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胡同文化》导学案

合集下载

胡同文化导学案范文

胡同文化导学案范文

胡同文化导学案范文一、导学目标:1.了解胡同文化的起源和发展;2.探索胡同文化的独特魅力;3.分析胡同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二、导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请学生们回答以下问题:你们家附近有胡同吗?你们平时会在胡同里做些什么?你觉得胡同文化对社会有什么影响?步骤二:背景知识(10分钟)通过课件或演示实物图片,向学生介绍胡同的起源和发展,包括胡同的定义、形成原因、历史意义等。

步骤三:胡同文化(25分钟)1.向学生介绍胡同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如胡同的布局、建筑风格、社区生活等。

2.分组讨论并展示学生对胡同文化的理解,比如胡同的特色建筑、传统手工艺品、与胡同相关的活动等。

3.观看胡同文化相关的视频或幻灯片,了解胡同文化的魅力。

步骤四:胡同文化的影响(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胡同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如对社区的凝聚力、经济发展的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等。

2.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总结胡同文化对社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步骤五:解读名言(10分钟)列出一些与胡同文化有关的名言,如"胡同是老北京人心中的家园"、"胡同是老北京的记忆"等。

请学生们解读这些名言,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六:拓展学习(10分钟)学生们结合本地实际,调查当地胡同的现状和保护措施,并以小组为单位,以海报或PPT形式展示调查结果。

三、导学互动:1.导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帮助学生理解胡同的起源和发展。

2.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和影响,例如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相关资料。

四、导学延伸:1.学生可自行查找胡同文化相关的资料,进一步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教案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教案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胡同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胡同文化的历史变迁和背景;3.能够描述和比较不同地区的胡同文化;4.培养学生保护和传承胡同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胡同文化的定义和特点(1) 什么是胡同文化?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呈现北京、南京等城市的胡同,让学生感受胡同的独特魅力,引导学生思考、探讨什么是胡同文化。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达成对胡同文化的共同认识。

(2) 胡同文化的特点通过多媒体展示胡同建筑的布局、设计、美学特点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身边,通过采访家里老人或社区长者等方式,了解当地的胡同文化特点。

学生可以以PPT、海报等形式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

2. 胡同文化的历史变迁和背景(1) 胡同文化的历史变迁通过多媒体展示胡同建筑的历史演变,引导学生了解胡同文化的历史变迁,如何影响了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后续活动奠定基础。

(2) 胡同文化的背景通过讲解天安门及周边胡同历史文化风貌,以及与天安门广场气氛营造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胡同文化与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背景知识,能够将历史文化融入到后续活动中去。

3. 不同地区的胡同文化比较(1) 不同地区的胡同文化通过多媒体呈现不同地区的胡同文化,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胡同文化特点和历史传承,激发学生的文化比较意识和爱国情感。

(2) 对比分析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各地胡同文化的异同点,汇报各自的研究成果,探究胡同文化在文化传承、保护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并能结合所学知识对胡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方案。

4. 保护和传承胡同文化(1) 胡同文化的保护通过多媒体展示胡同文化保护工作的现状和措施,让学生了解胡同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和工作进展情况。

提高学生的文化保护意识,了解和关注胡同文化保护的方式和途径。

(2) 胡同文化的传承通过组织学生进入社区、参观现场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胡同文化和当地的文化氛围,与当地居民交流,了解胡同文化的传承方式和途径。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胡同文化word教案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胡同文化word教案

《胡同文化》教案一、教学目的: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及内涵,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并借以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2、体会《胡同文化》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并借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3、引导学生品味本文语言朴实、典雅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训练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训练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上课前播放歌曲《北京胡同》。

(优化P185)(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导入:同学们,说起巷子,我们并不陌生,而且应该比较熟悉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巷子之中的经验是有的,但对于巷子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

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凭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巷子也就是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汪曾祺的《胡同文化》。

