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的自然地理教学提纲

湖北的自然地理教学提纲
湖北的自然地理教学提纲

湖北的自然地理

湖北的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湖北省地势西高东低,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地貌类型多样,有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也有连绵起伏的丘陵岗地以及层峦迭嶂的广大山区。全省总面积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湖区占20%。

全省山地大致分为四大块。西北山地为秦岭东延部分和大巴山的东段。秦岭东延部分称武当山脉,呈北西—南东走向,岭脊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上,最高处为武当山天柱峰(海拔1621.1米);大巴山东段由神农架、荆山、巫山组成,森林茂密,河谷幽深,最高处为神农架神农顶(海拔3105米),素有“华中第一峰”之称。荆山呈北西—南东走向,地势由北向南降为海拔250~500米的丘陵。巫山地质复杂,水流侵蚀强烈,相对高度一般在700~1500米之间,局部达2000余米。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其间,形成雄奇壮美的长江三峡,水利资源丰富。西南山地为云贵高原的东北延伸部分,主要有大娄山和武陵山,呈北东-南西走向,海拔高度一般700~1000米,最高处为五峰境内狮子垴(海拔2152米)。东北山地为绵亘于豫、鄂、皖边境的桐柏山、大别山脉,呈北西—南东走向。桐柏山主峰太白顶(海拔1140米),大别山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东

南山地为蜿蜒于湘、鄂、赣边境的幕阜山脉,呈西南—东北走向,最高处为九宫山老鸦尖(海拔1656米)。

全省丘陵主要分布在两大区域,一为鄂中丘陵,一为鄂东北丘陵。鄂中丘陵包括荆山与大别山之间的江汉河谷丘陵及大洪山与桐柏山之间的水流域丘陵。鄂东北丘陵以低丘为主,地势起伏较小,丘间沟谷开阔,土层较厚,宜农宜林。

省内主要平原为江汉平原和鄂东沿江平原。江汉平原由长江及其支流汉江冲积而成,面积4万多平方千米,整个地势由西北微向东南倾斜,大部分海拔20-100米。地面平坦,湖泊密布,河网交织。鄂东沿江平原主要分布在嘉鱼至黄梅沿长江一带,为长江中游平原的组成部分。这一带因注入长江的支流短小,河口三角洲面积较窄,加之河间地带河湖交错,因而呈现狭窄收缩之势,远不及江汉平原坦荡宽阔。

河流湖泊

中国“江、淮、河、汉”四大水系,湖北独占两条。长江自恩施巴东进入湖北境内千回百转,流贯省内26个县市,湖北省境内流长1061千米。汉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蟠冢山,穿越秦巴山地进入鄂西,经十堰、襄阳、宜城、钟祥、仙桃等地,在武汉市汇入长江,湖北省境内流长928千米,被称为“湖北的多瑙河”。清江发

源于恩施利川齐岳山,自西向东横贯恩施州,至宜都汇入长江,省境内流长425千米,被誉为“土家族的母亲河”。据统计,湖北境内河流流长5千米以上的有4228条,河流总长5.9万千米;另有中小河流1193条,河流总长5.92万千米。其中,河长在100千米以上的河流41条。

湖北属云梦古泽,湿地资源十分丰富。现有湿地156.33万公顷,重点湿地20余处,包括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梁子湖区域自然保护区、龙感湖珍稀水禽湿地、长江三峡水库人工湿地、长江宜昌段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竹溪万江河大鲵自然保护区、咸丰忠建河大鲵自然保护区、石首泛洪平原湿地、保安湖、网湖、沉湖、长湖、斧头湖、淤泥湖、咸丰二仙岩湿地、黄梅龙感湖白头鹤自然保护区、蔡甸沉湖湿地珍禽自然保护区、神农架林区大九湖泥炭藓沼泽、利川小河水杉自然保护区、漳河水库、长江新螺段白暨豚湿地、石首麋鹿湿地、石首天鹅洲故道、清江、丹江口水库等。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分别为:长江新螺段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天鹅洲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首天鹅洲湿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江口水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此外,洪湖、梁子湖、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区、丹江口库区和网湖5个湿地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美称。据记载,20世纪50年代初,湖北省百亩以上的天然湖泊有1332个,水面面积8528.2平方千米。目前全省共有湖泊843座,总面积29.8万公顷。面积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湖泊有洪湖、长湖、梁子湖、汈汊湖、斧头湖。著名湖泊有:武汉东湖、汤逊湖、紫阳湖、南湖、沙湖、月湖、武湖、墨水湖、涨渡湖、木兰湖;孝感汈汊湖、野猪湖、王母湖、龙赛湖;黄冈龙感湖、太白湖、大源湖、武山湖、策湖;咸宁西梁湖、黄盖湖、云中湖、大岩湖、蜜泉湖、斧头湖;荆州洪湖、长湖、上津湖、离湖、天鹅洲、鸭子湖;黄石磁湖、网湖、大冶湖、仙岛湖、保安湖、三山湖;鄂州梁子湖、恩施小南海、神农架大九湖等。另外,随着人类改造自然、围堰造湖工程,形成了众多的人工湖泊?—水库。据统计,湖北现有水库5838座,其中大型水库53座,数量居全国第一,中型水库233座。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有:长江三峡库区(长江)、丹江口库区(汉江)、漳河水库(沮漳河)、陆水水库(陆水)、隔河岩水库(清江)、洈水水库(洈水)、黄龙滩水库、白莲河水库(浠水河)、浮桥河水库(浮桥河)、三河口水库(阎家河)、金沙河水库(金水河)、大同水库(蕲河上游)、青山水库(青山河)、富水水库(富水河)、王英水库(王英河)、吴山水库(漂水东支)、封江口水库(府河支

