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西医概述
临床医学基础知识:支气管哮喘-0

临床医学基础知识:支气管哮喘
一、定义
支气管哮喘是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疾病。
主要特征包括气道慢性炎症,气道对多种刺激因素呈现的高反应性,而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及气道重构。
二、临床表现
症状:典型发作,发作性的呼气性呼吸困难,严重时伴有端坐呼吸、发绀。
在夜间及凌晨发作和加重是支气管哮喘的特征之一。
体征:发作时,典型的体征是双肺可闻及广泛的哮鸣音,呼气音延长。
但非常严重的哮喘发作,哮鸣音反而减弱,甚至消失,表现为沉默肺。
三、治疗
(1)确定并减少危险因素接触
(2)药物治疗
缓解性药物:按需使用,缓解哮喘症状,亦称解痉平喘药,如短效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短效吸入型抗胆碱药:异丙托溴铵、全身应用糖皮质
控制性药物:长期使用,治疗气道慢性炎症,如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缓释茶碱、长效2受体激动剂
禁用吗啡:因为吗啡抑制呼吸
四、支气管哮喘和心源性哮喘的鉴别
在事业单位考试中,最多考察的就是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治疗和鉴别。
接下来我们看几个例题:
【练习题】
1.下列哪项是支气管哮喘与心源性哮喘的鉴别要点:( )
A.注射氨茶碱后症状好转
B.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
C.咳出粉红色泡沫痰
D.肺部闻及哮鸣音
答案:C
2.支气管哮喘发作禁用( )
A.地塞米松
B.氨茶碱
C.沙丁胺醇
D.肾上腺素
E.吗啡
答案:E
3.能诱发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是( )
A.M受体阻断药
B.N受体阻断药
C. 受体阻断药
D. 受体阻断药
E.H1受体阻断药
答案:D。
西药综合第九章 支气管哮喘

3.重度至危重度 基本方案: *持续雾化吸入(SABA + 异丙托溴铵 + 布 地奈德混悬液) *静脉(氨茶碱 + 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甲 泼尼龙) *支持(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 碱失衡) 加或不加:机械通气治疗。 机械通气指征:包括呼吸肌疲劳、PaCO2> 45mmHg、意识改变。
分析: 患者哮喘重度急性发作,治疗方案符合 GINA和我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但是 治疗无效。
从监护记录发现患者术后第二、三天尿量 只有800ml和960ml,但其补液量分别有 4300ml和3600ml。结合该患者病史和临床表 现等,考虑有体内水潴留导致心源性哮喘。
建议:1.限水,调整长期医嘱将补液量减少, 监测 出入水量。
(二)体征 发作时典型体征是双肺可闻及广泛的 哮鸣音,呼吸音延长。 但非常严重的哮喘发作,哮鸣音反而 减弱,甚至完全消失,表现为“沉默肺”, 是病情严重的表现。 非发作期体检可无异常发现。
怎样区分沉默肺和非发作期?
(三)分期
(一)急性发作期 指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 或症状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 降低为特征。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及危 重度急性发作(表-1)。
5.抗胆碱药 作用:通过降低迷走神经张力而起到 舒张支气管(比β2受体激动剂弱);减少 痰液分泌。 (1)短效抗胆碱药——异丙托溴铵 (2)长效抗胆碱药——噻托溴铵
(1)短效抗胆碱药——异丙托溴铵 剂型:气雾剂和雾化溶液两种。约10 分钟起效,维持4~6h。 优势:主要用于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 多与β2受体激动剂联合应用,尤其适用于 夜间哮喘及多痰的患者。 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可有口苦或口干 感等不良反应。
不能讲话 嗜睡或意识模糊
胸腹矛盾运动 减弱、乃至无 脉率变慢或不规 则 无,提示呼吸肌疲 劳
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病因

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病因
中西医助理医师辅导: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病因
1.中医病因病机:
哮喘是小儿时期的常见肺系疾病,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
哮指声响言,喘指气息言,哮必兼喘,故通称哮喘。
临床特征:以发作时喘促气急,喉间痰鸣,呼气延长,严重者不能平卧,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唇口青紫。
外因:感受外邪,接触异物、气味以及嗜食咸酸等。
内因: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导致痰饮留伏,隐伏于肺窍,成为哮喘之夙根。
病机: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喘。
2.西医病因:
支气管哮喘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特异性体质这一内在因素及致敏原等外在因素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遗传因素:具有特应性体质的患儿接触变应原后可产生异常多的IgE;这种患儿患过湿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病史,且家族成员常有类似病史。
(2)环境因素:环境中致病因素如灰尘、花粉、螨、冷空气、化学气体等,引起感染的病原体及其毒素,如常引起呼吸道疾病的合胞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等均可诱发儿童哮喘。
哮喘学习

