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长今看源自中华的药膳

合集下载

药膳与中国饮食文化

药膳与中国饮食文化

药膳与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药膳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既有丰富的历史积淀,也有独特的疗效和营养价值。

药膳是将中草药与食材相结合,通过科学配伍烹饪而成的一种食疗方式。

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食的追求,还能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

本文将从药膳的定义、历史渊源、烹饪方法以及典型的药膳食谱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药膳的定义与特点药膳是中医药理论与烹饪技艺相结合的产物。

它以中草药为主要原料,辅以食材,通过烹饪方法将药物成分释放出来,以达到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的目的。

药膳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药膳追求食物的药用价值,强调对人体健康的调理作用;2. 药膳注重食材的选择和搭配,追求药食同源,相辅相成;3. 药膳讲究烹饪技巧,既要保留药物的有效成分,又要使食物具有良好的口感;4. 药膳强调个体差异,根据不同人的体质、病症等因素进行个性化调理。

二、药膳的历史渊源药膳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食疗的记载。

中国古代医学家将食物与草药的疗效相结合,形成了药膳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药膳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民间广泛传承。

尤其是在南方地区,药膳的烹饪技艺更加成熟,药膳文化也更为浓厚。

三、药膳的烹饪方法药膳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煲汤、炖煮、炒煮等。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烹饪方法:1. 煲汤:将中草药与食材一同放入砂锅或电压锅中,用文火慢炖数小时,使药物成分充分溶解在汤中。

这种烹饪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药物的有效成分,汤品味道鲜美,容易被人体吸收。

2. 炖煮:将中草药与食材放入炖盅或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小火慢慢炖煮。

这种烹饪方式适合一些需要长时间煮熟的药材,如人参、鹿茸等,能够使其营养成分充分释放。

3. 炒煮:将中草药与食材一同放入炒锅中,用适量的油进行炒煮。

这种烹饪方式能够使药材和食材充分混合,药物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同时还能保持食材的鲜嫩口感。

四、典型的药膳食谱1. 当归炖鸡:将当归、鸡肉等食材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文火慢炖数小时。

完整版)中国药膳配方大全

完整版)中国药膳配方大全

完整版)中国药膳配方大全中国药膳配方大全药膳是以天然的中药材为基本原料,按照医学理论,经过特殊的加工炮制,配成处方,再与特定的食物组合,进行烹调,制成膳食菜肴。

药膳具有食物和药物的双重作用,其中涵药物之性,蕴食物之味,不但食之可口,色香味美,还能防病于未然,治病于悄然,令人老当益壮,生命之树常绿。

中国药膳本着“医食同源”的原则,配方极其严格,补勿过偏,攻勿太猛,必须根据个人的体质状况,纠偏补弊,通过扶正增强抗病能力,达到养生目的。

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生活情趣,帮助大家运用药膳提高健康水平,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家庭常用药膳,希望这些药膳能够进入您的餐桌。

菜肴1.莲子猪肚原料:猪肚1个,莲子50克,香油、食盐、葱、生姜、大蒜各适量。

制作:将猪肚洗净,莲子去心,水发;将莲子纳入猪肚内,用线缝合,放锅内,加清水,炖熟捞出;将猪肚切成细丝,同莲子放入盘中,将香油、食盐、葱、生姜、蒜等调料与猪肚丝拌匀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益胃,补虚益气。

适用于食少、消瘦、泄泻、水肿等病症。

2.虫草全鸭原料:冬虫夏草10克,老雄鸭1只,生姜、葱白、食盐、胡椒粉、料酒各适量。

制作:将鸭去毛及内脏,洗净,剁去脚爪,在开水中氽一下捞出;将鸭头顺颈劈开,取数枚冬虫夏草装入鸭头内,用棉线缠紧,余下的冬虫夏草和生姜、葱白一起装入鸭腹内,然后放入盆内,注入清汤,用食盐、胡椒粉、料酒调好味,用湿棉纸密封盆口,上笼蒸约2小时,出笼后去棉纸,拣去生姜、葱白,加味精即成。

