢疾则是严重和致命性的肠阿米巴病。从急性型可突然发展成急性暴发型,病人有大量的粘液血便、发烧、低血压、广泛性腹痛、强烈而持续的里急后重、恶心、呕吐和出血腹水。60%病人可发展成肠穿孔,亦可发展为肠外阿米巴病。有些轻症病人仅有间歇性腹泻。慢性阿米巴病则长期表现为间歇性腹泻、腹痛、胃肠胀气和体重下降。有些病人出现阿米巴肿,肉芽肿呈团块状损害而无症状。肠阿米巴病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肠穿孔和继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呈急性或亚急性过程。

▲大滋养体致病机制:260kDa半乳糖/乙酰氨基半乳糖凝集素介导的对宿主细胞的吸附;阿米巴穿孔素(amoeba pores)对宿主细胞形成的孔状破坏;半胱氨酸蛋白酶对宿主组织的溶解。

二、杜氏利什曼原虫(又称:黑热病原虫):

★★致病:

⒈发病机制:⑴由于无鞭毛体的大量繁殖,使大量巨噬细胞遭到破坏,反应性幼稚巨噬细胞增生,由此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⑵免疫抑制:超抗原负荷,导致免疫无反应性;寄生虫释放免疫抑制因子;封闭抗体学说。

⒉主要临床表现及发生机理:

①长期不规则发热(免疫抑制、反应性发热)

②肝、脾、淋巴结肿大(幼稚巨噬细胞增生)

③贫血(脾亢、免疫病理所致红细胞减少)

④出血(脾亢所致血小板减少)

⑤全血细胞减少(脾亢、免疫病理所致)

⑥球/白倒置(幼稚浆细胞增生、肝生成白蛋白减少)

⑦蛋白尿、血尿(肾淀粉样变性)

⒊在我国,黑热病有以下特临床表现:

⑴皮肤型黑热病:多发生于黑热病治疗后期或黑热病治愈后,故又称“黑热病后皮肤利什曼病”。临床表现类型有:①结节型(瘤麻风型):肉芽瘤性结节,不痛不痒不溃烂,局部不麻木,结节内可找到无鞭毛体。②丘疹、褪色斑型:皮肤上出现暗红色含虫丘疹,或大小不等的褪色斑疹

⑵淋巴结型黑热病:无黑热病病史,局部淋巴结肿大,其大小不一,较表浅,无压痛,无红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查到无鞭毛体。

▲分型:平原型(人源型,病犬少见)、山区丘陵型(动物源型,多儿童感染,病犬多)和荒漠型(传染源不清楚)

三、疟原虫:

▲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疟原虫生活史:

⒈生活史:⑴人体内发育阶段:分为红细胞外期(肝细胞内发育)和红细胞内发育

①红外期:子孢子(蚊)→红外期裂殖体(肝细胞)→裂殖子

子孢子随血流侵入肝细胞,发育并裂体增值(数量储备),形成红外期裂殖体。

子孢子分为速发型子孢子(TS)和迟发型子孢子(BS)。子孢子进入肝细胞后TS继续发育完成红外期的裂体增值,BS需经过休眠期(休眠子)才完成红外期的裂体增值。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无休眠子。

②红内期:红外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进行无性的裂体增殖循环和有性体形成:环状体→大滋养体→裂殖体→红内期裂殖子→配子体(雌、雄)

⑵蚊体内发育阶段:

①配子生殖(胃腔内):雌配子体→此配子雄配子体→雄配子雌配子+雄配子→合子

②孢子生殖(胃壁上):合子→动合子→囊合子(卵囊)→子孢子→子孢子(唾腺)

⒉生活史特点:

①生活史需二个宿主:人及按蚊。在人体内进行无性的裂体增值及开始有性的配子生殖。雌性按蚊为终末宿主,在蚊体内完成有性的配子生殖及进行无性的孢子增殖;

②人体内的发育:经红外期(肝内期)和红内期;

③感染时期:子孢子

④感染方式:经蚊虫叮咬;经输血或器官移植感染;

⑤间日疟、卵形疟有迟发型子孢子,故有临床复发现象,三日疟、恶性疟无;

⑥致病阶段:红内期滋养体、裂殖体。

★★致病——原虫增值作用:

致病:

①潜伏期:从疟原虫感染到疟疾症状出现的一段时间。

②疟疾发作:发热阈值——引起疟疾发作的最低原虫数/mm3血液。

经典发作过程:冷(寒战)→热(发热)→汗(发汗退热)→间歇

发作机制:与红内期疟原虫裂体增殖周期有关

③疟疾的再燃与复发:再燃——血液内残余的少量疟原虫抗原变异后再次繁殖起来引起的疟疾再次发作。复发——肝细胞内迟发性子孢子发育繁殖后引起的疟疾再次发作。

④贫血:疾可引起贫血的原因: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胞;脾功能亢进,吞噬大量正常红细胞;免疫病理的损害(疟原虫寄生于红细胞时,使其隐蔽的抗原暴露,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导致红细胞的破坏。此外宿主产生特异抗体后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附着于红细胞上的免疫复合物与补体结合而具有自身免疫性);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

⑤脾肿大

⑥凶险性疟疾

Ⅲ、医学蠕虫:

一、吸虫:

复殖目吸虫的形态特点:

大多数背腹扁平、两侧对称,呈叶状或长舌状;有吸盘;无体腔;雌雄同体(裂体科除外);内脏各系统(消化、排泄、神经、生殖)

▲复殖目吸虫生活史发育的必备条件:①虫卵和幼虫必须在水中发育②幼虫需要水生生物作为中间宿主

㈠华支睾吸虫

1、生活史:成虫(肝胆管)→虫卵(随胆汁入消化道随粪排出)→入水→毛蚴(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胞蚴→雷蚴→尾蚴(逸出入水)→囊蚴(第二中间宿主鱼虾)→成虫

2、生活史特点:①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的肝胆管内;②虫卵随胆汁----粪便排出体外;③虫卵下水后在中间宿主体内孵出幼虫并发育为囊蚴;④囊蚴是感染阶段;⑤因生食或半生食含肝吸虫囊蚴的鱼、虾而感染

3、致病虫期:成虫①胆管壁反复发生过敏性炎症;②虫卵、虫体碎片、脱落细胞形成结石

核心;③胆管阻塞引起胆汁淤滞;④继发细菌感染加重胆管炎症;⑤胆汁淤滞性肝硬化

4、临床表现类型:轻度感染时无症状或无明显症状;重度感染时急性期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和消化道不适(食欲不振、肝区痛、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等);慢性期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食欲不振、厌油腻、肝肿大肝硬化等)

5、病原学检查:粪检虫卵(倒置沉淀法)、十二指肠引流液查卵(疼)

6、防治原则

防止虫卵下水(粪便管理);忌生食或半生食鱼、虾;减少传染源;消灭保虫宿主;治疗病人和带虫者

㈡肺吸虫

▲1、生活史:成虫(肺)→虫卵(经气管或随痰吞咽后随粪排出)→入水→毛蚴(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入水)→囊蚴(第二中间宿主蟹)→成虫(囊蚴进入终宿主消化道后后尾蚴脱囊而出,钻过肠壁,即为童虫。童虫在组织中移行并徘徊于各器官与腹腔间。后由肝表面或经肝或直接从腹腔穿过膈进入胸腔而入肺。有些童虫可致幼虫移行症)

▲2、生活史特点:①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的肺组织内;②虫卵随痰(粪)排出体外;③囊蚴为感染阶段;④因生食或半生食感染有肺吸虫囊蚴的淡水蟹或蝲蛄而感染

★★3、致病机制,病理表现:

