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合集下载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作业设计方案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作业设计方案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其包含的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

4、激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二、作业内容(一)知识回顾1、什么是生物多样性?请举例说明。

2、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分别是什么?(二)阅读理解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逐渐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选择、地理隔离、生态环境变化等因素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由于地壳运动导致大陆漂移,一些原本生活在一起的物种被隔离在不同的地理区域,经过长期的独立进化,形成了不同的物种。

问题:1、自然选择是如何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2、地理隔离为什么会促进物种的形成?(三)案例分析分析以下两个案例,探讨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保护措施。

案例一:亚马逊热带雨林的砍伐近年来,亚马逊热带雨林遭到大规模砍伐,许多物种失去了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问题:1、亚马逊热带雨林砍伐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哪些具体影响?2、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亚马逊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案例二:外来物种入侵某些外来物种在新的环境中没有天敌,大量繁殖,挤压了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问题:1、举例说明常见的外来物种入侵现象。

2、如何预防和控制外来物种入侵?(四)实践探究1、调查所在地区的一种濒危物种,了解其生存现状和面临的威胁,并提出保护建议。

2、制作一份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手抄报。

三、作业形式1、书面作业:包括简答题、论述题等,要求学生书面回答问题,阐述观点。

2、实践作业:通过实地调查、制作手抄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作业时间安排1、知识回顾和阅读理解:在课堂上布置,学生课后完成,预计时间 1 小时。

教案:生物的多样性

教案:生物的多样性

教案:生物的多样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知道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 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 让学生掌握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重要性2.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重要性及保护措施。

2. 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提问“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引入新课。

2. 讲解: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重要性及保护措施,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如我国的金丝猴、大熊猫等,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实践。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生物多样性概念、层次和保护措施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环保意识的提升。

七、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各种生物的图片,用于导入和辅助讲解。

2. 案例资料: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教学视频: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短视频,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植物园等,直观地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

2. 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
4.掌握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5.学会运用调查、观察等方法,收集和分析生物多样性的数据,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
2.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分类的方法,对生物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课堂所学,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
2.作业提交前,认真检查,确保语言表达清晰,无错别字。
3.作业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保持书写工整,注意版面美观。
4.家长或同学之间可相互交流、讨论,提高作业质量。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知识讲解,深入浅出:
-结合教材内容,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层次。
-通过图表、思维导图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生物分类体系和分类方法。
3.实践探究,互动交流:
2.生物分类的原则和方法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对分类单位的掌握和运用容易出现混淆。
-教学设想:设计互动式的分类练习,如小组合作完成生物分类图,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类原则,加深对分类单位层次的理解。
3.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威胁因素的理解,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是学生需要深刻认识的难点。
-教学设想:通过视频资料、专家讲座等形式,介绍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现状和成功案例,增强学生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在此基础上,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价值。
2.强化生物分类知识,提高学生的分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内容20

学习内容20

学习内容第二章认识生物多样性学习目标1、列举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2、说出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和独特性;3、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难点: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学习步骤一、自主学习:8’(看谁的收获多,相信自己是最棒的!)自学指导:(仔细阅读课文P106-P109,思考下列问题,找到问题的答案)1、生物多样性的层次:、、。

2、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我国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和的种数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位;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我国也是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脊椎动物中的、和的种数都位于世界前列。

3、不同种生物的有所不同,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是。

4、保护生物的,保护生态系统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二、对学:2’(以对为单位核对自主学习答案解决疑问)三、小组学习:8’(合作探究,共同进步)组学指导:要运用自主学习中的知识处理,解决生活中的困惑,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并开展小组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学习任务一:1、认真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1)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

(2)世界上,苔藓、蕨类、种子植物最丰富的三个国家依次是、、。

(3)我国被称为“的故乡”,我国动物中,脊椎动物、和的种类都位于世界的前列。

(4)生物的各种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因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是。

(5)我国有广袤的陆地,辽阔的海洋,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从而形成了、、、、、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

