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流程.
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流程

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流程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是一项极为复杂和精密的工程,涉及到多个工序和专业知识。
下面将介绍一般的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流程,以及每个流程所涉及到的关键步骤。
集成电路设计流程:1. 系统层面设计:首先需要明确设计的目标和要求,确定电路所需的功能和性能。
根据需求,进行系统级设计,包括电路结构的选择、功能模块的划分和性能评估等工作。
2. 电路设计:在系统层面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电路级的设计。
设计师需要选择合适的电子元器件,如晶体管、电容器和电阻器等,根据电路的功能和性能需求,设计电路的拓扑结构和组成。
这一阶段还需要进行电路仿真与优化,确保电路在各种条件下的正常工作。
3. 物理设计:对电路进行物理布局和布线设计。
根据电路的拓扑结构和组成,将不同的器件进行布局,以优化电路的性能和减少信号干扰。
随后进行布线设计,将各个器件之间的电路连接起来,并进行必要的引脚分配。
4. 电气规则检查:进行电气规则检查,确保电路满足设定的电气和物理规则,如电源电压、电流、信号强度和噪声等容忍度。
5. 逻辑综合:将电路的逻辑描述转换为门级或寄存器传输级的综合描述。
通过逻辑综合,能够将电路转换为可以在硬件上实现的门级网络,并且满足设计的目标和要求。
6. 静态时序分析:对电路进行静态时序分析,以确保电路在不同的时钟周期下,能够满足设定的时序限制。
这是保证电路正确工作的关键步骤。
7. 物理验证:对设计好的电路进行物理验证,主要包括电路布局和布线的验证,以及电路中的功耗分析和噪声分析等。
这些验证可以帮助设计师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确保电路的正常工作。
集成电路制造流程:1. 掩膜设计:根据电路设计需求,设计和制作掩膜。
掩膜是用来定义电路的结构和元器件位置的模板。
2. 掩膜制作:使用光刻技术将掩膜图案投射到硅片上,形成电路的结构和元器件。
此过程包括对硅片进行清洗、涂覆光刻胶、曝光、显影和去胶等步骤。
3. 硅片加工:将硅片进行物理和化学处理,形成电路中的PN 结、栅极和源极等结构。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集成电路是指将几个或者几十个电子器件(例如晶体管、电阻器、电容器等)以薄膜结构整合在一块小小的硅晶片上,并连接成电子功能电路。
其制造工艺流程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整个工艺流程可以分为前端工艺和后端工艺两个主要阶段。
前端工艺是指IC芯片中最基本的晶体管、电阻器等器件的制作,而后端工艺则是将这些器件通过金属线材和电介质材料连接起来,形成电子功能电路。
在前端工艺阶段,首先需要准备好硅晶片。
硅晶片通过切割和抛光等工艺进行精细处理,形成平整的硅表面。
然后,通过光刻工艺将掩模上的图形投射到硅表面,形成各种不同的器件结构。
接下来,通过注入掺杂剂和热退火工艺来调节硅晶片的电特性,从而形成晶体管等元器件。
在后端工艺阶段,首先需要在硅晶片上进行电路层间绝缘处理,即通过沉积电介质材料形成绝缘层,以防止电气短路。
接下来,通过刻蚀和蚀刻等工艺将电介质材料开口,并注入金属线材,形成连接器件的导线结构。
随后,通过电镀工艺给金属线材镀上一层保护层,以保护导线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除了这些基本的工艺步骤外,集成电路制造还需要进行许多附加工艺,如薄膜制备、掩膜、清洗等。
其中,薄膜制备是指通过物理蒸发、溅射等工艺在硅表面形成一层非常薄的材料,用于改变器件的表面特性。
