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作业环境
第三章 微气候解读

WBGT=0.7WB+0.2GT+0.1DT DT—干球温度 WBGT指数确定后,结合作业者能量代谢值,可确定特定 工作条件下,作业者的合理劳动时间。
下表为美国工业卫生委员会推荐的各种不同的劳 动休息时间制度的三球温度指数阈值,直观的说明 了在不同劳动强度和劳动休息制度下,对工作环境 的微气候条件的限制。
卡他度的测定: 将卡他温度计放入60-80℃的热水中,使酒精上升
到上部空间的1/3处,取出擦干(测量干卡他度)后 挂在测定空间点。随着液球的散热,温度下降,酒精 液面不断下降。记录由38℃降到35℃所需要的时间。 然后按下式计算卡他度H
H=F/T H—卡他度(mJ/cm2.s) F—卡他温度计常数 T—由38℃降至35℃所经过的时间(s)。 卡他度分为干卡他度和湿卡他度,前者反映对流 和辐射的散热效果,后者反映对流、辐射和蒸发的综 合散热效果。一般而言,H越大,环境散热越好。
二、微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1、人类对变化无常的气候的适应方法 (1)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来适应,如建造房屋,
穿合适的衣服,使用空调等; (2)人体的生理调节机制,有一套能保持体内
温度相对稳定的热调节系统。调节机制主要是收缩 或扩张机体深处和体表的血管、出汗和发抖。
2、人体的热平衡 人体单位时间的蓄热量(以下单位都为kJ/s)
气温和湿度均高,但辐射强度不大。如通风不良 就形成高温高湿和低气流的湿热环境。
(3)夏季露天作业 高温和热辐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夏季露天作
业还受地表和周围物体二次辐射源的附加热作用。 2、高温作业环境条件下人体的生理特征
热应激效应:若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时,人 体产生热积蓄,使呼吸与心率加快,皮肤表面血管 的血流量急剧增加,甚至可达正常值的七倍之多, 这称为热应激效应。
人机作业环境

人机作业环境一、光环境(一)光的度量1. 光通量光通量是最基本的光度量,它可定义为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光量,是用国际照明组织规定的标准人眼视觉特性(光谱光效率函数)来评价的辐射通量,单位为流明(1m)。
利用光电管可测量光通量。
2.发光强度发光强度简称光强,是指光源发出并包含在给定方向上单位立体角内的光通量,常用来描述点光源的发光特性。
光强与光通量之间的关系由下式表示:I=Φ/ Ω(1—17)式中I——光强,单位为坎德拉,cd;Φ——光通量,Lm;Ω——立体角,球向度,Sr。
3.亮度指发光面在指定方向的发光强度与发光面在垂直于所取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之比,亮度的单位为坎德拉每平方米(cd/m2),亮度的定义式为:L=I/Scosθ(1—18)式中L——亮度,cd/m。
;S——发光面面积,m。
;I—一取定方向光强, cd;θ——取定方向与发光面法线方向的夹角。
亮度表示发光面的明亮程度。
如果在取定方向上的发光强度越大,而在该方向看到的发光面积越小,则看到的明亮程度越高,即亮度越大。
这里的发光面可以是直接辐射的面光源,也可以是被光照射的反射面或透射面。
亮度可用亮度计直接测量。
4.照度照度是被照面单位面积上所接受的光通量。
单位为勒克司(lx)。
照度的定义式为:E=Q/S (1--19)式中E—一照度,lx;Q——光通量,1m;S—一受照物体表面面积,m。
测定工作场所的照度,可以使用光电池照度计。
工作场所内部空间的照度受人工照明、自然采光以及设备布置、反射系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应该考虑选择什么地方作为测定位置。
一般站立工作的场所取地面上方85cm,坐位工作时取40cm处进行测定。
(二)照明对作业的影响1照明与疲劳合适的照明,能提高近视力和远视力。
时为在亮光下,瞳孔缩小,视网膜上成像更为清晰,视物清楚。
当照明不良时,因反复努力辨认。
易使视觉疲劳,工作不能持久。
眼睛,疲劳的自觉症状有:眼球干涩、怕光、眼病、视力模糊、眼充血、出眼屎、流泪等。
人机工程-工作环境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6.1.1.3 能源问题
