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始于魏晋南北朝

合集下载

中国山水画发展概况

中国山水画发展概况

中国山水画发展概况(一)山水画的兴起山水画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代,在南北朝后期已逐渐发展成独立画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但现今能查到最早的山水画原作作品是展子虔的《游春图》,从《游春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山画技法虽未达到完美程度,但已在很大程度上趋近于成熟。

(二)山水画发展到隋唐开始繁荣,不同风格竞相出现,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山水画家如:李思训父子、王维、张躁宏、郑虔、王默。

(三)五代的山水画五代绘画达到了中古绘画的新水平,它对绘画自唐发展到北宋,起着桥梁的作用,五代设有画院的有西蜀与南唐。

西蜀在唐末时因少受战事影响,所以中原画家多避乱入蜀,致使蜀地绘画更为兴盛。

南唐中主李景,采取西蜀孟昶的办法,在宫廷也设立翰林图画院,因此各地画家闻讯,相继来到南唐。

有著名画家周文矩、顾闳中、高太冲、朱澄、曹仲玄、王齐翰、董源、卫贤、顾德谦。

五代的山水画总的来看“并非盛时”但有个别画家的成就是突出的,能代表这个时期的山水画最高水平的画家有荆浩、关仝、董源。

(四)宋代的山水画山水画至宋代,兴旺的景象前所未有,它向多方面发展,表现形式与表现方法也更加多样。

五代荆浩所提的“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创作方法已能充分掌握并运用。

两宋山水画的题材内容逐渐扩大,它不只是探索山川自然奥妙,多数作品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如行旅、游乐、寻幽、探险、山居、访道以及渔、樵、耕、读等活动。

《清明上河图》就是这个时代的名作之一。

清明上河图局部1清明上河图局部2宋代山水画的丰富与它的深刻性、在于画家的师法造化,熟悉山川自然的特性。

杰出的画家不但师法造化,而且还强调中得心源。

宋代山水画北宋和南宋各有特点,如北宋多大水大山全景图,南宋常有山明水秀的一角之图。

北宋山水画的的著明画家有董源、巨然、李成、范宽、郭熙,末期有米芾父子。

他们的代表作有董源的《潇湘图》、巨然的《秋山问道图》、《万壑松风图》,李成的《读碑窠石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等。

中国文人山水画的意境追求和传承

中国文人山水画的意境追求和传承

045文人山水画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艰难的过程,很多不同时期的画家受到当时社会时局的影响,对艺术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创造,不断发展和创新山水画的表现方法,从而成就了山水画的辉煌。

所谓意境,主要是指画家可以赋予自然景物及物体情感,并将其表现在画作上,以此来抒发内心思想,实现情景交融,对画面产生升华作用。

对于画家自身来说,作品的优良离不开技艺的娴熟和情感的充分投入,只有在绘画中注入内心情感,才能创造出具有感染力、吸引力的作品,并将具有意境美的作品展示给观众,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一、中国文人山水画的兴起和演变(一)中国文人山水画的兴起很多人认为文人山水画家是专门进行绘画创作的专业绘画者,但其实很多山水画是在当时封建社会下逐渐兴起和演变的一种国画风格,受到封建制度、政治时局、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生活得如意顺遂,因此当时很多文人山水画家向往大自然的风光,以此借景抒情,将山水景观与内心情感进行融合,并表现在画作中。

文人山水画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时期的杰出画家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图》虽然是抒发爱情失意的作品,但是在背景中描绘了山川、树木及流水等自然景物,这也是初见雏形的山水画;到了隋代以后,山水画家展子虔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状态上进行了突破,虽然在意境方面的表达上还不是十分成熟,但是对于笔墨的表现已经有了相应的创新。

(二) 中国文人山水画的演变中国文人山水画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在画面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上实现了多次创新发展。