功效:补肺肾,益精髓。

适用于老年人虚劳咳喘,自汗盗汗,阳痿遗精,腰膝软弱,久虚不复等症。

3.XXX炖猪心原料:XXX15克,猪心1个,各种调料适量。

制作:将猪心洗净,用竹片剖开,纳入柏子仁,放入瓦锅内,隔水炖熟,食用时根据个人爱好,酌加各种调料。

功效:养心安神,补血润肠。

适用于老年人心血亏虚所引起的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血虚便秘等症。

4.姜附烧狗肉原料:熟附子20克,生姜150克,狗肉1000克,葱、蒜、食盐、香油各适量。

药食同源——药膳

药食同源——药膳

药食同源——药膳吃对于国人来说是最大的事情,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饮食在人类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人有意识的利用饮食来养生保健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

中国的食疗药膳是建立在中医药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它在实际的应用中,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药食同源的现象,很多中药材同时又是香料(卤肉的必备),很多食材同时又可以当药材,因此药食同源的理念自然就产生了。

在食物烹制的过程中加香料常常被称为秘制,就好像中医里的一些秘方一样,那种神秘感让人近乎痴迷。

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的疾病谱也在无限的蔓延下去。

讲养生的节目几乎每个电视台都会有,关于美食的节目永远是最受欢迎的,关于药食同源的书籍多如牛毛,那吃出来的疾病真的能吃回去么?如果可以,那就太扯淡了。

食疗药膳的方法一共有四种,平补法、清补法、温补法和峻补法。

所谓平补法即使用的中药大体上是平和的,既不凉也不温,清补法所使用的中药偏于寒凉,温补法所使用的中药带有温性的特点,而峻补法属于那种强烈的大补之品。

平补法常用食品有多数的粮食、水果、蔬菜猪肉、牛肉。

清补法常用食品有萝卜、冬瓜、西瓜、小米。

温补法常用食品有核仁、大枣、猪肝、海虾。

峻补法常用食品有羊肉、狗肉、鹿肉、甲鱼等。

在此不得不说国人好补的特点,原因无非就是总认为自己很虚。

所有的食材都默认对身体有益。

李敖曾调侃过中医,就是关于吃什么补什么,吃动物的肾脏、生殖器就可以补自己的肾虚,这完全不科学,现实中却在发生着,还有温肾壮阳的药酒也是一个道理。

药食同源在理念上是非常好的,让人们在日常饮食过程中有了参考。

食疗药膳除了滋补人体外,还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过千百年的实践,中国人在食疗保健方面已形成了自己的保健原则。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食疗药膳的保健原则一共分为四种,即所谓的四因制宜。

第一是因人制宜;第二是因时制宜;第三是因地制宜;第四是因证制宜。

所谓因人制宜,就是表现在个体的差异性。

简述中医药膳的发展简史

简述中医药膳的发展简史

简述中医药膳的发展简史中医药膳,作为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运用中医原理和药食同源的原则,通过烹调技术将食物烹制成为具有药用价值和营养功能的药膳。

以下是中医药膳发展的四个主要时期:1.起源时期中医药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

在古代,人们已经开始探究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并逐渐总结出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谱。

据史书记载,商代时期已有“汤液”的制作,即通过烹制食物来治疗疾病。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将饮食养生与中医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中医药膳的雏形。

2.发展时期从秦汉到唐宋时期,中医药膳逐渐走向发展成熟。

在这个时期,医学家和美食家开始深入研究食材的搭配、烹饪技巧以及药食的性味与功效。

例如,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详细记载了诸多药膳配方,涉及汤、粥、酒等多种形式。

同时,民间也开始兴起养生和保健的风潮,药膳逐渐普及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3.繁荣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医药膳的繁荣阶段。

此时,中医药膳已经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药膳烹制技术日臻完善,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药膳书籍,如清代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等。

这些书籍详细阐述了药膳的原料、制作方法和功效,为后世中医药膳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4.成熟时期进入现代社会,中医药膳的发展更加成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中医理论和药膳烹制技术得到了深入研究和完善。

在实践中,药膳逐渐形成了针对不同疾病的特色疗法,如针对老年病的延年益寿药膳、针对女性疾病的调理药膳等。

同时,许多烹饪专科也相继出现,如药膳餐厅、药膳烹饪班等,使中医药膳更加普及化和实用化。

总之,中医药膳的发展历经了起源、发展、繁荣和成熟四个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中医原理和药食同源的原则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烹制技术将食物转化为具有药用价值和营养功能的药膳。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膳将会更加完善和普及化,为人类健康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推荐】看看《大长今》里的中医药