能源问题主要是指下列两方面而言的。 第一,工业发展、人口激增和人类对物质生活的奢求,极大 地加快了能源的消耗速度,而地球上化石能源的供应却是有 限的。因此,必须尽量节约使用能源,限制其消耗速度;同 时要从物理学、化学及生物学等方面寻找或设计较洁净的新 能源,以补充化石能源的不足,或为其日后的枯竭作好准备。 第二,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破坏山区、森林、草原、耕 地和河流等自然环境,同时向大气、水体和土壤中排放大量 有毒害的物质,更进一步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需要 制定合理的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政策,才能保证有足够的能源 供应并将环境破坏降到最低限度。显然,做好这方面工作对 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不规定不超过室外温度580182317211619轻作业中等作业重作业散热量大的不规定不超过室外温度380162013171015轻作业中等作业重作业散热量不大的放散大量湿气的车间不规定不超过室外温度5不规定815放散大量辐射热和对流热的车间辐射强度大于25105jhm27070606050313233807570656055202322252427轻作业中等作业重作业需要人工调节温度和温度的不规定不超过室外温度5不规定162513221020轻作业中等作业重作业散热量大的不规定不超过室外温度3不规定142012171015轻作业中等作业重作业散热量不大的主要放散对流热的车间相对温度温度相对温度温度夏季冬季车间和作业的特征表66工厂车间内作业区的空气温度和湿度标准人机工程学ergonomics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对工业企业和服务性行业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且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时其工作地点的温度高学院
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作业空间设计方案

人机工程作业空间设计方案1. 简介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机器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设计和改进工作空间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舒适度。
而在现代工作环境中,人机工程的应用更加广泛,尤其是在工业和办公领域。
因此,设计一个符合人机工程学原则的工作空间,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员工工作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分析工作空间设计的相关原则和实践经验,提出一系列人机工程作业空间设计方案,并以办公室为例,展开详细论述。
2. 工作空间设计原则在进行工作空间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原则:(1) 人机交互:要有助于员工和机器之间的良好互动,使得任务执行更加顺畅和有效。
(2) 劳动效率:设计的工作空间要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产能力。
(3) 人员健康:保证工作空间的环境对员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无害。
(4) 灵活性:工作空间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工作任务的需求。
(5) 经济性:设计方案要兼顾其成本和效益,以实现经济效益。
3. 办公室设计方案(1) 办公布局首先,办公室的布局需要合理,有助于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协作。
办公桌的布置应该考虑到员工之间的通道和空间,保证工作过程中员工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更加方便。
同时,应该合理安排各种设备和家具,确保员工能够方便地使用和移动。
尤其是对于需要频繁使用的办公用品,应该放置在员工易取得的位置,以提高工作效率。
(2) 座椅和桌子办公室的座椅和桌子是员工工作中最常用的工作设备,因此,它们的设计对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身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员工的身体尺寸和姿势,以确保座椅和桌子的高度和角度能够符合人体工程学原则。
