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模铸造常见缺陷及防止方法

合集下载

不锈钢熔模铸造缺陷分析及质量控制

不锈钢熔模铸造缺陷分析及质量控制

不锈钢熔模铸造缺陷分析及质量控制不锈钢熔模铸造是一种常用的精铸工艺,具有高精度、高表面质量和复杂结构等优点,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不锈钢熔模铸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缺陷,影响产品的质量。

因此,分析不锈钢熔模铸造缺陷并实施质量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1.气孔:不锈钢熔模铸造过程中,金属液与熔模之间会有一定的倾注高度,造成气体渗透和包气现象,导致气孔的产生。

控制措施包括严格控制铸件充型工艺、提高铸件壁厚度、优化铸造温度及倾注速度等。

2.夹渣:夹渣是指铸件中夹杂有一定量的砂浆或金属渣滓。

夹渣常常发生在铸件边缘处,主要是由于铸件壁厚变化导致砂芯破碎、气体和金属渣滓混合等原因所致。

控制措施包括优化砂芯设计、增加浇注道和浇注系统的过滤装置、提高铸造温度和浇注速度等。

3.砂洞:砂洞是指铸件表面或内部的凹陷或孔洞。

砂洞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砂芯缩痕、气体排放不畅等原因所致。

控制措施包括优化砂芯设计、提高充型压力、增加浇注速度、增加通气孔等。

4.收缩孔:收缩孔是指铸件内部的缺陷,多为球状或椭圆形凹坑。

收缩孔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不锈钢在凝固过程中由于体积收缩造成的。

控制措施包括优化铸件结构设计、增加冷却速率、提高壁厚等。

为了有效控制不锈钢熔模铸造缺陷,可以采取以下质量控制措施:1.优化工艺参数:通过优化铸件充型工艺、控制铸造温度和倾注速度等参数,减少缺陷的产生。

2.加强设备管理:定期检查和维护熔模设备,确保各项设备的正常运行。

3.严格原材料控制:对原材料进行检验,确保其质量合格。

4.检测和分析技术:采用非破坏性检测技术,如X射线检测、超声波检测等,对铸件进行缺陷检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5.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持续跟踪和改进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不锈钢熔模铸造缺陷并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缺陷的发生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熔模铸件缺陷分析及对策

熔模铸件缺陷分析及对策

熔模铸件缺陷分析及对策 熔模铸造(又称失蜡铸造),它是一种 近净形成形的先进工艺。熔模铸造的工艺特 点归纳起来为三点: ① 使用可熔(溶)性一次模和一次型 (芯),不用开型起模,无分型面。
② 采用涂料浆制型壳,涂层对蜡模(易熔 模)复印性好。 ③ 采用热壳浇注,金属液充型性好。
因此,熔模铸造可以制造尺寸精度高 (CT4-6),表面粗糙度低(Ra0.8-3.2μ)的 复杂铸件。
① 硅溶胶和硅酸乙酯水解液粘结剂本身粘度小,故配
制的面层涂料粉液比较高,如配锆英粉涂料时粉液比
可达4以上,配刚玉粉涂料时粉液比也可在3.2以上,配
石英粉涂料时可达2.2左右。 ② 水玻璃粘结剂因自身粘度高,故水玻璃涂料粉液 比很低,配石英粉涂料时,粉液比常为:1.0—1.1。但 也可以通过降低水玻璃密度:1.26—1.28g/cm3,模数
3、金属液精确复型的影响因素
⑴ 合适的型壳温度:
薄壁件及小件要求型壳经焙烧后,尽可能的保证有足够 高的型壳温度迅速浇注。因为提高型壳温度对改善金属液流 动能力、复型能力有良好的效果。过高的合金熔炼温度常因 增加金属液的吸气量,减少结晶形核基底等因素,而对材质 产生不利影响。 厚大件要求型壳温度较低为好,冷却速度快,减少形成 缩孔、缩松的缺陷倾向。 硅溶液、硅酸乙酯型壳的焙烧温度为 1050-1100℃ ,水 玻璃型壳焙烧温度为850℃,出炉后迅速浇注。
罩密封,使铸件在还原气氛中冷却。
⑵ 清理对熔模铸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清理对熔模铸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也很大,应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 喷砂清理的方法比喷丸清理铸件表面粗糙度 好2级以上。
② 采用高压水力清砂是保证铸件表面粗糙度较
好的方法。
③ 整组铸件组振壳后,先喷丸再切割,个别清不到的

