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植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合集下载

农学专业四大核心专业课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农学专业四大核心专业课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农学专业四大核心专业课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农学专业是一个涵盖广泛,综合性强的专业,其核心课程包括《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和《土壤学》等。

这些核心课程是农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往往存在着理论
与实际脱节、实验项目单一、实验设备陈旧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应用
能力的培养。

对农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显得尤为迫切。

一、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植物学是农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涉及到植物的形态、生理生态等方面的
知识。

在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中,可以采取开展多样化的实验项目,如植物的种子萌
发观察实验、植物叶片解剖实验、植物生长素处理实验等。

通过这些实验项目,能够帮助
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结合当地的农
业生产实际,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相关的实地考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农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实验教学改革实践需要从实验项目内容的更新、实验手段的改进、实验环境的优化等多个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更好地满足
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也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实验教学
内容的前沿性和科学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农学专业核心
专业课的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一定能够取得显著的成效,为培养高素质的农学专业人才做出
贡献。

涉农高职院校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思政育人实践

涉农高职院校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思政育人实践

设施农业2024-0115农业工程技术(设施农业)过近两年的建设,打通专业课堂、社会课堂和企业课堂,构建了基于“三课一体”的课程思政育人格局,实施沉浸式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课程思政的实践和探索。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理论多,操作性强,应用广泛,因此,课程思政实施中必须贯通理论课、试验课和实践课,巧妙渗透思政元素,丰满专业知识涵盖面,统筹安排课程,避免思政元素零散碎片。

现笔者将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思政实施总结如下,旨在为农林专业类似课程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图1)。

涉农高职院校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思政育人实践*摘要: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理论性、学术性较强,组培产业化迫切需要高素质应用人才。

农业高职院校培育农业人才,不仅要注重专业技能培养,还要培养良好的品德。

这就要求专业课程建设时,显性的专业知识和隐性的思政育人相互紧密融合。

该文介绍了高校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建设要贯通“专业课堂”、“社会课堂”和“企业课堂”三课于一体,巧妙渗透典型思政元素,有效达成育人目标。

关键词: 高职;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思政;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习总书记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明确指出了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思政教育不独是思政课的事,不单是思政教师的责任,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肩负育人的任务。

将显性的专业知识与隐性的思政育人紧密结合,将课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立德树人相融合,立足专业特点和国家重大战略,充分挖掘典型思政元素,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文化素养、社会担当和科学精神的时代新人,是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使命[1]。

植物组织培养是农林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具备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职园林专业植物学教学改革初探

高职园林专业植物学教学改革初探
Ke y wor ds:b a ot ny;t a hi e o m ;on s t e c ng e c ng r f r - ie t a hi
我 国高 等职业 教育 近几 年取 得 了飞速发 展 , 面 临着 许 多亟待 解决 的 问题 , 一些 高职 院校 在人 才培 但 如 养 模式 上几 乎沿 袭 了本科 高 校 的传统 思 路 , 教学 过 程 中存 在重 理论 轻 技能 、 教材 轻 实验 的现 象 , 学 在 重 使
Ab t a t s r c :Th e or a a tc bo e c i o e n e c n t o t n r e r f m nd pr c ie a ut t a h ng c nt nt a d t a hi g me h d ofbo a y a e e l r dt r i xp o e o ta n mor p ia i — re t d p r onn li hi e a e.M uli d a t a hi n e a pl ton o i n e e s c e n t s n w g tme i e c ng a d o st e c ng a e a pt d t tv t t de t nd u tma e y i p ov e c i a iy. n— ie t a hi r do e o mo i a e s u n s a li t l m r e t a h ng qu lt
生 毕 业 后 不 能 掌 握 必 需 的 专 业 技 能 , 失 了 高 职 应 有 的 优 势 和 特 色 I , 此 高 职 课 程 教 学 必 须 遵 循 理 论 以 丧 】因 ]
够 用为度 , 出知识 应用 技能 与 能力培 养 。植 物 学是 园林 技术 专业 重要 的专业 基础 课 , 突 是进 一 步学好 其 它

高校“植物学”教材解析及对“植物学”教材改革的建议

高校“植物学”教材解析及对“植物学”教材改革的建议

高校“植物学”教材解析及对“植物学”教材改革的建议摘要:“植物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类、植物生产类、林学类等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教材质量对于以植物为研究对象学科的发展与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该文解析了国内“植物学”和“植物生物学”教材的特点及存在的共同问题。

结合“植物学”课程教学实践,对高校“植物学”教材改革提出一些建议,为提升高校“植物学”教学质量、提高和改进国内“植物学”教材编写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植物学植物生物学教材改革“植物学”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农学、林学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是本科新生最先接触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课。

