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7.3 地层油气藏

合集下载

第7章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西北大学

第7章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西北大学

各类圈闭内油气聚集的可能模式 (以渗滤作用为例)
三、差异聚集原理
格索(1953)提出了 油气藏形成中的油气差异 聚集原理。 静水条件下单一背斜
圈闭中的油气聚集过程:
溢出点逐渐升高的系 列背斜圈闭中油气聚集作 用: 结果:
油气差异聚集现象的发生,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
可将差异聚集原理的定义归纳为:
四、油气聚集的过程
探讨油气进入圈闭的方式、状态及在圈闭内所发生 的各种物理、化学作用。 包含:充注、混合和富集等三个过程。
1、充注过程
充注:油气不断进入圈闭内储存空间的过程。 根据流体运移原理,油气总是首先进入渗透率最高、 排替压力最低的储集层部分。随着油气的不断充注, 在烃柱压力作用下,逐渐向孔渗条件差的部分扩展, 从而使圈闭储层中的含烃饱和度不断增加。 因储层的非均质性与充注时间、空间的差异性,引 起油气组分和化合物在圈闭内分布的非均质性。
混合作用下,油气在圈闭中不停运动,同时不断富集起来。 这一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油气把水从储集层顶部不断向下排替; 油-水界面逐渐向下移动;
油气中的压力不断增加。
随着油气的充注,烃柱的高度和压力也不断增加,不仅 加快了富集过程,也使油气不断向储层低孔渗段扩展,含
油(气)饱和度不断增加,直到束缚水饱和度为止。
第七章 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
• 地下油气聚集的一般规律 •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 • 油气成藏动力学 •油气成藏年代学
• 油气藏的破坏和保存
§1 地下油气聚集的一般规律
一、圈闭封闭油气柱的最大高度和油气藏高度
1、圈闭封闭油气柱的最大高度 在二次运移过程中,当储、盖层间毛管压差、 浮力和水动力三者达到平衡时的油气柱高度,就是
③ 盖层分布、封闭性及其演化, ④ 断层封闭性及其演化, ⑤ 水动力演化及其对油气保存条件的影响 ⑥ 构造变动对油气保存条件的影响。

第七章 油气藏(田)评价(8学时)

第七章  油气藏(田)评价(8学时)

资料
评价井钻探的目的主要在于录取资料,在该过程中应注意
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资料录取要全面,包括录井资料、测井资料、测试与试 油资料、测温测压资料等,因为评价井钻探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取 全、取准第一手资料,查明已发现油气田的工业价值,提交探明 储量,为油田顺利投入开发作好准备。
(2)较大规模的油田必须有油基钻井液或者是密闭取心资料,
(三)油气藏评价
油气藏评价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
(1)油气藏地质评价:评价圈闭特征、储层特征、流体特征, 建立油气藏构造模型、储层结构模型、储层参数模型、流体分类 模型。
(2)储量与经济评价:包括储量评价、储能和产能评价,确定
合理的采油速度。 (3)开发特征评价: 温度特征、压力特征、驱动类型、生产特性,制定合理的开 发措施和开发方案。 油气藏描述是油气藏评价主要的技术方法,它充分利用地震、 测井、地质资料和各种分析化验资料和测试资料,对油气藏几何 形态、储层内部结构与特征、油气水分布状况进行全面的综合分 析与评价。其目的在于对油气藏地质特征和开发特性进行综合评 价,建立含油气地质格架,揭示油气藏的内部结构和油气藏内油 气水分布状况,为计算储量提供参数。
2.构造解释
查明圈闭(油气藏)的准确形态,落实断层、高点分布等构造细
节,提交接近油气藏顶面的精细构造图。
3.目标处理和储层横向预测
储层解释一般采用制作模型和已有资料标定的方法,做出
主要含油层系的砂岩厚度或砂岩百分比预测图、储层孔隙 度解释预测图,并根据新钻井资料及时进行校正,经过反 复多次的精细目标处理解释,提高预测准确性。特别要重 视垂直地震剖面、地层倾角测井的应用,要对砂体发育状 况、延伸方向等做出补充解释。

