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外建筑史的发展

学院:国艺

专业:室内设计

姓名:高晓霞

学号:20111100258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一对历史的态度:

社会的存在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历史正是看见的过程。

二对建筑的态度:

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也最耐久的一类,所以它所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多面、也更重要。

三将设计与史的结合

继承传达创新责任与自我提升

四绪论

中国古典建筑的价值

1.独特的建筑风格

2.独特的设计理念

3.东方建筑的始祖

4.在近现代有很强的生命力

5.不断发展、创新

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幅员辽阔,各处的气候,人文,地质等条件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中国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尤其民居形式更为丰富多彩。如南方的干阑式建筑、西北的窑洞建筑、游牧民族的毡包建筑、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等等。

1.相对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来说,中国古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体系。木结构体系的优点很多:

如维护结构与支撑结构相分离,抗震性能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等……同时木结构也有很多缺点:易遭受火灾,白蚁侵蚀,雨水腐蚀,相比砖石建筑维持时间不长;成材的木料由于施工量的增加而紧缺;梁架体系较难实现复杂的建筑空间等……

2.中国古建筑另外一个特点是采取围合的院落组合形式。两千多年前汉墓砖画上已经有院落建筑的表现,及至明清最宏大的建筑群——紫禁城,也采用的复杂的围合形式。

中国建筑史- 概述

原始社会时期

在石器时代,生产力低下,当时人们使用的主要工具是石器,也有少量的骨器和木器。在旧石器时代,如山西垣曲、广东韶关和湖北长阳都曾发现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山洞;到了新石器时代,中国大地上,已经出现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并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出现了各种房屋和聚落。

前期建筑活动

人类并没有把自己和自然界完全脱离开来,还时刻处在自然的威慑下,在自然中选择栖居之所。

自然掩蔽所

- 树居,最原始的居住方式之一。

- 山崖下的凹入处

- 洞穴。北京周口店的洞穴是中国最早的猿人居住遗址。北京猿人已经学会控制火种的保存和控制,这对旧石器时代的人来说意味着更加安全,也大大拓展了人的活动范围。

开始改造自然

- 巢居。是树居的发展,在树上用一些树枝有意识的搭建活动平台和顶盖。

- 窝棚。

- 窑洞。

固定的农业生产

有了固定的农业生产之后,相对于狩猎和采集野果来说,人类开始有较为相对的定居场所,开始出现聚落。

干阑

- 巢居的发展,多出现于南方湿热的气候条件下。

- 中国最早的干阑遗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七千年。建筑中广泛的采用了榫卯结合,平面长方形。

- 浙江吴兴钱山漾,苏州常州圩墩,云南剑州海门口和湖北蕲春毛家嘴,都发现过干阑遗址。- 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干阑式小铜屋生动的体现了干阑建筑的特点。

穴居

从剖面看大致的发展过程时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有台基的地面建筑,生活,居住的平面高度由低向高逐渐升起;平面上看则是圆形——抹角方形、长方形——长方形;房间数目由单一发展为前后两室至多室并联。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夏、商、周、春秋时期

奴隶社会的发展,生产力大大发展,在夏朝已经开始使用铜器,并有规则的使用土地,人们不再时刻处在自然的威慑下,而是开始积极地改造自然:大禹治水就是典型的代表。

城市发展

城不再是出于聚落中防范其他部落侵袭的考虑,而是更多地考虑到为了防范奴隶暴动,突出王权。

商代城市

- 河南偃师城西尸乡沟城址

- 郑州中商遗址

- 湖北黄陂盘龙城

- 安阳殷墟

西周城市

- 洛邑

- 《考工记》

春秋时期的城市

各诸侯王国不满于受限于周王朝,尝试各种突破,出现了诸子百家的兴起,学术上百家争鸣,在城市建设上,也不再受西周法律的约束,城市规模和城市规划形式上也有很多不同主张。

-春秋士大夫住宅

-广州二里头二号宫殿

- 左祖右社:始祖庙

-板瓦、筒瓦、脊瓦等出现,春秋时期普遍使用。

- 建筑色彩开始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鲁班——建筑祖师

战国、秦、两汉、三国时期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礼制,巩固皇权,成为中国其后两千余年的主导思想。儒家“慎终追远”的思想加强了商以来传统的厚葬制度,使陵墓建筑规模大大提高,建筑水平也随之提高。东汉建筑平面、外观日趋复杂,高台建筑渐少,楼阁建筑逐步增加,并开始使用大量成组斗栱。砖石结构迅速发展,各种空心砖墓、砖券、石板墓出现。汉朝成为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城市发展

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日趋繁荣,规模日益扩大。

-咸阳

-长安

-洛阳

-邺城

- 阙的设置。最初只有天子才有资格设置阙,成为宫阙,僭越之后,阙大量用于各种场所,不仅宫殿前设阙,城门外、寺庙前、陵墓道两旁都设置阙,成为宫阙、城阙、庙阙、墓阙。甚至衙署和大门前都可以设置阙。

- 朝宫,秦始皇好功,在信宫西南处的上林苑建朝宫。其前殿既为阿房宫。又熔天下兵器,建十二座金人,立在宫前,“以弱天下之人”。

- 长乐宫。平面长方形,周长约一万米、城墙厚约二十米。

- 未央宫。建于长乐宫修复后不久,平面长方形,四面辟门。南面偏东的端门为正门。修建时,高祖正在各地征战,见其如此壮丽,责问萧何,“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回答道“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

- 建章宫。建于西汉中期,汉上林苑中,最大的一处离宫。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为宫殿,西区为园林。

中国建筑史- 园林

- 以皇家宫苑为主,主要成于秦始皇和汉武帝,东汉洛阳也有修建。

- 上林苑

中国建筑史- 住宅

- 规模较小的住宅,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房屋构造除少数用承重墙结构外,大多数采用木结构体系。广州和四川出土过一些干阑式建筑明器,一般是上下两层,下层开敞,楼上住人,有的是仓库,以适应南方湿热的天气。

- 稍大规模住宅,采用院落形式,或曲、或方。有部分二层,三层阁楼。

- 贵族大型宅第,外有正门,屋顶中央高,侧边低,旁设小门,便于进出。院内的前堂为主要建筑,有部分贵族富豪修建花园住宅,园内重阁回廊,构石为山,引水为池。

中国建筑史- 陵墓

- 春秋战国,墓上植树,而不覆土累坟,秦汉陵墓普遍封土。

- 陕西临潼骊山的秦始皇陵,是秦汉陵墓中,规模最大的,由三层方形夯土台累叠而成。下层东西宽345米,南北长350米,每层台壁都向内斜收;自底至顶,三层共高43米。陵的周围有内外两层墙垣。陵园东垣外,为规模庞大的兵马俑。

中国建筑史- 两晋、南北朝时期

- 这段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大部分汉代建筑毁于战火,没能保留下来。由于三国时期吴的兴起,东南地区得以接收北方先进文化的传播,对东南地区建筑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 佛教建筑和道教建筑的兴起。自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至两晋时期,民不聊生,佛

教得以蓬勃发展,直至近代,佛教在建筑、绘画、雕塑、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园林的发展。对现实的失望,使得很多士人寄情于山水之间,园林承载越来越多的文化价值,玄学思想和山水文学也为园林的发展注入新的契机。

城市发展

-洛阳

-建康

中国建筑史- 佛教建筑

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被中国文化所改造,在发展过程中,虽然佛经不断的被介绍、传播,但是佛教的发展却有很强的中国特色。佛建建筑也是如此,早期佛塔佛塔在形制上多模仿印度,但是逐渐与中国建筑形式融合,出现很多中国佛建建筑特有的构建及建构形式。 - 最早的佛寺:洛阳白马寺,是原来接待宾客的官署鸿胪寺改建而成。后很多有钱人家舍宅为寺。

- 永宁寺

- 塔源自印度窣堵坡(梵语:Stupak)。早期的佛塔是在中国式阁楼上,加以模仿微缩形式的窣堵坡和相轮而成。

- 中国的塔依然供奉舍利,但功能、结构和形式,结合中国重楼建筑,创造了中国阁楼式塔,不仅可以供奉佛像,还可以登高远眺。

- 木构阁楼式塔:徐州浮屠寺、建业建初寺、洛阳永宁寺中心塔(建成后十八年即遭雷火烧毁。)

-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砖石结构,密檐塔。高约39.8米,平面为12边形,共十五层檐。为现存最早的塔。

- 金刚宝座式塔,塔群的一种组合方式,中间一个大塔,四角各一个小塔。敦煌壁画及石窟建筑中,多有记载早期的金刚宝座塔。

- 早期的大型佛寺都是以塔作为中心布局。随着佛寺的发展,塔的位置也由中心慢慢转为寺庙前方,进而建在寺庙大门之外前方。

- 佛教石窟也由印度传入。在山崖陡壁上雕刻出来的洞窟性的佛教建筑,是这一时期佛教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

- 龙门石窟

- 莫高窟

- 云冈石窟

因多战乱,汉代奢华的陵寝多被偷盗一空,将陵寝隐藏起来,也属无奈之举。墓室大多延续汉代制度。也有部分用砖石仿砌墓结构构件的做法。

- 墓表、石柱。

中国建筑史- 园林兴起

魏晋南北朝逐渐形成了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兵力发展的格局。士人归隐之心迫切,“隐居而求其志”。园林规模渐小,内容丰富,体察山水于细微之处——以小观大。

