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完整版)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注:未收录英文较易推测且意义简单的名词,如carbon source,synthetic medium等】原核微生物1、microorganism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不是一个分类阶元),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包括原核、真核和非细胞三大类。

2、bacteria细菌: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3、质壁空间:一般指位于G-细菌细胞壁外膜与细胞膜之间的狭窄空间,呈胶状,内含各种周质蛋白,包括各种酶类和受体蛋白等。

4、(endo)spore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5、Spore coat芽孢衣:芽孢外层的一种主要结构,主要含有疏水性角蛋白,抗酶解、抗药物,多价阳离子难通过,使芽孢具有耐热性。

6、Parasporal crystal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的碱溶性蛋白晶体,即为伴孢晶体。

7、carboxysome羧酶体:存在于一些自养细菌细胞内的多角形内含物,内含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在CO2固定中起着关键作用。

8、L-form bacteriaL-型细菌:在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9、fimbria菌毛:一类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数量较多的蛋白质附属物,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的功能。

10、flagella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其数目为一至数十条,具有运动能力。

11、sexpilus(pl. pili)性毛:构造与成分与菌毛相同,但比菌毛长,每个细胞一至少数几根,一般见于G-雄性菌株,具有传递遗传物质的功能。

12、mesosome间体:细菌细胞中一种由细胞质膜内褶而形成的囊状结构,其中充满着层状或管状的泡囊,多见于G+细菌。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微生物:不是分类学上的名词,而是指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0.1mm)的总称。

2.模式生物:背景清晰,基因组小,易于测量和分析,可以从中获得经验,改进技术方法。

例如大肠杆菌和酵母、线虫、果蝇和小鼠。

3.酵母菌: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4.霉菌:它是丝状真菌的通用名称。

通常指菌丝体较发达且不产生大的肉质子固体结构的真菌。

5.病毒:由一个或数个rna或dna分子构成的感染性因子,通常(但并非必须)覆盖有由一种或数种蛋白质构成的外壳,有的外壳外还有更为复杂的膜结构;这些因子能将其核酸从一个宿主细胞传递给另一个宿主细胞;它们能利用宿主的酶系统进行细胞内的复制;有些病毒还能将其基因组整合入宿主细胞dna,依靠这种机制,或是导致持续性感染发生,或是导致细胞转化,肿瘤形成。

6.病毒颗粒(Virus particle):病毒的细胞外颗粒形式和病毒的传染性形式。

它是一组可以独立复制的遗传物质(DNA或RNA)。

它们被自己编码的蛋白质外壳所包围。

有些人还有一个胶囊,保护他们的遗传物质免受环境损害,并作为载体将遗传物质从一个宿主细胞转移到另一个宿主细胞。

7.衣壳粒:病毒的最小形态单位,由1-6个多肽分子折叠缠绕成的蛋白质亚单位(三级结构)。

8.衣壳(壳):由衣壳颗粒以对称形式规则排列而成的病毒壳。

它含有核酸,形状各异。

9.核衣壳(核壳):病毒蛋白质壳体与病毒核酸的合称,为病毒的基本结构。

10.暴露毒物颗粒:只有核壳基本结构的毒物颗粒称为暴露毒物颗粒。

如烟草花叶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病毒颗粒。

11.包膜毒粒:有些病毒如流感病毒,在核壳外还具有包膜,有的包膜上还有刺突,这类毒粒称为包膜毒粒。

包膜的结构具有高度稳定性。

12.强效噬菌体:在感染宿主细胞后,它可以在细胞内正常复制,最终杀死细胞,形成一个裂解周期。

13.轻度(溶原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复制周期无法完成。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学: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3.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4.细胞壁: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6.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7.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又称核质体、原核、拟核或核基因组)8.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体物质。

9.荚膜:糖被的一种,包裹在细菌细胞壁外,有固定层次的胶黏物,一般成分为多糖、少数为多肽或多糖与肽的复合物。

10.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

(具有运动功能)11.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无繁殖功能。

12.孢囊:是一些固氮菌在外界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整个营养细胞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

不具繁殖功能。

13.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14.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态、大小和构造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15.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16.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学: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3.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4.细胞壁: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6.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7.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又称核质体、原核、拟核或核基因组)8.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体物质。

9.荚膜:糖被的一种,包裹在细菌细胞壁外,有固定层次的胶黏物,一般成分为多糖、少数为多肽或多糖与肽的复合物。

10.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

(具有运动功能)11.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无繁殖功能。

12.孢囊:是一些固氮菌在外界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整个营养细胞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

