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现代思想解读

老子的现代思想解读
老子的现代思想解读

东方大讲堂—老子思想的现代解读

节目导视: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圣贤们用他们的智慧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老子五千余言的道德经,两千多年来被奉为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体现了一种异于常人的智慧。东晋时期的葛洪甚至说读道德经需要一字一拜,其中包含了许多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思想。但是老子的思想中也有一些糟粕,其小国寡民的学说就是一种文化罂粟,需要今天的我们细细斟酌和取舍。在本期《东方大讲坛》上,上海电视大学鲍鹏山教授将以一种独特的视角为我们讲述老子的思想以及道家哲学与儒家哲学的不同之处。

鲍鹏山,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教学与研究。著有《寂寞圣哲》、《论语导读》、《后生小子—诸子百家新九章》、《再读诗经》等专著。今天他演讲的题目是《老子思想的现代解读》。

道家的原称叫道德家,讲到道德大家很容易理解为道德伦理,但是道家所讲的道德与我们今天用的道德的意思有着很大的不同。“道”和“德”两个字代表了不同的含义,指的是客观世界里面的哲学问题。

鲍鹏山:什么叫“道”,什么叫“德”?我讲的简单一点就是两句话,“道”就是世界万物的整体规律。“德”就是个体事物的本质特征。如果再简化一下“道”是规律,“德”是属性。这样讲你可能还不明白,又太哲学化了。我们再换一个说法,比如说你站在你家门口,看得很远的地方走来了一个活动的东西,然后当你看清楚的时候你就给判断出来那是个人。请问,你为什么就判断出这个远远走来的是人?而不是狗、不是马、不是牛、不是羊、不是猪。因为这个走来的这个活物他一定是有一个道,具有人的道,人道。所以你知道他是个人。所有的人你都必须具备人的这样一个整体的规律你才能叫做人。这就是“道”。但是我们人有不同,高矮、胖瘦、美丑、男女,这叫什么?这叫“德”。这就叫“德”。所以世界万物由什么构成的?有“道”、有“德”才能够构成这个世界。有“道”才有规律,有“德”才能有丰富多彩,才能有每一个个体的本质属性。道德家研究这个东西。所以你看这个道德和儒家讲的道德一样不一样?和我们今天讲的道德一样不一样?不一样了。我们今天讲的道德是指论的道德,是指一个人的品行、社会关系,是这个东西。而道家讲的道德确确实实指的是客观世界里面的哲学问题。这就是道德家。这就是所谓的“道”和“德”。

那我们讲了半天,我们看老子怎么解释的。老子怎么解释他的“道”呢?我们来看一看,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有物混成,有一个东西混成,什么叫混成呢?就是我说不清楚它的形状,因为它没有形状。大道无形。但是又有这个物怎么表达呢?所以没有办法只能叫混成。但是先天地生,天地之前它就有了,说白了天地也是由道而来。先有道然后道生出天地。那么这个东西怎么样?寂兮廖兮。“寂”听不见,“廖”看不见。也就是说这个东西是听不见的也看不见的,也摸不着的。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它永远不会变化。它无形嘛,当然不会变化了。周行而不殆,这个周行的“周”不是空间上围绕着一个圆环、一个圆周,它是指时间上的圆,所以周行而不殆,“殆”就是永远不会停止。可以为天下母,这就是天下万物的母体。天下万物都是从这出来的。然后老子自己也很苦恼,吾不知其名,老子是自己通过自己天才的思考,他发现了世界万物的背后一定有这一个道,但是这个道到底叫什么?我怎么给它命名?不知道。所以老子说,我没有办法,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然后怎么样,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我就只好自己来给它起了一个字,叫道。我勉强地给它取了名字叫大,他讲到这就不明白啊,什么叫大呢?老子试图做出解释。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大就是走,逝就是去。去了就越走越远了。那远走了怎么办呢?远到最后又回来了。他讲半天,循环解释也讲不清。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所以老子的书不好读,你真的有时候你读老子的书你千万不要想我有一个确定的解释,一个很确切的感受。你有时候可能只能够追求一个什么,模糊的感受。我们数学有模糊数学。老子就是什么哲学呢?模糊哲学。但是我们又发现,老子在试图解释这个道的时候,他用了三个字。逝、远、返。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三个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之”字旁吧,表明这个道不是静止的,是运行的。而且这个运行是怎么运行的呢?是循环往复、周行不殆的。最后它要回来的。返,所以老子还有一句话叫返者道之动。因为能回来因为不断的循环往复,这就是道运行的动力。

