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原型批评

合集下载

浅析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浅析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浅析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摘要:原型批评理论是20世纪西方文论史上研究文学与原始文化关系的一种文学批评模式。

它起源于英国,兴盛于北美。

本文介绍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并试图概括其优点和局限性。

关键词:弗莱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文学批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源于20世纪初的英国的仪式学派,容纳英国学者弗雷泽的人类学,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集大成于加拿大文学批评家弗莱,使其成为跨越多个学科,对文化与艺术进行深度研究的批评理论。

诺思洛普・弗莱(1912-1991),加拿大著名文学理论家,多伦多大学文学教授,著有《文学原理》、《批评的解剖》、《伟大的代码》等作品。

《批评的解剖》最负盛名,被誉为原型批评的“圣经”。

本书综合了弗雷泽与荣格的主要观点,吸收了分析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及符号学的成果,建立了神话原型批评体系。

一、原型的含义原型是那些反复出现的或传统的神话或隐喻,是构成人类整体文学经验的一些最基本因素,体现人类集体的文学想象。

叶舒宪对原型概念做了如下总结:第一,原型是文学中可以独立交际的单位。

第二,原型可以是意象、象征、主题、人物、情节母题或结构。

只要它们在文学中反复出现,就具有约定性联想。

第三,原型体现文学传统力量,把独立文学作品联系起来,使文学成为社会交际的特殊形态。

第四,原型的根源既是社会心理的,又是历史文化的,把文学同生活沟通起来,成为二者相互沟通的媒介。

(叶舒宪,101―102)二、“置换变形”与意象世界弗莱认为不仅能找到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原型结构,还能在一部作品与其他作品之间找到共同原型,西方文学史上的各种结构和叙事模式都是最古老的神话模式的置换和变形。

弗莱发现了神话――传奇――现实主义的演变线索,他认为神话和现实主义分别代表文学表现的两级,两级中间是传奇文学。

神的超人性是人类愿望的隐喻表现,现实主义强调所表现的东西与现实的相似,即明喻。

传奇指从虚构过渡到写实的文学过程。

神话――传奇――现实主义的演变线索在于原型的“置换变形”。

第七讲 原型批评

第七讲 原型批评

3. 弗莱及其原型批评理论的贡献和缺点
贡献:
第一,弗莱将文学作为整体来考察,注意观察文学本
身的运动发展规律,对我们认识文学的本质、起源、
发展和演变有较重大的意义。
第二,弗莱将文学批评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考察
各种批评之间的关系和文学批评与其他学科之间的
关系,这种“批评的解剖”有助于我们认识批评的
功用,有助于建立科学的文学批评体系。
能发现文学艺术的普遍形式和规律。
弗莱主张将一首诗或一部作品放在它与作者的全部作
品中去考虑,放到整个文学关系和文学传统中去考虑,
对之进行宏观研究,以便找到一种更大的范式,去发
现和解释文学艺术的总体形式和普遍规律。而这种更 大的范式就是原型。 因此,弗莱的原型批评实质上是把文学作为一个整体 进行研究的批评模式。弗莱通过对文学的整体研究, 建立起他的原型批评理论。
三、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
诺思洛普· 弗莱(1912—1991)
20世纪加拿大著名思想家和文
学理论家。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
省的舍布卢克,先后入多伦多大
学和牛津大学学习,1940年获 牛津大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回多 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教授英国 文学。
主要著作有:《可怖的对称: 威廉· 布莱克研究》(1947)、
弗雷泽的许多理论和观点对文学研究产生过较大的
影响。 有学者指出,哈姆雷特的故事与古希腊英雄俄瑞斯 忒斯的故事(有许多相似之处) ——就是弗雷泽所说 的“老国王被新国王、新国王又被后来的新国王所杀” 的循环模式。
这些故事和情景“深深地植入了种族的记忆之中”,
而这种“种族的记忆”的心理学含义则由荣格发掘了 出来。
原型批评理论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