此外,对于长时间坐在办公椅上工作的员工,可以考虑配备一些支持性的座椅,以减少对员工身体的压力。
同时,为了保护员工的视力,应该提供一些适合长时间使用的桌面照明。
(3) 办公设备和工具办公室中常见的设备和工具,如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都应该有明确的放置位置,并且易于员工使用。
此外,为了加强对这些设备和工具的管理,可以考虑进行标识和编号,以提高管理效率。
安全人机工程

安全人机工程
运用人机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机-环境”系统,并使三者从安全的角度上达到最佳匹配。
人是核心起到主导作用,机器起着安全的保障作用;
安全人机工程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分析机械设备及设施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2)研究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和机器功能,构成最佳人机系统;
(3)研究人与机器界面中信息传递的安全问题;
(4)建立人机系统可靠性设计原则。
一、人的特性
(一)人的生理特性
1.人体供能与劳动强度分级
(1)人体特性参数
①尺度参数:静态参数,如人体高度及各部位长度尺寸等;
②动态参数:运动状态下,人体的动作范围参数;
③生理参数:耗氧量、心跳频率、呼吸频率、表面积和体积等;
④生物力学参数:握力、推力、推举力、转动惯量等;。
人机环境系统中的环境因素

如图作业环境温度和事故的关系
〔2〕低温环境对工作的影响
在低温下所消耗的体力要比常温环境下高。工 作效率仅在劳动所产生的热量缺乏以保持体温 时才起变化。
低温,首先感到不适的是手脚、腿、胳膊,以 及暴露局部耳、鼻、脸。当手部皮温降至 15.5℃以下时,手的柔性和操作敏捷性会急剧 下降,因此,低温环境也对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产生不利影响。
人机环境系统中的环境因素
1、 作业环境区域 2、微气候 3、环境照明
第一节 作业环境区域的划分
打算舒适程度的环境因素范围
作业环境区域
其次节、微气候
1、定义 微气候又称为作业环境的气象条件或热环境,是 指作业场所内的空气温度、湿度、流速及各种物 体辐射热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微小环境气候。
2、影响微气候的主要因素
不同劳动条件下的舒适温度指标〔室内湿度为50%〕
2.舒适的湿度 一般来说,最适宜的相对湿度是40%~60% 当室内气温t在12.2~26℃之间时,最适宜的 湿度φ(%)与t(℃)的关系为:
187 8.2t
3.舒适的风速 舒适的气流速度一般认为不超过0.5m/s且有阵风
波动。 一般办公室最正确空气流速是0.3 m/s 教室、阅览厅、影剧院为0.4 m/s 春秋季为0.3~0.4 m/s 夏季为0.4~0.5 m/s 冬季为0.2~0.4 m/s 当室内温度和湿度很高时,空气流速最好是1~2
视觉疲惫是产生事故和影响工效的主要缘由
2、照明与工效
改善照明所产生的效果的实测
结论:适当的照明可以提高工作速度和准 确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到达削减过 失、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的效果
3、照明与事故
事故的数量与工作环境的照明条件有亲密的关 系。事故统计资料说明,事故产生的缘由虽然 是多方面的,但照度缺乏是重要的因素。
02第二章 人机环境系统

色彩的心理效应
A. 色彩的感情作用 冷暖、兴奋沉静、活泼忧郁、胀缩、轻 重、软硬、进退、华丽质朴
色彩感觉
冷 暖 进 退 胀 缩 软 硬 华丽 质朴 轻 重
色相
青、青绿 红、橙、黄
红、紫红、绿 黄、橙、青紫
明度
高 低 高 低 高 低
四、照明环境
1、光的数量 2、光的质量 3、亮度与亮度对比 4、眩光 5、作业场所的光照形式 6、良好光照的作用
1、光的数量
提高照度,可以减少视觉疲劳,提高工 作效率
也要考虑经济性因素
2、光的质量
(1)光线均匀稳定 (2)光色效果
3、亮度与亮度对比
最低亮度阈:10-5熙提 最大灵敏度:104熙提 < 10-5熙提 看不见东西 >104熙提 刺眼,人眼的灵敏度下降
0dB 120dB
三、振动环境
1、人体振动模型 2、人的振动特性 3、振动对人的健康的影响 4、振动对操作的影响 5、人体承受全身振动的评价
1、人体振动模型
2、人的振动特性
(1)垂直方向 第一共振峰:4~8 Hz 第二共振峰:10~12 Hz 第三共振峰:20~25 Hz