建筑材料、技术

琉璃瓦开始使用,砖瓦大量普及,质量日益提高。斗栱的发展。卷草纹、须弥座。

隋、唐、五代时期

宋、辽、西夏、金时期

元代时期

明、清时期

中国建筑史- 结构体系

木结构

中国木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抬梁式和井干三种。

- 平面以“间”为单位,一般由奇数间构成,如3,5,7,9间。开间越多,等级越高,紫禁城太和殿为11开间。是现存最高等级的木构古建筑。

- 立面上划分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其中官式建筑屋顶体型硕大、出挑深远是建筑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屋顶的形式按照等级分为:单坡、平顶、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卷棚、攒尖、重檐、盔顶等多种制式,又以重檐庑殿为最高等级。

- 斗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砖石结构

多用于塔式建筑。

古代建筑思想

- 礼制思想明确,注重等级体现:形制、色彩、规模、结构、部件等都有严格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建筑形态,但是也同时限制了建筑的发展。

- 天人合一是佛教与道教都主张的思想,同样体现在中国古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互相协调与融合。注重建筑,城市选址;建造时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园林体现尤其明显;强调风水

古代著作、匠人

- 城市著作:《考工记》

- 做法条例著作:《营造法式》、《工程做法》

- 园林著作:《园冶》

- 匠人:隋宇文恺、宋李诫、明蒯祥、清样式雷

外国古代建筑史

古代埃及建筑

一、历史分期及其代表性建筑类型

古王国时期(前27~前22世纪)

本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是陵墓。最初是仿照住宅的“玛斯塔巴”(MASTAB)式,即略有收分的长方形台子。

多层金字塔以在萨卡拉的昭塞尔(Zoser)为代表。

方锥形金字塔以在基寨的三大金字塔:库夫(Khufu)、哈夫拉(Khafra)、孟卡乌拉(Menkaura)为代表,金字塔主要由临河的下庙、神道、上庙(祭祀厅堂)及方锥形塔墓组成。哈夫拉金字塔前有著名的狮身人面像。

中王国时期(前21~前18世纪)

首都迁到上埃及的底比斯,在深窄峡谷的峭壁上开凿出石窟陵墓,如曼都赫特普三世墓。新王国时期(前17~前11世纪)

形成适应专制制度的宗教,太阳神庙代替陵墓成为主要建筑类型。

著名的太阳神庙,如:卡拉克——卢克索的阿蒙(Amon)神庙。

庙宇的两个艺术特点:其一是牌楼门及其门前的神道及广场,是群众性宗教仪式处,力求富丽堂皇而隆重以适应戏剧性的宗教仪式;其二是多柱厅神殿内少数人膜拜皇帝之所,力求幽暗而威严以适应仪典的神秘性。

神庙的艺术重点已从外部形象转到了内部空间,从雄伟阔大而概括的纪念性转到内部空间的神秘性与压抑感。

二、风格特点:

高超的石材加工制作技术创造出巨大体量,简洁几何形体,纵深空间布局;追求雄伟、庄严、神秘、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古代西亚建筑

一、范围及时期

约在公元前3500年至前四世纪。包括早期的阿卡德——苏马连文化,以后依次建立的

奴隶制国家为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9~公元前16世纪)、亚述帝国(公元前8~公元前7世纪)、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626年~公元前539年)和波斯帝国(公元前6~公元前4世纪)。

二、建筑技术成就:

两河流域缺石少木,故从夯土墙开始,至土坯砖、烧砖的筑墙技术,并以沥青、陶钉石板贴面及琉璃砖保护墙面,使材料、结构、构造与造型有机结合,创造以土作为基本材料的结构体系和墙体饰面装饰办法。

代表性建筑

(一)、山岳台,又译为观象台、庙塔。古代西亚人崇拜山岳、天体、观测星象而建的多层塔式建筑。如在乌尔的山岳台高约21米。

(二)、亚述帝国的萨艮王宫,由210个房间围绕30个院落组成,防御性强。由四座碉楼夹着三个拱门的宫城门为两河下游的典型形式。门洞处人首翼牛雕刻有特色。

(三)、后巴比伦王国的新巴比伦城及其城北的伊什达城门,用彩色琉璃装饰。采用在大面积墙面上均匀排列、重复动物图像的装饰构图。王宫内建有“空中花园”。

(四)、波斯帝国的帕赛玻里斯王宫,两个仪典大厅、后宫、财库之间以“三门厅”为联系。仪典大厅石柱长细比很大,石柱雕刻精细。艺术水平很高,但有损构造逻辑。

古代希腊建筑

一、古代爱琴海地区建筑:

公元前3世纪出现于爱琴海岛屿、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地区,以克里特岛和希腊半岛的迈西尼为中心,又称克里特——迈西尼文化。

克里特、克里特岛的建筑全是世俗性的、著名的克诺索斯的米诺王宫。空间高低错落。依山而建,规模很大;建筑风格精巧纤丽、房屋开敞、色彩丰富。宫殿西北有世界上最早的露天剧场。

迈西尼。其文化略晚于克里特,主要是城市中心的卫城。迈西尼卫城及泰仑卫城。风格粗犷,防御性强。迈西尼卫城的城门因其雕刻得名为“狮子门”。

二、古代希腊建筑: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建筑是欧洲建筑的先河,范围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屿、小亚细亚西海岸,以及东至黑海,西至西西里的广大地区。

历史分期

古风时期: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纪念性建筑形成。

古典时期:公元前5世纪,纪念性建筑成熟,古希腊本土建筑繁荣昌盛期。

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公元前1世纪,希腊文化传播到西亚、北非,并同当地传统相结合。

石梁柱结构体系的演进及神庙制型

早期的建筑是木构架结构,以后用石材代替柱子、檐部,从木构过渡到石梁柱结构。型制脱胎于贵族宫殿的正厅以狭面为正面并形成三角形山墙。为保护墙面而形成柱廊。

庙宇只有一间圣厅、平面为长方形,以其窄端为正面。布局制型有端墙列柱式、端柱式、围柱式(包括双重围柱式、假围柱式)等。

古希腊柱式

古希腊的庙宇除屋架外全部用石材建造。柱子、额枋、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确定了庙宇的外貌。希腊建筑在长期的推敲改进中稳定了一整套做法后即形成了不同的柱式(Order)盛期的两大柱式,各有自己强烈的特色。

多立克(Doric)柱式

起源于意大利、西西里一带,后在希腊各地庙宇中使用。特点是其比例较粗壮,开间较小,柱头为简洁的倒圆锥台,柱身有尖棱角的凹槽,柱身收分、卷杀较明显,没有柱础,直接立在台基上,檐部较厚重,线脚较少,多为直面。总体上,力求刚劲、质朴有力、和谐,具有男性性格。

爱奥尼(Ionic)柱式

产生于小亚细亚地区,特点是比例较细长,开间较宽,柱头有精巧如圆形涡卷、柱身带有小圆面的凹槽,柱础为复杂组合而有弹性,柱身收分不明显,檐部较薄,使用多种复合线脚。总体上风格秀美、华丽,具有女性的体态与性格。

晚期成熟的科林斯(Corinthian)柱式

柱头由毛茛叶组成,宛如一个花篮,其柱身、柱础与整体比例与爱奥尼柱式相似。

美学思想与风格特征

反应出贫民的人文主义世界观。认为“美是由度量和秩序所组成的”,而人体的美也是由和谐的数的原则统辖着,故人体是最美的。当客体的和谐同人体的和谐相契合时,客体就是美的。

建筑风格特征为庄重、典雅、精致、有性格、有活力。“表现明朗和愉快的情绪……如灿烂的、阳光照耀的白昼,……”。

古典实例

古典盛期的代表,雅典卫城及其主要建筑。山门、胜利神庙、帕提农神庙、伊瑞克提翁神庙,以及雅典娜雕像。群体布局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构图原则,根据祭祀活动的路线,布局自由活泼,建筑物安排顺应地势,照顾山上、山下观赏,综合应用多立克和爱奥尼两种柱式。

会堂与半圆形露天剧场。如麦迦洛波里斯剧场与会堂。

希腊晚期出现集中式纪念性建筑物。如雅典的奖杯亭和哈利克纳苏的莫索列姆陵墓。出现了集中式向上发展的多层构图新手法。

祭坛发展为独立的建筑物,如帕格玛卫城上的宙斯祭坛。

广场普遍设敞廊。

古代罗马建筑

一、建筑成就:

古罗马建筑直接继承并大大推进了古希腊建筑成就,开拓了新的建筑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在建筑型制、艺术和技术方面的广泛成就,达到了奴隶制时代建筑的最高峰。

二、建筑技术:

建筑材料除砖、木、石外使用了火山灰制的天然混凝土,并发明了相应的支模、混凝土浇灌及大理石饰面技术。

结构方面在伊特鲁里亚和希腊的基础上发展了梁柱与拱券结构技术。拱券结构是罗马最大成就之一。种类有:筒拱、交叉拱、十字拱、穹隆(半球)。创造出一整套复杂的拱顶体系。罗马建筑的布局方式、空间组合、艺术形式都与拱券结构技术、复杂的拱顶体系密不可分。

三、建筑艺术:

