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批评理论

合集下载

原型批评理论的基本内涵与价值评价

原型批评理论的基本内涵与价值评价
2J 7
词最早是犹太人斐洛谈到人身的 ‘ 上帝形象 ’ 时使用 的。 它 也 曾在 伊里奈乌的著作 中出现 , :世界的创造者并没有 如 ‘ 按照 自身来 直接造物 ,而是按 照 自身 以外 的原 型来 仿造
的’ ……原型这个词 就是柏拉 图哲学 中的形式 ( 即理 式 ) 。
为了我们 的 目的 , 这个词 既适宜 又有 益 , 因为它 向我们指 出了这些集 体无意识的内容 。”1 [ 原型实际上就是本能 的 3 “ 无 意识 形象”怍 为一名心理学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 荣格的原型观是直接 与 他的“ 集体无意识” 理论联系在一起的。根据他 对原 型概念
益于文 艺这个 载体 , 因为在 漫长 的历 史进程 中 , 们不断 他
原型体现为 “ 形式” 。文艺 是对 现实世界的模仿 , 现实世界 又是对理式世界的模仿。 式是一种最高 、 理 最原始的形 式 ,
因此认 为理式是 客观 事物 的“ 原型 ”帕 拉图使用“ 型” 【 2 原 这
个概念是用来指事物 的理 念本 源 , 在他看来 现实事物只不
过是理 念的影子 , 因而理念乃是 客观事 物的“ 原型 ” 。两千 多年后 , 荣格再次使用 了“ 原型” 这一术语 。他说 :原型一 “
的 以本原 的形式反 复出现在艺术作品和诗歌 中 : 也正因为 如此 , 荣格说 在文艺作 品 中 ,一旦原 型情境 发生 , “ 我们会 感到一种不 寻常的轻松感 , 仿佛 被一种强大的力量运载或 超度 , 在这一 瞬间 , 我们 不再是个 人 , 而是整个 族类 , 全人 类 的声音在我们心 中回响 。”j 【 5 诺斯 洛普 ・ 弗莱作 为一 名文学理论家 ,力 图建构 的是 文学批评 自身 的科学 。 在他的关于文学整体批评 的理论建 构 中 ,原 型” “ 概念 被他纳 入到文学 批评领域 , 赋予它 以 并 适应文 学批评要求的新 的阐释 。在不 同的时间 , 弗莱对原 型有 不 同侧 重的 阐释 , 所有这些 阐释 , 但 都贯 穿着一个 中 心 : 型是一种可传播 的象征 , 原 可交 际的单 位。 15 年 他 91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概述珍藏版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概述珍藏版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概述摘要:神话原型批评作为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盛行的文学批评方法,自觉地借鉴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的相关理论,在实践中力图寻找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成为一种重要的批评方法,并于20世纪80年代在叶舒宪等人的努力下传入中国,一时蔚为大观。

在梳理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础上,从神话和原型的概念入手,介绍弗雷泽的人类学和荣格的心理学理论,进而介绍该派权威弗莱及其《批评的剖析》,最后介绍该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从而对该理论的整体框架予以说明。

一、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二十世纪被称作是文艺批评理论的世纪,苏俄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神话原型批评、读者批评理论、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化研究批评等方法在不同时期都获得了巨大发展。

英美新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在20世纪初兴起,随后不断发展壮大,影响文坛长达近半个世纪,该方法注重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尤其是文学语言,但这种过分琐碎的方法也在后期显示出其不足。

20世纪50年代,随着新批评的式微,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兴起,并逐渐代替新批评成为主宰文坛的批评方法。

