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班就读轻度智障儿童规则意识、行为培养的个案研究2.16

随班就读轻度智障儿童规则意识、行为培养的个案研究2.16
随班就读轻度智障儿童规则意识、行为培养的个案研究2.16

随班就读轻度智障儿童规则意识、行为培养的个案研究

【摘要】本个案研究通过对一例规则意识淡漠、遵守规则能力弱的随班就读轻度智障儿童规则行为的观察和相关人员的访谈, 分析产生行为问题的原因, 从支持环境的重塑、认知辅导、行为训练等方面进行辅导干预, 最终取得明显改善问题行为的效果。本个案能为轻度智障儿童规则行为的矫正和训练提供参考, 同时也为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儿童的支持教育带来启示。

【关键词】规则意识、行为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支持环境认知辅导行为训练

A Case Study of the Cultivation of Rule Consciousness and Behavior of Mild Retarded Children 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room

【Abstract】This article concerned a case study of the cultivation of rule consciousness and behavior of mild retarded children 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room. The author interviewed the child’s parents and other affected members, observed her rule behavior, and analyzed the reasons for irregularities. Remodeling support environment, cognitive counseling and behavior training were adopted to rectify the child’s irregularities, and an obvious result was achieved. This study aim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rule consciousness and behavior of mild retarded children and give some enlightenment on the future supportive education of children 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room. 【Key Words】Rule Consciousness and Behavior, Mild Retarded Children 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room, Support Environment, Cognitive Counseling, Behavior Training

1 问题的提出

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儿童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是儿童社会性适应的基本内涵,关系到个人生活幸福和未来的事业成功。引导儿童逐步理解和形成规则意识、遵守规则的能力是小学教育阶段任务之一[1]。1959年美国智力障碍协会(AAMR)公布第5版智力障碍定义, 将适应行为列入智力障碍的评价标准[2];2002年第10版定义对适应能力的表述归纳为概念化(Conceptual)技能、社会(Social)技能和实践(Practical)技能三个方面;其中遵守规则(Follows rules)是社会技能之一,也是服从法律(Obeys laws)这一社会技能的基础[3],因此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能力的培养也是提升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性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适应性如何提升?1992年第9版智力障碍的定义提出“支持”概念,智力障碍研究的理论基础逐渐从缺陷模式、医学模式向支持模式、功能模式转变;与此相适应,实践领域也在不断尝试如何提供康复训练、改变环境、提供支持辅助等方法来改善和提升个体的现有功能水平。本个案研究通过对一例随班就读的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支持体系的多方位塑造来进行辅导干预,培养其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以期改善其功能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为特殊儿童的康复、个人中心方案(personal central plan, PCP)的推进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小红是一名12岁的女孩,独生女,父亲退伍转业现为城管执法人员,母亲是中学教师。综合各种产前检查及生产过程,孩子刚出生时,医生即判定其为“问题”婴儿,但未引起父母足够重视。孩子出生以来,祖父母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帮忙照看,母亲因为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抚养与照顾以父亲为主。3岁左右小红按照正常节奏上公办幼儿园,两个月后退学。父母也尝试送孩子参加兴趣班,呆的时间均不超过两星期,就会被劝退。所以小红天天跟着爸爸上班,爸爸到哪执勤就将孩子带到哪,早期教育几乎为零。6岁时,由于母亲工作单位的原因,安排小红在本市重点小学入学,入学后应学校要求,做了韦氏儿童智力测验,分数为68。辅导干预开始时孩子就读五年级下学期,直至六年级上学期结束。

2.2 研究方法

本个案研究采用了访谈法、观察法、分析法、认知辅导法及行为训练法等。在辅导干预正式开始前先对个案的父母、教师、同学访谈以便评估个案、确定需要;对干预期间个案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 藉此获得辅导过程的细致的第一手资料,以期探索该个案规则意识及规则能力形成过程的规律,为辅导干预提供反馈信息并佐证辅导效果;在本个案研究中所采用的具体认知辅导法及行为训练法主要包括: 支持环境(家庭、教师、同伴)的重塑;讲故事、摆沙盘、情景表演,情景再现等形象化认知辅导;正向行为支持法、行为矫正、团体辅导中的个人技能训练、榜样学习法等行为训练法。

3 研究过程

3.1 辅导前资料收集及原因分析

3.1.1 个案在校规则行为表现及行为观察记录

通过与小红前任、现任班主任以及班级任课教师的访谈,结合四年半来的学期操行评定,我们将小红学校规则行为表现归纳为两个方面。①遵守学校常规特别是课堂规则方面:上课铃响后,不进教室继续从垃圾屋找吃的或在走廊玩;无故不上课,特别是不去功能教室上术科课,或者不去做早操;上课时随意下位,找同学说话、借东西,趴或跪在地上玩,在地上爬,或自己“吧唧吧唧”地吃东西,对这一切,老师进行劝阻她非但不听,还大哭大闹,非常不容易安抚;②与同学交往方面,不使用文明语言,不遵守文明交往规则,课间到同学书包里翻东西,翻到好吃的、好玩的会不打招呼就拿走。由上述表现,我们基本判定小红规则意识淡漠、遵守规则能力弱,学校适应困难。

为深入了解小红的日常规则行为分布特点,笔者于2013年1月,指导班主任老师做小红课堂记录以及其他轶事记录,对其行为作了详细的三周记录。违纪行为表现在每日分布情况典例见表2。

表1 违纪行为三周次数表(单位:次数)

注:每周日平均数经四舍五入取整数部分.

3.1.2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溯源分析

小红的失当行为首先可能是教育不力、抚养照顾不周到的直接结果,如在垃圾屋找吃的以及趴在地上玩的行为可能是幼儿时期,爸爸带她出去执勤,爸爸太忙顾不上她,她便趴在地上玩、然后捡起东西就往嘴里塞的行为的一种延续。

其次是多重因素主要是家庭、学校教育相互影响综合而成。在与父母深度访谈后,我们发现小红的家庭教育一直是以父亲的时间付出为主,母亲决策和指导。母亲是市属重点学校教师兼班主任,对学生和自己孩子的教育向来不苟言笑以严为第一要义;加之自己出身于单亲家庭,从小缺乏母爱,受自己依恋关系的影响,与小红的关系显得较为冷漠。父亲在部队期间也有些行为问题,经常被战友“说事”,但父亲后来顺利地考上了“公务员”、捧上了“铁饭碗”,所以他常常“现身说法”,孩子的那些情况都是“成长过程”,“水到桥头自然直”;孩子进入市某重点小学后,父亲更是“如释重负”大松了口气,甚至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进入了重点小学,孩子在最好的学校里接受教育,那么“一切问题都会OK”。但由于幼儿教育的缺失及孩子本身的特点,孩子刚入小学时便表现出相当多的上述“挑战”行为,一年级的时候甚至在教室大小便过。

父母亲对孩子的认识和接受有一个过程,现在在公开场合会说自己孩子“能力弱”,希望老师及同学接纳她、不歧视她。但通过与小红班级多名同学访谈发现,在处理孩子与本班同学关系时,父亲以强硬、过激的方式保护女儿。因此放学路上如果女儿反应有某个同学对自己“不好”(比如,上课时不给水她喝,同学掉到地上的东西,她捡到了被同学要回,当然也有时是同学搞恶作剧),父亲不全面了解情况,仅听一面之词,严厉批评或大声斥喝其他儿童,想以这种强硬的方式,来树立女儿在同伴心目中被接纳的“融合”地位,但无意中鼓励了女儿错误交往、不规矩行为。

前任班主任老师的办公室同事反映,父亲几乎每个学期都会到学校来质问老师“你们重点学校的老师怎么教育不好我的女儿呢?”甚至在年轻的前任班主任办公室里拍桌子。前任班主任对小红的教育一直以言语的鼓励、“闪光”行为的及时表扬为主,以代币奖励的方式鼓励班上同学与之交朋友,只是没有进行经常的个别化教育来帮助她;在家长的无理取闹、甚至有些胁迫下,以及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前任班主任更加迁就“强势”家长,当孩子不在课堂时,到处找她来上课,早操时请同学陪同她,如果小红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一定是批评教育其他同学,“护着”小红。老师的种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容许并强化了小红的失当行为,因而学校教育未能帮她建立规则意识,更谈不上用规则来匡正她的行为。

