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城市城市设计分析

合集下载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山水城市”是一种城市设计理念,旨在将自然山水融入城市环境中,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和人文氛围的城市空间。

在城市设计中,实践“山水城市”理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和实施。

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将山水资源纳入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

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利用和保护山水资源,将山水融入城市的整体布局。

城市布局可以沿着山脉或河流延伸,形成长线性的城市形态;通过合理规划绿地和水系分布,创造出多样化的城市景观。

要注重山水资源的保护,例如保护水源地、湿地和自然林地等,保持山水的生态功能。

要在城市设计中注重营造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建筑和空间形态。

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运用自然材料和自然元素,营造出与山水相融合的建筑风格。

在建筑物的外立面和室内装饰中,使用木材、石材等材料,以及借鉴自然景观的设计元素,如山石、瀑布、湖泊等,使建筑与周围的山水环境相互融合。

城市空间的设计也应注重自然和人文的结合。

可以通过设置公园、广场、步行街等人文空间,与自然景观相呼应。

这些空间的设计可以借鉴自然山水的元素,如绿色植被、水景、景观雕塑等,打造出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

要注重活动空间的设置,为居民提供户外休闲和娱乐的场所,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的交通和基础设施设计也应与“山水城市”理念相协调。

在交通规划中,可以设置风景道路、山地自行车道等,将城市的交通系统融入自然山水景观中。

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应注重与自然环境相协调,避免对山水资源的破坏。

在建设水库、水电站等水利设施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努力减少对山水资源的影响。

要注重“山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设计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可以运用生态技术和低碳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要注重培养居民的环保意识,提倡绿色出行和生活方式。

只有做到“山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城市真正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地方。

山水城市案例总结

山水城市案例总结

“山水城市”理念最早是由钱学森先生在1990年7月31日给北京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的信中提出的。

钱学森教授提出,山水城市概念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诗词、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与现代城市建设结合起来。

苏州的网师园,位于长长的、窄窄的小巷内,犹如抒情诗中的一串含蕴丰富的省略号,其意义表示: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富者我不攀,贵者我不顾,故“轩车不容巷”宋代大诗人苏轼对竹子情有独钟,“无竹使人俗”,王献之的“不可一日无此君”,因为竹子代表气节高尚;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这些植物都寄托了园主人的人生态度,即与世无争,自我清高,自在逍遥。

山水城市的含义有两层,一是从大的环境看,指那种依山傍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的城市,这些城市的建设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如依山造林,为城市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修渠引水,为城市提供生活用水又可以提供景观用水和一些水景的建设;而对于中国国土上的大部分城市来说,大多位于平原地区,没有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在这些城市中建造山水城市只能从第二层含义出发。

第二层含义是从小的环境看,指的是在城市中的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等比较小的范围内进行的环境景观的建设,主要是学习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以人工建设为主,模拟自自然中的山水,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古典园林的建造对于绿化是非常重视的,园林各要素的分配是:“一分屋,二分竹,三分水。

”勒柯布西耶设计的萨伏伊别墅:“占用了大自然一片绿地,就要在屋顶上还给大自然一片绿色”2006年6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中国城市环境保护》报告指出:我国城市环境出现三大新问题:一是城市环境污染边缘化日益显现;二是城市机动车污染更为严峻;三是城市生态失衡不断严重。

“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壮”“城得水而灵”“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

永康市溪心片区城市设计浙江省永康市是县级市,隶属于浙江省地级市金华市,位于浙江省中部的低山丘陵地区。

马岩松山水城市设计理念资料

马岩松山水城市设计理念资料

马岩松:让中国城市寻回“山水”精神马岩松:让中国城市寻回“山水”精神建筑设计师马岩松提“山水”并不是想复古,而是力图超越技术层面的各种概念,去追求人和自然之间精神性的东西。

“一个没有思想的建筑师让开发商难受,一个有理想的建筑师让开发商更难受。

”谈及与建筑事务所MAD创始人马岩松的合作,开发商骏豪地产集团董事总裁张辉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

双方合作的大型综合项目“中央公园广场”今年4月刚刚破土动工,选址北京市朝阳公园南岸的黄金地段,计划于2016年落成。

该项目是“有理想”的马岩松对其正在坚持探索的“山水城市”理念的一次重要实践。

在MAD的主页上,对此项目有如下描述:“通过人工与自然景致的和谐营造,探索现代都市的人居理想。

”在其设计示意图上,能看到一片形似山峰、高低错落的建筑群,造型迥异于棱角方正的传统高层建筑,在北京东部高楼林立的天际线上,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今年39岁的马岩松,已是国际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建筑师之一,也是各类国际项目、论坛展览和学术交流的常客。