2、各学习小组之间相互讨论共同完成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一种生物是一个基因库?(2)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是怎样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的?(3)某种生物突然消失将会产生哪种后果?四、展示交流:12’(形式多样,语言流畅、声音洪亮)五、归纳总结:3’(比一比,谁收获的多)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六、达标测试:7’(我能行,我最棒,100分非我莫属)1、我国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位居世界()A、第一B、第二C、第三D、第四2、(09,长春)“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不包括( )A、环境的多样性B、基因的多样性C、生物种类的多样性D、生态系统的多样性3、被称为裸子植物故乡的是()A、美国B、巴西C、印度D、中国4、下列关于我国生物种类资源说法错误的是()A、我国是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B、我国鸟类的种类位于世界第一C、我国植物资源丰富,种子植物种类居世界第三位D、我国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5、我国的科学家袁隆平利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多次杂交培育出了产量极高的杂交水稻,因而被称为“___________”并获得2001年全国最高科学技术奖。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2、在上述表中,我国哪一类生物在世界上占 、在上述表中, 有的百分比最高?哪一类相对较少? 有的百分比最高?哪一类相对较少?试计算我 国上述的几种生物类群总种数占世界的平均百 分比。 分比。
我国裸子植物在世界上占有的百分比 最高,爬行动物在世界上占有的百分 比相对较少:我国上述几种生物类群 总种数占世界的平均百分比为14.96%.
D、① ③ ⑤ )
2、下列哪项措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下列哪项措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A、 保护生物的数量 C、 保护生物的种类 B、 保护动物的生活方式
D、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中国动物部分门类特有种(或属) 中国动物部分门类特有种(或属)统计表
门类名称 已知种数 哺乳类 鸟类 爬行类 两栖类 鱼类 总计 581种 种 1244种 种 376种 种 284种 种 3862种 种 6347种 种 特有种数 110种 种 98种 种 25种 种 30种 种 404种 种 667种 种 特有种数占总种数/% 特有种数占总种数/% 18.93 7.88 6.65 10 10.56 10.46
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有联系吗?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有联系吗? 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它会受到破坏而发生 剧烈变化吗? 剧烈变化吗? 当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后会出现什么后果? 3、当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后会出现什么后果? 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有密切的联系,一种生物减少或灭绝,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有密切的联系,一种生物减少或灭绝, 必然会影响另一种或几种生物。 必然会影响另一种或几种生物。 2、当外界因素的破坏超出它的自动调节能力时, 当外界因素的破坏超出它的自动调节能力时, 生态系统就会破坏。 生态系统就会破坏。 3、当生态系统遭受到破坏后,生物种类和数量会严重减少。 当生态系统遭受到破坏后,生物种类和数量会严重减少。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提供生态服务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 许多重要的生态服务,如 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 持土壤肥力等。
保护环境健康
生物多样性有助于减少污 染、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保护环境健康,为人类创 造更好的生存条件。
经济价值
1 2
提供物质资源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纤维、木 材、药材等物质资源,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选择 价值和存在价值等多方面的价值。
03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球共同的目标,需要采取措施来减缓生物多样性的
丧失,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重要性及应用
维持生态平衡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如果一个生 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该生态系统的稳 定性和功能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导致生态系 统崩溃。
农药使用
农药的使用对生物多样性有直接 的影响。农药可以杀死大量的野 生动物和昆虫,破坏生态平衡, 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养殖业
养殖业的发展使得一些物种的数 量快速增加,而其他物种的数量 则减少,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
工业活动的影响
污染排放
工业活动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 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 ,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促进环境监测与评价
生物多样性可以作为环境监测和评价的重要指标 ,通过监测生物多样性变化,可以评估环境质量 的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环境保 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02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与分 类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群、基因和生态系统的丰 富度和多样性。它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多样性三个层次。

关于保护生物学的教案应写

关于保护生物学的教案应写

关于保护生物学的教案应写第一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1.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2 教学内容:生物多样性定义: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维持生态平衡。