(2)人体不同部位的共振频率
高 低
纯度
高 低
中 高、低
高 低 低 高
色彩的心理效应
B. 色彩的象征意义
色彩
红 橙 黄 绿 蓝 紫 黑 白 灰
象征意义
服装运用范例
喜气、热情、兴奋、恐怖
女装、搭配用色
火热、跃动、温暖
标志服、安全服、搭配用色
光明、快乐、超脱
标志服、搭配用、宗教服
人机作业环境

安全生产技术(同步练习)——人机作业环境第1题:(单选)最基本的光度量是()。
‘A.照度B.亮度C.光强D.光通量【解析】光通量是最基本的光度量,它可定义为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光量。
第2题:(单选)光源发出并包含在给定方向上单位立体角内的光通量,常用来描述点光源的发光特性的是()。
A.照度B.亮度C.光强D.光通量发光强度发光强度简称光强,是指光源发出并包含在给定方向上单位立体角内的光通量,常用来描述点光源的发光特性。
第3题:(单选)利用仪器无法直接测量的是()。
A.照度B.亮度C.光强D.光通量【解析】A项,测定工作场所的照度,可以使用光电池照度计测量;B项,亮度可以用亮度计直接测量;D项,光通量可利用光电管测量。
第4题:(单选)视觉疲劳可通过反应时间和()方法进行测定。
A.闪光融合频度B.闪光融合频率C.反射系数D.空间照度【解析丨视觉疲劳会引起视力下降、眼球发胀、头痛以及其他疾病而影响健康,并会引起工作失误和造成工伤。
视觉疲劳可通过闪光融合频率和反应时间等方法来测定。
第5题:(单选)()是产生亊故和影响工效的主要原因。
A.视觉疲劳B.照明不足C.空间布局D.视力模糊【解析】视觉疲劳是产生事故和影响工效的主要原因。
人眼在亮度对比过大或物体及其周围背景发出刺目和耀眼光线时,即在眩光状况下,会因瞳孔缩小而降低视网膜上的照度,并在大脑皮层细胞间产生相互作用,使视觉模糊。
眩光在眼球介质内散射,也会减弱物体与背景间的对比,造成不舒适的视觉条件,进而导致视觉疲劳。
第6题:(单选)当某一色调浓度已达饱和状态,混入()呈未饱和色。
A.黑色B.白色C.灰色D.红色【解析]当某一色调浓度已达饱和状态,却无白色、灰色或黑色混入,则呈纯色(正色);若混入白色,则呈未饱和色;若混入黑色、灰色,则呈过饱和色。
第7题:(单选)()最容易引起视觉疲劳。
A.红色B.橙色C.蓝色D.绿色【解析】色彩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视觉疲劳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机作业环境一、光环境(一)光的度量1. 光通量光通量是最基本的光度量,它可定义为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光量,是用国际照明组织规定的标准人眼视觉特性(光谱光效率函数)来评价的辐射通量,单位为流明(1m)。
利用光电管可测量光通量。
2.发光强度发光强度简称光强,是指光源发出并包含在给定方向上单位立体角内的光通量,常用来描述点光源的发光特性。
光强与光通量之间的关系由下式表示:I=Φ/ Ω(1—17)式中I——光强,单位为坎德拉,cd;Φ——光通量,Lm;Ω——立体角,球向度,Sr。
3.亮度指发光面在指定方向的发光强度与发光面在垂直于所取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之比,亮度的单位为坎德拉每平方米(cd/m2),亮度的定义式为:L=I/Scosθ(1—18)式中L——亮度,cd/m。
;S——发光面面积,m。
;I—一取定方向光强, cd;θ——取定方向与发光面法线方向的夹角。
亮度表示发光面的明亮程度。
如果在取定方向上的发光强度越大,而在该方向看到的发光面积越小,则看到的明亮程度越高,即亮度越大。
这里的发光面可以是直接辐射的面光源,也可以是被光照射的反射面或透射面。
亮度可用亮度计直接测量。
4.照度照度是被照面单位面积上所接受的光通量。
单位为勒克司(lx)。
照度的定义式为:E=Q/S (1--19)式中E—一照度,lx;Q——光通量,1m;S—一受照物体表面面积,m。
测定工作场所的照度,可以使用光电池照度计。
工作场所内部空间的照度受人工照明、自然采光以及设备布置、反射系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应该考虑选择什么地方作为测定位置。
一般站立工作的场所取地面上方85cm,坐位工作时取40cm处进行测定。
(二)照明对作业的影响1照明与疲劳合适的照明,能提高近视力和远视力。
时为在亮光下,瞳孔缩小,视网膜上成像更为清晰,视物清楚。
当照明不良时,因反复努力辨认。
易使视觉疲劳,工作不能持久。
眼睛,疲劳的自觉症状有:眼球干涩、怕光、眼病、视力模糊、眼充血、出眼屎、流泪等。
视觉}疲劳还会引起视力下降、眼球发胀、头痛以及其他疾病而影响健康,并会引起工作失误和i逝成工伤。