母亲以自己职业的眼光,发现孩子身上很多缺点,会数落父亲没教好孩子,并要求严加管教,当女儿在家“不听话”,或者父亲对女儿在校的逾规行为有所耳闻后,就会对女儿进行“教育”,但方式是非打即骂,因而小红身上常有青一块紫一块的印迹。这种简单粗暴的惩戒方法影响了女儿的心理健康成长,女儿缺乏安全感,容易紧张、焦虑和恐惧,这些情绪可能会在与同学、老师交往发生矛盾冲突(外界要求与她主观想法、做法不匹配时容易产生冲突)时,通过“随心所欲”行为来宣泄。这也导致了小红的种种无规则意识行为的发生。

总之这个孩子在家、在校都缺乏一定规则意识的正面教育,不恰当的“惩戒”和过度的“宽容”与“保护”加重了被蒙台梭利所称的“强性行为”[4],如课堂的上的哭闹,主动逾规还有攻击行为,因此,孩子的规则意识在认知上没有建立,行为上未强化,结果可能导致较多学校生活适应问题。

3.2 辅导目标

通过辅导帮助小红养成遵守学校常规、特别是课堂常规的习惯,遵守文明交往规则,适应学校生活。因为在小红的行为表现中,还有在垃圾屋找东西吃以及趴在地上玩的行为,我们在上述主要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的规则教育作为辅助目标,巩固主要目标,同时良好的卫生习惯养成教育也是帮助实现主要目标的手段之一。结合小红的行为表现具体目标为,每节课能到指定地点上课,上课期间无下位,趴在地上玩等违纪行为发生;每天能够与同学友好相处,不骂人,不翻同学东西;爱护个人卫生,能主动收拾抽屉,并完成责任岗任务。

3.3 辅导策略

小红的表现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引发了同班同学家长一系列不满及学校的重视,学校

尝试了装摄像头观察并监控孩子行为,派专门的人员在上语数英等基础课时督促孩子等做法,但这种外在的控制更容易让孩子与环境产生冲突,当“陌生的”的监管人员对她的失当行为制止时,她哭闹得更凶,大有“你强我更强”、“你声音大我声音比你还大”之势,她甚至反问“上课为什么不能下位?”。我们的辅导工作也就在这时开始介入,学校首先为小红所在班级更换了班主任,成立了由小红父母、新任班主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该校称为“竹语小屋”)教师以及笔者组成的工作小组,并建立了qq群讨论组方便沟通,下面是我们工作小组所采用的系列辅导策略及所做的辅导工作。

3.3.1支持环境的重建

家庭教育环境的重塑。我们认为小红这一个案身上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家庭教育问题,家庭教育不仅是缺失,甚至左右了该班教师对小红教育问题的的理性思考和行为。因此学校首先要求父母亲要爱孩子,并重新审视孩子的教育。上海特教学校校长何金娣大爱无涯, 为了智障孩子,愿意献出她生命的全部[5],2012年度全国教书育人获奖者代建荣老师教一个学生系红领巾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特殊儿童只要教育得法,同样可以挖掘潜能,学校要求小红父母要重视孩子的教育,引导逐步发展。其次,对父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建议。肯定父亲多年如一日的付出,但要求配合学校工作,尊重老师的教育行为,合理表达需求。建议父亲加强身教:父亲城管时有太多不确定因素导致行为可能会有失文明不宜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建议父亲执勤时不能再带上孩子;父亲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也要求“低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尊重孩子,对孩子教育要特别有耐心,尽量用温和的语气、直观形象的正面教育代替简单粗暴的命令。建议父亲主动创设融合环境,比如在接送孩子时与孩子的同学热情打招呼,适当嘘寒问暖,重塑良好的形象,让同学愿意主动接纳小红。第三,请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承担主要责任,配合做家校联系工作。因为母亲是教育工作者,容易沟通,且有能力成为孩子家庭教育的主力。然后我们与母亲、班主任老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起商讨对策,制定并执行孩子的辅导计划。

新任班主任威信的建立。小红虽然年龄达到了12岁,超过了皮亚杰所说的他律到自律转变的年龄(9岁),但由于认知能力的缺陷,在道德(皮亚杰认为一切的道德都是一个包括有许多规则的系统[6])发展阶段小红依然处于他律阶段,教师威信建立的目的是重塑小红的规则意识、纪律精神,因此在小红身上建立了代表着纪律精神的教师威信,意味着小红的规则认知和规则意识开始形成。建立教师的威信,首先要爱孩子,教有原则,而爱无条件。无条件的爱,体现为小红在任何情况下,即便是表现出弱点和错误的时候,都能够得到老师全部的、真正的爱。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小红的任何要求都给予满足,任何错误都包庇。“教有原则,爱无条件”所要强调的是,即使进行规则教育,对人的价值和尊重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放在首位[7]。即无论是遵守规则还是违规的时候,都要让孩子知道,老师是深爱他们的,让孩子从内心深处建立安全感和生命的价值感,但对规则内容的态度要明确、说一不二。新任班主任逐步让小红对自己的错误行为学会了说“对不起”。其次,教学有法,法乎自然。儿童是能动的独立个体,具有按自然顺序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所以蒙台梭利强调“成人要追随儿童”,为这种精神力量的自如展现准备好合适的环境[7-8]。新任班主任老师刚接手时经常观察小红,了解其心理发展特点,思考如何与小红沟通,如何提供支架进行适切的个别化教育与引导。由于小红的心理年龄要滞后于其生理年龄,老师常常耐心倾听小红,弯下腰跟小红拉勾勾,强化好朋友的关系,“你不听我的话,下次我也不听你的咯”,老师常说,借助这一方式新任班主任能顺利地引导小红的哭闹行为。同时,老师通过观察发现班级里还有几个孩子特别包容有爱心,一直以来她们跟小红关系不错,老师顺势将“好朋友”的影响扩大至这几名同学,当老师不在而小红有冲突的时候,这几个好朋友也能劝解小红。最后,支持信任,宣泄融合。小红在竹语小屋会把自己的心愿卡单独贴在一边,但不是角落,这表明她不自卑,但有疏离感。针对孩子的情况,班主任老师召开“我们都是特殊的”主题班会,先引导认识每个人在智能上都有某些程度的限制[9],也即都有所能、有所不能,在这一点上我们都是一样的;既然每个人都有所不能,所以同在一个集体,就要彼此包容,帮助。为巩固主题班会成果,老师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

助小红:给其他同学布置“课间作业”,如,“课间夸一夸”进行正性行为支持表扬鼓励小红守纪的良好行为,提醒她上厕所,提醒她抄作业条,提醒她上课不要趴在地上寻宝,提前告诉她下节课内容,并做好准备等等;上课时,老师常点小红回答问题,通过眼神与肢体动作暗示鼓励提醒她;在老师同意下,上课可以练练字,剪剪纸或做妈妈布置的家庭作业来弥补因听不懂而引发的无所事事或干扰纪律的行为;规则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对自己的违规行为承担责任[10],班主任老师还给小红设立责任岗(每节课后收拾粉笔头、摆好板擦,给小红布置的责任岗任务不是班级常规管理中必须的,但小红可以做到)增强其责任意识。这些做法一方面是让小红在课间“动起来”,课间的动,适当宣泄能量,可以促进上课时的“静”,减少上课时的挑战行为;另一方面是给小红心理加油,如表扬与赞许,给她坚持的力量;当然有时候是提醒常规,强化规则意识及锻炼执行规则能力;“课间夸一夸”还塑造了良好的融合环境;老师在授课时经常点名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增进成就感,有些课堂遵照她的兴趣,与家长商量后主动让她练字剪纸是对她的“特殊规则”。

3.3.2 认知辅导

对小红的认知辅导主要是在学校竹语小屋完成的。目的有两个,其一,观察和了解小红的发展特点,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供建议。其二,通过个别化辅导,强化小红的规则意识。认知辅导连续做了8周(在阶段三),每周时间固定为周一中午并延续至第一节体育课,每次辅导时间为1-1.5个小时。

在正式辅导前因为前期的接触,已经与小红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因此正式辅导开始时,就不需要再进行破冰。每次辅导程序相对固定化,但必须确保的是让小红在辅导全程都感受到爱,比如见面的拥抱,很热情地称呼她为“宝贝”、“红崽”,全程面带微笑交流,以及经常的肢体动作,如摸摸头,拍拍肩,拉拉小手,亲亲小脸蛋,表达友好与喜爱,一方面回答她的发问“你爱我吗”,同时塑造安全的环境。辅导过程注意文明语言的使用,说话语速放慢,音量放低,常用三个人际交往的魔法词“请,对不起,谢谢”。辅导程序相对固定化让小红明白每次辅导的内容是有规可循的,生活中处处有规则。辅导第一步:在见面热情招呼之后,检查她的衣服、书包、手部的卫生。第二步,通过各种方式,如讲故事、摆沙盘、情景表演,情景再现,火眼金睛判断视频中小朋友正误等形象化方式来认识和强化学校规则,尤其是课堂规则。形象化方式来源于生活便于在生活中再现,形象化材料不需要思维转换便于小红理解 [11]。第三步是用沙盘玩藏猫猫的游戏奖励辅导过程中的小红的良好表现。最后,辅导结束牵小手送她回教室,并告知班主任。