不具繁殖功能。

13.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14.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态、大小和构造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15.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16.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μm,长度约0.5~5μm)、构造简单、胞壁坚强、多以二决裂方法滋长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菌落(colony):单个(或集合在的一团)微生物在合适的固体培养基别处或内部进展、滋长到必定程度能够形成肉眼可见的、有必定形状构造的子细胞进展群体。

3.芽孢:是指某些细菌在进展发育后期于细胞内部形成的一个圆形、卵形或圆柱形的抗逆性休眠体。

4.PHB:聚-β-羟丁酸,是一种存在于专门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性质的碳源类贮藏物。

5.放线菌:是具有菌丝、以孢子进行滋长、革兰氏染色阳性的一类原核微生物,属于真细菌范畴。

6.立克次氏体:是一类大年夜小介于平日的细菌与病毒之间,在专门多方面类似细菌,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

7.蓝细菌(Cyanoobacteria):旧名蓝藻或蓝绿藻,是一类进化汗青悠长、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但不含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感化的大年夜型原核生物。

8.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一个俗称,平日指那些菌丝体较蓬勃又不产生大年夜型肉质子实体构造的真菌。

9.蕈菌:又称伞菌,也是一个通俗名称,平日是指那些能形成大年夜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包含大年夜多半担子菌类和极少数的子囊菌类。

10.粘细菌:别名子实粘细菌,是一类具有最复杂的行动模式和生活史的原核微生物。

11.能量寄生微生物:因衣原体需专性活细胞内寄生,但有必定的代谢活性,能进行有限的大年夜分子合成,但缺乏产生能量的体系,必须依附宿主获得A TP,是以又将衣原体称为“能量寄生型生物12.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自力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13.鞭毛:某些细菌长在体表的长丝状、波曲状的从属物,称为鞭毛,其数量一至十根,具活动功能。

14.伴孢晶体:在芽孢旁伴生的菱形碱溶性的蛋白质晶体。

15.细胞膜:又称细胞质膜、质膜。

是紧贴在细胞壁内侧的一层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的柔嫩、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因它在活细胞中不分泌到体外,仅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时才释放,故称内毒素。

2.COD:即化学需氧量,是表示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简便的间接指标,指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用强氧化剂将它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

3.抗体:是高等动物体在抗原物质的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4.原养型:一般指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经回复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菌株,其营养要求在表型上与野生型相同遗传型均用[A+B+]表示。

5.消毒:是一种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者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6.温和噬菌体:是指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由于前者的基因整合到后者的基因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因而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成为温和噬菌体。

7.单克隆抗体:指由一纯系B淋巴细胞克隆经分化、增殖后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单一成分、单一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分子。

8.艾姆斯实验:是一种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剂的简便有效方法。

9.转导:通过温和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中的小片段DNA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导。

10.生物固氮:是指大气中的分子氮通过微生物固氮酶的催化而还原成氨的过程,生物界只有原核生物才具有固氮能力。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微生物名词解释微生物:指所有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细菌质粒:一般是指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的一类能自我复制的小型双链闭合环状DNA分子。

失去质粒一般不影响细胞存活,但会失去质粒携带的遗传信息。

目前在真核微生物中也有发现,也发现有RNA质粒。

间体:是细胞膜内褶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囊状结构。

荚膜:细菌的特殊结构。

是指覆盖在某些细菌细胞壁外、有明显界限的一层胶状物质,主要成分为水以及多糖或多肽。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所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抗逆性休眠体。

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在细胞内形成的一种菱形或双椎形碱溶性蛋白晶体。

伴胞晶体对昆虫尤其是鳞翅目昆虫的幼虫有毒杀作用。

菌落:将单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在固体造就基上,在相宜的造就条件下迅速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央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仔细胞集团,称为菌落。

菌苔: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麋集地接种到固体造就基外表,结果长成的“菌落”相互连接成一片,即为菌苔。

L型细菌:一种自发突变形成的细胞壁缺损细菌。

它的细胞膨大,对渗透压敏感,在固体外表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落。

原生质体:用人工方法除去细菌细胞壁后,剩下的完全缺壁的细胞叫原生质体,一般由G+细菌形成球状体:用人工方法局部除去细菌细胞壁后剩下的细菌细胞称球状体,一般由G-细菌形成。

疵壁菌:嗜盐菌、产甲烷菌等古生菌的细胞壁中不含有典型的肽聚糖成分,被称为疵壁菌。

菌胶团:有的细菌,它们的荚膜物质互相融合在一起成一团胶状物,其内常包含有多个菌体,称菌胶团。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第二章1.微生物:微生物室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笑生物的总称。

2.菌毛:菌毛又称纤毛,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上的功能。

3.菌落:将单个细菌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该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此即菌落。