掩膜则是通过光刻工艺在硅表面形成一层光刻胶,以便进行后续的刻蚀工艺。
清洗则是在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通过溶液等方法将硅表面的杂质去除,以保证器件的电特性。
在整个制造工艺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各个工艺步骤的条件和参数,以确保最终制得的集成电路具有良好的性能和稳定性。
诸如工艺参数、工艺流程等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影响到整个工艺的成功与否。
综上所述,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流程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工艺步骤和参数的控制。
通过前端工艺和后端工艺的协同作用,可以将晶体管、电阻器等元器件整合在一片硅晶片上,并形成电子功能电路。
这些制备出的集成电路,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通信、嵌入式等各个领域,推动了现代科技的发展。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
一、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制造工艺
1、光刻工艺
光刻是集成电路制造中最重要的一环,其核心在于成膜工艺,这一步
将深受工业生产,尤其是电子产品的发展影响。
光刻工艺是将晶体管和其
它器件物理分开的技术,可以生产出具有高精度,高可靠性和低成本的微
电子元器件。
a.硅片准备:在这一步,硅片在自动化的清洁装置受到清洗,并在多
次乳液清洗的过程中被稀释,从而实现高纯度。
b.光刻:在这一步,光刻技术中最重要的参数是刻蚀精度,其值很大
程度上决定着最终的制造成本和产品的质量。
光刻体系中有两个主要部分:照明系统和光刻机。
光刻机使用一种特殊的光刻液,它可以将图形转换成
光掩膜,然后将它们转换成硅片上的图形。
在这一步,晶圆上的图像将逐
步被清楚的曝光出来,刻蚀精度可以达到毫米的程度。
c.光刻机烙印:在这一步,将封装物理图形输出成为光刻机可以使用
的信息,用于控制光刻机进行照明和刻蚀的操作。
此外,光刻机还要添加
一定的标识,以方便晶片的跟踪。
2、掩膜工艺
掩膜工艺是集成电路制造的一个核心过程。
它使用掩模薄膜和激光打
击设备来将特定图案的光掩膜转换到晶圆上。
使用的技术包括激光掩膜、
紫外光掩膜等。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

P N+ N-P+
23
1.1.1 工艺流程(续5) 蒸镀金属 反刻金属
P P+ N+ N- P+
P-Sub
2021/1/7 韩良
P N+ N-P+
24
1.1.1 工艺流程(续6) 钝化 光刻钝化窗口后工序
P P+ N+ N- P+
P-Sub
2021/1/7 韩良
P N+ N-P+
25
1.1.2 光刻掩膜版汇总
N–-epi
钝化层
SiO2
P+
P-Sub 2021/1/7 韩良
N+埋层 27
EB C
N+ P
N+
N–-epi
P+
1.1.4 埋层的作用
1.减小串联电阻(集成电路中的各个电极均从 上表面引出,外延层电阻率较大且路径较长。 2.减小寄生pnp晶体管的影响(第二章介绍)
光P+刻胶
SiO2
EB C
N+ P
计公司。
2021/1/7
2
韩良
引言
2. 代客户加工(代工)方式
➢ 芯片设计单位和工艺制造单位的分离,即芯片设计单位可以不拥有生产线而存在和发 展,而芯片制造单位致力于工艺实现,即代客户加工(简称代工)方式。
➢ 代工方式已成为集成电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2021/1/7
3
韩良
引言
3. PDK文件
2021/1/7
5
韩良
引言
5. 掩模与流片
