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的财政赤字问题
财政赤字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财政赤字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财政赤字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本人通过分析我国财政赤字产生的原因,以及财政赤字的三种重要的弥补方式,初步认为,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的历程中,财政赤字对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整体上起到了积极地影响。
一、财政赤字财政赤字的概念:财政赤字是财政收支在总量上的三种对比关系之一,通常被定义为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的差额。
二、我国财政赤字产生的原因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我国的资源配置方式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占主体转变为市场经济占主体。
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上都是国家说啥是啥,国家统一管理经济的运行,不准私人经济发展,但是改革开放之后,自由经济的贯彻,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载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出现财政赤字也较多地受到财政政策和宏观调控的影响,综合看来主要受两大重要方面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原因很简单,改革前我国是计划经济为主,改革后是市场经济为主。
改革前,一切经济运行都是国家说了算,并且有国家统筹大局,不准个人私办工厂之类的影响计划经济运行的机制,并且国家一直贯彻“当年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方针,这也就使我国在改革前极少出现财政赤字。
但是经济制度转变以后就不同了,市场经济的实施使赤字成为了我国经济生活中一个普遍的现象,从1979-2004年的25年间,我国只在1981和1985年出现了财政结余,其余各年都是财政赤字。
财政政策运用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有意识地运用财政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成为影响我国财政赤字的最重要因素。
这个也不难理解,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由直接参加社会经济活动转变为通过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影响经济的运行,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就是使社会总需求等于社会总供给。
但是在一般情况下,这两者并不相等,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时,国民经济处于萧条之中,这时财政应该形成赤字,以增加流通中货币量并提升社会总需求,缓解经济的萧条状态;如果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产生通货膨胀,这时财政应该结余,降低社会需求,缓解膨胀状态。
如何看待和解决我国的财政赤字问题

如何看待和解决我国的财政赤字问题我国财政赤字问题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据《国家统计公报》出版,2018年,我国政府财政赤字率达到2.8%,较上一年有所增加。
财政赤字率较高,如果无法有效解决,将会给国家的就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和影响。
首先,减少浪费。
我国的公共资源支出比较大,其中一些是不必要的、有损社会公共利益的支出,所以应当节约公共资金,加大对不必要支出的把控力度,以免发生浪费行为。
其次,提高收入。
应该积极实施税收创新政策,拓宽和加强收入结构。
比如说政府可以推出征税新政,拓宽现有税源,比如减免某些税种,通过税收政策激励民营企业发展,扩大税收的筹集额度,以此获得税收收入。
再次,完善财政支出管理。
应当建立财政支出管理体系,合理安排有限的财政资金,有效地权衡投入与收支,实现有效资源配置,以减少财政支出。
最后,督促彻底改革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拖沓滞后,造成大量不必要的支出,严重拖累财政负担,因此应当加大对国有企业的责任,实施彻底的改革,积极改变这种情况,减少支出。
综上所述,我国财政赤字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解决财政赤字问题不仅需要从政府改革方面入手,还需要加强社会责任感,共同营造节约资源、重视劳动精神的良好氛围。
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善我国的财政赤字。
论建国以来的财政赤字问题

论建国以来的财政赤字问题财政赤字,这个在国家经济运行中时常出现的概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经济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它不仅反映了国家财政收支的状况,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走向和政策制定。
建国初期,我国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
长期的战争破坏使得经济基础极为薄弱,国家财政收入有限,而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各项支出巨大。
在这个阶段,财政赤字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为了迅速重建工业体系、改善基础设施,国家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
这一时期的财政赤字,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财政赤字并非总是无害的。
如果控制不当,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比如,过度的财政赤字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当政府通过增发货币来弥补赤字时,货币供应量增加,物价可能会上涨,从而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的稳定运行。
