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原型批评理论述论

合集下载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概述珍藏版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概述珍藏版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概述摘要:神话原型批评作为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盛行的文学批评方法,自觉地借鉴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的相关理论,在实践中力图寻找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成为一种重要的批评方法,并于20世纪80年代在叶舒宪等人的努力下传入中国,一时蔚为大观。

在梳理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础上,从神话和原型的概念入手,介绍弗雷泽的人类学和荣格的心理学理论,进而介绍该派权威弗莱及其《批评的剖析》,最后介绍该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从而对该理论的整体框架予以说明。

一、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二十世纪被称作是文艺批评理论的世纪,苏俄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神话原型批评、读者批评理论、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化研究批评等方法在不同时期都获得了巨大发展。

英美新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在20世纪初兴起,随后不断发展壮大,影响文坛长达近半个世纪,该方法注重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尤其是文学语言,但这种过分琐碎的方法也在后期显示出其不足。

20世纪50年代,随着新批评的式微,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兴起,并逐渐代替新批评成为主宰文坛的批评方法。

二、神话和原型的概念在进入该理论的具体叙述之前,有必要先把“神话”和“原型”的两个概念阐释清楚。

“神话”的概念由来已久,一般泛指关于神或者是其他超自然的故事,有时也包括神话了的人。

一个民族的神话往往能够从侧面反映该民族的历史。

这些神话仍然被后人们不断阅读着,并且受其影响。

那么民族神话可以看作是该民族的精神特征,是其永远追寻的自我意义。

神话--原型批评把神话作为仪式和梦幻的文字表达方式,使仪式获得意义,梦幻具备形式,所以神话是文学作品的结构原则。

“原型”一词在古希腊哲人的著述中已经频繁出现。

原型又被译为“原始模型”或者“民话雏形”•近代原型的概念出现于十九世纪下半叶,一般是指作品中自古以来反复出现的比较典型的文学形象(如主题、意象、叙事方式等)。

三、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基础神话原型批评作为一种理论,是建立在人类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他自觉的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并最终成为了独当一面的文学批评方法。

荣格的原型理论思想探析

荣格的原型理论思想探析

荣格的原型理论思想探析刘阳洋(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0) 摘 要:原型批评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弗雷泽是通过考察原始祭祀仪式发现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却有一些共同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并在深入研究中,发现现存宗教的许多仪式其实只是在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做了衍生和发展,可见二者的核心是一致的,均表现出文化的不同发展趋势虽然会使文化存在差异和不断更新,但思维的深层结构都是共通的,即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观之荣格,他热衷于宗教和神话,因此他的思想具有较强的超验主义和神秘色彩,其“集体无意识”学说就是在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虽然很多学者不断质疑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但不能否认它确实为很多文化现象提供了新的阐释角度,比如能为文学作品中那些反复出现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形象,做出更加合理的阐释。

关键词:荣格 集体无意识 原型批评本文拟从三个部分对荣格原型理论的思想核心要旨进行阐述。

首先分析荣格原型理论中最易混淆和误解的理论,例如,不能把“原型”仅仅看作是单一的几个模式,它也不是最终的结论模版,它是一种具有发展性的中介塑造空间,在不断吸引相同经验的事物形成新“原型”,因此它具有发展性和可塑性。

除此之外,“集体无意识”往往被人们看作是一种没有生机的东西,难以被唤醒的古老意识,实则“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意识是共生关系,二者相互吸收养分,彼此交融,我们所说的灵机一动,难道真的就是神赋灵感或者天赋?荣格认为这其实都与“集体无意识”和个体意识的相互激活机制有关。

最后,三者的关系表现出“集体无意识”最终被激活的路径,这种有迹可循为荣格的原型理论增添了科学依据和可信度。

荣格原型理论最为核心的还是他对于美的认识,因为他对于美的认识表现出他对于文学创作的终极理解,也对我们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指导作用。