【推荐】看看《大长今》里的中医药

【推荐】看看《大长今》里的中医药韩国电视剧《大长今》里除了展示五彩缤纷的朝鲜膳食之外,还为观众叙述了许多病证和医疗技法。

剧中人物的疾病和医治过程绝大部分都是可以查阅到的中医药知识,因为从医学史的角度来说,起码从晋唐时期起,中医药就东传朝鲜、日本了。

我们看到:剧中人物看的书是用汉字写的,嘴里说的药品、经络、穴位是中医书里记载的,手中操作的银针、艾灸、火针等也与我们的毫无二致。

下面举出一些例子解说给大家,就会让读者心中得以释然。

————慎选:大长今引发蜂针热冤案罪魁“鲍鱼炒”让韩尚宫娘娘和长今获“逆谋”之罪,流放到济州岛的冤案,表面上是由于韩尚宫做的硫磺鸭子使皇上发烧昏迷。

其实是崔尚宫做了手脚,先让使女小红吃了点心“鲍鱼炒”,再吃鸭肉,果然引起小红发烧。

鲍鱼,是海鲜类的上品,但是不少海产品都是发物,“其鱼腥秽,止可淡曝,而不可煮盐”,用相逆的制作方法是会让吃鲍鱼的人过敏发热的。

而鸭性属阴,硫磺是火中精华,硫磺在鸭体内经过新陈代谢,鸭肉可使人强壮,变毒为宝,是可信的。

破瘀下血“佛手散”皇后娘娘小产之后,仍然腹痛、腰脊痛,形色十分不好,服了补血药也不见效。

长今诊脉,断定为皇后怀的是双胞胎,一儿娩出后,还有一儿死在腹中。

采用相反的破瘀下血的“佛手散(当归、赤芍)”,辅以针刺,得以治愈。

这个治例曾见于《三国志》“华佗传”中,说李将军妻病甚,佗曰:“此脉故事有胎,前当生两儿,一儿先出,血出甚多,后儿不及生……今当与汤,并针一处,此死胎必出。

”这个惊人的处置,越发显示了长今思虑的缜密和高超的医术。

诸证渊源中医印证需要解释的事例还有:郑医官自己患病,跑到济州岛请教医女张德,说患的是“伏梁痞积”,这可是隐伏日久,引起中脘胃中胀痛有肿块的疾患,相当于今天所说的消化系肿瘤。

首医女的高明之处,是善用蛇、蟾、螂等虫类药进行治疗。

淑媛娘娘与她母亲一样,有“风热”之证,常头晕、紧张,等到怀孕以至于孕八月受到太后斥责,突然发生的晕厥早产,下肢浮肿,这是原发性高血压病,后又出现妊娠高血压,危险至极,以往的中医,称之为“风热”证。

品味《大长今》的御膳_食人食语

品味《大长今》的御膳_食人食语

品味《大长今》的御膳在最近热播的《大长今》中,身兼尚宫和御医的长今经常要煮药膳和御膳给皇上吃,因此,戏中出现了很多各式各样的菜式。

由于《大长今》在日本、中国香港等地的播出,这些膳食也成为“长今迷”追寻的热点美食。

记者就为广州的“长今迷”们搜罗在《大长今》中曾经出现的御膳。

大长今中出现过的宫廷御膳近日,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热播,不但剧中的感人情节让人回味无穷,而且每集出现的韩国料理也叫人垂涎三尺。

据介绍,剧中女主角长今烹调的宫廷药膳是由饮食专家根据历史资料研制而成,这些讲究食材合理搭配、美味而健康的韩国料理也随着《大长今》的走红,而成为追捧的美味佳肴。

简单食材也可煮出美味电视剧《大长今》是围绕着宫女长今的故事而展开,因此里面提到的大部分饮食都以韩国古代宫廷菜式为主,但因为古代韩国是一个物资并不丰富的国家,因此《大长今》里面的宫廷菜式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以鲍参翅肚等“高不可攀”的材料制作而成。

相反,现在菜市场内很轻易就可以找到的大白菜、鸡、牛肉、冬菇往往就可以成为烹调美味的简单材料,这也让普通观众看完以后产生“我也可以煮一道”的小小欲望。

当然,简单而普通的食材要做出平凡或不平凡的美味,重点就在于烹调的人是否掌握技巧,套用《大长今》里面的情节,就是你是否拥有最高尚宫(即担任最高管理职务的官员)所拥有的饮食手记,了解提升食品滋味的窍门。