1.3 教学活动:观看生物多样性宣传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价值。

小组讨论:探讨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和地球的重要性。

1.4 教学评估:学生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章: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与保护2.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因素,如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等。

学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和方法。

2.2 教学内容:生物多样性威胁因素:栖息地破坏、过度捕猎、外来物种入侵、气候变化等。

保护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公众宣传教育等。

2.3 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生物多样性威胁案例,如过度捕猎、外来物种入侵等,引导学生了解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小组讨论:探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2.4 教学评估:学生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生物多样性威胁和保护措施的认识。

第三章:生态系统服务与可持续发展3.1 教学目标:了解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及其对人类的重要性。

学习如何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物质和非物质产品,如食物、水源、气候调节等。

可持续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3.3 教学活动:观看生态系统服务宣传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性。

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4 教学评估:学生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生态系统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初中生物_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学生对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基因的多样性不熟悉,学生对视频非常感兴趣,通过视频资源的学习能对本节内容有了积极的认识。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但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明确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及思维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学习积极性较高。

生物的多样性有三个层次的含义,通过资料分析和教师引导,世界已知的生物种类数量就达到近200万种,还有生态系统是环境和生物种类的统一整体,不同的环境和生物就会组成不同的生态系统。

因此学生对第一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第三层次(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本课的难点是第二层次(基因多样性)以及三个层次的关系的理解。

1.我国的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种数居世界()A.第一位B.第二位C.第三位D.第四位2.现有的植物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是()A.苔藓植物B.蕨类植物C.裸子植物D.被子植物3.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美国从我国引进野生大豆与当地品种杂交,培育出一批抗大豆萎黄病的优良品种。

