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第一课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

第一节社会财富增长之源

第二框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知道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理解各个要素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作用;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分析现实具体的问题。

2.过程和方法:通过投资策划一个企业所需要的几大环节,讨论并收集典型例证,学生在参与课堂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认识问题和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明确构成社会生产的几大要素及其作用,强调劳动者及科学技术在其中的地位,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社会生产的快速前进而努力。

二、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学生作业设计的企业投资策划书

三、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教师展示: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生产过程必须有多重要素组成。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有哪些?让我们来看一下同学们自己设计的企业投资策划书。(分班级制作成PPT)

教师提问:从这些策划书的内容看出,要创办一个企业哪些条件是必要的?

学生回答:钱、厂房、设备、人力、土地,,

教师:是的,我们需要许多必要的条件,对于我们同学们自己设计的“智能玩具公司”,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的差异。让我们来看一看这样一份策划书。

?投资方向:智能玩具公司

?投资理念:让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玩具。针对不同年龄层次需求,推出

系列玩具。

幼儿——智力,行为,感官开发

儿童一一智力,行为,爱心培养,素质,娱乐

少年一一智力,心理,思维,纯娱乐

成年一一实践模拟,纯娱乐,怀旧

?公司选址、厂房规划:

先进的设备,技术与国际接轨(次品少、低噪音、低消耗)

新型的安全的材料(柔软、耐磨、无毒)

全自动流水线(智能终端电脑控制)

全自动回收装置

?员工招聘条件:

经理:年龄不限,男女不限,本科以上学历,能领导群众,有较强的号召力,口才好,人际交往能力强。有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

设计师:男女不限,年龄20~45岁,本科以上学历。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强,对儿童的想法有一定的了解,有美工基础和电脑绘图制作能力者优先考虑。

工厂工作人员:男女不限,18~45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对待工作认真、务实,有良好的纪律观念和时间观念,责任心强。

教师总结: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有:

(一)劳动者的劳动

地位:是社会生产赖以进行的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

教师提问:根据学生《投资策划书》中“人员选聘条件”提问:招聘中对各个岗位的诸多条件限制是否合理?为什么对于管理人员和一线的工作人员的要求并不相同。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各个岗位的劳动者提出的素质要求是不同的,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创造的数量和质量。所以,在现在“充电”一词成为上班族们适应工作岗位要求,一直需要做的事情。同时,对于农民工也进行相应的岗位培训,使他们更快适应并融入岗位。

(二)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

这里的土地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土地、水源、森林、矿藏等在内的自然资源。没有土地,不能进行生产活动。

地位: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自然要素。特征:不可再生性。因此,虽然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大大增强,但是我们要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的道路。不能为了现在的生产而破坏子孙后代的资源。

(三)资本

教师提问:资本=钱??

?只有用于组织生产以求增值的钱才是资本。

? 资本的三态:

货币形态:货币

实物形态:厂房、机器、设备、原料等

商品形态:产品

地位:是现代社会生产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四)经营管理对其它要素起组织、联结、整合作用的要素。也称“企业家才能” 。

业家经营管理才能表现:眼光敏锐、判断准确、善抓时机、果断决策、科学

管理教师总结:企业家经营管理水平作用:直接关系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社会生产的总体水平。而企业家管理水平的高低和企业家自身的素质有关。一个好的领导者不仅可以凝聚团队的力量,而且能够发现每个团队成员的优点,并加以扩大,在工作分配中寻求最优化、最捷径的方法去完成任务目标。因此,提高人

的素质对社会经济发展是很重要的。

拓展阅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家上网查找丰田的精益生产模式,耐克的虚拟组织模式,戴尔的直销模式,安利的传销模式,沃尔马的连锁、特许经营商业模式,苹果的饥渴式销售模式等等。

(五)科学技术

作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作用表现:

第一,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二,更合理、有效利用资源第三,促进生产和生态的平衡协调。

教师总结:我们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有人用公式表示:

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X科技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吴阶平指出,科技的能量有多大,应是:

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高科技即:科技对生产力所起的作用不是用倍数来计算的,而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

美国一台标准带钢热轧机由工人拉制,每周钢产量只有500 吨;用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每月钢产量达50000 吨,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00倍。日本在二战后所建立的由人工控制生产500万吨的钢铁厂,需要15000个工人;采用电子计算机拉制的同样产量的钢铁厂,只需4000 人。

教师归纳:这五个基本要素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各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缺一不可。其中,劳动、土地、资本这三类要素看的见,摸的着,被称为实体性要素;经营管理,被称为联结性要素;科学技术是渗透性要素。各种生产要素只有合理的搭配在一起,才能进行现实和有效的社会生产。各类要素的使用效率都和人的素质有关。

作业:

一、单选题

1、人们首先必须解决吃、穿、住、行、用等问题,然后才能进一步去从事政

治、科学、艺术等活动,这说明()