浅谈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浅谈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形 式 ,其 中 包 含 着 众 多 原 始 的 意 象 :这 就 是 原 型 。这 些
淀人类祖先 原始经验 和原型意象 的形 式出发 ,认为 文学 是 神话仪式 的表现 ,是神话 的再 生与复 活。弗莱所理解 的神 话 ,实 际上 是故事 、情 节 或叙 事 ,只不 过在 人类 社会 抽
负载原 始心 理经验 的原 型意象 ,在人类 早期 的思维 如神 话 、宗 教 、礼仪 或幻觉 、梦境等 行为 中被 反复强 调和继
于人类 卫士 的传奇 ;而当英雄 时代 成为人 民的时代 后 ,传 奇 也变得 更 为真实可 信 了。不过 ,始终 贯穿 这一过程 的 ,
幻觉 、梦境 ,我们在 今天 的文学 作 品中可 以发现在 人类
早 期思维尤其是 神话 中反复 出现过 的原 型意象 。或者说 , 在 后 来 的文 学 作 品 中 , 型 意 象 以 文 学 作 品 中某 些 反 复 出 依 然是那些相 同的神话结构 ,那些关于故事如何 开头 ,进 原 ” 神话 跟 民间故事 现的形 象或结 构 的形式表 现 出来 。这说 明 ,艺术 创作 的 展 以及 收场 的相 同的手 段 。 他认 为 ,“ 源泉是这种集体 无意识或原始 经验 , 艺术创作 实质上是原
发 现 这 些 人 类 远 古 祖 先 生 活 经 验 的 “ 理 残 迹 ” 心 。 在 荣 格 看 来 ,文 学 艺 术 发 源 于 神 话 、 宗 教 、礼 仪 、
学性 。“ 神话结 构 的重新 组合便是 我们所 说 的文学 。随 对 着神祗 时代发展 为英雄时代 ,关于神祗 的神话便 演变为关
体无 意识而存在 , 它在集体 中的每个 成员身上 留下深刻 的 要求 从人类学 的角度观察 文学 ,并从文学 中发现人类学 的

浅谈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浅谈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浅谈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摘要] 神话原型论是集历史学、民俗学、心理学知识融于一身的综合性批评方法论,它的出现再一次拓宽了文学批评的道路,将文学批评引入深邃、广博的人文领域中。

本文试从比较两位对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起到决定作用的学者,即发展了原型批评的荣格和神话原型的集大戍者弗莱的原型理论的异同中去梳理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 神话意象原型批评理论二十世纪加拿大学者诺思罗普·弗莱所倡导、建立的神话原型批評,可追溯到十九世纪中叶人类文化学派的产生。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出版了《原始文化》一书,首次系统地对神话进行人类学的研究并形成神话学中的人类学派。

该学派的代表之一弗雷泽在其主要论著《金枝》中,提出了从巫术到宗教再到科学的思想进化论。

这种进化过程说明了文学艺术尽管作为一种高级思维,却不能不保留着巫术和宗教的痕迹。

原型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无意识理论中得到了更为深入的阐释。

与《金枝》一样,他的《里比多的变化与象征》也是原型批评的奠基之作。

荣格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提出,意识具有三个层次:意识、个人无(潜)意识、集体无(潜)意识。

其中,集体无意识先于个体无意识而存在,它在集体中的每个成员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并引发某种集体性或普遍性的情感。

可以说,个体无意识乃是集体无意识的一种辐射和具体化。

集体无意识中有着自原始社会以来,人类世代相传,不断累积沉淀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自发地记忆着人类进化过程中最古老的阶段,即前历史阶段。

这种心理经验被赋予神话的形式,其中包含着众多原始的意象:这就是原型。

这些负载原始心理经验的原型意象,在人类早期的思维如神话、宗教、礼仪或幻觉、梦境等行为中被反复强调和继承下来。

即使发展到今天的高级思维,我们仍可在人类个体的意识或无意识中,特别是在文化或文学艺术中,发现这些人类远古祖先生活经验的“心理残迹”。

在荣格看来,文学艺术发源于神话、宗教、礼仪、幻觉、梦境,我们在今天的文学作品中可以发现在人类早期思维尤其是神话中反复出现过的原型意象。

原型批评从西方进入中国的启示

原型批评从西方进入中国的启示

原型批评从西方进入中国的启示
首先是原型批评进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逐渐与西方接触,西方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开始传入中国。

原型批评作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也随着西方的传入渐渐开始在中国流行。

原型批评倡导以西方的审美观念和标准批评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作品,试图用西方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文化。

这种思潮在中国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

其次是原型批评在中国的影响。

原型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思考。

一方面,原型批评的进入使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与西方接轨,加速了中国的文化开放和发展。

西方的审美观念和标准对中国的文化艺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和国际化。

原型批评也引发了一些质疑和反思。

有人认为,原型批评的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受到了严重挑战,导致了中国的文化认同和自信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最后是原型批评进入中国的启示。

原型批评进入中国,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启示。

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和对待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它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我们应该借鉴和学习其中的优秀成果,但也要坚守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

我们要保持自己的文化认同和自信。

原型批评的进入,挑战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但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保持自己的文化认同和自信。

我们要注重对西方文化的理性分析和批判。

对于原型批评这样的西方思想和文化,我们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分清是非,扬长避短,使之为我所用,不被其影响。