国内“植物学”教材主要有《植物学》和《植物生物学》两类。

其中《植物学》教材历史悠久,内容分形态解剖、系统类群、分类三大块,这类教材版本最多。

《植物生物学》伴随植物科学发展,分支学科兴起产生,在“植物学”教材内容基础上增加了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等相关知识,知识覆盖更广泛、内容更新颖,被认为是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面向新世纪的植物学教材。

一、《植物学》教材的解析1.教材的特点:国内“植物学”教材版本丰富,如马炜梁主编《植物学(第二版)》等。

是目前国内传统“植物学”教材的巅峰之作。

该系列的教材按照经典的“植物学”知识体系介绍了种子植物形态解剖、植物系统、种子植物分类以及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

书中采用了1000余幅编者原创彩图,形象直观,把微观的、不易理解的、动态的现象连贯起来,还形态各异、色彩丰富的植物界以本来面目。

“植物学”的研究对象是植物,而植物的分布又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马炜梁主编《植物学(第二版)》教材中选择的代表植物类群,多为华东及华南地区植物。

2.存在的问题:植物学教改文章非常多,但是针对“植物学”教材的相关教改文章非常少见。

实际上目前国内“植物学”教材的问题比较突出:(1)教材内容仍以形态解剖、系统类群、分类三大部分组成,基本框架几十年不变,各部分有机联系少,缺少贯通始终的主线;(2)内容较陈旧,不能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新动态,部分内容与中学教材在低水平上重复;(3)很少吸取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新进展,进而更新、改革“植物学”的有关内容;(4)植物分类系统老旧,多采用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或克朗奎斯特系统,被子植物没有采用APG系统;(5)与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联系太少;(7)实验课内容老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8)教材选择的植物具有局限性,难以顾及各地高校教学,不利于各区域高校植物学教学和实践。

高职院校园林植物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

高职院校园林植物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

地位 , 这对 提 高学 生 的实际 操 作和 应用 能 力培 养至 关重要 。 目前 很 多高职 院 校 的《 园林 植物 学 》 课程 教 学安 排基 本 上集 中于 一个 学期 , 些植物 的开花 结果 期 并不在 教 学期 间 , 有 而 花 果 是 识别 植 物 的 主要 依 据 , 在 一 定程 度 上 也 降低 了 学 这
Na o ai ) i l y tn t
Ab ta t B sn n t e c a a tr a o fG r e oa y c u s n e c ig t g t rhg e o ain olg , e p o lms i a h n sr c a ig o h h r ce z t n o ad n B t o rea d ta h n r e ih rv c t a C l e t rb e n t c ig i i n a o f ol e h e
1 学 时 安 排 不 尽 合 理 . 3
理 论 教学 与 实 践教 学 的学 时 分配 比例 不 合理 . 主要 表
现 在 实 践 教 学 学 时 所 占 比 例 太 小 。 园 林 植 物 学 》 r 课 程 《 这 - 3
对 直 观认 识 要 求相 对 较 强 , 场 学 习更有 利 于学 生 对 知 识 现 的理 解 , 践 教学 有 着 与理 论 教 学 同等 重 要 且不 可 替 代 的 实
p a tc r ic sin,n tec re p n igrfr srtge r lop e e tdi hspa r rc iewe eds u so a d or s o dn eom tae iswe eas r s ne ti pe. h n
Ke ywo d hg e v cain olg g r e oa y;e c i prb e rs ih r o to a c le e;a d nb tn ta hng; o lms;eo m l r fr

改进教学和考核方式提升《植物学》教学质量

改进教学和考核方式提升《植物学》教学质量

改进教学和考核方式提升《植物学》教学质量近年来,植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在高校教学中逐渐成为必修课程。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考试方式也是以笔试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学效果受到很大的限制。

为了提高《植物学》教学质量,有必要改进教学与考核方式。

一、教学方式的改进1.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视为学生主导的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自主探索答案。

比如,可以通过引入案例分析、教学游戏、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学生记忆力和理解力。

2.课内外教学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探究相结合,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更充分的学习时间,也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教师可以将实验课、实地考察等环境逼真的教学活动融入到教学计划中,通过生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植物形态、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知识。

3.网络教学的应用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教育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可以很好地补充传统的教育手段。

例如,可以将精心设计的在线课程材料、视频教学、植物标本图库等多种资源引入到教学中,增加知识的多样性、名额和深度,方便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

1.注重实践由于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因此注重考察学生在实践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并根据其对实际操作的掌握,来部分计算其得分。

比如,考试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操作植物标本及显微镜等工具来对植物形态进行解剖,以此检查对学生的理解水平。

