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既遂 思考与练习

合集下载

诱惑侦查案件中犯罪既遂与未遂的认定:实务观察与理论反思——以贩卖毒品罪为研究对象

诱惑侦查案件中犯罪既遂与未遂的认定:实务观察与理论反思——以贩卖毒品罪为研究对象

2019年1月第"期总第215期江西警察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POLICE INSTITUTEJan. 2019N o.l Sum.215诱感侦奋棄件中犯罪既遂与未遂的认走:卖务观察与理论反思—以贩卖毒品罪为研究对象张勇(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00)摘要:在诱惑侦查行为合法的前提下,司法判决认定贩卖毒品罪犯罪既遂或未遂时,诱惑侦查情节往往被忽视或被视为无效。

这一司法态度违背了罪责相适应原则、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与司法的公正性相悼以及与刑法的目的和刑罚的目的相悼。

从严打击毒品犯罪的刑事政策和贩毒罪既遂与未遂认定标准在理论上存有分歧等原因是产生这一现状的原因。

在辩证处理刑事政策与刑法之间的关系、统一理论上各种学说分歧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应当以“毒品交付说”作为认定贩卖毒品既未遂的标准;同时,在对存有诱惑侦查案件中贩卖毒品罪的犯罪形态认定时,应一概认定其为犯罪未遂。

关键词:诱惑侦查;贩卖毒品罪;犯罪既遂;犯罪未遂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志码:A―、问题的提出与意义诱惑侦查,是指刑事侦查人员以实施某种有利 可图为诱饵,诱使或暗示侦查对象暴露其犯罪意图 并实施犯罪行为,待其实施犯罪行为时或发生犯罪 结果后,将其予以拘捕。

作为一种秘密侦查措施,诱惑侦查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法学界研究的重点内 容。

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推进,学界已在诱惑侦查的 正当性、合法性标准等方面达成了共识,与此同时,学者们纷纷为科学合理地限制诱惑侦查的滥用提出 了各种路径的程序控制设计方案。

总的来说,诱惑侦 查的理论研究取得了大量突破性的成果,这也为立 法规制与司法适用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然而,在对诱惑侦查法律后果的考量上,目前的 研究全部集中在违法诱惑侦查的救济与追责机制的 建立这一内容上®P][3M,合法诱惑侦查的法律后果问 题却鲜有提及和思考。

国家的职能不是制造而是打 击犯罪,针对违法诱惑侦查的确应当全面预防与惩文章编号:2095-2031 (2019)01-0074-05治以避免无辜之人的基本权利被侵害。

刑法练习题含答案

刑法练习题含答案

刑法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 根据刑法规定,以下哪种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死亡B. 故意放火,致人死亡C. 故意驾车撞人,致人死亡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2. 以下哪种情况可以被视为正当防卫?A.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进行反击B. 为了保护个人财产,对正在进行的盗窃行为进行反击C. 为了保护他人人身安全,对正在进行的暴力行为进行反击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判断题1. 犯罪预备行为不构成犯罪。

(错误)2. 犯罪既遂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完成,但尚未造成严重后果。

(错误)三、简答题1. 简述什么是犯罪的主观方面?答: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

故意是指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过失是指犯罪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或者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

2. 什么是刑法中的“从轻处罚”?答:刑法中的“从轻处罚”是指在法定刑的范围内,根据犯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较轻的刑罚。

这通常适用于犯罪人有自首、立功等情节,或者犯罪行为的情节较轻等情况。

四、案例分析题案例:张某因与李某发生争执,一怒之下用水果刀刺伤李某,导致李某重伤。

张某随后逃离现场,但第二天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行为。

问题:张某的行为构成什么罪?为什么?答: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因为张某在与李某争执过程中,明知使用水果刀刺伤他人会造成他人身体伤害,仍然实施了这一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同时,张某在事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可以视为自首,依法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结束语通过这些练习题,我们可以看到刑法不仅仅是一系列条文的堆砌,它还涉及到对行为人主观意图的判断和对行为后果的评估。

希望这些练习题能够帮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刑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018年司法考试二卷《刑法》练习题答案6【2】