A?生活资料是社会存在的基础B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一起精神文化的基础

C ?社会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生产、交换、分配是消费的基础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生产关系由生产力决定,

并对生产力具有()

A .决定作用B. 促进作用C. 阻碍作用D. 反作用

3、经济增长可用以下函数式表示Y=F(K L, A, R…),公式表明,国内生产

总值丫的大小取决于资本K劳动力L、技术A、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R等生产要素投入的水平。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最需要加大投入比重的要素是()

A.K(资本)B丄(劳动力)C.A (科学技术)D.R (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

二、图表题

请用在一张图表中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各基本要素、生产关系各要素及其相关关系表示出来。

三、连线题

劳动者的劳动联结性要素

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

资本实体性要素

经营管理

渗透性要素

科学技术

四、问答题

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CDC

卜生产力 生产关系彳各个社会集团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反作用 I 产品分配形式 渗透性要素

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二,更合理、有效利用资源

第三,促进生产和生态的平衡协调。

四、学习训练与评价提示

通过投资策划书的交流。学生在这个过程锻炼了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等。同时,课堂交流时,对于同学的评价给予打分。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同时使他们能够听到更多的声音,学会倾听他人意见。

五、教学设计说明

学生感兴趣的策划案在本节课作为作业反馈引入到新授课中。 通过自己思考, 并设计出来的策划案更具吸引力, 在知识点的推进中,在不断的比较中,学生的 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愿意听,也愿意思考。使得 构成社会生产的几大基本要素深入的印刻在脑海之中。

六、反思 劳动者

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

r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劳动者的劳动

经营管理

联结性要素 科学技术 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

资本

实体性要素

和谐、福利、分工—构建人类理想社会的三大要素

和谐分工福利 ——构建人类理想社会的三大要素 杨晓松 摘要:本文从人类发展史上先贤哲人对理想世界、大同之世的渴望与探索出发,深入发掘他们思想中的精华,并结合近现代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构建理想社会的思想,分析并总结出他们对人类理想社会设计中最核心的三大要素是“和谐、分工、福利”,深入分析这三大要素的内涵、意义、作用和基本要求,得出这三大要素对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结论。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现实条件下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对我国现代化条件下和谐社会建设应着重解决的问题进行粗线条的分析,从四大方面提出自己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工作重点的认识,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理想社会和谐分工福利政治秩序性 Abstract:The history of human development from the ancient sage philosophers of the ideal world, the who Datong desire starting with the exploration, and they explore in depth the essence, and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utopian socialism, scientific socialism on an ideal

society's thinking, analysis and summed up their ideal society on human design of the three core elements of a "harmonious, division of labour and welfare." and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three major elements of the content, significance, role and the basic demands of these three elements come to our harmonious society is very important building conclus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analysis, the reality of conditions in close contact General Secretary Hu Jintao put forward a harmonious social objectives, the conditions of our modern building harmonious society should focus on resolving issues seem analysis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our own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for building awareness of the focus of the work, and given their own solutions. Key words:Ideal society Harmony Division Welfare Political Order 人是社会动物,从进化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处在群居的生活当中。在与自然斗争的岁月里,人类始终互相依存,互相扶助,为争取一个美好的生存和生活环境而共同努力。回溯人类的演进史,深深的烙着集体和社会的印迹。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学说,人类集结而成的社会迄今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工作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https://www.360docs.net/doc/727122573.html,/newsview4.asp?id=436&categoryid=93&url=news 社会工作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来源:中国社会报发布时间:2011-9-14 17:27:03 浏览次数:205 社会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或者说是同服务对象一起工作。社会工作也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互动过程。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活动,社会工作由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价值观念、工作方法和社会互动等几个基本要素构成。 服务对象 服务对象(也称受助者、案主或工作对象)是社会工作者直接服务或帮助的对象。服务对象的概念把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看做是提供服务,接受服务者即服务对象。而受助者这一概念反映的是社会工作者向对方提供帮助,对方是遇到困难,自己不能解决并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帮助的人。实际上,在社会工作中,提供帮助与提供服务具有基本一致的含义,即当事人遇到比较大的、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需要别人帮助和支持。 服务对象或受助者的存在是社会工作得以发生的基本前提。没有服务对象或受助者,没有他们遇到的问题,社会工作就失去了对象,失去了必要性。所以,服务对象是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正如前面已经说过的,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不只是个人,还可能是家庭、群体和社区。不应把他们看做是被动接受帮助的人,而应该把他们看做是有主动性、有潜能的人。 社会工作者 没有社会工作者就没有社会工作,所以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或者可以说,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受助者)是社会工作的两个缺一不可的要素。 社会工作是专业助人的活动。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通过了解、评估服务对象的困难与需要,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通过与对方的相互配合与合作,达到助人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是助人行动的主体,他设计并引导助人过程的进行。没有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就不会发生。 社会工作者是接受一定的专业教育或培训从事职业化社会服务的人。社会工作者的素质、能力和经验直接影响着社会工作的进程和成效。应该说明的是,社会工作者不只是一个个体概念,它也是一个群体概念。从事社会工作的不只是指单个的社会工作者,也指一个机构和一个团队。 社会工作价值观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它包括社会工作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和服务对象的看法。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即以帮助他人、服务于他人、促进社会福利和社会公正为自己行动的目标。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因为社会工作是在其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社会工作作为专业的、职业性的助人活动,只有在牢固的价值观的指导下才会自觉地、持久地进行,才会尽最大可能去帮助他人、服务于工作对象。由于社会工作是一种真心实意的服务,而不是社会工作者要行使手中的权力,所以利他主义的价值观十分重要。价值观不仅表现在社会工作者对自己工作的看法上,更反映在他的全部工作之中。 专业助人方法 社会工作是专门的助人活动,助人方法作为达到助人目的的手段和措施,在服务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社会工作的助人方法不只是指在实际工作中所使用的一般方法,而且指社会工作者群体在长期的助人实践中形成的、经过实践检验后