2.提高题型多样性对于植物学这类课程有大量枯燥冗长的概念内容,考试时考察的题型应尽量丰富个性化。

例如,将简答题、论述题、选择题、填空题、配合图表理解题等题型集中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考试难度,更好的评估学生理解的透彻程度。

3.针对性的教学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掌握程度进行考核,一方面帮助学生消除现有的难点和问题,另一方面,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总体学术表现,从而提高植物学教学的整体质量。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植物组织培养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植物组织培养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植物组织培养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现代生物技术手段,通过培养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细胞分裂和增殖,以获得植物无性繁殖或生物合成产物的一种方法。

它在植物育种、微生物技术、药用植物生产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目前我国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体系尚未得到完善,大多数高校在这方面的教学内容相对滞后,学生在校期间无法接触到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植物组织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和实践显得非常必要。

一、植物组织培养课程体系改革1. 课程内容更新植物组织培养的技术不断更新,教材和课程内容也应随之更新。

除了传统的组织培养技术之外,新的细胞工程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也应纳入课程内容,让学生能够了解到最新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和研究进展。

2. 实践操作强化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这项技能。

课程体系改革应该增加实验课程的比重,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例如植物材料的采集、培养基的配制、组织培养技术的操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组织培养的整个过程。

3. 联合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应当与实际生产环境进行合作,联合一些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熟练的企业或研究机构,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学生可以在这些实践教学基地上进行课程实习或者课程设计,接触实际的植物组织培养项目,了解行业内的最新发展和需求。

4. 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该加强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增加对相关领域专家的引进和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为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改革和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 学徒制实践教学模式学徒制是一种以实际操作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通过模拟生产环境和实际工作流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和知识。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可以借鉴学徒制实践教学模式,设置“师傅”和“徒弟”的实践指导关系,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由师傅指导,从中学习到更多的经验和技能。

2. 产学合作项目学校可以积极与植物组织培养领域的企业或研究机构合作,开展产学合作项目。

高职院校植物学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高职院校植物学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文化与教育技术C hi na N e w Te h n o—]o g i e s a n d—P r o d u c t s2010N0.23高职院校植物学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赵謇哲(黑龙江农垦科教职业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150431)摘要:植物学是高职院校农林类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以厦各专业培养人才目标的变化,作者认为走职院校植物学的教学在教学内客、教学方法以厦方式等方面也应做出相应的变动和改进。

本文从与时俱进的角度.就新时期的高职院校植物学教学改革作了讨论。

关键词:高职院校;植物学;教学改革;教学效果随着生物科学的迅速发展.不仅植物学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各相关专业课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深度也有很大变化,植物学的教学内容若不进行相应的改变,就不能适应现代植物学的飞速发展,更不能满足各专业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在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的同时,还应当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改进。

以达到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确定教改原则,调整教学内容我院农林类专业植物学课程最初(含理论和实践部分)为96学时,后曾减少为60学时。

目前因各专业发展的需要,植物学的课时又因专业而异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总的来说呈现减少的趋势。

在这种形式下,我们充分的把握植物学在各专业中的专业基础课的地位,着眼于理论基础的教学。

与此同时,我们根据专业的不同对实践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

根据植物学科的发展和教学的需要,我们确立了“与时俱进。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把握课程地位.加强基础教学。

”的教学改革原则。

一方面,在内容上力求先进.适应植物学科的发展,贯彻厚基础、宽口径、精讲多练的原则。

删去那些繁琐、陈旧及与其它课程重复的内容.适当增加一些植物学科和现代生物学的新成果、新概念以及新方法,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植物科学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动态,并注意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另一方面,在课程安排上,第一部分(植物形态、解剖部分)以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各部分形态建成及其对机能、环境适应为主线,用植物发育的动态过程来阐述植物的生命现象以及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植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本文阐述了植物学改革应该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合
理安排教学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应根据不同内容,运用各种教
学方法,以提高植物学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
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植物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9-0118(2011)-12-0-02
植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工业、资源、环
境等领域发挥重大作用,它是高职院校农林类相关专业(农学、植
保、园艺、园林、食品和草业等)的一门基础课。

随着现代科学的
发展和教学理念的转变,植物学教学已经由描述植物学时期、实践
植物学时期逐渐发展到创新植物学时期[1]。

植物学教学要体现出
“学时要少、内容要精、强化动手、培养创新”的课程改革原则,
要实现市场经济所需的“厚基础、宽口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2]。

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植物学课
程在学科地位、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等许诸多方面面临冲击和挑战。