2018年司法考试二卷《刑法》练习题答案6【2】

2018年司法考试二卷《刑法》练习题答案6【2】【模拟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遂是( )的停止形态。

A.过失犯罪B.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C.直接故意犯罪D.间接故意犯罪2.故意的结果犯以( )为犯罪既遂的标准。

A.完成法定的犯罪行为B.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果C.造成发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D.具备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3.甲尾随乙,正欲抢劫乙的钱包时,忽然听到有人叫他的名字,因而未能抢劫乙的钱包。

甲的行为( )。

A.是抢劫罪(犯罪预备)B.是抢劫罪(犯罪未遂)C.是抢劫罪(犯罪中止)D.不构成犯罪4.甲为了抢劫乙而尾随乙,在此过程中忽然听到身后有脚步声。

为避免罪行暴露,甲乃匆匆离去。

其实甲是作贼心虚,他身后根本没有人。

甲的行为( )。

A.不构成犯罪B.构成抢劫罪(犯罪未遂)C.构成抢劫罪(犯罪中止)D.构成抢劫罪(犯罪预备)5.甲为了强奸乙而尾随乙后。

此后,乙于偶然中回头,甲发现乙是男子,因而打消了强奸的念头。

甲的行为( )。

A.构成强奸罪(犯罪未遂)B.构成强奸罪(犯罪预备)C.构成强奸罪(犯罪中止)D.不构成犯罪6.甲尾随乙后,欲强奸乙。

乙于偶然中回头,甲发现乙是其熟人,于是打消了强奸的念头。

甲的行为( )。

A.构成强奸罪(犯罪未遂)B.构成强奸罪(犯罪预备)C.构成强奸罪(犯罪中止)D.不构成犯罪7.甲杀乙,致乙重伤,误认为乙已死,为毁尸灭迹,将乙掩埋。

法医鉴定,乙是因窒息死亡。

甲的行为( )。

A.构成故意杀人罪(犯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B.构成故意伤害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C.构成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D.构成故意杀人罪(犯罪既遂)8.甲盗得某单位价值100万元的汽车一辆,后因害怕法律的制裁而主动将汽车还给该单位。

甲的行为( )。

A.可以不以犯罪论处B.构成盗窃罪(犯罪中止)C.构成盗窃罪(犯罪既遂)D.构成盗窃罪(犯罪既遂),可以参照犯罪中止处理9.甲用枪杀乙。

刑法练习题集前三章答案

刑法练习题集前三章答案

刑法练习题集前三章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C)A. 罪刑法定原则B. 罪刑相适应原则C. 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人人平等原则D. 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人人平等原则、预防犯罪原则2. 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不包括以下哪一项?(D)A. 犯罪主体B. 犯罪客体C. 犯罪主观方面D. 犯罪结果3. 以下哪种行为不属于犯罪预备?(B)A. 购买犯罪工具B. 计划犯罪C. 寻找犯罪机会D. 准备犯罪场所4. 犯罪既遂的判断标准是什么?(A)A. 犯罪行为已经完成B. 犯罪行为已经开始C. 犯罪行为已经造成严重后果D. 犯罪行为已经达到预期目的5. 以下哪种情况不构成犯罪?(C)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B. 盗窃他人财物C. 捡到他人遗失物未归还D. 诈骗他人财物二、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行为可能构成故意犯罪?(ABD)A. 故意杀人B. 故意伤害C. 过失致人死亡D. 故意放火2. 以下哪些情况属于正当防卫?(AC)A. 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B. 为了报复他人C. 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D.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3. 以下哪些行为可能构成共同犯罪?(ABD)A. 两人以上共同策划犯罪B. 两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C. 一人单独实施犯罪D. 一人指挥,多人实施犯罪三、判断题1. 犯罪预备行为不构成犯罪。

(×)2. 犯罪既遂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完成。

(√)3. 正当防卫行为不构成犯罪。

(√)4.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完成。

(×)5. 共同犯罪是指一人单独实施犯罪。

(×)四、简答题1. 简述刑法中的责任年龄划分。

答:根据刑法规定,责任年龄分为完全刑事责任年龄、相对刑事责任年龄和无刑事责任年龄。

完全刑事责任年龄是指16周岁以上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相对刑事责任年龄是指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人,对特定的严重犯罪负刑事责任。

