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语七大方言的标准语语系

中国汉语七大方言的标准语语系
中国汉语七大方言的标准语语系

中国汉语七大方言的标准语语系

1、北方话(简称:北语):北京话为标准语(影响力强)

2、广东话(简称:粤语):广州话为标准语(影响力强)

3、江浙话(简称:吴语):苏州话为标准语,今多以上海话为其代表。

4、福建话(简称:闽语):厦门话为标准语,但影响力不强[我觉得嘛,在国内一般,但在国外,特别是东南亚还是影响力挺大的]

5、湖南话(简称:湘语):长沙话为标准语,影响力不强

6、江西话(简称:赣语):南昌话为标准语

7、客家话(简称:客语):梅县话为标准语,影响力比较强在广东省的梅州、河源客语区。其他地方或省份的客语区其影响力不强

1、粤方言

粤方言又称粤语或广东话,通行于广东省大部份地区,广西自治区的南和东部及港澳地区。以广州话为代表。此外,东南亚、南北美洲、欧洲各国、澳洲、南非等国家的华侨、华裔近90%的人都来自粤方言区,所以国外的唐人街里最流行的中国汉语,多为粤方言。粤方言在国外不但是一种最普遍和流行的汉语外,在国内它又是一种强势的方言。粤方言内部被分为8个片,但语音与标准粤语广州话相对来说比较一致。

(1)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粤海片,通行地域: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粤西地区、粤北地区部份县市和广西梧州地区。

(2)以台山话为代表的四邑片,通行地域:广东江门地区(新会、台山、江门市、开平、恩平和鹤山一部分)。

(3)以韶关粤语为代表的粤北片,通行地域:广东韶关地区,阳山、佛岗和英德市一部分。

(4)以阳江话为代表的高阳片,通行地域:广东茂名地区和阳江地区。

(5)以广西钦州话为代表的钦廉片,通行地域:广东湛江地区、广西钦州地区和广东雷州地区一部分。

(6)以惠州粤语为代表的惠河片(此片曾被棚民学者误为棚民方言的分支,尤其是广东河源居民,他们也象棚民研究者误认了自己是棚民人)。通行地域:广东惠州地区、河源地区和揭阳地区的普宁、揭西一部分,汕尾地区的陆河县和梅州地区的五华、兴宁一部分。

(7)以广西南宁话为代表的邕浔片,通行地域:广西南宁地区、玉林地区一部分。

(8)以广西玉林话为代表的勾漏片,通行地域:广西玉林地区和广西梧州一部分。

2、北方方言

又称北方话,中国南方人多贬称之为捞话或北佬话。这是有关北方方言曾被语言学者认为北方方言是汉语的一种含有北方胡语(北方各个游牧的少数民族)的成份最多的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通行语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份县市。北方方言分为四个次方言区:

(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几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几河南六省。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2)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区。

(3)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及湖北大部份。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中下游,包括安徽、江苏、江西部份沿江地区。

3、吴方言

吴方言又称江浙话或江南话。过去以苏州话为代表,现今随着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使上海话使用的人口不断的增多,通晓上海话也逐渐多。因此现今吴方言的代表乃是上海话。通行地域主要是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南通小部份,上海及浙江大部份地区,可分为五个片:

(1)以上海话为代表的太湖片,通行地域:上海市、常州地区、杭州地区和宁波地区。

(2)以临海话为代表的台州片。

(3)以温州话为代表的东欧片。

(4)以金华话为代表婺州片。

(5)以丽水话为代表的丽衢片。

4、湘方言

湘方言又称湖南话或湖湘话。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湘方言从内部语音差异上看,又有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分别。老湘语广泛流行于湖南中部宁乡、衡阳等地,新湘语流行于长沙、株州等大中城市中。

5、赣方言

赣方言又称江西话、赣语或溪语。以南昌话为代表,通行于江西省大部份地区以及福建西部、湖南省部份县市。因历史上多次北方汉人南迁多从江西为中转,家之地理上与江淮官话、湘方言、棚民话区接壤,就使江西省边缘地区深受其他方言影响,也导致赣方言自身特点被淡化。赣方言内部可分为7个片:

(1)以南昌话为代表的昌靖片,通行于南昌地区、高安地区。

(2)以宜春话为代表的宜浏片,通行于宜春地区、新余地区和湖南省

(3)以吉安话为代表的吉茶片,通行于吉安地区、井冈山地区和湖南省的茶陵、攸县、酃县。

(4)以抚州话为代表的抚广片,通行于抚州地区。

(5)以鹰潭话为代表的鹰弋片,通行于鹰潭地区、贵溪地区、乐平地区、景德镇地区。

(6)以赣县话为代表的赣南片(又称赣州片),通行于江西赣南地区。(此片赣语曾被大棚民民系的棚民籍研究者刻意划入棚民方言的分支)

(7)以长汀话为代表的闽西片,通行于福建西部的汀州地区。(此片赣语支系同样也被棚民籍的研究者把之划入棚民方言的支系,这是语言学上的大作祟)

6、棚民方言

棚民方言又称嘉应话、客家话或流话。以广东梅城话为代表,主要通行于广东梅州地区及零星分布于江西南端和福建西部。历史上棚民一族是自东晋开始从中原地区的一群流人为了避免战乱曾好几次向南方迁居。他们集中生活最多的地方是广东梅州地区。海外华人及华侨中亦有部份说棚民话。

7、闽方言

闽方言又称福建话或福佬话。过去以福州话为代表,今由于闽方言的闽南居民的人口日益增长,使用闽南方言的人口也由此增多。故此现今的闽方言中一般是以闽南方言的厦门话为代表。闽方言内部可分为5个片。

(1)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片-

(2)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片,在闽方言中的闽南片又被分为几个小片:1、泉漳片以福建厦门话为准。2、潮汕片以广东汕头话为准。3、雷州片以海康话为准。4、琼文片以海南海口话为准。

