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抗生素应用

骨科抗生素应用
骨科抗生素应用

骨科抗生素应用原则

抗生素应用原则抗生素应用原则抗生素应用原则抗生素应用原则 1.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异物植入手术异物植入手术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人工关节置换人工关节置换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 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 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4、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给药方法给药方法给药方法给药方法: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有无应用指征首选药品应用疗程开放伤口有头孢唑林钠、头孢西丁钠、头孢曲松钠,过敏者可选用林可霉素类或大环内酯类一般5-7天、可根据血常规及伤口换药情况适当延长I类切口手术有头孢唑林钠、头孢西丁钠、头孢曲松钠,过敏者可选用林可霉素类或大环内酯类术前0.5~2小时内给药一次,术后适当应用,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II类切口手术有头孢唑林钠、头孢西丁钠、头孢曲松钠,过敏者可选用林可霉素类或大环内酯类术前0.5~2小时内给药一次,据血常规及伤口换药情况可适当延长放置内固定物手术有头孢唑林钠、头孢西丁钠、头孢曲松钠,过敏者可选用林可霉素类或大环内酯类术前0.5~2小时内给药一次,据血常规及伤口换药情况可适当延长感染伤口有据经验应用广谱抗生素、依据药敏实验调整据伤口情况及药敏实验决定

感染是外科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对于普遍需要进行内固定或假体植入的骨科手术而言,感染往往变为灾难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手术部位的愈合和康复,因而骨科围手术期的合理用药对于减少或防治感染、提高手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发生感染后,应用抗生素的治疗又是必不可少的。1.骨科围手术期感染的定义骨科围手术期感染是指骨科手术后30d 内发生在切口及其临近部位的感染,如切口感染、关节内感染和骨髓炎。 2 感染类型2.1 浅部感染是指仅累及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感染,常表现为切口愈合不良,切口处有稀薄或黏稠分泌物,细菌培养存在致病菌,切口周围存在局限性红、肿、热、痛。2.2 深部感染是指累及深筋膜以下软组织、尤其是肌肉组织的感染,常表现为广泛软组织肿胀和疼痛,有明显压痛,影像学检查如B 超、CT 、MRI 可发现软组织深部有脓肿;有些患者还可出现窦道和高热;穿刺可抽出脓性分泌物且细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2.3 关节感染是指累及关节腔的感染。常表现为关节红肿、活动受限,有明显压痛,影像学检查如B 超、CT 、MRI 可发现关节内积液,滑膜肥厚,大部分病人可表现有软骨破坏,一般2周后,X 线可因有软骨破坏,表现为关节间隙狭窄。

2.4 骨髓炎是指累及骨骼的感染。症状不明显,严重时可有窦道形成,X 线常表现有骨骼虫蚀

样改变。3 抗生素的应用3.1 手术部位抗生素预防3.1.1 骨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术野污染的程度,手术切口分为3 类。Ⅰ类是指无污染切口,常见有闭合性骨折、脱位的切开复位内固定,退行性疾病如颈椎

病、腰椎管狭窄的椎板减压术,髋膝骨关节炎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先天或后天畸形的矫正术等。Ⅱ类是指存在可疑或潜在污染的切口,常见于合并有盆腔脏器损伤的骨盆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累及胸腹腔脏器的脊柱或骨盆肿瘤切除术,人工关节术后的假体松动等。Ⅲ类是指存在污染或感染的切口,常见有开放性骨折、脱位的切开复位内固定,脊柱结核、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的病灶清除术,累及胸腹腔脏器的脊柱或骨盆肿瘤切除术,人工关节术后假体的感染性松动等。 3.1.2 手术预防用药由于骨科手术常需使用金属或其他材料的内固定器材,一旦出现感染,微生物易寄存于内固定物或假体周围以规避药物的作用,因此即便是I 类切口的手术,也需要进行预防使用抗生素。原则上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型选择广谱有效的杀菌剂,能覆盖手术切口感染大多数病原菌。骨科手术易感染的细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革兰阴性菌为主,故应首选一、二代头孢菌素[ 1] 。对于β内酰胺类药物过敏的患者,如果是革兰阳性菌可选择克林霉素,克林霉素不仅对革兰阳性菌有效且对厌氧菌也有效,骨组织浓度高,因此对于预防骨科感染有一定优势。如果病区内有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流行,可选择万古霉素。用药时应注意药物的半衰期,掌握好给药时间、剂量等。3.2 骨科感染的治疗对于明确的骨科感染,不存在预防问题,只是如何控制感染,此时对感染菌的药敏特征应尽早查清,以便选择最敏感的抗生素。即使是用了最敏感的抗生素,手术清除坏死的骨及软组织仍较抗生素的使用更重要。一旦确定存在感染,外科手术清除脓汁和一些感染组织总是第一选择,血肿及坏死组织必需完全清除。第一次清创后可保留牢固的内固定及骨片,但游离骨片需摘除,如果摘除的碎骨片较多,应考虑将内固定更换为外固定。数天后可再次考虑清创术[ 2] 。在手术摘除基础上作抗生素介入性治疗,方能保持长期治愈效果[ 3] 。如果将假体去除,可将骨水泥与抗生素混合制成假体样形成临时关节,在旷置期间使患者有较好舒适度[ 4] ,待感染控制后再做二次置换。3.2.1 治疗中的注意事项①在抗感染治疗开始之前,尽可能地获取样本,做病原体鉴定与药敏试验。②根据感染部位的可能病原体、患者信息(以往治疗情况、工作环境)、当地抗生素耐药情况选择经验抗感染治疗方案。③每一位患者在接受抗感染药物治疗之前,均应该对其肾功能进行评估,根据肾功能相应调整药物的给药间隔。通过肝脏消除的药物,给药前应考虑患者肝脏功能。④存在混合感染时,可以考虑联合用药。⑤对于阳性的培养结果要进行分析,区别真正的病原体、定植菌和污染菌。⑥病原体、药敏结果确定后,选择抗菌谱最窄的抗菌素进行治疗。⑦抗生素的给药途径,条件允许时,应该由静脉给药转换为口服给药,做序贯治疗。⑧给予抗感染治疗2~3d 后,如疗效差,应该考虑以下问题:a.感染的诊断是否正确;b.感染部位药物浓度是否达到有效范围;c.患者是否存在免疫抑制状态;d.患者是否存在脓肿、感染部位异物等影响疗效的因素;e.是否已经产生耐药性。