认知辅导还有一部分工作是在家里完成的,要求母亲每周至少与孩子进行两次亲子阅读,认知发展与适应能力的发展是有着显著正相关的[12]。亲子阅读能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增进母女感情,并要求母亲与其交流时,使用礼貌用语,注意文明习惯的培养。

3.3.3行为训练

行为训练首先是正性行为支持,对规则行为的强化(辅导过程全程),主要依靠班主任老师总结每日行为记录(即指后文3.4部分提到的规则行为记录),达标给予笑脸,并进行适当奖励,如在班级表扬,并“投其所好”赠送小贴画等;以及在家父母及时奖励并强化学校守规行为,如带她去公园、体验馆玩,做她喜欢的饭菜,邀请小朋友来家玩。其次是行为矫正(在阶段三),培养对逾规行为的鉴别力及自我控制能力。有一次在竹语小屋情景再现时,小红说到,早上进教室上课时,小朋友看到自己来了,搞了个恶作剧故意把门关上,然后自己就“生气了”,便在教室门口骂他,并“用脚使劲踹门”。先简要告诉小红这里的小朋友是不对的,然后便对这类“生气了”之后的行为进行矫正,我们告诉小红如果自己生气了,就先数到60秒,再等老师来解决,训练其行为控制能力。最后是团体辅导训练促进行为巩固与习惯化(在阶段四),在团辅活动室通过与小朋友的协作巩固规则意识与规则行为。尽管普遍认为规则是客观的、预定的,但从儿童个体的角度看,对规则的意义却是自主建构的[13]。因此在规则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儿童获得规则的情境。如果说前面两种行为训练带有强制性、输入性,那么在协作中养成规则意识和执行能力便带有内发性和持久性。

小红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竹语小屋)会在每周五中午(每次45分钟-1小时)给该校的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配合学校德育处、班主任工作。为了帮助小红,我们做了一期特别的活动,活动为期8周,参与的对象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每次活动12-15人,人员不固定)以及小红,选择低年级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心理特点与小红更接近,第二,因为不熟悉小红,更容易融合。

8次团体活动的主题是小学生的规则能力的培养。具体为:文明交往(2期:文明语言的使用及如何表达需要),有序课堂(2期:如何倾听,如何参与),快乐课间(1期:课间规则,可做的和不可做的),卫生我爱你(2期:爱护个人卫生和教室卫生习惯),合理情绪(1期,情绪认识与表达)。每次团辅活动的程序也相对固定,首先是一个暖身活动,其次是一或两个主题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小朋友在协作中总结、呈现规则,以及技能训练,以强化规则内容,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过程中穿插意志力及行为控制力训练,如静坐1分钟,数数1分钟,写数字1分钟,呼吸训练一分钟等。最后是榜样学习。回顾当天活动过程中小朋友的表现出的守规行为,并进行榜样模仿。

3.4 辅导步骤及结果

整体而言,辅导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在辅导过程中,同步对学校日常行为进行记录。每天在校的行为记录单由班主任老师、任课老师及班级值日班长等合作填写,然后在当天由班主任老师上传至qq 群讨论组,母亲在家对孩子在校当天的表现及时强化守规行为,提醒逾规行为。笔者每周末对孩子一周表现进行周小结并在组内共享,组成员充分交流后提醒下周注意事项;阶段结束后召开小型会议,进行阶段总结,并商讨下一阶段策略。记录单的填写内容经由老师和家长多次沟通讨论最后确定,主要包括这些方面:按照学校作息时间安排,每节课课前(10分钟)及课时(40分钟)为一个时间单位,每天从早操(单独算一个时间单位)、上午四节课,中午到校直至下午三节课共8个时间单位进行遵守(或违反)校规、课堂规则情况的记录;以半天为时间单位进行使用文明语言与同学交往情况的记录,以一天为时间单位进行抽屉卫生和责任岗完成情况的记录。在时间单位内要求达到就记为“√”,违纪情况或没有使用文明语言记“正”字表示次数。辅导活动开始的基线期(即上文观察期)以及每个阶段小红的违反规则行为出现的次数,以每周日平均数为单位见图1描述。

51015202530354045147101316192225283134

图1 违纪行为频次表

基线期(2013年1月,约3周)。在小红没有任何辅导干预的情境下,通过自然观察获得其行为表现,结果表明违纪行为问题较多。

阶段一(2013年3、4月,约8周)班主任威信初步建立阶段。小红的课堂规则行为增多,尤

其表现在班主任老师授课的语文课堂上以及班主任老师直接管理的早操等项目上。在与孩子接触比较多的第二门主要科目数学课课堂上表现次之。但是,在其他任课老师上课时,如书法课,音乐课,科学课、美术课等课堂上常有不去功能教室上课,下位、趴在地上寻宝等不守规则行为发生。跟母亲沟通后发现,孩子在家也有这种“看人下菜”的这种现象,如母亲在家表现较好,父亲在家作业也不做,书包也不愿收拾,跟父亲“喊话”“嚷嚷”的行为也有发生。从道德发展阶段来说,孩子他律性比较明显。班主任老师要求比其他任课老师严格、细致,母亲比父亲要求严格,因此这些人在场时小红的纪律性更强;或者说小红在班主任老师、母亲面前表现不好,可能遭受的“惩罚”较多,因而表现更好,说明“功利性”、“自我中心性”也比较明显。

阶段二(2013年5、6月,约9周)课堂规则意识的逐渐普及阶段。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和科尔博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针对小红处于“避罚服从取向阶段”或“相对功利取向”或二者之间这一现状,我们应该将孩子引导至下一阶段“好孩子取向阶段”,努力争做大家心目中的好孩子。社会大众的认可才是好孩子,但小红不懂“社会大众认可”的含义,我们只能引导她观察大部分同学做的事情,比如去功能教室上课,是自己应该做的。母亲在家强调其他任课老师也是老师,父亲也是家长,这些人对我们的要求也要像班主任老师和母亲的要求一样努力执行;再加上同伴环境力量影响力逐步显示,班主任的威信全方位的发挥作用,小红在学校大部分课堂上的守规则行为增多,“闹场”减少,但是下位、自己在地上寻宝的行为还间断性地存在。一周下来,总有某一天或两天表现下滑。在文明交往、个人卫生、责任岗方面得分很少。

阶段三(2013年9、10月,约8周)认知辅导,规则意义明确,课堂规则行为习惯初步定型化阶段。认知辅导时老师经常检查卫生,相处过程中文明语言的使用,形象化的方式帮助小红进一步巩固课堂规则。班主任老师发动小红的好朋友帮助小红收拾书包,整理抽屉,让小红学着做。母亲在家出好课堂练习题,让小红在学校完成,完成后老师批改;母亲在家检查小红的作业条,回家检查听课情况。虽然开学第一周有个反弹表现,但总体而言,卫生情况好转,上课倾听增加,课堂规则行为习惯逐步形成。但高年级的孩子(如小红所在年级的其他班级的同学)与小红的交往形成了一种定势,早上爬楼梯进教室时,他们会来一个搞恶作剧,小红还会失去理智跟他对着干,状告老师。发生了恶性事件后,白天的表现会差些,如坐地上玩会出现。责任岗任务不提醒一般不做,提醒了才会完成。

阶段四(2013年11、12月,约8周)行为训练,规则意义内化,行为习惯巩固阶段。对于规则教育,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规则,而在于儿童是在怎样的情境下获得规则的[14]。针对小红的问题设计的团体辅导活动,协作中形成了的规则在协作中表现出来,在团辅中,小红表现很好。认知能力的提升,正性行为的支持,榜样行为的训练,意志力的培养,小红学会观察他人表现出与他人一致的课堂行为习惯。文明交往习惯起伏不定,受情境影响减少,但没有杜绝。责任岗的任务要经常提醒才会完成,不提醒时一周能记起一两次左右。