(一)继承古希腊柱式并发展为五种柱式:塔司干柱式、罗马多立克柱式、罗马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混合柱式。

(二)解决了拱券结构的笨重墙墩与柱式艺术风格的矛盾,创造了券柱式。

(三)解决了柱式与多层建筑的矛盾,发展了叠柱式,创造了水平立面划分构图形式。(四)适应高大建筑体量构图,创造了巨柱式的垂直式构图形式。

(五)创造了拱券与柱列的组合,将券脚立在柱式檐部上的连续券。

(六)解决了柱式线脚与巨大建筑体积的矛盾,用一组线脚或复合线脚代替简单的线脚。

四、建筑空间创造

利用筒拱、交叉拱、十字拱、穹隆和拱券平衡技术,创造出拱券覆盖的单一空间,单向纵深空间,序列式组合空间等多种建筑形式。

世界现代建筑史

现代建筑思想的形成

现代建筑和现代主义建筑的区别

“现代建筑”是一个具有强烈时间阶段特制含义的概念,指现代的所有建筑活动,时间是从十九世纪中叶到现在。

“现代主义建筑”则是一种建筑风格的特指术语,主要是指二十世纪初起在全世界各国发生的各种建筑方式和建筑思维方式的探索和成果

一、现代建筑产生的社会背景---18世纪与19世纪的欧洲社会

18世纪中期的欧洲,大部分国际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农业经济阶段,各国大都沿袭了自古典主义、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化传统,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成为西方文化的核心,存在两种不同的建筑:权贵的建筑和百姓的建筑。

资产阶级在十八世纪后半叶和十九世纪,终于成为欧洲和美洲的新权力阶级、统治阶级,他们不希望采用老的建筑形式,于是开创了现代建筑知识传统,但多是采用各种历史风格的大混合。

二、欧美在建筑上的古典复兴运动的背景

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欧洲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相继出现了建筑设计上的复古主义现象,其中以法国的古典主义复古,英国的新哥特主义(浪漫主义)以及在美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包括英国和法国)产生的折衷主义三个浪漫最具有代表性。

古典主义运动的原因:通过考古加深了对于罗马以前风格的认识,是当时的建筑家能够得到新的构思和灵感的重要资源;资产阶级看到罗马以前的一个近乎于理想国的社会形态,于他们希望强调的自由、民主、博爱立场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复古体现资产阶级的新政治立场

古典复兴运动的风格主要是采用希腊风格、和托斯卡纳风格。

1、法国以古典主义为中心的建筑复古运动

18世纪法国开始了启蒙运动,从意识形态上明确倾向于借用古典罗马时期的政治理想主义和影响注意。考古还发现了罗马时期建筑的伟大面貌,从而给法国的建筑古典主义复兴提供了物质的参考基础

代表法国古典主义复古运动最高潮的是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大量建筑,这时期的大型建筑包括三个主要内容

A、为发达的经济而建立的新型建筑

B、为解决人口日益膨胀的城市居住问题而建造的大量多层住宅公寓建筑。

C、为炫耀拿破仑征服的功绩而建立的大型纪念性建筑。

2、英国以浪漫主义为中心的建筑复古运动

浪漫主义建筑复古运动出现的原因:资产阶级在英国的权利和影响日益增大,煤矿和钢铁工业发展迅速,为他们急剧积累巨额的财富,在战后英国成为欧洲重要的大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工业革命造成的工业城市急剧扩大,住房问题日趋严重。

英国复古主义的最特殊特点是新哥特主义的出现。

3、美国以折衷主义为主的建筑复古运动的发展

开国的革命者希望能够通过体现美国的民主精神,他们主张以罗马风格为主,兼容各种欧洲风格,形成古典折衷主义的建筑面貌。

19世纪是两种类型的建筑交织发展的阶段:古典复兴主义的盛行和新建筑的涌现。

三、现代建筑思想的萌芽

1、产生现代建筑思想的三个基本思想因素

A、对于传统的否定态度

B、认为建筑应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C、建筑服务对象的思维方式的改变

2、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突破为现代建筑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1671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建筑学院------法兰西建筑学院。

对于现代建筑来说,影响最大的技术因素之一就是钢铁在建筑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3、现代建筑思想的萌芽

提出现代建筑思想的最重要人物之一就是法国的建筑家加勒.杜克

现代建筑一个重要的启示来源是从最基本甚至是原始的建筑中找寻合理性。

四、“水晶宫”-----1851年的伦敦世界博览会和其他世界博览会对于建筑技术的促进

拉斯金的设计思想包括:

1、强调设计的重要性

2、强调设计的社会功能性。

3、提出现代设计发展方向的看法:a、对现实的观察。b、具有表现现实的构思和创

造能力

4、提出早期的功能主义设计原则立场。

5、肯定工业化在设计中应该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五、美国工业城市的兴起与芝加哥的重建

美国在殖民时期的建筑完全是模仿英国建筑,而早期的美国建筑形式多是流于形式的追逐,割断了文脉关系。

1866年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美国第一个建筑系

作为一个没有传统抱负、奉行实用主义、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国家,美国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技术在19世纪中期以后得到迅速的发展。

几个比较重要的建筑建成时间:华盛顿纪念碑(1836---1884)、纽约布鲁克林大桥(1883

年)

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芝加哥是美国建筑师密度最高的地区,形成了“芝加哥建筑学派”。

现代建筑的开端

一、20世纪初期的世界局势和政治状况

19世纪20世纪初,是欧洲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时代。1871年的普法战争之后,欧洲进入一长达半个世纪的和平阶段,而这时期的西方政治基本上是由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这样的一些大国操纵着。

二、西方现代艺术的产生及其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文学艺术上的现代主义进步是非常令人瞩目的,其中以视觉艺术的现代主义发展最令人瞩目而它对于现代建筑的影响也最大

1、立体主义

这个运动的起源在法国印象派大师保罗.塞尚,受其影响很深的青年艺术家是巴布罗.毕加索,乔治.布拉克。

立体主义绘画是1907年以毕加索的作品《亚维农的少女》为标志开始的,而立体主义是在1908年展开的,奠基人是毕加索和乔治布拉克。

立体主义为现代建筑提供了形势基础。

2、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运动是意大利在20世纪初期出现于绘画、雕塑和建筑设计的一场影响深刻的现代主义运动。他的开端是以意大利未来主义奠基人费里波.马里涅蒂于1909年2月份在法国报纸《费加罗报》上发表的《未来主义宣言》为标志的。其思想根源在于当时欧洲流行的无政府状态。

安东.桑蒂里亚是意大利未来主义建筑最重要的代表建筑设计

未来主义对于现代建筑的影响主要是思想方面的,对建筑家冲击传统建筑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方法支持。

3、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运动是一场高度无政府的艺术运动,具有很强烈的虚无主义特点,其时间是从1915年到1922年。

达达主义对于现代建筑的影响并不大,但达达对于传统的否定立场,却给现代建筑冲击传统建筑已非常有利的依据。

4、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凌驾于现实主义之上的一种反美学的流派。

超现实主义对于现代建筑的影响主要在于对工业化城市的形象方面。

三、钢筋混凝土的应用

四、路易斯.沙利文和芝加哥建筑学派

芝加哥建筑学派中最具有世界性影响作用的建筑家是沙利文。其一生最重要的成就一个是芝加哥施莱辛格与迈耶百货大楼。另外一个就是他的弟子弗兰克.赖特。

代表沙利文建筑设计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是1886年的芝加哥大楼设计。

沙利文是现代建筑的重要先驱,其反对历史折衷主义、采用新的建筑材料和方法、强调非工业化特点是其突出特征。他提出了“行是追随功能”的说法。从建筑实践来讲,他的最大贡献是完成了摩天大楼结构和形式的奠定基础的工作。他还是美国“工艺美术运动”

的代表人之一。

五、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进入现代时代以来,城市规划主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

1、如何安排不同城市内的区域位置和关系。

2、建立有效的室内和成是与外部之间的交通、循环系统,使交通运输达到最大限度的

方便和顺畅。

3、城市之中的每个区域的规划设计都使之能够达到最佳效果。

4、安全、清洁、舒适的都市环境。

5、为娱乐、休息、教育和其他的社区活动提供足够的空间、合理的位置和足够的质量。

6、经济实用而又足够的用水供应系统、废物排泄系统、公共设备系统的设计。

围绕这个原则出现了工业城市、带状城市、花园城市、空想社会主义城市、美国近代城市规划理论等几个形形色色的城市规划理论。

六、弗兰克.赖特的崛起和他早期建筑设计对于现代建筑的重要影响

弗兰克.赖特提出了自己的“有机建筑”理论,在自己的设计中,他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形式和功能的协调性。

1、赖特的芝加哥年代

在这一时期,赖特形成了自己的“草原住宅”风格。

2、欧洲与日本建筑对赖特的影响

在日本期间,他完成了他在亚洲最重要的建筑---东京“帝国饭店”。

七、德意志“工业联盟”、“装饰艺术”设计运动和“流线型”运动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现代建筑运动

一、“新建筑”思想----现代建筑理论和思想形成

现代建筑理论和思想的形成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

1、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从20世纪开始时期,西方各国都进入资本主义成熟发展阶段。

2、现代社会的经济大变化: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国民经济不再以农业经济为主,大