3.2.2 经验治疗药物治疗作为感染术后治疗的补充,抗生素的应用要考虑那些吸附在内植物的微生物。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考虑最为可能的致病菌进行治疗。用药原则应选择广谱、杀菌的抗生素,但慢性骨髓炎不推荐经验治疗[ 5] 。对于需氧革兰阳性球菌,可选择青霉素类(氨苄西林)、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呋辛),上述几种药物主要对甲氧西林敏感的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的表皮葡萄球菌有效,但半衰期均较短;对MRSA则首选万古霉素、替考拉宁。但应注意患者肾功能,并注意万古霉素累计使用超过25g 时粒细胞下降问题[ 6] 。当需采用序贯疗法治疗MRSA感染时,如果选用利福平应尽量避免单独使用,否则易产生耐药性。对于革兰阴性杆菌,可选用青霉素类、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而氨基糖苷类一般不作为首选。三代头孢菌素以头孢曲松的半衰期最长,大约8h,临床应用较方便,可每天1 次给药;头孢哌酮和头孢曲松均为肝、肾双通道代谢,对于肝、肾功能受损的患者可选用;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强;喹诺酮类药物由于在我国应用较多,因此,

耐药性相对较高,选择时注意。对于混合菌感染,可以联合用药,选择药物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好具有协同作用,以达最佳疗效,如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合用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以期达到协同杀菌作用或预防耐药出现。 3.2.3 根据药敏结果治疗在手术前,根据穿刺液、引流液,行2~6 周有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抗生素应在手术前4d 停止,以便在假体更换时能够做出可靠的微生物学诊断[ 7] 。在得到药敏结果后,应根据临床情况选择窄谱抗生素进行治疗。 3.2.4 局部使用局部使用抗生素能使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较高,而血药浓度相对较低,从而减少全身用药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但局部使用有可能引起耐药性的增加。抗生素局部使用是否合适,也存在争议。就临床观察而言,局部使用抗生素骨水泥,对于治疗骨科部分感染还是有一定疗效。庆大霉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珠链临床应用最广泛,局部释放抗生素浓度高,可将常规药敏试验耐药的细菌杀灭,缓慢释放,持续时间长[ 8] 。为增加治疗效果,现在可与骨水泥同用的抗生素种类也不断增加,如头孢呋辛、万古霉素、利福平等[ 9] 。但应注意,由于骨水泥在混合时需释放一定的热量,因此选用的抗生素应耐热。抗生素的浓度应控制在5%左右[ 10] ,以免影响骨水泥的强度。3.2.5 特殊人群用药肾功能减退时,应尽量选择肝脏代谢的药物,或对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而对肾功能影响较大的药物,如万古霉素、阿米卡星等用时应适当减量,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根据血药浓度进行个体化给药,使治疗更加安全、有肝功能减退时,克林霉素的消除半衰期明显延长,而像利福平、磺胺类药物的代谢物形成减少,应避免使用。[ 11] 3.2.6 疗程骨和关节感染通常静脉给药4~6 周[ 5] ,可根据病人耐受情况,适当采用序贯治疗。值得注意的是,在骨科手术中I 类切口不能完全依靠抗生素以减少感染的发生,手术室洁净程度和无菌技术是预防感染的外部条件。