流)、西排子河水库(排子河)、三道河水库(蛮河)、石门集水库(清凉河)、熊河水库(熊河)、惠亭山水库(槐水)、高关水库(大富水)、太湖港水库(太湖)、夏家寺水库(长堰河)、黄龙滩水库(堵河)、西北口水库(黄柏河)、金沙河水库(金水河)等。

气候特征

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全省大部分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为85~114千卡/厘米,多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1100~2150小时。地域分布为鄂东北向鄂西南递减,鄂东北最多为2000~2150小时,鄂西南最少为1100~1400小时。

湖北各地平均降水量800~1600毫米。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趋势,鄂西南最多达1400~1600毫米,鄂西北最少为800~1000毫米。降水量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全省夏季雨量在300~700毫米之间,冬季雨量在30~190毫米之间。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量最多,强度最大,是湖北的梅雨期。

全省年平均气温15~17°C,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春季温度多变,秋季温度下降迅速。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4°C; 7月最热,除高山地区外,

平均气温27~29°C,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C以上。全省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湖北省近50年来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9℃左右,略低于全国同期的1.1℃的升幅,1998、2007年分别为近50年中的最暖、次暖年。从空间分布看,气温上升主要发生在鄂中、东部;从时间分布看,冬季和春季气温上升显著,夏季升温不明显。除了气温升高外,季节也在悄然改变,冬季缩短,夏季延长。

根据气候模式模拟结果,未来50年,湖北省年平均气温还将继续上升1℃以上,大气不稳定性加大,暴雨、干旱、高温热浪、强风雹、强雷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将增加,强度将加剧。针对这一情况,省委、省政府将节能、降耗、减排等约束性目标纳入了《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湖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参加了世界银行资助的“中国政府编制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及向地方省份推广”项目;启动了《湖北省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和《武汉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编制;加大了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力度,积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降低自然灾害。

地质遗迹

湖北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分布地域广阔,种类齐全,目前已查明的重要地质遗迹达500余处。其中,国家地质公

园6处:郧县恐龙蛋化石群、长江三峡、木兰山、神农架、武当山、大别山(黄冈);省级地质公园7处:南漳水境湖、通山隐水洞、远安张家湾水生爬行动物化石群、恩施州清江源、崇阳百山、丹江口石鼓、房县野人谷;国家级矿山公园1处:黄石国家矿山公园。

郧县恐龙蛋化石群总面积约45平方千米,由卧龙山、红寨子、青龙山、土庙岭、磨石沟、庄沟等化石泉、竹山堵河源、五峰、黄冈大别山、长阳人、九宫山、大洪群组成,是迄今世界上恐龙蛋化石最集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化石群,距今约6500~13500万年。这里的恐龙化石分属五个恐龙蛋科:树枝蛋科、网状蛋科、蜂窝蛋科、棱齿龙蛋科、圆形蛋科,其中树枝蛋科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约占70%。更为罕见的是,在距青龙山不到二十公里的草帽岭,考古专家又发现了大批恐龙骨骼化石。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地球演变、生物进化等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长江三峡地质公园西起恩施巴东县,东抵宜昌市伍家岗区,规划总面积2500平方公里。拟建成秭归元古代园、西陵峡震旦纪园、新滩地质灾害园、巴东三叠纪园、归州侏罗纪园、宜昌白垩纪园、兴山晚古生代园、黄花奥陶纪园和晓峰寒武纪园9个园区。其中,宜昌黄花场和王家湾地质构造被国际地层委员会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确定为“金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 新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地球上淡水的总量占所有水资源的()。
1.0 分
? A、
9.931%
? B、
4.458%
? C、
2.762%
? D、
1.336%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地壳最后的地区是哪儿?
1.0 分

? A、
平原
? B、
盆地
? C、
高原
? D、
海洋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地球表层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来自于地球的什么系统?
1.0 分
? A、
地热系统
? B、

地表系统
? C、
生物系统
? D、
生态系统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
以下不是冰缘地貌的是:
1.0 分
? A、
石河
? B、
冰丘
? C、
冰山
? D、

石海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
大气上升运动的主要方式不包括()
1.0 分
? A、
热力对流
? B、
动力抬升
? C、
大气波动
? D、
蒸发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
海陆分布的变化会通过以下哪种变化影响全球与区域气候?
1.0 分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答案