那我们再来看看道家,我们刚才简单的介绍了“道”和“德”。那么道家的前世今生我们来看一看。道家是怎么出现的。儒家我们一般的解释,儒家出于司徒之官。儒家都是出于教育家,儒家主要是搞教育的人出身的。道家出于史官,因为出于史官,所以我们才能看出来他有那么多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才有那么深刻的思想,才有那么多的智慧。我知道培根讲过一句话叫“读史使人明智”,老子的哲学就特别冷静,有时候甚至特别冷酷。什么叫明智?明智也就是少了一点浪漫,多了一点理性的,少了一点幻想,多了一点现实。读史读到最后你就会读成这样,道家就出自于史官,然后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这段话也很好。他们出于史官,他本来就有记载历史的责任。然后他又能看前人历史,然后无论是前人记载的历史还是他自己记载的历史,都是什么呢?都是这么八个字,成败、存亡、祸福、古今。历史上是有什么,历史中有什么,历史中所有的就是成与败,就是存与亡,就是祸与福,就是古与今。古与今就是变化。历史给我们展现的一个血淋淋的现实是什么?就是今天成了,明天败了。今天存了,明天亡了。今天你得福了,明天你招祸了。今天你还在,明天你就消失了。这就是历史。所以道家一天到晚就看这么多的历史的变化,看到最后怎么能够不把心看冷了呢?怎么能够不把心看冷酷了呢?怎么能够不悲观呢?我们说真正的人类历史学家到最后一定是比较悲观的。老子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悲观的人。当然看到了这个东西也有可能超脱了。也不过如此,也就这样。有成必有毁,有福必有祸,有存必有亡,想开了,想通了,然后更加冷静了,更加理智了,结果甚至像庄子所讲的,怎么样呢,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所以你读道家为什么老是有这样

的话,因为他们是历史学家。然后庄子讲了看多了这些东西以后怎么样呢?秉要执本。就知道有很多东西是把握不住的。富贵把握不住,成功把握不住,荣华把握不住,因为成功会毁,会成为失败。荣华富贵会过去的,会像过眼云烟一样过去的。什么东西才能把握的住呢?秉要执本。这个“要”是什么?这个“本”是什么?人生之本、人生之要,这个“本”和“要”就是下面所讲的清虚、卑弱。清虚以自守就是自守清虚,卑弱以自持就是自持卑弱。因为所有的成功最终必然失败,所有的鼎盛最终必然衰亡,所以怎么样呢?人要清虚,人要卑弱。因此老子是反对走向极强、极盛的,为什么呢?因为老子知道凡是强盛的东西当你走到极度强盛的时候衰败也就开始了。既然盛极就必然衰,那么保持不衰的办法就是什么呢?不要盛极,因此要什么?要卑弱要清虚。所以我们古人很有意思啊,我们中国古代最大的数字不是10,是什么?是9。十全十美是有问题的,甚至古人有这样的一种做法,宫殿盖好了以后,一定要缺一只角,衣服做好了一定要在衣服的某一个地方留下一个缺陷,比如说留一个扣子不钉。这是古人的智慧。为什么?留下一点缺憾、留下一点缺陷这是人道。只有上帝才是完美的,你要试图完美你肯定没好下场。哪怕你能做到完美你也得留一点缺憾。那老子讲到飘风不中朝,骤雨不终日,大风不能刮一个早晨,急雨不能下一整天,天地都做不到长久,何况人呢。那么你要想长寿,你么你就要微卑,你升官发财你总得让出一项来。这就是人生智慧,老子讲的人生智慧。