抗生素的选择

抗生素的选择 1.首先要掌握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谱 各种抗生素都有不同的作用特点,因此所选的药物的抗菌谱务必使其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例如 青霉素的抗菌谱,主要包括一些球菌和革兰氏阳性杆菌。链球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它对青霉素保持敏感,临床应用首选青霉素。不能用青霉素的宜选择红霉素或第一代头孢菌素而不宜用庆大霉素,因链球菌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常不敏感,因而无效。头孢菌素为广谱抗生素,但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各有特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一代头孢菌素作用最强;二代头孢菌素次之;三代头孢菌素较弱。但对阴性杆菌的作用则三代头孢菌素明显超过二代与一代头孢菌素。因此金葡球感染不应首先三代头孢菌素,应选用一代的头孢噻吩或头孢唑啉。 2.根据致病菌的敏感度选择抗生素 致病菌对抗生素的敏感度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些易产生耐药的细菌和金葡萄、绿脓杆菌、肠杆菌属等 近年对不少常用抗生素耐药率增高。有报道北京地区金葡萄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达60%~70%,红霉素 不能作为抗耐药金葡菌的有效药,只能作为备用药物;羧苄青霉素、磺苄青霉素等抗绿杆菌作用也因细菌的敏感度下降而被酰尿类青霉素(呋苄青霉素、苯咪唑青霉素和氧哌嗪青霉素等)所取代。各种致病菌对不同抗菌药的敏感性不同,相同菌种不同菌株对同一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也有差异,加之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细菌耐药性逐年有所增加,因此借助正确的药敏结果,可以帮助临床医师正确选用抗菌药物,增加临床感染治疗成功率。 3.根据感染疾患的规律及其严重程度选择抗生素 重症深部感染选择菌作用强,血与组织浓度较高的抗生素。如早期金葡菌败菌症,头孢噻吩与头孢唑 啉都有效,但病程较长者并已引起深部感染的金葡萄败血症,头孢唑啉的抗感染疗效明显优于头孢噻吩。因为头孢唑啉血浓度与组织浓度均比头孢噻吩高,其半衰期也较长,因此感染部位可达到较高浓度,所以深部感染时应选用头孢唑啉。酰尿类青霉素不仅具有强大抗链球菌与绿脓杆菌的作用。而具有血浓度、组织浓度较高,膜穿透力较强等临床药理特点,因此对链球菌属、绿脓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肾盂肾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有较好的疗效。 4.根据各种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等特点选择抗生素 抗菌药物在体内存在着吸收、分布及排泄过程,某些药物尚可在体内代谢。 (1)吸收过程:不同的抗菌药物的吸收程度和速率亦不相同,一般口服1~2小时,肌注后 0.5~1小 时药物吸收入血,血药浓度达高峰。 口服吸收完全的抗生素有氯霉素、氯洁霉素、氯林可霉素、头孢立新、阿莫西林、利福平、强力霉素等,口服后一般均可吸收给药量的80%~90%;青霉素类易被胃酸破坏,口服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 类可被胃酸破坏,口服后只吸收给药量的30%~40%;氨基糖甙类,头孢菌素类的大多数品种、多粘菌 素类、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口服后均吸收甚少,约为给药量的0.5%~3.0%。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发表时间:2014-03-25T15:16:19.310Z 来源:《中医学报》2013年12月第28卷供稿作者:李桂芬[导读] 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半个世纪以来,很多传染病得以消灭,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得到控制。 李桂芬 承德县医院急诊科河北承德067400 【摘要】 目的:了解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的方法,调查医院2011年10月—2012年1月呼吸科出院的150例住院患者的病例,内容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药物种类、用法用量、联合用药的合理性评价等。结果:150例患者应用抗菌药物13种,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头孢菌素类。联合药物中以头孢菌素类+阿奇霉素最多用。抗菌药使用平均天数(8±1 5)d,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分析以联合用药不恰当或重复用药最多见。结论:医院的呼吸内科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基本遵循安 全、有效、经济、合理的原则。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用药【中图分类号】R978 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 8999(2013)12 0162 01 抗菌药物一般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半个世纪以来,很多传染病得以消灭,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得到控制。抗菌药物在人类与疾病斗争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但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现象依然存在。鉴于呼吸科是实施抗感染治疗的主要科室,抗菌药物的应用较为普遍,对我院呼吸内科2011年10月~2012年1月的出院病历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菌素,避免毒性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及致病菌的耐药性等。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2011年10月~2012年1月医院呼吸内科出院患者病历中随机抽取的150例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进行了调查。患者年龄25—85岁,男66例占44%,女84例占56%。平均住院天数(8±1 5)d。主要临床诊断为: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胸腔积液等。 1 2方法:详细统计每例患者的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诊断、药品名称、用法用量、用药时间、联合用药及过敏等情况,进行用药合理性评价。分析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的合理性。2结果 2 1抗菌药物应用情况:150例中,应用抗菌药物13种,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率位居前7位的药物(见表1)。表1抗菌药物使用率前7位(%) 2 2抗菌药物联用情况:以单种药物为主有52例,两种联用药80例,三种联用药8例。联用药中以阿奇霉素+头孢菌素最多用。 2 3抗菌药使用疗程:抗菌药使用平均天数(8±1 5)d,疗程5—20d。 2 4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分析[1]: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具体病例的情况将不合理用药情况分为6类:⑴用药无指征;⑵用药时间过长,过短或换药频繁;⑶剂量不足或偏大;⑷不恰当联合用药⑸病原菌产生耐药后继续使用;⑹过早停药或感染控制已多日而不及时停药。见表Ⅱ。 2 5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150例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中,有110例进行了病原学检查,检查率75%,检出率68%,药敏试验率98%。 3讨论 150例病例中患者的主要病原菌:肺炎链球菌、流感杆菌、革兰阴性杆菌等。头孢哌酮舒巴坦钠+阿奇霉素使用比较多,主要由于病例中,老年人数多以及有基础病,且长期滥用抗菌药物,细菌耐药性的增加与抗菌药物用量增大呈相关性[2]。本次调查中,大多医师未根据各药的药理学特点、患者的生理、病理特点了解并存疾病的现状,确定用药方案,需要医师使治疗“个体化”,力争最佳疗效。应尽早做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正确提取痰培养以及确定痰中病原体是正确使用抗菌药物的有力依据(见表2)。表2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

抗生素的选择

抗生素的选择 1.首先要掌握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谱,各种抗生素都有不同的作用特点,因此所选的药物的抗菌谱务必使其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 2.根据致病菌的敏感度选择抗生素致病菌对抗生素的敏感度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些易产生耐药的细菌和金葡萄、绿脓杆菌、肠杆菌属等近年对不少常用抗生素耐药率增高。各种致病菌对不同抗菌药的敏感性不同,相同菌种不同菌株对同一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也有差异,加之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细菌耐药性逐年有所增加,因此借助正确的药敏结果,可以帮助临床医师正确选用抗菌药物,增加临床感染治疗成功率。 3.根据感染疾病的规律及其严重程度选择抗生素重症深部感染选择菌作用强,血与组织浓度较高的抗生素。酰尿类青霉素不仅具有强大抗链球菌与绿脓杆菌的作用。而具有血浓度、组织浓度较高,膜穿透力较强等临床药理特点,因此对链球菌属、绿脓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肾盂肾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有较好的疗效。 4.根据各种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等特点选择抗生素抗菌药物在体内存在着吸收、分布及排泄过程,某些药物尚可在体内代谢。 (1)吸收过程:不同的抗菌药物的吸收程度和速率亦不相同,一般口服1~2小时,肌注后0.5~1小时药物吸收入血,血药浓度达高峰。口服吸收完全的抗生素有氯霉素、氯洁霉素、氯林可霉素、头孢立新、阿莫西林、利福平、强力霉素等,口服后一般均可吸收给药量的80%~90%;青霉素类易被胃酸破坏,口服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类可被胃酸破坏,口服后只吸收给药量的30%~40%;氨基糖甙类,头孢菌素类的大多数品种、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口服后均吸收甚少,约为给药量的0.5%~3.0%。由于各类药物的吸收过程的差异,在治疗轻、中度感染时,可选用病原菌对其敏感、口服易吸收的抗生素而对较重的感染宜采用静脉给药,以避免口服或肌注时多种因素对其吸收的影响。 (2)分布:进入血液循环的抗菌药物,呈游离状态者,其分子小,可迅速分布至各组织和体液中,到达感染部位。不同的抗菌药物其分布特点亦不同。林可霉素、磷霉素、氟喹诺酮类中的某些品种在骨组织中可达较高浓度。在治疗骨感染时可选用上述骨浓度高的抗菌药物。前列腺组织中抗菌药物浓度大多较低,但红霉素、磺胺甲基异噁唑、甲氧苄氨嘧啶、氟喹诺酮类在前列腺液和前列腺组织中可达有效浓度。脑脊液药物浓度可达血液浓度均低,但有些药物对血脑屏障的穿透性好,在脑膜炎症时脑脊液药物浓度可达血液浓度的50~100%,如磺胺嘧啶、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异肼、5-氟胞嘧啶、甲硝唑等均属此类;苯唑青霉素、头孢立新,红霉素、多粘菌素、两性霉素B等对血脑屏障穿透性则较差。两性霉素B用于治疗真菌性脑膜炎时可辅以该药鞘内注射。抗菌药全身用药后分布至浆膜腔和关节腔中,局部药物浓度可达血浓度的50%~100%,除个别情况,一般不需局部腔内注药。抗菌药物可穿透血~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透过胎盘较多的抗菌药物有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氯霉素、呋喃妥因,青霉素G、磺胺类、四环素类,此类药物致胎儿血清浓度与母体血清浓度之比率达50%~100%;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的上述比率达58%左右,头孢菌素、氯洁霉素、多粘菌素E、苯唑青霉素等为10%~15%;红霉素等在10%以下。妊娠期应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时,可损及胎儿第八对颅神经,发生先天性耳聋,四环素类可致乳齿及骨骼发育受损,因此妊娠期要避免应用有损胎儿的抗菌药物。 (3)排泄:大多数抗菌药物从肾脏排泄,尿药浓度可达血药浓度的十至数百倍,甚至更高,下尿路感染时多种抗菌药均可应用,但最好选择毒性小、使用方便,价格便宜的磺胺类、呋喃类、喹诺酮类等。林可霉素、利福平、头孢唑酮、头孢三嗪等主要或部分由肝胆系统排出体外,因此胆汁浓度高,可达血浓度的数倍或数十倍;氨基糖甙类和广谱青霉素类如氨苄青霉素、氧哌青霉素等在胆汁中亦可达一定浓度;但氯霉素、多粘菌素的胆汁浓度低,故该类药物不宜作胆系感染的首选药物,必要时氯霉素可作为联合用药。病情较重的胆系感染,可