4讨论

4.1创设环境,关爱包容

一次辅导结束我送小红去教室时,小红的发问震惊了我“你爱我吗?”我二话不说,在她额头上亲了一下,周围同学诧异地看着我,小红蹦蹦跳跳地转身上楼。在路上,遇到两个隔壁班同学挤眉弄眼,偷笑于她,小红随后一句脏话就来了。如果说,一般校纪课堂规则意识可以主要依赖老师和家长经常提醒,正性支持,适当惩戒来培养的话,那么文明交往习惯的培养还离不开一个支持性的同伴环境。我们介入的时间太晚,小红在学校的“名气”已经很大,五、六年级的小学生生理上开始发育,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个性开始形成,有的孩子甚至很叛逆了,加上涉及到的班级和学生非常多,工作难度非常大,这种环境增加了小红文明交往行为的起伏不定性。

4.2 转变思维,激发潜能

积极心理学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15];无独有偶,美国特殊教育专家夏洛克提出一种截然相反的“从右到左”的思维,“不要迷失

在智障儿童的限制中,如果我们希望帮助学生走向社会,就要关注和加强他们不受限的能力,而非放大他们受限的能力”[9]。因此教师在支持系统中的主要功能除了向智障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激励他们的积极行动。当小红不断状告同学骂了她,新任班主任老师并不是每次都去找同学理论,去纠错,而是笑着对她说,你自己先去试着解决吧。小红有时不把这些问题放在心上,“淡忘了不愉快”,不计较了;有时能意识到自己错了,并能承认错误,向同学道歉;有时选择避开这些同学。

4.3 遵循规律,引导发展

“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16 ]。小红母亲反映“小红总是一根筋”,我们认为那是思维的单维性和片面性导致的。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会逐步克服思维的单维性走向多维发展。有一次在做认知辅导情景再现时,小红说,今天早操没做原因是下雨,然后小红说天晴就要做早操,下雨就不要做。这是小红在这一问题上单维思维的突破。然后我相机引导她,同学也分为两种,对于使用不文明语言、开她玩笑的同学就不是好朋友;课间夸夸,帮她收拾抽屉的同学才是好朋友,好朋友的话就要听,开玩笑搞恶作剧的同学就可以不理,他们说的话就不听了,然后自己保持好心情去上课。

4.4持之以恒,坚持无限美

在小红的案例上我们需要坚持。班主任每日一表是坚持,母亲在家每天对照检查是坚持,笔者每周小结是坚持,工作小组每阶段总结是坚持;规则一遍又一遍地“唠叨”是坚持,与同学日复一日的同样的矛盾要解决需要坚持,量变才能产生质变,坚持才能开出胜利之花。

5结论与建议

(1)在普通小学,随班就读教师压力非常大。在有些地区,由于资源教室支持的缺乏、巡回指导的空无,特殊教育职前职后教育与培训得不到普及,教师往往显得力不从心。随班就读的学生如果规则意识淡漠会干扰课堂纪律,影响同班同学的接纳,引起普通儿童及其家长对随班就读儿童的接纳态度。

(2)对智力障碍儿童的辅导干预需要全方位配合,从认知到行为,从情绪到意志,要持之以恒。给智障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包容的支持性环境,通过认知辅导和行为训练,习得的行为习惯才会固定下来。

(3)对一般的课堂规则的遵守较交互性强的交往规则的遵守容易形成,责任意识的养成对于特殊儿童需要更长时间。

(4)干预要趁早,越早介入效果越好,越早负面影响越小。干预要个别化,干预要引导自主。

(5)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要看到优势,遵循自然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幼儿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一、指导思想 人一生下来就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中,先是接触社会的小单位——家庭,以后圈子逐渐扩大,由托儿所或幼儿园,乡镇或大都市,省,最后扩大到国家和整个世界,所以每个人都要同别人相处、交往,建立人际关系;都要了解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社会的行为准则等,这些都属于社会行为。 幼儿阶段是社会和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在幼儿期对幼儿进行规则的培养,将会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而当今社会的幼儿家庭成员,由于教育观念的问题,不够重视幼儿作为社会的一员所应具备社会生活技能的培养,因此他们表现出来任性自私、不守规则等。为了让幼儿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必须从幼儿期对幼儿进行规则的培养,建立规则意识,逐步明白规则既方便别人,又方便自己。所以规则意识的培养是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使孩子终身受益。新纲要中提出,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并要求教师在共同的生活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可见,规则是保证幼儿愉快生活、交往、学习的前提,对中大班孩子进行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对小班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教研重点 1、创设自由宽松的人际氛围和可操作的游戏活动环境,引发孩子在模拟想象的社会性游戏中经受磨练,建立规则意识。 2、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规则习惯,引导幼孩子积极思考有序的规则意识的形成将会让学习更方便更有效。 3、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观察、了解成人社会的社会准则,在参加大团体活动中守规则、讲秩序、懂文明。 4、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的规则行为,使其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 三.具体工作及措施 (一)注重环境的熏染,使规则内化为幼儿自身的需要 不同的环境可以诱发不同的社会行为。一个良好、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诱发、维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的社会行为环境。它包括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教师所创设的条件、机会、能够影响幼儿活动的方式。所以,物质环境的创设和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有助于幼儿适应环境,内化规则。 1.为孩子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以满足孩子的基本需要。 2.区域设计和操作材料的设计具有暗示性,让环境、材料开口说话。经过良好设计的环境可以起到暗示规则的作用,促使儿童用行动积极去响应。 3.教师的以身作则必不可少。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被模仿、学习。所以教师要以实际行动来影响感染孩子,发挥榜样作用。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孩子不能做的,自己更不能去做。 四.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 1 制定教研计划,确定教研课题 2 学习纲要。重点是社会部分 3 结合《多元能力》《五大领域》教科书开展社会领域眼的研究。 4 课题组教师上研究课,根据不同年级组的主题进行。 十月份: 1 反思教学活动,老教师与新教师展开讨论。 2 学习社会行为规则的专题文章。 3 确定同一课题,各年级组围绕课题自行设计 4 相互观摩,评课,反思。

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很重要。守规则的孩子长大后不管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上都会按规章制度办事,不会违法违纪,而受到欢迎、认可。关于培养妞妞的规则意识,我们家长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醒、培养她的。 一、塑造好家长自己的形象,以身作则 这是一个关键。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子女是父母的影子,道理就在这里,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内容。通常在生活方面,主要是由我来负责;在学习方面,是由她爸爸来负责。从幼儿时,每天早晚的刷牙,卫生习惯,礼貌习惯等都要从零开始教。到了吃饭的时间了,就待把电视关了,专心吃饭。让其他人帮忙时,就要说:“***人,请帮我做***事,可以吗?”这样别人才会愿意帮助你。随着年龄慢慢的长大,我还会跟她说一些社会生活中的要求,如交通规则,在与她出行时要自觉遵守,讲公共道德和秩序。要有团队精神。 在学习方面的培养,她爸爸做的比较多。爸爸的意识是,每天每次的学习时间不一定要很长,但每天必须要学习。晚上爸爸能在吃晚饭前1个小时到家,这段时间,是妞妞在娱乐中学习的好机会。爸爸会下载一些学习的东西,如巧虎、米奇妙妙屋、学汉字等。我们也买了一些寓言故事书,以前是读给她听的,现在是跟她一起讲故事,用手指着一行一行的我们一起读。下课回家,看电视可以,但必须把“功课”完成了,才能看一会,这样一来可以培养她幼小衔接,回家做功课的习惯,二来可以让她减少看电视的时间。 二、家长要及时鼓励和表扬 女儿从小在集体面前非常胆怯,小时候看到别人,都不敢叫人,也不敢一个人在小花园里玩。随着年龄的长大,我也会在看到其他小朋友好的行为时,及时跟她说,应该像这位小朋友学习,慢慢地引导她。不管每一次有多少的进步,我都会表扬她、鼓励她。这次大班,听到老师说她有进步了,能主动举手发言了。我非常高兴,女儿得到了表扬,她也非常开心,说下次还要举手。这样她就会有自信,会觉得如果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小朋友,会更容易受到表扬。 三、让孩子做有限的选择 有限选择的方法对孩子的规则培养非常有效,如果想让女儿不在房间里跑来跑去,我就会让她选择现在是看书还是画画,而不是“现在我们来做什么?”漫无边际的选择会没有规则意识。把她现在必须要做到的事定为规则,在这个范围内给她几个可选择的方向,这样不论她选择什么,她的行为都在规则之中,从而自然而然地乐于接受规则了。 这里是我培养女儿规则意识的一些感悟,与大家分享,与大家探讨。 大二班

