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腹泻中医辨证方
泄泻的中医疗法

生活家庭·医生Family life guide -221-曾道峰(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卫生院)泄泻属于中医病名,即人们常说的腹泻,指的是由情志失调、饮食所伤、感受外邪、脾胃虚弱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或泻如水样为主症的病症,泄泻的症状表现见图1所示,该疾病可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需积极进行治疗。
中医善于辨证论治,且在治疗泄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下面就来说说泄泻的中医疗法。
图1 泄泻的症状表现实证治疗根据辨证论治思想,中医认为泄泻具有实证和虚证,其中,实证主要包含以下四种证型:(1)湿热证:临床症候主要表现为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粪色黄褐而臭,对该类患者可采用葛根芩连汤治疗,组方为葛根15g、黄连9g、黄芩9g、甘草6g,加水煎汁,取汁温服,可清热利湿、解表退热;(2)寒湿证:临床症候主要表现为脘腹胀满,泄泻稀薄多水或如鹜溏、口淡不渴、不思饮食等,对该类患者可采用藿香正气散治疗,该药物由广藿香油、茯苓、厚朴、陈皮、苍术、白芷、甘草浸膏、紫苏叶油等十三味中药制成,具有邪祛正复、芳香化浊、散寒除湿、解表和里等功效;(3)伤食证:临床症候主要表现为胸脘痞闷,腹部疼痛,泻下臭如败卵,泻后痛减等,对该类患者可采用保和丸治疗,该药物由茯苓、半夏、六神曲、连翘、麦芽、莱菔子、山楂等中药制成,具有消食导滞、和胃等功效;(4)肝气乘脾:临床症候主要表现为嗳气少食,胸胁胀闷,腹痛,腹泻等,需采用痛泻要方对患者治疗,该方由白芍6g、白术6g、陈皮4.5g、防风3g 组成,具有补脾柔肝、调和肝脾、祛湿止泻等功效。
虚证治疗泄泻的虚证主要包含脾胃虚寒证和肾阳虚衰证两种,其中,脾胃虚寒的症候表现主要为腹胀腹痛,大便溏薄,泄泻时作时止,完谷不化,对该类患者可采用参苓白术散(主要由山药、白术、人参、茯苓、薏苡仁、桔梗、砂仁、甘草等药物组成)治疗,具有益气祛湿、补脾健胃等功效。
中医辨证治疗院内顽固性腹泻

中医辨证治疗院内顽固性腹泻我院在2012年5月—2015年5月间,对本院住院病人在住院时期出现的顽固性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每天3次以上;伴有粪便量和形状的改变;经两医治疗5天以上无效,或虽有缓解但反复发作)会诊36例,运用中医药辨证治疗,全部治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基本资料。
36例病人入院时,没有一例是因腹泻而入院,排除入院时有腹泻症状。
男28例,女8例;年龄最大83岁,最小43岁;病例来源于本院呼吸内科、神经内科、肿瘤科、血液内科、骨外科、脑外科;入院诊断肺心病、慢支炎急发10例;COPD6例;脑梗塞8例;肺癌4例;白血病2例;外科手术后6例(腰椎间盘术后2例,脑外手术2例,车祸伤手术2例)。
至会诊时,住院时间最长2个月,最短20天。
腹泻最长近20天,最短7天。
全部病例均有两联以上抗生素治疗史。
1.2临床症状。
36例中,腹泻最多每天数十次,最少5-6次,水样便16例(44.44%),粘液便8例(22.22%),稀便12例(33.33%)。
腹痛12例(33.33%),厌食30例(83.33%),恶心欲吐14例(38.89%),腹胀24例(66.67%),嗳气16例(44.44%),低热6例(16.67%),口渴10例(55.56%),舌苔腻28例(77.78%),光剥苔4例(11.11%)。
大便培养无一例培养出细菌。
大便常规:检出脓细胞6例(16.67%),白细胞12例(33.33%)。
1.3中医辨证分型。
脾胃虚弱型:20例(55.56%),腹泻,每天数次,稀水便为主,甚至完谷不化,食后腹胀,神萎,纳差,舌淡苔白腻,脉弱。
肝郁湿阻型:10例(27.78%),腹泻,便稀烂,少粘液,每日排便十多次,精神紧张可诱发,可伴腹痛,食少纳差,舌淡红苔白腻,脉濡。
湿热下注型:6例(16.67%),腹泻,每日数次,粘液便为主,腹痛即泻,泻而不爽,口渴心烦,小便短少,苔黄腻,脉滑数。
1.4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腹泻的土方药方

中药治疗腹泻的土方药方腹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便秘或稀便等症状。
在传统中医药领域,有许多土方药方可以用来治疗腹泻。
本文将介绍几种中药土方药方,这些药方对改善腹泻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土方药方一:黄连汤组方:黄连 10克黄芩 10克栀子 10克半夏 10克豉 15克构杞子 15克甘草 6克麦冬 10克用法用量:将上述药材洗净,放入煲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去渣保留药汁。