1 夏季我国东南沿海的洋流方向是()。?A、 从北向南 ? ?B、 从南向北 ? ?C、 台湾海峡以北由南向北,台湾海峡以南由北向南? ?D、 台湾海峡以南由南向北,台湾海峡以北由北向南 ? 我的答案:B 2 有机物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是()。 ?A、 氢、氧、钙 ? ?B、 钙、氧、碳 ? ?C、 氢、钙、碳 ? ?D、 氢、氧、碳 ? 我的答案:D 3

戴维斯的理论不足之处不包括()。 ?A、 忽略了抬升过程中的侵蚀作用 ? ?B、 忽略了均衡的调整 ? ?C、 忽略了地震等自然剧烈外力影响的作用 ? ?D、 忽略了地面再次抬升的可能性 ? 我的答案:C 4 关于湿润地区气候对地貌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A、 化学风化比较强 ? ?B、 容易形成浑圆的山坡 ? ?C、 容易形成岭谷相间的地貌 ? ?D、 泥流阶地比较常见 ? 我的答案:B 5

土壤的组成中,矿物质占()左右。 ?A、 7% ? ?B、 11% ? ?C、 23% ? ?D、 38% ? 我的答案:D 6 地貌与地质环境评估的途径一般不考虑()。 ?A、 海拔高度 ? ?B、 地面起伏 ? ?C、 地貌部位 ? ?D、 板块区域 ? 我的答案:D 7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定义,自然地理学采用()的观点和方法()。

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 ? ?B、 系统的、微观的、区域联系的 ? ?C、 微观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 ? ?D、 系统的、综合的、微观的 ? 我的答案:A 8 下列地区中,硒元素缺乏较为严重的地区是()。?A、 台湾 ? ?B、 东北 ? 我的答案:B 9 地表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没有体现于()方面。 ?A、 人类的诞生 ? ?B、 人种的形成 ? ?C、 人群的文化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1)地理研究对象 地理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2)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三)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结构性和功能性,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建立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等级体系,以及对其动态、发展历史、未来变化的预测,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研究。三、综合自然地理的任务 ?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本质联系和作用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阐明他的整体变化和发展规律,并预测他的继承趋势?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划不同层次的自然综合体?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 ?协调环境、资源、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探索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综合自然地理的形成和发展(1)综合自然地理的基础(1)积累古代地理知识 从古代到18世纪的重大地理发现,地理学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收集和积累资料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古代地理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过程。 原始社会——所有的地理现象和过程都被误认为是神圣的行为,并被

神秘的色彩所覆盖。这一时期被称为地理思想的朦胧阶段。 奴隶社会——地理得到了显著发展,地理应运而生。地理学家中最杰出的三位代表:厄拉多塞、斯特拉波和托勒密。 厄拉多塞(古希腊)——地理之父的代表:“地理”讨论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将地球表面分成五个区域,将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三个主要区域,并绘制了世界时间地图——代表斯特拉波(古罗马):“地理”解释了尼罗河泛滥的原因,这是由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夏季雨量充沛 托勒密(古罗马) 地理分为地理和地理。地理学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反映了最基本的东西,使我们能够看到整个地球的全貌。大地测量学详细地描述了各个国家,并且只向我们提供了一张图片。他绘制了当时世界上最详细、影响最深远的轮廓地图——“托勒密” 封建社会——地理停滞不前,通过旅行、宗教和战争扩大了它的地理视野。马可·波罗游记2。地理发现 “三大事件”——东南航线的开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南航线的开通——极大地刺激了地理学的发展,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古代地理的特点。1.地理处于收集和积累数据的时期。2.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3.古代地理学的特点是纯粹描述地理现象。4.古代地理学有两个基本流派,即“杂学派”和“普遍学派”(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 1.地理学“博杂派”转折时期自然地理学的诞生——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模板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一、试卷结构 (一)内容比例 地球与太阳系、大气与气候、海洋与陆地水约30% 地貌、土壤约50% 生物群落及生态系统、自然地理区划约20% (二)题型比例 填空题与选择题约30% 解答题约70% 二、其他

自然地理学 一、地球及太阳系 考试内容 本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地球及太阳系、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地理坐标系统、地球构造及表面特征、地壳的组成物质,岩石的形成及构造,以及火山与地震的分布和相应形成的地貌特征。 本部分难点在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掌握矿物的鉴定、三种岩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构造运动、地质构造、火山和地震的概念和理论; 重点在于掌握时区、地壳的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地质构造; 考试要求 1、太阳系及主要行星的特点 2、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3、经纬度的划分 4、地球的圈层结构分布 5、三大岩性的转换模式 二、大气和气候 考试内容 本部分包括大气的层结结构,以及各层的特,降水的形成,降水的分类、气候带的划分方法、气候与天气的区别、气候变化的可能性。 难点是对大气环流的理解; 考试要求 1、大气的组成、热能来源及循环; 2、掌握基本概念(水汽压、饱和水汽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露点温度、冰晶效应、降 水量等)以及水汽的凝结现象、降水的形成过程; 3、大气环流的地理意义及形成的天气现象; 4、气候带的形成; 三、海洋和陆地水 考试内容 本部分包括地球上水资源及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世界大洋及其区分、海水的组成及理化性质、海水的运动;河流、水系和流域的区分、河流的补给及流域的水量平衡、河流的分类、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湖泊与沼泽的特点、地下水的理化性质、岩石的水理性质、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及地下水分类、成冰作用与冰川类型 重点是河流的分类、补给,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地下水的分类,地下水的动态特征和运动;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是理解地下水的动态和运动、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的规律; 考试要求 1、水资源分布特点 2、河流与地理环境间的相互影响 3、水量平衡理论及计算 四、地貌 考试内容