(3)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北片。

(4)以永安话为代表的闽中片。

(5)以莆田话为代表的莆仙片。

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复习课程

现代汉语七大方言 方言区用语言来化分,可以分为,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湘方言区,赣方言区,客家方言区,粤方言区,闽方言区,其中,北方言区,还可以划出,东北方言区,中原方言区,北河言区,西北方言区,西方南方言区,按官方对方言细化解释。1.北方方言北方方言,也叫官话方言,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作为代表,通行地域最广,占汉语通行区域的四分之三,使用人口最多,也占汉语使用人口的四分之三,达七亿多人。北方方言内部一致性比较强,语法结构上差别较小,词汇方面的一致性也很强,语音方面的分歧也不是很大,从东北的满洲里到西南地昆明,直线距离约三千公里,从西北的酒泉到东南的南京,直线距离约两千公里,在这样大的范围内,互相通话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这样大面积范围内语言如此高度一致,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北方方言在语音方面的主要特点是没有浊塞音、浊塞檫音声母,古代汉语中的这些浊音声母都变成了清音;辅音韵尾很少,只有舌尖前鼻音韵尾和舌尖后鼻音韵尾两个辅音韵尾;声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入声消失。根据特点,一般把北方方言分为华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四个次方言。2.吴方言吴方言主要通行在江苏南部地区、上海市、浙江省、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角和安徽南部地区,代表点是上海话和苏州话,使用人口约七千万。吴方言在语音方面的突出特点是:有一整套浊音声母浊塞音和浊塞檫音;没有舌尖后音声母;韵尾较少,普通话前鼻音韵尾一律读做后鼻音韵尾,普通话复韵母的韵尾脱落变成单

元音韵母;有七-八个声调。3.湘方言湘方言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的大部分地区,以长沙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在三千万以上。主要的语音特点是:部分地区有比较完整的浊塞音、浊塞檫音和浊檫音声母;声母h、f不分;声母n和l混用;入声调没有塞音尾。4.赣方言赣方言主要通行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区和湖北省的东南角,以南昌话为代表,使用人口也在三千万以上。赣方言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其它方言那样突出的特点。从方言地图上看,赣方言处于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的四面包围之中,这种地理位置是汉语所有方言中最为独特的,正因为如此,赣方言受其它方言的影响很大,四面的界线非常不明显,与吴方言接近的地区,像吴方言,与闽方言接壤的地区像闽方言,与客家方言接触到地区又像客家方言,等等,以致有学者主张取消赣方言的独立,把它合并归属到周边不同的方言区。赣方言语音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古代的浊塞音和浊塞檫音声母全部变成了同一发音部位的送气清音,而不是像普通话那样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5.客家方言客家方言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三千七百万。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广东东部和北部地区、广西和江西南部、福建西部,以及湖南、四川、台湾省的部分地区,海外华侨有很多使用客家方言。主要的语音特点是:古代浊塞音和浊塞檫音声母大部分变成同部位的送气清音声母,这一点与赣方言一致;舌尖后音声母读作舌尖前音;g、k、h和z、c、s可以同齐齿呼韵母相拼;没有撮口呼韵母;声调有六个。6.粤方言粤方言主要通行于广东省朱三角、广西东南部地区和香港、澳门特区,以广州话为代表,也

汉语方言消失的速度正在加快

汉语方言消失的速度正在加快 方言是语言的一种变体,一般来说可以根据其性质分为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通常我们所说的方言更多指的是地域方言,它是由于地域差异而形成的不同语言体系。一般国家都是官方语言与地域方言并存的。 分久必合,分久必合,是民族形成发展的必然形态,中国汉语方言就是在汉民族历史上一次次的统一分裂中形成的。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形成了非常丰富的方言体系,大体上有地域方言和民族方言两个分支。从地域角度来看,有七种方言,分别是: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七种每一种方言内部还有许多分支。从民族角度来看,主要有侗台语族、苗瑶语族、藏缅语族、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和阿尔泰语系语言。 我国的官话方言只要有八个区,分别是:东北官话区、北京官话区、冀鲁官话区、胶辽官话区、中原官话区、兰银官话区、西南官话区、江淮官话区。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官话中虽然含有“北京”二字,但它并不是北京话,而是热河地区的方言。而北京话和普通话之间差异非常明显,标准的普通话其实是与东北官话十分接近的,东北官话不像北京话有那么多的儿化音和特有的方言词。总的来说,官话方言区只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 其他的地域方言基本都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吴语只要分布于江浙沪、安徽南部、江西东部等地方,吴语的发音中含有很多古音元素,书写中也保留了较多的古代汉语用语。虽然客家人在我国分布很广,但客家话内部差别不大,不同地区的客家人交流起来没有太多障碍。粤方言又称广东话,在我国以珠三角地区为中心分布,粤方言的使用人数已超过一亿。闽方言是我国方言中最复杂的,内部分支非常多,各个分支之间语言差异较大,闽方言主要通行于福建。

中国七大方言概述

汉语汉字——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之一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一切文化活动首先都是一种语言交流。因此,语言的世界深不可测,它的内部积淀着整个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历史与现实。 一、汉字的起源及发展 汉字是记载汉语的符号,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汉字是中国古代先民的杰出创造,至尽已有6000年的历史。《易·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以书契。”结绳记事的传说,还见于 许多先秦古籍,表明结绳确实曾是先民用来记事的方法,但后来则将之 线条化,遂演变为文字。传说黄帝的史官仓颉作书。汉代许慎的《说文 解字序》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 见鸟兽踢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这段话说明了造字之 源为八卦与结绳,至黄帝时,始由仓颉创具规模。其实,最初的文字, 决不可能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它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为数众多的人通过 劳动和生活实践共同创造的。仓颉虽不必肯定是唯一创造文字的人,但 至少从中也反映了早在4000年前已经使用汉字的史实。经过不断改进到 商代,汉字已经比较完善和确定。今天出土的卜辞中的甲骨文和青铜器 上的铭文(金文)就是绝好的证明。后来,又经过大篆、小篆、隶书、 楷书、行书、草书几个阶段,到汉、晋时期,汉字遂完全成熟和定型。 因为汉字有一个方型结构,所以汉字的书写、篆刻成为一门艺术,书法、篆刻。 书法形式:甲骨文、金文、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二、汉字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第一、汉字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在保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功绩卓著;第二、汉字对于中国十分复杂的方言具有规范作用, 从而对语言的统一具有促进作用;第三、汉字对于增强中华民族 的凝聚力,维系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统一,产生了并且 继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多民族聚居,方言方语极其复杂多样,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 不平衡的国家里,如果没有汉字加以维系,中国在几千年间能够 如此统一和发展,恐怕是不可想象的。秦始皇统一中国,“车同轨, 书同文,行同伦”,文字、文化统一。 三、汉字的构造方法——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提出“六书”

