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原型批评

合集下载

原型批评理论的基本内涵与价值评价

原型批评理论的基本内涵与价值评价
2J 7
词最早是犹太人斐洛谈到人身的 ‘ 上帝形象 ’ 时使用 的。 它 也 曾在 伊里奈乌的著作 中出现 , :世界的创造者并没有 如 ‘ 按照 自身来 直接造物 ,而是按 照 自身 以外 的原 型来 仿造
的’ ……原型这个词 就是柏拉 图哲学 中的形式 ( 即理 式 ) 。
为了我们 的 目的 , 这个词 既适宜 又有 益 , 因为它 向我们指 出了这些集 体无意识的内容 。”1 [ 原型实际上就是本能 的 3 “ 无 意识 形象”怍 为一名心理学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 荣格的原型观是直接 与 他的“ 集体无意识” 理论联系在一起的。根据他 对原 型概念
益于文 艺这个 载体 , 因为在 漫长 的历 史进程 中 , 们不断 他
原型体现为 “ 形式” 。文艺 是对 现实世界的模仿 , 现实世界 又是对理式世界的模仿。 式是一种最高 、 理 最原始的形 式 ,
因此认 为理式是 客观 事物 的“ 原型 ”帕 拉图使用“ 型” 【 2 原 这
个概念是用来指事物 的理 念本 源 , 在他看来 现实事物只不
过是理 念的影子 , 因而理念乃是 客观事 物的“ 原型 ” 。两千 多年后 , 荣格再次使用 了“ 原型” 这一术语 。他说 :原型一 “
的 以本原 的形式反 复出现在艺术作品和诗歌 中 : 也正因为 如此 , 荣格说 在文艺作 品 中 ,一旦原 型情境 发生 , “ 我们会 感到一种不 寻常的轻松感 , 仿佛 被一种强大的力量运载或 超度 , 在这一 瞬间 , 我们 不再是个 人 , 而是整个 族类 , 全人 类 的声音在我们心 中回响 。”j 【 5 诺斯 洛普 ・ 弗莱作 为一 名文学理论家 ,力 图建构 的是 文学批评 自身 的科学 。 在他的关于文学整体批评 的理论建 构 中 ,原 型” “ 概念 被他纳 入到文学 批评领域 , 赋予它 以 并 适应文 学批评要求的新 的阐释 。在不 同的时间 , 弗莱对原 型有 不 同侧 重的 阐释 , 所有这些 阐释 , 但 都贯 穿着一个 中 心 : 型是一种可传播 的象征 , 原 可交 际的单 位。 15 年 他 91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概述珍藏版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概述珍藏版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概述摘要:神话原型批评作为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盛行的文学批评方法,自觉地借鉴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的相关理论,在实践中力图寻找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成为一种重要的批评方法,并于20世纪80年代在叶舒宪等人的努力下传入中国,一时蔚为大观。

在梳理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础上,从神话和原型的概念入手,介绍弗雷泽的人类学和荣格的心理学理论,进而介绍该派权威弗莱及其《批评的剖析》,最后介绍该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从而对该理论的整体框架予以说明。

一、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二十世纪被称作是文艺批评理论的世纪,苏俄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神话原型批评、读者批评理论、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化研究批评等方法在不同时期都获得了巨大发展。

英美新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在20世纪初兴起,随后不断发展壮大,影响文坛长达近半个世纪,该方法注重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尤其是文学语言,但这种过分琐碎的方法也在后期显示出其不足。

20世纪50年代,随着新批评的式微,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兴起,并逐渐代替新批评成为主宰文坛的批评方法。

二、神话和原型的概念在进入该理论的具体叙述之前,有必要先把“神话”和“原型”的两个概念阐释清楚。

“神话”的概念由来已久,一般泛指关于神或者是其他超自然的故事,有时也包括神话了的人。

一个民族的神话往往能够从侧面反映该民族的历史。

这些神话仍然被后人们不断阅读着,并且受其影响。

那么民族神话可以看作是该民族的精神特征,是其永远追寻的自我意义。

神话--原型批评把神话作为仪式和梦幻的文字表达方式,使仪式获得意义,梦幻具备形式,所以神话是文学作品的结构原则。

“原型”一词在古希腊哲人的著述中已经频繁出现。

原型又被译为“原始模型”或者“民话雏形”•近代原型的概念出现于十九世纪下半叶,一般是指作品中自古以来反复出现的比较典型的文学形象(如主题、意象、叙事方式等)。

三、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基础神话原型批评作为一种理论,是建立在人类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他自觉的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并最终成为了独当一面的文学批评方法。