部分完成了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3、现代社会的人口大变化:人口增加,并且大部分来到城市工作和生活,造成对城市

和建筑新的功能要求。

4、都市化---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城市成为大部分国民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形成一种新

的生活结构。

现代建筑和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民主主义、精英主义、理想主义和乌托邦主义。

现代建筑形式特点总结如下:

1、功能主义;

2、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六面建筑、以柱支撑整个建筑的

结构和幕墙结构的产生、标准化原则、反装饰主义立场、中型色彩立场;3、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考虑;4、重视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

二、现代建筑运动的奠基人和他们的现代主义思想和实际

1、现代设计的先驱:路斯、费尔德和贝伦斯

路斯是奥地利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之一,其代表著作是《装饰或罪恶》。

费尔德是比利时“新艺术”运动的中坚人物,其重要成就是在魏玛创办了魏玛艺术与工艺学校。

贝伦斯直接影响了格罗庇乌斯、密斯和柯布西埃三位建筑大师。

2、格罗庇乌斯与现代主义设计

3、密斯.凡德罗与现代建筑

4、勒.柯布西埃的现代建筑思想

5、芬兰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的现代建筑思想与早期建筑设计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高潮和结局

一、现代主义建筑在欧洲的终结和古典复兴潮

1、独裁政权促进新古典主义建筑的意识形态背景

30年代前后,欧洲几个独裁国家出现了对于古典主义风格的热衷潮,背景是法西斯政权要利用建筑和设计来强调政权的稳固、强大,具有明显的政治含义和象征功能性目的,这一时期的风格被称为“伪古典主义”。

2、纳粹德国时期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思想

这一时期比较主要的德国建筑是1934---1936年期间建造的位于慕尼黑的德国艺术博物馆和1934年设计建成的纽伦堡“齐根费尔德会场”。

希特勒的两个首席设计师是保罗.特罗斯特和阿尔伯特.斯皮尔。

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大型“巴黎国际博物馆”中最著名的是德国馆和俄国馆,他们代表了现代主义在德国和俄国的终结。

3、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时期的建筑和城市规划

在这时期意大利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是汽车工业集团菲亚特委托意大利建筑家玛特.图科设计的汽车总部大楼和“奥古斯都宫”。

1927年意大利成立了由七位建筑家组成的建筑集团----“意大利七人集团”。他们发起了“诺瓦茜多”运动,成为意大利古方建筑模式。

特拉格尼是“诺瓦茜多”风格最典型的代表人物

二、前苏联现代建筑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状况和新古典主义的兴起

苏联在构成主义运动中的前卫运动在斯大林领导的政府下被中止了,取而代之的是包括古典主义、俄罗斯东正教建筑和装饰风格、现代建筑结构三方面的大杂烩。

1929年苏联部分建筑家成立了“全俄无产阶级建筑是联盟”。简称“voppa”.

列宁墓的建设和“费库特玛斯”的中止活动,标志着前苏联现代建筑运动的结束和新古典主义的正式开始。

前苏联城市规划的特征:

1)、政府大规模直接投资城市建设和线性城市规划的推行。

2)、通过城市规划来解决城乡对立的状况。

3)、维新社会阶段结构而设计规划新城市。

2、前苏联新古典主义的兴起

这一时期的重要建筑是位于莫斯科的“苏维埃宫”和莫斯科地铁。

代表人物是建筑家波里斯.约兰。

三、日本的现代建筑开端

在日本进行现代建筑教育的是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成立的建筑系。

这一时期日本比较主要的建筑家是日本现代建筑先驱后藤庆二、本野精吾,日筑之父和“柯布西埃牌”中坚人物丹下健三斑现代建。

四、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美的建筑发展

威廉.阿兰设计了纽约克莱斯勒大楼,施列夫、兰伯和哈蒙联合设计和建造了“帝国大厦”,哈里逊和阿伯拉莫维兹设计的洛克菲勒中心。

国际主义风格建筑运动----1945年至70年代初期的世界建筑

一、战后世界建筑发展状况

战后到七十年代世界建筑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1945年到50年代初期的恢复重建阶段,使包豪斯和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集中体现;

2)、50年代到70年代的国际主义风格运动阶段,采用了密斯提出的少就是多的原则,这一时期的风格又有粗野主义、典雅主义、有机功能主义和高科技主义;

3)、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前后的当代阶段,使国际主义的延续;

西方国家建筑取得高速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1)、社会制度的不同;2)、建筑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3)、国家和地方对建筑行业投资很多;

4)、自由市场体系所提供的个人表现空间

1、西欧和北欧国家

联邦德国(西德):

重要的贡献是旧建筑的恢复,这样很好的保存了传统,成为国际典范。

1953年,乌尔姆设计学院建立,首任校长是马克思.比尔。其意义所在是:

1)、在包豪斯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了德国现代建筑、现代设计以社会目的为中心的教学2)、完全摒弃艺术为中心的建筑教育和设计教育方法

3)、确定了建筑为所有设计教育的核心的模式

4)、代表了欧洲不跟美国讲究流行式样的浅薄方式

英国:

重要的贡献是通过卫星城市的建设,缓解了都市的人口压力,还保护了历史传统,增强了城市的舒适性。

诺尔曼.福斯特和理查德.罗杰斯的高科技风格对世界建筑形式的影响不容忽视。

意大利:

重要的贡献是意大利的室内设计和家具设计,有着其他欧洲国家所没有的个性色彩。

法国:

政府投入巨大是该国建筑业的特点,并且建筑形式特点和总统有着密切联系。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

共同的特点是现代风格和人情味的兼容性非常好。

一个非常重要的建筑就是丹麦建筑家约翰.伍重1957---1973年设计的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

西班牙:

突出特点就是各种建筑风格的混合,有建筑史博物馆的说法。

比较重要的建筑是奥扎的彼堡银行大厦和拉斐尔.莫尼奥的国家艺术博物馆。

荷兰:

理性化的完美,注意设计与大环境的和谐关系是其突出特点

荷兰的铁路也是其很优秀的成果。

2、美国

美国是国际主义成熟发展的国家,欧洲建筑家们的影响和本国经济环境的配合,造就了美国建筑业的飞速发展。

密斯.凡德罗在美国奠定了国际主义风格建筑的形式基础。

日本裔美国建筑家山崎实则设计了纽约国际贸易中心双塔,其是典雅主义的代表作。

美国现代建筑发展的特色:

1)、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广泛吸收各国建筑成就和人才,能够兼收并蓄地发展

2)、建筑科学技术的领先和广泛推广应用

3)、建筑的高度商业化

4)、汽车私人拥有的优势缓解了都市的人口压力

5)、政府兴建的建筑量比较低、

6)、私人投资的公共建筑数量很多

7)、庞大的建筑教育体系和多元化的建筑教育方式

8)、国家三级政府对于规划的管理和私人建筑配合的统一体系

9)、绝大部分建筑是由私人公司承包的

3、日本

在美国经济的支持下,建筑业发展迅速,主要以典雅主义风格为主,但建筑风格受其本国各种因素影响,也出现多元化趋势。

这一时期的重要建筑是丹下健三设计的1963年—1964年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大体育馆和小体育馆。

二、国际主义建筑运动

国际主义风格时期的建筑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不同类型

1、国际主义风格---以密斯的“少就是多”原则为主

2、典雅主义----以山崎实为为代表

3、粗野主义----以柯布西埃为代表

4、有机功能主义----以埃罗.沙里宁为代表

国际主义被普及的原因:

1、西方许多国家大企业总部大楼的兴建

2、交通运输日益发达

3、文化与公共设施的大量兴建

统一与变化----国际主义风格时期(50—70年代)的建筑家和建筑设计集团第二代现代建筑家和他们的活动

1、理查德.努特拉:居住的本质

他被视为第一个把现代主义建筑带到美国西海岸,并且是最早把欧洲的现代建筑介绍到美国的欧洲建筑家。

他在美国最早设计的建筑是“罗威尔住宅”,被称为浮动的房子。

他毕生最重要的住宅建筑应该算考夫曼的“沙漠住宅”。

2、马谢.布鲁尔:包豪斯思想的继续发展

其代表作是1953—1958年设计的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楼。

他设计的圣阿比教堂与柯布西埃的朗香教堂有异曲同工的历史意义

3、华莱士.哈里逊:建筑师的协调功能

其代表作是1947—1950年期间完成的纽约联合国总部大楼。

他的设计原则时强调现代建筑和现代城市之间的协调功能。

4、爱德华.斯东:国际主义中的新浪漫主义气氛

其代表作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巴拿马旅馆。

他的设计特点是浪漫的、讲究典雅风格,是典雅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5、SOM设计事务所:国际主义风格建筑的堡垒

创始人是路易.斯基德摩,还有两位重要成员是纳萨尼尔.欧文和约翰.梅利尔。

SOM设计事务所坚持设计上全面采用密斯的国际主义风格和柯布西埃的现代主义风格。

该事务所的代表作是芝加哥的西尔斯百货公司总部大楼、芝加哥的约翰.汉考克大楼、科罗拉多的“美国空军高级学院”的教堂。

6、埃罗.沙里宁:统一中的变化性发展-----有机功能主义主将

他开创了斯堪的纳维亚设计传统的有机功能主义风格。

其代表作是美国圣路易市的杰斐逊国家纪念碑,又称“美国之拱”。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建筑是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的美国环球航空公司候机大楼。