油气藏地质学构造地质部分

油气藏地质学构造地质部分
——枢纽:褶皱的同 一层面上各最大弯 曲点的联线叫做枢 纽。它可以是直线, 也可以是曲线或折 线,可以是水平的, 也可以是起伏的。 (假想线)
第20页/共43页
第三节 褶皱构造
二、褶皱的形态描述 1、横剖面上褶皱形态的描述
——根据褶皱轴面产状,结合两翼的产状特点,将褶 皱分为:
➢ 直立褶皱 ➢ 斜歪褶皱 ➢ 倒转褶皱 ➢ 平卧褶皱 ➢ 翻卷褶皱
轴面弯曲的平卧褶皱
第26页/共43页
第四节 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指岩石所承受的力达到或超过其破裂强度 时发生破裂变形而形成的构造。
——它是地壳或岩石圈中很常见的构造之一,在各类 岩石中都有广泛的分布。
——根据岩石破裂面两侧岩块相对位移的大小,可将 断裂构造分为:
裂缝:破裂面两侧岩块无明显相对位移(又称为节 理);
第10页/共43页
新疆库车河新第三系褶皱
美国加里福利亚州的褶皱
第11页/共43页
第三节 褶皱构造
Petroleum System Elements
Gas Cap
Oil
Entr
Reservoir Rock
Migration
120?F
Generation
350?F
第40页/共43页
本章总结
1、基本概念: 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 岩层 岩层的产状 褶皱 背斜与向斜 断层 正断层 逆断层
第41页/共43页
本章总结
2、思考题: 褶皱与油气的关系? 断层的识别标志?
第42页/共43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43页/共43页
规模巨大的平移断层叫做走向滑动断层。
第31页/共43页
第32页/共43页
3、断层的组合形式 (1)在剖面上的组合 ——阶梯状断层:由若干条产状基本相同的正断层组

石油地质学-9.油气聚集与分布单元

石油地质学-9.油气聚集与分布单元
Clq 2020/6/18
(4)含油气盆地
※裂谷盆地
石油地质特征: B 储集层特征
1、坳陷型裂谷在稳定沉积环境下储集层发育、规模大、横向稳定、成 熟度高,沉积体系以河流- 三角洲- 湖泊体系为主体,储层以河流相砂体和 三角洲前缘砂为主。
2、断陷盆地在块断运动作用下发育的沉积体系规模小、类型多、横向 变化大。储层主要沉积相类型为冲积扇、扇三角洲、三角洲、滩坝、湖底 扇、浊流扇等。
Clq 2020/6/18
(4)含油气盆地
※裂谷盆地
石油地质特征: C 盖层与储盖特征
区域性盖层宏观上控制了裂谷盆地内油气运聚与分布。 直接盖层:直接影响了油气藏内油气聚集。 盖层岩石类型:主要有泥岩、页岩、盐岩、石膏、裂缝不发 育的致密碳酸盐岩。 储盖组合:
在裂谷盆地发育的不同阶段差别较大。 裂谷前期阶段:新生古储式组合为主。 裂谷期:自生自储式组合为主。 裂谷后期:古生新储组合为主。
Clq 2020/6/18
(4)含油气盆地
※裂谷盆地
石油地质特征: E 油气分布特征
油气藏类型多,主要有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岩性油气藏、 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等。
坳陷型裂谷盆地中部,一般发育与基底活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 断块油气藏。
断陷盆地陡坡带主要发育滚动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地层超 覆油气藏,洼陷带岩性油气藏发育,缓坡带则以岩性上倾尖灭油气 藏、断块型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为主。
3、构造盆地:又称沉积后盆地,是指受到后期构造作 用改造而形成的盆地。
上述三种含义不同的盆地,无论哪一种盆地,只要有过 油气生成,并运移富集成为工业性油气田时,则这类盆地称 之为含油气盆地。
Clq 2020/6/18

石油地质学 第7章聚集单元

石油地质学 第7章聚集单元
板南斜坡带油藏剖面图
岩性油气藏多成群成带分布
• 砂体具有成群发育的特点
N+Q
扇三角洲 冲积扇
+ +~ Es1-Ed + ~ Es3上-Es2 + ~ 水下扇 ES3中- Es3下 + + ~ 滑塌浊积扇 + ~ Es4上 +~ ~ + + 深水浊积扇 ~~ Es4下 ~ + ~
(1)陡坡带岩性油气藏群 由冲(洪)积扇一近岸水下扇一浊积 扇与扇三角洲或辫状河三角洲复合,形 成岩性油气藏群 ( 2)洼陷带岩性油气藏群 在生油深洼陷及其附近,由重力流 水道、湖底扇和(或)前扇三角洲与前三 角洲的滑塌浊积岩复合,形成岩性油气 藏群
• 亚一级构造单元:凹陷、凸起
• 二级构造带:由相邻的、成因有联系,有一 定分布规律的局部构造所组成。 • 三级:局部构造
一级构造单元
(1)隆起 (2)坳陷 (3)盆地边缘斜坡区
亚一级构造单元:凹陷、凸起
济阳坳陷
凹陷与凸起分布
隆 沧 县 隆 德
凸 埕