一、哮喘的概念(一)哮喘的定义哮喘是一种有许多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其中的气道的慢性炎症疾患。
慢性炎症引起相应的气道高反应性,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和咳嗽,特别是在夜间或凌晨。
这些发作通常伴有广泛而变化不一的气流阻塞,这种气流阻塞常常是可逆的,或自行可逆,或经治疗后可逆。
这是全球哮喘创议即 GINA 和中国哮喘指南通用的哮喘的概念。
(二)哮喘定义的几个要点1. 哮喘是气道的一种慢性炎症疾病,不管严重程度如何。
2. 气道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气流受限、呼吸道症状相关。
3. 气道炎症引起 4 种形式的气流受限:包括急性支气管收缩,即气道痉挛;气道壁肿胀,包括炎症、水肿和黏液性增生;慢性黏液栓形成;气道壁重构。
二、哮喘的病理生理机制哮喘在病理生理方面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平滑肌功能障碍、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
其中气道炎症是哮喘病理生理的基础,可以进一步导致气道重塑和平滑肌功能障碍。
(一)平滑肌功能障碍平滑肌功能障碍表现为支气管高反应性、平滑肌增生和体积增大和炎症介质释放增多。
(二)气道炎症气道炎症表现为炎症细胞数增加、黏膜水肿、支气管高反应、气道分泌物增加和上皮损伤。
(三)气道重塑气道重塑表现为细胞增生(包括平滑肌细胞和黏液腺)、基质蛋白沉积增加、基底膜增厚和血管新生。
三、支气管的病理特征上图中,左图为正常的气道结构,气道的上皮包括黏液细胞和基底杯状细胞,基底膜非常薄。
右图为轻度哮喘的病例,其中蓝色的条带表现出基底膜增厚,增厚的基底膜是哮喘气道重塑的重要表现。
同时,黏膜下有大量嗜酸粒细胞的浸润,而正常情况下则没有。
另外,轻度哮喘时,支气管还存在黏液腺细胞增生以及气道上皮增生。
上图中左图为致命哮喘细支气管内的表现:细支气管内有显著的杯状细胞化生和黏液淤滞,基底膜增厚,嗜酸染色明显增强,平滑肌层增厚非常明显。
右图是哮喘 - 缩窄性细支气管炎的表现:左侧肺活检显示了哮喘的一般特征,以及小气道瘢痕形成。
细支气管扩张,有黏液淤滞,右侧的细支气管显示上皮下和间质纤维化和以嗜酸成分为主的炎症。
认识哮喘

现代医学认为哮喘是一组由多种炎性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
以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凌晨发生,此类症状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气流阻塞,可以自行或通过治疗而逆转。
对于不典型哮喘,如以长期慢性咳嗽为主要表现的咳嗽变异性哮喘,大家也应提高警惕,及早进行肺功能检查,特别是支气管舒张实验和激发试验,及早确诊并干预,避免病情的进展。
规律吸入性激素是首选的长期抗炎治疗方案。
在急性发作时,吸入β2激动剂如沙丁胺醇是首选药物。
中医学认为哮病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伏于肺,遇感引发,发作时以邪实为主,如反复发作,肺脾肾渐虚,则在平时表现正虚的证候;当大发作时,可见正虚邪实的错杂现象。
在治疗上,中医讲究宣肺,热痰当清化肃肺为主,如定喘汤;寒痰则主以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如射干麻黄汤等。
表证明显者兼以解表治其标以缓解症状;平时治本当分阴阳,阳气虚者应予温补,阴虚者则予滋养,分别采用补肺、健脾、益肾等法,如玉屏风散、六君子汤、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等。
治其本以减轻、减少或控制哮病发作。
西医内科学-支气管哮喘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1.血液常规 嗜酸粒细胞增多(<10%) 合并感染时WBC或嗜中性粒细胞增多 全身使用GCS后可使WBC、Ne%增多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2.痰检 嗜酸粒细胞较多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3.血气分析 早期、轻度
晚期、重度
PaO2 ↓
PaO2 ↓
奇脉
无
可有
常有
<10mmHg 10~25mmHg >25mmHg
哮喘急性发作期病情严重程度分级
临床特点
轻度
中度
重度 危重
使用2激动剂后 PEF占正常预计值 >80% 或个人平时最佳值%
可有
常有
PaO2 (吸空气)
正常 ≥60mmHg <60mmHg
PaCO2 SaO2(吸空气)
PH
<45mmHg ≤45mmHg >45mmHg
发病诱因
接触过敏原、上感、 激烈运动等
长期吸烟 冬春季反复发作 咳嗽、咳痰史
上感
起病方式 多突然发作
起病缓慢
支气管哮喘与慢性支气管炎的鉴别
支气管哮喘
慢性支气管炎
发病季节 夏秋交季或晚秋
秋冬或冬春交季
症状 体征
喘息、呼吸困难,胸闷
咳嗽、咳痰
双肺弥漫性哮鸣音 干啰音或散在湿啰音
缓解规律
经治疗或自行缓解, 缓解期与正常人一样
支气管哮喘
肺气肿
症状 喘息、呼吸困难
气短,气不够用
体征
双肺弥漫性呼气相哮鸣音 发作期可有过度充气征 缓解期则消失
肺气肿体征 长期不消失
X线检查 发作期有过度充气征 缓解期可正常
哮喘的基本概述