他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获建筑学硕士及Samuel J.Fogelson优秀设计毕业生奖,毕业后曾在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和纽约埃森曼建筑事务所工作,2004年回到中国创建了自己的北京MAD建筑事务所。

2006年,马岩松参与加拿大多伦多ABSOLUTE超高层国际竞赛,拿出一个完全隐匿了刚硬笔直的线条、在不同高度进行不同角度旋转的设计方案,意在使不同高度的楼层对应的景观各异,强调阳光和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表达出都市人对自然的憧憬,一举中标。

这次成功,使他成为首位在国际上赢得重大标志性建筑设计权的中国建筑师,从此蜚声国际。

这栋大厦因线条柔美,后来被人命名为“梦露大厦”,相继包揽了“2012年度全球最佳摩天楼”(全球房地产调查机构安波利斯[EMPORIS]评)、美洲地区高层建筑最高奖(世界高层建筑与人居环境委员会[CTBUH]评)等一系列国际奖项。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山水城市理念是指将山水与城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合理利用自然景观和水资源,打造宜居、宜游的城市环境。

在城市设计中实践山水城市理念,可以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文化内涵和居民的幸福感。

以下是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理念要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和地形条件。

利用山地、河流、湖泊等自然资源,打造城市绿地、公园和景观带,形成城市绿色生态系统。

通过保留和改造山体,打造城市公园和森林公园,提供休闲和生态功能。

利用水资源,打造城市河道和湖泊,形成景观水域和水景带,增加城市的美丽程度。

这样的设计能够增加城市的景观吸引力,提供居民和游客的休闲场所,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山水城市理念要求在建筑设计中体现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融合。

通过建筑造型、园林景观和绿化覆盖,将城市建筑与周围的山水环境相融合。

在建筑设计中利用地形起伏和山体作为建筑的一部分,创造独特的建筑风格,增加城市的标志性和文化内涵。

在建筑周围营造宜人的园林景观,通过种植花草树木,打造城市的绿色景观。

这样的设计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加居民与自然的互动,促进城市的人文发展。

山水城市理念要求在交通规划和设计中注重景观保护和绿色交通。

通过合理规划交通路网和交通设施,减少对自然景观的破坏。

通过建设生态桥梁和地下通道,减少对山水环境的干扰,保护自然景观的完整性。

推广绿色出行方式,鼓励居民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减少机动车使用,降低交通污染和噪音污染。

这样的设计能够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增加居民出行的便利性,同时保护城市的自然景观。

山水城市理念要求在城市管理和保护中注重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山体和水体的保护。

加强土地开发和利用的限制,控制城市的扩张,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推广节水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这样的设计能够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浅析以历史情感为核心的设计理念--以马岩松的“山水城市”为例

浅析以历史情感为核心的设计理念--以马岩松的“山水城市”为例

浅析以历史情感为核心的设计理念 --以马岩松的“山水城市”为例摘要: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生活里,人们似乎都只关注文化中的那些具有实质性的东西而忽略了精神,但那些容易被忽略掉的内涵反而才是让文化称之为文化的灵魂所在。

马岩松,作为希望他人称呼自己为对历史有情感的建筑师,则用其具有灵动感的建筑语言,给人们展示了文化在建筑中保留和展现的新方法。

将“山水城市”概念,和具有人文精神的,自然功能性未来城市设计理念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带有韵律感的狂想,为中国的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马岩松建筑设计历史情感山水城市设计理念前言:以历史情感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其实换句话说就是将原建筑的文化内核融合在新生建筑中。

在抽象层面上来看,那些在历史的沉淀中保存下来文化内核就是“新”物质,马岩松也不过是在“新”上加新,用其“山水城市”的概念为历史代言,传达历史的感情,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带入到设计中,为建筑提供新思路,新形式。

尽管在部分人看来,马岩松的一些建筑太过于空想,是不能在现实生活中被准确地表现出来。

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在马岩松的设计中,那些充满韵律的线条,能真真实实地让人们在无意识中进入中国特有的“美”的空间内。

一、以历史情感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在北京胡同长大的马岩松,像是被北京的人文精神所雕刻的人。

在那种生活环境和氛围的影响,使其对历史沉淀中形成的文化有着特别的感情。

在马岩松看来,正是因为那些古代的哲学理论以及生活背景的存在,才使得这个城市有了独特的韵味。

这种理念和Thomas Heatherwick的“本土概念[1]”设计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以文化来编写建筑的基因。