致病机制:⑴童虫钻行所致的隧道样损害;⑵成虫定居所致的机械性损害和周围组织反应。虫体进入肺所引起的病变过程包括:⑴脓肿期——主要为虫体移行引起组织破坏、出血及继发感染。肉眼可见病变处呈窟穴或隧道状,内有血液,继之病灶四周产生肉芽组织而形成薄膜状囊肿壁;⑵囊肿期——大量细胞浸润、聚集、死亡、崩解、液化,脓肿内充满黄褐色果酱样液体;⑶纤维疤痕期——虫体死亡或转移至他处,囊肿内容物通过支气管排出或吸收,囊内由肉芽组织充填,纤维化,最后形成瘢痕。

4、诊断:有流行感染史;临床上出现相应的症状;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高;X线等辅助检查阳性发现;病原检查:痰检虫卵

㈢日本血吸虫:

1、生活史特点:①成虫寄生于人及草食动物的肠系膜静脉内;▲②雌虫产出的虫卵沉积于肝脏及结肠壁,部分虫卵可排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③无囊蚴期,尾蚴是感染阶段;④经皮肤感染

★★2、虫卵所致损害:(致病虫期:尾蚴侵入、童虫移行、成虫定居产卵及虫卵在组织内沉积均可导致宿主的组织损伤。主要致病虫期为虫卵)

▲⑴虫卵肉芽肿:在组织中沉淀的虫卵发育成熟后,卵内毛蚴释放的可溶性虫卵抗原经卵壳上的微孔渗到宿主组织中,通过巨噬细胞呈递给Th,致敏的Th细胞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后产生各种淋巴因子,引起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浆细胞趋向、集聚于虫卵周围,形成虫卵肉芽肿。

⑵嗜酸性脓肿:虫卵量大,在宿主组织内多成簇聚集,肉芽肿的急性期易液化而出现嗜酸性脓肿。

⑶何博礼现象:虫卵周围出现许多浆细胞伴以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着的现象。

当卵内毛蚴死亡后,释放抗原↓,肉芽肿纤维化。在肝,由于虫卵沿门静脉分支分布,引起干线型纤维化。虫卵肉芽肿位于门脉分支的终端,重度感染时门脉周围可出现广泛的纤维化,可致门脉高压,引起肝、脾肿大,腹壁、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及腹水等症状。(肝脾型血吸虫病)。晚期肝硬化、巨脾腹水。

▲3、临床表现:

⑴急性血吸虫病:可发生晚期病变。此时大量产卵,出现黄疸、腹水。。。

⑵慢性血吸虫病:隐匿型间质性肝炎或慢性血吸虫性结肠炎。。。

▲(主观题)⑶晚期血吸虫病:分为巨脾型(超过脐平线或横径超过腹中线)、腹水型、结肠增值型和侏儒型。

★★4、伴随免疫:人类对人体血吸虫均无先天性免疫。宿主感染血吸虫后对再感染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抵抗力,即获得性免疫。这种抵抗力主要表现为对再次入侵的童虫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而对原发感染的成虫不起杀伤作用,这种原发感染继续存在,而对再感染具有一定免疫力的现象称为伴随免疫。

5、传染源为病人和病牛(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传播途径:水;防治:消灭钉螺;避免接触“疫水”;减少和消灭传染源,治疗病人和病畜

二、绦虫(重点—★★中绦期,又称续绦期,指寄生于中间宿主体内的各期绦虫幼虫)

▲无消化道,靠体壁吸收营养

㈠猪带绦虫:

★★1、生活史:人是猪带绦虫唯一的终宿主,同时也可作为中间宿主。猪和野猪是主要的中间宿主。

成虫(小肠)→孕节片(虫卵)→【六钩蚴→囊尾蚴】(中间宿主)→成虫

成虫(小肠)→自体感染→虫卵→六钩蚴→囊尾蚴(人体组织内寄生,不再形成成虫)

感染阶段有两个:虫卵、囊尾蚴(食入虫卵在体内寄生的是囊尾蚴期,食入囊尾蚴在体内寄生的是成虫期)

生活史特点:①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②脱落的孕节片(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③幼虫(囊尾蚴)寄生于猪的组织内,也可寄生于人的组织内;④感染阶段有两个:虫卵、囊尾蚴(食入虫卵在体内寄生的是囊尾蚴期,食入囊尾蚴在体内寄生的是成虫期);⑤人体囊尾蚴感染者多为自体感染

㈡细粒棘球绦虫(人只充当中间宿主)

生活史:成虫(小肠)→犬、狼等→孕节(虫卵,粪)→经口感染→六钩蚴(小肠)→人、草食动物→棘球蚴(组织)→经口→成虫

▲棘球蚴砂:原头蚴、生发囊和子囊可从胚层上脱落,悬浮在囊液中,称为。。。

▲生活史特点:①成虫寄生于犬等肉食动物的小肠内;②棘球蚴寄生于人及羊、牛、马、鹿等草食动物的组织内;③虫卵是感染人体的阶段;④经口感染;⑤棘球蚴在人体内寄生的最常见部位是肝脏

★★致病机制和临床症状:

致病机制:致病虫期为棘球蚴(包虫),临床引起棘球蚴病(包虫病)。

⑴棘球蚴在组织内寄生所致的占位性病变:

特点:慢性病(类似良性肿瘤),临床类型与寄生部位有关

临床类型:肝包虫病、肺包虫病、脑包虫病

其他:眼包虫、骨包虫、脾包虫、肾包虫等

⑵棘球蚴囊液引起的过敏和继发感染(禁忌做棘球蚴囊肿穿刺):

棘球蚴囊一旦破裂,囊内原头蚴接触周围组织可引起多发性种植性棘球蚴病(继发感染)。因囊液具有很强的抗原性和过敏原性,溢出可产生过敏反应,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防治:

防治原则:①减少与犬的接触,杜绝虫卵污染环境;②治疗病人,首选手术治疗(内囊摘除术);③药物治疗可选用丙硫咪唑,目前常用丙硫咪唑做术后化疗

三、线虫:

㈠蛔虫(四次蜕皮):

▲生活史:成虫(小肠)→虫卵(肠道)→受精卵(粪便)→含蚴卵(泥土)→感染期虫卵→经口感染到小肠→幼虫(组织移行)→经小肠、胃、咽、气管、肺、心、肝、血管、肠壁→成虫

生活史特点:①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②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适宜条件下发育3周为感染期虫卵;③经口感染;④幼虫经肠外移行后定居小肠发育成熟

★★并发症、流行因素:

⑴并发症: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肠穿孔、蛔虫性阑尾炎、蛔虫性肝脓肿及其他。(由于蛔虫有钻孔的习性,若在宿主机体不适或大量食入辛辣食物或服用驱虫药物剂量不当等因素刺激下,蛔虫可钻入开口于肠壁的各种管道(胆管、胰腺管和阑尾),甚至钻入肝)

⑵流行普遍的原因:①产卵量大;②虫卵抵抗力强;③生活史简单;④卫生条件差和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增加了虫卵污染和虫卵感染的机会

▲㈡蛲虫:

成虫寄生于回盲部,雄虫在交配后即死亡,雌虫夜间爬出肛门外产卵于肛周,

虫卵发育快,6h可发育为含蚴卵(感染期卵),可有肛门搔痒,经口感染,肛门—手—口,自体感染

肛门拭子法或透明胶纸法检查虫卵

㈢钩虫:

▲生活史特点:①成虫寄居于人体小肠上段,以血液为主要营养;②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经一周发育为感染期幼虫(丝状蚴);③经皮肤感染;④幼虫经体内移行后定居于小肠发育成熟

▲消化道出血——柏油样便

▲可致婴儿钩虫病————唯有钩虫垂直传播、垂直感染

★★贫血原因:

①虫体吸血后血液迅速经其消化道排出,形成唧ji筒样作用;

②钩虫吸血时,不断分泌抗凝素,致使咬附部位粘膜伤口渗出血液,其渗出量与虫体吸血量大致相当;

③虫体有更换咬附部位的习性,致使伤口增加,原伤口在凝血前仍可继续渗出少量血液;(前三条为直接原因)

④此外,钩虫对肠粘膜的损伤,影响营养物质吸收,可加重贫血程度。(间接原因)