此外,长期的大规模财政赤字还可能增加国家的债务负担,影响国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信用评级,进而增加融资成本。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财政赤字问题相对较为复杂。
由于经济体制的特点,资源配置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市场机制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也使得财政赤字的管理面临诸多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财政赤字与以往有所不同。
一方面,政府对于财政赤字的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能够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财政政策。
另一方面,财政赤字的用途更加注重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
例如,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冲击时,适度扩大财政赤字规模,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有效地拉动了经济增长,稳定了就业。
进入 21 世纪,我国经济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都对国家的财政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要更加注重防范财政风险,确保财政赤字处于可控范围内。
为了有效管理财政赤字,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财政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财政赤字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财政赤字的问题与解决方案财政赤字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在一定会计年度内的财政支出超过其财政收入,形成的财政缺口。
在财政赤字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政府需要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治理,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本文将探讨财政赤字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现代国家社会福利功能加强、国防安全投入增加、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大量财政支持,而财政收入难以满足这种需求,导致财政赤字问题愈加严重。
首先,财政赤字直接导致政府债务增加,给国家经济安全带来极大风险。
在财政赤字大的国家,政府债务会堆积,国家经济难以持续发展。
其次,财政赤字会导致通货膨胀,损害经济发展。
通货膨胀使货币价值下降,导致物价上涨,而物价上涨使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影响国内经济的增长。
此外,财政赤字还会导致汇率下降,直接影响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加重国家贸易逆差,进而影响国家的国际地位。
为了治理财政赤字问题,政府需要采取积极措施。
首先应该加强财政管理,实行科学管理和透明度。
财政部门需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加强对国家财政的监督和管理,提高财政收支的规范化程度。
其次,政府应该着力提高财政收入水平。
政府应当合理设置税收政策,根据不同行业的贡献值合理确定税率,避免重复征税和政府间资金分配不公,确保税收适度合理。
另外,进一步扩大财政收入来源,发展国有企业、限制资本外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都是有效的财政收入增加措施。
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着力降低财政支出。
政府部门应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合理安排和利用财政资金,确保资金的最大利用效益。
政府应该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管,严厉打击财政资金的滥用现象,明确这些资金的使用范围和目标。
此外,应该控制一些不必要的政府项目,避免出现浪费现象,节约政府支出,实现财政赤字的有效治理。
最后,政府还需要着力增加财政与社会中的各个群体的协调程度。
政府和市民要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维护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发展。
政府应该向社会借鉴各种好的治理经验,尊重社会的力量和科技进步,实现财政赤字的有效治理。
浅谈中国财政赤字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利与弊

浅谈中国财政赤字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利与弊摘要:自建国以来,我国一直把财政平衡,没有赤字,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一条指标。
在改革开放的前30年国家所做的就是努力的消灭赤字。
但改革开放以后,财政赤字却又成了我国经济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
本文就针对中国的财政赤字对于国内经济发展的利弊做出简要的分析。
一、财政赤字的概念(1)财政赤字是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额,由于会计核算中用红字处理,所以称为财政赤字。
它反映着一国政府的收支状况。
财政赤字是财政收支未能实现平衡的一种表现,是一种世界性的财政现象。
(2)财政赤字的不同口径不同口径的财政赤字或财政结余有着不同的涵义,也会对国家财政收支的实际情况产生不同的看法,一般情况下,计算财政赤字或财政结余有两种不同的口径:口径一:财政赤字或结余=经常收入-经常支出这种口径,政府的债务收入不列入政府的正常财政收入,相应的债务支出也不列为政府的正常财政支出。
这种口径下,财政赤字或结余仅表现为政府经常性收入与经常性支出之间的差额,这种口径的赤字成为“软赤字”。