二、神话和原型的概念在进入该理论的具体叙述之前,有必要先把“神话”和“原型”的两个概念阐释清楚。

“神话”的概念由来已久,一般泛指关于神或者是其他超自然的故事,有时也包括神话了的人。

一个民族的神话往往能够从侧面反映该民族的历史。

这些神话仍然被后人们不断阅读着,并且受其影响。

那么民族神话可以看作是该民族的精神特征,是其永远追寻的自我意义。

神话--原型批评把神话作为仪式和梦幻的文字表达方式,使仪式获得意义,梦幻具备形式,所以神话是文学作品的结构原则。

“原型”一词在古希腊哲人的著述中已经频繁出现。

原型又被译为“原始模型”或者“民话雏形”•近代原型的概念出现于十九世纪下半叶,一般是指作品中自古以来反复出现的比较典型的文学形象(如主题、意象、叙事方式等)。

三、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基础神话原型批评作为一种理论,是建立在人类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他自觉的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并最终成为了独当一面的文学批评方法。

原型批评理论分析灰姑娘

原型批评理论分析灰姑娘

原型批评理论分析灰姑娘原型批评理论分析灰姑娘⼀什么是原型批评及来龙去脉所谓原型批评简⽽⾔之就是从神话着⼿从宏观上研究⽂学艺术⾃⾝的内在类似性,即其程式、结构模式和原则,并从整体上探寻⽂学类型的共性和演变规律。

因此,原型批评也称神话批评。

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年代流星于西⽅的⼀个⼗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其主要创始⼈是加拿⼤的弗莱。

⼀般认为,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有两个思想来源,⼀是英国⼈类学家弗雷泽的⼈类学,⼀是瑞⼠⼼理学家荣格的精神分析学。

荣格和弗莱分别在《论分析⼼理学与诗的关系》和《作为原型的象征》中界定了原型。

荣格称原型是反复发⽣的领悟的典型模式,是种族代代相传的基本原型意象。

他说,集体⽆意识的内容是原型或原型意象;从⼀个⼈出⽣开始,这种意识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理活动。

他把这种⼈的头脑中继承下来的祖先经验称作“种族记忆”、“原始意象”,或“原型”。

弗莱称原型为⼀种典型或反复出现的意象,原型把⼀⾸诗和别的诗联系起来,每个诗⼈都采⽤⾃⼰以为是创新或独特的意象。

原型可以是意象、细节描写(如四季的循环交替、⼈的⽣⽼病死等)、情节(如善恶⽃争)和⼈物4⼤类型。

⼈物⼜可分为善恶两类,善者还可细分为灵魂拯救者和⾁体拯救者,前者如上帝、耶稣、神职⼈员,后者是救⼈于危难之际的英雄好汉、智者、谋⼠,例如所罗门、罗宾汉、孙悟空、梁⼭泊108将、神化的诸葛亮等。

⼆⽤原型批评理论分析灰姑娘原型有强劲的继承性、传播性和⽆限⽣成转换性。

如同词语、⾳符和⼏何图形,原型在不断的组合排列中产⽣⽆穷的既似曾相识⼜陌⽣的语句、⽂章、⾳乐、图案和绘画。

《灰姑娘》是个很好的例⼦。

源于民间故事、神话的这个童话故事可考的可追溯到2500年前的埃及,如今流传在世界各地的《灰姑娘》竟多达700多个版本。

原型可以在神性世界、⼈类世界、动物世界、植物世界和矿物世界间⾃由转换。

任何地⽅都会存在灰姑娘这⼀形象,⽆论⼈还是物,当处在⼀个不尽⼈意的环境或者地⽅,都想尽快摆脱恶劣环境的枷锁,拥有嫦娥般的⾯庞,宫廷般华丽的陈设,皇上皇后及常⼈美满幸福的⽣活。

简述弗莱的原型批评

简述弗莱的原型批评

简述弗莱的原型批评(1)弗莱深入地探索了统治西方文化的神话的本质,系统的建立了以神话—原型为核心的文学类型批评理论,为整个世界的文论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理论思想不断引起东西方学者的关注,其主要理论著作被认为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在西方文学史和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2)弗莱的理论渊源:①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以及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和原型理论以及早期批评家在文学批评中运用原型模式的实践,对弗莱的原型批评的建构产生了极大影响。