山水画最初是将我国古代老子、庄子等人的哲学思想作为绘画的理论基础,到了唐宋时期,画家开始追求画作中自然幽静的意境表现,画面讲究重“神”轻“形”。

元代是文人山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艺术审美观念和表现形式对后期山水画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该时期还有四位著名的山水画画家,分别为黄公望、王蒙、倪瓒和吴镇。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在中国美术史上极负盛名,其画面描绘了富春江边的自然景物,重峦叠嶂,湖水平静,树木疏密有致。

魏晋山水画

魏晋山水画
魏晋山水画
山水画发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代,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当权者纵情享乐、腐化堕落。失落的统治阶层,饮酒作乐,逃避山林。加之,这一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出世思想滋生。而一般的统治阶层的知识分子,不是趋炎附势,随波逐流,便是消极隐退,明哲保身。于是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学史上产生了山水诗,绘画史上则产生了山水画。山水画开始从人物画的背景中脱离出来,纯粹的山水画开始出现,出现了一批象宗炳、王微那样隐居不仕,辟召不就的志士高仁。他们无力改变什么,却不想奴颜婢膝侍奉权贵。于是他们隐居山林,寄情山水,把酒论道。将个人恩怨,爱国热忱,悲愁与无奈寄托于山水之间,于山水中寻求解脱。
《画山水序》与《叙画》是他们艺术思想的精华。虽然他们没有山水画作留传于世,却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山水画创作的精辟论述,至此开启了中国山水画理论的大江之源。
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思想是建立于古老的哲学思想之上的。无论外在形式,还是内在精神都充盈着深厚古老的东方文化的气息。山水画产生于魏晋南北朝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就深深地烙上时代的印记,这一时期山水画的兴起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在一定意义上,山水画使以往绘画的教化功能转变为一种畅神功能,使作者从对世俗社会的关照中收绘目光转而朝向自然、自我。把对自然山水的亲近与观赏视作实现自由超脱的人格理想。这也是中国画一直以来独立于世界画坛而历久弥新的奥秘所在。在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中,处处都能感受到其中包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格精神。在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就有“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的叙述。王微的《叙画》里也有“以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的思想。其中的“道”就是自然宇宙的法则。 贤者澄怀味象”,古代文人们自许为贤者,虽不及“圣人”,但可以通过努力、澄清胸怀,摒除杂虑,虚心学习,多方体验。从而“味象”即“观道”“得道”。圣人是由内而应外的,而贤者则是由外以充内的。我们可以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文人是以山水体现他们的哲学观点和人生理念的。人们对自然寄寓了深厚的情感,借自然物象发展他们的世界观的。

元四家山水画艺术风格研究

元四家山水画艺术风格研究

元四家山水画艺术风格研究作者:严佳楠来源:《收藏与投资》2024年第05期摘要: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山水画萌芽于魏晋南北朝,作为人物背景的衬托;隋唐五代,绘画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一些画家开始从事独立的山水画创作,在南北宋画家的努力创新下,到元代山水画达到了顶峰时期,尤其在水墨山水画方面有了空前的发展;明清时期的画家突破陈法,使山水画进一步发展。

元代的山水画,是中国文人绘画的最高成就,元代后期画坛上,山水画的代表人物是“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他们弘扬文人画风气,在艺术上标榜“写胸中逸气”和“自娱”,题材上多选洁身自好的梅兰竹菊,广为流行,使山水画的典范风格至此形成,对后代画家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着重对元四家山水画艺术进行研究。

关键词:元四家;山水画;笔墨;意境元代是由少数民族蒙古族统治者统一全国政权建立的王朝,统治者通过实行不同于汉人统治的措施,在政治上建立实行民族不平等等级制度的国家,“八娼九儒十丐”①这一条规范奠定了汉族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这一社会等级制度迫使文人们得不到认同感而被迫隐居山林寻找并倡导一种“高逸”的理想状态。

元朝统治者采用了相对比较宽松的宗教政策,使文人士大夫可以在禅宗、道教、儒家文化中得到相对的心灵自由,元四家的山水画正是在禅宗与道教的双重影响下生发出一种追求“高逸”、脱离世俗,促使山水画走向水墨写意的审美方向。

