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充满生活的气息

合集下载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
的氛 围中得 到知识 和教益 。
1 灵活 机动地驾驭 教材和使 用教材是 语文课 堂充满生 活气息 的
基础
教材是 中学语 文课 堂教 学 的核 心。教 师 如果 能 全 面熟 练 地
驾 驭教材和使 用教材 , 文课堂教 学 就会活 起来 , 语 充满 生 活气 息 , 学 生学 的轻松 , 师教 的轻 松 。否则 , 材就 会 变成 死 板 的说 教 老 教
生活气 息的关键
语 文课堂生 动活泼有趣 , 充满浓 厚 的生活 气息 离不 开 教学 艺 术 的支撑 。所谓教 学 艺术 , 指能 达 到最 佳教 学 效 果 的 、 括 教 是 包 学机智 、 学幽默 、 学创造 、 教 教 教学语 言和 教学 过程 情感 交 流在 内 的各种知识 、 条件 、 段和方 法的综合 。 手 2 1 教学机智 . 教学 机智 具体 表现 在 教师 随机 应 变 的能 力 上 , 这主要包括语 文课 堂教 学 中突 发性 情 况 应变 和授 课 过程 中意想 纪
20 0 8年 1 月 第 l 1 6卷第 1 期 1
CosC nuyN vmbr 0 8 V l 6, 0 I rs etr,oe e 0 , o 1 N .1 2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
陆怀珍 王建 芹 ( 江苏省 扬州市翔 宇教育集 团宝应 实验初 中 , 江苏 , 扬州 ,2 0 0 250 )
清 学生心理 , 后制定 出科学 的语 文 教学 目标 。还要 依照 大纲 要 然
求, 深钻教材 , 抓住重点 , 融语文教 育与 美术 为一 体 , 计 出精 要 、 设
醒 目、 美观 、 象的板 书。如《 形 谈骨气 》 书设计 : 板
24 语言艺术 .
“ 的语文课 堂 教学 要讲 究语 言艺 术 , 好地 活” 很

让语文阅读教学充满生活化气息

让语文阅读教学充满生活化气息
情 和想 法 。
2 . 不 断更 新 知 识 结 构
具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 、体验的语文教师更 了解现实 的世界 , 也更 愿意关注 现实 、 面对 现实 , 心 理态度相对 积极 、 乐观 、 向上 。他们充满对生活的激 情, 激情是会传染的 , 这种激情必将在阅读教学中影 响学生的学习动机 ; 他们展现一种 自信的态度 , 学生 不喜欢整天都沉 浸在不 良情绪 中的老师 ,而更需要 模仿积极的态度 ; 他们诙谐幽默 , 为学生营造一个令 人愉快的氛围 , 并在教学 中常常有新的想法 , 新的思 路, 新 的发 现 , 灵 活 的 教学 方式 。这 些 很 有 利 于 教 师 对 阅读文本的理解 、 把握 , 有利 于教师采用更生活化 的教 学 形 式 、 手段 , 为顺 利 开展 生 活 化 教 学 奠 定 了坚 实 的基础。 单调乏味 的生活经历 、 体验使教师对阅读 文本 的理解难 以深入 ,甚至本 身对文本 的理解有极 大 的偏差 , 教学气氛 阴沉 、 单调 、 沉 闷, 这会给生活化 阅读 教 学 的 进 行 带来 一定 障碍 。
四 在 生 活 化 阅 读 教 学 的 实践 中 促 进 自己 的 职 业 发 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对 于在 阅读教学 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如学生 阅 读 兴趣 不高甚至厌恶 阅读 , 语 文教 师可 以进行考察 、 调研 , 访谈学生 , 搜集相关资料 , 做 家庭访 问, 向专 家 咨询 , 并与其他兄弟学校的语文教师交流 。 这样 的经 历 会 加 深 语 文 教 师 对 学 生 的 了 解 ,对 学 习情 况 的掌 握 ,这对开展生活化 阅读教学可以提供 相关 的生活 素材。
学 的 影 响
现代教育要求 教师放下“ 师道尊严 ” 的架 子 , 从 居高 临下 的权威走向平 等 , 参与学生的学 习, 师生之 间更多 的是一种互助合作 的关系 。 在学习过程 中, 地 位是平等 的, 共为语文阅读的主体。具体来讲 , 学生 作为精神整体 , 作为平等人格的个体 , 是学习的积极 主动 的建构者 、 参与者 ; 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和研究 学 习的设计者 、 组织者 、 促进者 。 面对问题情境 , 师生 是共存 的认识主体 、 活动主体。 在师生交往 中要相互 理解 信任 , 团结 合作 , 密切 配合 , 共 同分享对方 的感