②弗莱在建立其原型批评理论的过程中,受到影响的角度和程度是不同的。

作为原型批评的理论基础,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是外壳,而荣格的心理学理论是内核,弗莱通过神话发现了文学中的“无意识结构”——“原型”——而建立起了他的原型批评。

(3)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主要内容之一是其核心是“文学原型”。

①他在构建文论时把心理学或人类学意义上的原型转移到了文学领域赋予原型以文学的含义,称之为文学原型。

经过弗莱的转移,原型成了文学意象,一个原型就是一个象征,通常是一个常常在文学中出现的意象,并可以被辨认出作为一个人的整个文学经验的一个组成部分。

②通过转化运用原型理论,弗莱把一部作品构织成一个由意象组成的叙述表层结构和一个由原型组成的深层结构,并通过原型凌乱的提示去发掘出作品的真正含义。

弗莱认为原型不仅可以包容而且可以贯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背景发展过程,一些表面上没有联系的文本组成部分和描写细节构成了一个个原型模式,这些模式可以反映作品的叙述和意向表层之下的内容。

③弗莱试图发现文学的“概念框架”,即确定文学领域的组织结构。

弗莱认为原型就是一个把一首诗和另一首诗联系起来从而帮助我们的文学经验成为一体的象征。

④原型批评的目标之一就是不仅发现作品的叙述和意象表层之下的原型结构,揭示出连接一部作品和另一部作品的原型模式从而将文学经验成为一体。

弗莱认为文学的结构是神话式的,由于在不同作品中人们会发现相似的原型模式,所以不同的文学构成同一个中心的统一的神话的不同方面。

浅析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浅析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浅析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摘要:原型批评理论是20世纪西方文论史上研究文学与原始文化关系的一种文学批评模式。

它起源于英国,兴盛于北美。

本文介绍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并试图概括其优点和局限性。

关键词:弗莱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文学批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源于20世纪初的英国的仪式学派,容纳英国学者弗雷泽的人类学,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集大成于加拿大文学批评家弗莱,使其成为跨越多个学科,对文化与艺术进行深度研究的批评理论。

诺思洛普・弗莱(1912-1991),加拿大著名文学理论家,多伦多大学文学教授,著有《文学原理》、《批评的解剖》、《伟大的代码》等作品。

《批评的解剖》最负盛名,被誉为原型批评的“圣经”。

本书综合了弗雷泽与荣格的主要观点,吸收了分析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及符号学的成果,建立了神话原型批评体系。

一、原型的含义原型是那些反复出现的或传统的神话或隐喻,是构成人类整体文学经验的一些最基本因素,体现人类集体的文学想象。

叶舒宪对原型概念做了如下总结:第一,原型是文学中可以独立交际的单位。

第二,原型可以是意象、象征、主题、人物、情节母题或结构。

只要它们在文学中反复出现,就具有约定性联想。

第三,原型体现文学传统力量,把独立文学作品联系起来,使文学成为社会交际的特殊形态。

第四,原型的根源既是社会心理的,又是历史文化的,把文学同生活沟通起来,成为二者相互沟通的媒介。

(叶舒宪,101―102)二、“置换变形”与意象世界弗莱认为不仅能找到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原型结构,还能在一部作品与其他作品之间找到共同原型,西方文学史上的各种结构和叙事模式都是最古老的神话模式的置换和变形。

弗莱发现了神话――传奇――现实主义的演变线索,他认为神话和现实主义分别代表文学表现的两级,两级中间是传奇文学。

神的超人性是人类愿望的隐喻表现,现实主义强调所表现的东西与现实的相似,即明喻。

传奇指从虚构过渡到写实的文学过程。

神话――传奇――现实主义的演变线索在于原型的“置换变形”。

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神话作为一种古老的故事传说,通常包含了人类对于世界起源、文化传承和道德价值的思考。