浅谈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随班就读

浅谈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随班就读 摘要:有的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在家庭努力下已经顺利进入小学随班就读,但有的孩子虽然程度不错但却一直被幼儿园或小学拒之门外、有的在进入小学一段时间后又被各种原因劝退,这些深深的苦恼着这些孩子的家长,孩子在康复机构训练后将何去何从?随班就读的形式在我国早就存在,但是随班就读一词的正式提出最早见于1988年公布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1988年——1992年)的第42条:“坚持多种形式办学。办好现有的盲、聋和弱智学校,新建一批特教学校。同时,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动普通学校和幼儿园附设特教班,及普通班中吸收肢残、轻度弱智、弱视和重听(含经过听力语言训练达三级康复标准的聋童)等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随班就读系我国教育界的专用名词,指在普通教育的普通班中吸收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的形式。如果残疾儿童不是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接受教育,不能称之为随班就读。但是,如果残疾儿童虽然在普通教育机构里,却没有得到他们需要的特殊教育,也只能是看作肢体性随班或社会性随班。 关键词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

一、轻度智力障碍儿童 智力障碍儿童指在生长发育时期(18岁以前),智力发育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同时伴有明显的社会适应能力困难的儿童。判断一个儿童是不是智力残疾必须从三方面考虑:一是智力,二是社会适应能力,三是年龄,三者缺一不可。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指的是:智商70~55分(以韦氏智力测验为例),同时具有轻度的社会适应障碍。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能承担简单的家务劳动。早期教育对他们的发展十分重要,他们可以进入幼儿园、学前班接受早期康复训练和学前特殊教育,在小学正常班级随班就读。他们在学科学习(如语文或数学等课程)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但大多数人能完成小学阶段的基本学习,具有一般日常生活所需的语言交往能力.具有简单的阅读和应用写作能力(如写留言条、请假条、简单的应用文书等),具有简单的计算能力;青少年期可以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训练,成年后可以从事简单的职业劳动,参与社区生活。他们在生活环境变化时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残疾人是人类社会的特殊群体,智力残疾儿童则是这个群体中最需要人关注的特殊群体。那么对于轻度智力智力障碍儿童而言接受教育的最佳模式是什么呢?目前为止绝大 多数轻度智力残疾儿童家长都希望选择在普通学校普通班

特殊孩子自闭症的案例分析

特殊孩子自闭症的案例分析 自闭症是近几年才被人们正视的一个病种,过去就有,但统计的发病率越 来越高。对自闭症的定义有很多种,自闭症也叫孤独症,即人为地自我封闭于 一个相对固定与狭小和环境中,由于隔绝了人的交往而产生的迟到是障碍的症 候群,社交困难,缺乏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对外界刺激无动于衷。语言发育迟缓。在社会交往中很少使用言语,即使使用也多为模仿言语、刻板言语、言语的可 懂性差。 一、个案资料 本班有一名叫小王的男孩,7岁,患有自闭症。刚来校时,整天呆坐在位置上,不和旁边的小朋友交流,全然一副与身边同伴井水不犯河水的模样。与他 交流比较吃力,要放慢速度,用简短 一、两个字进行对话。集体活动时,总漠然的呆在一边,不会主动参与,老师用很多种方法引导他参与集体活动,他都是不予理睬。即便是排队洗手等简单的活动,都需要老师走过去手把手的拉,更有的时候,即使老师带领他到活动场地,他也是旁若无人的定格在那里,什么也不动。很少讲话,即使讲话声音也很小,很低,经常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来吧?要吃。做了。”等 二、调查与分析 小王的自闭症是天生就有的。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小王的语言发 展能力迟缓,语言表达能力弱,就不能和小朋友正常的交往,久而久之,小王 就产生自卑心理,不喜欢和人交往,不喜欢和小朋友接触,慢慢的演化成当旁 边一切事物不存在,活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不主动找小朋友玩,别人找他 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例如:嘴经 常地发出怪声;在教室、走廊、操场乱跑;手中总爱玩弄一些物品,如铅笔、 橡皮、笔袋等。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 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 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而且生活不能自理,整天不去厕所,有时大小便 解在裤子上。针对他的这些行为,我决定在他身上实施训练,以帮助它缓解一 些较严重的症状,并努力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

浅谈3__4岁幼儿的规则意识的培养

浅析3-4岁幼儿的规则意识的培养

[摘要]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成长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看重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帮助幼儿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只有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才能使幼儿园日常活动有序进行。果果幼儿没有建立规则意识,幼儿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就会缺少相应 的规则意识,他们的行为上也没有方向性,这就会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和生活。所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很重要的,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要求。 [关键词]规则意识培养幼儿 目录 前言 (1) 一、规则意识在3-4岁幼儿培养中的重要性及培养原则 (1) (一)规则意识在3-4岁幼儿培养中的重要性 (1) (二)培养3-4岁幼儿规则意识的原则 (2) 二、3-4岁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4) (一)成人示范意识缺乏 (4) (二)重约束轻自由,规则分布环节不合理 (4) (三)教师意识差异对幼儿园规则教育的影响 (5) (四)规则内容分布不合理 (6) 三、3-4岁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的对策 (6) (一)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成人规范示意 (6) (二)以幼儿规则意识内化为目的开展合理的规则教育 (6) (三)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培训 (7) (四)合理规划幼儿规则教育内容 (7)

总结 (7)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浅析3-4岁幼儿的规则意识的培养 前言 内容规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着名的教育家叶圣陶针对幼儿教育工作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建 立在良好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的基础之上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社会领域明确的指出:“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遵守规则;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规则意识,也 是培养健全人格、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必要环节。”。 一、规则意识在3-4岁幼儿培养中的重要性及培养原则 (一)规则意识在3-4岁幼儿培养中的重要性 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工作 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幼儿园的具体生活是幼儿从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迈入有制约的集体环境中,既要接受集体教育,难免心理上、行为上有很大的不适。幼儿如何在集体生活中理解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接受集体规则的制约。 幼儿园生活是群体生活,幼儿在家庭教育中没有培养群体生活意识,为让幼儿尽快适应群体生活,保证正常教学秩序,需要一定规则来约束幼儿行为,这就需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逐步帮助幼儿认识规则、理解生活中的规则纪律是跨人集体生活的开端。如不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不仅影响幼儿在幼儿园阶段的学习生活,更妨碍幼儿对于世界的认识,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是幼儿人生路上难以逾越的高峰。所以,教师与家长应在平常生活学习中给幼儿灌输规则意识 教育,从细节人手,言传身教,帮助幼儿认识规则,掌握规则,增强幼儿自控能力,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适应能力与服从青神,对幼儿成长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静待花开。轻度智障学生的随班就读

附件2: 绍兴市2017年特殊教育案例评选参评表

静待花开 —轻度智力低下学生的随班就读 智力低下儿童的教育形式大多是随班就读,如何提高智障儿童教育的质量,使他们不至于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这是当前每一位普通教育者都应关注和深思的一个问题。从教多年来,接触了不少智力低下儿童,如何教育和培养这些特殊的孩子呢? 杨某,女,普校五年级随读生,轻度智力低下。以前在离家较远的一所培智学校读书,由于上学路途太远,家人没时间接送,于四年级上半学期转入离家较近的一所普通学校进行随班就读。该生适应性行为轻度低下,智力障碍导致数学逻辑思维差,抽象概括能力差,起初仅会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机械识记稍好,日常交流、活动、运动、自理能力都接近正常儿童。据该生家长反映,该生在普校很乖、很听话,就是学习上不去,不合群;在家却很任性,吼家长、推搡家人,经常借故让家长请假不上学。转入新学校后,开始也不愿意来,缠着妈妈接送、陪读,不爱说话,与人对视眼神怯怯的,没来几天就想请假。 案例分析: 该生主要是心理方面的问题:成绩不好导致自卑、孤僻、不合群,以致失去了儿童的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儿童活泼好动,同龄小伙伴是他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部分。低年级学生间分化不严重,孩子感受不太明显;随着年龄增长,成绩与同龄伙伴差距拉大,内心也越敏感。同学的疏远、老师的顾及不周,孩子逐渐封闭自我,虽身处一个正常人群,却得不到正常的交流、友谊和快乐。表面貌似很乖,内心却孤独、排斥这种氛围,而又无力改变现状,往往回到家发泄或逃避现实、请假不上学。 对该生,担任随班就读的老师扬其长避其短。其短处是学习能力弱,老师在文化课教学上本着基础和实用的目的,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语文培养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数学训练简单计算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其长处则是学习以外的事,如:她有劳动热情,可以安排她值日、帮助整理讲台、收发作业本;集体活动、体育运动、文娱活动时,不对她带任何偏见,正常孩子能做的她完全可以做,哪怕表现平平也善于发现闪光点,多鼓励、表扬,还表扬她所在组的同学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每个学生都期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