口径二:财政赤字或结余=(经常收入+债务收入) - (经常支出+债务支出)这种口径下,政府债务收入计入当年的财政收入,而债务的还本支出也计入政府当年的正常财政支出。
由此计算出来的赤字称为“硬赤字”。
二、我国财政政策产生的原因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我国的资源配置方式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占主体转变为市场经济占主体。
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上都是国家说啥是啥,国家统一管理经济的运行,不准私人经济发展,但是改革开放之后,自由经济的贯彻,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载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出现财政赤字也较多地受到财政政策和宏观调控的影响,综合看来主要受两大重要方面的影响:①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原因很简单,改革前我国是计划经济为主,改革后是市场经济为主。
改革前,一切经济运行都是国家说了算,并且有国家统筹大局,不准个人私办工厂之类的影响计划经济运行的机制,并且国家一直贯彻“当年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方针,这也就使我国在改革前极少出现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的经济学分析

财政赤字的经济学分析财政赤字是指政府在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收入时发生的财政状况。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财政赤字的问题。
这样的财政状况会对经济造成深远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进行经济学分析。
本文将从财政赤字的概念、原因、影响和解决措施四个方面进行经济学分析。
一、财政赤字的概念财政赤字是指政府在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收入所形成的财政状况。
财政赤字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结构性赤字,即政府长期存在的财政收支不平衡,并不是因为短期的经济衰退所导致的;另一种是循环性赤字,即因经济不景气导致政府财政收入下降,支出增加而形成的,一般在经济复苏后会逐渐缩小甚至消失。
二、财政赤字的原因财政赤字的原因包括财政支出过度、财政收入不足、债务和通货膨胀。
首先,财政支出过度是造成财政赤字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府可能会因为政治原因或经济发展需要而增加支出,例如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基础设施和国防等方面。
在这些项目上增加支出虽然可以增加社会福利,但也会使政府财政压力增加。
其次,财政收入不足也是造成财政赤字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府会通过税收和其他收入来源来获取财政收入,但如果税收所得不足以弥补财政支出的话,就会形成财政赤字。
再次,债务也是造成财政赤字的一个原因。
政府通过向国内和国外借款来弥补财政收支赤字,但高额债务会使政府借债成本增加,长期来看也会加剧财政赤字。
最后,通货膨胀也会导致财政赤字。
当通货膨胀发生时,政府的财政收入并不会随着通货膨胀同步增加,同时财政支出可能需要增加,因此也会导致财政赤字的产生。
三、财政赤字的影响财政赤字对经济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财政赤字会增加政府的债务负担。
政府因为需要借债补贴财政支出,使债务成本加大,对未来财政状况带来压力。
其次,财政赤字也会导致通胀压力增大,价格上涨,损害国家和居民的利益。
同时,通货膨胀也会增加财政压力。
最后,财政赤字会导致国家信誉下降,降低政府的信用评级和融资能力,使得政府难以获得更有利的融资条件。
浅谈我国财政赤字的产生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
,
累积 额越 来
、
更 严重 的是 国 家财政 的
、
越大 特别 是 同 期伴 随 着信贷 不 平衡 通货 膨 胀 压 力加大 物价 久 居 高位 财 政 形 势越来 越 严峻
1952
.
各种 价格 补贴 支 出 亏 损补贴 支 出 财政 总支 出等 显著 增 加 与 此 同 时 还 相应地 增大 银 行 信贷 救 济贷款 的压力 迫 使银行 增加 信贷 资金 的供 给
。 ,
并有 盈 余
, ,
财 政赤字间 题进一 步加
的 时候 举 债既可 以 起 到 弥 补赤字 的作用 又 可促进 经济 发展 反之 不仅 弥补 不 了 赤字
。 。
,
( 三 ) 减收 增 支 的 外部 因 素不断 出现
还会进 一 步 加剧财政 负担
,
,
我 们必须谨 慎处
“
”
通 货 膨 胀 导 致 财政 实 际 收 支 水平 下 降 财政 收支 都 是 以 当年 价格计 算 的
在 通货
,
素
实行分年 度消化 赤字数额
, 。
以 便统 筹兼
,
膨 胀情 况 下
财 政 的债务收 入 由 于 利 息率 和
顾 分步 实 施 不 可 陡然 消灭 赤字 防 止 顾 此 失彼
( 二 ) 正确 界定政府 职能
、
保值 贴 补率 的提高 而 使 发行 成本提 高
后 债务 本息 的偿还增 加 了 负担
年 开始 除
,
年 之外
年年有 赤字
,
赤字 规模 呈 递 增
国有企 业战线过 长 加 重 了 政府 在
,
,
趋势
强 烈地 挤压着相对 于 经济 规模 呈 萎缩 严 重 制 约 着经 济 和 社 会事
产生财政赤字的直接原因

产生财政赤字的直接原因财政赤字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支出超过收入,形成的财政逆差。
它是现代国家面临的常见问题之一,直接原因有很多方面。
首先,经济衰退是产生财政赤字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经济衰退期间,企业利润下降,失业率上升,导致税收收入减少。
此外,部分就业人口失去工作,需要持续的失业救济和社会保障支出,也会增加政府的支出压力。
这种情况下,政府可能面临减税或提高支出以刺激经济的压力,从而导致财政赤字的出现。
其次,战争和军事冲突也是直接导致财政赤字的原因之一。
战争需要巨额的资金用于军事装备、军队部署和战斗行动等方面。
因此,政府经常不得不增加借款或提高税收来支付这些费用。
同时,战争期间可能伴随着经济停滞和资源短缺,这也会增加财政赤字的风险。
第三,福利和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也是导致财政赤字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福利和社会保障的需求越来越大。