节目导视:老子的辩证逻辑非常独特,而其中的正言若反不仅是老子思想中的显著特点更是老子一以贯之的修辞手段和思维方式,他从正反两个方面揭示了事物的本质,体现了全面审视问题的思想智慧。

鲍鹏山:那么老子他的这本著作里,你读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老子他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表述方式呢?他用的是反逻辑的表述方式。什么叫反的逻辑表述方式呢?我们先看看逻辑命题公式,合乎于逻辑的这个命题公式和表述方式是什么呢?是两种。A是A,或者是A非“非A”,这就是逻辑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我们都能理解。A是A,我是老师、你是干部。我是老百姓,你是领导。这就叫A是A。或者是A非“非A”,我不是不是老师,那两个否定,我是老师,这就是正确的逻辑方式。而反的逻辑的命题公式是什么呢?A是“非A”,你说这样的话讲出来能有道理吗?我告诉你,很多的思想就在这样的一种表述方式里头。中国的道家是经常用这样的表述方式,后来中国的禅宗,中国的佛教,也是经常用反的逻辑来表明他们的一种思考,来表达他们的一种思想。我们来看看老子是怎么用这样的一种命题公式的。正言若反,你看老子怎么讲的,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就是A是“非A”。这个白就是什么呢?白、清白、一个人很清白,那就应该是怎么样的?是干净的。可是呢,最大的清白好象是不干净的。大方无隅,最大的一个面积是没有,找不它的拐角的,这有道理呀。我们今天比如在这个地方的这个桌子,我们能看到他四个脚,但是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把这个桌子放大到无限大,你还能找到它的脚吗?凡有脚的地方一定是有限大。无限大的地方一定是没有边界了。大方无隅。还有大器晚成,大音希声,最伟大的声音或者最大的声音恰恰是没有声音的,听不见的。什么叫希呢?听之不闻为曰希。这是老子讲的。耳朵听了,可是没听见,这叫希。最大的声音是你听不见的。这个有没有道理啊?我们今天的科学已经证明了,我们人的耳朵能够听到的范围是什么?是20-20000个赫兹,20以下,20000以上我们就听不见了,那20000以上的声音就是大声,你就听不见,老子讲的有道理啊,很符合现在的科学。而且老子讲的不是这样的意思,老子讲的是更抽象的一种思辨的东西。他讲的真正意思是什么呢?一种伟大的无限美妙的声音一定不能有声音,有声音了你有的地方,那么就把很多的“无”给排除在外了,晋代的陶渊明,陶渊明也很有意思啊,陶渊明家里面有一把琴,这个琴特别古怪,只有一个架子上面没有琴弦,他喝醉酒了就把这个架子在这一放,就在那弹了,别人看了觉得这人有神经病,没有琴弦手在这拨弄,但是怎么样呢?他自己听到了。你没听到,他自己听到了。因为他没有弹出声音来,所以他完全在头脑里面想象出它是一个无比美妙的东西,他怎么想象都可以。这就叫无声之琴。此时无声胜有声。再看老子下面还有大成若缺。真正的完成好象是有缺陷的。所以这就是我刚才讲的,古人造宫殿一定要留一个角。放在地方不建叫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冲就是“亏”不够的意思,盈是什么意思呢?你看下面是个器皿,这个盈的上面是什么呢?上面表示这个东西已经放到这个器皿的上面,放到外面上了,表示什么?太多了。太多了。那冲呢表示不够,有欠缺,所以真正的饱满真正的丰富就好象不够一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就是老子的这样一种思维方式。而且他这么一讲你就觉得他都有道理,你反过来一听都有道理。所以我们中国人后来读完老子以后我们都跟着老子学聪明了,可以讲出类似的很多话来。比如说我们讲大奸似忠,大智若愚、大辩不言,这都是我们跟着老子学的,甚至我们还可以反过来讲,大忠似奸,既可以讲大奸似忠,也可以讲大忠似奸。既可以讲大智若愚也可以讲大愚若智。是吧,你反过来复过去讲都有道理。这世界太奇妙了,语言太奇妙了。实际上老子告诉我们一种表述世界的一种方式,实际上是老子告诉我们怎么样呢?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老子的这个正言若反,我告诉你说白了就是一种辩证思维。老子用这样的一种语言的表述方式就是给我们催生了一种辩证的思维的方式,辩证思想。