➢ 代工单位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GDS-Ⅱ格式的版图 数据,首先制作掩模(Mask),将版图数据定义 的图形固化到铬板等材料的一套掩模上。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介绍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介绍1. 晶圆生长:制造过程的第一步是晶圆生长。
晶圆通常是由硅材料制成,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或单晶硅引入熔融法来生长。
2. 晶圆清洗:晶圆表面需要进行清洗,以去除可能存在的污染物和杂质,以确保后续工艺步骤的成功进行。
3. 光刻:光刻是制造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
在光刻过程中,先将一层光刻胶涂覆在晶圆表面,然后使用光刻机将芯片的设计图案投影在晶圆上。
接着,进行光刻胶显影,将未受光的部分去除,留下所需的图案。
4. 沉积:接下来是沉积步骤,通过CVD或物理气相沉积(PVD)将金属、氧化物或多晶硅等材料沉积在晶圆表面上,以形成导线、电极或其他部件。
5. 刻蚀:对沉积的材料进行刻蚀,将不需要的部分去除,只留下所需的图案。
6. 接触孔开孔:在晶圆上钻孔,形成电极和导线之间的接触孔,以便进行电连接。
7. 清洗和检验:最后,对晶圆进行再次清洗,以去除可能残留的污染物。
同时进行严格的检验和测试,确保芯片质量符合要求。
以上是一个典型的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的简要介绍,实际的制造过程可能还包括许多其他细节和步骤,但总的来说,集成电路制造是一个综合了多种工艺和技术的高精度制造过程。
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制造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艺,涉及到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工程学和电子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至关重要,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导致整个芯片的质量不达标甚至无法正常工作。
以下将深入介绍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流程及相关的技术细节。
8. 电镀:在一些特定的工艺步骤中,需要使用电镀技术来给芯片的表面涂覆一层导电材料,如金、铜或锡等。
这些导电层对于芯片的整体性能和稳定性非常重要。
9. 封装:制造芯片后,需要封装芯片,以保护芯片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封装通常包括把芯片封装在塑料、陶瓷或金属外壳内,并且接上金线用以连接外部电路。
10. 测试:芯片制造完成后,需要进行严格的测试。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一、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的主要流程设计---掩膜版---芯片制造—芯片检测—封装—测试沙子—硅锭---晶圆设计:功能要求—行为设计—行为仿真---时序仿真—布局布线—版图---后仿真。
展厅描述的是制造环节过程,分为晶圆制造与芯片制造工艺。
图形转换,将设计在掩膜版上的图形转移到半导体单晶片上。
光刻:光刻胶、掩膜版、光刻机三要素。
光刻刻蚀:参杂,根据设计需要,将各种杂质掺杂在需要的位置上,形成晶体管接触等制作各种材料的薄膜二、晶圆制造1. 沙子:硅是地壳内第二丰富的元素,脱氧后的沙子(尤其是石英)最多包含25%的硅元素,主要以二氧化硅(SiO2)的形式存在。
2. 硅熔炼:通过多步净化得到可用于半导体制造质量的硅,学名电子级硅(EGS),平均每一百万个硅原子中最多只有一个杂质原子。
(本文指12英寸/300毫米晶圆级,下同。
)3.单晶硅锭:整体基本呈圆柱形,重约100千克,硅纯度99.9999%。