常见铸造缺陷产生的原因及防止方法

常见铸造缺陷产生的原因及防止方法

常见铸造缺陷产生的原因及防止方法铸件缺陷种类繁多,产生缺陷的原因也十分复杂.它不仅与铸型工艺有关,而且还与铸造合金的性制、合金的熔炼、造型材料的性能等一系列因素有关.因此,分析铸件缺陷产生的原因时,要从具体情况出发,根据缺陷的特征、位置、采用的工艺和所用型砂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然后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防止和消除缺陷.一、浇不到1、特征铸件局部有残缺、常出现在薄壁部位、离浇道最远部位或铸件上部.残缺的边角圆滑光亮不粘砂.2、产生原因1 浇注温度低、浇注速度太慢或断续浇注;2 横浇道、内浇道截面积小;3 铁水成分中碳、硅含量过低;4 型砂中水分、煤粉含量过多,发气量大,或含泥量太高,透气性不良;5 上砂型高度不够,铁水压力不足.3、防止方法1 提高浇注温度、加快浇注速度,防止断续浇注;2 加大横浇道和内浇道的截面积;3 调整炉后配料,适当提高碳、硅含量;4 铸型中加强排气,减少型砂中的煤粉,有机物加入量;5 增加上砂箱高度.二、未浇满1、特征铸件上部残缺,直浇道中铁水的水平面与铸件的铁水水平面相平,边部略呈圆形.2、产生原因1 浇包中铁水量不够;2 浇道狭小,浇注速度又过快,当铁水从浇口杯外溢时,操作者误认为铸型已经充满,停浇过早.3、防止方法1 正确估计浇包中的铁水量;2 对浇道狭小的铸型,适当放慢浇注速度,保证铸型充满.三、损伤1、特征铸件损伤断缺.2、产生原因1 铸件落砂过于剧烈,或在搬运过程中铸件受到冲撞而损坏;2 滚筒清理时,铸件装料不当,铸件的薄弱部分在翻滚时被碰断;3 冒口、冒口颈截面尺寸过大;冒口颈没有做出敲断面凹槽.或敲除浇冒口的方法不正确,使铸件本体损伤缺肉.3、防止方法1 铸件在落砂清理和搬运时,注意避免各种形式的过度冲撞、振击,避免不合理的丢放;2 滚筒清理时严格按工艺规程和要求进行操作;3 修改冒口和冒口颈尺寸,做出冒口颈敲断面,正确掌握打浇冒口的方向.四、粘砂和表面粗糙1、特征粘砂是一种铸件表面缺陷,表现为铸件表面粘附着难以清除的砂粒;如铸件经清除砂粒后出现凹凸不平的不光滑表面,称表面粗糙.2、产生原因1 砂粒太粗、砂型紧实度不够;2 型砂中水分太高,使型砂不易紧实;3 浇注速度太快、压力过大、温度过高;4 型砂中煤粉太少;5 模板烘温过高,导致表面型砂干枯;或模板烘温过低,型砂粘附在模板上.3、防止方法1 在透气性足够的情况下,使用较细原砂,并适当提高型砂紧实度;2 保证型砂中稳定的有效煤粉含量;3 严格控制砂水分;4 改进浇注系统,改进浇注操作、降低浇注温度;5 控制模板烘烤温度,一般与型砂温度相等或略高.五、砂眼1、特征在铸件内部或表面充塞有型砂的孔眼.2、产生原因1 型砂表面强度不够;2 模样上无圆角或拔模斜度小导致钩砂、铸型损坏后没修理或没修理好就合箱;3 砂型在浇注前放置时间过长,风干后表面强度降低;4 铸型在合箱时或搬运过程中损坏;5 合箱时型内浮砂未清除干净,合箱后浇口杯没盖好,碎砂掉进铸型.3、防止方法1 提高型砂中粘士含量、及时补加新砂,提高型砂表面强度;2 模样光洁度要高,并合理做出拔模斜度和铸造圆角.损坏的铸型要修好后再合箱;3 缩短浇注前砂型的放置时间;4 合箱或搬运铸型时要小心,避免损坏或掉入砂型腔砂粒;5 合箱前清除型内浮砂,并盖好浇口.六、披缝和胀砂1、特征披缝常出现在铸件分型面处,是垂直于铸件表面,且厚薄不均匀的薄片状金属突起物. 胀砂是铸件内、外表面局部胀大,形成不规则的瘤状金属突起物.2、产生原因1 紧实度不够或不匀;2 面砂强度不够、或型砂水分过高;3 液态金属压头过大、浇注速度太快.3、防止方法1 提高铸型紧实度、避免局部过松;2 调整混砂工艺、控制水分,提高型砂强度;3 降低液态金属的压头、降低浇注速度.七、抬箱1、特征铸件在分型面处有大面积的披缝,使铸型外形尺寸发生变化.