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规制教育,使幼儿对规则有切身感受,让幼儿去执行规则,使幼儿不断获得快乐的体验,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逐步帮孩子养成规则意识。 第一,我们要设置适合幼儿发展的硬件环境,为幼儿逐步建立秩序感创造条件。在班级里,教师可以设计教具摆放的固定位置。这个位置可由教室活动区角的设计来确定,也可由教师观察幼儿的活动规律决定。当玩、教具位置固定后,教师可制作一些显眼并容易区分的标示,方便幼儿独立取放玩、教具。 第二,我们可以为幼儿的生活常规引入“规则信号”。为了使幼儿在平等、满足和尊重的氛围中,轻松愉快地接受并遵守一日活动常规,我们改变了活动转换的提醒方式。在提醒的语句前加上“请”,让孩子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信任。例如,“请安静”、“请坐好慢慢吃”、“请将碗筷放整齐”等。 第三,教师要为孩子做好遵守规则的榜样。幼儿的眼睛,是反映教师行为的镜子。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例如,有一次排队喝水时,有几个调皮的孩子插队,遭到了小朋友的反对。我拿起水杯排在队尾,告诉他们,“看,老师喝水也要排队呢!”马上,几个插队的孩子也跟着我排起队来。 第四,让孩子自己进行班级秩序管理。例如,我们班设置了很多“小管理员”,如图书管理员、纪律管理员、玩具管理员和卫生管理员等。每天早饭结束时,“小管理员”就开始了他们的工作——有的摆图书,有的挂毛巾,有的擦柜子,不仅各司其职,还监督别人做得怎么样 第五,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与家园共育是分不开的。家长是幼儿的榜样,他们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日积月累,幼儿通过模仿学到的行为会不断强化巩固。这就要求家长从自身做起、言行一致、遵守社会规则。同时,家长与教师之间要经常沟通、互相配合,保持协调一致。从我们身边的例子来看,积极的家园共育,能使幼儿较快地形成规则意识,并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规则意识的养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我们能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并持之以恒,一定能使规则变为幼儿内心的自觉,使规则意识转化为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特殊儿童个案追踪

特殊儿童个案追踪记录(一) 个案基本资料姓名贾舒涵性别女辅导教师范雪艳班级海豚班年龄 3 辅导时间2016.10 个案来源贾舒涵小朋友入园时间相对晚一些,可经过入园后一直情绪很难控制,不爱与周围小伙伴交流,常常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问题行为资料 贾舒涵:女,3岁半,幼儿园小班幼儿,该幼儿自出生后大部分时间由其 奶奶抚养,一直到入园前不久才由其父母领回家中,该幼儿文静、内向、胆小、性情孤僻、不合群。 个案背景资料家庭生活:长期与爷爷奶奶居住, 特别依赖自己的奶奶,不愿与老师 与周围小伙伴交流。 个人状况:性格较为孤僻,很少主动与别 人交流。 分析和诊断幼儿长期由爷爷奶奶抚养,隔代抚养的老人对幼儿较为娇惯,且多数时间都在家里玩耍,很少有社会交往,从而导致幼儿较为孤僻。 辅导计划1.与家长沟通和交流,给予幼儿自己经历与尝试的机会。 2.父母应多陪陪孩子,建立起与孩子之间的更多的亲密感。 3.提供给幼儿更多锻炼的机会,给于她与社会交往的权利。 4.教师进行更加积极的引导,引导其与周围伙伴建立起良性的关系。

和 策略 特殊儿童个案追踪小结

辅导结果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矫正,舒涵小朋友基本上改变了孤僻的性格。现在这个孩子情绪稳定,乐观积极,能主动来幼儿园,上课积极,乐于和同伴交往,在同伴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家长反映,现在我的孩子活泼可爱多了,各方面能力提高很快,为此他们多次感谢老师的关心、教育使孩子健康成长。

特殊儿童个案追踪记录(二) 时间幼儿行为实录分析教师指导策略 辅导经过2016.09 每天来幼儿园总是哭 哭啼啼,拉着妈妈的手不 愿放开,到班上后总是一 个人静静的坐,不和小朋 友一起玩 该幼儿由于幼 儿是插班生,因 此和其他小朋 友不太熟,有 时,想加入到他 们的游戏行列, 但是没有人主 动地请她,每一 次都是在老师 的帮助下加入 游戏,比较被 动,所以不能很 好地投入游戏。 据调查,该幼儿 自小到大,一直 由奶奶带着呆 在家里,极少出 去玩,更难与其 他幼儿交朋友。 加强爱心教育 通过谈心和故 事,启发引导幼 儿,使幼儿能模 仿故事中的人 物勇敢、主动地 和小朋友一起 玩,在此基础 上,教师时刻和 她保持亲密的 关系,并让其他 幼儿感觉到,从 而使其他幼儿 自内心发出想 和该幼儿交朋 友的愿望,私下 里,教师发动几 位能力强的幼 儿和该幼儿做 好朋友,带好做 游戏,经过三周 的努力,该幼儿 变得活泼多了, 也开口说话了, 能和别人一起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 性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2008-12-01 20:44:06) 标签:分类: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内容摘要]: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通过规则意识的培养,使幼儿对规则有着切身的感受,制定的规则,不断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执行规则使幼儿不断获得快乐的体验。[关健词]:规则自由环境年龄特点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幼儿园的具体生活是幼儿从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迈入有制约的集体环境中,既要接受集体教育,难免心理上、行为上有很大的不适。幼儿如何在集体生活中理解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接受集体规则的制约呢 一、建立规则的意义: 所谓规则,就是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一)规则教育有利于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二)规则教育有利于帮助幼儿适应社会,更好的成长。(三)规则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四)规则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质。 二、自由与规则的协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宽松”。自由是以规则为前提的,自由不是放任自流。“宽松”是就环境而言的,可以理解为:为儿童提供自然、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孩子放松地活动,尊重儿童并不等于放纵儿童,必要的规则是需要的。在培养幼儿的规则时,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尊重孩子,让幼儿感受到家长是他们的亲密的伙伴,同家长在一起他们会感到自然、温馨、没有压抑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让他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感受到家人的爱。 三、规则意识的培养 (一)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因此,我们把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放在首位,让幼儿在平等、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获得教育和发展。教育不是要让孩子自己去应付所有的一切,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减轻对大人的依赖,能适当的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从而能更好地适应家庭以外的环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则意识时,应避免以说教为主的方法,避免简单、粗暴、训斥等方法,而应在了解孩子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在适合孩子的可接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具体地说是通过具体形象化,如榜样刺激、语言暗示等帮助幼儿把规则落实到行为上,同时还应注意规则保持一致,不能随意变换。以免孩子面对不同的规则而无所适从。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策略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策略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幼儿从一出生,就开始了一个从自然人向社会人成长的过程。成为社会人的一个标志,就是学会自觉遵守全社会一致认同和遵守的生活规则。什么是规则?简言之,规则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特定社会角色为履行义务所必须遵守的规范。 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加强幼儿规则意识的教育和培养非常重要。幼儿家庭与幼儿园应该共同承担起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任。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应该怎么做呢? 一、在幼儿园教学细节和生动多样的活动中培养规则意识 在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和训练方面,幼儿园无疑是重要的阵地。教师要在充分尊重、理解幼儿的基础上,给他们提出一些必要的规则。教师可与幼儿一起制定在园、在家应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生活规则、学习规则、游戏规则,让孩子们理解规则的意义,把这些规则贯穿在孩子的日生活之中。通过反复训练,让这些规则入心、入脑,成为幼儿的习惯,

为他们升入小学后自觉地遵守更多的规则做好准备。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要从孩子们日常共同参与的生活情节开始。例如孩子每天入园后,就要求孩子们依照先来后到的顺序领取餐具,然后按照老师事先安排好的位置落座;就餐时,不喜欢吃的东西不能随便倒在地上……在课间自由玩耍中,如果想玩别的小朋友的玩具,要有礼貌地向小朋友提出请求,得到允许后才动手拿去玩。在孩子的生活中充满了与别人、与公共环境的各种联系,有很多应当遵守的“规矩”,教师应当在每一个环节上循循善诱,严格要求,让“规矩”逐渐变成孩子的自觉习惯。 要注重设计多种多样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来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和训练。例如,玩游戏“木头人”、“我是小司机”、“判断对与错”等,要求幼儿按规则进行游戏活动。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参观附近的小学,开展“我要上学了”主题活动,熟悉小学的教室、桌椅、操场、阅览室等环境,和小学生起上课、交流,了解《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学习生活,激发他们入小学的迫切愿望。回园后模仿小学生的生活、上课、游戏及遵守的规则等。除此之外,还可设计一些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孩子的参与,明白规则的用处,了解规则无处不在,遵守规则可以保证人们更好地学习、工作、生活。