同时,元四家皆生活于元末社会动乱之际,生活中都有不得已的遭遇,他们不趋附于社会审美爱好,情调多流露出淡泊、孤寂,反映生处乱世却也无可奈何之意。

四人都是江浙一带人,皆擅长水墨山水兼工竹石,在艺术上还受到赵孟頫的影响,追求个人情感的抒发并题诗句加以阐述。

元四家山水画艺术正是在这种特定的政治社会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多种背景下诞生了。

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

黄公望早年曾在御史台下属的察院当小吏,后因官场之事被元仁宗治罪而入狱,黄公望出狱后便远离官场,与道友交往,长期浪迹山川。

中国山水画概述

中国山水画概述

中国山水画概述
中国山水画概述是对中国山水画的简短介绍或描述。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主要描绘自然风光,特别是山川、河流、树木、房屋等元素。

以下是关于中国山水画的一些概述:
1.历史背景:中国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
等朝代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

2.艺术特点:中国山水画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意境的
传达。

它强调“气韵生动”,注重画面整体氛围的营造,追求“天人合一”
的艺术境界。

3.题材与风格:山水画的题材广泛,包括山水风景、田园风光、楼台亭阁等。

风格多样,有工笔、写意、青绿、浅绛等不同技法。

4.文化内涵:中国山水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
自然、宇宙和人生的理解。

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道家、儒家等思想的影响。

5.代表画家与作品:中国山水画的代表画家有展子虔、范宽、黄公望、石涛
等,他们的作品如《游春图》、《溪山行旅图》、《富春山居图》等都是传世经典。

总结来说,“中国山水画概述”是指对中国山水画的简要介绍或描述,包括其历史背景、艺术特点、题材与风格、文化内涵以及代表画家与作品等方面。

这些概述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特点和价值。

考研国画山水试题及答案

考研国画山水试题及答案

考研国画山水试题及答案# 考研国画山水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哪个朝代?A. 汉代B. 魏晋南北朝C. 唐代D. 宋代答案:B2. 下列哪位画家被誉为“山水画圣”?A. 王维B. 范宽C. 米芾D. 黄公望答案:B3. “泼墨山水”是哪位画家的代表技法?A. 张大千B. 吴道子C. 徐悲鸿D. 齐白石答案:A4. 以下哪幅作品不是山水画?A. 《富春山居图》B. 《清明上河图》C. 《千里江山图》D. 《溪山行旅图》答案:B5. “墨分五色”是指哪五种墨色?A. 浓、淡、干、湿、焦B. 黑、白、灰、红、绿C. 深、浅、明、暗、透D. 重、轻、厚、薄、匀答案:A##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中国山水画注重表现自然景观的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气韵生动,意境深远7. 宋代山水画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范宽,李成8. 元代山水画中,以__________为代表的文人画,强调了画家的个人情感表达。

答案:赵孟頫9. 明代山水画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他的作品《富春山居图》被誉为山水画的巅峰之作。

答案:黄公望10. “四王”是指清代山水画的四位代表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王时敏,王翚,王原祁,王铎## 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1. 简述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特点。

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特点包括:一是注重意境的营造,追求画面与观者心灵上的共鸣;二是强调笔墨的运用,通过墨色的深浅、干湿来表现山水的质感和层次;三是追求构图的平衡与和谐,通过虚实、远近、高低等对比手法,使画面具有动态的美感。

12. 描述一下“泼墨山水”技法的特点。

“泼墨山水”技法的特点在于:一是大胆运用墨色,通过泼洒、点染等手法,使画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二是注重墨色与水的结合,通过控制墨色与水的比例,创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三是强调画家的即兴创作,使作品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生命力。

中国美术史中的山水画发展史脉络梳理

中国美术史中的山水画发展史脉络梳理

中国美术史中的山水画发展史脉络梳理按照题材内容的不同,中国画可以分为山水、人物、花鸟、风俗等几大门类。

教师证考试,对山水画的考查比重比较大,而且山水画发展脉络比较复杂,因此给大家梳理一下中国美术史当中山水画的发展脉络。

山水画最早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以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为始端。