北 凹
河 口 凹 陷 黄





庄 和

剖 面
二、含油气系统的划分 含油气系统划分的原则:
一个有效的烃源岩体对应一个含油气系统
含油气系统划分的步骤:
• • • •
有效烃源岩体的研究与圈定 划分油气成因类型 进行油源对比和气源对比 划分油气系统
含油气系统划分应注意的问题 (1)成熟的烃 源岩才能形成油 气系统; (2)剖面上不 同的有效烃源岩 体形成不同的油 气系统。
石油地质勘探中所谓的“二级构造带”
• 指有成因联系的、相邻的一系列相同特 征的局部地质单元,呈带状分布。 • 例如:

油气地质勘探技术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油气地质勘探技术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油气地质勘探技术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1.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不包括()A. 生油层B. 储集层C. 盖层D. 岩浆岩答案:D解析: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包括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岩浆岩不是形成油气藏的基本条件。

2. 下列哪种岩石不是良好的储集岩()A. 砂岩B. 灰岩C. 页岩D. 白云岩答案:C解析:页岩孔隙度和渗透率低,不是良好的储集岩。

砂岩、灰岩、白云岩通常具有较好的储集性能。

3. 石油的主要成分是()A. 烃类B. 非烃类C. 沥青质D. 胶质答案:A解析:石油主要由烃类组成,包括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等。

4. 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不包括()A. 压实作用B. 浮力C. 热力作用D. 重力答案:B解析: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有压实作用、热力作用和重力等,浮力是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5. 圈闭的类型不包括()A. 构造圈闭B. 地层圈闭C. 水动力圈闭D. 岩浆圈闭答案:D解析:常见的圈闭类型有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和水动力圈闭,岩浆圈闭不属于常见的圈闭类型。

6. 储集层的孔隙类型不包括()A. 原生孔隙B. 次生孔隙C. 裂缝D. 溶洞答案:D解析:储集层的孔隙类型包括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缝,溶洞一般是在岩溶地区形成,不是储集层常见的孔隙类型。

7. 生油层的岩石类型通常为()A. 砂岩B. 碳酸盐岩C. 泥岩D. 花岗岩答案:C解析:泥岩是常见的生油层岩石类型。

8. 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主要是()A. 孔隙B. 裂缝C. 断层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孔隙、裂缝和断层都可以作为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

9.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油气勘探的常用方法()A. 地质法B. 地球物理法C. 化探法D. 开采法答案:D解析:开采法是在油气发现后的生产阶段采用的,不是勘探阶段的常用方法。

地质法、地球物理法和化探法是油气勘探的常用方法。

10. 盖层的封闭机理不包括()A. 物性封闭B. 压力封闭C. 烃浓度封闭D. 重力封闭答案:D解析:盖层的封闭机理包括物性封闭、压力封闭和烃浓度封闭,重力封闭不属于盖层的封闭机理。

地层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地层圈闭是指沉积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即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

油气在其中聚集就成为地层油气藏。

地层圈闭是狭义的,是指储层上倾方向直接与不整合面相切被封闭所形成的圈闭,不包括由于沉积条件的改变或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性圈闭。

尽管地层圈闭也属构造成因,但因其主要是强调由于储层上、下不整合接触,储层遭风化剥蚀后,又能被盖层封盖而成,与前述构造油气藏是不同的。

它主要分为三类: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和地层超覆油气藏和生物礁块油气藏。

BCD EF图地层油气藏及其与非地层油气藏之间的区别示意图一、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一)定义:剥蚀突起和剥蚀构造被后来沉积下来的不渗透性地层所覆盖而形成的圈闭,油气在其中的聚集就称为…。

分为潜伏剥蚀突起圈闭及其油气藏和潜伏构造圈闭及其油气藏。

(二)形成机理地壳运动→抬升→风化剥蚀→凹突地形、破碎溶蚀带→沉降→接受盖层沉积。

(c)图地层不整合遮挡圈闭示意图(三)形成条件地壳升降较频繁,沉积间断多,基底断裂发育。

主要分布在地台区。

我国的任丘、渤海湾盆地、准噶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均有分布。

二、地层超覆油气藏1.形成:水进→超覆→退积层序水退→退覆→进积层序水进时,沉积范围不断扩大,较新沉积层覆盖了较老地层,原在坳陷边部的侵蚀面沉积了孔隙性砂岩,后来在其上沉积了不渗透性泥岩,就形成了地层超覆圈闭。