比如,美到底是个人的、隐秘的,不应为所有人理解的,还是应该具有普遍性的,能引起全人类共鸣的才称之为美。

荣格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理论批评研究综述

荣格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理论批评研究综述

荣格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理论批评研究综述
寇晓玮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09(000)011
【摘要】@@ 一、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理论rn"集体无意识"是荣格对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发展.虽然荣格也承认无意识这一概念,但却不同意弗氏关于无意识是毫无理性的性本能冲动的观点.作为一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荣格在临床实践和广泛阅读的基础上,从神话以及他的病人的梦和幻想中,发现许多现象似乎是原始社会的集体经验而不是个人经验,因此他相信所有人不仅都有着个人无意识,而且同时也都具有一种集体无意识.
【总页数】2页(P36-37)
【作者】寇晓玮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荣格原型理论的"原型" --论柏拉图哲学和宗教传统对荣格原型思想的影响 [J], 曹海峰
2.文学艺术的本质:集体无意识和原型——论荣格的原型批评理论 [J], 刘世文;付飞亮
3.近代家族小说中封建悲惨的女性形象探析\r——基于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 [J], 赵国伟
4.荣格集体无意识视角下侗族古歌研究 [J], 芦静静
5.“原型批评的理论与实践”笔谈原型批评与集体无意识与性别 [J], 刘思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解读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解读

摘要:文学的魅力在于创造无限的角色,更在于深入读者的内心,进入读者内心不愿打开的黑暗之处,揭示人类无意识中所蕴涵的激情,引起共鸣。

文学与心理学也联系紧密,因为文学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都有着各自的原型。

文学原型可以带领读者走入心中黑暗的深处,并带领他们的意识走向光明。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原型艺术无数次,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流连忘返,因为一个词而魂动心惊,为一句话而泪流满面。

那些词语和句子仿佛与我们的血脉相连,尽管它们也许出自遥远的国度和陌生人的手,但是它们却如同特地为我们写的。

它们夹卷着我们,使我们在漩涡的中心挣扎却并不愿意脱水而出。

假如有一天我们真的从水中走到了岸边,因为那些词语和句子是来自于生命的,来自于一个个由血肉构成的生命构成的内心隐藏着的秘密的激情,它们以锋利的刃直接切入到内心之中我们从没触及的部分,将我们内心中被黑暗屏蔽的激情暴露在光明之中。

这种激情并不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所独具的,它不是属于这个人或者哪个人而是属于整个人类。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明白为什么我们总是很偶然地被感动而不能自已。

那些词语和句子,虽然它们很偶然地出现在某个人的笔下,然后又很偶然地被我们读到,但是它们的身上积聚着整个人类的感情,承负着整个人类的命运。

这样的词语和句子即使是用非常细微的声音,同样也能够激起所有人的共鸣。

在荣格看来,文学之所以有着如此激动人心的力量便在于它可以走入人内心原本的黑暗之处,揭示出人类集体无意识中所蕴涵的激情,而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

荣格便是从原型和集体无意识的角度出发来探讨文学的这种魅力。

一、集体无意识与原型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无意识主要是个人长期生活,特别是童年生活中受到压抑的心理内容。