抗生素使用分析

抗生素使用分析、反馈、整改会议 时间:2011-4-24下午15:00 地点:医务科科室 参加人员:分管院张锦华、二甲办主任梁美凤、医务科主任陈玉地、质控科蔡元行、外科主任陈盛颖、颅脑外科主任周培勇、骨科主任陈长光、妇科主任刘刘、产科主任王晓艳 张锦华院长:最近我们对临床应用抗生素情况进行了检查,主要是检查运行病历中记录的对抗生素使用的情况,发现了一些问题今天召集几位讨论一下,现在由梁主任给大家分析一下。 梁主任:我们在检查中发现几个问题: 1、抗生素超范围使用,手术科室一类切口使用二代头孢类抗生素 不符合卫生部38号文件规定,文件规定只能用第一代头孢类抗生素。 2、使用的溶媒不符合规定,检查发现我们的医生使用的溶媒为 250ml,按规定溶媒为100ml。溶媒太多,会引起头孢类药物分解,不但降低了疗效,而且产生了其他物质,增加了过敏几率。 3、手术前用药没有在病程记录中体现术前半小时用药。 4、外科有用喹喏酮类药物,按规定尽量不用喹喏酮类药物。 5、骨科发现有先用克林霉素一次,又改为头孢类药品,病程记录 里又不说明改药的原因,这违反用药规定。按规定是先用头孢类药物,如果头孢类药物有过敏,再考虑用克林霉素。 6、产科剖宫产患者有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按规定是在婴儿出生后 断脐后给药,不知道产科是如何使用的;还有发现用的是第二代头孢类药物,这不符合规定,按规定只能使用第一代头孢类药物。 7、头孢类药物是浓度抗菌,有发现临床医生一天仅用药一次,而

且用量偏大,这也不符合用药要求,要按规定一天两次给药,要按规定的用量给药。 以上是我们检查发现的问题。 张锦华院长:梁主任反馈的这些问题,都是目前我们临床上存在的,希望能引起各位的重视,病程记录中要体现对用药进行分析,要按规定用药,回去后要组织科室人员进行学习,对不符合规定使用抗生素的病历,我们已经进行了整理,并且按科室归类,作了登记。希望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如果再犯同样的错误,要进行处罚,跟奖金挂钩。各科室把我们整理的病历带回去,重新作好病程记录,分析抗生素使用理由。

最新骨伤科常用抗生素

骨伤科常用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分析 在骨伤科临床治疗工作中,抗生素的应用很普遍,临床医生是否根据骨伤科病人的临床特点,合理选择使用抗生素,既达到治病的目的,又减少不良反应,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本人随机抽取本院1990~1994年骨伤科住院病历(使用抗生素者)1400份,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如下: 1常用抗生素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氯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头孢氨苄、氟哌酸、甲硝唑等。 2不合理用药情况 经过调查分析,在1400份使用抗生素病例中,存在不合理应用287例,占20.5%。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无指征用药一些无合并症的闭合性骨折、轻微软组织损伤、没有感染迹象或可能导致感染的因素存在而使用抗生素。 2.2轻症用重药较轻的创伤、感染(如污染轻的皮肤擦伤、皮下血肿等),使用一般抗生素即可达到抗炎作用,调查中发现有的病例使用头孢氨苄等强效抗菌剂,甚至多联用药。 2.3联合用药不当联合用药的目的是扩大抗菌谱,发挥抗生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及延缓耐药株的发生,减少不良反应。调查中发现不合理联用有几种情况:①具有药理性拮抗药联用,如林可霉素与红霉素合用,因两药受体相同而互相竞争呈拮抗作用,抵消了林可霉素的抗菌作用[1]。②重复联用,如青霉素与先锋霉素联用,红霉素与乙酰螺旋霉素合用,可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③毒性相同或相近药物联用,如头孢类与氨基甙类均有肾毒性作用,两药合用可增加肾功能损害[2]。④繁殖期杀菌剂与快速抑菌剂联用,如青霉素与氯霉素合用,因后者使细菌不能进入繁殖期,使前者发挥不了杀菌作用[3]。 2.4更换药物过频检查中发现有些病例1~2天就撤换抗生素,一种用药方案应于7 2小时后判定疗效[3],更换过快无法确定其疗效,容易产生耐受性,延误病情。 2.5用药时间过长一般感染控制后3天可考虑停药[4]。调查中发现有的病例用药时间过长,甚至一直用到出院,不仅浪费药物,又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和不便。 2.6用药剂量过大如头孢唑啉常用治疗量是每天1.5~2.0g,重症可增至每天4.0g,检查中发现有的病例用到6.0~8.0g/天,药量过大,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增加副作用[5]。 2.7预防性用药过滥一般无菌手术无需用抗菌药物,仅在污染手术或术后体腔内有血肿形成可能者,才用适当抗生素预防,而且疗程应尽量短、药种尽量少、剂量尽量小[4]。 2.8局部用药过多一般在全身用药足效时,局部用药并无必要,况且效果不确定,还可能影响伤口的愈合过程,增加耐药株的产生[3]。检查中发现较多使用庆大霉素、氯霉素等外用于局部伤口的情况。