世界语言的语系划分和四大语类

世界语言的语系划分和四大语类 世界主要语系﹕ 四大语类﹕ 一?孤立语(Isolation) 孤立语中只有独立的音节﹐音节为最基本的语意和语法单位﹐语言中不会出现再切割的独立音素。语法的概念由不可再细分的单个音节组成﹐音节的发音基本上不会因为所处的位置和语法意义上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例子是﹕汉语﹑越南﹑泰语﹑老挝和西藏语等。二?沾着语(Agglutination)

沾着语里的词语可分出独立的音节而且音节之间界限清晰﹐语法概念主要由多于一个的音节组合而成﹐音节组合会因为所处的位置和语法意义的改变而变动。例子﹕日语﹑韩语和蒙古语等。 三?屈节语(Inflection) 屈节语中的词语由音素组合﹐而且音素之间的分界不明显﹐音素组合成的概念会因位置和语法意义的改变而变化。例子﹕拉丁﹑希腊语和英﹑法﹑德﹑意﹑西和俄等语。 四?多式综合语(Polysynthetic) 在多式综合语中﹐音素组成的词再组合成复合词语﹐这复合词的表达方面已经具备句子的功能。例﹕(西伯利亚东北部的)楚克其语(Chukchi) 。这个语种主要保留在一些土著的语言里﹐属于非常罕有的一种语言﹐所以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内﹐以下为两个‘复合词’的例子﹐让感兴趣的读者了解一下﹕ ta-meynga-levta-part-arkan (直译语意﹕第一–人称–大–头–痛 整体语意﹕我头痛得厉害。) man-nake-ure-qepl-uwicwen-mak (直译语意﹕让–我们(宾格) –晚–长–球–玩–我们(主格)

整体语意﹕让我们今晚打一晚的球。) 西方语言语法的发展 从语法了解西方语言 在上一篇里﹐我们已经了解过西方文字(位于欧洲上的‘印-欧’屈折语﹐在本书中定义并简称为‘西方语言’或‘西方文字’)的发展过程﹐现在我们对有关‘印-欧语系’中字母表记系统的发展与形成过程也有所认识了。自从这一套‘希腊-拉丁’字母系统以‘完全表音’的方式定型后﹐欧洲各民族和语言都相继采用了这一套的表记方式﹐除了在长时间的使用中增减过一些字母数量﹐这样令到字母系统更能简单准确的表记本国语言的音素之外﹐基本上西方文字的表记方式就是这样成形了。之后有关语言的发展方向﹐就主要集中在句子语法﹑单词的不同拼写这些方面。因此﹐要了解作为西方思维工具的语言发展﹐来到这一阶段后﹐我们就要把目标放在对西方语言语法的认识上﹐这样我们才能继续追溯西方思维模式的形成过程。 为了认识西方的语法发展﹐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西方世界中几个主要的语言。因为西方的世界不同于东方﹐她们在宗教﹑政治﹑文化﹑军事和经济上都存在着很大的互动性。从字母的发展可以知道﹐欧洲字母源至古希腊﹐之后经过意大利半岛上的罗马人改良为‘拉丁’字母后﹐再假手罗马帝国的军事﹑政治﹑宗教和文化扩张而传遍了欧洲大部份的地区。就语言在英伦列岛的发展而言﹐英格兰曾经受

七大方言分别是指

七大方言分别是指官话、赣语、吴语、湘语、粤语、闽语、客家话。也有人把中国汉语划为八大方言、九大方言。其实,我们所说的“八大方言”、“九大方言”都是指汉族方言,如果加上少数民族的语言,中国的方言还可以划得更多、更细。如八大方言就,把闽方言分成了两种不同的方言,闽南话和闽东话。 中国七大方言 ?粤语?赣语?北方话?闽语?吴语?客家方言?湘语 目录 官话 赣语 粤语 吴语 闽语 湘语 客家话 展开 官话 赣语 粤语 吴语 闽语 湘语 客家话 展开 编辑本段官话 概述 以北京话为标准,中国大陆使用人数超过70%,通行于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分县市。 分布情况 (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及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及河南(除信阳地区)六省。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2)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区。

(3)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重庆三省一市及湖北大部分。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淮河中下游,包括湖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沿江地区。 此外,晋语在山西大部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及南部、河南北部、内蒙古中西部使用,以太原话为代表,有入声韵。其白读系统与典型的官话截然不同。有不少学者将其归于官话,有人认为应当独立,不过晋语与其它官话的差别比起闽语中相邻两县甚至两镇的差别都甚小。 编辑本段赣语 概述 赣语又称江右语,是汉藏语系汉语族下的一门声调语言,为中国日常生活中主要运用的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主要通行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湖北东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的西北部等地区,是该些地区事实上的公用语。使用赣语的人口在6000万,约占中国人口的6%左右,世界排第三十位。 起源 赣语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到吴城文化,江西在上古时期曾经有过“干越国”和“艾国”等非华夏族国家。史载干越国在春秋时期为吴国所灭,其中心地带可能位于今余干一带,而艾国则位于今修水、武宁一带,后其被楚国并吞。至春秋时代,江西地方经常被称为“吴头楚尾”,是因为江西曾迭为吴、楚、越的争雄之地。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公元前306年楚灭越。处于“吴头楚尾”的江西和各方都有大量关系,而赣语中至今依旧保存著一些很有特色、很常用的古吴语和古楚语词的积淀,西汉扬雄在其著作《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中,提到“南楚”方言达85次,其中单言“南楚”、不并引其他地名有42次,提到“南楚之外”、“南楚之南”10次。而《史记·货殖列传》中则注明道:“衡山、九江、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同时,《方言》中提及的吴越、吴杨越、吴楚等地亦被认为包括江西的部分地区,该时期的江西话[span]是似吴类楚的一种独具特色、有别于周畿雅言的语言。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南下。据《淮南子·人间训》所载:“其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用来对付当时福建的东越与广东的南越的两支军队给江西带来了部分的中原人。 汉高帝初年(公元前202年),汉朝在江西设置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因此而得名),郡治南昌,下辖十八县,管辖区域遍布今江西四方。豫章郡人口由西元2年的将士35万余人猛增至公元140年的167万余人,净增近132万人。在当时中国一百多个郡中,豫章郡的人口名次由53位跃居第四位。在扬州的六个郡中,由第五位跃居第一位。当时,扬州总人口的