第一单元试题

5.气象台及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发布了台风“珍珠”将要登陆的消息,使得台风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这体现了信息的()。07会考 ①时效性②载体依附性③价值性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3.得知小曼被困的消息后,救援人员及时赶到现场施救,使小曼得以及时获救。这主要体现了信息的()。08会考 A.时效性 B.共享性 C.载体依附性 D.可压缩性 1、物质、能量和()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A、能源 B、信息 C、资源 D、通讯 3、在windows98以上版本中,使用下列()命令启动DOS操作界面。 A、DIR B、PING C、CD D、COMMAND 2、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是()。 A、语言的使用 B、文字的创造 C、汉字的使用 D、印刷技术的发明1.对于信息特征的理解,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信息一旦共享就会消失 B、信息可以不依附于载体存在 C、信息的价值是会改变的 D、信息是固定不变的,不能被处理 5、下列关于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B 信息可以不依赖于载体而独立存在 C 不同的载体可以表达出相同的信息 D 相同的载体能表达出不同的信息 6、物质、能量、和()构成了世界的三大要素。 A、知识 B、信息技术 C、信息 D、知识经济 13、“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人至少有两种思想”这体现了什么?( ) A、信息的依附性 B、信息的时效性 C、信息的价值性 D、信息的共享性 17、不属于信息的主要特征()。 A、可开发、存储 B、不可利用、不能增值 C、可传递、共享、可压缩 D、可处理、再生 1、对于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信息是可以处理的 B、信息是可以传递的 C、信息是可以共享的 D、信息可以不依附于某种载体而存在 2、天气预报、市场信息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主要体现了信息的()。 A、共享性 B、时效性 C、载体依附性 D、可以存储

社会工作者基础知识要点

社会工作者基础知识要点 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多数是困难群体、贫弱群体和边缘群体,他们可能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那么,下面是为大家的社会工作者基础知识要点,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1)理论方面的知识科学的助人要把问题放到现实的社会背景 下来认识和分析,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较丰富的关于人类社会、社会现象方面的科学知识,这里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 (2)政策方面的知识政策是政府制定的、涉及社会财富和公共利益分配的制度性安排。政府的政策也称公共政策,它是面对公众的。社会政策或社会福利政策是针对困难群体,对其给予优惠以促进社会公正的制度安排,社会政策是社会工作得以开展的重要基础。社会政策主要涉及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医疗保障、教育权利、老人与残疾人服务等领域,涉及儿童、老人、妇女、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这些都是社会工作的基本领域。 (3)技术方面的知识社会工作者要有效地达到助人目的,就必须掌握多种技术方面的知识。重要的包括调查研究方面的知识、现代资讯工具方面的知识等。

(4)文化知识社会工作者要解决的问题是多样化的,对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掌握多种文化知识。社会工作者必须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包括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婚丧嫁娶、生育死亡等相关知识。 社会工作者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要具备一定的知识,主要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科知识主要包括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 哲学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联系及其本质的学问。运用 哲学知识能从普遍联系、现象与本质、主流与支流等方面分析社会工作中的问题,对于正确地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即人 们怎样组成社会,社会又如何运行以满足其成员的需要。社会学中的人的社会化理论、社会互动理论、 ___理论、社会分层理论、社会制度理论以及与 ___相关的理论,对社会工作者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心理学知识是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重要。当服务对象的问题 主要是个人的,并与其成长经历密切相关时,社会工作者就可以用社