王建版《现代自然地理学》试卷及答案(共5套)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20分) 1、回归线 2、分水岭 3、石环 4、山谷风 5、副热带 6、食物网 7、气旋、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 9、冻融作用10、气压梯度力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40分) 1、试述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生物学、水文学、大气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 2、简述世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3、试述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 4、试述地球表面干湿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画图并简述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路径。 6、简要说明碳在地球表层环境中的循环。 7、简述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8、简述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三、分析题(每题8分,共计24分) 1、试分析地球的大小、形状、运动及日地距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2、假如太平洋消失,亚洲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假如没有青藏高原,中国的环境格局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四、计算题(每题8分,共计16分) 1、全球的海洋年蒸发量为42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380立方千米;全球大陆年蒸发量为7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110立方千米。如果不考虑土壤湿度的变化,试计算全球年入海径流量,并写出陆地水量平衡、海洋水量平衡和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 2、在某一灌丛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兔子和狼两种动物,构成了灌丛草地——兔子——狼这样一个生物链。假设这一灌丛草原的净初级生产量为每年210000千克,每只狼每年至少要吃350千克肉,并且狼只以兔子为食。按照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这一灌丛草原系统最多能养活多少只狼? 卷1套答案要点 名词解释 1回归线:一年中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南北界线。 2分水岭:两个流域之间由地面最高点连接组成的山岭高地。 3、石环:由于融冻作用形成的由石块或者砾石组成的环状地貌。 4、山谷风:由于山坡与谷地受热与冷却的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白天吹向山坡,夜晚吹向谷地的风。 5、副热带:位于热带两测由下沉气流控制的气候干燥的地带。 6、食物网: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 7、气旋、反气旋:围绕着低压或者高压中心所形成的旋转着的气流系统叫做气旋或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枯枝落叶层之下,由枯枝落叶腐烂转化而成的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层次。 9、冻融作用:在冰缘或者冻土地区,由于温度波动于零度上下,地表物质中的水不断发生液态与固态的转换,由此引发其体积的膨胀与收缩,从而引起地表物质的变形与变位的过程。

自然地理学考试内容及复习资料整理版

名词解释: 1、喀斯特地貌: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 2、潮流: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周期性的流动。 3、大气湿度:大气从海洋、湖泊、河流及潮湿土壤的蒸发或植物的蒸腾作用中获得水分。水分进入大气后通过分子扩散和气流传递而散布于大气中,使之具有不同的潮湿程度。大气的湿度状况是决定云、雾、降水等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由于测量方法和实际应用不同,常采用多个湿度参量表示水汽含量:1.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2.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3.露点温度。 4、地球圈层分化:原始地球是一个接近匀质的物体,主要由碳、氧、镁、硅、铁、镍等元素组成的各种物质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而后,放射性元素辐射的能量在地球内部的积累,使那里的温度升高,因而物质具有可塑性,加上重力的作用,物质便发生分异,逐渐形成性质不同的圈层。 5、土壤: 土壤是发育于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混合体,也是一个能从物质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剖析的自然体。 6、海洋资源:主要是指与海水本身有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例如溶解于海水的化学元素,海洋生物,海底矿藏,海水运动产生的能量及储存在海水中的热能等。 7、地壳: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界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为三十五千米,大洋下平均厚度5km. 8、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在一定地形和时间条件下,由气候和生物对母质作用而不断演化和发育的自然实体,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可将土壤剖面理解为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 9、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10、天气系统:天气系统是指大气中引起天气变化的各种尺度的运动系统。 11、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12、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13、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称为风化过程或风化作用。 14、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的综合现象。 15、天气系统:天气系统是指大气中引起天气变化的各种尺度的运动系统。 16、水情要素:包括:水位、流速、流量、水温与冰清 17、地貌: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共同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简答题: 1、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 构造运动的特点: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 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2、水循环的过程

考试试卷1及答案现代自然地理学

课程导航 离开 刷新 关于本课程 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和轮廓 第五章: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 第六章:水圈与水平衡 第七章: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第八章: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九章: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章: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 第十一章: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二章: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的相互作用 第十三章: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十四章: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 第十五章:地表环境预测 第十六章:地表环境的规划与管理 第十七章:地表环境的优化调控 第一节: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 第二节: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自然地理学的性质 第四节: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地内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 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地球表层环境(系统)的结构 第三节: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 第四节: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 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 第三节:岩石圈的运动 第四节:固体地球表面的结构与轮廓 第五节:构造地貌