刑法思考题

刑法思考题

刑法思考题刑法概述思考题:(1)刑法的功能是什么?(2)刑法解释的意义何在?(3)举例说明什么是扩大解释、限制解释?你能区分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吗?(4)怎样理解刑法解释与罪刑法定原则的关系?(5)尝试解释犯罪工具、凶器、危险方法、危险物质、淫秽等概念。

(6)比较说明我国刑法的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

刑法基本原则思考题:(1)什么是罪刑法定原则?(2)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论基础是什么?(3)罪刑法定原则的派生原则有哪些?(4)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刑法中是任何体现的?(5)罪刑相当原则的含义是什么?(6)罪责刑相当原则在我国刑法中是如何体现的?(7)讨论:许霆案与罪刑法定原则。

(8)英美是法治国家,为什么可以采用判例法?英美国家的判例法违背罪刑法定原则吗?德、日也是法治国家,为什么不得采用判例法?中国可以采用判例法吗?(9)司法的时间性与空间性能否影响平等性?刑法效力思考题:(1)我国刑法为什么要规定从旧兼从轻原则?(2)如何理解社会危害性的含义、地位?实践中如何分析、把握社会危害性的程度?(3)我国刑法是如何规定属地管辖的?(4)我国刑法是如何规定属人管辖的?(5)我国刑法是如何规定保护管辖的?(6)我国刑法为什么要规定保护管辖权?(7)如何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思考题:(1)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是什么(2)什么是社会危害性?任何考察行为的社会危害性?(3)怎样理解犯罪三大特征之间的关系?(4)怎样理解犯罪的概念与犯罪构成之间的关系?犯罪主体思考题:(1)如何界定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8种犯罪?(2)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是如何规定的?(3)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的标准是什么?(4)什么是国家工作人员?什么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5)什么是单位犯罪?单位犯罪有无特殊主体?犯罪主观方面思考题:(1)为什么说犯罪主观方面是犯罪成立的主观基础?(2)如何认定间接故意中的“任意”?(3)如何把握犯罪过失中的应当预见?(4)什么是犯罪故意?什么是直接故意?什么是间接故意?(5)什么是犯罪过失?什么是过于自信的过失?什么是疏忽大意的过失?(6)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有什么不同?(7)过于自信的过失和间接故意有什么不同?(8)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有什么不同?犯罪客观方面思考题:(1)如何理解“无行为则无犯罪”?(2)哪些结果对定罪有意义?哪些结果对量刑有意义?(3)什么是危害行为?(4)什么是不作为?不作为的成立条件是什么?(5)犯罪时间、犯罪地点的刑法学意义何在?(6)犯罪客观方面包括哪些具体要件,它们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犯罪客体题:(1)犯罪客体与犯罪客观方面有什么不同?(2)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有什么不同?正当行为思考题:(1)正当行为是否符合犯罪构成?正当行为的范围有哪些?(2)如何理解正当防卫所面临的“不法侵害”?(3)对假想防卫案件应如何处理?(4)什么是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5)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有什么不同?犯罪停止形态思考题:(1)故意犯罪过程、故意犯罪阶段、故意犯罪形态三者的关系是什么?(2)预备行为的形式有哪些?如何理解犯罪预备的可罚性?(3)什么是“犯罪未得逞”?(4)什么是既遂犯?既遂犯包括哪几种形式?(5)什么是犯罪预备?犯罪预备的成立条件是什么?(6)什么是犯罪未遂?犯罪未遂的成立条件是什么?(7)如何理解犯罪未遂、犯罪预备中的“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8)如何理解中止的自动性、有效性?共同犯罪思考题:(1)刑法为什么要对共同犯罪专门作出规定?(2)如何把握共同犯罪中的因果关系?(3)什么是犯罪集团?刑法中为什么要对犯罪集团作出专门规定?(4)如何评价我国刑法对共同犯罪人的分类?(5)如何认定共同犯罪人的作用?(6)教唆犯在什么情况下和犯罪未遂产生联系?(7)一般共同犯罪和犯罪集团有什么区别?犯罪集团和犯罪团伙是一回事吗?一罪与数罪思考题:(1)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应该是什么?(2)应该怎样区别想象竞合与法条竞合?(3)持续犯与连续犯有什么不同?(4)举例说明牵连犯的构成特征?(5)举例说明吸收犯的构成特征?刑罚体系思考题:(1)中国的刑种是多了还是少了?是否够用?(2)有必要恢复鞭刑之类的惩戒刑?(3)死刑废立论。