例如,在烹调普通的牛骨汤的时候,长今想到了往汤内加入适量的牛奶让汤味变得更加浓郁;在烹调鸡的时候,长今甚至想到了用厨房火灶下面深层的泥土放进鸡内以带出鸡肉鲜味的方法;还有,用清甜的泉水做成的冷面。

享受美食以健康先行与一般的主打“美食”的电视剧最大不同之处,《大长今》里面介绍的不但是美食,更是健康的美食。

还记得剧内的韩尚宫娘娘是怎么样培训小长今的吗?韩尚宫让小长今每天都拿水给她,但是无论小长今拿的是热水、冷水还是飘着柳叶的水都不能让她满意。

当百思不得其解的小长今向韩尚宫提出疑问时,她才说她嗓子痛,聪明的小长今马上端来了盐水,由此,观众也和小长今一样明白到饮食不但可以饱口腹之欲,更可以成为调理身体的有效方法的道理。

中华药膳 评定

中华药膳 评定

中华药膳评定一、什么是中华药膳中华药膳是中国传统的烹饪技艺,它结合药学理论和中医药理论,选取特定的食材和药材,通过精细的烹饪方法来达到保健、调理身体的目的。

中华药膳在中国历史悠久,既是一种美食,又是一种养生方式。

它起源于古代宫廷,逐渐传到了民间,并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食谱和烹饪技巧。

二、中华药膳的特点中华药膳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药食同源中华药膳注重食物的药用价值,认为食物和药物是相辅相成的。

许多食材具有药用价值,如山药、枸杞、淮山等,被广泛应用于中华药膳中。

药食同源的理念使得中华药膳既能满足人们对美食的追求,又能起到保健身体的作用。

2.2 注重配伍中华药膳的烹饪技法中,注重药材与食材的配伍搭配。

根据中医药理论,不同的食材和药材搭配可以起到不同的调理作用。

例如,人参和炖鸽子搭配可以补气养血,百合和猪肺搭配可以润肺止咳。

2.3 强调烹饪方法中华药膳的烹饪方法非常注重温度、时间和调料的掌控。

常见的烹饪方法包括煨、炖、炒、煮等。

通过精细的烹饪方法,可以更好地保留食材中的营养成分,使人体更容易吸收。

2.4 依据季节中华药膳还注重食材的选用与季节相结合。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四季有不同的气候特点,人体也需要在不同的季节中进行调整。

中华药膳根据不同季节的食材特点,选择相应的食材进行烹饪,以达到滋补和调理身体的效果。

三、中华药膳的养生作用中华药膳作为一种独特的烹饪方式,具有许多养生作用,主要包括:3.1 调理脾胃中华药膳中常用一些具有健脾胃作用的食材,如山药、薏米、茯苓等。

这些食材能够促进消化吸收,改善脾胃功能,缓解脾胃不适的症状。

同时,中华药膳的烹饪方法也非常柔和,不会对脾胃造成负担。

3.2 滋补养身在中华药膳中,常用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食材,如人参、枸杞、黄耆等。

这些食材富含多种营养成分,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提升人体的抵抗力,起到滋补养身的作用。

3.3 调理气血中华药膳中常用一些具有调理气血作用的食材,如红枣、当归、桂圆等。

药膳百科大全

药膳百科大全

药膳百科大全药膳编辑药膳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药膳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严格按药膳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相配伍,采用我国独特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科学方法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简言之,药膳即药材与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

)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

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中文名药膳英文名food therapy主要食材枸杞,鹌鹑蛋,当归,其他药膳方口味色、香、味营养价值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形成晋唐发展宋元完善明清发源于我国传统的饮食和中医食疗文化适应人群肾气亏虚以及有身体疾病的人使用时间每天固定时间分类编辑按形态分(一)流体类1.汁类:由新鲜并含有丰富汁液的植物果实、茎、叶和块根,经捣烂、压榨后所得到的汁液。