7、贝聿铭:坚持现代主义的大师

贝聿铭是现代建筑最重要的大师之一,也是比较少有的一直坚持现代主义建筑原则,避免使用任何历史装饰的建筑家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北京的香山饭店、巴黎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波士顿的汉考克大厦、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音乐厅。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的理论著作。主编刘敦桢。1965年书稿完成,1980年由建筑工程出版社出版。该书简要而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建筑各历史阶段的发展和成就,旁征博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于考证我国古代建筑具有重要的研究作用。全书共64万字,图片487幅。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理论著作,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并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遗产。中国古建筑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书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文字简要,叙事详明,资料图片丰富,附图质量较好,有不少资料是过去未曾发表的,在目前同类书和资料中是较好的一部,对建筑历史研究工作和建筑教学工作都具有参考价值。 中国建筑是世界上传统延续最长的建筑体系。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特别长,社会变化缓慢,另一方面是中国的地理环境比较封闭,周边有大海、高山、沙漠的阻隔,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很少受到很大的外来影响。更因为中国的文化一般地高于相邻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即使某些外来因素传人中国,也会很自然地融人,而成为中国自己的东西。 中国建筑自其萌芽,直到今世,一脉相承,可以说是具有很大的

稳定性,与历史上西欧建筑的剧烈变化大不相同。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医、国画、民乐等相似,有中国自己特有的传统,是延续数千年的独特体系。从都城的规划建设,到建筑的设计施工,乃至于装修装饰,都有自己的理论与方法,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有着很卓越的成就。它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认真加以研究总结,还可以为当今的建设提供可贵的借鉴。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和古老的中华文化差不多是同步发端和发展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稳定的系统,通过中国的古代建筑,可以清晰的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脉络。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尽管我国建筑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影响,但在很大的方面还传承与发展着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人们对中国传统民居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研究的角度也越来越丰富。 现代建筑受古代建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上。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一.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北方很大一部分人在沿用着这种庭院式布局。两坡式屋顶,四面有院墙或者是一些建筑,中间围成一个天井。 二.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这种建筑虽然很少在住宅中看到,但在许多的旅游景点都能看得到这种木制的传统的建筑来吸引游客的参观。 三. 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 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

中外建筑史笔记上讲课教案

中外建筑史笔记上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一节概说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建筑与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共为世界六支原生的古老建筑体系。与其它古代文明相比,东方的古代中国地理位置独特,这里或为大洋所隔;或漫长的陆地、沙漠、高山所阻。这种特殊地理位置加上众多的人口,使中国古代文明一直没有遭受到外族人毁灭性的入侵。虽然也有改朝换代,但异己卡被驱逐;或被同化,以到于像佛教这种外来的世界性宗教也被加进了许多本地域、本民族的色彩,而趋向本土化。外来影响和冲击的减弱,必然带来内部发展的迟缓和衰落,甚至固步自封,所有这一切是导致中国古代建筑一脉相承、延续而缓慢发展的外因。 中国古老建筑的主体——木构架建筑体系,在汉代已经基本形成,到了唐代已经达到成熟阶段,在世界建筑史上是一支历史悠久、体系独特、分布地域广阔、遗产十分丰富、延绵不断,一直持续发展完整演变,并经历了古代全过程的重要建筑体系。中国木构架建筑也是中国古而灿烂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身鲜明的形式特征,在世界建筑体系中别具一格,它不仅迥异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建筑体系,也曾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节中国古代木构架的优势与缺陷 一、中国古代木构架的优势 1、材料来源广泛 2、木构架的抗震性能优异,适应性强 3、高度定型化、便于施工 4、便于加工和运输 5、利于迁移和维修 二、中国古代木构架的缺陷

1、大型材料逐渐减少 2、容易遭受自然和人为的侵袭 3、受材料和结构所限难以建造大型建筑 4、建筑的维护成本较高 5、大量木材的使用对环境带来很多影响 第三节中国古代木构架的结构特点 中国古代木构架的结构体系到东汉时期已明确形成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基本形式。南方许多地区经常采用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形式,底层人员活动多,需要较大的空间,所以使用抬梁式的结构形式,上面阁楼空间用于住人和储物,则可以使用穿斗式的结构形式。 以屋架层、铺作层、柱网层的组合为特征的结构复杂的殿堂型构架在唐代非常盛行。与殿堂型构架平行发展的还有厅堂型构架。这种厅堂型在唐宋时期,等级上低于殿堂型,而整体构架的有机性、简洁性都优于殿堂型,因而成为当时先进的构架形式。 第四节中国古代要构架建筑的组成 一、台基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立面构成的三人组成部分之一,台基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殿堂中,台基所起的造型作用十分显著,宽大的台基增强了建筑造型的稳定感。台基最早是为了防水、防潮而起到抬高地面的作用,后来,台基逐渐演变成外观尺度和体现建筑等级制度的需要。 二、屋身 三、屋顶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是非常丰富的,也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特征的重要元素。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独特做法和形象被誉为“盖世无比的奇异现象,”官式建筑的屋顶高度程式化,而且等级森严,园林建筑和民居建筑相对灵活一些。

中国古代建筑史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史发展 人类的文明是以人们学会使用工具为起点的,从此之后,人们学会发明使用各种工具,各种技术,并且逐渐拥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文化。随着人们文明的发展,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不能忍受风餐露宿的生活,所以使用工具制造供人们进食,休息,并且能够遮风挡雨的场所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所以建筑也就随之产生了。 在世界不同的地域,由于不同气候,地理条件,以及各种偶然或必然的事件的发生,形成了几乎全然不相同的技术,文化。归结起来,就成为了我们所说的四大文明古国。我们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中国的建筑也是世界建筑三大体系(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之一。中国古建筑在其千年的发展史中,以中华文化为脉络,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特色的建筑体系。可以说,中国古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原始社会至汉代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在其早期人们都是利用天然的洞穴或者是树木构巢来达到遮风挡雨的目的。到了原始社会的晚期,我们的祖先学会在利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或浅穴居,以后又逐步发展到地面上,南方出现了干栏式木构建筑。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商代,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很多以宫市为中心的城市。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瓦的出现与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到了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砖使用的痕迹。瓦与砖的发明与使用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 到了战国的时候,随着商鞅变法的进行,宣告了奴隶制度的废除和封建制度的正式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后,生产力产生了质的飞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商业也迅速发展,这样就使得城市的发展建设达到了一个高潮。城市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建筑水平的提高,而且随着手工业发展,新的工具不断被发明,从另一个方面也很大的促进了建筑水平的提高。 两汉的时候,封建社会发展迅速,生产力发展迅速,使得汉代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木构建筑在这个时期日渐成熟。并且,随着金属工具的进步,石与砖建筑有着巨大进步,技术日趋成熟。虽然,对于这个时间段的建筑史籍描绘众多,但现存真正的建筑遗物,则仅墓室墓阙数处,他为间接的材料,如冥器汉刻之类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宫殿与佛寺之建筑活动仍极为澎湃。而佛教之兴盛则为建筑活动的一大动力。实物之在艺术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Greece Buddhist)的种种圆和生动之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等的表现手法,脱离汉代时的格调,创新作风,遗存至今的有石窟、佛塔、陵墓等。另外,在此期间,由于豪门贵族追求奢华生活和士大夫寄情山水为高雅风气的影响,兴起于秦汉时代的山水式风景园林有了重大的发展。隋朝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但是隋炀帝的暴政使得隋朝很快的就灭亡了。所以,短暂的隋朝可以说是为社会经济文化达到鼎盛的唐朝拉开了序幕。

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朱教授)建筑 考研 笔记 【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整理的】

中国古代建筑史朱光亚教授 东南大学建筑系

第一编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地区的自然条件概貌(幻灯) ·中国历史的源头(神话传说) 伏羲氏女娲 直尺规 画方画圆 □洪水时代:女娲补天,部落之争,大禹治水 ·景表(钟的由来):根据锥体上的牌子的影子落在锥体面的距离来确定时间节气。 ·龙的演变 ·四象:青龙、白虎、玄武、朱雀 一元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狮子 ·太极图(太阳、水的漩涡)→八卦 ·鱼的演变: ·西安半坡村遗址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距今6、7千年——B.C.21世纪) 从五千年文明说起 □时间轴: □朝代轴:夏→商→周→秦→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辽金→南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多民族文化的影响互动过程

□中国文明起源示意: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一、夏(B.C.21——16世纪) 二、商 三、周 ·案例: 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7千年以前) 干阑式建筑(木构代表) ⑵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⑶大地湾,最大跨度为10米,可能为祭祀空间场所 ⑷内蒙古大青山祭坛,辽宁女神庙祭坛 祭坛建筑的较早原形 ⑸河南偃师二里头 ⑹殷墟 ⑺西周蕲(qí)春 ⑻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宫殿——院落空间 西周:瓦的出现,东周时大量应用 ·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何在?有何特征? ·中国最早的祭坛建筑分布在哪里?何以说是祭坛建筑? ·中国最早的地面建筑有哪两种结构形式? ·中国院落空间何时形成? ·中国最早的瓦屋面出现在何时?砖? ·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建筑出现哪些进展?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B.C.475——A.D.589年) 一、战国及秦 ⑴背景 ·中国文化的奠基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铁器开始使用 ⑵成就 ·高台式建筑