在Thomas Heatherwick看来,“不管是国外设计师的作品还是本土设计师的作品,一定要与本土的文化形成某种对话,这样的建筑才是有生命力的[1]”。

此外,中国建筑大师何镜堂的“两观三性”的理念在实质上也是同样的想法:建筑要集合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一体。

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

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

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是指在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借鉴中国古代的山水画理念,以自然的山水景观为核心,将城市与自然融合,营造出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

这一理念注重保护自然环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旨在打造出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城市。

首先,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注重在城市规划中融入自然元素。

通过将自然景观融入城市空间中,城市不再是冷冰冰的混凝土森林,而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

可以利用水体、绿地、山丘等自然元素来打造城市景观,例如,在城市中心设置一个大型公园,用绿地、花坛、湖泊等自然元素来构建城市的“绿心”,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其次,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和对自然的尊重,争取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

可以通过开辟自行车专用道、建设生态廊道等措施,鼓励和促进人们与自然互动。

同时,在建筑设计中,也要注重提升建筑环境的绿色性,采用可再生材料、节约能源的技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此外,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强调文化传承和创新。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遗产。

可以通过修复和保护传统建筑,打造古朴和文化底蕴浓厚的街区;同时,也要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传统文化,鼓励民众参与到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保留和传承当地的文化特色。

最后,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注重提升城市的可持续性。

城市规划和建设要考虑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采用环保、节能的技术和材料,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可以通过建设太阳能发电设施、雨水收集系统等来减少对能源和水资源的依赖,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并提高城市的整体品质。

总之,山水城市方案设计理念是一种注重自然、人文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

通过融入自然元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以及提升城市的可持续性,可以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宜居的城市环境。

这一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第一,注重景观设计。

山水城市最大的特点就是充满着自然美景,景观设计成为了主要的设计内容。

在建设中,注重自然元素的引入和完美融合,打造出真正属于城市的美景。

以福建龙岩为例,近年来,该城市大力推进“山水之城”主题旅游开发工作,通过景观值得、旅游资源整合、特色产品开发、旅游宣传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和政策,不断强化城市旅游、文化和生态优势,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玩。

采用“秀水碧山”、“临屏纳翠”、“以山为城、以水为脉”等不同的“山水城市”理念,让城市披上了绿意,成为宜居宜游的城市。

第二,重视环境保护。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环境污染、垃圾囤积等问题已经成为了发展城市的障碍。

采用山水城市理念,强调环境与生态系统联动发展,使城市和自然形成一体化,克服城市环境污染和垃圾囤积等问题。

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该地区采用“志向天津,面向世界”的城市发展思路,重视环境保护与建设。

在第三届全球数字城市联盟(UTC)大会上,天津滨海新区凭借先进的数字城市技术与生态绿化建设,获得“全球数字城市示范片区”称号。

其中,以数字化的城市环境管理系统和丰富的生态景观为基础,以生态修复和植物覆盖率提高为主要目的,使得滨海新区成为了一座美丽而宜居的城市。

第三,注重文化传承。

山水城市的建设,不仅关注城市环境的建设,也注重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

总之,“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不仅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发展,也关注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只有将这些因素有机地融合,才能让城市成为一个宜居、宜游、宜居的宜人之城。

以此作为设计的基础,可以创造出真正舒适、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山水城市是一种将自然山水与城市融为一体的城市设计理念。

它通过保留和利用城市周边的山水资源,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空间。

山水城市理念是对现代都市化进程中对自然环境的挑战的一种回应,是对传统城市规划模式的一种改进和创新。

山水城市理念的实践方法有很多,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保留和开发自然山水资源。

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保留河流、湖泊、湿地和绿地等自然山水资源,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还能够增加市民的休闲娱乐空间。

在城市规划中增设湖泊和湿地,可以提供城市的自然调节、防洪和自然景观等功能;在城市周边规划绿色带和森林公园,则可以提供市民的休闲娱乐和生态体验的场所。

另一个实践山水城市理念的方法是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融入山水元素。

通过建筑外观和内部空间的设计,使得建筑物与自然山水环境相协调。

在建筑外墙和立面的设计中采用石材、木材和玻璃等材料,使得建筑物更加融入周围的山水环境;在建筑内部的布局中设置可观赏山水的窗户和阳台,为居民提供更好的视觉享受。

将室外的山水资源与室内的空间相连,通过景观设计和景观建筑的设置,使得建筑和自然山水成为一体,增强了居民与自然的互动。

山水城市的理念也可以通过城市交通和交通设施的设计来实践。

在城市交通规划中,可以将自行车道、步行道和公共交通设施等纳入设计,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提倡低碳出行。