㈣丝虫:(班氏和马来)

生活史:成虫(淋巴)→微丝蚴(淋巴)→微丝蚴(外周血)→经蚊叮咬→脱鞘蚴(微丝蚴随血进入蚊胃脱去鞘膜,蚊胃)→腊肠蚴(穿过胃壁侵入胸肌,蚊胸肌)→微丝蚴(蚊喙)

→经蚊叮咬→成虫

▲夜现周期性:微丝蚴白天滞留于肺血管中,夜晚则出现于外周血液,微丝蚴这种在外周血液中的夜多昼少的现象称为夜现周期性。夜现周期性形成机制:与人类睡眠与活动有关;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有关;与氧气的吸入量有关;生物长期演化、自然选择的生物学特性(生物钟)。

▲生活史特点:①成虫寄生于人淋巴系统,产出微丝蚴;②微丝蚴经颈静脉角入血,在外周血出现有夜现周期性;③需中间宿主------蚊,在蚊体内发育为感染期蚴;④经蚊叮咬吸血时感染

★★慢性期阻塞性病变:

发生机理:反复炎症、细胞浸润、肉芽肿→成虫阻塞+淋巴管壁纤维增生→淋巴管阻塞→淋巴管扩张、破裂→淋巴液流入组织→淋巴肿、体腔积液

刺激结缔组织增生→血运障碍→象皮肿

其中淋巴管阻塞、淋巴液流入组织、血运障碍三者循环

晚期丝虫病临床表现:①淋巴水肿、象皮肿;②体腔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鞘膜积液、胸水、腹水;③淋巴尿、乳糜尿。反复急性炎症发作是晚期病变加重的主要原因

晚期马来丝虫病:上、下肢象皮肿。晚期班氏丝虫病:乳房、阴囊、阴唇象皮肿;鞘膜积液;乳糜尿。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归纳 (1) 2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有些人体寄生虫病可以在人与动物之间自然的传播,这些寄生虫 病称之。 共生:两种生物之间的共同生活方式 片利共生(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既不获利,也不受害。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互相依存,共同受益,这种关系称为互利共生。 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获利,而另一种生物受到损害,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寄生虫:寄生生活中获得利益的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等低等动物。 宿主:在寄生生活中被寄生虫寄生,提供寄生虫营养和居住场所,并受其伤害的人或动物为宿主。 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保虫宿主(储存宿主):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源的受染哺乳动物。 转续宿主:寄生虫的非正常宿主。 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 感染阶段: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后能继续发育和/或繁殖的发育阶段。 寄生虫:一类失去外界自由生活能力,暂时/永久地寄生在另一生物的体表/体内,获取营养,给被寄生物带来损伤的低等动物 带虫免疫:人体感染某些原虫后,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可杀伤体内大部分 原虫,但还不能彻底消灭,体内仍存有少量原虫,并对再感染的原虫有一定抵抗力,无虫体 免疫力消失,这种免疫现象称带虫免疫 带虫者:寄生虫进入人体,可在体内长期生存,把这种人称为带虫者 隐性感染: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感染某些寄生虫后,不出现临床症状,用常规的病原学诊断 方法不易查到病原体,称为隐性感染 夜现周期性: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晚则出现于外周血液的现象 疫水:疫水是指被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以及寄生虫所污染的,具有传染性的水源 变态:从卵变为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生活习性、行为和本能的一系 列变化的总称。 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 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 伴随免疫:初次感染血吸虫后,体内活成虫产生特异性免疫,对己存在体内的活成虫不起作 用,但可杀伤入侵的早期童虫,这种现象称为伴随免疫 机械性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表或体内,无发育无繁殖(数量/形态不变),虫媒 对病原体只起传递运载作用 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必需在一定种类节肢动物体内发育至感染期或(和)繁殖至一定数 量后才能传播给宿主 免疫逃避:在免疫宿主体内寄生的寄生虫可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识别,而存活、寄生 旅游者腹泻: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主要寄生于人体的小肠上部,引起腹疼、腹泻和吸收不 良的症状,此病在旅游者中多见 再燃:急性疟疾患者由于治疗不彻底或机体产生了免疫力,大部分红细胞内疟原虫被杀死, 疟疾发作停止。在无新感染的情况下,由于残存的红细胞内的少量疟原虫大量繁殖,再次引 起的发作称再燃,四种疟原虫均可引起再燃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重点整理学习资料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 重点整理

精品资料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记忆知识点 1.免疫的现代概念。P4 答: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现象。 2.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答:(1)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可遗传性,效应恒定性。 (2)适应性免疫:特异性(针对性),习得性,效应递增性。 3.免疫系统的功能。P5 答:(1)积极意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2)消极意义:免疫损伤: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 4.人体中枢免疫器官的类型及作用。P6 答:(1)骨髓:①产生所有血细胞; ②淋巴细胞产生发育的器官:B细胞分化、发育的最主要场所; (2)胸腺: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5.人体外周免疫器官的类型。P7 答: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6.抗原的定义及双重属性。P12 答:指能与T、B细胞受体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双重属性:(1)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其所诱导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7.半抗原的概念。P12 答:仅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8.表位的概念。P13 答: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集团称为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 9.影响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P14 答:(1)抗原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异物”性,分子量,复杂性,易接近性,可提呈性。(2)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 (3)抗原与免疫系统的接触方式。 10.T细胞依赖性抗原和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的概念。P15、16 答:(1)T细胞依赖性抗原:指需在APC及Th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2)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归纳

人体寄生虫学 总论 一、定义 医学寄生虫学也称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与人类健康、疾病有关的寄生虫的科学。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 二、主要概念 1、共生:两种生物之间的共同生活方式 2、片利共生(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既不获利,也不受害。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互相依存,共同受益,这种关系称为互利共生。 4、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获利,而另一种生物受到损害,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5、寄生虫:寄生生活中获得利益的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等低等动物。 6、宿主:在寄生生活中被寄生虫寄生,提供寄生虫营养和居住场所,并受其伤害的人或动物为宿主。 7、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8、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9、保虫宿主(储存宿主):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源的受染哺乳动物。 10、转续宿主:寄生虫的非正常宿主。 11、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 12、感染阶段: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后能继续发育和/或繁殖的发育阶段。 13、带虫者:体内带有寄生虫而未表现临床症状的人。 14、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 A.掠夺营养;B、机械性损伤;C、毒性反应;D、超敏反应。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作用 1、先天性免疫 2获得性免疫:1)非消除性免疫:带虫免疫;伴随免疫。 2)消除性免疫 三、寄生虫的流行与防治 (一)寄生虫流行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寄生虫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 2、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二)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自然,生物,社会。 (三)寄生虫的流行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四)寄生虫病的特点: 1、异位寄生; 2、幼虫移行症:幼内脏虫移行症;皮肤幼虫移行症; 3、慢性感染和急性感染 (五)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者 医学蠕虫学 第一章线虫 第一节似蚓蛔线虫 一、形态 1、成虫:长圆柱形,形似蚯蚓 雌虫:较大,长20-35cm,尾直 雄虫:较小,长15-31cm,尾端向腹面弯曲