政府不得不增加社会保障金和福利支出,以满足人民的需求。
然而,这些开支通常会导致财政赤字的增加。
此外,不合理的税收政策也可能导致财政赤字的出现。
如果税收制度不公平或赋税过高,可能会导致企业减少投资和生产,从而减少税收收入。
反之,如果税收减少,政府的收入就会减少,导致财政赤字。
另一个导致财政赤字的原因是政府开支的不当管理。
政府的开支应该根据国民经济的实际情况和财政能力来合理配备。
如果政府没有有效地管理开支,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浪费和不经济的使用资金,从而增加财政赤字。
最后,财政赤字也可能是政府的财政管理问题。
政府财政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财政赤字的出现与否。
一些政府可能没有有效的财政管理机制,导致资金使用不规范和缺乏透明度,从而产生财政赤字。
综上所述,导致财政赤字的直接原因有经济衰退、战争和军事冲突、福利和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不合理的税收政策、政府开支的不当管理以及政府的财政管理问题等。
为了解决财政赤字问题,政府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如控制开支、优化税收政策和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等,以实现财政收支的平衡,保障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建国以来的财政赤字问题【摘要】恰当地使用财政赤字会起到加速经济发展的作用,但如果财政赤字规模得不到有效控制反而存在着巨大的财政风险。
如何控制财政赤字规模、弥补财政赤字对发挥财政赤字的积极作用、加速经济发展有着深刻而长远的意义。
本文对建国以来计划经济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的财政赤字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弥补财政赤字的思路,以期能为当前及未来我国的财政赤字问题提出积极的建议。
【关键词】财政赤字;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在西方,凯恩斯主义认为在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背景下,适度的财政赤字具有缓解有效需求不足、动员闲置资本加速经济发展的效应。
因而主张国家运用财政手段等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刺激消费,增加投资,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以克服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在我国,从建国初到1978年,我国政府一直坚持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政策,其间大部分呈持续下降的态势。
我国财政收支平衡的局面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财政赤字长期化,赤字额日益增大。
为什么我国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期能保持财政收支平衡,而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却出现连年巨额的财政赤字呢?本文以时间为主线,分别对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和市场经济时期的财政赤字情况进行了观察和分析,以期获得对我国财政赤字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赤字问题财政赤字,说到底就是“财政收入的入不敷出”。
自古以来,无论是家庭支出还是财政支出,都遵循两种基本理念,一是“以入量出”,二是“以出量入”。
一般来讲,“以入量出”占多数时期,就是从收入的多少来考虑支出的安排,说到底,就是有多少花多少。
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我们以“财政赤字为零”为骄傲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以出量入”,就是以支出来考虑收入的安排。
如果支出大于收入,那么只有两个解决办法,“开源或节流”。
“开源”就是以负债的形式来增加收入,即发行国债以弥补财政赤字。
“节流”就是减少财政支出。
当今世界主要国家对财政赤字的管理一般都是积极主导型管理,而不再是秉承财政赤字为零的被动式管理。
积极主导型管理,简言之,就是根据经济活动本身的表现或经济发展本身来积极主动地安排财政收入与支出。
年景好时财政盈余多一点,年景差时财政赤字多安排一点,以更好地应对经济周期。
从1950年至1976年,26年财政收入,平均每年按10.2%的速度复式增长。
从1950年至1976年,26年财政赤字,平均每年按12.97%的速度复式增长。
从1950年至1976年,我国累计的财政赤字规模仅为140.28亿元。
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主要采用了“以入量出”的经济增长方式。
这种财政收支平衡的赤字政策与计划经济互相配合,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经济的稳定。
在计划经济时期,“财政赤字为零”的确彻底地规避了财政风险,但这种保守的赤字政策同样不利于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它与计划经济一起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见表一)。
二、改革开放初期与市场经济时期财政赤字的发展变化中国财政赤字历史时期长,规模逐年上升。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前20年中,有l7年出现了财政赤字,20年的年赤字率基本上在1%左右徘徊。
1998~2002年均出现财政赤字,且规模呈现递增趋势。
1998年中国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由当年的1672.23亿元上升到2002年的3149.51亿元,赤字率也由1998年的1.98%上升到2002年的2.62%。
如表二为我国财政收支增额及增长速度。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1979年至今,除了1981年财政略有盈余外,其余年间都是赤字,而且赤字金额不断攀升。
1979年我国财政赤字仅为135.41亿元,到1997年时财政赤字为582.42亿元,而到2003年时财政赤字达到2934.7亿元。