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是文学批评中的重要工具,为神话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将通过分析神话的内在结构和元素,阐述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在神话解读中的应用。

弗莱认为,神话的叙述文本通常由一种循环的模式构成,这种模式表现为一系列相似的事件和情节。

这些事件和情节通过变形、置换和修饰,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叙述循环。

在神话中,这种叙述循环常常表现为英雄的诞生、成长、挑战和死亡,以及世界的创造、繁荣和毁灭。

弗莱认为,神话中的人物形象通常具有象征意义。

例如,英雄形象可能代表了人类对于力量、智慧和道德的追求;而恶魔形象则可能代表了人类对于邪恶、弱点和死亡的恐惧。

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在神话中呈现出多样性,为故事的情节发展提供了动力。

弗莱认为,神话中的情节和事件具有象征意义。

例如,英雄在旅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可能象征着人类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需要克服的障碍;而英雄的最终胜利,可能象征着人类对于智慧、力量和道德的胜利。

这些情节和事件在神话中的出现,使得故事具有了深层次的含义。

弗莱认为,神话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工具,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神话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价值观和文化特点。

通过神话,人们可以了解一个文化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过程。

同时,神话也通常被用来巩固政治权力,传达道德教诲,为听众提供安慰和激励。

原型批评理论是弗莱文学批评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根据弗莱的理论,原型指的是一种文化符号,这种符号在文化传承中反复出现,具有稳定的象征意义。

在神话中,原型批评理论可以被用来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和事件,从而揭示其深层次的含义。

案例分析:以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赫拉克勒斯(Hercules)为例,他因神勇而被誉为“大力神”。

在传说中,赫拉克勒斯完成了十二项艰巨的任务,如杀死九头水蛇、捕捉金牛等。

原型批评的名词解释

原型批评的名词解释

原型批评的名词解释原型批评是一种文学和艺术分析方法,旨在深入探讨作品的内涵、风格、创新和社会意义。

它从作品的源头即“原型”出发,通过对比、对照和批判性评估来揭示作品所呈现的思想、美学和文化背景。

一、原型的概念在原型批评中,原型是指作品所引用、借鉴或模仿的前辈作品、文化符号、历史事件等。

原型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是某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俗,甚至可以是一个艺术派别的传统。

通过揭示原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艺术成就和意义,同时也能洞察作品与其他作品之间的关系。

二、原型批评的基本原理原型批评首先强调了作品的创新和独特性。

通过追踪和分析原型,可以揭示作品的创新之处,以及与其他作品的对比和对话。

其次,原型批评关注作品的历史背景。

作品往往脱离不了其所在时代的文化、政治和社会环境。

通过研究原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三、原型批评的方法1. 追踪原型:通过寻找作品中的引用、借鉴和模仿,找出作品的原型,探究其对作品的影响和作用。

以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为例,他借鉴了古希腊悲剧和意大利喜剧的元素,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剧作风格。

研究原型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创新之处以及与其他戏剧文化的关系。

2. 对照原型:通过对比作品与原型,揭示作品的特色和突破。

例如,杰克逊·波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作品,他借鉴了欧洲画派的技法和风格,但同时又通过对色彩、构图和线条的自由组合,创造出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

通过对照原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波洛克作品的艺术性和创新之处。

3. 批判性评估:对作品与原型之间的关系进行审视和评价。

原型批评强调了作品的独立性,但并不意味着断绝了与前辈作品的联系。

通过批判性评估,我们可以评判作品的创造力和独特性,并认识到其在文化和艺术发展中的价值。

四、原型批评的应用领域原型批评不仅仅适用于文学领域,还可以应用于音乐、美术、电影等艺术形式的研究中。

它不仅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艺术性和文化意义,还可以促进我们对艺术的创新和发展的理解。