这是利用了()A.生态系统的多样性B.基因多样性C.远缘杂交育种法D.染色体的多样性4.最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A.草原生态系统B.热带雨林生态系统C.农田生态系统D.荒漠生态系统5.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B.当生态系统多样性减少时,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也会发生锐减C.当基因的多样性发生变化时,不会影响到生态系统多样性D.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灭绝,必然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6.当动植物十分丰富的热带雨林变成单一的经济林,林中的生物种类会()A.迅速减少B.迅速增多C.数量变化不大D.没有任何变化认识生物多样性的教学反思生物的多样性有三个层次的含义,通过资料分析和教师引导,世界已知的生物种类数量就达到近200万种,还有生态系统是环境和生物种类的统一整体,不同的环境和生物就会组成不同的生态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之一是保护物种,更具体地说就是保护物种的遗 传多样性或进化潜力。种内遗传多样性或变异性愈丰富,物种对环境 变化的适应能力愈大,其进化的潜力也就愈大,有助于保护物种和整 个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或可以减慢由于适应和进化所导致的灭绝过程 (施立明,1990)。 只有掌握物种多样性水平高低及其群体的遗传结 构才能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和措施。否则任何物种水平上的保护生物 学活动都可能成效不大。
形态学上的变异是最易观察和引 起注意的一种表型变异。 如:人类外部形态的差异。
亚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鞘翅的变异
4. 检测方法 最初是从形态学开始的 目前检测遗传多样性的常用手段基本上是以形态学 性状为主的表型分析和分子水平的检测表型分析 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等 分子水平上检测遗传多样性的方法很多,包括: 等位酶(allozyme) 分析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分析 随机扩增多态DNA (RAPD) 分析 DNA 序列分析等
3.1.3 Shannon-Wiener 指数
3.2 β多样性的测度方法
• β多样性可以定义为沿着环境梯度的变化物种替代的程度(Whittaker 1972) • 不同群落或某环境梯度上不同点之间的共有种越少多样性越大 (Magurran 1988) 3.2.1 Whittaker 指数βw 该指数由 Whittaker 于 1960 年提出, 是第一个多样性指数, 其表达式为: βw = S /m α- 1 式中S 为所研究系统中记录的物种总数 m α为各样方或样本的平均物种数 3.2.2 Cody 指数β c Cody (1975) 在关于三大洲鸟类物种分布的讨论中, 把多样性定为”调查 中,物种在生境梯度的每个点上被替代的速率”, 即: β c =[g (H)+ L (H )]/2 式中: g (H )是沿生境梯度H 增加的物种数目; L (H )是沿生境梯度H 失去的物种数目, 即在上一个梯度中存在而在 下一个梯度中没有的物种数目.
5. 关键种的概念与类型
• 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作用是有差别的,其中有一些物种 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们的存在与否会影响到整个生态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这样的物种即称为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 或关键种组(Keystone group) • 去除关键种将引起系统中部分物种的丧失和其他新物种的 侵入
第二节 物种多样性
1. 物种多样性的概念 是指一定区域内物种的多样化及其变化,包括一定区域内生物区系的状况(如受 威胁状况和特有性等)、形成、演化、分布格局及其维持机制等。 2. 全球物种多样性概况 2.1 物种数目 全世界大约有1300 万至1400 万个物种,但科学描述过的仅约有175 万种
2.2 物种多样性特丰富国家 物种并不是均匀地分布于全世界各个国家,位于或部分位于热带、亚热带 地区的少数国家,拥有全世界最高比例的物种多样性(包括海洋、淡水和 陆地中的生物多样性)称为生物多样性特丰富国家(megadiversity country)
D 小尺度物种多样性格局由对小尺度起作用 的生态因子所决定 Currie (1991) 认为在小尺度范围内物种 丰富度可能由生境多样性、干扰等决定。
3.我国的物种多样性 3.1 概况
3.2 我国的特有物种
3.3 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地区 世界各地都有一些植被保存较好、生物种类丰富且特有程度较高的地区,人们称 之为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critical area )(陈灵芝 1993)
5.研究遗传多样性的意义
A 有助于进一步探讨生物进化的历史和适应潜力 一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低和其群体遗传结构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它还将影响其未 来的生存和发展。如:大熊猫(Azluropoda melanoleuca)
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
具有很低的遗传多样性
B 有助于推动保护生物学研究
世界主要陆地10 个生物群系的分布
中国植被区划图(吴征镒等, 1980)
3.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测度 3.1 α多样性的测度方法 3.1.1 物种丰富度指数 a 单位面积的物种数目,即物种密度 b 一定数量的个体或生物量中的物种数目,即数 量丰度。如:1000条鱼中的物种数 3.1.2 Simpson 指数