油气在其中的聚集就形成了地层超覆油气藏。

图金家油田构造及油藏剖面图图超覆与退覆示意图注意:这种油气藏不能形成于盆地边部(通天砂),除非断层遮挡,或有不整合面存在。

仅在盆地内部的隆起边缘可有这种情况。

三、生物礁油气藏生物礁是指由造礁生物珊蝴、层孔虫、苔藓虫、藻类、古杯类等组成的、原地埋藏的碳酸盐岩建造。

生物中,除造礁生物外,尚掺有海百合、有孔虫等喜礁生物。

生物礁圈闭是指礁组合中具有良好孔隙—渗透性的储集岩体被周围非渗透性岩层和下伏水体联合封闭而形成的圈闭。

生物礁分为前礁、主体和后礁相,最为有利的储集体为前礁和主体—其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均发育,构成良好的储存空间;而且除其本身具良好的生油条件外,邻近的油源可提供充足的油源。

石油地质学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

石油地质学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

根据以下3种地质因素进行分类: 1)充注因素(过充注、正常充注或欠充注); 2)运移排烃方式(垂向排烃或侧向排烃); 3)捕集方式(高阻抗或低阻抗)。 从这3个范畴中各选出合适的一项构成一组 条件,可将含油气系统加以分类。
(3)以有效烃源岩时代及展布为基础的分类
以有效烃源岩时代及其区域分布为主线 ,并结 合与其有成因联系的油气在空间上的运移聚集范 围,划分含油气系统。
3、含油气系统的分类: (1)以盆地动力学背景为依据的构造分类:
大陆裂谷型、地台型和造山带型
含油气系统的沉积盆地动力学分类 (a)大陆裂谷型 含油气系统,具 垂向运移和不同 层次储集岩。
(b)地台型含油 气系统,具侧向 运移和单个主力 储集岩。 (c)造山带型含 油气系统,具侧 向与垂相运移。
(2)含油气系统的成因分类
第七章 油气聚集与分布单元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含油气盆地的概念与分类 含油气盆地的类型与特点 含油气系统 油气聚集带 油气田
第一节
一、概念
含油气盆发,有不同理解。
一般有以下几种:
地貌盆地(被天然高地围绕的陆地表面或洋底的地形凹地);
5、 Meissner的石油生成器 1984年,Meissner提了Hydrocarbon machine 的概念,其定义是: 包括烃源岩中油气生成之后运移和聚集过 程中的所有基本要素的层系,被称为自然地质 条件下的石油生成器。
6、Ulmishelk的独立含油系统的概念
1986年,Ulmishelk提出独立含油系统的概念 (independent petroliferous system),它用来作为描 述石油资源评价单元。 独立含油系统是指一个以区域隔挡为边界与围岩 相区分的连续的沉积岩体,其内部发生了油气的生成、 运移和聚集作用,这些作用与围岩中发生的各种作用 无关。这个系统包括烃源岩、储集层、圈闭、区域性 盖层。 目前世界上40—50个勘探成熟盆地所包括的独立 含油系统不超过150—200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6/29 22
整个黄金巷环礁带呈 椭圆形,长轴为北西-南 东向,长约150km,宽约 70km; 陆上分支向西 凸出呈弓背状,长约 180km,礁的宽度一般为 2km。该油田以拥有三口 万吨高产油井而闻名, 其中一口名为赛罗· 阿泽 尔4号井初产量达3.7万 T/d,为世界单井日产量 最高的油井。陆上已发 现50多个生物礁油田, 海上发现20多个油气田。
2018/6/29 29
2018/6/29 24
地层不整合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
有利方面
1 .不整合有利于储集层的形成; — 大规模裂缝溶洞、孔隙 带(风化剥蚀、淋滤、溶解)。 2 .不整合面附近有利于形成一系列圈闭;(不整合遮挡和 地层超覆。) 3.不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破碎面) 不利方面 使已经形成的油气藏的盖层甚至储层遭受剥蚀。 如果不整合面作为油气运移的输导通道,就不利于形成圈闭。 看问题应多角度、全面、系统,不应只看其一,不看其二。