2017年注册规划师相关知识笔记(精华)

《城市规划相尖知识》笔记 第一篇建筑学 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史 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1、建筑单体简洁;2、建筑组合多样;3、建筑类型丰富; 4、与环境结合紧密。 2 、建筑类型有:1、居住建筑;2、宫殿建筑;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 5、园林建筑 3 、中国古代木构架体系,包括①、抬梁式;②、穿斗式;③、井干式 4 、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两部建筑著作,北宋李诫《营造法式》和清工部颁布 的《工程做法则列》,其中规定了建筑的模数制和构建的定型化。 5 、平面布置以“间”和“步“为单位。 6 、建筑物等级由高到低分别为:①、屋顶:重檐冼殿、重檐歇山、重檐攒 尖、单檐冼殿、单檐歇山、单檐攒尖、悬山、硬山。②、开间:清代最高为门间,依次为9、7、5、3间;③、色彩:由高到低为黄、赤、绿、青、蓝、黑、灰,宫殿用金、黄、赤色,民舍只可以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 7、中国园林园景构图采用(曲折的自由布局),(因借自然),(模仿自然)。 8、中国古建筑常识提要:我国已知最早的宫殿遗址是(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 10

遗 址)O 9、形质方面,周制为三朝五门:外朝一一决定国家大事,治朝一一王视事 之朝,内朝一一办理皇族内部事务、宴会。汉代首开“东西堂制”,隋以后均行 三朝纵列之周制。宋代御街千步廊制度和工字型殿。 、北京故宫是我国至今保在

最为完好的宫殿建筑. 建于(明永乐)年间,三朝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五门为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11 、坛庙,主要指天坛、社稷坛、太庙,坛是祭祀天、地、日、月、桑、农等自然物的建筑。庙是祭祀帝王祖先的建筑。 12 、山西太原的晋祠是宋代建筑代表,属园林式祠庙。 13 、佛教在两晋、南北朝时大发展,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天龙山石窟、敦煌石 窟,都始于这一时期。 14 、道观一一元代重建的福建泉州清净寺,明初西安华觉巷清真寺 15 、北魏登封嵩岳寺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密檐砖塔 16 、中国古典园林分期:①、生成期:殷、周、秦、汉,皇家园林代表; ②、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园林美学;③、全盛时期:隋、唐,儒家思想; ④' 成熟时期:两宋到清初,创造精神;⑤、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衰退。 17 、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皇家园林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北京颐和园;私家园林有 无锡的寄畅园、苏州的留园、拙政园等。 28453 6F25 溼38723 9743 露37745 9371 鎳27645 6BFD 雀27198 6A3E 樋?9Q 18 、中国传统住宅的主要类型:①、庭院式;②、窑洞式;③、毡包;④、碉房, 藏族的住房;⑤' 干阑,广西壮族的麻栏' 云南傣族的竹楼等第二节外国建筑史的基本知识 1 '古埃及建筑,巨大体量,简洁几何形体,纵深空间布局

最全最容易记的中国古代建筑史考试资料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 一、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1、中国古代主要建筑体系(四种) 2、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主要形式(四种,特点+简图) 3、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优缺点 4、庭院的作用及其多元功能 5、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主要特点(四项) 6、中国古代建筑两种发展模式 7、李诫、《营造法式》、样式雷、烫样(基本概念) 8、牌坊、华表(基本概念) 二、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茅茨土阶(基本概念) 2、高颐太守墓石阙(立面简图) 3、河北赵县安济桥(概况、建造者、立面简图) 4、唐代建筑风格 5、宋代建筑风格 三、第2章:住宅与聚落 1、我国民居住宅的主要构筑类型(十种,分布地,基本概念、主要特征) 2、三坊七巷(基本概念) 3、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成就(三进四合院平面图,标注主要建筑名称) 4、明清北京居住建筑大门(六种,等级) 5、抄手游廊、垂花门(基本概念) 6、门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作用 四、第3章:宫殿、坛庙、陵墓 1、三朝五门(基本概念) 2、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的几个阶段(结合实例) 3、明清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设计方法及成就 4、明堂(基本概念) 5、我国古代坛庙建筑的基本类型(三种) 6、北京天坛的总体布局、设计方法及成就(总平面简图) 7、黄肠题凑(基本概念) 8、北京明十三陵的特点、设计方法及成就 五、第4章:宗教建筑 1、山西五台山唐代建筑佛光寺东大殿的空间、结构与艺术(立面、平面简图) 2、佛塔类型(按形式分,六种,特点) 3、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概况,结构成就) 4、经幢(基本概念) 5、明清时期佛教四大名山

6、中国四大名窟(省、市、窟名) 7、摩崖石刻(基本概念) 六、第5章: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1、面阔七间清式建筑各“间”的名称 2、中国古代建筑台基的作用 3、宋式、清式须弥座(特点+简图) 4、宋式、清式栏杆(特点+简图) 5、木结构建筑的出廊方式(四种) 6、中国古代大木作基本构件(五种,详部名称) 7、宋《营造法式》四铺作斗栱(两种形式,简图) 8、中国古代屋顶的主要形式(五种,等级,透视简图) 9、古建筑中柱的特殊做法(定义、平面简图、实例) 10、中国古代斗栱组成、宋清名称、发展趋势(五项)、作用 11、木结构采用模数制,宋代以“材”为标准,清代以“斗口”为标准 12、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建筑的区别 13、清代建筑色彩(七种,按等级) 14、清式彩画(三种,等级) 15、檩数分配图《清式营造则例》(十二种,简图) 16、收山、推山、梭柱、叉手、托脚、卷杀、抱鼓石、雀替、生起、侧脚、抱厦(基本概念) 七、第6章:建筑意匠 1、五行基本概念及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影响和应用 2、中国古代通过什么方法获得“天人合一”的建筑意匠 3、中国古代长期以来为什么一直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要建筑体系 4、中国古代建筑在当今的建筑设计中的借鉴或指导意义

天津大学建筑学考研详解和复习重点总结

天津大学建筑学考研详解和复习经验重点总结 天津大学建筑学考研基本情况详解 天津大学属于建筑老八校,建筑专业实力很强,是很多建筑学子的理想殿堂,从考研热度上看,也是很受欢迎的。近年虽然出现扩招的趋势,但是考研人数也整体上升,至于考研难度,因人而异吧,取决于你的基础和复习努力。我想先给大家涨点信心,我是从二本学校高分考上天大研究生,天大公平公正,不管你本科学校和成绩怎么样,敢拼搏就有机会!今年考研的学弟学妹很多都开始复习了,有不少人找我问相关信息,我之前也看过前辈的经验贴,下面先把考研基本情况介绍一下,为各位学弟学妹提供参考。有考研意向考天大的可以到考研资料联盟跟我交流,后面会继续分享一些考研经验和总结资料。 1、天大建筑专业方向及考试科目。 天津大学建筑考研考察的知识面广,要求考生较高的专业综合素质。天大建筑学招生分学硕-081300建筑学和专硕-085100建筑学,学硕建筑设计方向和专硕考试科目相同: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28建筑理论综合、④513建筑设计(快题6小时);建筑技术科学方向科目③302数学二④824建筑技术综合;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科目③737建筑历史理论综合④866古建筑复原设计。具体招研究方向和考试科目情况看下表。

2、考试大纲重点和参考书目。 101政治和201英语是全国统考,这里就不细说了,请自行参考全国考纲。专业科目考纲完整内容可到学校官网查看。 728建筑理论综合(以前也叫355建筑学基础):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考试内容包括《建筑历史》(含中、外建筑史)和《建 筑构造》两个部分。考试出题以主要参考书涉及的内容为主,不出偏题怪题,但需要考生在参考书范围内能够触类旁通,关联理解,按研究生考试要求体现学习中自我提高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及比例 1. 中国建筑史和外国建筑史部分:中国建筑史和外国建筑史两大部分一般都 含有简答或名词解释、绘简图、叙述和评析等内容。在许多情况下绘图和述评可能是综合要求的,需要学生认真审题。 2. 建筑构造部分:有关建筑组成及构件的内容和相关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等 技术内容。①能准确地理解和解释建筑构造相关的各种名词和基本概念。②能正确、清楚地表述建筑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构成原理、构造设计原则和方法; 特殊构造做法及判断常见构造设计的错误做法和改正措施。③根据给定的条件(绘图或文字),按要求正确设计和绘制相应的构造详图,并按施工图深度正确表达构造做法、材料、比例、尺寸及标注。 三、试卷满分150分,其中中外建筑史满分80分,建筑构造满分70分。 四、考试形式为笔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 五、参考书目: 1、《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主 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华夏意匠》,李允鉌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以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外国近现 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城市规划原理》,同济大学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7、《外国城市建筑史》,沈玉麟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建筑构造》(上下册),重庆建筑大学,李必瑜,刘建荣等,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9、《建筑构造》(第一册﹑第二册),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建筑构造》编写小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0、《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辑出版。11、《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辑出版。12、参考各地建筑设计标准图集。 另外建议补充:考研资料联盟的复习资料,教学课件、内部资料、老师相关论文、建筑学热点、《建筑师》等杂志论文、学长学姐笔记总结、快题参考图等。