让语文学习充满生活的气息

让语文学习充满生活的气息

让语文学习充满生活的气息作者:张桦来源:《文理导航》2012年第09期【摘要】“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学习不能读死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在大量“活”的情境中学语文,学“活”的语文。

【关键词】识字教学;作文教学;阅读教学;课外实践;生活化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

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学生可以观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领悟人生的真谛。

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一、有情有趣——识字教学的“生活化”低年级学生要多识字,尽快地进入阅读阶段。

如何让学生在单调枯燥的横、撇、竖、捺中学得有情有趣呢?我觉得应从整体入手尽量让这些字在学生的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幅“生活画”。

曾听过一堂低年级的识字课“寒流、大雪、北风、腊梅、翠竹、苍松、蟒蛇、蚂蚁、刺猬,滑雪、跑步、跳绳”,印象深刻。

老师首先用多媒体手段显示寒流侵袭、北风呼啸的场面,让学生说说此时此刻的感觉。

有的说:“真冷呀!”有的说:“我要是在大路上的话,一定会缩着脖子、低着头,冻得直发抖!”老师让他们在这样的情境中认读这些词语,学生读出来的不仅仅是几个词语,更是自己的感受。

“在这么恶劣的气候里。

你们看它们表现得怎么样?”多媒体依次出现腊梅怒放、苍松挺拔、翠竹挺立的画面,让学生说说自己所见所感。

有的说:“它们真勇敢。

”有的说:“它们真是好样的,是个小英雄!”“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些小英雄的名字吧!”“腊梅、翠竹、苍松!”学生朗读的声音变了,语调变了,就连姿态和神情都变得个个腰杆挺直、精神饱满,俨然就是一个个小英雄。

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想象在驰骋、情感在激荡、思维在跳跃、灵性在升腾……在这充满着生活气息的情境中进行实际教学,变被动为主动、变负担为享受、变苦痛为快乐。

二、开放而富有活力——阅读教学的“生活化”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

”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学生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

小学语文课本内容怎么才能跟生活联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内容怎么才能跟生活联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内容怎么才能跟生活联系起来?小学语文课本内容要如何与生活联系出声?小学语文课本容纳着传承文化、启迪智慧、培养训练能力的任务,但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课本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够的问题日益凸显,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语文素养提升缓慢。

因此,将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构建生活化的语文学习环境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热点等结合起来,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例如:学习《春》时,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春天景色,体验春天的气息;学习《少年中国说》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感受爱国热情。

2. 拓展延伸,应用实践。

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例如:学习《古诗二首》时,可以指导学生用诗歌语言描写家乡的美景;学习《济南的冬天》时,可以组织学生写一篇关于家乡景色的作文。

3. 融合生活,感知文化。

将课文内容与传统文化、社会现象、时事新闻等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神,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例如:学习《木兰诗》时,可以详细介绍木兰精神的现代意义;学习《水调歌头》时,可以讲述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二、锻铸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内容1. 精选优质内容,贴近生活。

摈弃脱离生活、枯燥乏味的课文,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富有时代气息的课文,例如:选取科技发展、环保意识、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文章,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参与社会。

2. 改革教材,重视实践。

将传统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设置与生活相关的任务和活动,例如:将写作文与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相结合;将课内阅读与日常对话、表达情感相结合。

3. 融入科技,丰富手段。

借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例如:在线观看与课文相关的视频、图片、动画等,让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培养和训练生活化的语文学习能力1. 仔细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让生活气息充满小学语文课堂