哮喘的基本概述
1、哮喘是一种呼吸道的炎症疾病,发病率比较高,尤其是小儿。
又称为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和环境,在环境因素方面,主要有吸入物的的过敏、运动过后、呼吸道感染诱发等,会出现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这样就形成了哮喘的疾病了。
2、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其病因主要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如感染、吸入物、运动等。
哮喘在发作前有打喷嚏、流涕、咳嗽、胸闷等症状,如不及时处理,可因支气管阻塞加重而出现哮喘的。
3、环境因素包括各种变应原、刺激性气体、病毒感染、居住的地区、居室的条件、职业因素、气候、药物、运动、食物以及食物添加剂、饮食习惯、社会因素甚至经济条件等均可能是导致哮喘发生发展的更重要原因。
4、哮喘和患者平时的饮食有很大关系的,比如平时经常不注意,喜欢吃一些刺激性的食物,吃一些海鲜类的食物,有时候就会引起过敏的,本身抵抗能力不好的,加上一些疾病的出现,这样细菌进入食道就出现哮喘疾病了。
该文章来源于:济南哮喘病医院。
哮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畅通的综合方案

哮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畅通的综合方案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它会导致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和喘息等症状。
虽然哮喘无法完全治愈,但可以通过综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来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哮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帮助患者呼吸畅通。
一、哮喘的基本概念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通常涉及气道的痉挛和黏液过多分泌,导致气道狭窄,呼吸困难。
这一疾病的发病机制与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有关,当哮喘患者接触到气道刺激物(如花粉、尘螨、烟雾、冷空气等)时,免疫系统会异常激活,引发炎症反应。
这种炎症导致气道肌肉痉挛,黏液过多分泌,同时气道壁变得肿胀,气道的通畅度明显下降,从而导致呼吸不畅。
哮喘的症状因个体差异和病情严重程度而异。
一些患者可能只偶尔出现轻微的喘息和咳嗽,而另一些人则可能经常遭受严重的呼吸困难和胸闷。
哮喘发作可以在任何时候发生,而且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季节变化、情绪波动、过敏原暴露和呼吸道感染。
尽管哮喘无法被完全根治,但通过有效的治疗和管理,患者可以显著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减少急性发作的风险。
早期的干预和综合性的治疗方案可以帮助哮喘患者更好地控制这一疾病,以便他们能够过上更加健康和活力充沛的生活。
因此,及早寻求医疗建议和遵循医生的治疗计划对于哮喘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二、西医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西医通常会使用两类主要药物来治疗哮喘,分别是控制性药物和急救药物。
控制性药物包括吸入类固醇,它们通过减轻气道内的炎症,有助于长期稳定哮喘症状。
此外,还有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这类药物可以帮助扩张气道,提高气道通畅度,使患者更容易呼吸。
这两类药物通常需要定期使用,以预防哮喘发作。
急救药物在哮喘急性发作时起到关键作用。
其中最常用的是快速作用的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
这些药物能够在哮喘发作时快速扩张气道,迅速缓解呼吸困难和喘息,为患者争取时间,以便寻求进一步的医疗救治。
然而,急救药物只能用于急性症状的缓解,不能替代控制性药物在长期治疗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气管哮喘的定义:
支气管哮喘(asthma)是一种以嗜酸细胞、肥大细胞为主的气道变应原性慢性炎症性疾病。
对易感者此类炎症可引起广泛而可逆的不同程度气道阻塞症状。
临床以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为特点。
常在夜间与清晨发作,症状可经治疗或自行缓解。
患者气道具有对变应原刺激的高反应性。
定义侧重:疾病性质: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气道变应原性慢性炎症性疾病
特点:1.可逆性气道阻塞
2. 对变应原刺激的高反应性
临床流行病学情况:
全球哮喘的患病率为1% ~18%,估计全世界有3亿哮喘病患者[ 1 ]。
美国哮喘患病率近年来上升较快,每10 年儿童哮喘患病率上升50% ,但各地区相差较大,以移民区和穷人区为高[ 2 ]。
根据ISAAC ( the International Study ofAsthma andAllergies in Childhood)调查显示,儿童哮喘患病率最高的前三位国家是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其患病率都在10%以上,其次为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的一些国家,最低的是一些东欧国家及印度尼西亚、希腊、中国、印度和埃塞俄比亚。
1990年,我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对27个省市0~14岁儿童进行调查,显示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为0. 09% ~2. 60% ,平均0. 91%。
2000年再次调查结果为0. 12% ~3. 34% ,平均1. 54% ,较10年前平均上升了64. 84% ,其中上海为3. 34% ,排在全国首位,而西藏拉萨最低, 2次调查均以华东地区发病率最高[ 3 ]
70%~80%的儿童哮喘发病于5岁以前,约20%的患者有家族史,特应质或过敏体质对本病的形成关系很大,多数患者有婴儿湿疹、过敏性鼻炎和(或)事物(药物)过敏史。
(西医儿科学)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秋冬季或气候突变时多见,不同区域的发病率相差较大,总的发病率约为0.5%~3.4%.(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发病机制:
发病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