每日分数次服用,每次喝半碗药汁,连续服用三天。
土方药方二:补中益气汤组方:人参 10克白术 10克茯苓 15克甘草 6克白芍 10克川芎 10克党参 10克炮姜 6克用法用量:将上述药材洗净,放入煲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40分钟,去渣保留药汁。
每日分数次服用,每次喝半碗药汁,连续服用五天。
土方药方三:建中汤组方:黄芩 10克苍术 10克半夏 10克陈皮 10克甘草 6克白芍 10克川芎 10克炮姜 6克用法用量:将上述药材洗净,放入煲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去渣保留药汁。
每日分数次服用,每次喝半碗药汁,连续服用七天。
土方药方四:四君子汤组方:白术 10克茯苓 15克甘草 6克炮姜 6克用法用量:将上述药材洗净,放入煲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20分钟,去渣保留药汁。
每日分数次服用,每次喝半碗药汁,连续服用三天。
土方药方五:藿香正气水组方:藿香 10克荆芥穗 10克青黛 10克良姜 10克罗布麻 10克白芷 10克射干 10克用法用量:将上述药材洗净,放入煲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后,改用小火煎煮10分钟,去渣保留药汁。
每日分数次服用,每次喝半碗药汁,连续服用五天。
这些土方药方中的药材都有一定的消炎、止泻、收敛等作用,能够有效地改善腹泻的症状。
然而,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体质不同,对中药的反应也不尽相同。
因此,在使用土方药方治疗腹泻前,最好请教中医师的意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除了中药治疗,饮食调理也是改善腹泻的重要措施。
泄泻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泄泻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概述】泄泻,欲称腹泻。
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
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古典医籍中名目繁多,现统称泄泻。
【病因病机】1.感受外邪:以感受寒热,暑,湿之邪常见,尤以湿邪为多见。
脾喜燥而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脾,脾失建运清浊不分水谷混杂而下。
故有“无湿不成泻”“湿多成五泄”之说。
寒邪与暑热之邪,多与湿相兼从表及里或直犯脾胃造成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而致泄泻。
2.饮食所伤:饮食不节或不洁是引起泄泻的常见病因。
由于暴饮暴食,内伤脾胃,宿食停滞;或嗜食肥甘厚味,使脾胃呆滞;或过食生冷寒凉,误食不洁腐败之物,损伤脾胃,湿浊內生,均能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清浊不分而致泄泻。
3.脾胃虚弱或脾胃虚寒:由于先天禀赋不强,素体脾胃虚弱或长期嗜食生冷寒凉损伤脾阳,中阳失运。
若年老肾亏,火不生土,脾土失于温养,以致脾肾虚寒,运化无力。
素体脾胃虚弱,或脾肾虚寒之人,一旦感受外邪或饮食不节,内外合邪,就更易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而发生泄泻。
【辨证论治】至于泄泻证型虽多,但各有特点。
外感泄泻多挟表证,当辨其寒湿与湿热而分别论治。
食滞肠胃之泄泻,以腹痛肠鸣,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为特点;肝气乘脾之泄泻,以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情志郁怒而增剧为特点;脾胃虚弱之泄泻,以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黄肢倦为特点;肾阳虚衰之泄泻,多在黎明之前,以腹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为特点。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为特征。
在辨证时,首先应区别寒热、虚实。
一般而言,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多属寒证;大便色黄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多属热证;泻下腹痛,病势急迫拒按,泻后痛减多属实证;病程较长,腹痛不甚,喜温喜按,神疲肢冷,多属虚证。
但病变过程较为复杂,往往出现虚实兼挟,寒热互见,故而辨证时,应全面分析。
中医对药治腹泻的方子