现代汉语练习 第1章 绪论(附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汉语作为一种语言,具有一切语言共有的属性。从结构上说,语言是以,以,以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2、汉语从结构上说,它是一种;从功能上说,它是 3、现代汉语有和两种不同的形式。是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 4、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又叫,它以为,以为,以为的普通话。 5、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族早在先秦时代就存在着古代民族共同语,在春秋时代,这种共同语被称为,从汉代起被称为,明代改称为。到了现代,即辛亥革命后又称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则称为。 6、汉语方言大致可以分为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闽方言、、、、、。 7、汉语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另外五种是语、语、语、语和语。汉语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8、广义的现代汉语包括现代汉民族使用的和方言。 9、我国20世纪的三大语文运动是、、。 10、是在2000年10月31日由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并于起实施。 11.卢戆章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拼写方言的拉丁化拼音方案。 12、在俗文学中,民歌、传说和民间故事是和最强的文学样式。 13.方言有双重含义,一般所说的方言,主要是指。 14、客家方言以为代表,海南岛属于方言区。 二、选择题(带﹡的为多选) 1、汉语方言之间的差异,突出表现在()方面。 A、语音 B、词汇 C语法D、词汇和语法 2、现代汉语书面形式的源头是() A、文言文 B、官话 C、白话 D、近代汉语 3、就与普通话的差别来说,七大方言中()与普通话距离最大。 A、吴方言 B、闽、粤方言 C、湘、赣方言 D、客家方言 4、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主要方式是() A、形态 B、虚词C词序D、虚词和词序 5、通行地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方言是() A、北方方言 B、吴方言 C、湘方言 D、粤方言 6、现代汉语词汇中占绝大多数的是() A、单音节词 B、双音节词 C、三音节词 D、多音节词 ﹡7、现代汉语方言大体可分为官话区和非官话区两大类,下列方言属非官话区方言的是() A、济南话 B、长沙话 C、昆明话 D、南昌话 E、苏州话 8、普通话的语法规范是() A、规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 B、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 C、典型的现代白话文著作 D、典范的现代白话文法 ﹡9、不属于联合国工作语言的是() A、西班牙语 B、意大利语 C、葡萄牙语 D、阿拉伯语 E、德语 10、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和方言的关系是() A、互相排斥 B、互相依存,方言从属于汉民族共同语 C、方言是从民族共同语中分化出来的

汉语方言八大语系

汉语方言八大语系(来自互联网) 在汉族中,因方言求同,而分为八大民系。即北方语、湘语、吴语、赣语、粤语(广府语),微语、闽南语(包括闽南、海南、潮州、雷州四种方语)闽北语和客家语八大方言语系。 一、北方语 习惯上称为“官话”。有东北官话、西北官话、晋话、西南官话等。以北京话为代表,包括长江以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带,四川、云南、贵州和湖北、湖南两省的西北部,广西北部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70%以上。 二、吴方言 吴方言被誉为“吴侬细语”,以苏州话为代表(另一说以上海话为代表,以及经绍兴话为代表)。包括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份(镇江不在内)南通的一部分,浙江省大部份。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8.4%左右。 三、湘方言 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 四、赣方言 以南昌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江西省(东部沿江地带和南部除外)和湖北省东南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2.4%左右。 五、客家方言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南部和北部,广西东南部,福建省西部,江西省南部,及湖南、四川的少数地区,南洋华侨也有一部分人说客家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4%左右。 六、闽北方言 以福州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北部和台湾省的一部分,南洋华侨也有一部份人说闽北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1.2%左右。 七、闽南方言 以厦门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南部,广东省东部和海南省的一部分,以及台湾省的大部分地区。南洋华侨也有不少人说闽南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3%左右。 八、粤方言 以广州话为代表,分布在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和广西东南部。港、澳同胞和南洋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华侨,大多数都说粤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 九、越南方言 汉语共九大语系,其中一个语系在越南,属越南方言。 汉语系(如下图分布)

七大方言

首页 编辑词条 七大方言 1. 北方方言:北京话为标准语(影响力强) 2. 粤方言:广州话为标准语(影响力强) 3. 吴方言:苏州话为标准语,今多以上海话为其代表。 4. 闽南方言:厦门话为标准语,但影响力不强 5. 湘方言:长沙话为标准语,影响力不强 6. 客方言:梅州话为标准语,在广东省的梅州、惠州、河源、龙川、紫金等客语区影响力比较强。 7. 赣方言:南昌话为标准语 1、北方方言 以北京话为代表,通行语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份县市。北方方言分为四个次方言区: (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几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几河南六省。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2)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区。 (3)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及湖北大部份。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中下游,包括安徽、江苏、江西部份沿江地区。 2、粤方言 粤方言,又称粤语,俗称广东话,当地人称白话,英文叫Cantonese,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通行于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广西自治区的东南部,港澳地区及海外华人区。以广州话为代表。粤方言内部被分为4个片,但语音与标准粤语广州话相对来说差别不大。 广东省境内纯粹属粤方言或以粤方言为主的县市有47个,占全省面积的1/3以上,即广州、佛山、肇庆、江门、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东莞、顺德、龙门、佛冈、增城、从化、花县、清远、连县、阳山、连山、怀集、广宁、四会、三水、高要、云浮、高明、新兴、鹤山、封开、郁南、德庆、罗定、阳春、阳江、信宜、高州、化州、吴川、台山、开平、新会、恩平、斗门、香港、澳门。此外,惠州、韶关、湛江、海丰、博罗、惠阳、惠东、仁化、乐昌、英德、宝安、电白、遂溪、海康、徐闻、廉江等16个县市也有部分地区讲粤方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行粤方言的县市有23个,即南宁、横县、贵县、桂平、平南、藤县、梧州、玉林、北流、容县、博白、陆川、钦州、合浦、浦北、灵山、北海、苍梧、岑溪、昭平、蒙山、贺县、钟山。此外,海外华侨及华裔中以粤方言为