让生活气息充满小学语文课堂
生 活》 一文 中就指 出 : “ 语 文是 在生 活 的广 阔天地 里 频 生 会不 知 不觉 地 随着 小 蝌蚪 去 找它 的妈妈 , 也 在 不知
繁运 用 的重要 工具 , 要教 学生 掌握好 语 文工具 , 我们 的 不 觉 中 , 随着 老 师 的引 导 轻松 愉快 地 进 入 学 习情 境 、
作 文 教 学 研 究
2 0 1 3 年第 6 期
让生活气息充满小学语文课堂
江苏 朱 颖
在语 文教学 活 动巾 , 教 师要 紧 【 内容摘要】 生活 中蕴藏着 巨大的无穷无尽 的教育 活 的感悟 与体 验 。因此 , 从 学 生 的生 活实 际 和 疑 问 资源 语 文课 应 该充 满生 活的 气息 。语 文 学 习回 归生 密 联 系学 生 的现 实 生活 ,
语文“ 源 于生 活 、 寓 于生 活 、 用 于 生活 ” , 文本 是
H6
2 0 1 3 年第6 期
作文教学研究
解 内容 、 深 人 生活 、 走 向社会 。因此 , 在 阅读教 学 中 , 教 利学生感受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父亲作出那样决定 的
师要 立 足 于 学生 的生 活 , 引 导学 生 去 感 受 、 思考 , 让他 高 尚品质 , 同时 , 学 生心 中也 潜移 默化地 形成 了一 种道
知 识 和 经验 出发 , 运 用各 种 方式 、 方 法 去还 原 、 去 丰 富
如 一位 老 师在 教学 《 小蝌 蚪找妈 妈 》 时 设计 r 这 样

课 本描 述 的生 活本 身。让 浓厚 的生 活气 息洋溢 在 学生
段 导语 : “ 暖 和 的春 天 来 了 , 池塘 里 的冰融 化 了 。青 起来 ,
的有 限 时 空 中 , 让 学生领 略 到 生活 的精 彩 与 美妙 。提 蛙 妈妈 睡 一个冬天 , 也醒来 了。她 从泥洞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吉霞
【期刊名称】《大观周刊》
【年(卷),期】2012(000)026
【摘要】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让语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里,使其永远生机勃勃,活力无限。

【总页数】1页(P179-179)
【作者】吉霞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墩头镇吉庆小学,江苏海安2266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9
【相关文献】
1.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2.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3.让生活气息充满小学语文课堂
4.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5.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让“生活气息”在语文课堂上更充沛

让“生活气息”在语文课堂上更充沛

让“生活气息”在语文课堂上更充沛作者:王学卓来源:《成才之路》 2014年第14期河北卢龙王学卓摘要:学习语文的过程应该是充满欢乐的,语文课堂中充满生活的气息必定会注入快乐的元素,也将这个过程演变成每一次充满趣味的“旅程”。

将生活气息与语文课堂教学沟通和链接,让“生活气息”在语文课堂上更充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关键词:生活气息;语文课堂;沟通链接一、生活气息与语文课堂的距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这句话我们一些语文老师经常会听到,但是我们却不知晓如何将生活融入我们的语文课堂。

看看我们一些语文老师所上的语文课,真的是太专业的“语文”了,生活味早已经是渐行渐远。

(1)将教材视为语文教学的全部。

有些老师把语文教材视为教学的唯一,只会在语文课堂上依教材而教教材,凡是语文教材以外的东西都被拒之门外。

有的老师是一手捧教材、另一手握教参,依然将全部身心用在教材和教参上,将教参上的内容“搬运”给学生。

有些老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也能将语文课上得有模有样,但是教材以外的内容一律不涉及,在课上,老师永远就是那个“船夫”载着学生在教材这个有限的“大河”中来回穿梭。

(2)不会有任何“故事”的语文课堂。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将每一篇鲜活的教材无情地肢解得毫无生气与活力。

逐段逐节地分析,字词句乃至整篇,面面俱到,其结果是学生学到的是没有丝毫“生命体征”的标本,根本不是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语文课堂上应该适时地让学生分享一些生活故事,这样也会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否则只能是生生剥离了学生热爱语文的爱好。

(3)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

在语文课堂上,有些老师没有真正认识到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源泉”,而是无情地将这“源泉”给彻底掐断了。

老师不关注时事新闻,不去理睬报纸杂志,更不能做到灵活巧妙地把信息带进课堂,为我所用。

二、生活气息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真义”所在有人说:“课堂是开放的、自由的,是一个充满智慧和诗意如春草般生长的牧场,同时又伴随着创造的火花。

浅谈如何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浅谈如何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浅谈如何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1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1.1访一访,认知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的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

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1.2演一演,再现生p1.3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

”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

例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

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2生活中寓育教学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

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2.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