寄生虫期末考试重点

寄生虫复习资料 1.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及其所需要的外部环境条件称生活史。 2.终宿主: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3.中间宿主: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4.保虫宿主:也称储存宿主,指某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后者在一定条 件下可将其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 5.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能存活并长期维持幼虫状态。 有机会进入其宿主体内时,才能发育为成虫。此种非适宜宿主称为转续宿主。 6.感染期:寄生虫有不同的发育阶段,能侵入人体的阶段称感染期。 7.机会致病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出现异常繁 殖、致病力增强的寄生虫。 8.伴随免疫:宿主感染血吸虫后对再感染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抵抗力,即获得性免疫。这种抵抗力对再 次入侵的幼虫具有杀伤作用,对成虫不起杀伤作用,原发感染继续存在,称为伴随免疫。 9.带虫者:人体感染寄生虫后并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这些人称带虫者。 10.异位寄生:有些寄生虫在常见的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这种现象称为异位寄生。 11.传染源:感染了寄生虫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带虫者和保虫宿主。 12.传播途径:指寄生虫从传染源排出,借助于某些传播因素,进入另一宿主的全过程。 13.粪毒:又称钩蚴性皮炎,人赤手裸足在田间劳作,接触土壤,丝虫蚴侵入皮肤,侵入处有奇痒和烧 灼感,脚趾手指间皮肤较薄嫩处,可出现充血斑点或丘疹,即为钩蚴性皮炎。 14.夜现周期性:丝虫的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的夜多昼少的现象称为夜现周期性。 15.丝虫热:深部淋巴系统急性炎症,出现畏寒、发热,但局部症状和体征不明显的现象称为丝虫热。 16.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吸虫毛蚴的腺体分泌物中含有中性粘多糖、蛋白质和酶等物质,是可溶性虫 卵抗原。 17.疫水:含有活的血吸虫尾蚴的水称为疫水。 18.阳性钉螺:含有血吸虫尾蚴的钉螺称为阳性钉螺。 19.米猪肉:有带绦虫囊尾蚴寄生的猪肉称为“米猪肉”或“豆猪肉”。 20.棘球蚴砂:棘球绦虫的原头蚴、生发囊和子囊可从胚层上脱落,悬浮在囊液中,称为囊砂或棘球蚴 砂。 21.阴道的自净作用:健康妇女阴道的内环境因乳酸杆菌的作用而保持酸性(PH3.8~4.4),可抑制虫体 及细菌生长繁殖,这称为阴道的自净作用。 22.再燃:疟疾初发停止后,患者若无再感染,仅由于体内残存的少量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 重新大量繁殖又引起的疟疾发作,称为疟疾的再燃。 23.复发:是指疟疾初发患者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已被消灭,未经蚊媒传播再感染,由于体内疟原虫迟发 型子孢子的存在,经过数周至年余,又出现疟疾发作,称复发。 24.带虫免疫:人类感染疟原虫后产生的免疫力,能抵抗同种疟原虫的再感染,但同时其血液内又有低 水平的原虫血症,这种免疫状态称为带虫免疫。 25.变态:昆虫的胚后发育经历从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到生态习性、行为的一系列变化的过 程称为变态。 26.孳生地:节肢动物幼虫生活的场所。 27.季节消长:节肢动物在不同季节出现不同密度的现象。(根据发育过程中是否经历蛹期分为完全变 态和不完全变态) 28.免疫逃避:寄生虫侵入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体后,有些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而继续生存,这种现 象称免疫逃避。 29.虫煤病:由节肢动物经生物性传播方式传播的疾病称为虫煤病,在传染病中具有重要地位。 30.生殖营养周期:雌蚊从吸血到产卵的整个过程,包括雌蚊的饱吸血液、胃血消化以及卵的发育成熟 和产出成熟的卵3个阶段,称为一个生殖营养周期。 31.隐形感染: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又不易用常规方法检获病原体的一种寄生 现象。 32.象皮肿:由于从淋巴管破溃流出含高蛋白质的淋巴液积聚在皮下组织,刺激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的 33.潜伏期:疟原虫侵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间隔时间,包括红细胞外期原虫发育的时间和红细胞内 期原虫经几代裂体增殖裂殖子达到一定数量所需的时间。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归纳

人体寄生虫学 一、定义 医学寄生虫学也称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与人类健康、疾病有关的寄生虫的科学。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 二、主要概念 1、共生:两种生物之间的共同生活方式 2、片利共生(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既不获利,也不受害。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互相依存,共同受益,这种关系称为互利共生。 4、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获利,而另一种生物受到损害,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5、寄生虫:寄生生活中获得利益的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等低等动物。 6、宿主:在寄生生活中被寄生虫寄生,提供寄生虫营养和居住场所,并受其伤害的人或动物为宿主。 7、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8、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9、保虫宿主(储存宿主):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源的受染哺乳动物。 10、转续宿主:寄生虫的非正常宿主。 11、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 12、感染阶段: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后能继续发育和/或繁殖的发育阶段。 13、带虫者:体内带有寄生虫而未表现临床症状的人。 14.寄生虫:一类失去外界自由生活能力,暂时/永久地寄生在另一生物的体表/体内,获取营养, 给被寄生物带来损伤的低等动物 15.带虫免疫:人体感染某些原虫后,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可杀伤体内大部 分原虫,但还不能彻底消灭,体内仍存有少量原虫,并对再感染的原虫有一定抵抗力,无虫 体免疫力消失,这种免疫现象称带虫免疫 10.带虫者:寄生虫进入人体,可在体内长期生存,把这种人称为带虫者 11.隐性感染: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感染某些寄生虫后,不出现临床症状,用常规的病原学诊 断方法不易查到病原体,称为隐性感染 12.夜现周期性: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晚则出现于外周血液的现象 13.疫水:疫水是指被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以及寄生虫所污染的,具有传染性的水源 14.变态:从卵变为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生活习性、行为和本能的 一系列变化的总称。 15.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 16.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 17.伴随免疫:初次感染血吸虫后,体内活成虫产生特异性免疫,对己存在体内的活成虫不 起作用,但可杀伤入侵的早期童虫,这种现象称为伴随免疫 18.机械性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表或体内,无发育无繁殖(数量/形态不变),虫媒 对病原体只起传递运载作用 19.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必需在一定种类节肢动物体内发育至感染期或(和)繁殖至一定数 量后才能传播给宿主 20.免疫逃避:在免疫宿主体内寄生的寄生虫可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识别,而存活、寄生 21.旅游者腹泻: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主要寄生于人体的小肠上部,引起腹疼、腹泻和吸收 不良的症状,此病在旅游者中多见

寄生虫复习题及答案精编版

人体寄生虫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寄生虫宿主终宿主中间宿主保虫宿主生活史感染阶段带虫者 伴随免疫夜现周期性生物源性蠕虫疟疾复发生物性传播 二、填空题 1、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包括、、、。 2、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为、、。 3、寄生虫病的传染源有、、。 4、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为、、。 5、常见蠕虫卵的形态结构,有波浪状蛋白质膜的是,外形两侧不对称的是,最小的是,最大的是。 6、写出下列寄生虫的寄生部位:蛔虫,钩虫,蛲虫,丝虫,肝吸虫,姜片虫,日本血吸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疟原虫和。 7、写出下列寄生虫的感染阶段:蛔虫,钩虫,蛲虫,丝虫,肝吸虫,姜片虫,日本血吸虫,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疟原虫。 8、取痰液检查的寄生虫病有、、。 9、可致肝、肺、脑同时损害的寄生虫有、、、。10、填中间宿主。肝吸虫第一中间宿主有、,卫氏肺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姜片虫的中间宿主。 11、典型疟疾发作的三步曲是、、。 12、人体寄生虫学内容包括、、。 13、建国初期的五大寄生虫病,在长江以北流行是。 14、线虫的发育过程中有、、三个阶段。 15、蛔虫对人体最严重的危害在于成虫有乱窜、钻孔的习性,由此引起,其中最常见的症状是、。钩虫对人体的主要危害, 丝虫对人体的主要危害。 16、蛔虫病常用的实验诊断方法是。饱和盐水漂浮法主要用于的检查。 17、送检标本需注意保温的原虫有与,需在晚间采集血液标本检查的寄生虫是。 18、能以引起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是、、。 19、猪带绦虫感染人体的方式有、、。 20、医学节肢动物对人的主要危害是,其方式有与。 三、单项选择题 1、联合国倡议重点防治的6种热带病中除麻风病外,5种是寄生虫病,它们是: A、疟疾、血吸虫病、钩虫病、丝虫病、利什曼原虫病 B、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原虫病、锥虫病 C、疟疾、钩虫病、丝虫病、蛲虫病、蛔虫病 D、血吸虫病、钩虫病、蛔虫病、痢疾阿米巴病 2、人体寄生虫学的范畴不包括: A、医学原虫学 B、医学蠕虫学