抗生素分类及特点

抗生素应用原则与方法经验性选药应先作痰涂片检查,可大致确定感染的病原体是使抗生素的选择相对具有针对性。 G+ 球菌或G -杆菌,这样可以 在社会获得性感染中,病原体以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军团菌、厌氧 菌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为主,常选用红霉素类、四环素类、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复 方新诺明、林可霉素类及第一代头孢菌素类。 医院内感染、老年人、有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免疫抑制患者感染中,以G一杆菌为主(如肠 杆菌科细菌、绿脓杆菌、不动杆菌)和G+球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厌氧菌为主,尚有真 菌、结核和非结核类分支杆菌及少见的巨细胞病毒、卡氏肺孢子虫等。 常用耐酸青霉素类、广谱青霉素类、第一至三代头孢菌素类、亚胺培南、氨曲南、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万古霉素及抗厌氧菌药和抗真菌药。在经验性治疗的同时,应积极开展病原 学检查。 抗菌治疗三天后,若肺炎的临床表现好转,提示选择方案正确,继续按原方案用药。如若临床表现无改善或病情恶化,应调换抗感染药物。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度高,抗菌谱窄、价廉、低毒副反应的药物。如果无药敏结果作指导,应选用能控制常见G-杆菌、绿脓杆菌和G+球菌的药物。 对有误吸病史或腹腔、盆腔感染者,还应加用抗厌氧菌药物。尽量选用毒副作用少的B -内 酰胺类,剂量要足,给药方法要正确。 联合用药与合理配伍 一般细菌感染用一种抗生素能够控制,无需联合用药,但对病原菌不明的严重感染或患者有基础疾病并发心肺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或混合感染,应采取联合用药,可起到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联合用药的合理配伍应是繁殖期杀菌剂加静止期杀菌剂,如B -内酰胺类加氨基糖苷类,可 起协同作用;静止期杀菌剂加速效抑菌剂,如氨基糖甙类加大环内酯类,有累加协同作用;青霉素类加头孢菌素类,可连续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产生协同作用。 速效抑菌剂与繁殖期杀菌剂不宜联合应用,如大环内酯类与B -内酰胺类,因为速效抑菌剂 可迅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而使其不能进入繁殖期,从而导致繁殖期杀菌剂活性减弱,产生拮抗作用。 泰能与哌拉西林合用治疗绿脓杆菌感染可出现拮抗作用,因泰能诱导细菌产生B -内酰胺酶, 使耐酶力低的青霉素灭活。 抗生素的后效应与给药间隔时间 抗生素的后效应(PAE)指高浓度药物与细菌接触后,随着体内代谢,药物浓度逐渐降低,当浓度低于MIC 时抗菌药物仍可持续抑制细菌生长,这种现象称为PAE。 各种抗菌药物对G+球菌都有不同程度的PAE。但对G-杆菌,只有氨基糖苷类与喹诺酮类药物有满意的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总结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2012年1月干部老年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总结 一、住院病人用药情况分析 1、抗菌药物使用率 1月共出院患者56人,其中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数为22份,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9.28%,等同于上级规定的不高于40%的比例。 2、青霉素药物使用的病历数为6份,占使用抗菌药物总病历数的27.2%。 3、头孢类药物使用的病历数为10份,占使用抗菌药物总病历数的45.45%。 4、大环内酯类药物使用的病历数为6份,占使用抗菌药物总病历数的27.2%。 5、喹诺酮类药物使用的病历数为4份,占使用抗菌药物总病历数的18.18%。 6、氨基糖苷类药物使用的病历数为2份,占使用抗菌药物总病历数的9.09%。 7、碳氢霉烯类药物使用的病历数为5份,占使用抗菌药物总病历数的22.7%。

数的45.45%,应用的抗菌指征和抗菌药物种类的选择均较正确合理,但存在1例用药时程过长。 综上所述,我科住院病人应用抗菌药物情况总体上看较为合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合格率为100%,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二、总结 从病历的情况来对我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可以看出我科抗菌药物的使用日趋合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合格率为100%。1月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9.28%,较去年同期下降了 1.2 %,说明了我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工作已制度化规范化,但存在1例用药时程过长,因此,提请各位临床医师注意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文件的规定,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降低细菌耐药率,以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用药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2012年2月干部老年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总结 一、住院病人用药情况分析 1、抗菌药物使用率 2月共出院患者45人,其中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数为18份,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0%,等同于上级规定的不高于40%的比例。 2、青霉素药物使用的病历数为2份,占使用抗菌药物总病历数的11.1%。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一、抗生素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抗生素的定义 抗生素是指由细菌、真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如青霉素、灰黄霉素、阿霉素。 半合成抗生素则是以微生物合成的抗生素为基础,对其结构进行改进后所获得的一类新的化合物。如:氨苄西林。那些完全由人工合成的对细菌或真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物质,严格的说只能称为抗菌药或抗真菌药,而不能称为抗生素。如:喹诺酮类抗菌药。 (二)相关概念 1.抗生素合理应用的含义是指在明确的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生素并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以达到杀灭致病微生物和(或)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又要防止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2.抗生素合理应用的评价指标安全、有效、简便、及时、经济是国际合理用药调研中心对合理用药的评价指标。为此特提出“五个正确”来指导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正确地选择抗生素种类、正确的用法用量、正确给药途径、正确的疗程以及正确的治疗终点。“五个正确”中以正确地选择抗生素为首要,抗生素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抗生素的疗效。 二、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一)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条件 要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各种抗生素的作用特点,为针对性地选用药物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还要充分了解各种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机制,特别是本地区、本单位的细菌耐药状况,为选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提供合理的依据。 1.抗生素的分类及其作用特点根据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和临床用途,可将抗生素分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以及其他主要抗细菌的抗生素、抗真菌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十大类。下面详细介绍抗细菌抗生素的作用特点。 (1)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依据化学结构的特点又可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单环内酰胺类以及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通过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而妨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与交联,导致细胞壁缺损、破裂而迅速死亡。因此他对繁殖期的细菌有超强的杀灭作用,属繁殖期杀菌剂。而且他还具有对人体毒副作用小的优点。各种抗生素的作用特点详见表1、表2、表3。