一、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储层位于地层不整合面之下。
地层油气藏及其与非地层油气藏之间的区别示意图
2018/6/29 3
形成机理: 与区域性的沉积间断及剥蚀作用有关。 区域抬升 岩层受强烈风化、剥蚀 形成潜山或 潜伏剥蚀构造 不渗透地层覆盖 形成地层不整合遮 挡圈闭 油气聚集其中形成油气藏。
潜山形成过程示意图 (A) 地层隆起形成背斜;(B) 背斜遭剥蚀,顶部储层被剥蚀掉;(C) 沉积物覆盖在角度不整合之上,石油向上运移至构造翼部聚集成藏。
2018/6/29 23
最大厚度为1467m。以厚壳蛤类骨骼为主的生物灰 岩,并混有瓣鳃类、腹足类、珊瑚等化石,由碳酸盐胶 结而成。 前礁相为礁麓角砾
岩组成,含大量厚壳蛤
和瓣鳃类化石;后礁相
为泻湖相沉积,由厚壳 蛤灰岩及夹有块状石灰
岩的硬石膏组成。从前
礁相向西则变为半深水 盆地相的碳酸盐岩沉积。 黄金巷埃尔-阿布拉礁剖面图
2018/6/29
19
(二) 生物礁的结构
古代生物礁岩相分布特征图示
以生物礁块主体和前礁相最为有利。这两个带具有丰 富的油气来源,除本身具有良好的生油条件外,大量的油气 可以从其相邻的盆地相中运移来。 这两个带的储集条件好,生物礁本身原生孔隙和次生溶 洞都很发育,前礁相也同样具备这个条件。
2018/6/29 20
2018/6/29 4
根据潜山的成因及形态分: 潜伏剥蚀突起 潜伏剥蚀构造
潜伏剥蚀突起(潜山)油气藏
潜伏剥蚀构造油气藏
2018/6/29
5
1、潜伏剥蚀突起(古潜山)油气藏
古地形凸起被上覆非渗透层覆盖形成的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圈闭成因:差异风化剥蚀,古山头上产生大量淋滤孔、缝; 特点:位于不整面以下,油水界面穿层,具统一压力系统,储层空间 为孔隙、溶孔、裂缝,油气高产; 油气源:潜山上覆及侧翼新沉积层; 储层:石灰岩、白云岩、砂岩、 火山岩、岩浆岩及变质岩; 盖层:潜山上覆泥质岩; 生储组合类型:新生古储; 油气运移通道:不整合面、 油源断裂。 古潜山油气藏
美国普鲁德霍湾油田构造剖面图
2018/6/29 10
二、地层超覆油气藏
不整合面之上,由于超覆作用形成的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地层超覆油气藏示意图
2018/6/29 11
圈闭成因: 水体渐进时,水盆逐渐扩大,沿着沉积坳陷边缘部 分的侵蚀面上沉积了孔隙性砂岩,随水盆继续扩大,水 体加深,在砂层之上超覆沉积了不渗透泥岩,形成地层 超覆圈闭,油气聚集其中就形成地层超覆油气藏。
地层超覆与退覆示意图
2018/6/29
12
油气来源:砂层上下及侧向深处泥岩层; 储层:砂岩; 盖层:泥质岩; 生储组合类型:旋回式和侧变式; 油气运移通道:高孔渗的砂体、断层及不整合组成的复合输 导体系。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以不整合为运移通道的油气运移示意图
2018/6/29 13
特点: ①位于不整面之上; ②储集层形成于地质历史时期的水陆交 互地带; ③位于现今构造的斜坡带或隆起带的翼 部; ④以层状油气藏为主。
潜伏剥蚀构造油气藏
2018/6/29 8
油田位于撒拉哈大沙漠东部, 寒武系砂岩产油,深约3300m,含油 面积1300km2,油藏高度270m,储量 34.7亿吨,单井日产量800吨左右, 是特大高产油田。
阿尔及利亚的哈西—迈萨乌德油藏平面及剖面图
2018/6/29 9
潜伏剥蚀构造油气藏实例
位于北极圈以北425km,是世界 上最北边的油田,也是世界上第七 特大油田,石油可采储量13.2亿吨, 天然气7362亿方。
1. 边礁(岸礁)紧靠海岸的边缘,宽几英尺 到几英里,沿海岸分布,长带状,现代最长的边礁 是红海沿岸边礁,延伸达2700英里。 2. 堤礁(堡礁、障壁礁) 发育于泻湖与海盆之间。 最著名的为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向滨海外延伸 达30—90英里,长1200英里,大致与海岸平行。
2018/6/29
18
3. 环礁 近于园形的堤礁。 有时围绕小岛,中间隔一个泻湖,东 印度群岛巴达维亚湾为一个典型。 4. 台礁 孤立的小岩礁. 太平洋中有几万个。
英蒂萨D
英蒂萨A
锡尔特
锡尔特 二叠盆地
古新世