而荣格则从考古学、人类学和神话学的角度上,提出了“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

他指出在一些即使从来没有相互接触、相互交流过的不同的文化中,也常常存在着一些相同的原始意象,在这些共同的原始意象背后,一定有它们赖以产生的共同的心理土壤。

第七讲 原型批评

第七讲 原型批评

3. 弗莱及其原型批评理论的贡献和缺点
贡献:
第一,弗莱将文学作为整体来考察,注意观察文学本
身的运动发展规律,对我们认识文学的本质、起源、
发展和演变有较重大的意义。
第二,弗莱将文学批评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考察
各种批评之间的关系和文学批评与其他学科之间的
关系,这种“批评的解剖”有助于我们认识批评的
功用,有助于建立科学的文学批评体系。
能发现文学艺术的普遍形式和规律。
弗莱主张将一首诗或一部作品放在它与作者的全部作
品中去考虑,放到整个文学关系和文学传统中去考虑,
对之进行宏观研究,以便找到一种更大的范式,去发
现和解释文学艺术的总体形式和普遍规律。而这种更 大的范式就是原型。 因此,弗莱的原型批评实质上是把文学作为一个整体 进行研究的批评模式。弗莱通过对文学的整体研究, 建立起他的原型批评理论。
三、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
诺思洛普· 弗莱(1912—1991)
20世纪加拿大著名思想家和文
学理论家。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
省的舍布卢克,先后入多伦多大
学和牛津大学学习,1940年获 牛津大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回多 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教授英国 文学。
主要著作有:《可怖的对称: 威廉· 布莱克研究》(1947)、
弗雷泽的许多理论和观点对文学研究产生过较大的
影响。 有学者指出,哈姆雷特的故事与古希腊英雄俄瑞斯 忒斯的故事(有许多相似之处) ——就是弗雷泽所说 的“老国王被新国王、新国王又被后来的新国王所杀” 的循环模式。
这些故事和情景“深深地植入了种族的记忆之中”,
而这种“种族的记忆”的心理学含义则由荣格发掘了 出来。
原型批评理论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

荣格的原型理论

荣格的原型理论

荣格的原型理论(2014-09-09 20:15:10)荣格,是⼼理学史上⼀个⾮常有个⼈特⾊的⼼理学家,他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医学临床实践所获得的经验,更是把视⾓投向⼀些容易被⼈忽视的⼈⽂社会领域,他对于亚洲、⾮洲、欧洲、美洲的宗教、哲学、神话学、⽂学艺术、考古学、⼈类学等领域进⾏了⼴泛的探讨和研究,从中他发现了许多相似的内容。

在提出了集体⽆意识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原型的概念,原型是集体⽆意识的内容,在空间上它超越个体存在于整个种族之中,在时间上它经历了⼈类发展的整个过程通过遗传代代相传,它是先民不断重复的⽣活经验的遗存。

⼀、原型理论的主要内容荣格在对其⼤量研究资料的整理中抽象出了⼤量的原型,如出⽣原型、再⽣原型、巫术原型、英雄原型、⼉童原型、树林原型、太阳原型、⽉亮原型、圆圈原型、武器原型、骗⼦原型、上帝原型、魔⿁原型、智叟原型、⼤地母亲原型等等。

荣格认为有多少种典型情境就有多少种原型存在,所以说,原型覆盖了我们⽣活的各个⽅⾯,荣格的后半⽣也⼀直在发现、证明众多原型的存在。

其中最主要的,与我们每个⼈的⽣活最为紧密联系的有四个:1、⼈格⾯具(persona)⼈并⾮独⾃存在于世界之中,⽣活中的⼀切都需要与其他个体建⽴联系,在交往中学会投合他⼈期望可以使得交互更加顺利,最重要的是能更加容易地从中获得⾃⼰所需的利益。

这就是⼈格⾯具,“⼀种为了适应环境或个⼈利益⽽存在的功能性情结。

”[1]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实中,有些⼈在社交场合往往容易表现得拘束、焦虑等,那是因为他们的⼈格⾯具并没有获得很好地释放与发展。

在当前的社会中,社交似乎成了⼀件必须的事,⼈们也热衷于如何发展⾃⼰的⼈格⾯具,不过,荣格曾批判过当时欧洲社会⼈们“⼈格⾯具的膨胀”的问题,他指出,⼈格⾯具只是“虚假个性,⼒图使得他⼈与⾃⼰相信⾃⼰是有个性的,⽽事实上正相反,他仅仅是在扮演着⼀个通过他⼤众⼼理得以发⾔的⾓⾊。

”[2]⼈格⾯具并⾮真正的⾃我,如果⼀个⼈过分地沉浸于⾃⼰所扮演的⾓⾊,⾃我认同于⼈格⾯具⽽以⼈格⾯具⾃居,那么⼈格中的其他⽅⾯就会受到压制,从⽽引发精神上的紧张状态。

原型批评

原型批评

[标签:标题]篇一:原型批评以《红楼梦》中的四春为例看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也称为神话批评、神话原型批评。

此理论来源于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以及加拿大学者弗莱,其中最主要创始人则是弗莱。