第六节:岩石圈与人类 第一节: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第二节:大气运动 第三节:物质输移 第四节:能量传输 第五节:气候分异规律 第六节:大气与人类 第一节:水圈的组成 第二节:水圈的结构 第三节:水圈的演化 第四节:水的运动 第五节:水分平衡 第六节:水圈与人类 第一节:生物圈的组成 第二节:生物圈的结构 第三节:生物圈的形成与演化 第四节:生态系统 第五节:人与生物圈 第一节:岩石风化与气候 第二节:岩石圈变动与气候 第三节:地貌与气候 第四节:沙尘暴与黄土沉积 第一节:岩石与水 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与流域性质和水系发育 第三节:水的分布、负荷均衡与岩石圈的形变 第四节:构造-侵蚀-地貌循环 第五节: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第六节:海岸线与海岸带 第七节:海啸、泥石流、崩岸、滑坡-水、岩相互作用的实例第八节:河口地貌 第一节:水汽与天气 第二节:水与气候 第三节:大气环流与水的循环 第四节:海气相互作用 第一节:气候-海面-冰川-均衡 第二节: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第三节: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份循环 第四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冰川、冰缘地貌第五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黄土地貌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 英文名称: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128 学 分:8.0 适用对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 二、课程简介 《自然地理基础》课程主要介绍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壳及其运动、地质构造与地壳的演化,气候与气候资源,水文及水资源,地貌及地貌灾害与防治;植物及植物资源,动物及动物资源,土壤及土壤资源等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自然地理基础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的科学,主要阐明地壳、气候、水文、地貌、植物、动物及土壤等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和规律,为学生今后开展自然地理学知识的教学和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具有自然地理学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要求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发展变化和分布规律,进一步认识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并能在资源、环境以及城乡规划管理研究和应用中熟练地应用自然地理学知识和方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3.熟悉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主要内容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地理环境。 3.问题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时指土地的使用情况。是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照一定的经济、社会目 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长期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 土地覆被(LUCC:土地覆被是指地表的覆盖情况。不仅包括地表的植被,也包括地表的人工覆盖物和人工改造物,是地球表层的植被覆盖物和人工覆盖物的总和。两者的关系:土地利用时土地覆盖变化的外在驱动力。土地覆盖反过来影响土地的利用方式,两者在地表构成一个综合体。 2、土地:是地球表面某一地段包括地址、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动植物等全部自然要素在内的 自然综合体,也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在内。 土地资源:是指在目前和可预见未来的技术水平下,能直接为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所应用的土地。 3、地域分异规律:自然环境的各个因素及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按特确定方向作有规律发生 水平或垂直分异现象,称为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维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自然区划:由于地域分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自然环境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这种规律性趣划分各自自然区域之间的差异和界限,确定各自然区划等级之间的从属关系,可以构成一个区域等级组合体系。自然区域的这种系统研究法,称为自然区划。

4、诊断层: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诊断表层(A或A+AB和诊断表 下层(B或E。 诊断特性: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为诊断特性。 5、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生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他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主要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分别研究地球表层的各种自然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物等和自然综合体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它们在空间上的相互依存与联系,旨在揭示不同地域之间在自然性质方面的差异性或相似性。用以描述空间范围与性质的地理语言包括有地点、地方、区域、地带、圈层、距离、界线、类型、分布格局等。 6、土地类:主要根据引起土地类型分异的大(中地貌因素将各土地纲分成若干类型,主要的类型 有:高山、中山、低山丘陵、高平地(岗、台地、平地(川地、沟谷地、低湿(沼泽、滩涂等。 土地型:主要依据次一级土地类型分异的植被亚型或群系组、土壤亚类划分。 7、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是指认为因素(如种子、栽培管理技术、物质投入等完全满足的条件下, 在当地光温水土条件作用下作物可能获得的单位面积最高产量。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指在一定的光温水条件下,由于科学技术的作用(如改良、适时的栽培管理、科学的耕作制度、合理的物质投入所能达到的单位面积最高产量。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一)