西安到阆中旅游攻略

西安到阆中旅游攻略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西安到阆中旅游攻略》的内容,具体内容:西安和阆中都是闻名胜地,今天我给大家带来西安到阆中的旅游攻略,希望大家会喜欢。西安,一座秦岭脚下、渭水之滨的千年古都。俗话说"陕西的黄土埋皇帝清雅恬静,与宽阔大街并存的僻巷小径;巍峨壮丽,耸入云端的古建高塔;松柏掩影,庄严肃穆的名刹古寺;从宋代开始建置的中国古代碑石精华荟萃之处碑林;明代的钟鼓楼;明代古城墙等众多 的风景名胜构成了西安古都旅游区以及文化古迹的旅游特色。陕西旅游团/陕西西安旅游 (二)骊山风景名胜旅游区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西安市东30公里的临潼县,由骊山、华清池、秦始皇陵、秦兵马桶博物馆一、二、三号坑、秦陵地宫模拟馆、临潼博物馆、鸿门宴遗址等游览点组成。旅游区内的秦始皇兵马俑制作于2000 多年前的秦代。以体型高、制作精细、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年代久远、雄伟壮观而闻名国内外。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成为中国十大名胜之一,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内还开展了文物考古旅游、温泉疗养旅游和休闲度假游。 (三)长安古寺庙旅游区 位于西安市长安县境内,以名刹古寺众多而闻名。佛教八大宗派中的法相、净土、律宗、华严四大宗派的开山祖师和发展地都在长安。区内有佛教寺院40多座,著名的有唐玄奘墓地兴教寺,中国佛较净土宗发源地香

积寺,中国佛教密宗发源地大兴善寺和对日本佛教颇有影响的青龙寺等寺院。 (四)华山旅游区 西岳华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西安东120公里的华阴市南。北濒黄河、南依秦岭,奇峰突兀、巍峨壮丽,以"险、奇、峻、绝、幽"而名冠天下。旅游区内著名的景观点有玉泉院、青柯坪、回心石、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长空栈道和东、西、南、北峰。东峰观日出已成为旅游者所喜爱的观光游览活动。 阆中 阆中,不过弹丸之地,既没有极具现代气韵的通衢大道,也未能挥洒出现代都市宏大朗阔的气象,抑或不具备一座城市现代性象征的理性内涵。但就是这样一座偏居西南丘陵深处并不奢华的小城,你一走进它的怀抱,立刻便被它独特的历史气象和深蕴于这种气象中的文化韵致所浸润。这里不仅有三国猛将张飞镇守一方的英勇故事流传千古和保宁醋的盛名,更重要的是由于它特有的部分古代建筑完好无损地保存至今。这无疑是一份甚为厚重的文化遗产,也是阆中因此荣耀并为外界称道的关键所在。 1、坐黄包车游古城,邂逅那股浓浓的复古情怀 长长的青石板路通向远处,两旁街铺的店铺上飘动着蓝色的酒幡,深巷里大户人家厚重的木门上挂着红灯笼......阆中老城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像是电影里民末清初的情景再现,走在这里总让人产生时空倒错的感觉。古街上跑来跑去人力三轮车就是黄包车,坐在黄包车上,感觉自己是穿着青衣长衫的儒雅先生,或是穿着旗袍的纤秀女子,两旁的街景掠过眼前,

汉语的地域分支——方言

汉语的地域分支——方言 汉语的地域分支——方言 汉语口语在不同地域的分歧是相当大的。从大的范围上说,北京话、上海话、广州话等从口语上无法互通;从小的范围上说,汉语“十里不同音”,浙江、福建甚至出现一个县有十数种不能互通的汉语的现象,即使在号称“相对统一”的北方方言内部,亦因为地域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口音差异。但汉语又具有文字和使用者的高度统一性,这与世界上的大多数语言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 独立语言与方言的区别划定,除考虑语音上的通话度外,语音上的源流、语法、词汇、书写系统,甚至使用者的认同感、政治因素,都是很重要的判断依据。因此,关于汉语是单语还是多语合集的问题,基于语言学特征的不同侧重点,或者仅仅是基于不同的政治诉求,其回答可能会并不相同。目前绝大部分汉语使用者还是认为不同地域的汉语是汉语不同的方言。 总体而言: 在语言学者中,中国大陆的学者较多地使用“方言”一词来形容对相互有差别的汉语,而大陆以外的学者,部分人认为汉语内部只存在方言,部分人则认为汉语内部可分解成多种独立的语言; 在操汉语的非语言学人士中,由于汉语传统习惯用词的影响,绝大多数人都是用“方言”来形容相互有差别的汉语,尽管其中的部分人意识到汉语内部的差异不亚于一些语族或语支的内部差异;部分对语言学有一定了解且赞同“独立语言论”的人士,以及部分有特定政治诉求的人士,则支持视汉语为是多种独立语言的集合。 此外,在个别的语言学中文2出版物中,还存在“汉语语族”的说法。不过这种说法仅见于诸如介绍汉藏语系的总概中,并没有专门的论文来讨论。事实上,尽管语言学界对汉藏语系的构成有争论,但都同意将汉语定为汉藏语系之下的相当于“语族”地位的一门语言。从这个角度上说,可以认为汉语和汉语语族只是形式上的差别。或者定位为汉语族——汉语支——汉语,汉语族下只含一个语支汉语支,汉语支下只含一个语言汉语。 汉语方言 汉语所包含的语言种类问题,在语言学界颇有争议。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汉语只包括汉语一种语言;另一种观点认为汉语包括闽语、粤语、客语、吴语、赣语、湘语等语言。中国国内的学者多数支持前者,而中国以外尤其西方多数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支持后者。支持后一种观点的人认为汉语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而是一簇相互关联的不同语言;支持前一种观点的人则将闽语、粤语、客语、吴语、赣语、湘语等列为汉语方言。 语言学家根据汉语方言的不同特点,把汉语划分为七大方言。在这七大方言内部,仍存在不同的次方言区。有时这些次方言区内的使用者也不能相互理解。在不同的方言区的人的语言意识也有一定的区别。例如,一个使用粤方言的香港人可能会感到与操台山话的广东人有很多共同点,虽然他们可能不能相互理解。 在地理上的方言分歧也是很明显的。在华北官话、西北官话或者西南方话地区,相隔几百公里的人一般可以相互理解,但某些地区语音和词汇的变化也是很大的;然而在中国南方的许多地区,尤其是山区,例如福建,相隔只有十公里的当地居民也许已经不能互相理解了。 官话,或称官话方言等:指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区、湖北大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北部、江西沿江地区、安徽中北部、江苏中北部所使用的母语方言。官话大致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华北官话分布在北方东部,以北京话为代表,