此画中开始出现山、水形象,但只是处于人物画的衬景地位。

此时山水画的发展离不开文学领域中山水画田园诗的发展,并且魏晋时期士人风气浓郁,思想文化氛围相对自由,一系列的因素促成了山水画的萌芽。

隋唐时期,山水画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隋代山水画家代表主要是展子虔,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绪,并且绘制了著名的《游春图》,此画主要以俯瞰是构图为主,体现出画家对透视现象的认识,收到了“咫尺千里”的效果。

唐代山水画全面发展,不仅出现了青绿与水墨并举的流派分立现象,而且涌现了许多著名的山水画家。

此时青绿山水主要以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史称“大小李将军”。

尤其是李思训创立了大斧劈皴,为此后山水画中皴法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与之相对的是水墨山水,主要以王维为首的一批文人墨客,如王洽、张璪等人。

王维被宋代著名学者、诗人、画家苏轼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是对他水墨画成就的精炼总结。

除此以为,明末著名理论家董其昌在其重要的山水画理论“南北宗论”中将王维尊崇为南宗鼻祖。

除了王维,其他人在画史上也作出了突出成就,如张璪提出了关于在创作中如何处理自然与人的关系的理论,“外师造化,中的心源”。

安史之乱以后,国家四分五裂,西蜀、南唐、中原三足鼎立,中国再次进入混乱时期,但也恰好再次迎来了艺术的再次繁荣。

此时山水画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中原和南唐地区,以中原地区的荆浩、关仝,南唐的董源、巨然为代表。

荆浩、关仝的艺术风格主要是描绘北方关陕一带的风景,构图顶天立地,被称为大山大水的北派山水。

董源、巨然则是与之相反的南方山水,重在描绘南方山水的氤氲、朦胧,尤其是董源,独创了点苔法及披麻皴,在山水画描绘中尤为传神。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以下是山水画的发展历程的详细介绍。

1. 先秦时期:山水画的萌芽在先秦时期,山水画的元素已经开始出现在青铜器、陶器和石刻等艺术作品中。

这些作品中的山水形象多为简单的线条和几何图案,但已经体现了对自然景观的表现和追求。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开始逐渐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画家们开始以山水为主题,通过墨线的勾勒和水墨的渲染,表现出山川河流的壮丽景色。

代表性的画家有顾恺之、王羲之等。

3. 唐宋时期:山水画的繁荣时期唐宋时期是山水画的繁荣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山水画家。

他们在表现山水景色的同时,注重描绘自然的气韵和意境。

代表性的画家有李思训、李成等。

这一时期的山水画作品多采用了写意的手法,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创新。

4. 元明时期:山水画的变革与发展元明时期,山水画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变革。

画家们开始注重山水画的写实性,追求更加真实的自然表现。

同时,山水画的构图和色彩也更加丰富多样。

代表性的画家有黄公望、夏珪等。

5. 清代:山水画的继承与创新清代山水画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

画家们更加注重表现自然景色的细节和气氛,追求更加完美的艺术表达。

代表性的画家有郑板桥、石涛等。

6. 近现代:山水画的现代化发展近现代以来,山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融入了西方绘画的技法和观念。

画家们开始尝试用新的材料和媒介进行创作,使山水画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和风格。

总结: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先秦时期的萌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初步发展,再到唐宋时期的繁荣,元明时期的变革与发展,清代的继承与创新,以及近现代的现代化发展,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追求,也展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丰富多样性和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画始于魏晋南北朝(220-581年),真正发展于隋唐。

随着汉末腐朽的经学束缚被冲破,玄学思潮兴起,玄学之士标榜隐逸,江南的秀丽山水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记录了作画的完整构思,文中写道:“山有面,则背向有影,可令庆云西而吐于东方,清天中,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映日。