抗生素的应用现状分析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2) 前言 (2) 1.资料、方法和结果 (2) 2.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表现 (3) 3. 抗生素滥用的原因 (4) 4.控制滥用抗生素的对策 (5) 参考文献 (5) 致谢 (7)

抗生素的应用现状分析 摘要 目的:了解抗生素用药现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 年1~ 4 月医院门诊抗生素销售收入所占药品销售收入的比例,药品品种与抗生素品种比例状况等数据进行统计,进一步进行处方分析, 以反映医院抗生素用药现状并探讨医院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结果:抗生素用量较大且有滥用现象。结论:不要盲目使用抗生素,否则将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ABSTRACT 关键字:抗生素;合理用药;现状分析 前言 抗生素是临床上常用药物,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正确使用抗生素药物可使患者得到及时、合理、有效的治疗,同时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它既有发挥治疗作用的一面, 也会发生与用药目的无关、不利于病人的毒副反应,。甚至还会导致医源性疾病,引发医院内获得性感染。在综合医院病房内,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以治疗感染性疾病和对某些疾病以及围手术期给予抗菌药物以预防性用药。使之达到疗效最佳和副作用最小、尤其是减少医院耐药菌株的产生、减少医院内感染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抗生素临床应用现状表明,滥用抗生素已成为普遍现象。现就抗生素的应用现状做简单分析。 1.资料、方法和结果 1.1 资料 搜集某医院2012年1-4月抗生素销售金额数据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类、汇总、从而得出结论。 1.2 方法 对医院的人使用抗生素的现状处方分析,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的医院2012年1-4月病人600例。 1.3 结果 2012年,医院抗生素消耗金额占西药消耗总金额的比例居高不下。平均值为60.2% ;门诊抗生素应用率相当之高。其消耗金额占医院抗生素消耗金额的百分比平均73.8%, 其数据详见表1。

医院抗生素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医院抗生素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院领导和医务科领导: 药剂科于2015年9月对我院抗生素药物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了解其应用现状,评价其合理性,进一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对2015年1月~2015年6月处方进行抽查,对含抗生素药物的处方数,所用抗菌素种类和数量,用药频度(DDDs)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半年共1500份处方中使用抗生素药物的有867份,使用率为54.22%。三代头孢菌素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药物使用率最高,分别为23.47%和21.01%。其中联合用药312份,占32.00%。DDDs前四位的均为口服抗生素药物,以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为主。 结论抗生素药物应用整体上存在用药起点高、档次高的问题,并存在预防用药、联合用药、治疗方案不合理等现象。分析结论显示,抗生素药物合理应用问题不容忽视,应该慎重而合理地使用抗生素药物,以减少、减慢细菌耐药的几率。 临床应用抗生素药物比较普遍,滥用情况严重,特别是民营医院,硬件与软件力量薄弱,更易造成抗生素药物的不合理使用,造成耐药菌或多重耐药菌的产生,病原体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对多种药物不敏感,从而不仅仅增加了社会和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还导致不良反应的产生,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本文对比较有代表性的民营医院使用抗生素药物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民营医院抗生素药物的使用现状和存在问题,为降低抗生素药物的使用率以及搞好抗生素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代头孢菌素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药物使用率高,分别达到23.47%和21.01%,是临床最广泛使用的品种,其中以高价,医保用药品种最多。二者新产品多,尤其喹诺酮类抗生素药物,使用方便,无需皮试,抗菌谱广,临床应用普遍,但耐药率也在增长。三代头孢主要应用于杆菌感染,目前由于这一原本适用于较严重感染的抗生素药物被广泛运用,产生了破坏抗生素药物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使肠杆菌科等多种细菌对第三代头孢耐药。青霉素类和一、二代头孢菌素类使用率分别为16.09%和14.55%,也是主要使用的品种。由于民营医院所处的社会环境滥用抗生素药物情况比较严重,加上民营医院细菌敏感性实验条件有限,抗生素药物的选用不能做到有的放矢,造成细菌耐药率升高,迫使医生在选用抗生素药物的时候起点较高、档次高。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分析本次分析除对用药情况作了统计分析外,对存在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也作了一些归纳总结,主要有: (1)病毒性疾病或无明显细菌感染适应症而选用抗生素药物:上呼吸道感染中90%为病毒感染,而抗生素药物对病毒感染的疗效不确切,但仍然应用;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各位医生、护士长: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受医务科委托,跟大家一起共同探讨一下有关抗生素的临床应用问题。 一、抗生素的使用现状: 抗生素是临床上用于控制感染所不可缺少的药物,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大类药物。临床各科均有感染疾患,因此,抗生素是各科共同需要的药物,只是使用量多少的区别。在今以前,由于国家对抗生素的应用无明确的政策规定,患者可以从各种渠道得到抗生素。另外,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生产厂家和药商,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刺激医生们想方设法使用个别抗生素,这种不加控制广泛使用抗生素的后果之一,必然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和耐药性的转移、播散问题的加重、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降低,临床治疗效果差,甚至无效,个别感染性疾病可能无药可医。 二、抗生素合理使用的方法: 抗生素合理使用,就是应在全面了解患者、致病原与抗生素三者的基本情况与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安全有效地运用抗生素,使病人在冒最小的风险下,获得最大的治疗效益。在使用抗生素前,首先医生要弄清是不是有感染,是不是细菌感染。根据我的临床经验,下列情况可以使用抗生素。 1、有头痛、发烧、喷射性呕吐,考虑有颅内感染者; 2、有发烧、咽痛、双侧扁桃体肿大者;

3、有发烧、咳嗽、咳痰、胸痛或气紧者; 4、有发烧、腹痛、呕吐、腹泻者; 5、有畏寒、发热、腰痛或尿频、尿急、尿痛者; 6、有严重的外伤,开放性损伤者。 二、合理选用抗生素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可能致病菌并根据其敏感度选药。对致病原的种、属及其对抗生素敏感度应有一定估计,特别是目前临床微生物诊断和细菌敏感试验结果存在较多问题的情况下,主管医生对各种致病菌的好发部位、临床表现、细菌对抗生素敏感度及其耐药性发展情况应有所了解,在未能获得准确的检验结果时也能做出基本正确的判断与处理。 2、分析感染疾患的发展规律及其基础病的关系。各种感染疾患均有其本身的发展规律。分析当时感染是处于原有的治疗无效、感染正在急剧恶化,还是有效而未能控制,病情有所加剧。这些对于是否改变治疗方向甚为重要,如前一种情况应及时换药,而后一种情况则应保留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改换其中个别药物以加强治疗。有无合并症、基础病的情况如何,对于选择抗生素与拟定治疗方案也有很大关系。对感染疾病的正确诊断是合理选择抗生素的基础。 3、熟悉抗生素的抗菌作用与药理作用特点。要合理选择抗生素必须熟悉被选择对象,对抗生素应了解其分类、各类抗生素抗菌作用、抗菌谱、作用机制、给药途径与方法等。