视觉疲劳可通过闪光融合频率和反应时间等方法来测定。
2.照明与事故事故的数量与工作环境的照明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事故统计资料表明,事故产生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照度不足则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如美国研究者对某企业因照明不良引起事故的调查表明,该企业照明条件差而事故频繁发生,改善了照明条件后事故率减少了16.5%。
视觉疲劳是产生事故和影响工效的主要原因。
人眼在亮度对比过大或物体及其周围背景发出刺目和耀眼光线时,即在眩光状况下,会因瞳孔缩小而降低视网膜上的照度,并在大脑皮层细胞间产生相互作用,使视觉模糊。
眩光在眼球介质内散射,也会减弱物体与背景间的对比,造成不舒适的视觉条件,进而导致视觉疲劳。
二、色彩环境(一)颜色的特性颜色的特性颜色具有色调、明度、彩度三个基本特性。
1. 色调。
色调是指颜色所具有的搜此相互区别的特性,即色彩的相貌,是物体颜色在质方面的特征。
人眼能分辨出大约160种色调。
2.明度。
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藉此区别颜色的明暗与深浅,是物体颜色在量方面的特征。
这种感觉由于光线强度不同而引起视觉对反射光的反应程度也不同。
白色明度大,纯白色反射100%的光;黑色明度小,纯黑色反射0%的光。
各种染料,加入白色,可提高明度;加入黑色可降低明度。
3.彩度。
彩度也叫饱和度、纯洁鹰,是指颜色的鲜明程度。
波长越单一,颜色也就越纯和、越鲜艳。
光的颜色完全饱和很少见到,只有纯光谱的各种颜色彩度最大。
黑、白、灰是由许多不同波长的光混合而成,彩度最小。
当某一色调浓度已达饱和状态,却无白色、灰色或黑色混入,则呈纯色(正色);若混入白色,则呈未饱和色;若混入黑色、灰色,则呈过饱和色。
颜色的三个特性中,只要其一发生变化,颜色即起变化。
倘若两个颜色的三个特性相同,在视觉上将会产生同样的色彩感觉。
(二)色彩对人的影响色彩可以引起人的情绪性反应,也影响人的行为。
产生这种反应的原因,一是人的先天因素;二是人体过去经验的潜意识作用。
1.色彩对生理的影响色彩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视觉疲劳的影响。
由于人眼对明度和彩度的分辨力差,在选择色彩对比时,常以色调对比为主。
对引起眼睛疲劳而言,蓝、紫色最甚,红、橙色次之,黄绿、绿、绿蓝等色调不易引起视觉疲劳且认读速度快、准确度高。
色彩对人体其他机能和生理过程也有影响。
例如,红色色调会使人的各种器官机能兴奋和不稳定,有促使血压升高及脉搏加快的作用;而蓝色色调则会抑制各种器官的兴奋使机能稳定,起降低血压及减缓脉搏的作用。
2.色彩对心理的影响人类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获得和形成了大量有关色彩的感受和联想,并赋予不同的情感和象征。
它们虽因人的年龄、性别、经历、民族和习惯等有所差异,但共同的社会条件和生活环境也必然使其具有一般的共性。
在色视觉传达设计中,应根据一般人对色彩感知的感情效果去选择和运用色彩。
色彩感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色彩的冷暖感。
色彩本身没有冷暖的性质,但由于人们从自然现象中得到的启迪和联想,便对色彩产生了“冷”与“暖”的感觉。
如对红、橙、黄系列的颜色感觉温暖,称它们为暖色;对蓝、绿、紫系列的颜色感觉寒冷,称它们为冷色。
(2)色彩的轻重感。
色彩的轻重感主要取决于颜色的明度,明度高的色(浅色)显得轻,而明度低的色(深色)则感觉重。
色视觉传达设计中可利用色彩的轻重感来达到视觉平衡与稳定的需要,也可用来表现性格的需要,如轻飘、庄重等。
(3)色彩的尺度感。
色彩在人的色视过程中,由于生理上的原因,明度高的色和瞪色有扩散作用,使物像轮廓给人以胀大的感觉;而明度低盼色和冷色有内聚作用,使物像轮廓给人以缩小的感觉。
这种色彩轮廓胀缩的感觉是通过色彩的对比作用显示出来的。
(4)色彩的距离感。
不同颜色在不同背景对比作用下,可使人对色彩的感觉产生距离上的变化,造成人对物体有进、退、凸、凹、远、近的不同感受。
一般情况下高明度和暖色系的颜色具有前进、凸出、接近的感觉,而低明度和冷色系颜色有后退、凹陷、远离的感觉。
但这种关系并不绝对,视其背景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主体色与背景色明度对比大时有进的感觉,反之则有退的感觉;主体色与背景色色相相近时有退的感觉,反之则有进的感觉。
(5)色彩的软硬感。
物体的质地是通过表面的色彩和表面的组织构造来表现的,因此,色彩与物体质地表现的软硬密切相关,有的色给人以柔软感,有的色给人以坚固感。