西去山,别详其远近……”;刘宋时期宗炳的《画山水序》则表明了他对山水画的理解;同时的王微的《叙画》记录了他的看法。

在晋之前汉魏时期的绘画中,也有不少具山水画的因素者,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吴王赵夫人”条下有“孙权尝叹魏蜀未平,思得善画者图山川地形……”等等的论述,但那时画的山水只是军事上实用的地图之类。

所以真正的山水画,乃正式萌芽于晋,由晋朝而兴起的山水画,刘宋而成。

早期的山水画,存世不多,尽管在敦煌壁画等处也可看到一些山水画,但它不能代表当时的山水画的全貌,这在《历代名画记》所记皆可证明(《记两京外州寺观画壁》中的山水画多唐人手笔)。

所以我们在早期山水画中看到的一般是“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哄带其地,列殖之状,则若伸臂布指。

”但是,专门从事绘画的士大夫们,都有很高的文学修养,一部分山水画还是具有很高水准的。

从顾恺之的山水画构图稿的文字记录来看,当时的山水画是有一定深度的,前后、左右、上下皆有安排,树石、道路、泉流,决不会“若钿饰犀栉”。

这从汉画像石中也可得到证实。

但是当时的山水画,不论出自民间的还是出自士大夫的,也不论水平高低,皆有个共同特点:颜色是青绿艳丽的,而且是涂满绢素或墙壁的,画中皆有复杂的禽兽,至隋逐渐减少,唐初已基本不存在了。

山水画的产生和上层人物、知识分子参与有关,魏晋时期就有许多知识分子从事绘画。

山水不久便成为他们绘画的主要题材,由于士大夫们加入绘画后,便分成士体和匠体,《历代名画记》记谢赫评刘绍祖云:“伤于师工,乏其士体。

”又彦惊云:“不近师匠,全范士体。

”宗炳、王微的画论,也表现的是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和情怀,成为后世文人画的远祖。

山水画的发展,首先表现在隋代和唐初的大兴土木即宫廷、台阁的大量建筑上。

在设计建筑时,便要绘画大量的山水背景,直到唐初的“二阎”(阎立本、阎立德)“渐变所附”,可知山水画是由附属于宫廷建筑图中脱离出来。

在《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山水树石》有谓:“国初二阎,擅美匠,学杨、展,精意宫观,渐变所附。

”但“二阎”画山水石树木皆不成熟,后为“二李”(李思训、李昭道)所成功。

展子虔(qian),“历北齐,周,隋”,被认为他的传世作品《游春图》可以看出: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川,人物,尚无皴法,体现出朴拙而真切的描绘自然景色的能力,表明山水画趋向于成熟。

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绪。

此画风为后世的宫廷绘画和民间宗教画所继承。

初唐的李思训(651-718年)、李昭道父子直接继承并发展了展子虔的山水画艺术。

李思训被唐人推崇为“国朝山水第一人”,其代表作有《江帆楼阁图》。

李昭道史称“小李将军”,《明皇幸蜀图》可能是其原作。

李思训的山水画,只是继承展子虔而有所发展,其所用线条,还是传统的“春蚕吐丝”式,细匀而无变化,缺乏一定的气势。

而李昭道后来“变父之势”,落笔甚粗,秀劲有力,有气势。

明代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有记载:“李昭道《桃花源图》,大绢幅,青绿重着色,落笔甚粗,但秀劲。

石与山都先以墨勾成,上加青绿,青上加靛花分皴,绿上则用苦绿分皴,皴乃劈斧。

远山亦青绿加皴,却是披麻。

泉水用粉衬外,复用重粉,粉上以靛花分水纹,泉下注为小坎,坎中亦用粉衬,用靛花分水纹,如泉水溪流,则不用粉。

其于两崖下开泉口,则于石壁交处,中间为泉水道直下,两边皆用焦墨衬,意在墨瑛白。

即唐人亦末见有如此衬山者。

山脚坡上,亦如常用赭石,赭石上用两金分皴。

勾勒树,落笔用笔亦粗,不甚细。

墨上着色,色上亦加苦绿重勾,大抵高古不犯工巧,予见李昭道画轴与卷荚,则《桃花源图》为最古,工而不巧,精而自然,色浓意朴,断非后人能伪作也。

”故山水之变,自吴始,至小李而成,昭然也。

山水画到了李昭道,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既有气势,又有色彩,但其艳丽的气氛却依然如李思训。