讲稿

讲稿

神话——原型批评讲稿2010-12-01 神话——原型批评起源于20世纪初的英国,在战后兴盛于北美,成为取代新批评的一个派别。

但是,在国外文论界一直没有一个关于它的公认的统一名称。

最初,流行的神话批评,泛指从早期的宗教现象中探索文学起源和发展的批评。

直到1957年,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一书中,正式确立了以原型为核心的批评观。

此后,神话批评和原型批评成为两个并行不悖的同义概念。

国内学者叶舒宪在翻译、引进的过程中,将其统称为神话——原型批评。

一、理论渊源及其影响1、弗雷泽的文化人类学《金枝》在对神话、民俗、巫术仪式的比较研究中,使人们在认识到文化起源于巫术仪式的同时,也了解到文化中一些极为普遍的原型,如灵魂转生、替罪羊等。

这对神话——原型批评启示巨大,产生了两个批评走向,一是剑桥学派、神话仪式学派,把批评视角投入到宏观的外部人类学领域,研究仪式与文学的发生,以墨雷、赫丽生、康福德为代表;二是原型的文化价值研究,由内向外引申,从原型中发现文化价值,以蔡斯、费德莱尔为代表。

(其中,墨雷在《哈姆雷特和俄瑞斯忒斯》一文中,指出这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悲剧人物存在共同之处,不是出于巧合,而是原始宗教仪式共同性使然。

这两个人物的原型就是金枝国王——部落首领或者国王为了群体利益都成了替罪羊。

蔡斯《麦尔维尔研究》,发现寻父原型,麦尔维尔不仅是个人神话,更是美国神话。

美国被从欧洲的古老土壤中分离出来后抛弃在美洲的荒原上,也经历了失父的寻找。

他也提出了发人深醒的问题,美国能否成为真正的普罗米修斯,即即违背父神宙斯的意志,以自己的创造性,带领民众走向更高的文化层次。

蔡斯的这一立论,因其深刻和新颖,曾惊动一时。

)2、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荣格认为原型,即原始的意象,是集体无意识的结构形式,主要由被抑制和遗忘的心理素材组成,广泛存在于神话和宗教中,能为艺术创作提供主题。

为了证明自己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荣格研究了各民族中大量的神话文学,发现了许多原型,如再生原型、死亡原型、巫术原型、受难原型、英雄原型等。

07神话学原型批评[整理版]

07神话学原型批评[整理版]

六、神话原型学派批评方法神话原型学派兴起于本世纪初。

这派批评家以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和弗雷泽的人类学为理论依据,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体现了种族的、以至整个人类的潜意识和深层心理特征。

他们着重分析文学作为所体现的神话、宗教仪式和原型的意义。

(一)神话原型学派的基本理论与批评原则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bell)在《神的面具:原始神话》一书中表明:一些伟大的古典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在于这些作品再现了人类共同的经验,具有激发读者隐藏很深的心理本能的力量。

神话原型学派的批评理论便着重阐明人类共同的经验如何体现在古代的神话和一些原型中以及文学创作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诺斯洛普·弗莱( Northrop Frye)声称,“探求原型实际上就是二种文学上的人类学:我们从文学产生以前的东西——如宗教仪式、神话和民间传说等,可以了解到文学的情况。

”“这些范畴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决不是一种单纯的上下相传的关系……事实上,从总的情况来看,在伟大的古典文学作品方面,存在着回复到那些范畴的倾向。

”(诺斯洛普·弗莱《文学的若干原型》,引自《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第343页)另一位神话原型批评家赫斯凯尔·M.布洛克把这个批评流派的理论要旨阐述得更为明确:“文学(或任何艺术)当作孤立的表现形式来看,是无法了解和正确评价的;……必须把它当作整个人类经验的一部分来考虑才行。

”“文学是社会情况的一部分,文学作品必须首先当作集体的信仰和行为的形式来探讨。

神话和仪式便成为文学表现形式的基本特征。

……作品中的任何一个成分或这些成分的安排可以看作人类经验中一再出现的基本象征的表露。

因此人类经验使原始文化和现代文化具有共同性质。

”(赫斯凯尔·M·布洛克《文化人模学与当代文学批评》,引自约翰·维克雷选编《神话与文学》,美国那不勒斯加大学出版社,1971,第32页)总之,神话原型学派认为,文学艺术都是潜意识作用的结果。