3.2.4 Wilson 和 Shmida 指数βT Wilson 和 Shmida (1984) 在野外研究物种沿环境梯度分布时提出了另一个多 样性指 数βT , 其表达式为 βT =[g(H)+ l(H)]/ 2 很显然此式是把Cody 指数βc 与Whittaker 指数βw 结合形成的. 式中变量的含义 也与这两式的相应变量相同
3.2.3 Routledge 指数βR 、βI、 βE Routledge(1977) 对如何把多样性区分为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问题十分关注, 经过对Whittaker 的 βw 多样性指数进行认真的比较研究之后,提出了3 个新 的 多样性指数: βR =[S2 /(2r+ S)]-1 式中: S 为所研究系统中的物种总数 r 为分布重叠的物种对数(species pairs) βI =log(T)-[(1/T)∑ei log(ei )-[(1/T) ∑αj log(αj)] 式中: ei 为种i 出现的样方数 j 为样方j 的物种数目 T= ∑ei =∑αj βE =exp(βI)- 1
多样性的概念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 系统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变化的惊人的多样性 2. 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 生态系统的主要分类途径 (1) 按系统与外部环境联系程度分 a 隔离系统isolated system b 封闭系统closed system c 开放系统opened system (2) 按人类影响的程度分 a 自然生态系统 b 人工生态系统 (3) 按能量来源分 a 太阳供能的自然生态系统 b 有自然辅加能量的太阳供能生态系 统 c 具有人类辅加能量的太阳供能生态系统 d 燃料供能的城市工业系统 (4) 按生境性质分 a 陆地生态系统 b 海洋生态系统 c 淡水生态系统
• 重组产生基因型的数目g 可表示为 g=[ r( r+1)]/2] n 即重组基因型与组成该基因型独立基因位点的数目n 和每个位点上等 位基因的数目r 有关。 • 如AaBB 和AABb 两类个体,如果这两类个体间发生重组则能形成9 种基因型AABB、 AABb、 AAbb、 AaBB、AaBb、 Aabb、 aaBB、 aaBb、 aabb
D 其他:基因流(gene flow)、 杂交 (hybridization)、选择(selection) 和遗 传漂变(genetic drift)
3. 遗传多样性的表观层次 转录 转译 DNA mRNA 蛋白质(酶) 细胞(组织) 器官(个体) 遗传多样性起源于DNA 分子水平,但可以表现在遗传信息转录后的各个层 次上
如:海南坡鹿(Cervus unicolor hainana ) 1981年时只幸存26头,由于制定了一套以 遗传管理为指导的繁育计划,目前已发展到 1000多头 。
C 有助于生物资源的保存和利用 家养动植物的单一品系的推广,导致种群内和种群间的遗 传多样性的下降。
• 例如:在猪的100 多个地方品种中,包括 了多产性的太湖猪、金华猪,耐湿热的滇 南小耳猪,耐寒冷和粗放饲料的藏猪等等 这些品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 (施立明等,1993)
由于生物类群的基因组十分庞大,常只检测基因组中一部分 序列的变异 序列分析是最根本和最准确的方法,但基本上是针对基因 组中某些片段进行的, 如生物核基因组中的核糖体DNA (rDNA) 片段、动物线粒 体DNA(mtDNA) 和植物叶绿体DNA(cpDNA)中的特定片段 进行检测。 如: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大约有5-10万个基因。人类基因 组计划是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的,旨在阐明人类 基因组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由:美、英、德、法、日和 中国的科学家用近一年的时间完成。
B 基因突变 两种方式: ①碱基替换(base substitution)一个碱基对被另一碱基对代 替 ②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 一个或几个碱基对的增 加或减少 • 虽然在自然界正常的生物条件和环境中,每个基因位点上 的自发突变率很低,但由于一个物种拥有许多个体,每一 个体又具有许多基因位点,故新的基因突变能在自然界不 断地出现。 例如:以人有10 万个基因,每代每个基因的平均突变率是 10-5 来推算,每个人将产生父母所没有的突变为2 ×105×10-5=2 个,如果每个人平均携带2 个新突变,按全 世界50 亿人计,在目前人类群体中新产生的突变数目就高 达80 亿(8 ×109)
2.3 全球物种多样性的热点地区 这18 个地区属于热带的有14 个,属于地中海类型 的有4 个,它们虽然仅有地球表面积的0.5%, 却拥 有全球20 %的植物物种,拥有50 000 个特有植物 物种
2.4 全球物种特有性格局
当物种自然分布范围有一定的限制时称为特有现象或 特有性(endemism)。 如大熊猫、扬子鳄是中国特有 属和特有种
C 重组 引起DNA分子间重组的机制可分为下列3 类: ①一般(general) 重组,发生在同源DNA 分子之间 ②位点专一(site-specific) 重组发生在顺序极少同源的DNA分子间 ③异常(illegitimate) 重组发生在顺序不同源的DNA 分子间 • 例如:水稻有24 条染色体n=12, 其非同源染色体分离时的可能组合 就有212=4096 种。
4. 生境破碎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
•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中以生境或景观的破碎 (Fragmentation) 最引人注目 • 主要影响: a 改变能量平衡 b 边缘效应增加 c 风的影响加大 d 影响水分循环 e 影响物种种群迁入率和灭绝率 实例: 亚马孙地区热带森林的破碎化,形成了许多从1— 10000ha不等的多个“岛屿”。Lovejoy 等(1986) 的研 究发现,森林岛屿越小,物种的消失就越快。大型哺乳类 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