诺思洛普·弗莱与神话原型批评紧密相连,他的成名作《批评的剖析》集中阐释了神话原型批评思想,也因此奠定了他在批评界的卓越地位。

在《批评的剖析》中,弗莱指出原型就是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典型的文学现象。

也就是说,一部文学作品中通常会刻画一些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通常都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或某事物)为范本而塑造出来的,那么现实生活中的这个人就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原型。

《红楼梦》中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同时也是红迷最热心探究的人物原型,那么她们的人物原型是否真的存在?据刘心武《解密红楼梦》中所说,贾元春的原型极可能是曹雪芹的一个姐姐,并且先在胤礽、弘皙身边,后到弘历身边,成了最受弘历宠爱的一个女子,然而却在乾隆四年悲惨的死去。

贾迎春的原型极可能是贾赦的前妻所生,这个前妻原本是妾后被扶了正,成为正妻,但最后又死了,即为前妻。

因此迎春的出身虽与探春相似,但她生母却比探春强十倍。

贾惜春的原型则可能是贾母原型李煦妹妹的一个堂孙女儿。

此外,弗莱还提出了文学循环发展理论,认为文学与自然也有神秘的联系。

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文学的“四时结构”,它源于大自然春夏秋冬循环往复的心理暗示,大自然的变化不是毫无意义的往复,它在人类精神领域留下了起承转合的心理模式。

《红楼梦》中的四春,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注意到了“原应叹息”的隐喻含义,尚不知其中的“四时结构”,元春是贾府的保护伞,是大观园的创基者,因此她是起,是始,是发源,;迎春有木丫头之称,凡事无可无不可,因此她是应,是承,是继续;探春之探与叹谐音,故她的主要性格体现在贾府处于变异时期,一展身手,因此她是叹,是变化,是转折;而惜春则是息,是合,是结尾,因此这个在前半部没有什么戏的四小姐,只在最后才真正出场,她是富于总结性的人物。

荣格原型理论的现代意义阐释

荣格原型理论的现代意义阐释

荣格原型理论的现代意义阐释荣格的原型理论是建立在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基础上。

集体性、普遍性构成了原型的基本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为不同民族寻求文化的共同性、促进文化交流提供了途径。

原型的审丑与怀旧现代表征体现了荣格对人类自身的关怀和拯救现代文化的现实意义。

原型理论不会随着社会的转变、时代的变迁而被遗弃。

作为一种阐释理论其在文学、戏剧、电影、建筑、城市文化等多种艺术领域中不断丰富着它的意义阐释空间。

标签:荣格;原型;文化同一性;审丑;怀旧荣格的原型理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进我国以后,大多的时候是作为原型批评理论流派的一部分被人们介绍与熟知的,当时的许多文艺工作者将原型理论大量运用于我国的文艺批评领域,掀起了原型批评的热潮。

但当原型批评理论的热潮过后,我们不仅要反思荣格作为原型理论的始作俑者,他赋予原型理论怎样丰富的元意内涵,他所提出的原型理论在现代社会具有怎样的意义延续性。

荣格在十九世纪向二十世纪的社会转型期提出原型理论一定有其时代文化表征。

本文从文化的审美视角对荣格的原型理论进行现代价值进一步的挖掘,并对其理论意义进行思考。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荣格的原型理论的内涵是建立在他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基础之上的,这样就奠定了其宏观文化理论视角。

在荣格的美学理论建构中,原型理论是其最核心的部分。

荣格认为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显现。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是所谓的原型。

“原型是典型的领悟模式,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遇见普遍一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我们就是在与原型打交道”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原型虽然在具体文艺实践中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体现出一定的变异性,但就原型的元意义内涵,则是它的集体性、普遍性构成了其最基本的特征。

这也构成了原型最突出的文化基质。

荣格在他的原型理论中重点阐释了阴影、人格面具、阿尼玛与阿尼姆斯等原型。

那么我们去哪里去寻找原型呢,荣格认为,原型永久的存在我们的精神之中,但在具体的文艺实践中表现在神话、童话、民间故事等文学作品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