4.蓝细菌:蓝细菌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耶律撒,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

5.支原体: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6.衣原体: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能量寄生的小型G-原核生物。

第三章7.酵母菌:酵母菌是一个通俗名称,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8.子实体:子实体是指在其里面或上面可产无性或有性孢子,有一定形状和构造的任何菌丝体组织9.覃菌:覃菌又称伞菌,也是一个通俗名称,通常是指那些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包括大多数担子菌类和极少数的子囊菌。

10.锁状联合:即形成喛状突起而连和两个细胞的方式不断使双核细胞分裂,从而使菌丝尖端不断向前延伸。

11.噬菌斑:在菌苔上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形状,大小,边缘和透明度的斑点。

12.温和噬菌体:凡能引起溶源性的噬菌体。

13.溶源菌:凡是能引起溶原性的噬菌体的宿主。

14.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第四章15.异养微生物:必须利用有机碳源的微生物。

16.自养微生物:以无机碳源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的微生物。

17.促进扩散:指溶质在运送过程中,必须借助存在于细胞膜上的底物特异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消耗能量的一类扩散性运送方式。

18.主动运送:指一类必须提供能量并通过细胞膜上特异性载体蛋白构象的变化,而使膜外环境中低浓度的溶质运入膜内的一种运送方式。

19.水活度:是一个比渗透压更有生理意义的物理化学指标,它表示在天然或人为环境中,微生物可实际利用的自由水或游离水的含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目的的一门学科。

2.菌株:是指从不同来源或从不同时间或地区所分离的同一种细菌。

3.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分泌至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其厚度不小于0.2μm称为荚膜或大荚膜。

厚度小于0.2μm为微荚膜。

荚膜具有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与致病性有关。

4.芽胞(spore):某些细菌生长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浆失水浓缩,形成折光性强、呈圆形或椭圆形的一种坚实小体。

芽胞耐干燥,在消毒灭菌学上以杀死芽胞作为标准。

5.鞭毛(flagellum):从某些少数细菌菌细胞上生长出的一种纤细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它与免疫性、鉴别、致病性有关。

6.菌毛(pilus):某些少数细菌菌体表面生长出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更硬而直的丝状物。

菌毛分为两种,一种为普通菌毛,与致病性有关;另一种为性菌毛,与细菌的遗传物质传递接合有关。

7.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外的一种遗传物质,为闭合环形双股DNA,能独立自我复制、转移赋于宿主菌产生新的生物学特性。

在医学上重要的质粒有R质粒、F质粒等。

质粒与细菌的遗传、变异、抗药性形成、某些毒素产生有关。

8. L型菌:是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形态呈多形性。

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固体培养基中产生荷包蛋样菌落。

L型菌仍具有致病性。

9.热原质(pyrogen): 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数是革兰阴性菌,热原质微革兰阴性菌细胞壁重的脂多糖。

10. 内毒素(endotoxin):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其毒性成分为类脂A,当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出来,发挥其毒性作用。

11. 外毒素(exotoxin):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释放至菌体外,具有毒性作用的蛋白质。

12. 细菌素(bactericin):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作用范围狭窄,仅对与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13. 代时(generation time):是指细菌生长繁殖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14. 抗生素(antibiotic):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化学物质。

1.消毒(disinfection):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

2. 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3. 无菌(asepsis):指不存在活菌的意思。

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

4. 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细菌一般不死亡。

使用同一种化学药品在高浓度时为消毒剂,低浓度时常为防腐剂。

5. 抑菌(bacteriostasis):抑制体内或体外细菌的生长繁殖。

常用的抑菌剂为各种抗生素,可在体内抑制细菌的繁殖,或在体外用于抑菌试验以检测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1.噬菌体(phage):噬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2. 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能在易感的宿主菌内增殖并使宿主菌裂解的噬菌体。

3. 溶原性噬菌体活温和性噬菌体(lysogenic phage or temperate phage):某些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并不增殖,其噬菌体基因整合于宿主菌的染色体中,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分裂而传代,该噬菌体称为温和性噬菌体或称为溶原性噬菌体。

4. 溶原性细菌(lysogenic bacterium):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5. 溶原性转换(lysogenic conversion):某些前噬菌体基因整合到宿主菌的染色体中,从而使宿主菌获得新的生物学性状这一过程称为溶原性转换。

6. 前噬菌体(prophage):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

1.转化(transformation):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称为转化。

2. 转导(transduction):是以温和性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3. 接合(conjugation):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

能通过接合方式转移的质粒称为接合性质质粒,主要包括F质粒、R质粒、Col质粒和毒力质粒。

4. 原生质体融合(protopast fusion):是将两种不同的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相互融合的过程。