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制度

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制度为了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依法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利,制定本制度。1. 对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少年进行检测和鉴定的程序视力、听力语言残疾儿童少年由医疗部门、残疾儿童康复部门或当地盲、聋学校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检测鉴定。对智力残疾(特别是轻度)儿童少年的确认一定要慎重。一般先由家长或学生所在班级的教师提出名单,经家长同意,在家长和班级教师的共同参与下,请旗级以上专业鉴定机构进行严格的鉴定并形成书面鉴定报告。对被确认为智力残疾的儿童少年,要定期复查,如发现有误,必须立即纠正。智力残疾儿童少年的鉴定结论,仅作为对其采取特殊教育方式的依据,不得移作他用。其姓名和档案材料应该严格保密,仅由有关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和任课教师掌握、不得在学生中扩散。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每班以1至2人为宜,最多不超过3人。2. 保障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的学习、活动权利学校应当依法接收本校服务范围内能够在校学习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不得拒绝。学校要安排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活动,补偿生理和心理缺陷,使其受到适于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教育和训练,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学校应当对残疾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逐步树立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精

神。同时要加强对普通学生的思想教育,以逐步形成普通学生与残疾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校风和班风。学校应针对残疾儿童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康复训练活动,积极探索康复训练的内容和方法,配合专业机构对残疾儿童少年进行矫治或治疗。 3. 对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少年给予适当的照顾和管理学校应建立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档案,主要包括个人和家庭情况、残疾鉴定、个别教学计划、学业、考核评估等资料。每年一次对随班就读残疾儿童进行统计,上报旗教育局备案。学校和班级教师应当与残疾学生家长建立经常的联系,随时交流学生情况,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学校如无特殊原因,不得随意让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停学、停课或停止参加学校和班级的各项活动,不得剥夺残疾儿童参加考试的权利。对因残疾影响学习的残疾儿童的学业成绩另行评价。学校对随班就读班级教师工作的考核评估,应包括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两个方面,充分肯定他们为残疾学生付出的劳动。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奖励和补贴的办法,鼓励教师积极从事随班就读班级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应为残疾学生在校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免除残疾儿童的书本费等学习费用,残疾儿童的书本等学习费用纳入区内慈善资助保障体系之中。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制度 大岭中学 2013年3月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作者:————————————————————————————————日期:

浅谈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摘要] 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是社会性适应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它是儿童学习、生活的基础与保证。我们要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让幼儿体验规则的重要性。要让幼儿成为规则的制定者,从而自觉、主动地遵守规则。要积极发展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促进幼儿社会规则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 规则意识、培养、制定、重要性、自控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所以《新纲要》提出教师要帮助幼儿从小理解和遵守生活、学习的各项常规,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我们要在幼儿共同的生活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从小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意志力、控制力和思维力,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在幼儿园的日常学习、活动、游戏中应从以下方面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一、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文明的社会,离不开各种规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什么是规则呢?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

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在“儿童社会化”这一概念中,我们知道此阶段“是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必须学会掌握和遵守一些社会规范,如道德、习俗、纪律、法律等,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被社会所接纳。 但较长时间以来,幼儿园较偏重对幼儿守规行为的培养,忽视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其实,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规则意识决定守规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幼儿园社会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理解规则、制定规则,让孩子成为规则的主人 规则存在于一日生活的各个活动环节中,它与活动的开展、进行、效果都有紧密的联系。 (一)、规则必须建立在幼儿充分理解的基础上 我们总是让孩子先懂得为什么需要这一条规则,它带来了哪些益处,它与生活有着怎样的密切联系。比如不乱闯红绿灯这项规则,我就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其用意,感受有序的交通秩序,知道人人遵守交通规则有利于道路畅通;然后,我又请小朋友想一想,假若人们都不遵守交通规则后会怎样?孩子们说:“会堵车,大家都走不了。”“乱闯红灯碰车了人就会受伤。”“要是堵车了,会迟到的。”……孩子们的语言虽然幼稚简单,但移情带来的理解却是深刻的。活动后,

浅谈对残疾学生随班就读个性发展的培养

浅谈对残疾学生随班就读个性发展的培养 一、研究背景 在家长的搀扶下一瘸一拐的走来,近观,嘴有点歪,眼有点斜,这是谁呢?她就是我们班的贾超同学。一位随班就读的残疾智障儿童。我的工作除了要让贾超被正常学生接受外,还要让他们之间互动,形成一种友爱的氛围,同时培养正常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学校考虑到我的教学经验比较丰富,将贾超同学放到我班和普通学生在同一间教室学习,给残障儿童贾超提供了一个正常的教育环境,同时我在班中为贾超同学提供了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措施,使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合为一体,从而使残障儿童具有更多的康复和行为校正机会。 二、案例描述 (一)个案简介 姓名:贾超性别:女出生年月:2001年1月25日 个人状况:贾超同学属于一级脑瘫,是早产儿,双胞胎,妹妹出生一个星期后缺氧死去,先天性小脑发育不良,眼睛斜视、散光、弱视。膝关节过深,两腿弯曲,不能伸直,右侧较重,不能自己走路,需要大人帮助才能艰难行走。右手不灵活,

经过康复训练后,能握笔写字了,左手力量大。性格孤僻,喜欢上学,但课堂上胆小,不爱发言,学习能力较差,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的意识没有,需要老师给予不断的鼓励,提示。 家庭状况:有一个完整的家,父母疼爱她,母亲为了照顾贾超,对其实施康复训练,没有出外参加工作。父亲一人工作养活全家。 (二)问题行为表现 性格胆小。在学校从来不主动与老师同学说话玩耍。课堂上,从不举手发言,老师提问,也不吭一声。即使学习用具丢失也不敢给老师或同学提出获得帮助。 (三)行为原因剖析 因为贾超爸爸妈妈获得贾超时年龄较大,又因为贾超是独生子女,天生残疾,贾超得到了家里所有人的宠爱。在家里,爸爸妈妈出于补偿的心理,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她所有的要求。在饮食起居方面,爸爸妈妈都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小贾超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全家人对她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而在学习方面,爸爸是高中毕业,妈妈是初中毕业,都有文化,希望贾超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在贾超学习生活各方面都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特殊需要儿童及其随班就读安置模式