不同部位抗生素选用(强烈推荐)

不同部位抗生素选用(强烈推荐) 1 呼吸系统感染时抗生素的选用 1.1 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一个统称,包括普通感冒、急性鼻窦炎、扁桃体咽炎、喉炎、咽炎.其病原体90 %以上为病毒,常见的有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细菌只占10 %左右。此类病人临床上多数表现为血象不高,病程较短(通常为1周) 。治疗以休息、多饮水及对症为主,不必使用抗生素。如果症状持续7~10 天没有改善,并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或发生化脓性或非化脓性并发症(风湿病、肾小球肾炎)时可使用抗生素。抗生素首选青霉素族(青霉素G、阿莫西林) ,也可选用一、二代头孢及大环内酯类药物。一般抗生素的疗程为5~7 天,伴有风湿病、肾小球肾炎者10~14 天。若有严重化脓性并发症者抗生素疗程可视病情延长。1.2 下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包括急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等。其病原体有细菌(常见的有革兰氏阳性球菌,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如肺炎克雷伯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厌氧杆菌,如棒状杆菌、梭形杆菌等) 、病毒、真菌、原虫、支原体、衣原体等。成人细菌感染率为80 %,儿童为70 %。在免疫抑制状态、老年、大量使用激素、抗生素等情况下真菌性感染的比例明显升高。目前医学界公认院外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主要为肺炎球菌) ,其次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最常见的为肺炎克雷伯杆菌) 。院内获得性感染约60 %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其中最多的是绿脓杆菌。院外下呼吸道感染以往治疗以青霉素为首选,但近年来细菌的耐药性有了较大的变化。如肺炎球菌对苯唑西林、氨苄西林耐药率达50 %,对红霉素及克林霉素耐药率达50 %~70 %。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达97 %以上,对红霉素及克林霉素耐药率达70 %左右,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菌国外亦有报道。但对复方新诺明和喹诺酮类耐药率低,特别是新一代喹诺酮类药物。故复方新诺明和喹诺酮类合用常常可以获得理想的疗效。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治疗首选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或二代头孢菌素。合并厌氧菌感染时可加用甲硝唑或克林霉素。根据血药浓度与效应关系,抗菌作用随着血药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分次给药可使总有效时间增加。β- 内酰胺类抗生素主张分次给药。对于轻、中度感染可口服给药,对于严重下呼吸道感染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主张静脉给药,并可联合使用抗生素,一般二联即可达满意效果。 下面简述几种呼吸系统常用抗生素的作用及机制: 1.2.1 喹诺酮类抗生素是近年来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药物。其具有组织浓度高、最低抑菌浓度低等特点。该药在支气管黏膜中的浓度比血液中高2 倍,在肺泡上皮中比血液中高2~3 倍,在肺泡巨噬细胞中比血液中高9~15倍。 1.2.2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在治疗呼吸道感染中应用最为广泛。主要包括青霉素族、头孢菌素族及非典型β- 内酰胺类抗生素。β- 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 内酰胺酶抑制剂(棒酸、舒巴坦)合用可明显增加抗菌活性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泰能、特美汀、马斯平对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厌氧杆菌均有强效杀菌活性。 1.2.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最常用于治疗院外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对革兰氏阳性球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及梭形杆菌以外的各种厌氧菌均有抗菌活性,并对不典型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有肯定疗效。其新一代药物(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对胃酸稳定,生物利用度高,组织细胞浓度及血药浓度高,维持持久,不良反应少。 1.2.4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有强大抗菌活性,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耳毒性、肾毒性。不良反应与血药浓度密切相关。此类抗生素有很长的抗生素后续效应。这一现象呈浓度与时间依赖性,故主张短疗程、大剂量、每日1 次的治疗方案。此类药物通过细胞摄取

一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2013年第四季度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检查总结 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对全院抗菌药物应用特作如下要求: 医疗机构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 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病区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60%;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20%;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4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不得超过40DDD。 Ⅰ类切口及介入手术原则上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如:1、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2、甲状腺疾病手术3、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4、关节镜检查手术5、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6、白内障手术原则上也不需使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一、检查情况统计: 1、I类切口及介入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统计 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10月份11月份12月份 骨科2623.521.6 普外科31.537.530.4 合计28.830.329.4 二、检查结果分析 1、一类切口分析: 骨科:使用率高一般在60-70%左右,术前0.5~2h预防用药执行较好,但术后预防用药时间仍然≥24h,药物单次剂量选择偏大(五水头孢唑啉2.0g、克林霉素1.2g),抗菌药物指导原则明确指出一类切口预防使用量:头孢唑啉为1.0g 或1.5g;术后预防用药时间偏长。基本为5天,部分病例药物剂量选择偏大,38号文规定头孢唑啉预防使用剂量为1.0g或1.5g,用2.0g剂量偏大。抽查的病例中溶媒选择不合理,多数选择氯化钠250ml,建议改为100ml。