制作时常用鲜品。

热病后烦渴——西瓜汁、雪梨汁噎膈饮食难——气阴两虚——五汁饮血热出血——鲜荷叶汁2.饮类:将作为药膳原料的药物或食物经粉碎加工制成粗末,以沸水冲泡可温浸即可。

制作特点是不用煎煮,省时方便,有时可加入茶叶一起冲泡而制成茶饮。

急性肠胃病——姜茶饮内寒感冒——姜糖饮3.汤类:将要做药膳的药物或食物经过一定的炮制加工,放入锅内,加清水用文火煎煮,取汁而成。

这是药膳应用中最广泛的一种剂型。

食用汤液多是一煎而成,所煮的食料亦可食用。

神经衰弱、病后体虚——葱枣汤肾虚腰痛疼痛、骨软——地黄田鸡汤消化道出血——双荷汤4.酒类:将药物加入一定量的白酒,经过一定时间的浸泡而成。

风湿病——虎骨酒补肾助阳——鹿茸酒5.羹类:以肉、蛋、奶或海产品等为主要原料加入药材而制成的较为稠厚的汤液。

补肾益气、散寒止痛——羊肉羹壮元阳、强筋骨——什锦鹿茸羹(二)半流体类1.膏类:亦称“膏滋”。

将药材和食物加水一同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糖或炼蜜制成的半流体状的稠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大长今看源自中华的药膳近日,韩国电视连续剧《大长今》的热播,引起了众多观众的关注,剧中浓郁的药膳文化更是激起了人们的兴趣。

药膳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本报特请上海市颜德馨首席名中医工作室的专家撰文作一介绍。

药膳是一种具有独特食疗功效和特殊食物美味的膳食,与人们的一日三餐紧密相连,可以说,每个人每天都在享用药膳。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利用饮食养生防病正日益被人们所重视。

只不过药膳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合理配伍,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治病强身作用的膳食,通常称其为饮食疗法,它是中医药学知识与中国传统烹调方法相结合的产物。

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予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是既有营养价值,更有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功效的一种饮食文化。

药膳源自中华虽然电视剧《大长今》中徐长今的人物塑造略有些夸张,但在朝鲜历史上是有这个人物的,根据《朝鲜王朝实录》的记载,徐长今是一个生活在相当于我国明朝武宗正德年间的女性医官。

不过,药膳的应用在中国源远流长。

从汉代起,我国就有药膳的记载,到明朝,我国的药膳早已走入平常百姓家,因此,说药膳发源于中国,一点也不为过。

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的需要,在自然界到处觅食,久而久之,发现了某些动物、植物不但可以作为食物充饥,而且具有某种药用价值,这种把食物与药物合二为一的现象就是药膳的起源,也就是所谓的“药食同源”。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饮食养生记载,本书共有方剂13首,其中有8首属于药食并用的方剂,如乌 骨丸,由茜草、乌 、麻雀蛋、鲍鱼制成,其制作方法是将前三种研末为丸,以鲍鱼汤送服,主要用于治疗类似贫血疾病的血枯病。

“药膳”这个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烈女传》,其中有“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这样的字句。

《宋史·张观传》也有“蚤起奉药膳”的记载。

这些记载证明,至少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已出现“药膳”其名。

东汉末年成书的《神农本草经》集前人的研究载药365种,其中红枣、人参、枸杞子、五味子、地黄、薏苡仁、茯苓、沙参、姜、葱白、当归、贝母、杏仁、乌梅、鹿茸、核桃、莲子、蜂蜜、龙眼、百合等,既具有药性,又常作为配制药膳的原料。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设有“食治”专篇,自此饮食疗法开始成为专门学科,其中共收载药用食物164种,分为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四门类叙述,提出“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

唐代孟诜著《食疗本草》,为我国第一部集食物、中药于一体的食疗专著,共收集药用食物241种。

宋代官方修订的《太平圣惠方》中专设“食治门”,记载药膳方剂160首,可以治疗28种疾病,且药膳以粥、羹、饼、茶等剂型出现。

宋代医家陈直所撰《养老奉亲书》,是一本老年疾病治疗保健学的书,记载治疗老年病的药膳方达162首。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中医食疗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仅谷、菜、果3部就收有300多种,其中专门列有饮食禁忌、服药与饮食的禁忌等。

中国药膳自远古至现今,自宫廷到民间,广为流传。

自汉初到明末,有关药膳的著作已有300多部。

而今有关食疗、药膳的著作更是色彩纷呈,应用空前广泛,以至出现了一些专门的药膳餐馆,在人们的生活中,药膳也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在国外也备受青睐。