特殊需要儿童及其随班就读安置模式 一、认识特殊需要儿童 特殊需要儿童的涵义 如果一个儿童具有学习困难,而该困难需给予特殊教育条件才能克服的,则该儿童就具有特殊教育需要。而“学习困难”是指具备下列三项之一的学生: (1)相比同龄的大多数儿童来说有明显更大的困难; (2)具有某种障碍,妨碍或干扰其像地方学区学校中其他同龄儿童一样使用教育资源; (3)5岁以下符合条件(1),或者5岁以上符合条件(2),或者那些如果不提供特殊教育服务就会如此的学生。 1、听觉障碍儿童 听力障碍,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觉障碍,而听不到或听不真周围环境的声音,从而难同一般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活动。 2、视力障碍 视力残疾标准包括盲及低视力两类,在低视力中,好眼最佳矫正视力等于或优于0.05,而低于0.1属于一级低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等于或优于0.1而低于0.3属于二级低视力.如仅有一眼为盲或低视力,而另一眼的视力达到或优于0.3,则不属于视力残疾范围.如果视野<5度或<10度者,不论其视力如何均属于盲.够以上标准就属于视力残疾人。. 3、肢体障碍 因四肢残疾或四肢.躯干麻痹.畸形等,导致人体运动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或功能障碍。 4、智力障碍 第一次抽样调查的智力残疾概念:智力显著低于平均智力水平,有明显社会适应障碍,发病在生长发育时期(18岁以前)。这个定义需要注意一下方面: 第一,IQ在70分以下(韦克斯勒量表) 第二,具有明显的社会适应障碍 第三,发病在18周岁以前显著低于:低于两个标准差。 第二次智力残疾调查标准 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 (智障儿童的特征:智障兒的認知世界;智障兒的行為世界;智障兒的語言世界;智障兒的感情世界。)5、情绪行为障碍儿童( Emotionally Disordered and SocialBehaviorally Children)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通常是指一组在行为表现与一般同龄儿童应有的行为明显偏离的儿童,具有以下一种或多种影响教育、明显而持续的特点: (1)学习能力不足,但不能用智力、感觉和身体的原因加以解释; (2)不能与同龄人和教师建立或保持良好关系; (3)对正常环境缺乏恰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4)心境弥漫性不愉快或抑郁; (5)容易出现与个人学习困难有关的生理症状或恐惧反应。 (情绪行为障碍的特征:情障兒的認知世界;情障兒的感情世界。) 多动症(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e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譯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1.注意力难集中 2.活动量过多 3.控制冲动力差 4.心智及协调发展失衡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家教论文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学校:实验小学 姓名:李菊花 时间:2017年5月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许多家长都有体会,当孩子调皮的时候,才发现规则是多么的重要!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他才能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才能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重要的是,这有益于他遵守社会规则,成为一个合格公民。而如果一个孩子不懂得规则,他则容易“为所欲为”,难于管教。因此,家长应重视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一)孩子应遵守的规则 孩子应遵守的规则包括很多,总的来说有3个原则:不伤害自己、不打扰他人、不破坏环境。这些规则可以从道德思想和行为上两个方面来说明,也可以具体分为生活规则、学习规则、社会交往规则和保护环境规则等。 1.生活规则 生活规则就是孩子在生活中应遵守的思想和行为上的规定,包括安全规则、卫生规则等。比如说,不能玩火、不能到野外玩水、不能摸电源插座、饭前便后洗手等等。这些规则是最基本的规则,孩子明确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就能很好地保护自己。当然,这些规则可能会有很多,为了便于孩子理解和遵守,家长可以以时间或地点的形式罗列出来。 2.学习规则 学习规则涉及到孩子的学习习惯。比如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回答

问题、先做作业再玩、作业字迹端正、做完作业要检查、自己收拾书包等等。这些规则如果能使孩子明确,孩子将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社会交往规则 社会交往规则指的是孩子在于他人交往或在公共场所中应具备的规则,比如学会文明礼貌、不可以打断别人说话、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对人诚实、有勇气主动承认错误,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公共场所要有秩序排队等。这些规则能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变得善解人意,也能显示出孩子的教养,让孩子交到很多好朋友,也初步为孩子建立了社会化秩序,打好了遵守社会道德的基础。 4.保护环境的规则 人生活在环境中,与环境息息相关,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家庭教育应使孩子从小就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自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规则有:爱护花草树木、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垃圾分类,废物回收利用等等。这些规则能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总之,孩子需要学习的规则有很多,有些规则孩子很容易明白,也乐于遵守,但有些规则,孩子则需要时间慢慢学习,形成习惯。 (二)当前家长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存在的问题 在我执教的学校,我发现,许多家长还不重视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不管是父母还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大都对孩子宠爱有加、有求必应,以孩子为中心,尊重孩子的意愿,

小班观察记录与分析:如何培养宝宝的规则意识

下载后可编辑可打印 小班观察记录与分析:如何培养宝宝的规 则意识 观察教师:xxx 观察班级:小班观察对象:部分宝宝观察时间:开学初——至今观察背景:小班的宝宝入园一学期多了,由于放了一个寒假,有的宝宝又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无论玩什么都喜欢插队。规则的建立是幼儿集体教育的需要,它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情绪,提高幼儿生活和活动的质量,同时也可以规范和约束幼儿不良行为。观察实录:今天上午户外活动时,我和宝宝们在玩大型玩具“攀登滑梯”,宝宝们也在有秩序的排着队伍进行,玩了几轮后,有的宝宝就没秩序了,只见国梁小朋友滑到下面后,马上跑回来,直接挤到了最前面,弄的后面的宝宝差点被推倒,当他再次滑下后又直接插到了队伍前面,后面的几个年龄小的宝宝只是瞪着眼睛在那儿等着,脸上显得很无奈,这几个插队的滑了三次,而他们呢竟然一次都没有滑过。观察分析:看到宝宝们乱插队的行为,让我想到了去年刚入园时的情景,那时候他们无论对什么活动都没有规则意识,因为每个宝宝在家都是小皇帝,要什么给什么,什么东西都是自己的,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可一学期以来,宝宝的这些不良行为已经慢慢消失,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规则意识慢慢建立。可一个寒假后,部分宝宝为什么又恢复了以前呢?让我陷入沉思! 实施措施: 1.面对这些插队的宝宝,我装作什么都没发现一样,慢慢排到了队伍最后面,一个一个等着上攀登网,这时候排在前面的几个宝宝都好奇的回过头来看着我,有的宝宝还问我:“老师,你也喜欢滑滑梯吗?”我高兴的答应。这时候,我敏感的发现,那几个爱插队的宝宝滑下去后没有直接插到前面,而是迅速跑到了我的后面,因为他们都喜欢和老师挨着,还不时的拉拉我的衣服,牵着我的手,就这样一个一个轮到了我,等我站到上面时,我告诉宝宝们:“滑滑梯一定要先排队,这样每个宝宝身体才健康,滑梯也喜欢和他做好朋友,不然,滑梯会生气的······ 2.另外,我还利用家长会的形式向家长宣传:从小培养宝宝的规则意识,首先家长做好表率的作用,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宝宝;另外要锻炼宝宝无论做什么要学会等待,学会谦让,只有我们家园配合才能让宝宝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实施效果:我一直这样排着队伍和宝宝们滑了几次,宝宝们也很认真的排着队,再看看那几个插队的宝宝也似乎认识到了错误,每次都认真的排着队,偶尔有几个年龄小的宝宝有犯规动机时,国梁、建豪等几个宝宝马上会教育他们:“滑滑梯要先排队,不然滑梯会不高兴的······” 排队是一种规则意识的体现,排队的好处是大家达成共识的,那就是保障安全,可以避免许多幼儿纠纷和其它安全隐患、保障畅通,避免了阻塞,可以省时,体现有序、整齐舒畅,避免散乱。衷心希望我们小班的宝宝从小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使生活及活动的质量得到提高! 1

浅谈智力障碍儿童的随班就读

浅谈智力障碍儿童的随班就读 内容摘要:智力障碍儿童的随班就读,能让智力障碍儿童不必去离家很远的培智学校或特殊学校去上学,可以就近去普通学校的普通班接受教育,这样即省去了在路上耽误的时间,也避免了家长担心孩子进入特殊学校,客观上被贴了标签,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还增加了智力障碍儿童与普通学生接触的机会,使其能和同龄的正常儿童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对促进他们和正常学生一体化,实现教育融合,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很有好处;此外,也为普通儿童接纳特殊儿童提供了机会,使他们学会关心、爱护及帮助他人,成为品格高尚的人。 关键词: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 一、智力障碍儿童的定义 智力障碍儿童就是智力发育低于一般儿童的水平。那么,到底什么算是智力发育水平底下?它的含义是什么? 智力发育水平低下,也称智力落后,就是我们常说的智力障碍。智力障碍是发生在儿童发育时期的智力残疾,也就是正处在智力发育阶段的儿童,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了大脑组织的发育障碍,所以,这些儿童的智力比别的孩子差,主要表现在感知、记忆、语言和思维方面的障碍。在幼儿时期主要表现为大运动、语言、精细动作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落后;在学龄期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差,较轻的智力障碍者一般

只能接受小学教育,很难接受初中教育。 通俗的说,凡是智力水平落后于同龄人智力的儿童就是智力障碍儿童。但从科学意义上来说,智力障碍的概念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它涉及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智力障碍的定义有多种。最早、最直观的对智力障碍的描述是由杜尔(Doll)提出的,他认为:“智力障碍的特征为社会无能,智力低常,发生在发育时期,成熟以后定型,起源于身体原因,无法医治。”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智力障碍的定义越来越全面、统一、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认可。 美国智障协会早在1921年就首次提出了智力障碍的定义,此后又做过九次修订。最近一次,即2002年第十版的定义是:“智力障碍是在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两个方面存在显著限制而表现的一种障碍。智力障碍发生于18岁以前。”由此可见,判断一个儿童是否智力障碍,必须考虑三方面:一是智力,二是社会适应能力,三是年龄。三者缺一不可。 残疾人是人类社会的特殊群体,智力障碍儿童则是这个群体中最需要关注的群体。 那么,对于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而言,接受教育的最佳模式是什么呢?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都选择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就行随读,就是我们常说的随班就读。那么,到底什么是随班就读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二、随班就读的定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