节目导视:在鲍教授看来,老子是一个倾向于对这个世界做否定性评价的人。他用一双犀利的眼睛看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所以老子的哲学思想里面非常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对物化的文明持否定态度。

鲍鹏山:老子哲学里面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就是一个反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去义,民复孝慈;绝巧去利,盗贼无有。“决”“弃”把这两个字放到一起,把“圣”、“智”放到一起,这样的句子你这样理解就行了,绝弃圣智,绝去仁义,绝去巧利。把圣和智隔绝了、放弃了,把仁和义隔绝了、抛弃了,把生活中的巧和利一些技术、一些科学也都抛开,结果是什么呢?民利百倍、民复孝慈、盗贼无有。老子确实有很严重的反智思想。老子认为这个世界上很多的道德堕落是由什么造成的呢?是由于技术的进步造成的。这个如果大家不是很明白,我们可以举庄子的故事做个简单的说明。

庄子曾经写过这么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个,就是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一天在野外看见一个老人,那个

老人在浇菜园,老人抱着一个瓦罐子,跑到一个很深的井底下走下去,装一罐子水,很吃力地把这一罐子水再抱上来,爬一个很长的坡,从那个井底下爬上来,然后去浇一棵菜,然后再下去装一罐子水再爬上来。这个子贡这个人是孔子的学生,一看老人这么辛苦就很同情他,然就跟老人说,说你这样做太辛苦了,这样做事倍而功半,你知道不知道现在有一种机械,你把那个机械引进过来你就可以用力少而收获多了,就可以事半功倍了。是个什么东西呢?叫桔槔。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什么呢?相当于利用杠杆的原理做成一个东西,把一个吊桶放到杠杆的这一头,然后这一头你抓住,把杠杆一放下去水桶就吊上来了。说这样的机械你做起来就很快,就把这一块田地就浇完了,你人也不是很累。子贡很善良跟老人推荐了这个东西,但是老人听到这个事情以后呢,不但不感谢子贡反而是勃然变乎色,很生气。把子贡教训了一顿,说你以为我不知道有这个东西吗,我知道,我只是不用。我为什么不用呢?因为我是在想这样的问题,有机巧之械必生机巧之心。这个世界上那些很巧妙的机械越多了,人心也就怎么样,不那么纯朴了,人心也就会投机取巧了,所以为了不让人心投机取巧,我也就不要那些机巧的机械。所以我们现在有一个词叫机械,与这个词有关的还有一个词叫什么?叫机心。机械,我们知道是个好东西,是工具。但是机心是个什么东西呢?那是一个贬义词了。你这个人人心不纯朴、不善良、心计太深、城府太多,我们就把这个人叫做什么呢?有什么心呢?有机心。所以机心是个否定词,这个机心来自于什么呢?就来自于道家哲学。所以在老子看来,在庄子看来,人类社会的每一个技术的进步都会带来人心的堕落。为了人心的不堕落,所以怎么样?那就不要技术的进步。这就老子反智思想的来源。那么既然反智那肯定反文明。因为文明的历史也就是一个技术的历史,既然反智肯定反文明,所以老子的骨子里是反文明的。你看,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我们看什么叫文明,什么叫文化。文化就是每个,你看我的分号,每一个分号后面的两个字,仁义、大伪、孝慈。这六个字就是文化。这个伪,不是伪装,不是虚伪,人为。人为就是文化。不是人为的叫什么?叫自然。所以仁义、大伪和孝慈,这都是文化。在儒家看,在我们一般人看来文化当然是好的,但是老子看来文化不是人类社会的积极的成果,文化是人类社会对于人类堕落的一个消极的应对。因为大道废了,所以仁义出来了。由于有慧智了所以有大伪了,由于有六亲不和了所以有孝慈了。所以文化是什么呢?文化不是好东西。文化的存在正好证明了我们的堕落。文化不是我们一个积极的创造,文化是我们消极的应付,因为我们人类有病了,所以我们要有这个东西来治理,如果我们人类没有病,我们就不要用这个文化来治理了。所以人类最好的办法不是创造文化,是干什么呢?是回归原始。回到大道的年代中去。