综合自然地理学练习题(一)one 一、填空题 1、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两者的总和。 2、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3、三分法将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社会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三个学科。 4、纬度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度地带性因素)是地域分异的两大因素。 5、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6、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②(半理论阶段),③纯理论阶段。 7、(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8、目前通用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9、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10、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11、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12、地块可区分为三种类型:①原生地块,②(衍生地块)③人为地块 13、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14、地理环境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 15、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 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17、布迪科的辐射干燥指数(A)计算公式为(A=R/(L*r))。 18、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称为(节律性) 19、纬度地带性分异的特点是(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20、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是发生垂直带分异的两个前提。 21、《中国综合自然区划》采用单列系统,即自然大区、热量带与亚带、自然地区与亚地区、(自然地带)、(自然省)、自然州和自然县。 22、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23、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24、地块的形态结构主要有三种①均匀分布,②镶嵌分布,③(斑点状分布)。 25、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行。 26、西方学者认为土地系统可以区分为三种:①简单土地系统,②(复杂土地系统), ③(复合土地系统) 37、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非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28、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29、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30、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31、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32、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 ②(半理论阶段),③( 纯理论阶段)。 33、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 考试性质与试题命制的原则 一、考试性质 《自然地理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或相邻专业(环境类、农林生态类、化学化工类)本科插班生专业课考试科目,是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地质基础、大气与气候、海洋与陆地水、地貌、土壤基础与土壤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综合自然地理研究。《自然地理学》课程考试目的是:准确、简明地考核考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要素、分析方法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地理的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试题命制的原则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命题具有一定的覆盖面且重点突出,侧重考核考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插班生《自然地理学》考试试题在设计上具有必要的区分度和合理的难度系数。 、考试主要参考书为《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一版),王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年月第版。 n.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分钟,试卷满分为分。 、试卷能力层次结构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理解占,应用占。 、试卷的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其分数比例为,易约占,较易约占,较难约占,难约占。 、试卷的题型结构:名词解释()、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等五种题型。(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见题型示例) 皿.考核内容和要求 下面分章节列出《自然地理学》的考核内容及要求,其考试目标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类:识记是要求记住有关基本知识;理解是要求能够领会知识要点,掌握其内在联系;应用是指能够运用有关知

现代自然地理学

超星学习通现代自然地理学章节测验答案,尔雅课后答案 1 【单选题】二十世纪地理学的发展包括(D)。 A、 从经验地理学走向实验和实证地理学 B、 从定性描述地理学走向定量分析地理学 C、 从站在地表看地表的地理学走向从地表以外看地表的地理学 D、 以上皆是 2 【单选题】关于白光润教授对现代地理学的看法,下面说法错误的是(C)。A、 现代地理学是全球地理学 B、 现代地理学是建设、统一地理学 C、 现代地理学是圈层相互作用的地理学 D、 现代地理学是综合、高技术地理学 3 【多选题】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为(ABC)。 A、

大众化 B、 中心化 C、 国际化 D、 精英化 4 【判断题】20世纪的地理学是以资源开发为目的的。(×) 5 【判断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际上为地理学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性。(√) 1 【单选题】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D)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特殊圈层。 A、 植物圈 B、 沙土圈 C、 气候圈 D、 生物圈

2 【单选题】以下(C)不是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A、 环境演变 B、 灾害防治 C、 地方志 D、 区域可持续发展 3 【多选题】被应用于地理学研究和调查的科学技术包括(ABCD)。 A、 遥感 B、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C、 信息管理技术 D、 信息分析技术 4 【判断题】现代地理学新体系相比过去地理学体系,研究任务主要是协调人地关系。(√) 5

【判断题】地理学是从地域、空间和尺度的视角着重对人类社会和环境进行研究。(√) 1 【单选题】地球表层系统科学是(B)提出的。 A、 杨振宁 B、 钱学森 C、 任美娥 D、 李吉均 2 【单选题】生活中(C)与现代地理学的关系不大。 A、 旅游 B、 健康 C、 风水 D、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及参考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自然地理学的创始人是。A.洪堡德 B.道库恰耶C.伊萨钦科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地理环境B.自然地理环境整体 C.PRED系统 3.景观生态学的创始人是。A.贝尔B.索恰瓦C.帕萨格 4.冷湿的森林沼泽环境的标型元素是。A.Fe+B.Fe++ C.Ca++ 5.《21世纪议程》是在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的。A.1972B.1987C.1992 6.坚持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人是。A.孟德斯鸠B.道库恰耶夫C.白吕纳 7.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美国八等制基本上属于。A.潜力评价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 8.按照道库恰耶夫的理解,是自然地理综合体的一面镜子。A.植被B.土壤C.气候 9.美国八等制的土地潜力级主要是根据划分的。A.土壤B.适宜性C.限制性 10.土地评价因素的选取原则主要是。A.因评价用途的不同而不同B.因地区的不同而不同C.A和B D.因评价者的理论水平差异而不同 1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创始人是。A.道库恰耶夫B.洪堡德C.伊萨钦科 1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地理环境B.自然地理环境C.PRED系统 13.景观学的创始人是。A.贝尔格B.索恰瓦C.帕萨格 14.干旱草原环境的标型元素是。A.Fe++ B.Fe+++ C.Ca++ 15.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首次是在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的。A.1972B.1987C.1992 16.或然论的创始人是。A.维达尔·白吕纳B.罗士培C.拉采 17.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FAO土地评价纲要基本上属于。A.潜力评价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 18.按照狭义理解,属于地带性规律。A.纬度地带性B.垂直地带性C.水平地带性 19.FAO土地评价纲要的土地适宜级主要是根据划分的。A.适宜性类别B.适宜性程度C.限制性因素 20.地理系统(自然地理系统)是由首先提出的。A.贝尔格B.索恰C.帕萨格 21.湿热环境的标型元素是。A.Fe++ B.Fe+++和Al+++C.Ca++ 2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是在中提出的。 A.《我们共有一个地球》 B.《我们共同的未来》C.《21世纪议程》 23.协调论的思想是由提出的。A.罗士培B.维达尔·白吕纳C.拉采尔 24.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系统基本上属于。A.潜力评价 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 25.按照广义理解,属于地带性规律。A.纬度地带性B.垂直地带性C.水平地带性D.A、B、C 26、山体越高,垂直带谱越。A.简单B.复杂C.不变 27.下列区划方案中属于交叉单列系统的是。 A.罗开富的区划方案 B.任美锷的区划方案C.黄秉维的区划方案 28.坚持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学者是。A.拉采尔B.罗士培C.维达尔·白吕纳 29.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城镇土地基准地价评估的评价系统基本上属于。 A.潜力评价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 30.下列区划方案中属于统一单列系统的是。A.黄秉维的区划方案B.席承藩的区划方案C.任美锷的区划方案 二.填空题 1.近代地理学早期萌发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集中反映在的著作中,在他的著作中,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可编辑修改word版)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考试性质与试题命制的原则 1、考试性质 《自然地理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或相邻专业(环境类、农林生态类、化学化工类)本科插班生专业课考试科目,是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地质基础、大气与气候、海洋与陆地水、地貌、土壤基础与土壤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综合自然地理研究。《自然地理学》课程考试目的是:准确、简明地考核考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要素、分析方法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地理的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试题命制的原则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命题具有一定的覆盖面且重点突出,侧重考核考生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插班生《自然地理学》考试试题在设计上具有必要的区分度和合理的难度系数。 、考试主要参考书为《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一版),王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年月第版。 Ⅱ.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分钟,试卷满分为分。 、试卷能力层次结构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理解占,应用占。 、试卷的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其分数比例为,易约占,较易约占,较难约占,难约占。 、试卷的题型结构:名词解释()、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等五种题型。(各种题型的具体样式参见题型示例) Ⅲ.考核内容和要求