法律硕士民法练习题含答案(一)

法律硕士民法练习题含答案(一)

法律硕士民法练习题含答案(一)1.某甲在一胡同口抢劫一女青年钱包。

抢到钱包后,突然发现女青年是自己的邻居,于是将钱包当面送还给女青年,声称刚才的行为是开玩笑。

某甲的行为是()。

A.犯罪预备B.犯罪中止C.犯罪未遂D.犯罪既遂解析:某甲的行为构成抢劫罪。

抢劫罪属于结果犯,以法定的危害结果是否实际发生作为区分既遂和未遂的标准。

只要犯罪行为对犯罪对象造成人身和财产危害就构成既遂。

本题中,甲已经实施完毕抢劫女青年钱包的行为,其行为实际造成了危害结果,已构成既遂。

虽然事后将钱包还给女青年声称开玩笑,也不能否定其先前的行为,只能作为酌定情节在量刑时予以考虑。

所以,本题应选D。

【答案】D2.误人为兽加以杀伤的,属于()A.目标的认识错误B.手段的认识错误C.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D.行为误差解析:误人为兽属于行为人对目标的错误认识,是事实认识错误的一种。

即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指向的事物的性质和种类的认识错误。

3.正在使用中的公路上的井盖的行为,构成()。

A.盗窃罪B.破坏交通设施罪C.破坏交通工具罪D.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解析:盗窃正在使用中的公路上的井盖的行为,同时构成盗窃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想象竞合犯,应择一重罪处罚。

本案应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

4.王某花8000元钱从人贩子手中收买了妇女钟某,强行奸淫之后,又转手以10000元的价格卖给他人。

王某的行为构成()。

A.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与****罪B.****罪C.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D.拐卖妇女罪解析:我国刑法规定的拐卖妇女、儿童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受或者中转年满14周岁的妇女或者未满14周岁的儿童,或者偷盗婴幼儿的行为。

王某的行为已构成拐卖妇女罪。

根据刑法第240条的规定,其****钟某的行为将作为加重情节在量刑时予以考虑,而不另外定罪。

所以本题选D项。

【答案】D5.某国有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张某,故意指使他人虚报保险事故,并由自己亲自理赔,骗取保险金20余万元与他人私分。

07犯罪形态——犯罪既遂和犯罪预备

07犯罪形态——犯罪既遂和犯罪预备
(二)特征
3.未能着手实行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包括各种主客观因素: ➢ 作案条件不成熟; ➢ 自身能力限制(如突发疾病) ➢ 外部因素的介入(如被司法机关抓获)
刑法理论犯:罪犯形罪与态犯罪构成
三、犯罪预备
(二)特征
3.未能着手实行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自动放弃犯罪预备行为,则成立预备阶段的中止
(二)犯罪未遂的成立条件
1.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是否着手,是与犯罪预备区分的关键。
预备阶段
实行阶段
开始 犯罪预备 着手 犯罪未遂 既遂
刑第法理三论节:犯犯罪罪与的犯形罪态构成
(二)犯罪未遂的成立条件 1.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如何认定某种犯罪行为是否着手? ➢以刑法分则规定的具体行为作为标准 例:使用刀具或枪支故意杀人的着手?
刑第法理三论节:犯犯罪罪与的犯形罪态构成
(二)犯罪未遂的成立条件 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如误以为警察赶到来抓他因
➢ 抑制犯罪意志的原因 而逃离现场,即使实际没有
警察
➢ 抑制犯罪行为的原因 被害人反抗而将犯罪人制服
行为人自认为已经实行终
➢ 抑制犯罪结果发生的原因 了而离开现场,第三人将
(二)犯罪未遂的成立条件 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最主要的区别
弗兰克公式
犯罪未遂:欲达目的而不能 犯罪中止:能达目的而不欲
刑第法理三论节:犯犯罪罪与的犯形罪态构成
(二)犯罪未遂的成立条件 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是指违背犯罪人意 志的,客观上足以使犯罪不能既遂或者足以使 犯罪人主观上认为不可能既遂从而被迫停止犯 罪的原因。