抬箱过大,造成跑火——铁水自分型面外溢,严重时造成浇不足缺陷.2、产生原因1 砂箱未紧固、压铁质量不够或去除压铁过早;2 浇注过快,冲击力过大;3 模板翅曲.3、防止方法1 增加压铁重量,特铁水凝固后再去除压铁;2 降低浇包位置,降低浇注速度;3 修正模板.八、掉砂1、特征铸件表面上出现的块状金属突起物,其外形与掉落的砂块很相似.在铸件其它部位,则往往出现砂眼或残缺.2、产生原因1 模样上有深而小的凹槽,同于结构特征或拔模斜度小,起模时将砂型带坏或震裂;2 紧实度不匀,铸型局部强度不足;3 合箱、搬运铸型时,不小心使铸型局部砂块掉落.3、防止方法1 模样拔模斜度要合适、表面光洁;2 铸型紧实度高且均匀;3 合箱、搬运过程中,操作小心.九、错型错箱1、特征铸件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在分型面的接缝处错开,发生相对位移,使铸件外形与图纸不相符合.2、产生原因1 模样制作不良,上下模没有对准或模样变形;2 砂箱或模板定位不准确,或定位销松动;3 挤压造型机上零件磨损,例如正压板下衬板、反压板轴承的磨损等;4 浇注时用的套箱变形,搬运、围箱时不注意,使上下铸型发生位移.3、防止方法1 加强模板的检查和修理;定2 经常检查砂箱、模板的定位销及销孔、并合理地安装;3 检查挤压造型机的有关零件,及时调整,磨损大的要更换;4 定期对套箱整形.脱箱后的铸型在搬运时要小心.在面浇注的砂型,应该做一排砂型围一排.十、灰口和麻点1、特征铸件断口呈灰黑色或出现黑色小点,中心部位较多,边部较少,金相观察可见到片状石墨.2、产生原因1 铁水化学成分不合要求,碳、硅含量过高;2 炉前孕育的铋加入浇包内过早或过迟,或是铋量不足.3、防止方法1 正确选择化学成分,合理配料,使铁水中碳、硅量在规定范围内;2 增加铋的加入量并严格炉前孕育工艺.十一、裂纹热裂、冷裂1、特征铸件外部或内部有穿透或不穿透的裂纹.热裂时带有暗色或黑色的氧化表面断口外形曲折.冷裂是较干净的脆性裂纹,断口较平,具有金属光泽或轻微的氧化色泽.2、产生原因1 铁水中碳、硅含苞欲放量过低,含硫量过高;2 浇注温度过高;3 冒口颈过大、过短,造成局部过热严重,或重口太小,补缩不好;4 铸件在清理、运输过程中,受冲击过大.3、防止方法1 控制铁水化学成分在规定的范围内;2 降低浇注温度;3 合理设计冒口系统;4 铸件在清理、运输过程中避免过度冲击.十二、气孔1、特征气孔的孔壁光滑明亮,形状有圆形、梨形和针状,孔的尺寸有大有小,产生在铸件表面或内部.铸件内部的气孔在敲碎后或机械加工时才能被发现.2、产生原因1 小炉料潮湿、锈蚀严重或带有油污,使铁水含气量太多、氧化严重;2 出铁孔、出铁槽、炉衬、浇包衬未洪干;3 浇注温度较低,使气体来不及上浮和逸出;4 炉料中含铝量较高,易造成氢气孔;5 砂型透气性不好、型砂水分高、含煤粉或有机物较多,使浇注时产生大量气体且不易排出.3、防止方法1 炉料要妥善管理,表面要清洁;2 炉缸、前炉、出铁口、出铁槽、浇包必须烘干;3 提高浇注温度;4 不使用铝量过高的废钢;5 适当降低型砂的水分、控制煤粉加入量,扎通气孔等.十三、缩松、疏松1、特征分散、细小的缩孔,带有树枝关结晶的称缩松,比缩松更细小的称疏松.常出现在热世部位.2、产生原因1 铁水中碳、硅含量过低,收缩大;2 浇注速度太快、浇注温度过高,使得液态收缩大;3 浇注系统、冒口设计不当,无法实现顺序凝固;4 冒口太小,补缩不充分.3、防止方法1 控制铁水的化学成分在规定范围内;2 降低浇注速度和浇注温度;3 改进浇冒口系统,利用顺序凝固;4 加大冒口体积,保证充分补缩.十四、反白口1、特征铸件断口内部出现白口组织,边缘部分出现灰口.2、产生原因1 碳、硅含量较高的铁水,含氢量过高;2 炉料中带入的铬等白口形成元素过多;3 元素偏析严重;3、防止方法1 控制化学成分、碳、硅含量不宜过高;2 炉衬、包衬要烘干;型砂水分不宜过高;3 加强炉料管理,减少带入白口化元素.。