下面分章节列出《自然地理学》的考核内容及要求,其考试目标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类:识记是要求记住有关基本知识;理解是要求能够领会知识要点,掌握其内在联系;应用是指能够运用有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第一节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识记) 第二节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研究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识记) 第三节自然地理学的性质(识记) 第四节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理解) 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识记) 第二节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理解) 第三节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理解) 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识记) 第二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识记) 第三节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理解) 第四节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应用) 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与轮廓 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识记) 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理解) 第三节岩石圈的运动(理解) 第四节固体地球表面的结构与轮廓(理解) 第五节构造地貌(理解) 第六节岩石圈与人类(应用) 第五章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 第一节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识记) 第二节大气运动(理解) 第三节物质输移(理解) 第四节能量传输(理解)

现代自然地理学超星尔雅课后答案

学科发展趋势的多角度分析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关于李吉均院士对现代地理学的看法,说法错误的是()。 A、现代地理学是全球地理学 B、现代地理学是建设地理学 C、现代地理学是统一地理学 D、现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分析地理学发展的趋势一般不需要分析()。 A、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对学科的要求 B、国家政策变化的趋势对学科的导向 C、学科自身的发展趋势 D、教育发展的趋势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地理学的影响之一是,分析实验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地表环境的定量观测越来越广泛。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人类经历了一个从依赖适应自然,到修饰改造自然,最后达到相互协调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理学学科的变化。()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科学的、技术的、哲学的地理学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科学的地理学的主要变化是()。 A、从实验、实测到经验 B、从分析到描述 C、从定性到定量、半定量 D、从机制探索到过程研究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自然地理环境所指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特殊圈层不包括()。 A、大气圈 B、生物圈 C、气候圈 D、岩石圈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地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不包括()。 A、宏观、微观分析的深化到宏观、微观的有机结合 B、分析、综合的分离到分析、综合的统一

C、人文、自然、技术的相对分离到文、理、工的紧密结合 D、独立、整体的割裂到独立、政体的融合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地理学的视角包括地方的综合、地方间的相互依存、尺度间的相互依存人地相互依存等四个视角。()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系统的、统一的、全球的、发展的、生活的地理学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已经成为地理学的性质和特征。 A、独立性 B、拓展性 C、系统性 D、关联性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自然地理学是()的核心学科。 A、地球系统 B、地球内部系统 C、地球表层系统 D、地球表层自然系统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3现代自然地理学绪论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地理学的研究趋势不包括()。 A、研究对象的复杂化 B、研究维度的立体化 C、研究尺度的多样化 D、研究对象的扩大化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对地理学家提出的新要求中的“三种技术”是()。 A、信息获取的技术、信息分析的技术、地理综合和集成的技术 B、信息筛选的技术、信息分析的技术、地理综合和集成的技术 C、信息获取的技术、信息筛选的技术、地理综合和集成的技术 D、信息获取的技术、信息分析的技术、信息筛选的技术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一般来说,地理学家需要的专业基础是()。 A、圈层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B、地表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C、地球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D、人地关系系统专业基础