思考练习总结2

思考练习总结2

刑法1不法侵害只能有人形成。

不法侵害具有客观性,不管是故意还是过失,只要发生侵害行为,都是不法侵害。

2是否构成防卫过当的依据是该防卫行为是否明显超过了当时制止不法行为所需的必要限度,且造成重大损失,而不是是否发生在针对严重危急侵害人的人身安全问题。

3着手与否的词语“抢劫中的枪”、‘杀人中的杀四4如果没有说主动还给失主,据为己有就可以推定为是拒不归还。

6侵占罪的对象只能是遗忘物。

将合法占有转为非法占有。

7帮助逃避处罚罪是一个独立之罪。

8教唆犯不可能是实行犯,也不可能是帮助犯。

(在实践中有的教唆犯直接参与犯罪,则直9接转为实行犯,不在以教唆犯论;对于教唆者实行教唆后又帮助的,直接论一教唆犯,因为教唆相对与帮助来说更重,择重处罚。

10共犯的前提是共同故意,只要内容相同即可,不管形式,所以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也可以构成共犯。

11对同一犯罪,不能同时判罚金与没收财产。

对于财产性犯罪,一般为罚金或是没收财产。

12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不得假释、不得取保候审、不得缓刑。

13行政拘留与刑罚处罚性质不同,二者不可相互抵消。

14管制的政治权利与被假释者的政治权利不同之处。

未经有关机关批转,不得行使出版、结社,言论等自由是对拘役的规定;而假释者,如果被剥夺了政治权利,则没有这些权利,如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则还享有这些权利。

15区别交通肇事罪与故意杀人罪,以及二者的转换问题。

16运输假币、出售价币又使用的,数罪并罚。

但购买假币又使用的,不数罪,只是购买假币从重处罚。

17盗用信用卡后使用为盗窃罪,冒用信用卡使用为信用卡诈骗罪。

18区别减刑、假释、缓刑的适用条件缓刑: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等。

(宣告刑),累犯不得缓刑。

安全罪没有禁止。

假释:禁止假释(累犯,暴力犯罪且处十年以上刑罚)减刑:拘役、有期徒刑与无期徒刑。

限制条件:累犯八大类暴力犯罪。

19间谍罪要知道对方是间谍;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的主体不是掌握国家秘密的人。

如果是掌握国家秘密的人,则构成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但如果知道对方是外国人,则构成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20对法无明文规定的受贿又渎职的,以数罪并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甲一天深夜,潜入乙家,窃取了乙的数码照相机一架。

回家后因害怕日后受到法律严惩,又偷偷地把照相机送回乙的家里。

则甲的行为属于()
A 犯罪预备
B 犯罪未遂
C 犯罪中止
D 犯罪既遂
2.王某毒杀其父,其父服毒尚未死亡,王某见其父非常痛苦,急送其父到医院抢救,但抢救无效死亡。

王某的行为属于:()
A 意外事件
B 犯罪中止
C 故意杀人未遂
D 故意杀人既遂
3.甲乘在路上行走的妇女乙不注意之际,将乙价值12000元的项链一把抓走,然后逃跑。

跑了50米之后,甲以为乙的项链根本不值钱,就转身回来,跑到乙跟前,打了乙两耳光,并说:"出来混,也不知道戴条好项链",然后将项链扔给乙。

对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

A 抢夺罪(未遂)
B 抢夺罪(中止)
C 抢夺罪(既遂)
D 抢劫罪(转化型抢劫)
4.药店营业员李某与王某有仇。

某日王某之妻到药店买药为王某治病,李某将一包砒霜混在药中交给王妻。

后李某后悔,于第二天到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