模具铸造五大缺陷及解决对策

模具铸造五大缺陷及解决对策

缺陷一:铸造缩孔主要原因有合金凝固收缩产生铸造缩孔和合金溶解时吸收了大量的空气中的氧气、氮气等,合金凝固时放出气体造成铸造缩孔。

解决的办法:1)放置储金球。

2)加粗铸道的直径或减短铸道的长度。

3 )增加金属的用量。

4)采用下列方法,防止组织面向铸道方向出现凹陷。

a.在铸道的根部放置冷却道。

b.为防止已熔化的金属垂直撞击型腔,铸道应成弧形。

C.斜向放置铸道。

缺陷二:铸件表面粗糙不光洁缺陷型腔表面粗糙和熔化的金属与型腔表面产生了化学反应,主要体现出下列情况。

1)包埋料粒子粗,搅拌后不细腻。

2)包埋料固化后直接放入茂福炉中焙烧,水分过多。

3)焙烧的升温速度过快,型腔中的不同位置产生膨胀差,使型腔内面剥落。

4)焙烧的最高温度过高或焙烧时间过长,使型腔内面过于干燥等。

5 )金属的熔化温度或铸圈的焙烧的温度过高,使金属与型腔产生反应,铸件表面烧粘了包埋料。

6)铸型的焙烧不充分,已熔化的金属铸入时,引起包埋料的分解,发生较多的气体,在铸件表面产生麻点。

7)熔化的金属铸入后,造成型腔中局部的温度过高,铸件表面产生局部的粗糙。

解决的办法:a.不要过度熔化金属。

b.铸型的焙烧温度不要过高。

C.铸型的焙烧温度不要过低(磷酸盐包埋料的焙烧温度为800度-900 度)。

d.避免发生组织面向铸道方向出现凹陷的现象。

e.在蜡型上涂布防止烧粘的液体。

缺陷三:铸件发生龟裂缺陷有两大原因,一是通常因该处的金属凝固过快,产生铸造缺陷(接缝);二是因高温产生的龟裂。

1)对于金属凝固过快,产生的铸造接曜,可以通过控制铸入时间和凝固时间来解决。

铸入时间的相关因素:蜡型的形状。

铸到的粗细数量。

铸造压力(铸造机)。

包埋料的透气性。

凝固时间的相关因素:蜡型的形状。

铸圈的最高焙烧温度。

包埋料的类型。

金属的类型。

铸造的温度。

2)因高温产生的龟裂,与金属及包埋料的机械性能有关。

下列情况易产生龟裂:铸入温度高易产生龟裂;强度高的包埋料易产生龟裂;延伸性小的银烙合金及钻烙合金易产生龟裂。

304不锈钢熔模铸造中缩孔、缩松的几种防止措施

304不锈钢熔模铸造中缩孔、缩松的几种防止措施

熔模铸造中缩松的几种特有解决方案
缩松是铸造最常见的缺陷之一,是铸件在冷却过程中热节或远浇口部位得不到有效的补缩而产生的细小分散的孔洞。

熔模铸造因为热壳浇注的特点,在浇注系统设计时大大地限制了冒口、冷铁对于缩松的处理,但是却有一系列独特的解决方案。

1、型壳底部淬水
部位:铸件浇注位置底部。

铸件浇注位置底部远离浇冒口,补缩通道过长,如果铸件较高或底部有热节,就容易产生缩松。

原理:通过淬水使型壳底部温度迅速降低,对铸件起到底部激冷的作用。

操作:热壳浇注后,型壳立刻淬水,视铸件薄厚在水中停顿1-3秒,深度为易缩松的位置。

案例1圆环产品,材质304不锈钢,浇注温度1640℃
此产品组树后高度方向尺寸较大,见图1和图2,浇注后于圆环浇注位置的下半圆A处容易出现缩松,如图1,经分析认为补缩通道过长导致下半圆凝固时钢水得不到有效补缩,从而产生缩松。