现代汉语考卷绪论部分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普通话是__________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又是国家法定的__________。 2、广义的现代汉语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 3、方言是_ ________的地方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民族共同语是在__ ________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在_________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_________有着特殊的地位。 4、现代汉语有___________和__ ________两种形式。 5、汉族早在先秦时代就存在着古代汉民族共同语。在春秋时代,这种共同语被称为 ______。从汉代起称为,明代改称为______。到了现代,即辛亥革命后,称为 __________。新中国成立以后,则称为__________普通话。 6、汉语方言的差异性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其中________差异最大, ________的差异次之,的差异最小。 7、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将现代汉语方言分为了北方方言区、吴方言 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区又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个次方言区,武汉属于北方方言中的_____________次方言区 8、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当前语言文字工作中最重要 的两项工作。 9、普通话是以____________为标准音,以____________为基础方言,以____________为语法规范的____________。 10、现代汉语课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课,系统地讲授这门课为学生 将来工作、工作和工作打好基础。 11、普通话水平测试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推广普通话工作逐步走 上、、的重要举措。 二、是非判断题 1、方言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是独立民族之外的另外一种语言。() 2、推广普通话,以方言的消亡作为前提,从而消除不同方言的隔阂。()

广东省汉语方言概述

广东省汉语方言概述 一、广东汉语方言形成的历史过程 广东是个汉语方言情况复杂的省份。汉语七大方言,在广东通行的就有三种:粤语、客家话和闽语,而且粤、客两大方言的中心都在广东。此外,粤东、粤西和珠江三角洲还有一些属于北方方言的军话点,粤北一些乡镇通行若干种归属尚不清楚的“韶州土话”。广东汉语方言的这种格局,是中原汉族居民在向南迁移中语言分化而形成的。 汉语自古存在着多种方言。龙山文化时期,黄河流域发生了一场“夏语化”运动。这场运动以中原为中心,在空间上向周围、在时间上向后世扩展,到西周时,便形成一种以夏语原产地——秦晋一带的方言为标准音的“雅言”。而在西周以前,广东仍属“百越之地”。“百越”是个音译词,又作“百粤”,系古代南方土着的统称。“越(粤)”意为水或海,“百”意为人或族。“百越”就是“越人(粤人)”,意为水上人家或居住在海边的人。东周时期,“百越”各部落被划入楚国的版图。然而,由于有五岭这座屏障阻隔,能够进入岭南的楚人实际上极少。不管是中原的“雅言”还是楚国的方言,在岭南并不通行。当时岭南各个土着部落所使用的语言,与太平洋各岛屿的“南岛语”(又称“马来—波利尼亚语”)同出一源。例如上述“百越”一词,其修饰语素置于中心语素之后,这正是南岛语在构词法上的特征之一。因此,古百越语不属于汉语任何一种方言,它跟汉语没有亲缘关系。 秦灭楚之后,南征百越之地,在“西瓯”即漓江、贺江和西江交汇处一带遇到顽强的扺抗,相持6年之久。“西瓯”土着善水战,屡败秦军,杀其统帅屠睢。为了保证大军的增援以及粮草的运送,秦军在湘江与漓江上游之间开凿灵渠,形成一条“湘桂水道”。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占领“百越”之地,设置南海、桂林、象三郡,并征发原六国的逃亡者以及赘婿、贾人为“垦卒”,迁至岭南。为便于对岭南的控制以及迁徙的顺利进行,秦始皇三十四年又在潇水与贺江上游之间的富川修通一条新道。此后,“湘桂水道”和“富川之道”便成为中原汉人进入岭南的两条主要通道。由这两条通道进入岭南的“垦卒”,便是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汉族移民,他们首先将中原的“雅言”传人广东。 秦末,中原战乱,南海郡尉赵佗趁机幷吞桂林郡和象郡,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 (今广州市)。南越国从丞相以下的官员都由土着担任,南越王赵佗本人也穿土着的服饰,操土着的语言,将自己异化成土着以便于统治。可见当时番禺一带土着势力还比较强大,汉族移民很少,汉语还未通行。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南越国,将岭南分为九郡(后改为七郡),又设“交趾刺史部”监察各郡,“交趾刺史部”治所最初在赢 (今属越南),不久便迁至广信(今广东封开县及广西梧州市一部分)。广信是新设的苍梧郡郡治,处于漓江、贺江与西江汇合之处,扼西江之要冲,沿江向东可扺番禺,溯江向西可扺南宁,向北则可通过漓江、贺江经湘桂水道或富川新道直扺中原,交通较为便利。早在秦朝军队征讨岭南之时,这一带曾发生激战,原有土着因扺抗失败,有的被杀,有的逃散,于是成为汉族移民聚居之地。西汉末年,王莽乱世,因避乱而迁居广信一带的汉族移民更多。据统计,西汉时苍梧郡有24379户,人口14万人;到东汉增至111395户,人口46万人。这个地区人口激增,显然是汉族移民定居的结果。东汉撤“交趾刺史