精神分析——原型批评

精神分析——原型批评

弗莱
• 文学——神话
• 神话的位移:p376(五种) • 原型意象:神启的、魔幻的、类比的 • 神话原:四种
• 文学史写作——文学语境的客观化
• 弗莱是对照原有的文学文本模式一一对应 神话而进行理论的依附。 • 那么,未来的文学文本是如何对应神话呢?
• 艺术(文学)客观化趋势【即自我合法】
• 艺术家——客观化趋势【公共身份】 • 文学史写作——文学语境的客观化【自我 历史合法】
雷东 · 独眼巨人
• 德· 夏凡纳《希望》
• 达利《永恒的记忆》
精神分析——原型批评
弗洛伊德
• 人

【 精 神 】
本我——自我——超我
潜意识——前意识——意识 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 埃勒克特情结(恋父情结)
• 力比多 •
性 欲
• 梦——白日梦【性欲压抑】 • 文学 【性欲的升华】 • • 艺术家的问题?
荣格
• 集体无意识——原型(原始意象)
• 艺术家不拥有自由意志、寻求实现其个人 目的的人,而是一个允许艺术通过自己实 现艺术目的的人。 • 不是艺术家创造了艺术,而是艺术创造了 艺术家。
艺术家的问题
• 个人的艺术家 • 艺术家的个人 • 艺术家——非实体化 • 作品:心理的与幻觉的

原型批评

原型批评

[标签:标题]篇一:原型批评以《红楼梦》中的四春为例看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也称为神话批评、神话原型批评。

此理论来源于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以及加拿大学者弗莱,其中最主要创始人则是弗莱。

诺思洛普·弗莱与神话原型批评紧密相连,他的成名作《批评的剖析》集中阐释了神话原型批评思想,也因此奠定了他在批评界的卓越地位。

在《批评的剖析》中,弗莱指出原型就是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典型的文学现象。

也就是说,一部文学作品中通常会刻画一些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通常都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或某事物)为范本而塑造出来的,那么现实生活中的这个人就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原型。

《红楼梦》中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同时也是红迷最热心探究的人物原型,那么她们的人物原型是否真的存在?据刘心武《解密红楼梦》中所说,贾元春的原型极可能是曹雪芹的一个姐姐,并且先在胤礽、弘皙身边,后到弘历身边,成了最受弘历宠爱的一个女子,然而却在乾隆四年悲惨的死去。

贾迎春的原型极可能是贾赦的前妻所生,这个前妻原本是妾后被扶了正,成为正妻,但最后又死了,即为前妻。

因此迎春的出身虽与探春相似,但她生母却比探春强十倍。

贾惜春的原型则可能是贾母原型李煦妹妹的一个堂孙女儿。

此外,弗莱还提出了文学循环发展理论,认为文学与自然也有神秘的联系。

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文学的“四时结构”,它源于大自然春夏秋冬循环往复的心理暗示,大自然的变化不是毫无意义的往复,它在人类精神领域留下了起承转合的心理模式。

《红楼梦》中的四春,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注意到了“原应叹息”的隐喻含义,尚不知其中的“四时结构”,元春是贾府的保护伞,是大观园的创基者,因此她是起,是始,是发源,;迎春有木丫头之称,凡事无可无不可,因此她是应,是承,是继续;探春之探与叹谐音,故她的主要性格体现在贾府处于变异时期,一展身手,因此她是叹,是变化,是转折;而惜春则是息,是合,是结尾,因此这个在前半部没有什么戏的四小姐,只在最后才真正出场,她是富于总结性的人物。

概述原型批评的整体性文化批评倾向

概述原型批评的整体性文化批评倾向

概述原型批评的整体性文化批评倾向
(1)纵观整个原型批评理论,其呈现出一种整体性批评和文化批评的倾向。

①原因之一是弗莱的原型批评是以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和弗洛伊德的神话理论为基础的。

这两种理论本身就有相当多的社会文化因素,且弗莱的理论兴趣更在于阐释原型的文化含义,还把文学当做大文化语境中的一个整体,使用原型去挖掘文学意象的原始意义,发现文学原型的“概念框架”。