看下面的话就更明白了。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个老子这个人真是了不起。现在我们讲老子,我们有的说他是孔子之前的人,这是学术界一般的看法。但是也有人认为老子是战国后期人,那就很晚了。我倒是很犹豫,我感情上讲我希望老子是孔子之前的人,所以我一般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我每次读到这样的句子的时候呢,我都会觉得这个老子应该是战国后期人才更像,为什么?你看他这几个词。道、德、仁、义、礼,正好是中国学术发展的这几个阶段,什么叫道?尧舜之道。什么叫德?文武之道。尧舜时候讲道,周文王、周武王讲德德,周文王、周武王的这个德失去了,西周、东周衰败了,谁出来了?孔子出来了,孔子讲什么?讲仁。孔子死了,到了战国,仁也不行了,孟子出来了,孟子讲什么?孟子讲义。孟子又死了,义也管不住天下了,这个时候荀子出来了,荀子讲什么?讲礼。礼也不行了。荀子的学生韩非子出来了,讲什么?讲法。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出来了。完全就是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学术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就这么几句话。所以老子如果真是春秋后期人,那么说这个人预见性太强了、太伟大了。那如果是战国后期人,我们说他这个总结也太精辟了。但是这里面还包含着另一个思想,我们来看看,每一个后来的东西都是对前面的被动的一个怎么样?一个弥补。是不是这样的。因为没有道,所以没有办法我们搞什么?搞德。因为德也没有了,所以我们没有办法,我们搞什么呢?搞仁。因为仁也不行了,所以我们才来义。义也不行了才来礼。礼也不行了最后就来法。法出来了,天下大乱了。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出来不就天下大乱了嘛,法出来的时候不就是战国后期了嘛,不就是残忍与无道了嘛。而且不就建立了秦王朝,秦始皇就出来了。中国历史上随着残暴的时代就来了嘛。这就是老子对于中华文明史的一个精辟的概括,或者是一个天才的预言。而且在这个预言里面可以看得出来,每一个后来者跟前一个相比,价值呈递减的趋势。所以在老子看来,人类的历史是怎么样?不是一个进步史,是一个退步史,是一个衰败史。人类的历史不是进步史,是一个衰败史。那么照老子看来我们要进步怎么办呢?不是走向未来,而是怎么样?走向过去。反智、反文明、反进步。他对这一切都给予几乎否定的评价。

节目导视: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就是老子所理想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它是一种原始的村落社会。老子认为民风能保持一种纯朴的状态,人们安于现有的条件和生活环境,就会达到一种无欲无求的境界,这是一种脱离社会现实的虚幻梦境。

鲍鹏山:小国寡民,他首先讲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几句话讲的也都挺好。不尚贤,使民不争。我们现在说一个国家要搞得好,就应该尚贤,要尊重人吗。你比如说孔子讲,要尊贤。任人唯贤。而墨家就更不用说了,墨子专门有一篇文章就叫《尚贤》。但老子跟他们都不一样,老子不同意儒家也不同意墨家,他就公开提出来不尚贤。为什么呢?他说一个人很聪明,一个人很有文化,一个人很有知识,这不是件好事。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有机心。知识越多越反动。所以不尚贤,使民不争。在老子看来为什么,老百姓争什么?争的不就是争权夺利吗?假如一帮很笨的人在那争权夺利,因为他笨,他再争他争得也不是那么太激烈,手段也不是那么太下流,什么样的才能用最激烈、最下流的手段来争呢?一定是聪明人。所以说到这里面包含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老子或者庄子,他们为什么反智?为什么不尚贤?这里面包含着他们对人性的一个悲观的判断。就是说他们看