肠道寄生虫防治知识教学方案

包虫病的防治教案 授课人:白晓军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几种常见包虫病的危害及掌握其防治知识。 教学重点: 讲清蛔中心病、蛲虫病和钩虫病是怎样传染的?它们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教学难点: 为什么说培养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烘便无害化处理是预防肠道寄生中心病的主要方法? 教学时数; 1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健康教育—— 认识肠道寄生虫 1、包虫病是怎样传染给我们人的? 包虫病的感染,世界各国都很普遍,农村感染率最高,可达90%,以5~15岁儿童居多。包虫病寄生在人体的小肠内,雌虫在肠内产卵,每天每条虫可产卵20万个左右,大量的虫卵随烘便排出,污染蔬菜和泥土。苍蝇也能把烘便中的虫卵带到食物中去,通过食物再次感染人体。 2、寄生在人体小肠里的蛔虫是怎样危害我们的健康的? 寄生在小肠里的蛔虫,不但夺取人的营养,而且对身体造成危害,安息十条蛔虫缠在一起,会造成肠梗阴。蛔虫具有钻入各种孔道的特性,当人体出现对蛔虫产生刺激时,蛔虫便到处名,可从肛门排出,从口鼻爬出,严重的钻入胆道,产生胆道蛔虫,钻入阑尾、产生辣尾炎等。 3、患蛔虫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如随地大小便,饭前便后不洗手和生吃未洗净的瓜果蔬菜等。 (2)粪便处理不当。如不及时清理、用未处理的粪便作肥料等,人吃了这些被污染的食物从得蛔虫病。 4、预防方法有哪些?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便后、劳动后、游戏后和饭前、吃东西前洗手,并要经常剪指甲。防止苍蝇吮吸食物。 (2)生吃瓜果要洗净、去皮,不喝生水、不吃苍蝇叮爬过的食物。 (3)不用未经处理的粪便施肥,粪便应该用无害化处理来杀死虫卵。(4)治疗蛔虫病,可用驱蛔虫药片。

医学寄生虫学知识点(总结)汇总

1.能引起脑部损害的寄生虫主要有哪些?请写出其致病阶段。 能引起脑部损害的寄生虫主要有刚地弓形虫(速殖子)、溶组织内阿米巴(组织型滋养体)、疟原虫(脑型疟主要由恶性疟原虫红细胞内期引起,间日疟原虫偶发)、卫氏并殖吸虫(童虫和成虫)、日本血吸虫(虫卵)、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链状带绦虫(囊尾蚴)、旋毛形线虫(幼虫)、广州管圆线虫(成虫)。 2.能引起眼部损害的寄生虫主要有哪些?请写出其致病阶段。 能引起眼部损害的寄生虫主要有刚地弓形虫(速殖子)、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链状带绦虫(囊尾蚴)、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结膜吸吮线虫(成虫)、蝇(蛆)。 3.能引起肺部损害的寄生虫主要有哪些?请写出其致病阶段。 能引起肺部损害的寄生虫主要有刚地弓形虫(速殖子)、溶组织内阿米巴(组织型滋养体)、卫氏并殖吸虫(成虫)、日本血吸虫(虫卵)、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卡氏肺孢子虫(滋养体和包囊)、以及旋毛形线虫、钩虫和似蚓蛔线虫(三种幼虫游移至肺)。 4.能引起肝脏损害的寄生虫主要有哪些?请写出其致病阶段。 能引起肝脏损害的寄生虫主要有刚地弓形虫(速殖子)、溶组织内阿米巴(组织型滋养体)、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华支睾吸虫(成虫)、日本血吸虫(虫卵)、斯氏狸殖吸虫(童虫)、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似蚓蛔线虫(成虫异位寄生于肝胆管和幼虫游移)。 5.能引起皮炎的寄生虫主要有哪些?请写出其致病阶段。 能引起皮炎的寄生虫主要有钩虫(丝状蚴)、日本血吸虫(尾蚴)、禽类和兽类血吸

虫(尾蚴)、疥螨(幼虫、若虫和成虫)、蠕形螨(幼虫、若虫和成虫)。 6.能引起肠道病变的寄生虫主要有哪些?请写出其致病阶段。 能引起肠道病变的寄生虫主要有溶组织内阿米巴(组织型滋养体)、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隐孢子虫(裂体增殖阶段)、结肠小袋纤毛虫(滋养体)、链状带绦虫(成虫)、肥胖带绦虫(成虫)、微小膜壳绦虫(成虫)、布氏姜片吸虫(成虫)、日本血吸虫(虫卵)、似蚓蛔线虫(成虫)、蠕形住肠线虫(成虫)、毛首鞭形线虫(成虫)、钩虫(成虫)、旋毛形线虫(成虫)。 7.可引起腹泻的寄生虫主要有哪些?请写出其致病阶段。 可引起腹泻的寄生虫主要有溶组织内阿米巴(组织型滋养体)、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隐孢子虫(裂体增殖阶段)、结肠小袋纤毛虫(滋养体)、日本血吸虫(虫卵)、毛首鞭形线虫(成虫)。 8.以贫血为主要临床症状的寄生虫有哪些?其贫血机制有何不同? 以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有杜氏利什曼原虫、疟原虫和钩虫。 Ⅰ杜氏利什曼原虫所致贫血机理:①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破坏血细胞能力增强;②免疫贫血;③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 Ⅱ疟原虫所致贫血机理:①疟原虫直接破坏,每完成一个红细胞内裂体增殖周期,就破坏大量红细胞,以恶性疟原虫破坏红细胞为重;②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破坏血细胞的能力增强;③免疫溶血;④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 Ⅲ钩虫所致贫血机理:①钩虫口囊中的钩齿或板齿咬附、破坏肠粘膜,造成粘膜出血; ②钩虫吸血时分泌抗凝素,使血液不易凝固,加重血液的丢失;③钩虫寄生造成人丢失的血量为吸血量、移位伤口渗血量、咬附点渗血量和偶尔肠粘膜大面积渗血量的

医学寄生虫复习(重要笔记)

医学寄生虫复习重点(重要笔记) (一)总论 1、医学寄生虫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寄生虫及其宿主关系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学科。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 2、共生(symbiosis):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的生物学现象包括共栖、互利共生、寄生。 3、寄生(parasitism):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的关系 4、机会性致病寄生虫(opportunistic parasite):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虫体繁殖力及致病力增强,导致宿主出现临床症状的寄生虫 5、宿主类别: ①终宿主: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②中间宿主: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③保虫宿主:有些蠕虫成虫或原虫的某一发育阶段既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种类的脊椎动物。 ④转续宿主 6、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 包括直接型、间接型。 7、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⑴机械性损伤:①直接损伤组织;②堵塞腔道;③压迫组织; ④破坏寄生的性别 ⑵化学毒物作用和免疫病理损害 ⑶夺取营养 8、非消除性免疫(non-sterlzing immunity):即寄生虫感染后仅能诱导部分的保护性免疫,但不能消除体内全部寄生虫;当用药物清除体内的原虫后,适应性免疫也就逐渐随之消失,又称带虫免疫(premunition)。 9、为什么寄生虫能够生存在具有免疫力的机体内而不被清除? 免疫逃避(immune evasion):有些寄生虫在免疫的宿主体内生存、发育和繁殖,逃避宿主免疫效应的攻击。 ⑴抗原变异 ⑵分子模拟 ⑶免疫抑制 ⑷寄生部位的隔离 10、感染期(infectIve stage):寄生虫生活史中能感染人体的阶段称为感染期 11、世界范围内5大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 利什曼病、锥虫病 中国5大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 钩虫病

寄生虫期考题(含答案)