骨科抗生素应用

骨科抗生素应用原则 抗生素应用原则抗生素应用原则抗生素应用原则抗生素应用原则 1.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异物植入手术异物植入手术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人工关节置换人工关节置换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 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 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4、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给药方法给药方法给药方法给药方法: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有无应用指征首选药品应用疗程开放伤口有头孢唑林钠、头孢西丁钠、头孢曲松钠,过敏者可选用林可霉素类或大环内酯类一般5-7天、可根据血常规及伤口换药情况适当延长I类切口手术有头孢唑林钠、头孢西丁钠、头孢曲松钠,过敏者可选用林可霉素类或大环内酯类术前0.5~2小时内给药一次,术后适当应用,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II类切口手术有头孢唑林钠、头孢西丁钠、头孢曲松钠,过敏者可选用林可霉素类或大环内酯类术前0.5~2小时内给药一次,据血常规及伤口换药情况可适当延长放置内固定物手术有头孢唑林钠、头孢西丁钠、头孢曲松钠,过敏者可选用林可霉素类或大环内酯类术前0.5~2小时内给药一次,据血常规及伤口换药情况可适当延长感染伤口有据经验应用广谱抗生素、依据药敏实验调整据伤口情况及药敏实验决定 感染是外科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对于普遍需要进行内固定或假体植入的骨科手术而言,感染往往变为灾难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手术部位的愈合和康复,因而骨科围手术期的合理用药对于减少或防治感染、提高手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发生感染后,应用抗生素的治疗又是必不可少的。1.骨科围手术期感染的定义骨科围手术期感染是指骨科手术后30d 内发生在切口及其临近部位的感染,如切口感染、关节内感染和骨髓炎。 2 感染类型2.1 浅部感染是指仅累及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感染,常表现为切口愈合不良,切口处有稀薄或黏稠分泌物,细菌培养存在致病菌,切口周围存在局限性红、肿、热、痛。2.2 深部感染是指累及深筋膜以下软组织、尤其是肌肉组织的感染,常表现为广泛软组织肿胀和疼痛,有明显压痛,影像学检查如B 超、CT 、MRI 可发现软组织深部有脓肿;有些患者还可出现窦道和高热;穿刺可抽出脓性分泌物且细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2.3 关节感染是指累及关节腔的感染。常表现为关节红肿、活动受限,有明显压痛,影像学检查如B 超、CT 、MRI 可发现关节内积液,滑膜肥厚,大部分病人可表现有软骨破坏,一般2周后,X 线可因有软骨破坏,表现为关节间隙狭窄。 2.4 骨髓炎是指累及骨骼的感染。症状不明显,严重时可有窦道形成,X 线常表现有骨骼虫蚀

抗生素的使用和儿童常用的抗生素

抗生素的使用和儿童常用的抗生素 下面简要介绍抗生素使用原则。但是,由于小儿病情的多样性及多变性,孩子生病,还是应到医院就诊,由医生根据病情作出诊断并给予相应治疗。 1、由医生来判断是否应用抗生素 发热、腹泻是儿童常见的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包括感染性与非感染性所致,而在感染所造成的疾病中,病原菌可能为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对上述症状的原因作具体分析,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 小儿患病应看医生,由医生根据小儿病史、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状况,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作出诊断,根据诊断由医生确定是否需用抗生素治疗。通常,在常见病原菌所致感染性疾病中,由细菌、支原体感染造成者需用抗生素,而病毒(儿科上呼吸道感染、婴幼儿腹泻常见病原菌)感染造成者则不需使用抗生素。切不可孩子得病即用抗生素。 2、病原菌不同用药也不同 儿童期易患感染性疾病,但各年龄阶段、不同季节易感的病原菌不同,另外,发病季节及当时流行疾病状况对临床诊断亦有很大作用。通常根据临床诊断,医生可以推断病原菌的种类,或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包括病原学检查),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如对病原菌诊断不明,可选用广谱抗生素。家长为病儿自选抗生素,缺乏针对性,可能造成疗效不佳或无效,并有可能诱发耐药菌的产生,造成后期治疗的困难或耐药菌的传播。 抗生素无高级与低级之分,只有病原菌对药物敏感与不敏感之分,以价格判断药物好坏、高级低级是没有道理的。 3、不能盲目同时服用两种以上抗生素 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生素同时使用称为联合用药。同时服用两种以上的抗生素,有可能造成用药无效的后果。通常,有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病原菌不明或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又或者较长期应用抗生素细菌产生耐药性可能者,以及联合用药可使毒性较大的药物剂量得以减少时,才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联合用药。一般需用抗生素治疗的感染性疾病仅用一种抗生素即可,多用药多保险的想法是错误的。 4、药物剂量由医生来确定 针对病原菌选药后,需从患儿病情、药物在体内代谢特点、给药顺从性等方面考虑,来决定给药剂量及方式。为确保抗生素很好地发挥作用而不对机体产生危害,掌握恰当的抗生素剂量是必须的,在儿童,药物剂量通常是由医生根据诊断、病情、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得出,另外,亦应考虑小儿机体代谢状态,对患有肝、肾疾病的小儿,除应避免应用具有相应毒副作用的药物外,还应仔细考虑用药剂量。认为儿童用药即为简单的成人剂量减半的概念是错误的。 抗生素治疗疗程因疾病种类、病情严重程度、对现有治疗的反应等而异,具体应咨询医生,认为症状消失即为病愈的概念是错误的。 5、一般不需预防用药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目的在于预防1~2种特殊细菌侵入伤口或血液循环而发生感染,部分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由此可见,通常情况下不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6、警惕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第三季度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点评分析 抗菌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品种最多、进展最快的药物,但由于其不合理应用现象 普遍存在,已出现药源性疾患、二重感染、细菌耐药等诸多不良后果。为了更好地了解我院抗 菌药物应用情况,切实执行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我院定期开展抗菌药物 临床应用监测工作,对不合理使用现象加以干预,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保证患者群众的 生命安全。以下为本季度我院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 1、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本季度抽查我院门诊处方 583 张,含抗菌药物处方 241 张,抗菌药物使用率为 41.34%,远远高于我国规定要求的门诊处方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20%。《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指出,治疗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 指征应用抗菌药物;(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3)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4)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我院使用抗菌药物多为医师经验性给药,较少作药敏试验,很显然是不满足以上要求的。虽然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不一定错,但无形中增加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的概率是肯定的,对于个别判断错误的经验性给药还会给患者带来毒副 作用以及延误治疗的不良后果。因此,医师在诊疗过程中要严格把握用药指征,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选择正确合理的抗菌药物,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的使用。 2、抗菌药物品种的使用频率 本次点评对抽取的门诊处方中的抗菌药物使用频率作了统计,结 果显示如下(每种抗菌药物在处方中出现一次频率计为1): 序号抗菌药物使用频率 1 头孢他啶55 2 阿奇霉素26 3 美洛西林21 4 阿洛西林19 5 头孢西丁钠14 6 美洛西林舒巴坦13 7 青霉素钠13 8 氨氯西林10 9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8 10克霉唑8 11其他品种69 3、抗菌药物使用的剂型分布 本次点评抗菌药物处方241 张中,使用的抗菌药物剂型分布如下: 含口服剂型抗菌药物的处方45 张,占 18.67%,含注射剂型抗菌药物的处方 174 张,占 72.20%,外用及其他剂型26 张,占 10.79%。与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