我们将一节课完成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大家有没有信心?(多媒体展示北京胡同照片)(三)作者简介(教参P47)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剧作家。

其有“短篇圣手”之称,主要著作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等,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四)解题(教参P47+优化P186)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1>胡同:小弄(lòng)堂、小巷子(点出了写作对象)<2>文化:文化,是个复合的整体,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和习惯。

它是人们生活意识、习惯、观念等的集合。

(多媒体展示)《胡同文化》通过是北京胡同的特点反映北京市民的生活意识、习惯、观念等,这也是北京的市民文化。

(五)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胡同文化的内涵,品味文章语言。

胡同文化导学案

胡同文化导学案

《胡同文化》导学案【学习目的】1、积累词汇:胡同、安土重迁、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西风残照、衰草离披。

2、能找出本文段落的中心句,理清本文的思路3、能理解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

4、能体会出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复杂感情。

【学习重难点】1、胡同文化的内涵。

2、北京胡同文化自身特点与其衰亡的命运之必然联系。

3、作者对胡同文化饱含的复杂感情及所持的态度。

【学习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预习导学】一、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①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肄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

但他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的掌故,对北京人的行为、思想了如指掌;他多年从事民间工艺工作,使其一生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喜爱。

②他的作品给人深刻印象的是他对市井民居的熟悉,以小说、散文居多。

他的小说代表作有《受戒》《大淖纪事》等。

八十年代之后,读者开始注重作品的审美性,汪曾祺的作品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受戒》《大淖纪事》更被视为是“文化寻根文学”的一部分。

这篇《胡同文化》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个性。

2、识记文体“序言”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转.弯()计数.()储.存()行.业()约.鸡蛋()惊闺.()房檩.()街坊.()王垿.()国子监.()胡同.()宅.门()伺.候()低徊.()陆润庠.()怅.望()剃头挑.子()噌.的一声()摞.起来()4、解释下列词语①车水马龙:②安土重迁:③不约而同:④考查:⑤考察:⑥逆来顺受:【合作探究】1、分小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概括各段主要内容。

3、文章标题是“胡同文化”,那什么是胡同文化?(用原文回答)4、作者在文中是否只介绍了文化?除了文化,还写了什么?5、对于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败、没落,作者怀着什么样的感情?(用原文回答)6、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课堂测评】1、给文中的胡同名称分类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雅宝胡同、王广福胡同、高义伯胡同2、试举出两个以动写静的例子。

2024年《胡同文化》教案

2024年《胡同文化》教案

《胡同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胡同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在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价值。

2.培养学生对胡同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合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胡同的起源和发展2.胡同的特点和价值3.胡同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4.胡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胡同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胡同的魅力。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胡同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价值。

3.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胡同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传承和创新胡同文化。

4.邀请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胡同文化。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胡同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胡同的兴趣,导入本课。

2.背景介绍:介绍胡同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对胡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特点和价值: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实地考察,让学生深入了解胡同的特点和价值。

4.影响和创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胡同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传承和创新胡同文化。

5.总结:总结本课的内容,强调胡同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胡同的了解程度。

2.学生对胡同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3.学生在观察、思考、表达、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提升。

4.学生对胡同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传承创新的认识。

六、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2.实地考察:胡同、博物馆等。

3.专家讲座:邀请专家进行讲座。

4.教材和参考书籍:胡同文化的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七、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2.在实地考察时,要注重学生的安全,确保他们的人身安全。

3.在小组讨论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在教学评价时,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5.在教学资源的使用上,要注重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胡同文化教案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精选3篇)

胡同文化教案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精选3篇)

胡同文化教案《胡同文化》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该页是勤劳的编辑给大家分享的《胡同文化》教学设计【精选3篇】,欢迎参考。