佛教与中国寺庙

佛教于中国寺庙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专业班级旅升本12—2 姓名XXX

佛教与中国寺庙 一、佛教的产生与发展 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姓乔达摩。约生于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君主净饭王之子,母亲摩耶是天臂国国王的女儿。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译为“释迦族的圣人”。 按照当时的风俗习惯,摩耶临产前,要回娘家。行至国都外蓝毗尼花园,在一株婆罗树下小憩时,生下了悉达多。产后7天,摩耶去世,悉达多由姨母养育长大。 悉达多少年时代,时常流露出悲天悯人的情绪。他看到世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受到病、老、死的痛苦折磨、就深深地陷入沉思之中,思索如何解脱人生痛苦这一命题。有一天,他从一位沙门(出家修道者)那儿听到出家修道可以摆脱生、老、病、死的道理,便萌发了出家修道的想法。悉达多的表现引起了净饭王的不安。17岁一说16岁)时,净饭王让他和邻国善觉王之女耶输陀罗成亲,并且修建及其奢华的寒、暑、温三时宫殿,挑选了一批美女侍奉,企图拴住他的心。 但是,净饭王这些做法丝毫动摇不了悉达多出家修行的决心。29岁(一说19岁)那年,他毅然抛弃了王位和财富,离别了妻儿,前往深山旷野寻师问道。可是,那些学者的学说,都满足不了悉达多的要求。 失望的悉达多放弃了参学生活,独自在迦耶山选择了苦行生涯,希望通过这条途径获得自身的解脱和觉悟。 经过六年坚持不懈的苦行生活,结果仍是一无所获。他认真的进行反思,领悟到苦行无益,决定另行寻觅一条能过获得解脱、澈悟人生真谛的道路。他来到附近的尼连禅河,用河水冲洗干净满身的积垢。喝了一位牧家少女贡献的鹿奶,恢复了体力。在附近的毕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沉思静虑。并且立下誓言:“我若不证得正觉,终不起此座。”经过7天7夜(一说是49天)的冥思苦想,终于廓然觉悟,洞彻了宇宙和人生的真谛。是年,释迦牟尼35岁(一说是30岁)。 释迦牟尼首先在波罗奈斯城的鹿野苑,为桥陈如、阿舍婆誓、摩诃跋提、十力迦叶、摩男俱利等5人布道说法,这就是佛经所指的“初转法轮”。陈桥如等五人成为释迦牟尼最早济度的僧侣,佛教的第一个僧迦集团也随之产生。 为了实践悟道后立下的志愿,此后的数十年间,释迦牟尼席不暇暖,沿着古印度商道传教说法。足迹踏遍恒河两岸,把佛教的种子洒遍印度各地。 释迦牟尼80岁涅槃于印度拘尸那拉城外。 释迦牟尼说法时,由于没有文字的记录,佛教教义只能依靠他的弟子们记忆、背诵,耳口相传。因此,当释迦牟尼涅槃后,哪些是他直接的口述,僧侣们意见相左,时有争论。为了防止佛的遗教失传,释迦牟尼的弟子迦叶在王舍城灵鹫山七叶窟召集了500阿罗汉参加,历时7个月的结集佛经大会。由阿难诵出诸经,优婆离诵出戒律。这是佛教史上第一次大结集。 释迦牟尼实施100多年以后,王舍城的长老耶舍在巡视东印度毗舍离城时,认为当地僧侣求施金钱等做法违反了佛教的教义,于是,在毗舍离城召集了700余名僧侣举行辩论大会。这次大会,史称佛教第二次结集。参加者大部分是有地位的上座部长老,通过了僧侣求施金钱、储存多余食品等十件细微末节的小事为非法。这次结集活动遭到毗舍离城僧侣的一致抵制,他们组织有上万人参加的结

现代汉语习题集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提要 1.语言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体系。 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 2.现代汉语 汉语就是汉民族的语言。现代汉语就是现代汉民族的语言,包括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 3.汉语发展的历史阶段 汉语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无文字记录的“史前时期” ;第二阶段,有文字记录的上古时期,先秦时代;第三阶段,中古时期,两汉到隋唐时代,文 字的应用十分广泛;第四阶段,晚唐至“五四运动”以前,这时期的汉语的与口语结合的书面语言发展十分繁荣。第五阶段,“五四运动”至今,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成熟时期。4.汉语发展的基本特征 (1)地区性的分化特征;(2)超地区性(通用)的整合特征。 5.现代汉语的地位 (1)从使用人口看,是全世界的语言中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2)在国内,现代汉语是法定的“国家通用语言” ;(3)在国际上,现代汉语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语言,是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 6.普通话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7.方言 方言是语言内部的地方变体。方言分化主要是移民带来了语言的分化,其次是交通的闭塞,语言的区域性发展的分化,逐渐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出现了差异, 于是就形成了方言现象。 8.汉语方言分区 汉语方言一般分为7 大方言区:官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闽语。二、强化练习 (一)名词解释 1、语言 2、现代汉语 3、普通话 4、方言 (二)判断改错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书面语和口语的发展是同步的。 3、现代汉语包括普通话和方言,通常说的现代汉语指的是普通话。 4、汉语和汉字是同时产生的。 5、普通话是我国的标准语。 6、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的。 7、现代汉语的方言分区的主要依据是语音。 8、英语和汉语都是联合国工作语言。 9、现代汉语语音在音节上没有复辅音。 10、现代汉语语汇在音节上以单音节为主。 11、现代汉语和英语的修饰语都是用在中心语前面。 12、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就是消灭方言。 13、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为文学语言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14、汉语在先秦时代就有古代的汉民族共同语。 15、白话是在元代产生的。 16、从 1955 年开始,汉民族共同语称为普通话。 17、方言与共同语相比没有完整的系统。 18、汉语各方言之间有同有异。 19、民族共同语和方言是相对立的。

中国八大方言

中国八大方言,看看你说的是哪种鸟语 最近对各地的方言产生了兴趣,到网上搜索了一下才发现原来大家说的普通话居然还不是正宗的国语,郁闷。现在说的国语其实是以前胡人说的语言,古时候的人说的是现在的广东话。黄瓜把搜索出来的结果整理了一下,给大家交流交流。 一、普通话 汉语自古以来有方言同时也有共同语。根据历史记载,春秋时候孔夫子时代管共同语叫雅言。雅言以洛阳雅言为标准。孔夫子有三千多徒弟来自当时的各地,古代也有方言,各地的学生都讲自己的方言,孔夫子讲课的时候怎么能够让来自各地的学生都听得明白呢?因为当时有共同语叫雅言,所以孔夫子在讲学的时候用雅言,这样交际没有什么障碍。 在汉代,共同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管共同语叫做通语。各地讲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语进行交际,这是古代的情况。 晋代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以後,中原雅音南移,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官话逐渐分为南北两支。北方以洛阳雅言为标准音,南方以建康雅言为标准音。洛阳雅言属于中原话,建康雅言属于吴语。主流上以南方的建康雅言为正统。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编著《切韵》,音系为金陵雅音为主,参考洛阳雅音的综合系统,因以南朝为正统政权。隋朝末期,扬州成为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因此,扬州吴音也曾成为南方雅言的代表,但是,没有得到官方语言的地位。 降及唐宋,即使在北方,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差别显著增大了。富丽堂皇的唐诗中,已经采纳了一些当时的口语。唐朝开始,江南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因此江南的苏州吴音也成为南方雅言的一种通行语。由于政治中心在长安,长安话属于中原话。因此,长安雅言也是北方雅言的标准音。到了宋代,汉文更出现了口语化的倾向。著名的大思想家朱熹的弟子所编的《朱子语类》,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朱熹使用宋代口语讲授和谈话的原貌。这证明即使像他那样文化修养很高的士人,尽管还是用古文写作,但平日的言谈,甚至讲授儒家经典,也已经不可能像六七百年前的北方庶民那样,“其辞多古语”,但他作为“读书人”,说的还是洛阳话。及至南宋,首都建在临安,因此,临安雅言也成为标准音的一种。临安雅言属于吴语,但是临安雅言中有很多中原话的痕迹,直至今天的杭州话也有中原话的痕迹。 元代时,首都在大都,因此,大都话也是一种通行语。由于元朝的统治者是蒙古人,不熟悉汉族文化,汉语的通行语继承了宋代的南方雅言。 明代的时候,南京由于战争等动乱,南京话从吴语(南方雅言)转变为江淮官话。明代以南京话为正统,南京话也是南方官话的代表。后来迁都北京,北京话也有一定通行度。明代北京话是在元大都旧北平话的基础上,和移居北京的南京移民的南京话融合后形成,到清代又受到满语的影响。江南的吴音开始以苏州白话为主要代表。吴音继承了南方雅言的地位,并且以当地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中国通行的语言之一。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说:“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则随而俗之。”,吴音最流行的时候,上至士大夫,下至歌妓以说苏白为荣。和官方“普通话”京白相对而言,苏州白话在当时社会地位相当于民间的“普通话”。当时越剧、昆曲、评弹都以苏白为标准音,甚至一开始的京剧都曾使用过苏白。 清代一开始,仍然以南京官话为正统。雍正年间(1728年)清设正音馆,确立北京官话为官方地位。到了19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受到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特别受到日本的影响。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后大力推广日本语的共同语,日本人把日本语的民族共同语叫做国语。国语这个词本来是中国古代一本书的名字,日本人把国语当做民族共同语的名称。19世纪末中国的文化生活发生很大变化,国语这个名词得到传播。由于太平天国的战争,江南经济开始衰落,吴音开始失去了标准音的地