工艺改进为型壳底部淬水,深度如图2所示,效果良好,基本解决下半圆的缩松问题。

图1 圆环剖面图图2 圆环组树淬水示意图
2、喷水激冷
3、局部补砂泥
4、中空型壳
5、加保温棉
6、工艺散热冷铁
7、冷铁、热贴。

熔模铸件之常见熔模铸造缺陷的防止

熔模铸件之常见熔模铸造缺陷的防止

熔模铸件之常见熔模铸造缺陷的防止来源:发布日期: 2010-12-09 15:02:51 点击次数: 381熔模铸件之常见熔模铸造缺陷的防止1、铸件渣气孔缺陷特征:夹杂物与气孔并存。

产生原因:1)炉料不干净或回炉料过多;2)熔炼过程脱氧不充分;3)钢液含气量多;4)型壳焙烧不足。

防止办法:1)清洁炉料并减少回炉料用量;2)严格控制熔炼工艺,加强脱氧;3)镇静钢液;4)充分焙烧型壳。

2、铸件中气孔缺陷特征:铸件中出现的明显孔穴,孔内光滑。

产生原因:1)型壳焙烧温度低和保温时间不足;2)浇注系统设计不合理,型腔排气不畅;3)金属液脱氧、除气不充分。

防止办法:1)提高型壳焙烧温度和延长保温时间;2)增设排气孔或采用底注式浇道;3)熔炼过程充分脱氧、除气。

3、铸件皮下气孔缺陷特征:铸件表面经加工后出现的光滑孔洞。

产生原因:1)炉料不干净或使用过多回炉料;2)熔炼过程中金属液氧化吸气、脱氧不充分;3)型壳表面与金属液产生反应。

防止办法:1)清洁炉料并减少回炉料用量;2)严格控制熔炼工艺,加强脱氧;3)选用合适的耐火材料。

4、缩孔和缩陷缺陷特征:铸件上由于补缩不良造成的孔洞,形状不规则,孔壁粗糙。

产生原因:1)铸件结构不合理,有难以补缩的热节;2)浇冒口补缩作用欠佳;3)浇注温度过高。

防止办法:1)改进铸件结构,减少热节;2)合理设计冒口,使铸件定向凝固,增大补缩压头;3)降低浇注温度。

5、冷裂缺陷特征:裂纹大多穿过晶粒,表面光亮。

产生原因:1)铸件结构不合理;2)浇注系统设计不合理;3)铸件在搬运和清砂过程中受撞击;4)铸件在矫正时操作不当或未退火。

防止办法:1)改进铸件结构和浇注系统设计,减小收缩应力;2)避免撞击和抛甩铸件;3)矫正前进行退火,并改进矫正操作;4)减少型壳层数,并改善退让性;5)降低铸件的冷却速度,例如型壳可改用填砂浇注。

6、热裂缺陷特征:裂纹沿晶界生长,表面有氧化颜色。

产生原因:1)铸型温度低,冷却速度过快;2)型壳退让性差,阻碍收缩;3)铸件结构不合理,壁厚相差悬殊,过渡突变,应力过大;4)浇注补缩系统设计不合理,造成铸件局部过热或收缩受阻。