广西医科大学2012 级本科专业《医学寄生虫学》 期考 A 卷 一、选择题: 1. 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寄生虫病是 A. 丝虫病 B. 钩虫病 C. 疟疾 D. 蛔虫 E. 杜氏利什曼原虫 2. 确诊钩虫病最常用、检出率高的方法是 A. 饱和盐水漂浮法 B. 直接涂片法 C. 自然沉淀法 D. 肛门拭子法 E. 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 3. 蛔虫寄生导致的并发症中,临床上较常见的是 A. 肠梗阻 B. 肠穿孔 C. 胆道蛔虫症 D. 蛔虫性阑尾炎 E. 蛔蚴性肺炎 4. 近期在两广地区流行的登革热是由下列哪种蚊子传播 A. 白纹伊蚊 B. 致倦库蚊 C. 嗜人按蚊 D. 雌蚊 E. 雄蚊 5. 透明胶纸法常用于下列哪种寄生虫的检查 A. 蛔虫 B. 钩虫 C. 鞭虫 D. 蛲虫 E. 肝吸虫 6. 人被蠕虫感染后,外周血常见 A. 白细胞减少 B. 红细胞减少 C. 血小板减少 D. 淋巴细胞增多 E.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7. 哪种疟原虫最易引起重症疟疾 A. 恶性疟原虫 B. 间日疟原虫 C. 三日疟原虫 D. 卵形疟原虫 E. 伯氏疟原虫 8. 肠道阿米巴病典型的病理变化是 A. 肠壁形成虫卵肉芽肿 B. 形成肠梗阻 C. 形成肠穿孔 D. 肠壁形成烧瓶状溃疡 E. 肠壁形成弥漫性点状出血 9. 卫氏并殖吸虫中间宿主的栖居环境是 A. 池塘 B. 草滩 C. 山间小溪 D. 湖沼 E. 稻田 10. 可能导致严重贫血的寄生虫是 A. 蛔虫 B. 蛲虫 C. 旋毛虫 D. 十二指肠钩虫 E. 卫氏肺吸虫 11. 血吸虫病肾病是由于 A. 1 型超敏反应 B. 2 型超敏反应 C. 3 型超敏反应 D. 4 型超敏反应 E.

医学寄生虫重点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名词解释 寄生:是两个生物体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在这个关系中,二者中某一方(寄生者),暂时地或永久地寄生在另一方(被寄生者)的体或体表,以被寄生者的组织、体液等作自己的营养,并带给被寄生者以不同程度损害,甚至造成死亡。在这个关系中,寄生者称作寄生虫,被寄生者称为宿主。 寄生虫的生活史是指寄生虫从宿主排出的新生后代到达易感宿主,经过生长、生殖其下一代的全过程。又称此过程为生活周期。 直接发育:在寄生虫的生活史中只需要一个宿主(终宿主),这类寄生虫称为同宿主寄生虫。由虫卵发育到感染性虫卵或感染性幼虫都在外界。这类寄生虫,大多是由被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水而经口感染;只有少数直接发育的寄生虫是经皮肤而侵入宿主机体如类圆线虫。间接发育:寄生虫的生活史中,除终宿主外,尚需通过中间宿主进行发育,才能感染终宿主。这类寄生虫具有两个以上的宿主,称为异宿主寄生虫。 感染性虫卵(幼虫):刚由终宿主排出的新生后代,一般无感染能力,需发育至一定阶段时才具有感染能力。有的种类幼虫的第一、二次蜕皮均在卵进行,成为感染性虫卵,如猪蛔虫卵;尖尾线虫、圆形线虫的虫卵需要在外界环境中发育经过两次蜕皮变为低三期幼虫时才具有感染能力。吸虫在中间宿主体发育为尾蚴,排出于外界环境中才具有感染能力或形成感染性的囊蚴;绦虫要经过中间宿主体的发育而成为裂头蚴、囊尾蚴等才具有感染能力。 专性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只寄生于一种或少数几种严格特定的动物体,我们称这些寄生虫为某种宿主的专性寄生虫,而这些动物即称为该类寄生虫的专性宿主, 多宿主寄生虫:有些寄生虫能寄生于许多种宿主,我们称这些寄生虫为多宿主寄生虫,称这些宿主为非专性宿主。 生物源性线虫:此类线虫在发育过程中,幼虫需要在中间宿主体发育为感染阶段,再感染人,亦称间接发育型。如寄生于人体组织的丝虫和旋毛形线虫。 土源性线虫: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或幼虫在外界发育为感染阶段直接感染人,亦称直接发育型。如寄生在人体肠道的似蚓蛔线虫、毛首鞭形线虫、钩虫等。 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寄生的宿主叫终末宿主。寄生虫在其体生长至性成熟阶段,并在那里以有性方式进行繁殖。如人和牛是日本血吸虫的终末宿主。在原生动物中,则以其有性繁殖阶段寄生的宿主称终末宿主。 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繁殖阶段虫体寄生的宿主叫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其无性繁殖阶段虫体在这种宿主体发育生长。 贮藏宿主:某些寄生虫的感染性幼虫转入一个并非它们生理上需要的动物体,并保持着对宿主的感染力,这个动物称为贮藏宿主。 偶然宿主:寄生虫例外地进入不是正常宿主的体发育为成虫,称此动物为该寄生虫的偶然宿主。如寄生于犬的犬复殖绦虫,可偶然寄生于人体。 传播媒介:通常指脊椎动物宿主之间起传播寄生虫病作用的低等动物,尤指传播血液寄生虫病的吸血节肢动物,或吸虫囊蚴附着的植物。 暂时性寄生虫:暂时性寄生虫只有在需求食物时才与宿主接触,如蚊和虻; 永久性寄生虫永久性寄生虫是长期地,并且往往是终生地居留在宿主体,以完成其整个生活过程中的各个发育阶段,许多蠕虫和原虫都是这样的。 外寄生虫:暂时地或永久地寄生于宿主的皮肤上,如蚊、蜱、螨和某些昆虫。 寄生虫:寄生于宿主的部器官或组织中,如大多数的蠕虫和原虫。 移行:有些寄生虫在发育过程中,需要在宿主体游动,从一处移至另一处,最后定居在一定部位,这种活动称为移行。

寄生虫重点知识

寄生虫重点知识 生活史:寄生虫侵入宿主的途径、虫体在体内移行、定居及离开宿主的方式,以及发育过程中所需的宿主(包括传播媒介)种类和内外环境条件等。 终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叫终宿主 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叫中间宿主(有些分第一、第二中间宿主) 保虫宿主:也称储存宿主,寄生虫既能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也能寄生于人(能够发育为成虫),且这些脊椎动物能够将寄生虫传递给人,这些脊椎动物就叫做保虫宿主。保虫宿主属于传染源。(寄生虫偶然进入非适宜宿主体内,该非适宜宿主称为保虫宿主) 转续宿主:寄生虫幼虫侵入不适宜的宿主之后不能发育成虫,但是能存活并长期维持幼虫状态。只有当其有机会侵入适宜宿主体内时,才能发育为成虫。 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①寄生虫能侵入人体的阶段称为感染期。寄生虫侵入人体,称寄生虫感染,如果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就叫做寄生虫病;慢性感染是寄生虫感染的一大特点,通常没有明显临床症状,患者称为带虫者,以日本血吸虫慢性感染威力,慢性感染的患者体内会有虫卵肉芽肿,也可能伴有纤维化。隐性感染是既没有明显临床症状,又不易用常规的方法检查的一种寄生虫感染 ②多寄生现象: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寄生虫感染 ③幼虫移行症:蠕虫幼虫进入非适宜宿主体内,如斯氏狸殖吸虫的幼虫进入人体,既会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也会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 ④异位寄生:寄生虫寄生在正常寄生部位之外的地方,如溶组织内阿米巴虫能够寄生于肝、脑部。