然而水墨山水画的出现可以说是发露于吴道子。

盛唐时期的吴道之(约690-758)画山水则笔迹豪放,有“山水之变始于吴”之说。

它的形成,都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所以中国的士人自称参禅信佛,实则其为道学所牵制。

王维(701-761)则以入画,创“破墨”山水,抒写文人情怀,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意境。

这一派人还有张噪(zao),王墨。

而王洽则创“泼墨”之法。

此时张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主张从一个侧面道出了艺术家对山水画创作的追求与理解。

他们对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王维“以禅诵为事”、“中年唯好道”到董其昌以“画禅”名室,他们不曾一日遁佛之道而去自寻痛苦的生活,他们享尽了人间富贵,王维虽和陶渊明思想相通,但他却对陶渊明“弃官后行乞”的行为大为不满;董其昌出门坐在轿子里仍嫌辛苦。

他们最知生的快乐。

说是佛徒,实则佛其表,道其内。

所谓“富贵山林,两得其趣”也。

在艺术思想上,更是与道家思想相通。

道家的“忘”,只是忘却人世间庸俗的纠葛,并且由“物化”而对宇宙万物加以拟人化、艺术化,且要求能“官天地,府万物”,“能胜物而不伤”。

正因如此,所以在虚静之心中,能“胸有丘壑”,能流入笔下而成为山水画。

而佛的“灭”、“四大皆空”;禅的“无念为宗”、“本来无一物”,则不可能“胸有丘壑”,也不允许产生艺术的意欲。

所以以水墨代五彩画山水,正<BR>是力主清静朴素、虚淡玄无的道家思想之体现。

王维之后的水墨山水画家,都或多或少的具有道家的思想。

所以山水画在中唐突变后的兴盛时期,据考证也正是安史之乱,唐代开始走下坡路的时代,乃是道家思想起作用的时候。

画山水的文人,往往不是以之博取功名,只是用以“娱悦情性”。

王维“不能舍余习,偶被时人知。

”“自适其乐”就不必迎合世俗的情趣,而自己的情趣又在于清静雅谈,这无疑是契合于水墨画的情趣。

唐末的山水画正是中国山水画第一个高峰中的“始信峰”,即中国山水画成熟的起点。

至五代宋初,山水画才达到高度成熟,并居画坛之首。

唐末、五代、宋初产生了“百代标程”、“照耀千古”的大山水画家,如孙位、荆浩、关仝、李成、范宽、董源、巨然等等,都是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大画家。

北宋中后期再也没有产生这样的大画家。

正如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古今优劣》有云:“或问近代至艺,与古人何如?答日:近方古多不及,而过亦有之。

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灯、禽鱼、则古不及近。

”“至如李与关、范之迹,徐暨二黄之踪,前不藉师资,后无复继踵,借使‘二李’(李思训、李昭道),‘三王’(王维、王熊、王宰)之辈复起,边鸾、陈庶之伦再生,亦将何以措手其间哉。

故日:古不及远。

”唐末至宋初的北方大山水画家多位是隐士,他们的山水画成就特别高。

像关仝是五代初人,师事隐居太行山的荆浩。

李成主要活动于五代,避乱而隐居于营丘山,死于宋初。

范宽是五代末至宋初人,隐居于关陕、终南等地。

隐遁山林的画家,自然以画山水为主,所以北方的人物画、花鸟画不盛,而山水画特盛。

其主要的特点:(一)画北方石质山,雄伟峻厚,石质坚凝,风骨峭拔;(二)突出山石轮廓,以线条勾出凸凹,然后用坚硬的“钉头”、“两点”、“短条”皴之(南方山水画也有“两点”、“短条”,但决不坚硬,而是十分温润),是形成斧劈皴、折带皴的基础;(三)长松、巨木为主;(四)多高山飞泉流水,大山突兀,有崇高感。