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与类型

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与类型 □青连斌 何为社会组织 大多数人都工作、学习和生活在社会组织中。马克斯·韦伯是最早对现代社会组织的兴起作出系统解释的社会学家。按照他的观点,社会组织是以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稳定的方式把人类的活动或他们所生产的物品协调在一起的手段。韦伯强调,社会组织的发展依赖于对信息的控制,以及书面文字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组织要实现自己的功能,必须有书面的规章制度以及储存其“记忆”的档案。后来的功能主义学者认为,社会组织是追求同一目标的成员相互协同以实现共同目标的社会群体。当追求明确的、经常性的目标的个体发现,单靠个人的力量不能达到目标而需要进行经常性的、有规律的合作时,社会组织也就产生了。所以,社会组织是人们为了减少经常性合作的不确定性或风险性而作出的选择。 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并不是任何一种人类社会生活共同体都能成为社会组织。一个社会组织必须具有如下几个基本要素,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构成要素都难以称之为社会组织。 一是组织目标。没有明确目标的社会组织是不存在的。明确的目标是组织的灵魂,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也是衡量组织活动成效的标准。根据功能主义的观点,社会组织就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特定目标而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艾兹奥尼认为,组织目标是组织致力于达到的某种期望的境界,是指向未来的东西,是组织期望达到的状态。管理学家则从更加具体和操作的角度来认识组织目标,认为组织目标是组织努力争取达到的、期望的未来状态,它包括使命、目标对象、指标、定额和时限等。 二是规章制度。社会组织的规章制度,是关于特定组织的性质、目标、任务、结构、组织原则、组织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组织活动规则等的规定。现代社会组织的规章制度一般都是成文的和成体系的。社会组织自身构成的复杂性决定了组织规章制度的复杂程度。

信息技术单选题(含答案)

(一)信息及其特征 1.现代社会中,人们把(B)称为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A.物质、能量、知识B.信息、物质、能量 C.财富、能量、知识D.精神、物质、知识 2、盲人摸象体现了信息交流的重要性,信息可以交流说明了信息具有(D) A.价值性B.时效性C.载体依附性D.共享性 4、网络上的信息被人下载和利用,这正说明信息具有(A) A.价值性B.时效性C.载体依附性D.可转换性 5、(B)不属于信息的主要特征 A.时效性B.不可能增值C.可传递、共享D.依附性 6、下面哪一个不属于信息的一般特征?(D) A.载体依附性B.价值性C.时效性D.独享性 7、天气预报、市场信息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体现了信息的(C) A.载体依附性B.共享性C.时效性D必要性 B、交通信号灯能同时被行人接收,说明信息具有(B ) A.依附性B.共享性C.价值性D.时效性 9、关于信息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信息能够独立存在B.信息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C.信息不能分享D.信息反映的是时间永久状态 10、下面对信息特征的理解,错误的(B) A.天气预报、情报等引出信息有时效性 B.信息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C.刻在甲骨文上的文字说明信息的依附性 D.盲人摸象引出信息具有不完全性 11、在朝鲜战争即将爆发的时候,蓝德公司向美国政局高价兜售一份调查报告没被理会,战后美国政府分文未花就得到该报告,这体现了信息的:(D) A.价值性B.可伪性C.具有可传递性D.具有失效性 12、关于信息共享与物质的共享的差别,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A.信息一方使用时另一方就不能使用 B.信息使用后就会损耗 C.信息可无限复制、传播或分配给众多的使用者 D.信息可以有限的使用 13、将几副相互无关联的图像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的加工后,形成一副富有创意,有实际用途的图像,这体现了信息是(C) A.可以共享的 B.需依附一定载体的 C.可以增值的 D.具有实效性 16、下面有关对信息作用事例的理解,错误的是(D) A.许多历史事件以文字的形式记载在书上,体现信息的依附性。 B.交通信号灯被许多行人接收,体现信息的共享性。 C.天气预报、股市行情体现信息的有价值性 D.身边的信息体现了信息的不完全性 (二)信息技术与社会 17、我们常说的“IT”是(A)的简称

政治:1.1.2《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A教案

第一课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 第一节社会财富增长之源 第二框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A) 审核:李小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理解各个要素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作用;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分析现实具体的问题。通过完成企业投资策划书幻灯片制作,锻炼学生电脑操作和制作技能。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小组活动,分工合作完成企业投资策划书,锻炼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课内阅读、讨论及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总结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举例说明各类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表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领会各类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都与人的素质有密切关系,感悟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提高对“可持续发展”以及“科教兴国”的认同感。 二、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学习小组完成企业投资策划书,部分学生制作幻灯片。 2、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三、教学内容: 【导入】: 【多媒体演示】请一个学习小组的学生交流企业投资策划书。 学生投资策划书(作者:蔡杨珺、许奕琛、沈超、俞艳) ●投资方向:智能玩具公司 ●投资理由:如今社会充满压力,适当放松,利于健康。