中医治疗腹泻的方子可以根据病情的不同而有所调整,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方子,但请注意这仅供参考,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1. 四君子汤:
- 组成:白术、茯苓、半夏、甘草。
- 功效:健脾胃,固表止泻。
- 适应症: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
2. 黄连阿胶汤:
- 组成:黄连、阿胶、白术、甘草。
- 功效:清热解毒,收敛止泻。
- 适应症:脾胃湿热引起的腹泻。
3. 八正散:
-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川芎、炙甘草、大枣、生姜、大黄。
- 功效:调和脾胃,止泻健脾。
- 适应症:脾胃失调引起的腹泻。
4. 荆防败毒散:
- 组成:荆芥、防风、败酱草、黄芩、黄连、大黄。
-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止泻。
- 适应症:湿热型腹泻,尤其是由湿热邪毒引起的。
请注意,中医药方需要根据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调整,最好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
下使用,避免不当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此外,如果腹泻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时就医。
泄泻的中西医治疗方案

一、中医治疗方案1. 病因分析中医认为,泄泻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则运化失职,水湿内停,导致泄泻。
(2)湿热内蕴: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热内生,蕴结肠道,引起泄泻。
(3)外感寒湿:感受寒湿之邪,侵袭脾胃,导致泄泻。
(4)肝郁乘脾:肝气郁结,乘脾胃之弱,导致泄泻。
2. 中医辨证论治(1)脾胃虚弱型泄泻症状:大便溏薄,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肢软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2)湿热内蕴型泄泻症状:大便黏腻,臭秽,腹痛,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和中止泻。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
(3)外感寒湿型泄泻症状:大便清稀,腹痛喜温,喜按,恶寒发热,头痛身重,舌淡苔白腻,脉浮。
治法:温中散寒,化湿止泻。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4)肝郁乘脾型泄泻症状:大便时溏时泻,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情志抑郁,胸闷胁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止泻。
方药:痛泻要方加减。
3. 中医其他疗法(1)针灸治疗:选取足三里、天枢、大肠俞等穴位,采用针灸疗法,可调理脾胃,止泻。
(2)推拿按摩:按摩足三里、中脘、脾俞等穴位,可健脾和胃,止泻。
(3)食疗: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适合的食疗方,如山药、莲子、薏苡仁等,以健脾养胃,止泻。
二、西医治疗方案1. 病因分析西医认为,泄泻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感染性腹泻: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腹泻。
(2)非感染性腹泻:如食物不耐受、药物、应激、炎症性肠病等引起的腹泻。
2. 西医治疗(1)病因治疗:针对感染性腹泻,可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针对非感染性腹泻,可调整饮食、药物治疗等。
(2)对症治疗:如补液、止泻药物等。
(3)支持治疗:如营养支持、心理支持等。
3. 西医其他疗法(1)益生菌:通过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腹泻症状。
(2)中药治疗:结合中医辨证论治,使用中药方剂或中成药,如葛根芩连片、复方黄连素片等。
中医辩证治疗泄泻

中医辩证治疗泄泻
中医辩证治疗泄泻
洪某,男,55岁,初诊:诉患泄泻,半年不愈,每日泻5~6次,以晨起6~8点为甚,伴食少,倦乏,有胃痛史,舌苔白滑腻,脉细滑。
辨证:脾虚湿盛,命门火衰。
治法:健脾运湿,温肾固涩。
主方:七味白术散合四神丸。
党参,炒白术,茯苓,藿香,葛根,广木香,补骨脂,吴茱萸,五味子,炒肉豆蔻,甘草。
10剂,水煎服。
二诊:诉泄泻稍缓,但仍以晨起6~8点为甚,泄泻次数显减,舌苔薄白滑,脉细滑。
拟原方再进10剂。