中国古代建筑史课程笔记

绪论 中国:古代、近代、现代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1建筑多样性与主流 南方:“干栏” 北方:毡包式居室 新疆维吾尔族: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的房屋 黄河中下游:窑洞 东北与西南: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 2木构架的特色 我国木构建筑结构体系:穿斗式、抬梁式 穿斗式的特点:用穿枋的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延檩条方向,再用穿斗把柱子串联起来。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是:柱子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3木构建筑长期广泛作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的内在优势: ①取材方便 ②适应性强 ③有较强的抗震能力 ④施工速度快 ⑤便于修缮、搬迁 木架建筑存在一些根本缺陷: 木材越来越稀少 木架建筑易遭火灾 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更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4建筑群的组合 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 庭院围合的方式: 一在主房与院门间用墙围合 二在主房与院门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 三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为房屋,则称“四合院”。 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 原始——奴隶——封建 原始:公元6000、7000年前——公元前21世纪巢居、穴居 奴隶: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封建:前期(公元前475——589年) 中期(隋—宋581——1279) 后期(1279——1911) 旧石器(170万年前——公元前8000年)人类居住于天然穴洞 中时期(公元前8000——公元前6000年)满足基本居住需求居住地穴、巢穴新石器(公元前6000——公元前2100年)前6000年—地穴—半地穴 前5000年—地面干栏式—(技术)氏族社会后: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1、《兆域图》 1977 年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陵中发掘的一幅陵区图,以金银线镶嵌于铜板。兆域——墓地。该图按比例正投影绘制,是我国第一幅建筑总平面图。 2、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匠人营建的王城,九里见方,每面城垣开辟三座城门。城内辟有九条南北方向的道路与九条东西方向的道路,每条道路可以走九辆马车。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寝宫,后面是市场和民居,朝廷宫室和市场占地一百亩。 3、辟雍 周天子的大学,位于城郊,圜如壁,周水。与明堂一起失传。汉以后与明堂概指礼制建筑。 4、明堂 古代帝王所建最隆重的建筑物,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5、黄肠题凑 代陵墓的最高制式,黄肠——柏木段,题凑——排成箱体结构 6、抬梁式木构架 春秋时完成,沿进深方向布置石础,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瓜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构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系柱顶,梁头与瓜柱顶做横向的檩,檩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连成一个整体。 7、穿斗式木构架 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的一个整体框架。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8、井干式结构 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井干式结构需用大量木材,在绝对尺度和开设门窗上都受很大限制,因此通用程度不如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中国目前只在东北林区、西南山区尚有个别使用这种结构建造的房屋。 9、九脊屋顶 即歇山顶。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榭、厅堂则称厦两头造。 10、四阿屋顶 即四面坡的庑殿顶,宋代称四阿顶,或称五脊殿。 11、栌斗 一组斗栱最下面的构件,或称大斗、坐斗。 12、叉手 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槫,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多见于唐、宋、元、明的建筑上。 13、托脚 宋代建筑上各槫均用斜杆支撑固持。其中支撑脊槫的斜杆称为叉手,其余的称为托脚。14、华栱 宋式斗栱上外跳之栱。 15、卷杀 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做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卷”有圆弧之意,“杀”有砍削之意。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章节简介】 绪论 第一节自然条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1、为了抵御严寒,北方的房屋朝向采取南向,以便冬季阳光射入室内。在温暖潮湿的南方,房屋多采取南向或东南向,以接受夏季凉爽的海风,或在房屋下架空干阑式构造,流通空气减少潮湿。;森林地区往往则采用井干式壁体。为了防止野兽也有采用干阑式构造。 第二节中国建筑发展的几个阶段 1、商朝已经有了成熟的夯土技术。 2、北宋随着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该拜年了汉以来历代都城采用的封闭式里坊制度,改为沿街设店。 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一、结构 1、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木结构主要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其中抬梁式使用范围最广。 2、斗栱是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弓形的栱,层叠装配。斗栱最初用于承托梁头、枋头,还用于外檐支撑出檐的

重量,后来才用于构架的节点上,而出檐的深度越大,斗拱的层数也越多。 3、斗栱的发展商末已有,到汉朝大量使用,到唐朝斗栱样式逐渐统一,并用栱的高度作为梁坊比例的基本尺度。后来这种基本尺度发展成模数制,即是“材”。“材”的大小共有八等,而“材”又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宽。这种做法简化了设计手续,可预制加工,提高了施工速度。 4、宋朝以后随着柱身加高,房屋空间的扩大,木构架节点上使用的斗栱越来越少,这种由复杂趋向去简练的过程到明清两代更为显著。 5、穿斗式也是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间距小,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其主要特点是用较小的柱与“穿”,做成相当大的架构。这汇总架构在汉朝已经相当成熟。 6、井干式使用天然圆木或者方形矩形断面木料层层累叠,商朝后期的陵墓已使用井干式木椁。 7、古代木架构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优点:a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类似于框架结构,建筑物灵活性极大;b便于适应不同气候条件;c又减少地震危害可能性;d材料供应方便。 8、周初有了瓦,战国时代出现花纹砖和大块空心砖,汉代已经有预制配装的空心砖坟墓,且出现了各种花纹的贴面砖(类似瓷砖装饰)。而砖拱结构用于地面早起仅见于塔的局部,至元朝开始

0813建筑学一级学科简介

0813建筑学一级学科简介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建筑学 (英文)名称: Architecture 一、学科概况 建筑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伴随着文明的出现,人类即开始了大 规模的建筑活动。古代的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中国、印度和拉 美等地区都是建筑文化发展的源泉。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建筑构成了 人类建筑文化的整体。古希腊作为欧洲文明的摇篮,其建筑活动在建 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古罗马建筑直接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建筑的 成就,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流传下来最早的建筑学著作,为建 筑的构成以及建筑的坚固、适用、美观的三要素奠定了基础。中世纪 的哥特式建筑在结构、材料、技术上又产生了新的特点和成就。15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出现了专业的建筑师,并为传统建筑学确立 了完整的理论和概念。中国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独特的 木构架系统和艺术风格,精炼的建筑法式和富有哲理的设计思想,灵 活多变的处理技巧和丰富多彩的装饰,成为世界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18世纪下半叶,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加速,城市迅猛发展,建 筑类型大量增加,建筑功能日趋复杂。20世纪初出现了现代主义建 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包豪斯建筑教育学派。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范·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和美国建筑师赖特是其 中的杰出代表。其主要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体现在:第一,将建筑的 使用功能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强调建筑形式与内容的一致性;应用现 代科学技术提高建筑设计的科学性。第二,注意发挥现代建筑材料和 建筑结构的技术和艺术特点,反对不合理的外加建筑装饰,突出技术

和艺术的高度统一。第三,将建筑设计重点放在空间组合和建筑环境的创造上。第四,重视建筑的社会性和经济性,强调建筑同公众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建筑形式与功能的统一,重视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以及建筑的社会性和经济性,标志着建筑学完成了一次重大飞跃。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针对现代主义建筑中出现的某些忽视精神生活的需求、忽视民族和地区文化差异的倾向,特别是某些建筑师的设计手法公式化的倾向,重新探讨继承传统和发展创新等问题,在建筑风格上又出现了多元化倾向,其中后现代建筑较为活跃。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带来严峻挑战,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建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建筑与城市特色逐渐消失,地域特色的保护和创造成为当今建筑学发展的又一重要方向;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进入建筑学领域,则为建筑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建筑学科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广义建筑学。今天的建筑学科以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三位一体的知识结构为平台,进一步加强理工与人文的交叉、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在解决复杂建筑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二、学科内涵 1、研究对象 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环境的学科,也是关于建筑设计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学科,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研究人类建筑活动的规律和方法,创造适合人类生活需求及审美要求的物质形态和空间环境。建筑学是集社会、技术和艺术等多重属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建筑学与力学、光学、声学等自然科学领域,水工、热工、电工等技术工程领域,美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律等人文学科领域有着紧密的联系。传统建筑学科的研究对象包括建筑物、建筑群以及室内家具的设计,以及城市村镇和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随