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不会游泳的女生奋力救起了一名落水的二年级小朋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课充满生活的气息
案例一:八年级下册第4单元综合性学习主题是《到民间采风去》,活动的目的就是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到民间采风去,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

当时《舌尖上的中国》正红遍大江南北,我就抓住这个契机,在班级开展了一次”舌尖上的六合”活动,让学生们利用假期去找寻具有六合特色的”民间小吃”。

学生的兴趣很高,走街串巷,带上相机,先品尝美食,再带回让人垂涎欲滴的照片。

我发现真不能低估学生的能力,六合猪头肉、活珠子、盐水鹅、牛脯、龙袍蟹黄包这些早已声名远播的特产图文并茂地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更让人惊喜的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街头美食也被学生们”挖”来,当一道道美食的图片放映时,大家发出了一声声欢呼。

心细的学生还写出了自己品尝美食的感受,那文笔细腻传神,比平时的习作精彩许多!同学们由衷感叹:生在六合真好,口福不浅啊!案例二:在八年级上初步学习了新闻这个体裁以后,我先让班级每4个学生组成一个新闻采访小组,再确定采访对象,他们自由分组采访我们学校的教职员工。

学生们视野很开阔,有的采访班主任,有的采访任课老师,有的采访门卫师傅,有的采访实验室老师,有的采访食堂工作人员……有一组学生来问我:”我们想采访校长可以吗?”我鼓励他们说:”可以,大胆去采访,要表现出我们的诚恳与实力!”学生们在校园中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采访。

他们带上纸笔,带上录音笔,推开一扇扇办公室的大门,和自己的采访对象交流沟通。

采访任务胜利完成,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一组同学选择了
学校的送水工采访,在《采访有感》中,一位同学写道:”送水工一边回答我们的问题,一边继续排放着空水桶,他忙得实在停不下来。

他肩上挂着的毛巾在诉说着他的辛苦,他卷起的裤脚在讲述着他的忙碌。

”我发现这里的细节描写真精彩,如果学生不是走到送水工的身边,不是耳闻目睹,是写不出这些感人的文字的。

案例三:学生都怕写作文,觉得下笔无语,或虚构内容,或翻版故事,或空洞无趣。

怎样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呢?我觉得还是要鼓励他们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找到源头活水。

在教完《背影》一课以后,我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背影》能感动几代读者?”学生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最后一致认为:”父亲的背影凝聚了深深的父子情,选材虽小却真实感人。

”我又启发学生:”你们观察过自己父亲的背影吗?今晚的语文作业就是用心观察父亲的背影,用心记录下来。

”学生们很听话,绝大多数孩子都认真完成了这项特殊的语文作业。

在接下来的作文课上,习作的命题就是《父亲的背影》。

因为有了生活中真实的观察与感受,学生下笔流利了许多。

有的写了在厨房忙碌的父亲的背影,有的写了在风雨中骑车前行的父亲的背影......最让我难忘的是一个孩子写了他父亲因为身处困境偷
偷哭泣时双肩抖动的背影,让人看了潸然泪下。

因为作文的命题贴近生活,所以出现了许多感人佳作。

以上三个案例就是我日常教学中真实记录的片段,设计这些环节时我把语文教学和生活链接在一起,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回归生活。

从这些教学实践中,我有几点感受:
(1)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要巧妙地结合起来。

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常常感叹”语文难教”,老师课堂上抑扬顿挫,课后循循善诱,可是学生对语文学科兴趣并不高;学生也常常抱怨”语文难学”,一遍遍读,一行行写,就是拿不到高分。

其实我们都忽视了一个问题: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的大课堂,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我们脱离生活的纯粹知识讲授可能会让学生考出高分,却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也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2)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充满活力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的确,广阔的社会背景为学生提供了一片学习语文天空,而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

这就启发我们生活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它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使其自身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教材。

例如设计的”校园采访”就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把语文课堂延伸到了校园,增强了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也让语文课堂变得开放而有活力。

它把语文置身于社会生活中,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了解社会的窗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语文。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把《皇帝的新装》搬上了学
校的舞台,舞台成了语文课堂。

我带着学生在校园里寻找春天的踪迹,校园成了语文课堂。

”生活中处处是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学习平台,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会不断地提高,而语文也会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而魅力无穷。

(3)”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

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我们只有加强课堂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做生活的智者,更做生活的主人。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让语文回归生活;语文中处处折射出生活的光彩,让生活走进语文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