来人里面坏人多、好人少。一百个人里面坏人假如有90个,好人只有10个,然后你就教他们知识,教到最后呢?是什么?坏人90个有知识了,好人10个有知识。一比较,怎么样?坏人力量更大了。所以不妨大家都笨一点。所以这里面包含着道家对于人性的一个比较悲观的判断。而儒家为什么讲尚贤呢?墨家为什么讲尚贤呢?因为他们觉得人性是好的,人如果有聪明才智,人有道德人就可以做好事啊。所以你如果很有才干,又聪明,又有很多知识,然后你不就把好事做得更好吗。而老子就看了人是坏蛋啊,那你聪明多了,不是把坏事做得更坏嘛。这就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不尚贤,使民不争。大家都傻乎乎的不知道争了。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倒。你不把那些难得之货把它价格抬得太高,人们就不会盗了。我这个地方放着一块黄金,一不小心就被别人偷走了,为什么?它值钱啊。假如现在我们国务院下个命令,从此以后黄金不值钱了,黄金跟泥巴一样,放在这,你还怕老百姓会来偷吗?不偷了。所以老子看来老百姓为什么有偷盗的行为,是因为你先引诱了他,因此下面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我们的心在什么时候乱的呢?我们的心就在于看到了我们要争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乱了。本来大家都工作的挺好的,办公室里面气氛也很和谐,突然间办公室主任要退休了,要提拔一个出来,大家心就乱了吧。是不是这样啊。给了你可欲的东西人心就乱了。然后老子就的出一个结论来,所以圣人治天下怎么样?虚其心实其腹。这也是够狠的。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为。你看前面几句就是典型的愚民政策。虚其心实其腹,什么叫虚其心?让他心中没有欲望,让他没有丰厚的心灵。然后让他吃得饱饱的。说白了就是让你怎么样?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了可以给国君干活,头脑简单了就变的比较听话。大家都听话了,又都好好干活了,和谐社会就建成了。这就是老子的和谐社会。弱其志强其骨,为什么要强其骨啊?能劳动能打仗嘛,这叫强其骨。为什么弱其志呢?这个志,志向。让他本人没有志向,他本人没有志向,就把什么当做他的志向了?把国家的意愿当成志向了。所以中国古代的专制社会,这不光是老子,专制社会一定是要取消每一个人的个人追求的。像法家思想这一点表现的最明显,韩非、商鞅,你个人如果有你个人的目标、志向,那是国家要杀掉的。不允许有个人的生活目标,不允许有个人的生活志向,国家的要求就是你的志向,所以叫弱其志强其骨,然后使民无知无欲,没有知识也没有欲望,这个欲望就是志向,然后智者不敢为也。这话说的也够狠的。整个的老百姓都无知无欲了,就一两个智者,你敢胡作非为吗?那就太好收拾了。鲁迅先生就讲过类似的话啊,鲁迅说就相当于在一个铁屋子里面,大家都在昏睡,假如大家都在昏睡,就那么一两个人醒来了有没有用处?没用处。万无可能打碎这个铁屋子。英国的一个大哲学家叫穆勒写过非常好的一本书叫《论自由》。他有讲到一点,他说在专制社会里面永远会出现一些智者,但是永远也不会有思想活跃的国民。那么结果就是什么呢?这一两个智者,他们永远也不可能有所作为。