古新世
2.6(地质)
2.5(地质) 2.5
锡尔特
阿尔伯达
古新世
泥盆纪
0.96
0.70
勒杜克- 乌德宾
斯库瑞-斯 奈德
宾夕法尼亚纪早 二叠世
加拿大的油气产量约有60%产自生物礁油气藏,墨西哥全国石油产量 70%产自生物礁油气藏。 大庆油田的探明地质储量50亿吨,可采储量24亿 吨,已采19亿吨(2006年底)
2018/6/29 6
古潜山油藏实例
1.含油面积;2.高产井;3.构造等高线;4.水井;5.剖面线;6.断层; 7.潜山油藏;8.下第三系东营组
任丘油田平面图及剖面示意图古潜山油藏
2018/6/29 7
2.潜伏剥蚀构造油气藏
古构造被部分剥蚀后又被上覆非渗透层覆盖形成的圈闭中的油气 聚集。 成因:古构造运动、地层倾斜,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沉积,细粒 沉积岩直接不整合覆盖于古倾斜地层之上; 油气来源:古地层或新地层; 特点:位于不整面以下,油气水界面不穿层; 储层: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火山岩; 盖层:泥质岩; 生储组合类型:新生古储或古生新储; 油气运移通道:不整合面。
2018/6/29
25
2018/6/29
26
2018/6/29
27
2018/6/29
28
美国潘 汉得尔油气 田是由前寒 武纪花岗岩、 长石砂岩及 上古生界碳 酸盐岩共同 组成一个巨 厚的块状储 集层。 其上二叠系盐岩成为良好的盖层,形成一个巨大的块 状油气藏,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含油气高度达400m,含 油部分主要位于潜伏剥蚀突起北侧。
第三节
地层油气藏
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地层超覆油气藏 生物礁油气藏
2018/6/29
1
地层油气藏: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根据储集层与不整合的关系将不整合油气藏分三类: 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生物礁油气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地层超覆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及其与非地层油气藏之间的区别示意图
2018/6/29 2
2018/6/29 15
东得克萨 斯油田乌 得宾(白 垩系)产 油层顶部 构造图及 横剖面图
2018/6/29
16
三.生物礁油气藏
生物礁:珊瑚、层孔虫、藻类等造礁生物原地堆积而 成的碳酸盐岩建造。 生态环境:水体清 净、水深20m以内。
2018/6/29
17
(一) 生物礁类型(根据礁的位置及形态)
(三)生物礁油气藏的特点: 1.一般与古海岸线有关; 2.成群成带分布; 3.储集条件特别好; 4.有统一的油水界面; 5.以块状油气藏为主。
2018/6/29
21
世界主要生物礁大油田(据张厚福等,1999)
油田名称 基尔库克 默斑-布哈 沙 波扎-里卡 迪法 所在盆地 波斯湾 波斯湾 墨西哥湾 锡尔特 时代 始新至渐新世 始新至渐新世 白垩纪 白垩纪至古新世 可采储量 ×108t 20.5 4.1 3.8 2.74 油田名称 老黄金巷 天鹅丘 雨虹 红水 达赫拉- 霍夫纳 所在盆地 墨西哥湾 阿尔伯达 阿尔伯达 阿尔伯达 时代 白垩纪 泥盆纪 泥盆纪 泥盆纪 可采储量 ×108t 1.92 1.33 1.0 0.96
2018/6/29
14
东得克萨斯油田位于墨西哥湾盆地西部萨 滨隆起的西侧,上白垩统乌德宾组砂岩超覆沉 积在下白垩统不整合面上,向东的上倾方向又 被其上不整合接触的奥斯汀群所超覆覆盖,砂 岩顶、底两个不整合面在上倾方向相交,油气 聚集其中,形成地层超覆油气藏这个油田的总 可采储量为7.3亿T,累计产油量已超过5亿T, 是美国最大的油田之一。 C.M乔伊纳1927年发现背斜,第1、2口井因 井壁坍塌而失败。1930年让出大部分土地。结 果在构造翼部别人发现了大油田,而他只找到 一点点,失去了石油富豪的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