寄生虫重点知识 1.溶组织内阿米巴 铁苏木素染色

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在回肠末端或结肠的中性或碱性环境中,进入体内的四核包囊脱囊而出,四核包囊经过3次胞质分裂和一次核的分裂,最终发展成8个滋养体) 感染阶段:四核包囊 感染方式:食用被溶组织内阿米巴四核包囊污染的食物 中间宿主:无 生活史:人常因为摄入被四核包囊污染的食物经过口进入小肠,在回肠末端或者结肠的碱性或中性环境中,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会脱囊而出,四核包囊通过3次胞质分裂和一次核分裂,一个包囊将脱囊而出8个滋养体。滋养体侵入肠粘膜,形成口小底大烧瓶样的溃疡;滋养体破坏肠粘膜,可能进入血管,随血流进入其他组织器官,引起肠外阿米巴病(引起肝肺脑脓肿);滋养体还能随粪便排到体外,形成脓血便或者稀便,但只能短期存货。滋养体在结肠内下行的过程中,脱水和其他环境因素,形成包囊,经过两次有丝分裂形成4核包囊,并随粪便排出体外,能保存较长时间。(粪捡四核包囊是检验是否感染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方法) 疾病:①肠阿米巴病:溶组织内阿米巴致病的3种主要物质分别是260KD黏附分子、半胱氨酸蛋白酶、阿米巴穿孔素。肠粘膜形成口小底大烧瓶样创伤,患者有里急后重感,常有腹泻,一日1---10次大便,呈果酱色,奇臭无比。慢性肠阿米巴病有时会出现阿米巴性肉芽肿。

2017年松原市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工作汇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213938461.html, 2017年松原市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工作汇报 作者:陈砚儒周柏林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第26期 【摘要】松原市属吉林省,位于其中西部,是松嫩平原上的一座新兴的石油化工城,坐落于美丽的松花江畔。多年来,我市重点在沿江、沿湖县区开展食源性寄生虫病和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筛查工作。寄生虫病主要包括华支睾吸虫病、蛔虫病、丝虫病等等,它是指寄生虫侵入人体所引发的一种疾病,因受到虫种与寄生部位的不同,所以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因守着江河湖畔的当地村民卫生条件较差,加上吃生鱼虾的不良恶习,使寄生虫病严重的威胁着人民身体健康,同时也制约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松原;寄生虫病;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R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6..01 按照《吉林省2017年重点寄生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我市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中签县(市)区现场调查工作已经全部启动。前郭县、扶余市、宁江区为国家肝吸虫监测点;三个县市区共设置调查点15个,调查总人数为3159人。各地对此次调查工作都非常重视,现场调查工作启动前,各监测点的卫生行政部门均组织召开了启动会。为使每个抽样调查点的工作顺利进行,按照省方案的的要求,各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均制订了具体实施方案,截至到目前,各监测点已经全面完成便检和数据录入工作。 1 监测内容 各监测点随机抽取3周岁以上常住人口200人(包括外来人口居住超过6个月者,但排除当地人口外出超过6个月以上者)进行调查。 2 监测病种 监测病种为华支睾吸虫病。 3 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采用改良加藤图片法(Kato-Katz法)[1-2]。 4 调查结果分析

医学寄生虫学知识点总结

寄生虫 吸虫中间宿主终宿主保虫宿 主 感染 期 感染途 径 致病期寄生部位排出诊断致病预防与治疗 华支睾吸虫(肝)第一:淡水 螺(纹沼螺、 长角涵螺) 第二:淡水 鱼虾 人、猫、 狗等; 猫狗猪囊蚴 生吃淡 水鱼等 主要为成虫 致病 肝胆管内粪便 改良加藤氏厚膜涂 片法粪检虫卵、集卵 法、十二指肠引流胆 汁检查 肝损害为主,胆管炎、 胆结石、肝硬化 不生吃鱼生或未煮熟的鱼 肉或虾、加强粪便管理、做 好宣传教育 卫氏并殖吸虫(肺)第一:淡水 螺(川卷螺) 第二:淡水 蟹、蝲蛄 人 (转 续宿 主:野 鸡野 猪) 犬、猫、 虎 囊蚴 生吃溪 蟹、蝲 蛄、喝 生水等 童虫、成虫 均致病,主 要是成虫致 病 成虫:肺 童虫:移 行 粪便、 痰 粪便、痰液检查虫 卵、摘下的皮下包块 检查成虫、童虫 童虫、在组织器官中 移行、成虫定居所致 (胸肺型、腹型、皮 下包块型、脑脊髓型 等) 不生吃溪蟹、蝲蛄、不生饮 疫区水、宣传教育 日本血 吸虫(血)钉螺 人以及 其他哺 乳动物 —尾蚴 尾蚴经 皮肤感 染 尾蚴、童虫、 成虫、虫卵 均可致病 门脉—肠 系膜静脉 系统 粪便 粪便直接涂片法、毛 蚴孵化法、直肠镜活 组织检查、环卵沉淀 试验/酶联免疫吸附 试验等 尾蚴(尾蚴性皮炎)、 童虫(一过性血管 炎)、成虫(静脉内膜 炎)、成熟虫卵(干线 型肝硬化) 人畜同步化治疗 灭螺、粪便管理、安全供水, 避免接触疫水 1

绦虫中间宿主终宿主保虫宿主感染期感染途径致病期寄生部 位排出 途径 诊断致病预防与治疗 链状带绦虫(猪肉绦 虫)猪、野猪/ 人 人—— 绦虫病: 囊尾蚴 囊虫病: 虫卵 误吃虫卵、 节片:1.自 体内感染2. 自体外感染 3.异体感染 囊尾蚴和 成虫均致 病,以囊尾 蚴为主 成虫:小 肠上段 幼虫:皮 下、肌肉、 脑膜、心 粪便 猪带绦虫病:粪检 检查头节、孕节(子 宫分支数) 囊尾蚴病:发现皮 下囊尾蚴结节等 囊尾蚴病(囊虫 病): 脑(癫痫发作、颅 内压增高、精神症 状)、眼、皮下肌肉 成虫致病:绦虫病 药物:槟榔南瓜籽合剂、 吡喹酮 手术:特别是眼囊尾蚴病 管理厕所猪圈、注意个人 卫生、不生吃肉、加强肉 类检查 肥胖带绦 虫(牛肉绦 虫)牛人——囊尾蚴 吃生或不熟 的牛肉 牛带绦虫 成虫:小 肠上段 粪便、 痰 粪检检查孕节(子 宫分支数)、肛门拭 子法查虫卵 一般无明显症状, 腹部不适,孕节自 动从肛门逸出、肛 门瘙痒 注意牧场清洁、粪便管理、 勿使污染牧场水源、避免 牛受感染、卫生宣教、加 强肉类检查 细粒棘球绦虫羊牛等食 草动物、 人 犬科食 肉动物——虫卵 食入被虫卵 污染的蔬 菜、水等 棘球蚴寄 生人肝肺 粪便、 痰 手术取出棘球蚴、 痰、胸腔积液、腹 水等检获棘球蚴、 原头蚴、卡松尼皮 内试验 棘球蚴病(包虫 病):机械性损害为 主 毒性过敏反应、继 发感染、局部压迫 刺激症状 手术治疗为主 加强卫生宣教、卫生法规 建设和卫生检疫、定期为 家犬、牧犬驱虫 药物:首选阿苯达唑,亦 可用吡喹酮、甲苯达唑 2