药膳是中国传统饮食和传统医学的重要内容,它已作为一种适用的科学、艺术和文化传遍世界各地,走进千家万户。

药膳的制作与种类药膳的中药原料是药物,也是食物,它须寓药于食,寓性于味,融药物功效与食物美味于一体。

同时,药膳必须以精湛的烹调艺术为手段,借助炖、焖、煨、蒸、煮、熬、炒、卤、烧等中国传统的烹调方法,根据患者身体的需要进行中药的选料,对所选用的中药应根据药物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炮制、加工方法及分离提取方法,以保证制成的食品既具有一般美食的色、香、味、形,又可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达到治病、保健和强身的目的。

按药膳的性状可分为:菜肴类:此类药膳是以蔬菜、肉、蛋、鱼、虾等为原料,配一定比例的药物制成的菜肴。

这类菜肴可以制成冷菜、蒸菜、炖菜、炒菜、炸菜、卤菜等。

米面食品类:此类药膳是以米和面粉为基本原料,加一定补益药物或性味平和的药物制成的馒头、汤圆、包子等各种饮食。

粥食类:此类药膳是以米、麦等粮食加一定的补益药物煮成的半流体食品。

这类药膳可以用具有药用价值的粮食制成,也可以由药物和粮食制成。

汤羹类:此类药膳是以肉、蛋、奶、海味等原料为主加入药物经煎煮而成的较稠厚的汤液。

药膳的作用药膳寓治于食,其主要作用大致可概括为:滋补强身:此类药膳是供无病但体弱的人食用的,它主要是通过调理脏腑器官和组织的功能,使之协调,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

如医圣张仲景创制的当归生姜羊肉汤,由当归15克、生姜15克、羊肉120克组成。

将羊肉洗净切块,与当归、生姜共入锅内,加水适量,小火煮至肉烂。

方中当归补血活血、生姜温中散寒、羊肉温养肾气,原治疗妇人虚寒腹痛,后世用于一切虚劳不足偏于阳虚者,确能起到滋补强身的作用。

防治疾病:此类药膳是针对病人的病情需要而制作的一种起治疗作用或辅助治疗作用的膳食,它可以通过长期服用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最适宜于慢性病患者。

如清代名医王孟英的雪羹,该方由海蜇120克、大荸荠10个组成。

先将海蜇用水漂淡,与大荸荠一起切碎,加水适量,煎煮1小时即成。

雪羹具有清热化痰之效,多用于肺热咳嗽,痰浓黄稠者。

现代治疗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引起的头晕头胀患者,也多获效。

辨证施膳药膳的应用必须注意辨证,即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核心,强调辨证施膳。

只有在正确的辨证基础上,充分应用药物与食物的性味与功能的统一,最大限度地促进药物与食物的吸收、利用,调节人体脏腑功能,方能达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的目的。

如果不辨证,盲目服用各种滋补药膳,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损伤身体。

根据食物的四气五味应用药膳与药品的药性一样,食物也具有食性,也有四气五味的区别。

用食物、药物的偏性来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的失衡,即是药膳食疗之根本所在。

●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一般而言,寒凉性质的食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生津、平肝安神、通利二便等作用,如西瓜、苦瓜、丝瓜、绿豆、菊花、梨、芹菜、莴苣、鸭肉、蚌蛤、螃蟹等,主要用于热性病证,临床表现为发热,口渴心烦,头晕头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等;此类食物也是素体阳热亢盛、肝火偏旺者首选的保健膳食。

温热性质的食物,具有温中散寒、助阳益气、通经活血等作用,如姜、葱、韭菜、辣椒、胡椒、酒、羊肉、黄鳝、雀肉、鸽肉等,主要用于寒性病证,临床表现为喜暖怕冷,肢体不温,口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薄等;此类食物亦是平时怕冷的虚寒体质适宜的保健膳食。

●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一般而言,酸味收敛,有敛汗、止泻、涩精等作用,如梅子、葡萄干等,合理饮食,可用于多汗,久泻,遗精滑精等病证,但多食易损伤脾胃。

苦味,有清热泻火、燥湿坚阴等作用,如苦瓜、青果等,用于热性病发热,烦渴,气逆咳喘等;但多食则易导致滑泄。

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止痛等作用,如栗子、甜杏仁、大枣、饴糖、南瓜等,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神疲乏力,饮食减少等;但多食则脘腹胀满,饮食难化。