他们的这些思想永远也不照亮大众的公共生活。他们只能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里面燃烧,然后自生自灭,熄灭。这讲的太好了,就是中国历史。我们讲西方有一个文艺复兴,一个文艺复兴一下子整个西方走出中世纪,西方今天有这么兴旺发达就是一个文艺复兴,就是它的起点。我们实际上我们说白了,我们要讲中国的文艺复兴,那可以说更早。我们在明清之际我们就出现了很多的大智者。戴震、黄宗羲这样的人。他们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很多反思就是文艺复兴,但是问题是为什么人家的文艺复兴成功了,我们这些思想家的文艺复兴没有成功。就是因为他们面对的大众是什么呢?整体的大众都是愚昧无知的,昏昏欲睡的,所以一两个智者不敢为,也没办法为。因此他们那些闪光的思想只能够在厚厚的尘土的下面的一本小书上,只能被人遗忘,这是中国智者的悲剧。所以讲到这我对老子实际上是批判的。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明确地提出来要愚民了。古代那些善于引导百姓的善于治理国家的,不是把老百姓都教育聪明了,而是怎么样?把他们搞傻了。不是把他们教聪明了,是把他们教傻。民之难治,以其智多。那就是知识越多越反动。老百姓为什么不好治啊?因为他们太聪明了,怎么办呢?让他傻一点。照他这个讲法,弱智的国家最好治理。然后老子提出过小国寡民的理想。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与,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阵之。小国寡民倒过来翻译,国小民少。所以老子向往的不是一个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老子向往的是回到以前原始部落的状态,这个小国寡民还叫国吗?你看这个国有多大。下面讲到了邻国想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邻国都能相望,站在你家的那个后面小山坡上,站在你家屋顶上就能看到另外一个国家。那个国家的鸡叫,你这边的狗就跟着叫。这叫国家吗?这就是部落。这就是村庄。所以我们说老子的反文明他把人类所有的文化创造都要否定掉,甚至人类文明最大的最明显的成果,国家,他都要他它肢解掉,然后回到原始的部落状态中去。然后国家小,老百姓少,少了就好办了,什佰之器而不用,就是很多很多的机械就不用了,使民重死而不远徒,不会到远处旅游也不会移民到别的国家了。那这样大家都不走,天天在家门口转,有船有车也就无所乘之,车和船渐渐地,我们现在美国的公司倒闭了,照老子的说法早就倒闭了。大家都不要坐船了,也不要坐车了,航空公司、轮船公司、汽车公司全部倒闭了,无所乘之,老百姓就在门口转。有甲兵无所阵之,也不用打仗了。最多发生一点村与村之间的械斗,拿着扁担上去差不多就够了。结绳而用之,也不要文字了,拿一个绳子打打结就这么简单,所以就完全让老百姓回到一个什么状态呢?原始的、愚昧的、无知的、蒙昧的状态中去。但是他偏偏认为这样就是人类生活的最高的、最性的境界,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就是老子典型的小国寡民的观念。