熔模铸造常见缺陷及防止方法

熔模铸造常见缺陷及防止方法
5大件型壳在制壳时可用铁丝加固,以增加咼 温强度
型 壳 变 形
型壳变形大多在脱蜡、焙烧或浇注时产生
1涂料的粘度过大,涂层过厚,涂料堆积
2硬化剂浓度低温度低硬化时间太短,硬化不足
3脱蜡水温度低,脱蜡时间过长
4焙烧时型壳受挤压或温度过高
1控制涂料粉液比和粘度
2避免涂料局部堆积
3控制硬化剂浓度,温度和硬化时间
1表面层涂料粘度不要太高,增加涂料流动性2避免蜡模表面及局部涂料堆积,应使涂料分 布均匀
3表面层浸涂料撒砂后,先经一定时间的自然 干燥后,再进行化学硬化
4表面层的化学硬化要充分
型 壳 分 层 和 鼓 胀
1涂料撒砂后,表面有浮砂
2表面层撒砂的粒度过细,砂中粉尘过多或砂 粒受潮含水分过多
3型壳表面层化学硬化后风干时间过短,残留 硬化剂过多
2模料收缩率大或太脆
3压型设计不正确,或起模操作不当
4压型温度过低,使熔模冷却太快
5压注时模料温度偏高
1控制熔模在压型中的冷却时间
2改用收缩率小、韧性好的模料
3改进压型设计,增大圆角或起模斜度,起模 时用力要均匀
4提高压型的工作温度
5降低压注时模料的温度
鼓 包
1模料中搅入了气体
2起模太早,被压缩的气包膨胀
3熔模没有及时冷却,或冷却不充分
4制模室温度过高
1配置模料时应避免裹入过多的气体
2适当延长保压时间
3从压型取出的熔模应及时冷却并控制冷却时 间
4严格控制制模室工作温度


1起模过早,
2压型设计不良
3熔模存放状态不良,引起变形
4熔模存放温度过高
5熔模存放时间过长
6熔模收缩率偏大
1延长保压时间,或采用校正模

熔模铸件常见缺陷

熔模铸件常见缺陷

熔模铸件常见缺陷
1.气孔
气孔是铸件中出现的明显空穴,空内光滑。

产生原因及防止方法如下:
A.型壳焙烧温度低和保温时间不足:防止方法是提高型壳焙烧温度和延长温度和延长保温时间。

B.浇注系统设计不合理,型腔排气不畅:放置方法是增设气孔或采用底注式浇道。

C.金属液脱氧、除气不充分:放置方法是熔炼过程中充分脱氧、除气。

2.皮下气孔
皮下气孔是铸件表面经加工后出现的光滑空洞。

产生原因及防止方法如下:
A.炉料不干净或使用过多的回炉料:防止方法是清洁炉料并减少回炉料用量。

B.熔炼过程中金属液氧化吸气、脱氧不充分:防止方法是严格控制熔炼工艺、加强脱氧,除气。

C.型壳表面与金属液产生反应:防止方法是选用合适的耐火材料。

3.渣气孔
渣气孔就是夹杂物与气孔并存:产生原因及防止方法如下。

A.炉料不干净或回炉料过多:防止方法是清洁炉料并减少回炉料的使用。

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表面层涂料粘度不要太高,增加涂料流动性
2避免蜡模表面及局部涂料堆积,应使涂料分布均匀
3表面层浸涂料撒砂后,先经一定时间的自然干燥后,再进行化学硬化
4表面层的化学硬化要充分







1涂料撒砂后,表面有浮砂
2表面层撒砂的粒度过细,砂中粉尘过多或砂粒受潮含水分过多
3型壳表面层化学硬化后风干时间过短,残留硬化剂过多
4பைடு நூலகம்蜡口小或位置不当
5起模早,冷却不充分
6熔模结构设计不和理,壁厚差悬殊
7熔模局部太厚
1降低压型或模料温度
2换用收缩率小的模料
3提高注射压力和延长保压时间,达到充分补缩
4增大注蜡口或改变位置,以利补缩
5延迟起模,熔模要及时充分冷却
6改进熔模结构设计壁厚应尽量均匀
7在厚大部位预置冷蜡块(又称蜡芯)


1面层涂料粉液比低或粘度低
2涂料与蜡模表面润湿性差
3蜡模表面蜡屑未洗净
4面层撒砂料太粗
1提高面层涂料粉液比和粘度
2增加面层涂料润湿剂加入量
3认真清洗蜡模和蚀刻
4减小面层撒砂料粒度


铸件表面有粘砂层,经喷砂后显示有凸起的毛刺或凹坑
1面层用的耐火粉料和撒砂料杂质含量过高
2制壳耐火材料或粘结剂选用不当
3浇注温度过高
5打开压型及起模时操作不当,用力过大
1改进型芯强化工艺,对壁厚差大形状复杂的型芯可采取局部强化
2选择流动性好的模料,适当降低注射压力
3合理设置注蜡口,避免蜡流直接冲击型芯的薄弱区域
4限制型芯允许变形量,改进制模时型芯定位方法,或使用芯撑
5开型起模小心,用力均匀
水玻璃型壳的缺陷及防止方法
缺陷名称
产生原因
2压注压力太小,压注速度太慢
3模料注入口位置不当或注入口的截面积太小
4模料注入量不够
5压型排气不良
1提高压型或模料温度
2提高注射压力和速度
3改进注入口位置,或增大注蜡孔截面积
4增加模料注入量
5增设排气通道