色彩的软硬感取决于色彩的明度和纯度,明色感软,暗色感硬;中等纯度的色感较高纯度或低纯度色感硬;黑与白是坚固色,灰色是乘软色。
(6)色彩的情绪感。
色彩不仅会使人产生冷暖、轻重、距离、尺度等物理感受,而且能引起人的情绪的变化。
不同的颜色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不同,悦目的色彩对神经系统会产生良好的刺激,使人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反之,杂乱而刺目的色彩会损伤人的健康和正常的心理情绪。
因此,在色视觉传达设计中,要合理地应用色彩的情绪感,营造适应人的情绪要求的色彩气氛。
三、微气候环境(一)构成微气候的要素及相互联系1.空气温度空气温度是评价热环境的主要指标,它分为舒适温度和允许温度。
舒适温度是指人的主观感觉舒适的温度或指人体生理上的适宜温度。
常用的是以人主观感觉到舒适的温度作为舒适温度。
生理学上对舒适温度规定为,人坐着休息、穿薄衣、无强迫热对流,在通常地球引力和海平面的气压条件下,未经热习服(也称为热适应,指人长期在高温下生活和T作,相应习惯热环境)的人所感到的舒适温度。
按照这一规定,舒适温度应在(21±3)℃范围内。
允许温度通常是指基本上不影响人的工作效率、身心健康和安全的温度范围。
其温度范围一般是舒适温度±(3—5)℃。
对人的工作效率有影响的低温,通常是在10℃以下。
低温对人体最普遍的伤害是冻伤。
除此之外,人体还会出现一系列的低温症状。
首先出现的是心跳加快、颤抖等现象,接着出现头痛等不适反应。
当人体的深部温度降到27℃以下时,人即濒临死亡。
在低温下工作所消耗的体力,通常比在常温环境下要高。
工作效率在人体不能保持体温时才起变化。
低温对人的工作效率的影响最敏感的是手指的精细操作。
2空气湿度空气的干湿程度即空气湿度。
湿度有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两种。
作业环境的温度通常采用相对湿度来表示。
相对湿度在80%以上称为高气湿,低于30%称为低气湿。
空气相对湿度对人体的热平衡和温热感有重大作用,特别是在高温或低温的条件下,高气湿对人体的作用就更明显。
高温高湿时,人体散热更加困难;低温高湿下人会感到更加阴冷。
一般情况下,相对湿度在30%一70%时感到舒适。
3气流速度气流主要是在温度差形成的热压力作用下产生的。
气流速度通常以米每秒表示。
据测定,在室外的舒适温度范围内,一般气流速度为0.15 m/s时,人即可感到空气新鲜。
在室内。
即使温度适宜,由于空气流动速度小,也会有沉闷感。
4热辐射热辐射包括太阳辐射和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辐射。
任何两种不同温度的物体之间都有热辐射存在,它不受空气影响,直至两物体的温度相平衡为止。
当物体温度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热量从物体向人体辐射而使人体受热,称为正辐射;相反。
热量从人体向物体辐射时,称为负辐射。
人体对负辐射不很敏感,往往一时感觉不到,会因负辐射散失大量热量而受凉。
但负辐射有利于人体散热,在防暑降温上有一定意义。
温度、湿度、风速和热辐射对人体的影响有时可以相互替代,某一条件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可由另一条件的变化所补偿。
例如,人体受热辐射所获得的热量可以被低气温抵消,当气温增高时,若气流速度加大,会使人体散热增加,从而使人并不感到酷热难耐。
低温、高湿使人体散热增加,导致冻伤;高温、高湿使人体丧失蒸发散热机能,导致热疲劳乃至中暑。
微气候对人的影响是由其构成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所以,实践中必须综合评价微气候的这些种类的条件。
(二)人体对微气候环境的感受与评价1人体的热交换与平衡尽管人所处的环境是千变万化的,可是人的体温却波动很小,为了维持生命,人体要经常围绕36.5℃的体温目标值进行自动调节。
人体通过新陈代谢不断地从摄取的食物中制造能量,这些能量除用于生理活动和肌肉做功外,其余均转换为热能。
人要保持体温,体内的产热量应与对环境的散热量及吸热量相平衡。
如果不能实现这种平衡,则要随着散热量小于或大于产热量的变化,体温出现上升或下降,使人感到不舒适甚至生病。
人体的热平衡方程式为:S=M一W一H (1——20)式中S——人体单位时间储热量;M—一人体单位时间能量代谢量;W—一人体单位时间所做的功;H—一人体单位时间向体外散发的热量。
,当M>W+H时,人感到热;当M<W+H时,人感到冷;当M=W+H时,人处于热平衡状态,此时,人体皮肤温度在36.5℃左右,人感到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