胡同文化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通过抓关键语句快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2、通过涵咏、品评文章平淡朴素、口语化但极具表现力的语言,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自足、隐忍,体会作者对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喜爱与批判、伤感与留恋、理智与豁达的复杂之情教学重点:通过抓关键句快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通过涵咏、品评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自足、隐忍教学难点:通过品味极具表现力的语句,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教学课时:两课时(本节课为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1、上课铃声响起,笔者打开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屏幕上映出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高亢热烈、韵味淳厚的京腔歌曲《北京的胡同》在京韵大鼓的伴奏下袅袅而起(视频较大的作用是渲染氛围,创设情境,将同学们带入京味十足的文化氛围中)2、了解作者(屏幕展示)(论文先知人,初步了解汪曾祺创作的特色,也为后面语言的品味做铺垫)二、读品结合,深入文本(一)胡同特点1、快速浏览全文,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什么是胡同文化?”师:哪位同学能用书本上的一句话说说什么是“胡同文化”?明确:第五段“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师:对!反过来说,胡同文化就是指北京的市民文化那老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胡同文化能代表北京的市民文化?也请引用本段的一句话来回答明确:第五段,因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市民的文化形态”所以,“胡同文化即使不是北京文化的较主要部分,但也一定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入课文的方式很多,此处采用“揭题法”——从揭示标题“胡同文化”的内涵入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找到文眼,提取精要)2、北京的胡同究竟有哪些特点呢?介绍这些特点的主要是哪些段落?明确:集中在1-4段分组让同学们研读四个自然段,圈划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回答北京胡同的特点(1)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胡同走向正(2)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名字来源广(3)胡同的宽窄和多少——胡同数量多(4)胡同是贯穿大街的网络,总是安安静静的——胡同环境静3、作者是如何来写胡同的安静的呢?(1)直接写胡同的安静“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2)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用反衬手法,更加突出胡同的环境之静总结:由此可见作者用了四个自然段介绍了北京胡同的走向、名字来源、宽窄数量以及胡同环境,突出了北京胡同的四个特点:走向正、名字来源广、数量多、环境静我们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那这样的胡同会养育怎样的百姓,会造就怎样的胡同文化呢?(通过抓关键语句,快速梳理文章的思路)(二)胡同文化的内涵1、快速阅读6-12自然段的内容,找出体现胡同文化内涵的关键句(1)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这封闭体现在哪里?①居住习惯——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追问:他们住的房屋很旧、也不好,而且还有经常坍塌,那他们为什么还不愿意搬家?②邻里关系——过往不多追问:他们很讲究处街坊,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这难道能说明他们的封闭吗?你怎么理解这一点?③物质生活——易于满足、要求不高师:嗯,为了体现北京人的自我满足,作者有几句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你能念念吗?要念出韵味,念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来(同学读,老师纠正后再请同学范读,全班读)(范读与齐读相结合,让每个人在朗读中领悟内涵,感受魅力)与屏幕上的话比较,品出京味语言的魅力(PPT: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较好!)师:和书上那段比起来,如何?比书上的好还是不好?怎么不好?(好的语言是通过比较感悟出来的,通过比较感悟汪曾祺京味语言的魅力)④处世态度——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师:书上说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但又说他们不爱管闲事?这矛盾吗?你如何理解?(2)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那么文中是如何来揭示这种精义的呢?明确:举例子,文中举了三个例子,即《茶馆》、《八月骄阳》和电梯事件小结:可见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作者分别从北京人的居住习惯、邻里关系、物质生活和处世态度等方面写出了“封闭文化”的种种表现并且指出了胡同文化的精义即“忍”(首先,通过抓关键语句,快速梳理文章的思路其次,语言的品味与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语文教学的回归在语言的品味和鉴赏中“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自足、隐忍”)三、总结归纳,升华主题北京的胡同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他见证着北京市民的生活,见证着市民文化的形成作者谈胡同就是谈胡同文化,就是谈北京市民文化国学大师梁漱溟曾说过:“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所谓一家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国学大师钱穆也这样说:“夫文化不过人生式样之别名”同样,胡同文化的本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知足常乐、安分守己、封闭隐忍的生活方式!那这位文化老人对如此的胡同、如此的胡同文化带有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这个问题留待我们下节课解决!板书:生活方式胡同文化封闭隐忍、易于满足、安分守己(较后的总结归纳至关重要,是学生阅读体验和感悟的升华,是三维目标的强化,也是课文主旨的点睛)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1、必做题:反复朗读13—15段,体会作者对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2、选做题:查找你较感兴趣的特色民居建筑的资料,了解相关的文化并写一段介绍性文字胡同文化教案篇二1、走近北京胡同: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北京胡同、四合院的邮票、照片、图片,对胡同作一定的了解,获得直观感觉。

