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新写作

新媒体与新写作

在2000以后的新媒体中,我们感觉有着深刻改变的是互联网的出现,在2000年之后互联网就开始在中国普片出现,随着它的出现,出现了许多新的媒体行业,在词汇比如说;微博,QQ 等的出现,正是由于他们的出现,,新的语言出现了,叫做网络语言,继而有出现了网络歌曲,这些多是新媒体环境下的写作语言的变化。

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人们交流的范围在渐渐的扩大,接触了更多的知识,见识也在不断的提高,所以语言的综合化就出现了,在语音方面,也出现了新鲜的说法,比如说“同学”与“童鞋”的这样的发音。

在语法也有了不同的变化,一句完整的话有可能会出现,从英文道中文在到韩文或是日文的改变,这就是语法的改变。

写作风格也在变化,就拿小说来说吧,以前老舍,鲁迅、冰心等小说家的小说与现在的小说,在写作的语言上有着很大的改变与不同,现在的小说更适合现在的快节奏的生活,所以更被年轻的人们接纳。

网络时代写作言语的变异是全面而又深刻的。网络时代文学语言的运用方式与传统文学语言相比也是很独特的。这是网络文化冲击和影响的结果,同时也证明了网络文化强劲的生命力。所以,写作言语的变异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我们还看到:经过变异的写作言语具有一些独特的风格:第一,生动形象。创作者在写作过

程中有意使用生动形象的符号。比如:7456表示“气死我了”,“PMP”表示“拍马屁”,“P”表示“吐舌头”等等。第二,简洁精悍。这一点在体裁和语句方面都能表现出来。第三,幽默诙谐。如:-)普通笑脸。这一特点非常明显。

语言是活的、变化的、一直处于发展中的。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相信那些低级粗俗的网络语言会自然淘汰的,而有生命力的是那些充满活力的、健康的、符合汉语语言习惯和规律的网络语言,毕竟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这个网络时代的反映,同时它也丰富了中国的语言文字。“亲”、“偶”、“神马都是浮云”乃是“什么都是浮云”的谐音,意思是什么都不值得一提。那么“给力”一词究竟从哪来的呢?据说是源自中文配音版本的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画面一开始,师徒历经磨难到达天竺后,却发现所谓天竺只有面小旗子,上书“天竺”二字。悟空不无抱怨地说:“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师。”所谓“不给力”就是形容和自己预想的目标相差甚远。而“给力”自然就是有作用、给劲、带劲的意思了。以及最新流行的“hold”等新媒体——网络流行语,还有“羡慕嫉妒恨”,一语五字,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恨源于嫉妒,嫉妒源于羡慕。对一个人来说,被人嫉妒即等于领受了嫉妒者最真诚的恭维,是一种精神上的优越和快感;而嫉妒别人,则会或多或少地透露出自己的自卑、懊恼、羞愧和不甘,对自信心无疑是一个打击。学到知羞处,才知艺不精,一个人正是透过嫉妒这种难于启齿的情感,才真切地意

识到了自己的不如人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围脖”是微博的谐音,它从去年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并于今年渐入佳境。从唐骏和方舟子的学历门之争,到河北的“我爸是李刚”事件,再到前期的上海火灾的网上直播,微博在几次事件中均表现出其便捷性和实时性的特点,于当今的互联网生活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至于发展到这年头,没个围脖(微博),还真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等等网络语言已成为时尚人士的口头语,它具有时代特征,新鲜而有活力,给人以轻松、幽默的感觉,让人减轻“鸭梨”——压力,放松心情,这是它积极的方面。

同时网络语言的流行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也带来了副作用,它对于初学语言的学生来说,特别是小学生,是个误导,正在懵懂期,又冒出个同音字,意思却令人费解,这样不利于语文的学习。还有老年人理解起来也较困难。谈到写作,艺术来源于生活,那么文学当然也离不开生活,写作语言也随之悄悄地变化,我认为网络语言作为大众主流,当然得融入到现代文学中来,但只能作为调味剂,难登大雅之堂。

当然新媒体的出现在给予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由于传播的媒介变的广泛和时效性强了,低俗的暴力黄色文化也同样会乘虚而入,借助新媒体的媒介大肆的泛滥,以及其他一些不利于文化先进性建设的事件的发生,这就需要国家在利用好新媒体的同时要监管好,维护好我们的文化环境。这样新媒体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越来越多的受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