寄生虫重点问答题教学资料

寄生虫重点问答题

(一)在我国能引起肝脏损伤的寄生虫有哪些?各是由哪个阶段造成的? (一)刚地弓形虫滋养体(速殖子)、、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华枝睾吸虫成虫、日本血吸虫卵、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斯氏狸殖吸虫童虫、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似蚓蛔线虫成虫异位寄生于肝胆管。 (二)在我国能引起肺脏损害的寄生虫有哪些?各是由哪个阶段造成的? (二)刚地弓形虫滋养体(速殖子)、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卫氏并殖吸虫成虫、日本血吸虫虫卵、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卡氏肺孢子虫滋养体和包囊、旋毛形线虫、钩虫和似蚓蛔线虫幼虫游移至肺。 (三)在我国能引起眼损伤的寄生虫有哪些?各是由哪个阶段造成的? (三)刚地弓形虫滋养体(速殖子)、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链状带绦虫囊尾蚴、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蝇蛆、结膜吸吮线虫成虫。 (四)在我国以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有哪些?其贫血机制有何不同? (四)在我国以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有钩虫、疟原虫和杜氏利什曼原虫。 钩虫贫血机理①钩虫口囊内有钩齿或板齿咬附、破坏肠粘膜并吸血。②钩虫吸血时,分泌抗凝素,加重血液的丢失。③因钩虫寄生造成人丢失的血量,为吸血量、移位伤口渗血量、咬附点渗血量和偶尔肠粘膜大面积渗血量的总和。每条十二指肠钩口线虫每日所致失血量为0.14~0.4d,而美洲板口线虫为0.01~0.1m1。④钩虫破坏肠粘膜,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加重贫血的发生。⑤宿主全身营养不佳时,虽有少量钩虫寄生,也可出现贫血。

疟原虫贫血机理①疟原虫直接破坏,每完成一个红细胞内裂体增殖周期,就破坏大量红细胞,以恶性疟原虫破坏红细胞为重。②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破坏血细胞的能力增强。③免疫溶血。④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 杜氏利什曼原虫贫血机理①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破坏血细胞能力增强。②免疫溶血。③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 (五)在我国能引起脑部损害的寄生虫有哪些?各是由哪个阶段造成的? (五)刚地弓形虫滋养体(速殖子)、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疟原虫(脑型疟主要由恶性疟原虫引起,而间日疟偶发)红细胞内期、卫氏并殖吸虫童虫和成虫、日本血吸虫虫卵、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链状带绦虫囊尾蚴、旋毛形线虫幼虫。 (六)粪便检查时,主要能发现哪些寄生虫卵? (六)似蚓蛔线虫卵、钩虫卵、毛首鞭形线虫卵、日本血吸虫卵、卫氏并殖吸虫卵、华枝睾吸虫卵、布氏姜片虫卵和微小膜壳绦虫卵。 (七)人粪处理不当能引起哪些寄生虫病的流行? (七)蛔虫病、钩虫病、鞭虫病、肺吸虫病、血吸虫病、肝吸虫病、肠吸虫病、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牛带绦虫病、微小膜壳绦虫病、阿米巴痢疾、贾第虫病、隐孢子虫病、结肠小袋纤毛虫病。 (八)在人肠道内寄生的寄生虫主要有哪些? (八)似蚓蛔线虫、钩虫、毛首鞭形线虫、蠕形住肠线虫、旋毛形线虫、布氏姜片吸虫、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微小膜壳绦虫、曼氏迭宫绦虫、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和结肠小袋纤毛虫。 (九)用血涂片主要可诊断哪些寄生虫?各能查见什么阶段? (九)用血涂片主要可诊断丝虫和疟原虫。

重点寄生虫病防治知识

重点寄生虫病防治知识 钩虫病 钩虫病是由钩虫寄生人体小肠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在我国,寄生于人体的钩虫主要是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 钩虫感染几乎遍及全球,在我国除少数气候干燥、寒冷地区外,其他各省均有钩虫感染或流行,以海南、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湖南、安徽等地较严重。 人们常因从事田间种菜、耕作等劳动活动时,脚或手部皮肤直接接触含有钩虫幼虫的泥土或农作物后感染。也可因生食含有钩虫幼虫的不洁蔬菜、瓜果而受到感染。 钩虫的幼虫侵入皮肤后进入人体,并在人体体内移行,最后到达小肠发育成为成虫。成虫产卵后随粪便排出,在土壤环境中发育成为感染期幼虫。因此,钩虫病是重要的土源性线虫病之一。 钩虫病的一般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贫血、营养不良及消化道功能紊乱,严重的可引起心脏功能不全,儿童生长和发育障碍。孕妇感染可引起流产、早产或死胎。婴幼儿感染钩虫病常出现急性便血性腹泻、大便呈柏油样、食欲减退,病死率较高。 钩虫在侵入人体并在体内移行过程中,可出现不同症状。如钩虫幼虫侵入皮肤后,病人可感到局部皮肤有烧灼、针刺或奇痒等感觉。继之出现红色点状丘疹或小泡疹,造成钩蚴性皮炎,多见于手指、足趾间。幼虫移行至肺泡后,病人可出现咽痒、咳嗽、痰中带有血丝,严重感染者可出现剧烈干咳、肺大咯血及类哮喘样发作症状。成虫寄生于小肠,在小肠壁上不断更换部位吸血,伤口不断流血造成贫血。病人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及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由于胃口不佳、消化功能不良,影响铁的吸收,使贫血不断加重,甚至引起消化道大出血。少数钩虫病人有喜食生米、泥土、木炭等“异嗜症”现象。 从粪便中查到钩虫卵或孵出钩蚴即可确诊为感染钩虫。部分人群虽然已感染上钩虫,并在粪便中发现钩虫卵,但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钩虫感染。 钩虫病的治疗,可采取驱除肠道成虫和杀灭在组织中移行的早期幼虫的病原治疗。常用的驱虫药物有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噻嘧啶等。近年我国合成的新药三苯双脒,则对驱除美洲钩虫的效果更好。另外,可口服硫酸亚铁片或葡萄糖酸铁等补充铁剂,有助于改善贫血和心功能。严重贫血者可输血。 减少和控制钩虫病必须坚持采取驱虫治疗、加强粪便管理、保证饮用水的清洁卫生等措施。另外,广泛宣传普及钩虫病防治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饮生水,生食瓜果蔬菜要反复清洗,尤其要改变赤足下地劳动的不良习惯,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包虫病 包虫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在人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我国有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二种,分别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和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泡球蚴)寄生人体组织器官所致。囊型包虫病呈世界性分布,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多见。我国包虫病高发流行区主要集中在高山草

全国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2016-2020年)

全国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 (2016-2020年) 一、背景 包虫病、肝吸虫病、黑热病、钩虫病等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寄生虫病。包虫病主要流行于我国西部农牧区的350个县,受威胁人口约5000万,高原地区人群包虫病平均患病率为1.20%,局部高达12%以上。其中,泡型包虫病如未经及时治疗,10年病死率达90%以上,被称为“虫癌”。包虫病属于人畜共患病,还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肝吸虫病是胆管癌的明确致癌因素,主要流行于、、、等省份,局部地区感染率高达50%以上。黑热病严重危害儿童健康,主要流行于、、部分地区,近年来时有局部暴发。钩虫病可致贫血,严重感染儿童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在我国广泛分布。 近年来,我国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2006年以来,原卫生部印发了《2006-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国家卫生计生委等14个部门印发了《防治包虫病行动计划(2010-2015年)》,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安排了专项防治经费,各地加大了防治力度,组织实施了全国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开展了包虫病人群筛查和患者治疗,在重点地区实施了肝吸虫病、

钩虫病等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区项目。基本摸清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流行程度和围,大批患者得到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疫情得到不同程度下降。 当前,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还存在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疫情仍然较重,局部地区感染率高。包虫病、肝吸虫病、钩虫病患者数量居全球前列,高原地区的包虫病人群患病率是其他地区的近10倍。二是传播环节复杂。包虫病的传染源是犬、狼、狐狸等动物,中间宿主包括家畜以及鼠类等小型哺乳动物。肝吸虫病除了人以外,猫、犬、鼠类等都可以作为传染源。人群和家畜的流动也为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带来新的挑战。三是不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依然存在。部分流行区的畜牧生产、水产养殖方式比较落后,家畜屠宰、人畜粪便管理仍是薄弱环节,群众生食或半生食鱼类、螺类和肉类的行为短时间难以改变。四是基层防治能力不足。包虫病防治工作起步晚,防治机构基础条件差,专业技术人员匮乏。 为有效控制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流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二、指导思想 围绕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