4. 硅锭切割:横向切割成圆形的单个硅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晶圆(Wafer)。
5. 晶圆:切割出的晶圆经过抛光后变得几乎完美无瑕,表面甚至可以当镜子。
Intel自己并不生产这种晶圆,而是从第三方半导体企业那里直接购买成品,然后利用自己的生产线进一步加工,比如现在主流的45nm HKMG(高K金属栅极)。
Intel公司创立之初使用的晶圆尺寸只有2英寸/50毫米。
三、芯片制造过程6. 光刻胶(Photo Resist):图中蓝色部分就是在晶圆旋转过程中浇上去的光刻胶液体,类似制作传统胶片的那种。
晶圆旋转可以让光刻胶铺的非常薄、非常平。
光刻一:光刻胶层随后透过掩模(Mask)被曝光在紫外线(UV)之下,变得可溶,期间发生的化学反应类似按下机械相机快门那一刻胶片的变化。
掩模上印着预先设计好的电路图案,紫外线透过它照在光刻胶层上,就会形成微处理器的每一层电路图案。
一般来说,在晶圆上得到的电路图案是掩模上图案的四分之一。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介绍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介绍引言集成电路制造是一项复杂且精细的工艺,它涉及到多个步骤和环节。
本文将介绍集成电路制造的工艺流程,从设计原型到最终产品的制造过程。
设计与验证在制造集成电路之前,首先需要进行电路的设计和验证。
1.电路设计:电路设计包括功能分析、电路拓扑设计、布局设计和布线设计等阶段。
这些设计阶段要求工程师使用专业的电路设计工具,如Cadence、Mentor Graphics等软件。
2.电路验证:电路设计完成后,需要通过电路仿真等方法进行验证。
这样可以确保电路在实际运行中的性能符合预期。
掩膜制作在完成电路设计和验证之后,需要开始制作掩膜。
掩膜制作是整个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的核心环节。
1.光刻:在掩膜制作中,首先需要使用光刻机将电路设计图案投射到硅片上。
这一步骤利用了光刻胶和硅片上的光刻层,形成了电路的图案。
2.蚀刻:蚀刻是将暴露在硅片表面的图案转移到硅片内部的过程。
通常使用等离子体蚀刻机进行蚀刻,该机器能够在硅片表面进行高精度的刻蚀,以形成电路的结构。
清洗与电镀掩膜制作完成后,需要对硅片进行清洗和电镀。
这些步骤旨在去除掉不需要的物质并增加必要的层。
1.清洗:清洗是将硅片表面的杂质和残留物去除的过程。
清洗通常使用化学溶液和超声波浴进行,以保证硅片的纯洁度。
2.电镀:电镀是给硅片表面增加一层金属的过程,以提供导电性和保护性。
常用的电镀材料包括铜、银和金等。
封装与测试在集成电路制造的最后阶段,需要将芯片进行封装,并进行测试。
1.芯片封装:芯片封装是将芯片与封装材料进行结合的过程,以提供保护和连接功能。
芯片封装通常使用塑料封装、金线封装或球栅阵列封装等技术。
2.芯片测试:芯片测试是在封装完成后对芯片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的过程。
测试通常包括逻辑测试、功能测试和可靠性测试等。
结论整个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涵盖了电路设计、验证、掩膜制作、清洗与电镀、封装与测试等多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需要精细的操作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集成电路设计生产流程

集成电路设计生产流程
集成电路设计生产流程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1. 需求分析与可行性论证
首先对市场需求和产品功能进行全面分析,绘制产品技术路线图,论证产品可研发成功的可能性。
2. 电路概念设计
参考技术路线图,对产品功能进行划分,设计电路模块,拟定总体电路框架。
3. 电路详细设计
根据电路框架,给出各模块的具体设计方案,生成可供设计人员使用的电路图纸和描述语言文件等设计文件。
4. 版图设计