原型批评

原型批评

[标签:标题]篇一:原型批评以《红楼梦》中的四春为例看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也称为神话批评、神话原型批评。

此理论来源于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以及加拿大学者弗莱,其中最主要创始人则是弗莱。

诺思洛普·弗莱与神话原型批评紧密相连,他的成名作《批评的剖析》集中阐释了神话原型批评思想,也因此奠定了他在批评界的卓越地位。

在《批评的剖析》中,弗莱指出原型就是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典型的文学现象。

也就是说,一部文学作品中通常会刻画一些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通常都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或某事物)为范本而塑造出来的,那么现实生活中的这个人就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原型。

《红楼梦》中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同时也是红迷最热心探究的人物原型,那么她们的人物原型是否真的存在?据刘心武《解密红楼梦》中所说,贾元春的原型极可能是曹雪芹的一个姐姐,并且先在胤礽、弘皙身边,后到弘历身边,成了最受弘历宠爱的一个女子,然而却在乾隆四年悲惨的死去。

贾迎春的原型极可能是贾赦的前妻所生,这个前妻原本是妾后被扶了正,成为正妻,但最后又死了,即为前妻。

因此迎春的出身虽与探春相似,但她生母却比探春强十倍。

贾惜春的原型则可能是贾母原型李煦妹妹的一个堂孙女儿。

此外,弗莱还提出了文学循环发展理论,认为文学与自然也有神秘的联系。

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文学的“四时结构”,它源于大自然春夏秋冬循环往复的心理暗示,大自然的变化不是毫无意义的往复,它在人类精神领域留下了起承转合的心理模式。

《红楼梦》中的四春,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注意到了“原应叹息”的隐喻含义,尚不知其中的“四时结构”,元春是贾府的保护伞,是大观园的创基者,因此她是起,是始,是发源,;迎春有木丫头之称,凡事无可无不可,因此她是应,是承,是继续;探春之探与叹谐音,故她的主要性格体现在贾府处于变异时期,一展身手,因此她是叹,是变化,是转折;而惜春则是息,是合,是结尾,因此这个在前半部没有什么戏的四小姐,只在最后才真正出场,她是富于总结性的人物。

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神话作为一种古老的故事传说,通常包含了人类对于世界起源、文化传承和道德价值的思考。

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是文学批评中的重要工具,为神话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将通过分析神话的内在结构和元素,阐述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在神话解读中的应用。

弗莱认为,神话的叙述文本通常由一种循环的模式构成,这种模式表现为一系列相似的事件和情节。

这些事件和情节通过变形、置换和修饰,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叙述循环。

在神话中,这种叙述循环常常表现为英雄的诞生、成长、挑战和死亡,以及世界的创造、繁荣和毁灭。

弗莱认为,神话中的人物形象通常具有象征意义。

例如,英雄形象可能代表了人类对于力量、智慧和道德的追求;而恶魔形象则可能代表了人类对于邪恶、弱点和死亡的恐惧。

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在神话中呈现出多样性,为故事的情节发展提供了动力。

弗莱认为,神话中的情节和事件具有象征意义。

例如,英雄在旅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可能象征着人类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需要克服的障碍;而英雄的最终胜利,可能象征着人类对于智慧、力量和道德的胜利。

这些情节和事件在神话中的出现,使得故事具有了深层次的含义。

弗莱认为,神话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工具,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神话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价值观和文化特点。

通过神话,人们可以了解一个文化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过程。

同时,神话也通常被用来巩固政治权力,传达道德教诲,为听众提供安慰和激励。

原型批评理论是弗莱文学批评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根据弗莱的理论,原型指的是一种文化符号,这种符号在文化传承中反复出现,具有稳定的象征意义。

在神话中,原型批评理论可以被用来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和事件,从而揭示其深层次的含义。

案例分析:以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赫拉克勒斯(Hercules)为例,他因神勇而被誉为“大力神”。

在传说中,赫拉克勒斯完成了十二项艰巨的任务,如杀死九头水蛇、捕捉金牛等。

概述原型批评的整体性文化批评倾向

概述原型批评的整体性文化批评倾向

概述原型批评的整体性文化批评倾向
(1)纵观整个原型批评理论,其呈现出一种整体性批评和文化批评的倾向。

①原因之一是弗莱的原型批评是以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和弗洛伊德的神话理论为基础的。

这两种理论本身就有相当多的社会文化因素,且弗莱的理论兴趣更在于阐释原型的文化含义,还把文学当做大文化语境中的一个整体,使用原型去挖掘文学意象的原始意义,发现文学原型的“概念框架”。