●投资理念:让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玩具。针对不同年龄层次需求,推出系列玩具。 幼儿——智力,行为,感官开发 儿童——智力,行为,爱心培养,素质,娱乐 少年——智力,心理,思维,纯娱乐 成年——实践模拟,纯娱乐,怀旧 ●公司选址、厂房规划: ●设备技术要求: ?先进的设备,技术与国际接轨(次品少、低噪音、低消耗) ?新型的安全的材料(柔软、耐磨、无毒) ?全自动流水线(智能终端电脑控制) ?全自动回收装置 ●员工招聘条件: ?经理: 年龄不限,男女不限,本科以上学历,能领导群众,有较强的号召力,口才好,人际交往能力强。有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 ?设计师:男女不限,年龄20~45岁,本科以上学历。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强,对儿童的想法有一定的了解,有美工基础和电脑绘图制作能力者优先考虑。 ?工厂工作人员:男女不限,18~45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对待工作认真、务实,有良好的纪律观念和时间观念,责任心强。 提问学生:从同学策划书的内容看出,要创办一个企业哪些条件是必要的? (学生回答:钱、厂房、设备、人力、土地……) 从同学的回答可以总结归纳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课题】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要素顺序按照同学回答机动安排) (一)劳动者的劳动 地位:是社会生产赖以进行的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 根据学生《投资策划书》中“人员选聘条件”提问:招聘中对各个岗位的诸多条件限制是否合理?你认为这份策划书是否需要改善?(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应该对各个岗位的劳动者提出不同的素质要求,因为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创造的数量和质量。 同学是未来的劳动者,应从现在开始注重培养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请同学看一下教室过道里的纸团(教师课前准备)是否被捡掉了?请捡纸团的同学说说出于什么理由去捡。(同学发言)这就是道德品格素质一种表现。培养各种素质应从身边小事做起。 (二)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

江大上半年考试大作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6年上半年考试大作业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大作业题目(内容): 1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结合当代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谈谈你 的认识。 答: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 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技革命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 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 深远,更加强烈。主要表现在: 第一,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首先,现代科技革命使生产力的 构成要素发生了质的变革,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越来越成为科技的物化,劳动者“智化”程度越来越高。其次,它导致了 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传统产业在技术改造中面目一新,新的“知识产业”迅速 兴起。再次,它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第二,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现代科技革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 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生活主体、生活资料、生活时间和生活空间, 从而引起现代生活方式发生新的变革。 第三,现代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对于人类 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 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 现代科技革命使思维方式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等特征,并使认识活动出现数学化、模型化、形式化的趋势。 现代科技革命有力地推动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充分展 现出科学技术全方位的社会功能。它用最新的事实印证着马克思所认为的科学

社会工作师综合能力知识思维导图

含义:普通社会工作、行政性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 服务对象层面:解救危难、缓解困难、激发潜能、促进发展 目标社会层面: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 社会工作的含义文化层面:弘扬人道主义、促进社会团结 目标与功能类型:正功能与负功能、显功能与潜功能 功能对服务对象: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恢复弱化的功能、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对社会:维持社会秩序、建构社会资本、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 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①专业的特征及社会工作的专业化 ②专业方法的发展: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以问题为本、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已经成为新的趋势 ③目标模式的变化:治疗-预防、救助-发展成为社会工作的基本思路 社会工作的发展④工作对象的拓展:随着社会问题的变化和人们对人类生存问题认识的变化及社会的不断社会工作的目标进步,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也在不断拓展 要素、主要领域⑤多种服务模式的发展 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工作表现出政府积极探索、社会工作教育率先发展、行政性社 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并存、专业社会工作不断发展 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价值观念、助人活动、专业方法 直接服务角色:服务提供者、治疗者、支持者、使能者、倡导者、关系协调者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间接服务角色:行政管理者、资源筹措者、政策影响者、研究者 社会工作者的合并角色 社会工作的领域:儿童及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矫正社会工作、优抚安置社会工作、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①治疗型学校社会工作②变迁型学校社会工作③社区—学校 型学校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