将电路图转换成为可以实现集成的版图结构,分配器件布局位置并建立与电路对应的物理连接关系。
5. 布线设计
对上电与芯片内部各器件及模块进行物理连接,生成满足设计规则的布线环境。
6. 函数验证
利用仿真软件对电路进行功能验证,检测并修正可能存在的功能错误。
7. 带有真实材料参数的布局电路仿真
利用布线结果对电路性能参数进行布局电路仿真,修正问题。
8. 制造
将设计完成的集成电路数据送入厂商进行真实芯片的制造,包括掩膜制作、晶圆生产等工艺过程。
9. 产品测试
对芯片进行性能测试和可靠性测试,确保其满足设计指标和质量要求。
10. 产品定型与应用
通过一系列测试和优化,将产品定型上市应用。
此后进行产品维护与技术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um NA NA NA 7
半导体元件制造过程
前段(Front End)制程---前工序 晶圆处理制程(Wafer Fabrication; 简称 Wafer Fab)
典型的PN结隔离的掺金TTL电路工艺流程
衬底制备 基区光刻 基区扩散 一次氧化 再氧化 再分布及氧化 隐埋层光刻 隔离扩散 发射区光刻 隐埋层扩散 隔离光刻 背面掺金 外延淀积 热氧化 发射区扩散
一、晶圆处理制程
• 晶圆处理制程之主要工作为在矽晶圆上制作电路与 电子元件(如电晶体、电容体、逻辑闸等),为上 述各制程中所需技术最复杂且资金投入最多的过程 , 以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为例,其所需处理 步骤可达数百道,而其所需加工机台先进且昂贵, 动辄数千万一台,其所需制造环境为为一温度、湿 度与 含尘(Particle)均需控制的无尘室(CleanRoom),虽然详细的处理程序是随著产品种类与所 使用的技术有关;不过其基本处理步骤通常是晶圆 先经过适 当的清洗(Cleaning)之後,接著进行氧 化(Oxidation)及沈积,最後进行微影、蚀刻及离 子植入等反覆步骤,以完成晶圆上电路的加工与制 作。
Al
微电子制造工艺
IC常用术语
圆片:硅片 芯片(Chip, Die): 6、8 :硅(园)片直径:1 =25.4mm 6150mm; 8200mm; 12300mm; 亚微米<1m的设计规范
深亚微米<=0.5 m的设计规范
0.5 m 、 0.35 m -设计规范(最小特征尺寸) 布线层数:金属(掺杂多晶硅)连线的层数。 集成度:每个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
半导体制造工艺分类
• 三 Bi-CMOS工艺: A 以CMOS工艺为基础 P阱 N阱 B 以双极型工艺为基础
双极型集成电路和MOS集成电 路优缺点
双极型集成电路 中等速度、驱动能力强、模拟精度高、功耗比 较大 CMOS集成电路
低的静态功耗、宽的电源电压范围、宽的输出电压幅 度(无阈值损失),具有高速度、高密度潜力;可与 TTL电路兼容。电流驱动能力低
半导体制造环境要求
• 主要污染源:微尘颗粒、中金属离子、有 机物残留物和钠离子等轻金属例子。 • 超净间:洁净等级主要由 微尘颗粒数/m3
0.1um I级 35 10 级 350 100级 NA 1000级 NA
0.2um 0.3um 0.5um 7.5 3 1 75 30 10 750 300 100 NA NA 1000
半导体制造工艺分类
• 一 双极型IC的基本制造工艺: • A 在元器件间要做电隔离区(PN结隔离、 全介质隔离及PN结介质混合隔离) ECL(不掺金) (非饱和型) 、 TTL/DTL (饱和型) 、STTL (饱和型) B 在元器件间自然隔离 I2L(饱和型)
半导体制造工艺分类
• 二 MOSIC的基本制造工艺: 根据栅工艺分类 • A 铝栅工艺 • B 硅 栅工艺 • 其他分类 1 、(根据沟道) PMOS、NMOS、CMOS 2 、(根据负载元件)E/R、E/E、E/D
外延层淀积
1。VPE(Vaporous phase epitaxy) SiCl4+H2→Si+HCl 2。氧化 Tepi>Xjc+Xmc+TBL-up+tepi-ox 气相外延生长硅
SiO2
N-epi
N+-BL N+-BL
P-SUB
第二次光刻—P+隔离扩散孔
• 在衬底上形成孤立的外延层岛,实现元件的隔离.