②原因之二是弗莱在建立其原型批评理论时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历史批评,还有斯本格勒的历史有机循环发展论,认为马克思以及斯本格勒在这个领域作出了最杰出的现代成就。

(2)弗莱认为没有人能够否认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原型批评与历史批评之间有许多重叠之处:
①历史批评家称之为历史背景的东西,原型批评家称之为神话原型,且二者均承认文学有一种潜在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这个模式决定着文学作品的形态。

②二者的不同在于,历史批评家认为这种模式产生于历史或者就是历史本身,但原型批评家认为这种模式不容易被辨认,往往存在于文学意象之下,存在于人类的信仰和行为之下,其源头要追溯到史前史、神话或者书面文学产生之前的传说和故事之中。

(3)总之,弗莱对西方文学的发展及其历史层面进行了整体研
究,对西方文学的原型发展,即从史前祭祀神话直到当代讽刺文学,作了“原始结构主义”的解读,进而在文化整体之上树立起单一神话的结构,目的就是为了给文学批评提供一个整体的原型“概念框架”,建立起一种整体性的批评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原型批评
【摘要】原型批评是在整个人类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中影响极大的批评方法,它为文学研究和阅读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更加宽广的视野,有利于揭开文学中深奥的思想和人类深层心理的奥秘。

在今天的文艺批评领域中, 原型批评仍然有重要的意义, 值得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原型批评
一.原型批评的概念解读
(一)原型
原型批评源自人类学家弗雷泽的著作《金枝》,书中通过对以巫术为中心的仪式、神话和民间习俗的比较研究, 开启了从神话和仪式角度研究文学的一代之风。

原型批评的直接理论先驱是分析心理学家荣格。

荣格称原型是反复发生的领悟的典型模式,是种族代代相传的基本原型意象。

他认为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只是一种个人无意识, 人还有一种集体无意识, 它是人类在世代生存过程中遗传下来的种族记忆, 即原型或原始意象。

从一个人出生开始,这种意识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心理活动。

他把这种人的头脑中继承下来的祖先经验称作“种族记忆”、“原始意象”,或“原型”。

后来的加拿大评家弗莱充实和发展了荣格的原型理论, 他认为“原型”是指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象。

现在,我们通常认为: 原型是一种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象征模式,它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传统, 把历史上个别的作品串联在一起, 具有约定俗成的语义关联, 通过这种原型意象, 我们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发现文学的历史线索。

这里的原型本身是空洞的、纯形式的、无内容的, 它的内容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被赋予。

(二)文学中的原型
文学中的原型是指在文学史上不断反复地重现的文学形式化单位。

例如: 西方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形式化单位“弑父娶母”, 作为文学中的一种原型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如:《俄狄普斯王》、《哈姆莱特》中反复重现。

(三)原型批评
原型批评又叫神话批评、仪式批评和图腾批评,作为20 世纪重要的文学批评,它侧重将非文学的泛文化内容纳入文学批评的试验中进行研究。

它通过对作品中原型的发掘和分析,旨在发现和破译文学作品中的密码,发现潜在的神话模式。

它注重的不是作品的内在结构, 而是作品与其它作品、作品与集体无意识的联系。

而由于原型批评展示了所谓科学批评方法的潜在力量,而且与文化寻根的思潮暗暗相合,因此,它在现代西方学术界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并且被视为文学批评模式中比较重要的一种。

它的研究范畴广涉人类学、神话学和心理学,在性质上是一种的跨学科研究。

二.原型批评在作品中的运用
(一)“灰姑娘”童话原型
“灰姑娘”的传说作为一种神话原型,在文学上集中反映一种理想和信念,无论一个人的生活及其命运如何悲惨,最终都会跟那些幸福、拥有一切的人一样,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过上幸福、甜蜜、美满的生活,从此改变自己的命运,即一切智慧、美丽、善良的东西无论遭受怎样的磨难,最终总会获得成功与幸福。

无论后世文学对这一原型进行怎样的置换与变形,夹杂怎样的时代因素,产生多少“灰姑娘”模式的变体,总是遵循“美德有报”和“少女高攀”两个核心的童话因素。

灰姑娘作为一个神话原形、一种文学模式,它的涵意并不是单一的,在不同的价值观念的映照下,呈现出不同的蕴义。

原型批评的目标之一就是不仅发现作品的叙述和意象表层之下的原型结构,而且揭示出连接一部作品与另一部作品的原型模式,最终“使我们的文学经验成为一体”。

如果说古老的“灰姑娘”童话“原型”反映的是人类祖先的内心冲突和集体幻想的话,那么,简·奥斯丁几乎存在于每一部作品中的“灰姑娘”童话结构,则是对这一古老“原型”的继承与发展,以“现代童话”的形式表达现代人的内心矛盾和爱情幻想,把这一“灰姑娘”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和简·班纳特姐妹分别嫁给了财势两旺的达西先生和彬格莱先生。