1压型温度和模料温度低
2分型剂太多或不均匀
3注蜡口小或位置不当
1提高压型和模料温度
2分型剂涂抹应薄而均匀
2压制熔模前将型芯加热至30~50℃,或提高模料的压注温度
3起模后立即用手按压有大面积光滑型芯表面的熔模相应部位
4型芯表面不允许有分型剂等油污
5严格控制制模室温度


1陶瓷型芯室温强化不良室温强度低脆性大
2模料流动性差
3注蜡口位置设计不当,模料直接冲击型芯薄弱处
4型芯已变形,不能与压型吻合,合型时断裂
3增大注蜡口或改变模料注入位置


1分型剂的用量过多,或涂抹不匀
2分型剂选择不当或变质
3注射压力小,注射速度太慢
4压型温度低
1分型剂用量应适当涂抹应薄而均匀
2合理选择分型剂并确保分型剂质量
3提高注射压力和注射速度
4提高压型温度


1注蜡时模料或压型温度过高
2模料的收缩率大
3注射压力小或保压时间不足,模料得不到充分补偿
4涂料粘度过大涂层过厚,涂层中间未硬化
1表面层撒砂要干燥,无粉尘,水分小
2表面层撒砂粒度不要太细,并防止浮砂堆积
3表面层涂料粘度不宜太大,防止涂料堆积,涂层要充分硬化
4表面层硬化后的干燥时间要充分,残留硬化剂要少
5以氯化铝和氯化镁硬化的型壳在浸第二层涂料前须进行冲水,凉干以增强层间结合




1浸涂料后未能撒上砂粒的部位易产生裂纹
热裂
裂纹沿晶界生长,表面有氧化颜色
1铸型温度低,冷却速度过快
2型壳退让性差,阻碍收缩
3铸件结构不和理,壁厚相差悬殊,过渡突变,应力过大
4浇注补缩系统设计不合理,造成铸件局部过热或收缩受阻
1提高铸型温度,减缓铸件冷却速度
2改善型壳退让性和溃散性
3改进铸件结构减小壁厚差,平缓圆滑过渡
4改进浇注系统设计
5选择热裂倾向小的合金和钢种
2涂料粘度过低,粉料加入量过少,涂层过薄
3涂层未经充分硬化
4脱蜡水温度低,脱蜡时间过长
5水玻璃模数过低,密度小
6型壳层数不足
1控制水玻璃的模数﹑密度及涂料芬液比和粘度
2控制硬化剂的浓度﹑温度及硬化时间等工艺参数
3提高脱蜡水温度至95~98℃,缩短脱蜡时间
4适当增加型壳层数
5大件型壳在制壳时可用铁丝加固,以增加高温强度
冷裂
裂纹大多穿过晶粒,表面光亮
1铸件结构不和理
2浇注系统设计不和理
3铸件在搬运和清砂过程中受撞击
4铸件在矫正时操作不当或未退火
1改进铸件结构和浇注系统设计,减小收缩应力
2避免撞击和抛甩铸件
3矫正前退火,并改进矫正操作
4减少型壳层数,并改善退让性
5降低铸件的冷却速度,例如单壳可改用填砂浇注
金属刺
铸件表面出现密集或分散的小刺
2在铸型的周围人为的造成还原性气氛
3合理选用耐火材料和粘结剂
4充分焙烧型壳
5严格制壳工艺,保证硬化,风干充分
夹杂物
铸件上存在与基体成分不同的物质,包括涂料层,砂粒,硅酸盐,皂化物
1型壳面层涂料干燥,硬化不良
2涂料层结合不牢,在制壳和焙烧过程中面层涂料剥落
3型壳强度低,承受不了钢液的冲击而损坏
4型壳脱蜡后放置时间短,水分多或焙烧时升温快而损坏
1蜡模表面缩陷
2型壳分层,型壳面层向内鼓胀
1用表面无缩陷的蜡模
2严格制壳工艺,避免涂料堆积,保证硬化,风干充分
3仔细清理浮砂,降低过渡层涂料粘度
铸瘤
铸件表面凸起的金属小瘤
1涂料中的气泡未被排除
2涂料时蜡模拐角或沟槽处有气泡夹在涂料中
1涂料镇静或真空除气
2涂料时用毛刷或气嘴仔细排除夹在蜡模拐角处的气泡
1型壳脱蜡后存放时间不要太长,应及时焙烧浇注
2水玻璃密度不宜过大
3涂料粘度不要过高
4氯化铝硬化剂的PH值要适当,硬化时间要充足
5脱蜡水应保持酸性
熔模铸件常见缺陷及防止方法
名称
缺陷特征
产生原因
防止方法
气孔
铸件中出现明显孔穴,孔内光滑
1型壳焙烧温度低和保温时间不足
2浇注系统设计不和理,型腔排气不畅
3金属液脱氧出气不充分
5操作不慎,由浇口杯掉入砂粒或其他杂物
6模组焊接质量不良,涂料渗入接缝处形成飞翅
7模料中混入涂料粉,砂粒,皂化物等杂物
1面层涂料充分干燥.硬化
2降低第二层涂料的粘度
3提高型壳强度
4延长脱脂后型壳放置时间
5脱蜡前仔细清理浇口杯边缘;浇注前用吸尘器将型壳中的杂物吸出;采用二次焙烧法,即一次焙烧后,用热水仔细清洗型壳内腔再进行二次焙烧
鼓胀
在铸件较大平面上局部凸起
1制壳用耐火材料的杂质高,粘结剂的高温性能差,使型壳在高温金属液的作用下产生变形
2浇注温度过高
3硅酸乙酯型壳面层硬化不透
1使用杂质含量低的耐火材料,选用合适的粘结剂,提高型壳高温强度。
2降低浇注温度或采用填砂法浇注
3延长面层涂料氨干时间,增加氨气浓度
4增设工艺孔
表面凹陷
铸件表面局部凹陷
熔模常见缺陷及防止方法(水玻璃工艺)
缺陷名称
产生原因
防止方法