信息技术试卷

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卷 1.现代社会中,人们把()称为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A.物质、能量、知识B.信息、物质、能量 C.财富、能量、知识D.精神、物质、知识 2、盲人摸象体现了信息交流的重要性,信息可以交流说明了信息具有() A.价值性B.时效性C.载体依附性D.共享性 3、下列叙述中。其中()是错误的 A.信息可以被多个信息接收者接收并且多次使用 B.信息具有时效性特征 C.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D.获取了一个信息后,它的价值将永远存在 4、网络上的信息被人下载和利用,这正说明信息具有() A.价值性B.时效性C.载体依附性D.可转换性 5、()不属于信息的主要特征 A.时效性B.不可能增值C.可传递、共享D.依附性 6、下面哪一个不属于信息的一般特征?() A.载体依附性B.价值性C.时效性D.独享性 7、天气预报、市场信息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体现了信息的() A.载体依附性B.共享性C.时效性D必要性 B、交通信号灯能同时被行人接收,说明信息具有() A.依附性B.共享性C.价值性D.时效性 9、关于信息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信息能够独立存在B.信息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C.信息不能分享D.信息反映的是时间永久状态 10、下面对信息特征的理解,错误的() A.天气预报、情报等引出信息有时效性 B.信息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C.刻在甲骨文上的文字说明信息的依附性 D.盲人摸象引出信息具有不完全性11、在朝鲜战争即将爆发的时候,蓝德公司向美国政局高价兜售一份调查报告没被理会,战后美国政府分文未花就得到该报告,这体现了信息的:( ) A.价值性B.可伪性C.具有可传递性D.具有失效性 12、关于信息共享与物质的共享的差别,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信息一方使用时另一方就不能使用 B.信息使用后就会损耗 C.信息可无限复制、传播或分配给众多的使用者 D.信息可以有限的使用 13、将几副相互无关联的图像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的加工后,形成一副富有创意,有实际用途的图像,这体现了信息是() A.可以共享的 B.需依附一定载体的 C.可以增值的 D.具有实效性 14、武王伐封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却没有甲骨文资料记载其确切年代。现代考古工作者根据历史传说中的“天象”,利用天文知识成功地完成该时间的判定。这说明信息具有()特征 A、可传递性B.时效性C.载体依附的可转换性 D、价值性 15、某次语文测验成绩已经按学号顺序录入到Excel表中,对语文成结在100分以上的学生筛选,得出相应的名单,这体现了信息()的特征 A、可以共享的 B、可以增值的 C、需依附一定载体 D、具有时效性 16、下面有关对信息作用事例的理解,错误的是() A.许多历史事件以文字的形式记载在书上,体现信息的依附性。 B.交通信号灯被许多行人接收,体现信息的共享性。 C.天气预报、股市行情体现信息的有价值性 D.身边的信息体现了信息的不完全性 17、我们常说的“IT”是()的简称 A.信息技术B.因特网C.输入设各D手写板 18、总体来说,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 )、管理、应用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 A.识别B.显示C.交换D.交流19、下面哪句话是正确的() A.现代的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信息技术 B. 2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信息、信息技术就相应产生了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一).doc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一)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名词解释(总题数:23,分数:69.00) 1.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构成要素 (分数:3.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会工作者 (分数:3.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案主 (分数:3.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助人自助 (分数:3.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社会秩序 (分数:3.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同理 (分数:3.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社会福利 (分数:3.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剩余性社会福利 (分数:3.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社会工作价值 (分数:3.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接纳 (分数:3.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伦理守则 (分数:3.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标签理论 (分数:3.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活动理论 (分数:3.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社会福利制度 (分数:3.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福利国家 (分数:3.00)

建筑和建筑构成的基本要素

1. 建筑一般来讲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 2.建筑的基本要素:(1),建筑功能(目的)(2),建筑技术(手段)(3)建筑形象(具体体现),建筑形象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建筑形象三者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分割并相互制约。 3.建筑物分类:按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分(1),居住建筑(2).公共建筑(3).工业建筑(4).农业建筑。按建筑物的规模分(1).大量性建筑(2),大型性建筑按建筑物的层数分(1)住宅建筑:(1)低层建筑:1-2层(2)多层建筑:3-6层(3)中高层建筑:7-9层(4)高层建筑≥10层2.(三)其他民用建筑按主要承重结构材料分:1.砖木结构建筑2.砖混结构建筑3.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 4.钢结构建筑 5.其他结构建筑4.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主要是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规模大小来划分5.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是由建筑物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两个方面来决定的6,构建的耐火极限:建筑构件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稳定性,完整性或隔热性时止的这段时间,称为耐火极限,用小时(h)表示。7,设计内容(一)建筑设计(二)结构设计(三)设备设计8.依据:一,空间尺寸的要求二,自然条件的影响:地震烈度表示地面及房屋建筑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建筑平面设计:各个房间的设计和要求均可归纳为适用房间和交通联系部分,使用房间又可分为主要使用房间和辅助使用房间。9.房间的面积,形状和尺寸:决定房间的面积的因素有三个方面:1.房间人数以及人们使用活动所需要的面积2.房间内家居设备所占面积3.交通面积10.房间的门窗设置:1.门的宽度是由人流多少和搬运家居设备时所需要的宽度来确定的11.辅助使用房间的平面设计:厕所,浴室卫生间,厨房(一)走道;分类:1.交通型2.综合型(二)楼梯:形式:直跑,双跑,三跑。按使用性质分:主要楼梯,次要楼梯,消防楼梯12. 楼梯的设计要求:单股人流通过的楼梯宽度不小于900mm,双股人流通过时为1100-1200mm,三股人流通过时为1650-1800mm 13.门厅:1,形式:对称式,非对称式。2设计要求:处于明显而突出的位置14.组合设计的形式1。走道式组合2.套间式组合3.大厅式组合4.单元式组合5.混合式组15.基地环境对平面组合的影响:日照间距的计算一般以冬至日或大寒日正午12时太阳光线能直接照到底层窗台为设计依据。计算式为:L=H/tanh16.建筑平面定位轴线:确定房屋主要结构构件位置和尺寸的基准线,是施工放线的依据。17.建筑模数:是建筑物中选定的标准尺度单位,作为建筑物、建筑构配件、建筑制品以及有关设备尺寸相互间协调的基础。一个完整的建筑模数制是由:基本模数(100MM)、扩大模数(3、6、12、15、30、60M)、分模数(1/10、1/5、1/2 M)组成的 适用范围:基本——门窗洞口,建筑层高,构配件尺寸;扩大——建筑开间、进深、柱距、跨度,建筑高度、层高,构配件标志尺寸,门窗洞口尺寸;分模数——缝宽,构造节点,构配件断面尺寸。 18. 净高:搂地面到结构层地面(梁、板)底面或顶棚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其值反映了 房间的高度。 19、层高:该层楼地面到上一层楼地面之间的距离。 20、基础:是建筑地面以下的承重构件,它承受建筑物上部结构传递下来的全部荷载,并把这些荷载连同基础的自重一起传到地基上。 21、地基:是支承基础的土体和岩体,它不是建筑物的组成部分。 22、勒脚:是外墙接近室内地面的部分,高度一般指室内地坪与室外地面的高差部分(石砌、 抹灰、贴面),起保护墙身,增加建筑物的立面美观的作用。 22、勒脚:是外墙接近室内地面的部分,高度一般指室内地坪与室外地面的高差部分(石砌、 抹灰、贴面),起保护墙身,增加建筑物的立面美观的作用。 23.础基:建筑物最下部的承重构件24.墙和柱:在建筑物基础的上部25.楼层和地层:在墙或柱上架梁、搁板即形成楼层26.楼梯:建筑物中的垂直交通设施,供人和物上下楼层和紧急舒缓之用27.屋顶:建筑物最上部的承重和维护构件28.天然地基:只具有足够承载能力的天然土层;人工地基:天然土层的承载力不能满足荷载要求,即不能在这样的土层上直接建造基础,必须对这种土层进行人工加固以提高他的承载力 29.基础:根据基础埋置深度的不同,基础分为浅基础和深基础。一般,埋置深度不超过5m