②原因之二是弗莱在建立其原型批评理论时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历史批评,还有斯本格勒的历史有机循环发展论,认为马克思以及斯本格勒在这个领域作出了最杰出的现代成就。

(2)弗莱认为没有人能够否认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原型批评与历史批评之间有许多重叠之处:
①历史批评家称之为历史背景的东西,原型批评家称之为神话原型,且二者均承认文学有一种潜在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这个模式决定着文学作品的形态。

②二者的不同在于,历史批评家认为这种模式产生于历史或者就是历史本身,但原型批评家认为这种模式不容易被辨认,往往存在于文学意象之下,存在于人类的信仰和行为之下,其源头要追溯到史前史、神话或者书面文学产生之前的传说和故事之中。

(3)总之,弗莱对西方文学的发展及其历史层面进行了整体研
究,对西方文学的原型发展,即从史前祭祀神话直到当代讽刺文学,作了“原始结构主义”的解读,进而在文化整体之上树立起单一神话的结构,目的就是为了给文学批评提供一个整体的原型“概念框架”,建立起一种整体性的批评体系。

荣格的原型理论和原型批评

荣格的原型理论和原型批评

荣格的原型理论和原型批评荣格的原型理论和原型批评(高明勇)引文继弗洛伊德之后,荣格在我国正在日益广泛地受到人们的注意,文艺界对于荣格思想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惹人注目,它的种族心理积淀学说已经开始渗透到文艺界的众多领域。

而继荣格之后,原型批评已经初见端倪并日益完善,批评家们一改昔日近距离直视作品的习惯,开始“向后站”,从远距离处审视,力图把握文学作品的宏观体貌,寻找具体作品与时代及人类文化母体相联接的纽带。

本文试从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

一“我的人生历程是一个无意识的自我实现的历程。

”——C.G 荣格C.G荣格(1875年7月26日——1961年6月6日),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1900年在巴塞尔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先在著名精神病学家尤金·布勒雷指导下在苏黎士大学的精神病研究所任职,后来退职,自己开业。

1933—1941年任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心理学教授,1943年起任巴塞尔大学心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精神分析理论》、《无意识心理》、《分析心理学文集》、《心理类型》等。

荣格在早期临床实践中,创立了“词语联想”测试法。

他用这种方法去寻找和分析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隐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情结”概念。

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荣格曾追随弗洛伊德五年,1913年终因和弗氏见解不合而与之中断关系,并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由于荣格热衷于宗教和神话,他的理论和思想具有较强的神秘主义色彩和超验主义。

总体上说,荣格的理论仍然是以弗氏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的,但也在许多基本概念和观点上对弗氏进行了重大的修正和发展。