在交通设施的规划中,可以设置自然山水的观赏点和休息场所,提供市民近距离接触山水的机会,使得城市的交通变得更加人性化。

山水城市的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是通过保留和开发自然山水资源、在建筑设计中融入山水元素、在交通规划和设施设计中提倡低碳出行等方面来实现的。

这种城市设计理念强调了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打造具有生态、景观和人文特色的城市空间,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an Francisco
旧金山城市设计——框架
01
城市的格局
强调塑造旧金山独特的 风格和面貌 • • • • 构成要素 目标 外部感知(城市天际 线) 内部感知(城市道路)
03
02
城市的保护
对于城市自然环境、历史 • • • •
04
新建筑开发
要求新开发项目必须与 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构成要素 目标 建筑高度控制 建筑体量控制
San Francisco
旧金山城市设计——01城市格局
3.内部感知——城市道路 • 通过街道各种元素的运用,增加不同街道的可识别性 • 通过道路绿化和照明规划来区分过境道路与地方性街道 • 适当增加公园绿地与观赏俯瞰视点 • 完善街道设施及照明体系
San Francisco
旧金山城市设计——02城市保护
HELSINKI
城市概况
Helsinki自行车专用 道基本覆盖城市主要 道路,步行道呈现密 集网络状,这也是城 市公园组团化和系统 化的前提。
HELSINKI
生态格局 生态系统
important forest area
nature reserve
important flora area
important polypore area
Land art and urban design in the parks of New Vuosaari
Apple blossom and exercise in the parks of Lauttasaari
HELSINKI
微观视角——HELSINKI中央公园
The Central Park
山水城市总体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HELSINKI
赫尔辛基市总体城市设计
SAN FRANCISCO
旧金山市总体城市设计
CHONG QING SUM UP
重庆市总体城市设计
山水城市总体城市设计之道
HELSINKI
赫尔辛基市总体城市设计
01 城市概况
02 生态格局 03 都市空间骨架 04 历史人文体系
HELSINKI
HELSINKI
公园绿地系统城市设计 宏观视角——HELSINKI城市公园绿道
HELSINKI
公园绿地系统城市设计 宏观视角——HELSINKI城市公园绿道
HELSINKI
中观视角——HELSINKI公园步行系统
Katajanokka to Kruununhaka through the parks
San Francisco
旧金山城市设计——02城市保护
3.自然地形的保护

保护城市原有绿地结构和 旷地景观结构,并增强其 在城市内的延续性。
保护现状自然地形特征和 山体特征。 保护视线良好的造景地段 和眺望点。
• •
现有行道树和绿化造景地段加强城市景观
San Francisco
旧金山城市设计——02城市保护
HELSINKI
小结: 依托地形的城市格局 因地制宜的道路系统构架及交通方式选择 形成网络的丘陵公园绿地系统
参考资料——HELSINKI政府网站 http://kartta.hel.fi/?setlanguage=en&e=25496825&n=6673044&r=3.99&w=&l=Karttasarja&o=100 http://www.hel.fi/palvelukartta/Default.aspx?language=en&city=91 http://www.hel.fi/hel2/keskuspuisto/eng/1centralpark http://www.vihreatsylit.fi/en/ Google Earth-Helsinki
3.自然地形的保护(俄罗斯山)