考试试卷4及答案_现代自然地理学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四 分析题(每题10分,共计100分) 1、中国在综合自然区划上划分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试述这三大自然区的成因及其联系。 2、试述季风与海陆风的成因机理。 3、世界的火山分布有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 4、试述植被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试述地表热量的输移方向与方式。 6、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论述,河流地貌、海岸地貌、风沙地貌、冰川地貌、黄土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7、假如一个地区的构造主压应力为南北向,那么请画出该区的应力椭球体,并说明这个地区的断裂构造体系(几组断裂的性质与方向)。 8、试述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途径。 9、试述太阳辐射能、地热能和地球自转动能对地表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10、假如黄赤夹角由目前的23o27' 变为0o,那么地表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现代自然地理学]试卷四答案 卷4套答案要点 1、中国在综合自然区划上划分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试述这三大自然区的成因及其联系。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引致和加强了东亚季风,形成了水热同季的中国东部季风区;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青藏地区变成海拔高度大、气候严寒的环境;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中国西北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燥,并且由于高原的阻挡作用,来自印度洋的水汽难以到达西北内陆地区,从而形成了西北干旱区。总之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改变了区域大气环流的格局,中国的地带性规律受到干扰与破坏,而非地带性明显增强,由原来的以热带湿润带、副热带干燥带和温带湿润带为标志的纬向地带性分明的环境格局,变为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为标志的三区分异的环境格局。(热力作用、动力作用) 2、世界的火山分布有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 世界火山有三个集中分布的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和大洋中脊火山带,他们都分布在板块边缘(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美洲板块的接触地带,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接触地带,以及洋底新生地带(也是扩张性板块接触边缘地带))。这是因为在板块边缘地区,构造活动强烈的缘故。 3、试述季风与海陆风的成因机制。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1、简述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系统及其要素 2、简述地理学的科学体系 答:三分法(地理学分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 三层次(综合层次):部门地理学、综合地理学、统一地理学 三重性(研究性质):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三时段(时间性质):过去地理学、现代地理学、未来地理学 横断面(横断科学):地理哲学、方法论等横断科学(地图学、3R 、测量学等) 3、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答: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2)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1)属于自然地理学 (2)位于第二层次综合层次(第一综合层次) (3)包含理论、应用和区域三重属性 4、地球表层是指那个范围?有何特征? 答: 1)地球表层是指岩石圈底部到大气圈对流层顶的空间范围 2)特征:(1)内外能的叠加区 (2)三相物质共存并相互转换 (3)有表层体(新生体)的生产 (4)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与循环 (5)人类生产与发展的场所 5、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区划理论 4)土地科学 5)人类活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6、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7、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形成 答: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8、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答: 1)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性质。 2)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为:自然综合体学说、地理系统学说、耗散结构理论 9、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 答:地质基础是构造岩石,其次是地貌、生物、土壤、大气和水 10、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流通过程 答: 1)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占%,地球内能占%,引力能占% 2) 应用层次研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综 合 自 然 区 划 景 观 类 型 研 究

初试科目考试大纲-843自然地理学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名称: 843自然地理学 适用专业: 070500地理学(一级学科);045110学科教学(地理)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由考点提供)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概念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简答题(简述题): 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分析论述题(综合题):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自然地理学科目考试内容包括地质学、气象与气候学、水文学、地貌学、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和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等多门自然地理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自然地理中的实际问题。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绪论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3.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地球 1.天体的概念和太阳系的主要天体。 2.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地理意义。 3.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4. 地球的圈层构造。 5. 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地壳 1.克拉克值的概念以及地壳中含量大于5%的元素。 2.矿物的概念与主要的造岩矿物类型。 3.岩浆岩的矿物组成。 4. 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 5. 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

6. 整合的概念。 7. 主要的地质构造类型。 8. 火山喷发概念、型式和分布特点。 9.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 10.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带。 第三章大气和气候 1.干洁空气、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概念。 2.臭氧浓度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气压的测量和表示方法。 4. 对流层的特点。 5. 太阳总辐射及变化规律。 6. 气温较差的概念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7. 水汽凝结的条件和凝结现象。 8. 全球降水带的划分。 9. 地转风和梯度风的概念。 10.行星风系的概念及全球地面盛行风带。 11.东亚季风的特点与成因。 12.天气与气候的差别。 13.影响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 14.副热带气候类型及特点。 15.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第四章海洋与陆地水 1.水圈的定义及构成。 2.图示全球水循环过程。 3.不同水体更新周期。 4. 海和洋的区别。 5. 海水盐度及测量方法。 6. 引潮力与潮汐类型。 7. 波浪的成因类型。 8. 洋流的概念和主要的亚热带洋流的分布。 9. 海洋资源类型。 10.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的影响。 11.河流、水系和流域的概念。 12.河流的分段。 13.径流的形成过程及年径流量的概念。 14.河流补给形式及特点。 15.按照湖水与径流的关系以及湖水矿化度对湖泊进行分类。 16.沼泽形成过程。 17.地下水矿化度与硬度。 18.潜水的特点。 19.地球上冰川集中分布的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