如:他对无意识、力比多、自我等概念都作了新的解释。

他的关于“内倾”和“外倾”的心理类型理论不仅在心理学界影响很大,而且早已成为一般的常识。

数年以来,人们一直把他看作是一位观点与精神分析学的弗洛伊德学派相当一致的精神分析学家。

在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之后,荣格发展了自己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体系,一开始,荣格把自己的学说称为情综心理学,而后又把它叫做分析心理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弗莱及其原型批评理论的贡献和缺点
贡献:
第一,弗莱将文学作为整体来考察,注意观察文学本
身的运动发展规律,对我们认识文学的本质、起源、
发展和演变有较重大的意义。
第二,弗莱将文学批评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考察
各种批评之间的关系和文学批评与其他学科之间的
关系,这种“批评的解剖”有助于我们认识批评的
功用,有助于建立科学的文学批评体系。
能发现文学艺术的普遍形式和规律。
弗莱主张将一首诗或一部作品放在它与作者的全部作
品中去考虑,放到整个文学关系和文学传统中去考虑,
对之进行宏观研究,以便找到一种更大的范式,去发
现和解释文学艺术的总体形式和普遍规律。而这种更 大的范式就是原型。 因此,弗莱的原型批评实质上是把文学作为一个整体 进行研究的批评模式。弗莱通过对文学的整体研究, 建立起他的原型批评理论。
三、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
诺思洛普· 弗莱(1912—1991)
20世纪加拿大著名思想家和文
学理论家。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
省的舍布卢克,先后入多伦多大
学和牛津大学学习,1940年获 牛津大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回多 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教授英国 文学。
主要著作有:《可怖的对称: 威廉· 布莱克研究》(1947)、
弗雷泽的许多理论和观点对文学研究产生过较大的
影响。 有学者指出,哈姆雷特的故事与古希腊英雄俄瑞斯 忒斯的故事(有许多相似之处) ——就是弗雷泽所说 的“老国王被新国王、新国王又被后来的新国王所杀” 的循环模式。
这些故事和情景“深深地植入了种族的记忆之中”,
而这种“种族的记忆”的心理学含义则由荣格发掘了 出来。
原型批评理论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
詹姆斯· 弗雷泽(1854— 1941),英国著名人类
学家和民俗学家,以研究
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尤 其是从巫术到宗教再到科 学的发展而著称。
弗雷泽出生于英国的格拉斯哥,
1869年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1874
年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907年应 聘担任利物浦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
弗雷泽发现的神话和祭祀仪式具有相似性,因为神话是从原 型这种普遍模式中产生的。
通过解释和揭示原型与神话以及神话与艺术的关系,
荣格把他的原型理论扩展到文艺领域。
荣格认为,原型是人类长期的心理积淀中未被直接感知到的集
体无意识的显现。作为潜在的无意识进入到创作过程,它们又 必须得到外化,最初呈现为一种“原始意象”,在远古时代表
原型的定义从心理学的范畴移到了文学领域,建立
了以“文学原型”为核心的原型批评理论。
2. 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
(1)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的核心是“文学原型” 弗莱在构建其文学理论时对原型进行了移位,把心理
学或人类学意义上的原型移到了文学领域,赋予原型
以文学的含义。
原先的原型是一些零碎的、不完整的文化意象,经过
二、荣格的原型理论
卡尔· 荣格(1875—1961),瑞士 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少 年时代生活孤独,喜爱哲学。先在 巴塞尔大学学习医学,后去巴黎学 习精神病学;1902年获苏黎世大 学医学博士,毕业后在该校任精神 病医师。1933至1941年在苏黎世 联邦工业大学任心理学教授, 1943年起任巴塞尔大学医学心理 学教授。
第七讲
原型批评
一、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 二、荣格的原型理论
三、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
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
重要的批评流派。
其主要创始人是加拿大学者弗莱。弗莱的原型批评理
论有两个思想来源:一是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的人类
学;一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精神分析学。
在批评实践中,原型批评试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
2. 弗雷泽认为许多古代神话和祭祀仪式关于许多神
的死而复生的神话传说都与自然界的季节循环变化有
关。 弗雷泽认为许多古代神话和祭祀仪式都与自然界的季 节循环变化有关。自然界的万物春华秋实,一岁一枯 荣,生生死死,年复一年,使远古人类联想到人的生 死繁衍,便产生了人死而复生的想法,创造了许多神
死而复生的神话传说。
① 黎明、春天、出生——传奇故事、狂热的赞美诗、
狂想诗的原型; ② 正午、夏天、婚姻、胜利——喜剧、牧歌、田园 诗的原型; ③ 日落、秋天、死亡——悲歌、挽歌的原型; ④ 黑暗、冬天、毁灭——讽刺作品的原型。
弗莱用这种原型体系去阐释文学的形态。
一方面,说明四种类型的文学或四种叙事模式,与一 日四时或春夏秋冬相对应;另一方面,文学的演变是 一个循环的模式,文学由神话开始,经历传奇、喜剧、