《胡同文化》教案

《胡同文化》教案

《胡同文化》教案课程目标:1. 通过介绍和讨论胡同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3. 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课程主题,提问学生是否了解什么是胡同文化。

2. 学生回答后,给出对胡同文化的简单概念解释。

二、胡同文化介绍(10分钟)1. 通过图片、视频和文字介绍胡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引导学生分析胡同在中国城市中的重要性和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3. 鼓励学生讨论胡同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三、小组活动:胡同文化探索(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

2. 每组选择一个胡同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街道布局、建筑风格、居民生活等方面。

3. 学生回到教室后,分享各自观察到的胡同文化特点。

四、胡同文化艺术创作(15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对胡同文化的理解,选择一种艺术形式(绘画、手工艺等)进行创作。

2. 学生可以选择个人创作还是小组合作,展示胡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作品展示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并向他们分享创作背后的胡同文化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胡同文化,并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课堂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老胡同,深入了解和体验胡同文化。

2. 邀请一位胡同居民或专家分享自己对胡同文化的研究和见解。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参与小组活动和展示作品的积极性和表现。

2. 听取学生对胡同文化的理解和创作的解释。

拓展思考:1. 胡同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何保护和传承?2. 胡同文化对当代城市发展的影响和意义是什么?3. 在你们所居住的城市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胡同文化存在吗?你们如何评价这些文化?六、胡同文化保护与传承探讨(15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保护和传承胡同文化。

学生可以提出保护措施,如加强历史保护、改善胡同居民生活条件、开展文化活动等。

《胡同文化》教案 (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案 (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胡同文化》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年级段:八年级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胡同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讨论和实地考察等方法,深入探究胡同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提高对胡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胡同的照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胡同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胡同文化简介:教师简要介绍胡同文化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3.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课文《胡同文化》,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主题思想。

第二课时1. 胡同文化内涵探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深入探究胡同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如邻里关系、传统建筑、文化传承等。

2. 实地考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胡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胡同的建筑风格、环境状况、居民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3. 成果展示: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考察成果,分享对胡同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教师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等方面的积极参与程度。

2. 阅读理解评价:教师通过提问和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实地考察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考察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对胡同文化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资源1. 课文《胡同文化》2. 胡同的照片或视频3. 实地考察所需的道具和器材五、教学建议1.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实地考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和理解胡同文化。

3. 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4.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六、教学拓展与延伸1. 文化传承: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胡同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胡同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同文化》导学案
【学习目的】
1、积累词汇:胡同、安土重迁、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西风残照、衰草离披。

2、能找出本文段落的中心句,理清本文的思路
3、能理解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

4、能体会出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复杂感情。

【学习重难点】
1、胡同文化的内涵。

2、北京胡同文化自身特点与其衰亡的命运之必然联系。

3、作者对胡同文化饱含的复杂感情及所持的态度。

【学习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①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肄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

但他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的掌故,对北京人的行为、思想了如指掌;他多年从事民间工艺工作,使其一生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喜爱。

②他的作品给人深刻印象的是他对市井民居的熟悉,以小说、散文居多。

他的小说代表作有《受戒》《大淖纪事》等。

八十年代之后,读者开始注重作品的审美性,汪曾祺的作品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受戒》《大淖纪事》更被视为是“文化寻根文学”的一部分。