高中信息技术学考练习题(一)含答案

高中信息技术学业考试试题(必修部分) 主题一:信息技术与社会 (一)信息及其特征 1.现代社会中,人们把 ( )称为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A.物质、能量、知识B.信息、物质、能量 C.财富、能量、知识D.精神、物质、知识 2、盲人摸象体现了信息交流的重要性,信息可以交流说明了信息具有() A.价值性B.时效性C.载体依附性D.共享性 3、下列叙述中。其中()是错误的 A.信息可以被多个信息接收者接收并且多次使用 B.信息具有时效性特征 C.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D.获取了一个信息后,它的价值将永远存在 4、网络上的信息被人下载和利用,这正说明信息具有() A.价值性B.时效性C.载体依附性D.可转换性 5、()不属于信息的主要特征 A.时效性B.不可能增值C.可传递、共享D.依附性 6、下面哪一个不属于信息的一般特征?() A.载体依附性B.价值性C.时效性D.独享性 7、天气预报、市场信息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体现了信息的() A.载体依附性B.共享性C.时效性D必要性 8、交通信号灯能同时被行人接收,说明信息具有() A.依附性B.共享性C.价值性D.时效性 9、关于信息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信息能够独立存在B.信息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C.信息不能分享D.信息反映的是时间永久状态 10、下面对信息特征的理解,错误的() A.天气预报、情报等引出信息有时效性 B.信息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C.刻在甲骨文上的文字说明信息的依附性 D.盲人摸象引出信息具有不完全性

11、在朝鲜战争即将爆发的时候,蓝德公司向美国政局高价兜售一份调查报告没被理会,战后美国政府分文未花就得到该报告,这体现了信息的:( ) A.价值性B.可伪性C.具有可传递性D.具有失效性 12、关于信息共享与物质的共享的差别,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信息一方使用时另一方就不能使用 B.信息使用后就会损耗 C.信息可无限复制、传播或分配给众多的使用者 D.信息可以有限的使用 13、将几副相互无关联的图像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的加工后,形成一副富有创意,有实际用途的图像,这体现了信息是() A.可以共享的 B.需依附一定载体的 C.可以增值的 D.具有实效性14、武王伐封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却没有甲骨文资料记载其确切年代。现代考古工作者根据历史传说中的“天象”,利用天文知识成功地完成该时间的判定。这说明信息具有()特征 A、可传递性B.时效性C.载体依附的可转换性 D、价值性 15、某次语文测验成绩已经按学号顺序录入到Excel表中,对语文成结在100分以上的学生筛选,得出相应的名单,这体现了信息()的特征 A、可以共享的 B、可以增值的 C、需依附一定载体 D、具有时效性 16、下面有关对信息作用事例的理解,错误的是() A.许多历史事件以文字的形式记载在书上,体现信息的依附性。 B.交通信号灯被许多行人接收,体现信息的共享性。 C.天气预报、股市行情体现信息的有价值性 D.身边的信息体现了信息的不完全性 (二)信息技术与社会 1、我们常说的“IT”是()的简称 A.信息技术B.因特网C.输入设各D手写板 2、总体来说,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 )、管理、应用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 A.识别B.显示C.交换D.交流 3、下面哪句话是正确的()