如何在较少的学时内系统地完成教学内容是每位植物学教学工作
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对传统的植物学教学进行客观观、适时、
适当、有效的改革,是植物学学科面临的当务之急。

一、教学内容改革
植物学的研究对象是植物,包括植物形态解剖学、植物分类学、系统与进化等分支学科,主要内容涵盖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结构与发育等微观知识及植物系统演化、分类等宏观知识,其教学内容面面俱到,虽然强调了植物学的系统性但内容过多,纷繁复杂,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枯燥乏味,难于记忆。

这背离了高职教育“够用、实用、突出应用性、技术性”的原则,因此根据高职院校农林类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及章节进行相关改革,协调后续课程及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在突出课程经典内容的基础上,反映学科的新进展,新动态,新水平,是植物学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随着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应用性课程的增多,使得植物学课时数大大缩减。

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专业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在保证教学大纲不变的情况下,突出专业特点,一方面删去那些繁琐、陈旧及与其它课程重复的内容,适当增加一些植物学科和现代生物学的新成果、新概念以及新方法,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删减一些和生态学、遗传学重复的内容,例如:细胞的增殖,植物生长所需的生态因素等等。

根据“绿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将有一些难且生涩的内容少讲一些,侧重专业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如讲解植物形态结构特征及植物分类的教学内容时,突出讲授常见的经济作物、花、草、观赏树木等的形态特征与功能及其分类地位、科属特征、生长习性等要点,将其它类群内容略叙。

另一方面调整教学内容,整体上划分为形态、解剖
部分(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演化、分类(以分类为主)两大部分。

同时合并内容相近的部分;如变态器官与各器官,被子植物分类主要形态学基础知识与分科概述。

(二)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增补地方植物
地区政府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时,都注重与当地资源的结合,需要各具特色的专业人才[3]。

植物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植物资源,包括资源分布、资源类型、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前景及蕴藏量等。

植物资源的学习,是学生保护生态与利用资源的理论基础,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及科学合理利用植物资源的重要保证。

我国农业正在向以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多样化结构转移,我们使用的统编教材不易体现地区特点,针对甘肃省植物资源特点,在讲解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时我们增加了当地特有的食用植物如:发菜、蕨菜、木耳、蕨麻、黄花菜、地软、羊肚、蘑菇、鹿角等的采集、保存及利用价值等内容,以开阔学生视野,掌握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

二、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4]。

植物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由于其内容多,篇幅大,涉及面广,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灵活运用知识。

(一)实验教学
目前,在植物学教学中,重视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缺乏统筹安排,两者的目标和分工也不明确。

有的实验内容过于简单、粗糙,验证性实验的比重偏多,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实验课教学中根据内容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验证性实验,采用四步教学法: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预习并设计实验步骤;2、课堂上以小组形式讨论实验的可行性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实验步骤进行修改;3、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4、总结、归纳、评价。

综合性实验,采用上完理论课再上实验课的形式,将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开,有利于督促学生加强复习,也有利于系统的传授知识。

例如:“观察植物叶片的结构”这个实验,要求学生采集当地常见的旱生、水生、阳生、阴生植物的叶片,先观察各植物叶片的外表特征再在显微镜下观察,并总结结构特点,得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生物学普遍原理。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不仅巩固了理论课上所学的基础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法是以现场为中心,以现场实物为对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植物学现场教学观察对象为是新鲜植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的实体,因此更为直观,感性认识丰富更容易转化成理性认识。

植物学中分类部分是教学难点之一,其内容繁杂,名词术语多,描述性多,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枯燥无味,学生
听得没兴趣,效果不理想。

带领学生在校园和周边地方,识别植物,了解各植物的分类特征,有助于学生掌握植物学形态术语,可以准确无误的识别植物,从而使学生理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及各种植物的经济价值等内容。

通过这种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记忆深刻,提高了教学效率,保证了教学效果。

同时针对专业不同的培养计划,积极开展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例如在甘肃省农科院等地设立定点实习点,一方面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让同学们学到与其后续专业课程相关的部分内容,使学生的人才培养计划表现了知识体系的连贯性,有利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并且还让学生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加了学生对大自然和社会的了解。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增大课程容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理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黑板授课,加大了信息量,动画、声、光的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学习兴趣,易理解与掌握。

制作电子课件,有效地运用各种媒体(图片、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等),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也解决了传统教学手段解释不清结构、原理等难点。

对植物学是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提高了植物学教学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汪矛,杨世杰,李连芳等.植物生物学精品课程全方位的系统建设[c].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
社,2007:5-9.
[2]曹俊兴,程孝良,孙爱珍等.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与反思[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8,16(4):29-32.
[3]李臻琦.《植物学》课程特色及教学体系的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247-12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