建筑学学习计划

篇一:建筑学专业——完备学习计划 对于考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的同学而言,由于建筑历史这门专业科目复习参考书较多,考试的内容比较细,对于基础知识点的考查比较多,然而专业课考试的难度并不是很大。所以,第一遍的参考书学习,一定要仔细梳理参考书的知识点并全面进行把握。复习的时候需要拿出百分百劲头亲自动手去学习,去思考。 建筑历史的复习大家的区别最主要在于复习的精细度,那些大的线索有用心的人基本都能记下来,可是比如某个建筑的建造年代这样一些细节信息就不一定大家都会去记,赢就赢在这些地方了,所以在复习的开头就要养成好习惯,要关注细节信息。 一、专业信息介绍 1、院系专业信息,包括就业、导师、科研情况 学校简介: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 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各系设研究所。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了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 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建设和“985计划”的实施,清华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以及整体办学条件等方面均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清华大学设有14个学院,56个系,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具体专业: 目前,建筑学院已经形成“建筑?规划?景观?技术”四位一体、交叉融贯的学科架构,以及 “985工程”六年制本硕统筹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建筑学院是清华大学实施国家“211工程”、 的重点建设单位。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二级学科是该领域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学科。建筑学一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并在2003年和2008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连续两次被评为第一名。六十年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培养了近五千名毕业生,他们在国家建设岗位上、在国际建筑舞台上辛勤耕耘,涌现出了一批建筑大师、两院院士、学术名家,造就了一批中国建筑事业各个时期的领军人物。 建筑学考研分为三个方向,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技术方向和建筑历史方向。建筑设计及理论和建筑技术方向的初试内容一样,参考书目也一样,建筑历史方向的专业课不同,单独出题。 081300建筑学 01建筑历史与理论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 202俄语或 203日语或 241德语或 242法语③602(建筑/城市/景观)历史④514中国传统风格建筑与文物保护设计(6小时)考试科目602(建筑/城市/景观)历史考试包含建筑、规划、景观等3个方向组合题,学生可自行选做,其中一个方向的内容可占总分的80%左右。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建筑理论或文物保护理论02建筑设计及其理论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 202俄语或203日语或 241德语或 242法语③602(建筑/城市/景观)历史④511建筑设计(6小时)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建筑设计理论 03城市规划与设计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 202俄语或 203日语或 241德语或 242法语③602(建筑/城市/景观)历史④512城市规划设计(6小时)复试时专业综合考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建筑历史部分: 原始社会: 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巢居——干阑式建筑 黄河流域——穴居——木骨泥墙房屋 青藏高原——碉房 半坡村仰韶文化:房屋平面大都是圆形和长方形。 陕西凤雏原始宫殿——四合院的雏形 龙山文化 战国:高台宫室建筑盛行、筒瓦、板瓦已经广泛使用。 秦朝:阿房宫、秦始皇陵、秦长城。自然山水式园林秦汉时兴起。 汉朝:抬梁式、穿斗式形成,斗拱出现。悬山、庑殿普遍。多层木建筑普遍。西汉也有较多高台建筑。石建筑飞速发展。 主要建筑:东汉高颐阙、东汉幽州书佐秦君墓表、山东肥城孝堂山墓祠 三国、魏、晋、南北朝: 建筑概述: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石窟。自然山水式园林有重大发展。北魏主要建筑: 大兴佛寺、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北魏嵩山寺塔-——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砖石密檐塔) 正定义慈惠石柱(柱顶有小建筑模型,庑殿顶,奇数阶)石柱——墓地象征 建筑细部:人字栱出现——增加了建筑的挑檐 柱础——覆盆式、莲花式 收分——上细下粗 隋唐五代: 历史背景:隋朝全国统一,迎来了又一次复兴;隋文帝后期与隋炀帝前期,国家富足强盛,社会空前繁荣。唐代的各种法制法令、行政机构设置、军队编制等无一不承隋制,就连辉煌的唐长安城,也是承继了隋代的大兴城。隋代开挖的北大运河南起杭州,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交流。唐朝以长安为南京,洛阳为东京,而长安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建筑概况:隋代建筑可以说是南北朝建筑向唐代建筑的转变的一个过渡,它的斗拱还比较简单,鸱尾形象较唐代建筑清瘦,但建筑的整体形象已变得饱满起来。建筑技术进一步发展,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木结构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经定型化。 主要建筑: 赵县安济桥(隋李春) 石拱桥。位于河北赵县洨河上,比欧洲兴建同类的桥早了700多年,在桥梁建筑史上有重要意义。 南禅寺大殿(公元782年)。是厅堂型构架的歇山顶三间小殿。它的立面以柱高为模数,以柱高3倍为通面阔,再按2:3:2的比例分间。大殿是我国最古老的

中国古代建筑电子书一览表

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 1、《营造法式》.jpg陶本 2、《营造法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 3、《营造法式注释》.pdg—梁思成 4、《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陈明达【有原书】 5、《营造法式解读》.pdf—潘谷西(部分)【有原书】 6、《营造法式》研究札记.pdf(续一)—陈明达【有原书】 7、《营造法式》图样.jpg 8、《营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书】 9、《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pdf【有原书】 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书】 11、《清式营造则例》.pdf—梁思成【有原书】 12、《中国古建筑图典》.pdf—林洙 13、《枓栱》—潘德华(部分).jpg【有原书】 14、《工程做法注释》.jpg—王璞子(部分)【有原书】 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df【有原书】 1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pdf—陈明达 17、《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pdg—马炳坚【有原书】 18、《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pdf—刘大可【有原书】 19、《中国古代建筑史》.pdf—刘敦桢【有原书】 20、《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二卷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有原书】 21、《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三卷宋、辽、金、西夏建筑【有原书】 22、《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筑【有原书】 23、《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五卷清代建筑【有原书】 24、《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书】 25、《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jpg【有原书】 26、《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颜华 27、《应县木塔》.pdf—陈明达【有原书】 28、《园冶》【有原书】 29、《中国城墙》.pdf—罗哲文 30、《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pdf 3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书】 3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g—彭一刚【有原书】 33、《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pdf 34、《中国古建筑装饰彩绘工程技术》.jpg—速算速询卡【有原书】 35、《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pdf—冯建逵 36、《中国建筑史(光盘)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37、《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电子教案 38、《中国塔》.ebook—张驭寰 39、《中国古建筑二十讲》.pdf 40、《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pdf—梁思成 41、《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pdf【有原书】 42、《中国营造学社汇刊》.pdf 精装十一册【有原书】 43、《营造法式初探》.pdf—潘谷西

中国古代建筑史总结

中国古代建筑史总结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中国古代建筑史总结 一二章总结 1.中国原始建筑存在着“构木为巢”的巢居“穴而处”的穴居。前者经历了由单树巢、多树巢向干阑建筑的演变,后者经历了由原始横穴、深袋穴、半穴居向地面建筑的演变。 2.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榫卯结构,标志着巢居序列已完成向干阑建筑的过渡。 3.穴居分为原始横穴、深袋穴、半穴居三种类别。 4.西安半坡F1大房子遗址是现在已知的最早的“前堂后室”格局。西安半坡F24中显示出“间”的雏形。 5.辽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属红山文化,国内至今发现的最早的祭祀建筑。 6.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奠定期夏、商、周三代。选择 7.从夏商都城到东周列国都城,可以看出中国城市的两种形态--“择中型”布局和“因势型”布局均已出现。 8.最早划分为外城、内城、宫城的是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选择 9.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简答题。默写画简图。 10.陕西岐山凤雏村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四合院,是第一个出现的完全对称的严谨组群,是第一次见到的完整的“前堂后室”格局,是第一次出现的用“屏”建筑,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用瓦建筑。

11.刻在铜板上标志战国时期大型组群所达到的规划设计水平的是战国中山王陵墓兆域图。 12.正式屋顶分为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 三章总结 1.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两汉时期。 2.明堂、辟雍、宗庙属于礼制类型建筑。 3.木构架的两种形式是抬梁式和穿斗式木构架。 4.中国木构架建筑的体系成熟期是两汉时期。 5.汉代首都是汉长安城今西安。 6.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轮廓规整、功能分区明确,南北轴线非常清晰的都城是曹魏邺城。 7.明堂、辟雍是双重外圆内方格局。 8.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台榭建筑类型,东汉盛行楼阁式建筑。 9.阙盛行于汉代时期、汉代建筑在门前设左右双阙,汉代是建阙的盛期。 10.现存仿木构型的石阙典范是四川雅安高颐阙 11.河南登封少室阙是土石型的典范形象。 12.中国现存最早的建于地上的非地下的房屋形态建筑实物是山东长清县孝堂山石祠。 1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是秦始皇陵。 14.汉承秦制陵山呈覆斗型称为方上。 15.抬梁式构架是中国木构架结构体系的主要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电子书一览表

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 1、《营造法式》.jpg陶本 2、《营造法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 3、《营造法式注释》.pdg—梁思成 4、《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陈明达【有原书】 5、《营造法式解读》.pdf—潘谷西(部分)【有原书】 6、《营造法式》研究札记.pdf(续一)—陈明达【有原书】 7、《营造法式》图样.jpg 8、《营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书】 9、《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pdf【有原书】 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书】 11、《清式营造则例》.pdf—梁思成【有原书】 12、《中国古建筑图典》.pdf—林洙 13、《枓栱》—潘德华(部分).jpg【有原书】 14、《工程做法注释》.jpg—王璞子(部分)【有原书】 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df【有原书】 1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pdf—陈明达 17、《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pdg—马炳坚【有原书】 18、《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pdf—刘大可【有原书】 19、《中国古代建筑史》.pdf—刘敦桢【有原书】 20、《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二卷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有原书】 21、《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三卷宋、辽、金、西夏建筑【有原书】 22、《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筑【有原书】 23、《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五卷清代建筑【有原书】 24、《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书】 25、《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jpg【有原书】 26、《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颜华 27、《应县木塔》.pdf—陈明达【有原书】 28、《园冶》【有原书】 29、《中国城墙》.pdf—罗哲文 30、《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pdf 3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书】 3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g—彭一刚【有原书】 33、《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pdf 34、《中国古建筑装饰彩绘工程技术》.jpg—速算速询卡【有原书】 35、《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pdf—冯建逵 36、《中国建筑史(光盘)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37、《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电子教案 38、《中国塔》.ebook—张驭寰 39、《中国古建筑二十讲》.pdf 40、《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pdf—梁思成 41、《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pdf【有原书】 42、《中国营造学社汇刊》.pdf 精装十一册【有原书】 43、《营造法式初探》.pdf—潘谷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