选修作业: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 13级教师教育学院心理学本科班李珂2013100186 佛教自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后,经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酝酿和发展,到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由于唐代独特的社会人文背景为佛教发展提供了“前无古人”的契机,使其很快风靡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不再局限于贵族和士大夫阶层,并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亦达到了它的辉煌。 既然谈到我国佛教宗派在隋唐时期的发展,那就先来谈一下佛教在隋唐时期发展到辉煌程度的原因。其一隋文帝自幼长在佛寺,自然就对佛教有特殊的感情。他认为“我兴由佛法”,所以一生热心兴办佛教事业。在隋朝两代帝王支持下,隋代佛寺有3985所,僧尼236,200人,并形成了天台宗、三论宗和三阶教等宗派。其二唐代大多数帝王自觉扶植佛教。唐太宗虽讲“至于佛教,非意所遵”,表明他个人并不信仰佛教,但他非常重视利用佛教维护自己的统治,特别积极支持玄奘的译经事业。武则天利用佛教为自己改唐建周造舆论,诏令“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瑙服处黄冠之前”,抬高了佛教在三教中的地位。到唐玄宗时,佛教相继形成了法相、律宗、净土、华严、禅宗和密宗等宗派。其三唐代社会各阶层举办诸种法会有流行之势,有些佛教礼仪是印度佛教或西域佛教所没有的。随着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中唐以后出现专为俗人讲经的活动——“俗讲”。另外,还有民间的传教资料——“变文”不断增加。其实,我认为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个原因是隋朝统一全国,南北两地社会的发展渐趋一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沟通。于是佛教南北各家师说也逐渐出现了综合调和、融会贯通的趋势。这就为建立融摄各家之长的佛教宗派提供了条件。同时,原来的佛教学派在安定的社会里有可

汉语方言的魅力

汉语方言的魅力 ——学习汉语方言的感受源远流长的文化赋予了汉语丰富的内涵,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成语更包含了一个传奇故事。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是在近代汉语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与标准音,以北方话与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举个例子:三位同学到老师家做客,一个云南人,一个四川人,一个湖南人。师母做菜时问道:“怕辣吗?”云南人说“不怕辣”,四川人说“辣不怕”,湖南人说“怕不辣”。三个人用的词相同,语序不同,表达出来的意思逐步递进。 在我看来,汉语的奇妙之处不仅体现在词汇和语法的变幻莫测,还在于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各地有各地的语言。 就拿四川话来说:甜不说甜,要说抿甜。苦不说苦,要说焦苦。酸不说酸,要说溜酸。软不说软,要说溜粑。硬不说硬,要说梆硬……值得同情,叫造孽。活该,叫背时。聊天,叫摆龙门阵。便宜,叫相因。好,叫巴适。怕老婆,叫耙耳朵。加油,叫雄起。虚伪,叫假打…… 中国一共有7大方言区:分别是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吴方言(以上海话为代表)、赣方言(也称江西话,以南昌话为代表)、湘方言(也称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代表湘方言)、客家方言(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闽方言(包括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闽东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北方言,以建瓯话为代表)、粤方言区(以广州白话为代表)。他们形成了以地域为区分的独立方言体系。 仔细地观察一下,会觉得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这七大方言区中有六个是在长江以南,而且基本上都是在东南角,而整个广袤的长江北岸地区只有一个方言。那么汉语方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移民,一个是文白异读。 语言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相对平衡的符号系统。我们的巴蜀语言大师流沙河写过一篇文章,叫《蜀人俗语亦雅》。他说,今天四川话中的不少俗语,其实甚为古雅。譬如我们常说一个人散淡闲逸、无所约束为“散眼子”,其实是从庄子的“散焉者”而来。形容一个没有考虑、没有计划的“弗虑弗图”,是从《诗经》而来,比喻一个人处于浑浑噩噩的混乱状的“恍兮忽兮”,是从《老子》而来。川人常食“羹浇饭”却误作“盖浇饭”,其出自梁代顾野王的《玉篇》“……羹浇饭也”。川人今常食的“冒饭”系“泖饭”之误,源出记载《水浒传》本事的《宣和遗事》,所谓“泖饭”,沸水烫熟即食……再比如现在的粤语保留相当多的古词古义。其中的「几时」(何时)、「几多」(多少)可追溯至苏轼的宋词《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观念的转变,交际方式的更新,使各种语言变异现象屡见不鲜,新词新语层出不穷,如“酷毙、的哥、菜鸟、灌水、作秀、T恤、很北京……” 语言既是汉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本身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汉语中蕴藏着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多方面的内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汉语是汉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汉语从古使用至今,依然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无论是时代变迁,还是改朝换代、或者灰飞烟灭的时候,汉字依旧能做到“我自岿然不动”。 在现代社会,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语言,既要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也要通过语言了解别人的思想,尤其是社会交际,更需要通过语言来相互交流。即使今天网络技术已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