(完整版)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必考知识点归纳(最新)

第一章 社会工作的目标、对象及主要领域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含义与特点 1. 我国对社会工作的三种不同理解 (1)普通社会工作 (2)行政性社会工作 (3)专业社会工作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加快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抓紧培养大批社会工作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充实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员,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通过多种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提高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 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的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体、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2. 社会工作的特点 (1) 专业助人活动 (2) 注重专业价值 (3) 强调专业方法 (4) 注重实践 (5) 互动合作 (6) 多方协同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目标和功能 3. 社会工作的目标 { 服务对象层面 { 解救危难 缓解困难激发潜能促进发展 社会层面{ 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文化层面{ 弘扬人道主义促进社会团结

4. 社会工作的功能 { 对服务对象的功能 { 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 恢复弱化的功能 促进人的发展 促进人与环境的相互适应对社会的功能{ 维护社会秩序建构社会资本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 第三节 社会工作的要素 1. 社会工作的要素 (1) 社会工作的对象(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 ① 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 发展较快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上最边缘、最困难、从道义上讲最需要帮助的人。如:孤儿、无依无靠的老人和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因失业而沦为生存困难者。 发展中国家,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是“最值得帮助的人”。如孤儿、孤寡老人、残疾人、因自然灾害和社会原因而陷入困难境地的人。 ② 社会工作对象的扩大 物质生活上最困难的人→所有基本生活遇到困难、难以自拔而需要帮助的人 贫困的个体和家庭→有问题、欠发展的社区 困难民众→一般公众 (2) 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 ① 社会工作者的特征 社会工作者是接受一定的专业教育和培训、从事职业化社会服务的人。 它不只是一个个体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团队概念。 ②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a) 社会工作者的直接服务角色 服务提供者、治疗者、支持者、关系协调者、倡导者 b) 社会工作者的间接服务角色 行政管理者、资源筹措者、政策影响者 c) 社会工作者的合并角色 (3) 社会工作价值观(社会工作的灵魂)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即以帮助他人、服务他人、促进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为自己行动的目标。 (4) 专业的助人方法(社会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 (5) 助人活动(社会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连接各种要素,社会工作的外在表现) 不能简单的将助人活动理解为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单向支持,它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互动合作过程

社会保障的构成要素

第五章社会保障的构成要素 案例一:职工的哪些收入应列入工资总额 案情描述: 2006年3月,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公布,在过去4年对9680户次缴费单位进行的专项审计显示,64.54%的被审计单位存在漏逃社会保险费问题。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有关人员介绍,缴费单位漏缴、少缴社会保险费的方法主要是在缴费人数和缴费基数上做手脚,有的单位只给部分职工办理社会保险缴费手续,而以各种理由不给季节工、外地城镇职工、农民工缴纳保险费,逃避缴费义务;有的单位不按职工实际发生的工资收入申请缴费基数,奖金、津贴等补助没有列入缴费工资额,致使社会保险缴费大量流失。其中,不按职工人数缴费的单位占22%,不按职工工资总额缴费的单位占78%。针对这一状况,北京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发出了补缴通知书,限期整改补缴。职工的哪些收入应该列入工资总额? 案例分析: 根据199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的规定,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为个人缴费工资基数。职工月平均工资应按国家统计局规定列入工资总额统计的项目计算,其中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收入。职工月平均工资超过当地职工平均工资200%或300%以上的部分,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低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60%的,则按60%计入。根据2004年国务院公布的《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规定,用人单位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时,瞒报工资总额或者瞒报缴费职工人数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其改正,并处以瞒报工资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对有重大违法情节的缴费单位,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布。本案中,瞒报缴费工资或者职工人数的单位要受到相关的处罚。 本案暴露了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征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征缴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征缴、欠缴社会保险费。一些企业经济效益比较好,但是,就是拒缴、欠缴社会保险费。这同我国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方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包括哪些要素

物质资料生产三个基本要素 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活动。它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 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主要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它分成两类:一类是未经人加工可直接纳入生产过程的自然物,如原始森林的树木、地下埋藏的煤层和矿石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的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如棉花、钢铁等原材料。 扩展资料 作用: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凭借他们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文化科学知识,不断改进劳动资料,创造新材料,推动技术革命不断向前发展。

劳动资料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在生产力物的因素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劳动资料是人类支配和控制自然的强大手段,它的状况表明人类征服自然的水平。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往往是从劳动资料的发展开始的。劳动资料的改进和提高,还可以促使劳动者技术水平的提高,引起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劳动资料不仅是衡量生产力发展的指标,而且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志。 劳动对象是人类劳动加于其上的物质条件。它是生产力物质要素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没有劳动对象就不能进行生产,也就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劳动对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下,劳动对象的革命已成为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和质量的改进,使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生产力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人类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