三诊:诉泄泻大减,晨起6~8点泄泻亦不明显,舌苔薄白,脉细。
拟原方做丸料1剂。
西洋参片,茯苓,炒白术,藿香,葛根,广木香,甘草,炒补骨脂,炒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怀山药,砂仁。
合碾细末,蜜丸如黄豆大,早、晚各服30粒。
分析:《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张景岳又云:“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本案泄泻属脾胃虚弱,无力化湿,又兼肾阳虚弱,失于温煦,故其泄泻,五更为甚。
取七味白术散合四神丸,一健脾化湿,二温肾固涩,使脾胃健运,肾阳充足,泄泻自止。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45泄泻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45泄泻泄泻在中医药学中被称为“泻痢”,是指消化道蠕动功能失调、排便次数增多或粪便质地稀薄,常伴有腹泻、腹胀、腹痛等症状的疾病。
中医师承药方具有丰富的治疗泻痢的经验,并且这些方剂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
以中医师承医案分享的方式,本文将介绍一些治疗泄泻的有效方剂。
第一则:朴开汤(方剂)患者张某,女性,41岁。
主诉腹泻已经两天,大便水样便,每天频繁排便超过5次。
伴随腹胀、腹痛、全身乏力等症状。
朴开汤为圣惠方,治实症。
处方如下:朴开汤朴实:9g滑石:30g生姜:6片大枣:5枚生甘草:3g服药三次后,患者的腹泻症状明显减少,大便次数逐渐恢复正常。
连续服药五天后,症状完全缓解。
第二则:草乌酒煎合剂(方剂)患者李某,男性,56岁。
主诉频繁腹泻已经三天,每天排便次数超过8次,大便质地水样便。
伴随全身乏力、口干舌燥等症状。
中医师承通过草乌酒煎合剂治疗该患者。
处方如下:草乌酒煎合剂草乌:30g黄连:10g连翘:10g青皮:10g薄荷:10g患者服用草乌酒煎合剂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腹泻症状逐渐改善。
连续服用七天,患者的泻痢问题完全消失。
第三则:白头翁合剂(方剂)患者王某,女性,32岁。
主诉腹泻五天,大便次数超过6次,大便呈水样便。
伴随腹涨、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师承用白头翁合剂治疗患者。
处方如下:白头翁合剂白头翁:15g车前子:10g砂仁:10g香附:10g焦山楂:15g炒苦杏仁:15g患者服用白头翁合剂后,腹泻症状明显缓解,大便次数逐渐减少。
连续服用十天,患者的泻痢症状完全消失。
第四则:大黄附子汤(方剂)患者刘某,男性,45岁。
主诉持续腹泻已经十天,每天排便超过10次,大便质地稀薄。
伴随腹痛、全身乏力、纳差等症状。
中医师承以大黄附子汤治疗该患者。
处方如下:大黄附子汤大黄:15g附子:10g生姜:10片干姜:6片生甘草:6g大枣:10枚白术:15g患者服用大黄附子汤后,大便次数逐渐减少,腹泻症状明显减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泻俗称“拉肚子”,可由各种胃肠疾患引起。
如痢疾等胃肠道感染,以及肠易激综合征等胃肠功能紊乱等引起。
主要症状有大便次数增多变稀,甚至带黏液、脓血,常伴腹痛、里急后重等。
中医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病多因感受外邪,如湿热、暑湿、寒湿之邪;情志所伤,忧思郁怒导致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而成泄泻;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进食不洁腐败之物,以致损伤脾胃而成泄泻。
腹泻在临床主要可分为湿热证、寒湿证、脾胃虚弱证和伤食证。
湿热证
1.马齿苋绿豆汤:
马齿苋200克,绿豆50克,大蒜5头,盐适量。
共煮1小时饮用。
2.苦瓜拌蒜泥:
苦瓜100克,紫皮大蒜1头。
苦瓜切丝,大蒜加工成泥,再加米醋、酱油、香油拌匀。
3.马齿苋粥:
鲜马齿苋100克,薏仁米30克,粳米50克,同煮成粥食之。
寒湿证
1.莲子生姜粥:
莲子50克,生姜30克,红糖30克,粳米100克。
莲子、粳米先煮半小时,再放入姜、糖,煮10分钟食用。
2.附子粥:
炮附子(先煎1小时)10克,生姜30克,粳米100克。
共煮1小时后成粥食用。
3.杨梅酒:
杨梅20枚,白酒500毫升,密封3天后可饮之。
脾胃虚弱证
1.芡实薏仁山药粥:
芡实30克,炒薏仁30克,山药50克,糯米100克,砂糖30克。
同煮成粥。
2.莲子大枣粥:
莲子30克,大枣10枚,山药30克,百合30克,糯米100克。
同煮成粥食之。
3.粳米姜茶:
茶15克,生姜10克,大枣7枚,粳米30克,同煮成粥食之。
伤食证
1.山楂山药粥:
山楂30克,山药30克,粳米100克,红糖适量,煮粥食之。
2.酸辣汤:
焦山楂60克,胡椒粉6克,红糖30克。
焦山楂水煎取汁,再加入胡椒粉、红糖搅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