第五次光刻—引线接触孔
•
P
N+-BL
SiO2 P+
N-epi P+ N-epi
P
N+-BL
N+
P+
P-SUB
去SiO2—氧化--涂胶—烘烤---掩膜(曝光)---显影---坚膜 —蚀刻—清洗—去膜—清洗
第六次光刻—金属化内连线:反刻铝
•
AL P N+-BL P
P+
N-epiP+N-epi
N+ P+
二、晶圆针测制程
• 经过Wafer Fab之制程後,晶圆上即形成 一格格的小格 ,我们称之为晶方或是晶粒 (Die),在一般情形下,同一片晶圆上 皆制作相同的晶片,但是也有可能在同一 片晶圆 上制作不同规格的产品;这些晶圆 必须通过晶片允收测试,晶粒将会一一经 过针测(Probe)仪器以测试其电气特性, 而不合格的的晶粒将会被标上记号(Ink Dot),此程序即 称之为晶圆针测制程 (Wafer Probe)。然後晶圆将依晶粒 为单位分割成一粒粒独立的晶粒
第一次光刻—N+埋层扩散孔
• 1。减小集电极串联电阻 • 2。减小寄生PNP管的影响
要求: 1。 杂质浓度大 2。高温时在Si中的扩散系数小, 以减小上推 3。 与衬底晶格匹配好,以减小应力 SiO2 N+-BL P-SUB
涂胶—烘烤---掩膜(曝光)---显影---坚膜—蚀刻—清洗 —去膜--清洗—N+扩散(P)
• 12。光刻Ⅷ---引线孔光刻。
PSG N+ N+
N-Si
P+
P+
P-
CMOS集成电路工艺 --以P阱硅栅CMOS为例
• 13。光刻Ⅸ---引线孔光刻(反刻AL)。
PSG
S
VDD
D
N+ N+ PN-Si
P+
P+ IN
P
OUT D
N S
集成电路中电阻1
基区扩散电阻
SiO2 P+ P N-epi N+-BL R+ RVCC N+
第四次光刻—N+发射区扩散孔
• 集电极和N型电阻的接触孔,以及外延层的反偏孔。 • Al—N-Si 欧姆接触:ND≥1019cm-3,
N+
P+
P
N+-BL
SiO2 P+
P+
P N-epi
N+-BL
P-SUB 去SiO2—氧化--涂胶—烘烤---掩膜(曝光)---显影---坚膜 —蚀刻—清洗—去膜—清洗—扩散
• 2。阱区注入及推进,形成阱区
PN-Si
CMOS集成电路工艺 --以P阱硅栅CMOS为例
• 3。去除SiO2,长薄氧,长Si3N4
PN-Si
Si3N4
CMOS集成电路工艺 --以P阱硅栅CMOS为例
• 4。光II---有源区光刻
PN-Si
Si3N4
CMOS集成电路工艺 --以P阱硅栅CMOS为例
AL
P+ P-SUB
集成电路中电阻2
发射区扩散电阻
SiO2 P+ N+ R N-epi N+-BL P-SUB
R
P+
集成电路中电阻3
基区沟道电阻
SiO2 P+ P R N+ R
N-epi
N+-BL P-SUB
P+
集成电路中电阻4
外延层电阻
SiO2 P+ R P N-epi P-SUB N+ R
P型Si ρ 10Ω.cm 111晶向,偏离2O~5O
晶圆(晶片) 晶圆(晶片)的生产由砂即(二氧化硅)开始, 经由电弧炉的提炼还原成 冶炼级的硅,再经由 盐酸氯化,产生三氯化硅,经蒸馏纯化后,透 过慢速分 解过程,制成棒状或粒状的「多晶 硅」。一般晶圆制造厂,将多晶硅融解 后,再 利用硅晶种慢慢拉出单晶硅晶棒。一支85公分 长,重76.6公斤的 8寸 硅晶棒,约需 2天半 时间长成。经研磨、抛光、切片后,即成半导 体之原料 晶圆片
IC工艺常用术语
净化级别:Class 1, Class 10, Class 10,000 每立方米空气中含灰尘的个数 去离子水 氧化 扩散 注入 光刻
…………….
生产工厂简介
PSI
Fab Two was completed January 2, 1996 and is a "State of the Art" facility. This 2,200 square foot facility was constructed using all the latest materials and technologies. In this set of cleanrooms we change the air 390 times per hour, if you do the math with ULPA filtration this is a Class One facility. We have had it tested and it does meet Class One parameters (without any people working in it). Since we are not making microprocessors here and we don't want to wear "space suits", we run it as a class 10 fab. Even though it consistently runs well below Class Ten.
铝合金
淀积钝化层
反刻铝
压焊块光刻
铝淀积
中测
接触孔光刻
再分布及氧化
横向晶体管刨面图
B C P E P P+
P+
N
P
PNP
纵向晶体管刨面图
C B P N P E
N+
C
B N
E
p+
NPN
P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