其中有两个时间点,我国的收支差额(表现为财政赤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一是1993至1994年间,我国的财政赤字由293.35亿元突增至574.52亿元,主要原因是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其二是1997至1998年间,我国的财政赤字由582.42亿元突增至922.23亿元,主要原因是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表一国家财政收支增额及增长速度年份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收支差额增长速度(%)(亿元)(亿元)(亿元)财政收入财政支出1950 62.17 68.05 -5.881951 124.96 122.07 2.89 101.00% 79.38% 1952 173.94 172.07 1.87 39.20% 40.96% 1953 213.24 219.21 -5.97 22.59% 27.40% 1954 245.17 244.11 1.06 14.97% 11.36% 1955 249.27 262.73 -13.46 1.67% 7.63% 1956 280.19 298.52 -18.33 12.40% 13.62% 1957 303.2 295.95 7.25 8.21% -0.86%1958 379.62 400.36 -20.74 25.20% 35.28% 1959 487.12 543.17 -56.05 28.32% 35.67% 1960 572.29 643.68 -71.39 17.48% 18.50% 1961 356.06 356.09 -0.03 -37.78% -44.68% 1962 313.65 294.88 18.77 -11.91% -17.19% 1963 342.25 332.05 10.2 9.12% 12.61%1964 399.54 393.79 5.75 16.74% 18.59% 1965 473.32 459.97 13.35 18.47% 16.81% 1966 558.71 537.65 21.06 18.04% 16.89% 1967 419.36 439.84 -20.48 -24.94% -18.19% 1968 361.25 357.84 3.41 -13.86% -18.64% 1969 526.76 525.86 0.9 45.82% 46.95% 1970 662.9 649.41 13.49 25.84% 23.49%1971 744.73 732.17 12.56 12.34% 12.74%1972 766.56 765.86 0.7 2.93% 4.60%1973 809.67 808.78 0.89 5.62% 5.60%1974 783.14 790.25 -7.11 -3.28% -2.29%1975 815.61 820.88 -5.27 4.15% 3.88%1976 776.58 806.2 -29.62 -4.79% -1.79%资料来源:《中国:事实与数字2005》表二国家财政收支增额及增长速度年份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收支差额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亿元)(亿元)(亿元)财政收入财政支出1977 874.46 843.53 30.93 12.60% 4.60%1978 1132.26 1122.09 10.17 29.48% 33.00%1979 1146.38 1281.79 -135.41 1.25% 14.23%1980 1159.93 1228.83 -68.9 1.18% -4.13% 25.70%1981 1175.79 1138.41 37.38 1.37% -7.36%1982 1212.33 1229.98 -17.65 3.11% 8.04%1983 1366.95 1409.52 -42.57 12.75% 14.60%1984 1642.86 1701.02 -58.16 20.18% 20.68%1985 2004.82 2004.25 0.57 22.03% 17.83% 22.40% 1986 2122.01 2204.91 -82.9 5.85% 10.01%1987 2199.35 2262.18 -62.83 3.64% 2.60%1988 2357.24 2491.21 -133.97 7.18% 10.12%1989 2664.9 2823.78 -158.88 13.05% 13.35%15.80%1990 2937.1 3083.59 -146.49 10.21% 9.20% 15.80% 1991 3149.48 3386.62 -237.14 7.23% 9.83% 14.60% 1992 3483.37 3742.2 -258.83 10.60% 10.50%13.10%1993 4348.95 4642.3 -293.35 24.85% 24.05%12.60%1994 5218.1 5792.62 -574.52 19.99% 24.78%11.20%1995 6242.2 6823.72 -581.52 19.63% 17.80%10.70%1996 7407.99 7937.55 -529.56 18.68% 16.32%10.90%1997 8651.14 9233.56 -582.42 16.78% 16.33%11.60%1998 9875.95 10798.18 -922.23 14.16% 16.94%12.60%1999 11144.08 13187.67 -2043.59 12.84% 22.13%13.90%2000 13395.2 15886.5 -2491.3 20.20% 20.46%15.00%2001 16386.04 18902.58 -2516.54 22.33% 18.99%16.80%2002 18903.64 22053.15 -3149.51 15.36% 16.67%18.00%2003 21715.25 24649.95 -2934.7 14.87% 11.78%18.50%2004 26355.88 28360.79 -2004.91 21.37% 15.05%注:1.在国家财政收支中,价格补贴1985年以前冲减财政收入,1986年以后列为财政支出。
为了可比,本表将1985年以前冲减财政收入的价格补贴改列在财政支出中。
2.从2000年起,财政支出中包括国内外债务付息支出。
从1979年至2004年,26年的财政收入,平均每年按12.82%的速度复式增长;从1979年至2004年,26年的财政负债,平均每年按21.1%的速度复式增长。
此外,虽然2004~2007年中国实行了稳健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逐年减少,但财政赤字规模仍达2934.70亿元,赤字率为2.16%。
2007年中央财政盈余1540.43亿元,2008年开始实行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财政赤字达1110.1亿元,2009年财政赤字为9500亿元,2010年赤字8000亿元,2011年财政赤字预计为7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