• • •
高塔与中心区对比:低 层小尺度建筑与自然环 境融合 亲切的步行尺度 低层小尺度老建筑与高 层塔式建筑之间协调 尺度良好的建筑格局, 风格迥异的住宅形式
San Francisco
HELSINKI
城市历史及规划
Helsinki建城在地形较为平坦的半岛上,之后以放射状向北扩张。 之后形成了现在的Great Helsinki Region。
1850
1940
1980
HELSINKI
城市历史及规划 MASTER PLAN IN 2002
HELSINKI
城市历史及规划 2002公共交通系统
HELSINKI
城市概况 高程 Helsinki城市最高海拔 59M,位于城市北侧, 最低0M,近海。山体 坡度最大为18.8%, 平均坡度为2.7%,坡 度较平缓。城市内山 丘呈南北走向扇形分 布,东西方向呈现波 浪形。
HELSINKI
城市概况 城市肌理 Helsinki街区肌理呈 现出对丘陵地形和海 岸线的顺应,它不是 单纯规整的图案,街 区的尺度也因建造年 代、建筑类型和所处 地理地形的不同有着 大小疏密的变化,建 筑高度普遍不高。
HELSINKI
城市概况 道路系统
Helsinki道路结构自 半岛为中心向北呈现 扇形发散式,道路走 向与山丘走向一致, 路网形式呈现多样性。
HELSINKI
城市概况 公共交通系统
Helsinki轨道交通由 有轨电车、城际电车、 地铁三部分组成、有 轨电车是主城区最主 要的公共交通方式。 城际列车由古老的火 车站向北发散,既连 接城市内部纵向交通, 有事来往城市之间的 重要方式。地铁横框 三个半岛,是城市内 部东西向的主要交通 方式。
HELSINKI
公园绿地系统城市设计 宏观视角——HELSINKI城市公园绿道
Helsinki的主要道路串 联起了城市公园,形 成了四条发散的生态 绿廊,同时也是交通 上联系公园系统的绿 道,为公园系统提供 了结构支撑。
HELSINKI
公园绿地系统城市设计 宏观视角——HELSINKI城市公园绿道
旧金山
San Francisco
概况——城市定位
港口城市——它的西部面临 太平洋,北部和东部为海湾 所环绕,海关区诸港是美国 最繁忙的国际港口之一。 文化都市——共有18所高等 院校。美国近代作家杰克· 伦 敦的故居位于郊区,已被辟 为纪念馆。 国际化城市——人口构成复 杂。市内的唐人街据称是亚 洲以外最大的华人社区。
赫尔辛基2014 年现状人口 60.22 万, 总面积715.49 km2, 中心城区是首都的资本与商业中 心,因其独பைடு நூலகம்的文化和历史环境 而具备全国性竞争力和活力,全 年重要活动均在此开展,是市民 和游客的城市客厅,并为行人和 骑行者提供公共空间。赫尔辛基 是芬兰的工业中心, 2014 年被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设计之 都。在国际咨询公司美世发布的 年度生活质量调查中,赫尔辛基 是排名世界前三的生态城市。 20 世纪40 年代到上世纪末, 赫尔辛基大都市城市中心区有机 疏散理论的应用,成功降低了中 心城区的人口集聚规模并带动了 周边卫星城的发展。
HELSINKI
城市历史及规划 2050远景规划
Helsinki的公园绿地 系统通过野生动物绿 廊、农业绿廊及河道 绿廊连接绿带、原始 森林及农业生态谷, 形成轴带网络。
GREEN NETWORK
HELSINKI
公园绿地系统城市设计
Helsinki城市公园的发展演变伴随着城市的放射性扩张。1900年以前在半道上建 设了第一批城市公园,1910年代和1920年代向北开发了部分丘陵和林地。1940、 1950、1960年代城市公园系统在继续向北扩张的同时,也扩张到周边的海岛上。
旧金山
36.2
14.9
4.1
窄而密的马路
San Francisco
概况——城市布局
城市紧凑发展,功能协调。 花街 九曲花街位于北部港湾区的 Lombard街上,因为他的趣味性 已成为代表旧金山风貌的一处风景 点。该街建在一段平面夹角大概 40度的街道上,有九个“S”形大 弯,每个转弯旁都种着各种名贵花 卉。 金门大桥 金门大桥是世界著名的桥梁之 一,是近代桥梁工程的一项奇迹。 大桥雄峙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宽 1900多米的金门海峡之上,历时4 年和10万多吨钢材。
San Francisco
规划历程
旧金山规划法规历程: •1921年,旧金山制订了第一部区划法规,开始有了相应的城市设计管理措施。 •1960年,旧金山重新制订了一部新的全市性的区划法规。在城市开发中引进 纽约的奖励措施,鼓励开发商在开发时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和设施,如广场、 人行道加宽、地铁站通道、建筑物退后、建筑物高层退后等。 •1963年,由当地规划师、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组成的民间委员会呼吁制订全 市性的城市设计管理文件。 •1968年,著名的规划师、城市设计师、时任旧金山城市规划局局长的阿伦·雅 各布组织成立城市设计小组,负责研究全市性的城市设计的目标、政策、原则、 实施措施等问题。 •1971年,Edmund N. Bacon主持的全市性的城市设计大纲完成,并且获得了 市议会的通过,正式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
邻里环境
要求促进居住社区的安 全、舒适和便捷 • • 居住区内的休憩空 间 居住区内的街道空 间
文物及个性的保护
• • • • 构成要素 目标 自然环境保护(自然 地形的保护) 人工环境保护(历史 建筑及街区保护)
San Francisco
旧金山城市设计——01城市格局
1.构成要素
山、水、开放空间和风景名胜、街道和道 路、建筑、构筑物及其组群
San Francisco
旧金山市总体城市设计
01 概况 02 规划历程 03 旧金山城市设计
San Francisco
概况——区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