《诺桑觉修道院》中的凯瑟琳·莫兰嫁给了富有的贵族泰尼先生。

《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芬妮·普莱思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了庄园少爷爱德蒙·伯特伦的新娘。

《劝导》中的安·艾略特与衣锦还乡的温特沃斯上尉有情人终成眷属。

(二).“家园”原型
荣格说,“原型就是人类长期的心理积淀中未被直接感知到的集体无意识的呈现,因而是作为潜在的无意识进入创作过程中的,但它们又必须得到外话,最初呈现为一种‘原始意象’,在远古时代表现为神话形象,然后在不同的时代通过艺术在无意识中激活转变为艺术形象。

”文学世界中,西方有“伊甸园”的“家园世界”,中国也有“辋川”的“心灵家园”。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现实家园是他的故乡——湘西。

作者用混合着抒情、感伤而忧郁的笔调为我们呈现出笼罩着浓郁水气的世界,它构成了弗莱所说的那种“天真世界”。

湘西家园,还真切的体现在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中,对于湘西普通生命充满着炽热的感情,所以才抒发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湘西情结。

其次,这个存在于文本中的美丽的家园,其实是存在于作者心中的湘西,所以“家园”也有理想的意义。

“还乡”、“归家”这些文学主题,无不在宣告着人类对于家的依恋与憧憬。

作为人的生命和理想的归宿地,“家园”在文学中往往蕴含着安全、稳定、和谐的含义,它通常是人类集体意识中最贴近于心灵的地方,它也是精神的寄托,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抚慰着世人的灵魂。

当沈从文从偏僻的湘西土壤来到现代都市,故乡的人和事物在记忆中不断闪现,他选择在精神上回到了一种自然人性和活泼童年的文化土壤。

当他以一种逃避“现代化”都市的姿态,用美妙的笔调为湘西谱写恋歌时,其实,《边城》中美好的“家园”原型已经不再是作家现世中的故乡,也不再是儿时记忆中的童年乐园。

作则着力构筑的湘西世界,结合了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已经远远超越了一般乡土文学意义上的地域范畴,而上升为人类永恒栖居与寻找的家园。

(三).恋母情结
原型意象是以文学作品中某些反复出现的形象或结构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说
明,艺术创作的源泉是这种集体无意识或原始经验,艺术创作实质上是原型意象的再创造,是创作主体作为人类个体在汲取集体无意识的基础上,融合个人尤其是种族经验,并赋予膨武如神话或想像的结果。

20世纪初英国文学巨匠劳伦斯(发表了自传体小说《儿子与情人》,就有深刻而丰富的神话原型意蕴。

当时心理分析理论尚未传到闭塞的英国,而劳伦斯的情人芙丽塔,她的前情人是佛洛依德的弟子,因此经由他芙丽塔接触过佛氏学说。

芙丽塔初次读《儿子与情人》的手稿时便惊呼劳伦斯的经历是典型的俄底浦斯情结,是大师理论的生动文本再现。

小说描写了富有艺术天赋但体格孱弱的青年保罗无法挣脱具有强烈控制欲的母亲的保护,无法与青梅竹马的农家女玛丽安,以及后来相识的桀骜锋利的女权主义者克拉拉发展正常的恋爱关系。

实际上文中克拉拉及其丈夫道斯也有很强的地母天父暗示意义,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分析保罗的情人克拉拉及其丈夫道斯的神话原型,可以从更深层次上揭示了劳伦斯的俄底浦斯情结。

母亲对人类具有特殊意义,远古的人类心灵中都具有一种对母亲的特殊依恋,这种特殊依恋成为人类的种族记忆而投射在人类文化的天幕上。

荣格认为母神原始意象或原型,并不是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之中的任何具体形象,而是在人类心理中起作用的一种内在意象,在人类的原始神话和原始艺术中的各类女神形象里,可以发现这种心理现象的象征性表现,母神崇拜出现于心理母权时代,其统治占据着原始状态的人类心理,无意识地指导着人类的心理进程。

【总结】;
原型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的方法,旨在寻求原型的意象、母题和模式,为文学研究和阅读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更加宽广的视野,有利于揭开文学中深奥的思想和人类深层心理的奥秘。

它注重对文学作品进行“远观”研究,重视文学创作与文学传统的关系,同时,原型批评从神话、仪式出发,研究文学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