1蜡膏搅拌不充分或温度不均匀
2模料压注温度低
3分型剂不均匀或过多
4压注压力不足或中断
5压型温度过低
1充分搅拌蜡膏,延长保温回性时间
2严格控制模料压注温度
3分型剂涂抹应薄而均匀
4提高压注压力
5适当提高压型温度


1压型温度或模料温度过低
2未加消泡剂
1用发泡力低的表面润湿剂
2涂料中加入适量的消泡剂
3用毛笔刷涂或用压缩空气喷吹气泡






1熔模表面局部涂料堆积,涂层过厚。且未经自然干燥。致使涂料在化学硬化时,表层因硅凝胶形成急剧收缩,而涂料内层未经充分硬化,故而在表面形成皱皮
2在面层涂料与熔模表面之间常有盐类和水分浓集,导致硬化不良,脱蜡时型壳内表面松散并出现突起和凹坑,形似橘皮状
1起模时间过长,熔模收缩受阻
2模料收缩率大或太脆
3压型设计不正确,或起模操作不当
4压型温度过低,使熔模冷却太快
5压注时模料温度偏高
1控制熔模在压型中的冷却时间
2改用收缩率小﹑韧性好的模料
3改进压型设计,增大圆角或起模斜度,起模时用力要均匀
4提高压型的工作温度
5降低压注时模料的温度


1模料中搅入了气体
5采用真空熔铸或过滤净化
渣孔
铸件的内部或表面夹有渣料,抛丸后铸件表面形成孔洞
1渣料太稀,出钢前未扒净
2炉嘴上的杂物未清理干净
3浇注时挡渣不好
4浇注系统挡渣作用差
1适当调整渣料增大粘度便于扒渣,并使用聚渣剂
2认真清理炉嘴上的浮砂或杂物
3浇注前适当镇静钢液以利浮渣
4浇注时挡好渣
5改进浇道设计或采用过滤器





1氯化铵硬化的型壳,脱蜡后干燥时,型壳内在硬化反应时生成的盐分及残留的氯化铵硬化剂,随水分蒸发扩散迁移到型壳表面上来,并沿析出孔道堆集生长成茸毛状物质,其中4/5是NaCI,约1/5是NH4CI
2氯化铝硬化的型壳(尤其是聚合氯化铝硬化),硬化反应时产生的铝胶AI(OH)3,通常铝胶以你散状态分布于型壳中,若硬化时间不足,在脱蜡时脱蜡水的PH值高,就可能使残留的氯化铝析出难溶的铝胶附于型壳内外表面上,形成析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