这篇《胡同文化》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个性。

2、识记文体“序言”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转.弯()计数.()储.存()行.业()约.鸡蛋()
惊闺.()房檩.()街坊.()王垿.()国子监.()
胡同.()宅.门()伺.候()低徊.()陆润庠.()
怅.望()剃头挑.子()噌.的一声()摞.起来()
4、解释下列词语
①车水马龙:
②安土重迁:
③不约而同:
④逆来顺受:
【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文章标题是“胡同文化”,那什么是胡同文化?(用原文回答)
3、文章标题是“胡同文化”,可起笔却是从北京的城建格局写起,为什么?
4、北京的城建格局有什么特点?
5、胡同在北京城建格局中起什么作用?
6、作者是如何介绍胡同的取名?
7、作者是如何介绍胡同的大小和数目的?
8、胡同环境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介绍胡同这一特点的?
9、“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一句,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请再举两个运用了此种写作手法的例子。

10、作者通过谈北京的胡同剖析北京市民文化心态。

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赋予胡同文化哪些内涵?
11、他们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这一内涵与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看似矛盾,可又在情理之中,为什么?
12、那我们该怎样评价他们的“忍”呢?
13、对于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败、没落,作者怀着什么样的感情?(用原文回答)
14、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
【测评】
1、给文中的胡同名称分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雅宝胡同、王广福胡同、高义伯胡同
B、高义伯胡同、小羊宜宾胡同、王皮胡同
C、手帕胡同、羊肉胡同
D、无量大人胡同、王皮胡同
2、选出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B、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

C、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D、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

3、运用俗语来表现北京人的特点,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请说说下面两句话说明了北京人的什么特点?
⑴“远亲不如近邻”是说明
⑵“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是说明
4、北京市民的典型文化活动有哪些?
5、在胡同文化内涵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一、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
二、研读第三部分
1、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怀有这样的感情?
2、第13段中,“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几句话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3、第14段中,作者为什么想到西安的虾蟆陵和南京的乌衣巷?提到这两个地名的作用是什么?
4、“再见吧,胡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和“再见吧,胡同”这两句话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
同?
三、古朴清雅的语言
1、语言古朴清雅,平淡朴素,口语化,富有表现力。

⑴第1段为了说明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作者举了哪两个例子?
⑵第8段中“有窝头,就知足了。

大腌萝卜,就不错。

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
奶奶。

虾米皮熬白菜,嘿!”有什么表达效果?
①“那还有什么说的”是什么意思?
②“臭豆腐滴几滴香油”中“滴”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嘿”有什么表达效果?
⑶第11段中“还是的。

有棒子面就行”有什么表达效果?
⑷第12段中“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

北京人,真有你的!”有何表达效果?
2、这种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
⑴源于他长期对民间文化的热爱,从民间文化中汲取许多养料。

⑵源于他那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修养。

四、拓展延伸
1、学习了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后,我们可否也像汪老那样真实地去写一下我们的校园文化(如:课桌文化、宿舍文化、教室文化等)。

2、类文阅读
龙开河祭
王一民(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作家)
(一)(二)(三)
依依杨柳,提竹杆,系钓钩,散步桥下走,
画舫绕岸走,拖白条,钓泥鳅,一片蛙声,
歌悠悠,一弄就是小半篓。

点点流萤,
比秦淮,赛杭州。

船儿江上来,
怕惊河梦,
桨声轻柔。

(四)(五)
美丽的龙开河,我吟一首诗,
城中的河,洒一杯酒,
内通湖中水,祭尔之灵,
外接大江流。

吊尔之魂。

美丽的城中河,呜呼哀哉,
梦中的河,永垂不朽!
而今在否?
注:当时的龙开河,被人为的填掉了,河变九龙街,少了许多苏州园林式的小桥、流水、人家、城市的自然情趣
【测评】
1、第1段文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2、“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结合原文看,影响了北京人的哪些生活?又影响了北京人的哪些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