荣格原型理论

荣格原型理论

荣格原型理论一荣格的原型具有以下两种涵义:第一,原型是一种反应倾向,具有形式意味。

荣格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

其存在并不取决于个人后天的经验,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从不会被意识到的。

荣格说:“……原型……不是以充满内容的意象形式,而是最初作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它所代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而已。

”第二,原型还具有内容的涵义。

原型是具有形成具体意象(即内容)能力的形式。

在形成具体意象前,它是具体意象的构成倾向。

二原型的种类荣格所识别和描述过的众多原型中,有出生原型、再生原型、死亡原型、智慧原型、英雄原型、大地母亲原型以及许多自然物如树林原型、太阳原型、月亮原型、动物原型,还有许多人造物如圆圈原型、武器原型等。

三荣格原型论的根本宗旨就是通过对原始意象的追寻从而为现代人找到一条返回人类生命、人类感性的最深泉源、最原初根基的途径。

所以在他那里,“原型”作为一个中介,不仅仅是手段,更是目的。

荣格对于“原型”的解释反复复杂有时又相互矛盾,比如他曾将原型比作柏拉图的理式,又曾将之比作列维布留尔的“集体表象”。

但前者显然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后者又倾向于一种具体意象;有时荣格将之与本能相提并论,而后者又显然缺乏人的主体性色彩。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现在将这一概念放在其整个集体无意识理论体系中进行分析,认为荣格的原型具有以下两种涵义:第一,原型是一种反应倾向,具有形式意味。

荣格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

其存在并不取决于个人后天的经验,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从不会被意识到的。

通过遗传,每个人都可以从他的祖先那儿继承原型,但并不是说个人可以有意识地回忆或者说拥有他的祖先曾拥有过的那些意象,而是说,它们是一些先天倾向或潜在的可能性,即人类采取与自己的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作出反应。

荣格说:“……原型……不是以充满内容的意象形式,而是最初作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它所代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而已。

”但是这些先天倾向(或潜在意象)的发展和显现完全依赖于个人后天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ythological & Archetypal approaches
Purpose of myth critic
to seek out those mysterious elements that inform certain literary works and that elicit, with almost uncanny force, dramatic and universal human reactions. The myth critic wishes to discover how certain literature works, usually those that have become, or promise to become, “classics”, image a kind of reality to which readers give perennial response--- while other works, seemingly as well constructed and even some forms of reality, hetype
The word archetype was firstly used by Plato, originally means the original pattern or model of a work. in ancient Greek, the word comprises two parts: arche means “origin” and “root”, typos refers to “form” or “model”. Generally speaking, an archetype is a symbol that recurs often in literature, but it is different from a symbol in that it is original imagery that recalls psychological events common to all people and all cultures. The original imagery is shown in worshipping totems, dreams, myths and legends.
• Alan W. Watts: Myth is to be defined as a complex of stories---some no doubt fact, and some fantasy---which, for various reasons, human beings regard as demonstrations of the inner meaning of the universe and of human life.
In psychology, an archetype is a model of a person, personality, or behavior.
An archetype is a universally understood symbol, term, or pattern of behavior, a prototype upon which others are copied, patterned, or emulated. Archetypes are often used in myths and storytelling across different cultures.
• Philip Wheelwright: Myth is ubiquitous in time as well as place. It is a dynamic factor everywhere in human society; it transcends time, uniting the past with the present and reaching toward the future.
What is archetype?
Although myths take their specific shapes from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s in which they grow---myth is, in general sense, universal. Furthermore, similar motifs or themes may be found among many different mythologies, and certain images that recur in the myths of peoples widely separated in time and place tend to have a common meaning or, more accurately, tend to elicit comparable psychological responses and to serve similar cultural functions. Such motifs or images are called archetypes.
Definitions of Myth
• Mark Schorer: Myth is fundamental, the dramatic representation of our deepest instinctual life, of a primary awareness of man in the universe, capable of many configurations, upon which all particular opinions and attitudes depen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