1.感染(infection):指病原菌突破了机体的防御机能,在机体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引起不同程度病理变化的过程。

2.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指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所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3.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ve dose,ID50):指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感染所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4.毒血症(toxemia):指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只在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流,而是产生的毒素入血,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

5.败血症(septicemia):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大量毒性代谢产物,引起全身的中毒症状。

6.菌血症(bacteremia):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流,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

7.脓毒血症(pyemia):指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8.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指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或者是病灶内大量革兰阴性菌死亡,释放的内毒素入血所致。

9.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指有些细菌寄居在健康人体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这类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10.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是指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间的比例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由此产生的病症,称为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

菌群失调时,往往可引起二重感染。

1.疫苗(vaccine):用病原微生物或其提取的成分制备而成,是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

人们习惯上所称的疫苗包括用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和病毒等制成的疫苗和用细菌制成的菌苗。

2.类毒素(toxid):是将细菌的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后制成。

类毒素失去了外毒素的毒性,仍然保留其抗原性,用于人工主动免疫,如破伤风类毒素和白喉类毒素等。

3.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是用化学方法提取病原菌中有效的免疫原成分而制成。

此类疫苗副作用效,例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的荚膜多糖,钩端螺旋体的外膜蛋白疫苗等。

4.血清学诊断(serological diagnosis):用已知抗原检测病人的血清中是否有相应抗体以及抗体效价的动态变化血清学诊断可作为某些传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

此试验一般取病人血清进行试验,故通常称之为血清学诊断。

1.葡萄球菌A蛋白(SP A):是存在与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能与人及某些哺乳类动物的IgG分子的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与吞噬细胞的Fc受体竞争Fc段,以致降低了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起到了协助细菌抗吞噬的作用。

体外可以用来作协同凝集试验。

2.化脓性球菌(pyogenic coccus):是指引起人类化脓性感染的致病性球菌,主要包括革兰阳性的葡萄球菌、链球菌和革兰阴性的脑膜炎球菌、淋球菌。

3.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antistreptolysin O test, ASO test):是用已知的链球菌“O”溶血毒素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是否有相应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的中和试验。

它常用于辅助诊断急性风湿热的风湿活动期。

其效价大于1:400以上有参考意义。

1.定居因子(colonization factor):是某些致病性大肠杆菌均有黏附作用的菌毛,它与侵袭力有关,并且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能刺激宿主产生特异性抗体。

2.肥达试验(Widal test):利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以及甲型、乙型、丙型副伤寒沙门菌鞭毛(H)抗原分别与不同稀释度的患者血清做定量凝集试验。

根据抗体的动态变化,用于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3. 志贺毒素(Shiga toxin):是A群志贺菌Ⅰ型和Ⅱ型产生的外毒素,称为志贺毒素。

志贺毒素具有三种生物学活性:①可引起水样腹泻的肠毒素;②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毒性;③对人的肝细胞具有毒害作用的细胞毒性。

4. 外斐试验(Weil-Felix test):是指某些普通变形杆菌X19、X2和Xk菌株含有的菌体(O)抗原,可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恙虫病立克次体的部分抗原发生交叉反应,故可用以代替立克次体作为抗原与患者的血清进行凝集反应,此称为外斐试验,用以辅助诊断有关的立克次体病。

5.破伤风抗毒素:可中和破伤风痉挛毒素,它可用于破伤风感染的治疗和紧急预防。

1.硫磺样颗粒(sulfur granule):是放线菌感染的病灶组织和瘘管脓样物质中形成的菌落。

肉眼可见为黄色小颗粒,称为硫磺样颗粒,压片镜检呈菊花形。

2.放线菌(Actinomyces):是一大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大多数不致病。

对人指不定放线菌可分含和不含分枝菌酸两类。

含分枝菌酸的放线菌有诺卡菌属、分枝杆菌属和棒状杆菌属;不含分枝菌酸的放线菌有放线菌属。

1.锡克试验(Schick test):用少量毒素测定机体内有无抗毒素免疫的一种方法。

在一侧皮内注射白喉毒素0.1ml,若无任何反应,表示机体对白喉有免疫力;若24h-48h注射部位开始出现红肿,直径1cm-2cm,表示机体对白喉易感,无免疫力,血液中无抗毒素中和毒素。

2.白喉毒素(diphtheriae toxin):是由β-棒状杆菌噬菌体毒素基因编码的。

白喉外毒素含有A和B2个亚单位。

B亚单位是结合片段,A亚单位是毒性片段。

白喉毒素具有很强的细胞毒作用,能抑制敏感细胞的正常蛋白质的和合成,引起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