淡味附于甘味,有利尿除湿作用,如薏苡仁、荠菜、冬瓜等,常用于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但多食易耗伤阴津。

辛味,包括芳香、辛辣,有发汗解表、行气活血、化湿开窍等作用,如葱、生姜、薤白、玫瑰花、茉莉花、胡椒等,多用于感冒,恶寒发热,鼻塞流涕以及肝胃气滞所致的饮食不馨,胃脘胀痛等;但多食则散气伤津。

咸味,有化痰软坚散结作用,如海带、紫菜等,用于痰瘀互结引起痰核瘰疬,瘿瘤等病证;但多食则气血凝滞。

根据病情的性质应用药膳疾病有寒热虚实之分,药膳只有在正确的辨证基础上,明了不同食用者的疾病性质,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食物,才能达到治病强身目的。

●如病为寒证或患者体质偏寒,则应根据“寒者热之”的原则,食用温热性的食物,如葱、姜、蒜、龙眼、南瓜、鳗鱼、鸡、鹌鹑等。

●如病为热证或患者体质偏热,则宜根据“热者寒之”的原则,食用寒凉性的食物,如绿豆、黄瓜、西瓜、莲子、河鱼、鸭子等。

●如病属虚证或患者素体本虚,则宜根据“虚者补之”的原则,食用具有补益性质的食物,如大枣、饴糖、南瓜、薏苡仁等。

●如病属实证或患者素体亢盛,则宜根据“实者泻之”的原则,食用具有相应祛邪作用的食物。

再如同为咳嗽,风寒咳嗽以食用葱白粥为宜;风热咳嗽则应服贝母桑叶梨汁;肺阴虚燥热的干咳,则宜用百合杏仁粥。

根据四季气候应用药膳在运用辨证论治原则的同时,还应注意四时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在不同季节选用不同的药膳。

●春宜升补,春季阳气初生,大地复苏,万物生发向上,内应肝脏,应根据春季的特性,因势利导,应用桑叶、菊花、生姜等升散之品以充分调动人体的阳气,使气血调和。

●夏宜清补,夏季炎热,火邪炽盛,万物繁茂,内应心脏,应根据夏令之时,人体脏腑气血旺盛,采用金银花、荷叶、莲子等清淡、清热之品调节人体阴阳气血。

●长夏宜淡补,长夏时值夏、秋之际,天热下降,地湿上蒸,湿热相缠,内应脾脏,应采用赤小豆、绿豆、藿香等淡渗之品,利湿健脾以达到气血生化有源。

●秋宜凉补,秋季阳气收敛,阴气滋长,气候干燥,内应肺脏,此时五脏刚从夏季旺盛的代谢中舒缓过来,应采用百合、黑芝麻、石斛等滋阴生津之品,以调节夏季脏腑功能的失调。

●冬宜温补,冬季天气寒冷,阳气深藏,内应肾脏,此时应根据冬季封藏的特点,以桂圆、核桃仁、阿胶等温补之品来滋补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使脏腑的气血旺盛,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药膳误区种种中国人历来有保健养生、滋补强身的习惯,随着《大长今》的热播,药膳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有些保健食品厂以及酒店乘势作了不少宣传广告。

因此在此将药膳常见误区作一提醒。

●误区之一药膳等同于滋补食品在普通老百姓心目中,养生保健就是进补,而药膳就是服用滋补食品。

特别在当前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纷纷向健康投资,盲目进补之风尤盛。

实际上中医传统治疗有“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补、泻,而补法不过其中之一。

因此养生保健也必须辨体质,辨证象,而后才定虚实,确定是否需要滋补。

至于药膳,根据所用食物、药物的不同,也有温、清、补、泻等区别。

所以药膳绝不等同于滋补食品。

至于某些酒店的药膳随意乱放滋补药,一桌人不管男女老少是否需要进补围着吃,简直是拿消费者的健康开玩笑。

●误区之二药膳不必医生处方可以自己选购制作由于药膳所用原料既是药物,也是食物,寓药于食,因此不少人认为药膳不必医生处方可以自己选购制作。

其实药膳应用的关键是辨证,应该请中医师辨别体质与证候的类型,然后选择合适的药膳,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否则无益而有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