弗莱的理论思想不断引起东西方学者的关注,他的 《批评的解剖》等几部主要文学理论著作被认为具有 里程碑式的作用,在西方文学史和文化史方面产生了 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 弗莱受弗雷泽和荣格的影响
原型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和手法并产生巨大 影响,应归功于弗莱。但应当承认,弗雷泽的人类 学理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原型理论以
仪式虽然存在于一些截然不同的、完全分隔开的文
化之中,但却显示出一些相似的信仰和行为模式。 弗雷泽考察了“金枝国王”这一奇异习俗,并作了 人类学解释。
所谓“金枝国王”习俗,根
据弗雷泽的考察,是指居住
在内米湖畔的古意大利人如
何进行王位交接的奇异习俗。
根据这个习俗,王位继承人 要从一棵圣树上折断一根树 枝,然后在一对一的搏斗中 杀死老国王,然后才能继承
悲剧、讽刺等阶段后,又有返回到神话的趋势。
因此,文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呈现出一种循环状态。
(3)弗莱持“整体文学观” 弗莱认为文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自主自足的 体系。 原型批评本是作为对英美新批评(语义学批评)的一 种反驳而兴起的。新批评对于文艺作品的“细读”只 是解释了个别的、具体的作品,这种微观研究,忽略 了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文学结构的广阔性,因而不
主要著作有:
《精神分析理论》
(1912)、《无意识
心理》(1916)、 《心理类型》 (1923)、《心理学 与宗教》(1938)、
《人类及其象征》等。
1. “集体无意识”理论
荣格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曾追随弗洛伊德多年。
他的理论总体上是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但他在许 多基本概念和观点上对老师观点进行了重大的修正和发展。 比如,他对无意识、力比多、自我等概念都作了新的解释, 尤其是“集体无意识”学说是荣格所提出的新见解。
荣格承认无意识这一概念,但却不同意弗洛伊德关于
无意识是毫无理性的性本能冲动的观点。
荣格在临床实践和广泛阅读的基础上,从神话以及病
人的梦和幻想中,发现许多现象似乎源自原始社会的
集体经验而不是个人的经验,因此他相信人不仅有 “个人无意识”,而且也具有一种“集体无意识”, 于是他把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加以拓展,将它分为 “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错误的。 第二,它虽注重文学的总体性研究,但却忽视了具 体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和审美功能,因此,文学作 品丧失了个性,至多是原始文化的继承,这显然不 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实际。
《批评的解剖》(1917)、
《同一性的寓言:诗的神话 研究》(1963)、《顽强的 结构:文学批评与社会研究》 (1970)、《批评之路》
(1973)、《世俗的经典:
传奇结构研究》(1976)等。
弗莱深入地探索了统治西方文化的神话的本质,系统
地建立了以神话—原型为核心的文学类型批评理论,
为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及早期批评家在文学批评中运用原型模式的实践,
对弗莱有着极大的影响。
比如,弗莱在评论荣格的《无意识心理》时形成的一种批评 观点后,才进入了《批评的解剖》一书中对象征原型的阐述。
当然,这并不是说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完全是荣格
式的,或完全受制于弗雷泽的人类学影响。
比如,弗莱虽以荣格的原型理论为基础,但却把对
如此,那么,他们的部落首领就应该被杀死,人们可以吃
他的肉,喝他的血,以便把他过去曾有的力量继承下来。
弗雷泽认为,从这一习俗中发展出了许许多多的宗教,
而这种吃神的“肉”,喝神的“血”的仪式也就成了
许多宗教的“相同的模式”(祭奠酒神狄俄尼索斯时
吃面包、喝葡萄酒就是如此)。 进一步来说,许多
截然不同的、分隔的文化中却有许多宗教和祭祀的 “相同模式”。
被保留下来,使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人先天就获得一系 列的意象和模式。
“原型”理论略显神秘,但荣格觉得没有其他方法能
够更好地说明为什么那些处于完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
背景之中的个人的头脑中会存在或出现相似甚至几乎 完全相同的意象和模式。
比如,在一个新教牧师的梦中和在非洲部落的传说中都把水
当作是无意识的象征。
所谓“集体无意识”,就是指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
世世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它既 不产生于个人的经验,也不是个人后天获得的,而 是生来就有的”。 这是一个保存在整个人类经验之中并不断重复的非
个人意象的领域。如“母亲”、“再生”、“精灵Fra bibliotek、“骗子”等。
荣格说:
“集体无意识” 是“并非由个人获得而是由遗传所
第三,作为对新批评的反驳,弗莱将文学作品置于
一个更大的文化背景中去考察,使我们能够克服狭
隘的思维方式,克服极端形式主义的批评倾向。
第四,弗莱的原型批评为我们观察文学世界提供了 新视角,为我们分析文学作品提供了新方法。
不足之处 :
第一,原型批评理论认为文学艺术只源于原型,否
认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这在根本上是
原型模式,而这些模式又可以反映作品的叙述和意象
表层之下的内容。
(2)弗莱持“文学循环发展论”观 在现实生活中,人类有生有死,自然界有日出日落、 春夏秋冬的交替更迭,弗莱从这种生命和自然界的循 环运动中得到启发,认为文学的演变也是一种类似的 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