然北方画派中各家又有各家的面貌。

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卷广《论三家山水》中谓:关仝的山水画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而且其画木叶,问用墨精微。

画松叶谓之攒针,笔不染淡,自有荣茂之色。

且烟林平远之妙,始自营丘。

范宽的画峰峦浑厚,势状雄强,枪笔俱均,人屋皆质,且画林木,或侧或欹,形如偃盖,画屋既质,以墨笼染,后辈目为铁屋,但范宽不大画松柏。

他们都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地区山密浑厚、势壮雄强的特色,称为北方画派。

其实五代宋初时期的南方山水画成就也不低。

南唐的大山水画家董源、卫贤、赵干等成就皆很高。

由于南唐的群臣皆文学和艺术上的能手,所以南唐绘画,诸如花鸟、人物、山水皆达到极高的成就。

与北方山水画形成鲜明对比,其特点:(一)画江南土质山,平淡天真,轻烟淡峦,气象温润;(二)山石轮廓线不突出,山骨隐显,用密密的、或长或短的、有柔性的线条和润媚的点子表现山石的凸凹,是为长、短披麻皴、荷叶皴的基础;(三)林梢出没,杂树灌木丛生;(四)多低短山丘平沙浅渚,洲汀掩映。

北宋中后时期绘画已普及到一般文人,以苏轼、黄庭坚、米芾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则竭力推动文士画发展,他们倡导“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主张“不求形似,但求达意。

”在《画继》有云:“画者,文之极也,故古今之人,颇多著意,……本朝文忠欧公、三苏父子、两晁兄弟、山谷、后山、宛丘、淮海、月岩,以至漫仕、龙眠,或品评精高,或挥染超拔,…..,其为人也多文,虽有不晓画者寡矣;其为人也无文,虽有晓画者寡矣。

”北宋的文人几乎都晓画,甚至亲自挥染,将自己的审美观带入到绘画中去。

米芾的山水画;平淡天真”,“画意不画形”,而且没有“高下向背,远近重复”的强烈感觉,十分平易.这正和当时的古文运动的精神相契。

马远、夏圭、刘松年,他们并称“南宋四大家”。

马远在构图上大胆取舍,以山一角、水一涯的局部特写,突出大量空白的深远景观,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和浓郁的诗意,人称“马一角”。

夏圭构图常取半边,中空旷大,近景突兀,远景清淡,自具一格,人称“夏半边”。

二人皆用大斧劈皴,笔筒意远,遗貌取神。

这种边角构图,为传统山水画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宋代文人“萧条淡泊”、“忘形得意”一类主张到了元代文人画大盛时,方得到空前的发展。

元代的绘画用以寄托性情,这是元代士人闲逸、苦闷、悲凉、委曲的精神状态所至。

士人放弃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心,而隐逸形成一种社会普遍性的现象,他们百无聊赖,有才无处发,于是引发为一种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之感,并发展为使个体与社会总体分离的社会性的精神运动。

山水画家以赵孟烦为代表,中后期出现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等,并称“元四家”。

他们倒是学董、巨,但不再迷恋于自然界中的真实和韵律,而是抒发自己的性情。

成就最高的是画山村山水的小景,甚至画高山峻岭也小景化。

明初的山水画基本上是元末山水画的延续,画家多能直抒胸臆,表现自我,表现一种冷逸寂静的气氛,且以宫廷绘画见长。

以王谔和戴进为代表的浙派,代表了明代前中期的时代风格,它的支流有吴伟为首的江夏派。

但浙派绘画在明代后期已无法保持它的优势,和宫廷绘画一样衰落得一败涂地,浙派的画家戴进是十分出色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