节目导视: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认为慈、俭与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其力量与其价值是无可估量的。那么让我们来听鲍教授从一个“慈”字开始说起。

潘裕文:慈是什么?你不能简单地翻译成慈爱、仁慈。当然它包括这个东西,但是内涵比这个更丰富。比这个更丰富。就是对万物都抱有一种善意。对万物包括对自己都不苛刻。善意、不苛刻、慎重、保重、珍重,自己的一举一动很慎重,自己对自己保重,自己对自己珍重,所以韩非子曾经讲过这样的一句话,他说,慈与子者,不敢绝衣食。慈于子者,对自己的孩子很仁慈,就不要让他缺衣少食。慈于身者,不敢

离法度。如果你对于自己的身体你也很仁慈很珍重,那你怎么样呢?就不要犯法。慈于方圆者,不敢舍规矩。你这个人如果讲规矩、讲方圆,那就不要离开那个圆规,不要离开那个矩。所以这个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仁慈,它表示一种人生的态度,什么态度呢?珍重的态度、慎重的态度、保重的态度。一个人一生里面你要记住这三重,老子讲三宝,我首先讲三重。珍重、保重、慎重。这就是慈。那么俭是什么?俭你也不能简单理解为节俭。那也只是其中的一个含义。这个俭是指有分寸。做事情有分寸。孔子讲到自己的时候,孔子是什么,温、良、恭、俭、让。其中也有这个俭。这不是讲孔子生活节俭,孔子有时候生活不够节俭的。孔子有贵族习惯,孔子有时候很浪费的,你给他端上一个食品,他只要不新鲜,他问一问这是今天早上炒的吗?不是的,昨天晚上剩的。不吃。昨天晚上的他就不吃了。那我们知道昨晚上的还要吃,舍不得。孔子就不吃。你给他端一盘刚刚炒上来的肉,看一看,这肉切的怎么不方方正正的啊,不吃。所以孔子不是一个很节俭的人,孔子他有贵族习惯,他有时候也是很浪费的。但是这个俭是什么意思呢?做事有分寸,做人有分寸。一种分寸感。还有一个不敢为天下先。老子他讲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不知足也就是没有分寸感。够了。不要什么都满足。留一点缺憾。知足知足长足矣,这都是老子的名言。我们现在都变成自己讲的话了,老百姓都会讲这样的话,但是你不知道这是老子讲的,是老子教你的。孔子讲过一句话,以约失之者,鲜矣。这个约,这是孔子讲的话了,约实际上就是俭的意思,就是谨慎、就是有分寸,你做事做人有分寸又很谨慎,你一般来说不会有很大的失误。就是这个意思。然后老子怎么讲的呢?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算了,放掉它。有些东西比如说你一直放在手边抓住不放,钱财也抓住不放,名声也抓住不放,好处也抓住不放,什么都舍不得给别人,都是你的,老子说不如其已,不如放弃。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存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金玉满堂你能守得住吗?守不住的。富贵而又骄横,自存其咎。给自己招来祸患的。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叫不居功。立功而不居功。人生在世要做事,人生在世要立功,当然立功了以后怎么样?不居功。天之道也。我们来看看周公曾经讲过的一句话,周公被分封到鲁国,但是周公要留在这个都城里面帮助他的侄子周成王治理天下。他就让自己的儿子去了,说你去吧,你到鲁国去。然后他儿子临走之前,这个周公就不放心他的儿子,把他儿子叫来,教训教训他。说你一定要小心,他说你看看我是怎么样的人,我是周文王的儿子。我是周武王的弟弟,我是周成王的叔叔,这是什么身份啊?文王之子、武往之弟、成王之叔。天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我就是这样我仍然怎么样呢?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捉发。我们现在讲周公徒哺的故事就是这样。我正在吃饭,有人要来见我,我赶紧把吃到嘴里的吐出来先去见人。我不会很傲慢地说你等一等,我吃完饭。我正在洗头,那古人的头发很长,突然有人来见我,我马上手里抓住头发,我就出来见他。我不会说你等我洗完头。我对别人就是这么恭敬。那么你到了鲁国你也一定要很恭敬。然后周公接着讲,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德行很广大,但是一定要恭。土地博裕而守以俭着安,你有很多的领土,但是你要有分寸,要节俭才能安稳。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记而守以浅者广。六个字,恭、俭、卑、畏、愚、浅。孔子的五个字是什么?温、良、恭、俭、让。周公的六个字,恭、俭、卑、畏、愚、浅。基本一样的。这就是人生智慧呀。至于损益则喟然而叹。《周易》里面讲到损和益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孔子就大发了感慨。然后孔子的学生子夏就避席而问曰,子夏一看到老师在感慨嘛,就赶紧从坐席上起来了,然后就问孔子说,老师呀,你为什么叹息呀。孔子就讲了一句话,夫自损者益,自益者缺,吾是以叹也。自己能够知道损自己的一定会长进的,自己只知道自己给自己增加贪得无厌的,一定会最终要吃亏的。所以这就是我的叹息。我的一个朋友曾经给我发了一个短信,我觉得这个短信特别好,我也送给大家。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这里面一个关键词就是享下等福,人生在世你千万要记住这一点。你做事你说我要做下流的事,那不行。要做上流的事,但是要享下等的福。你能做到这两点那你就是很了不起了,你就是高人了。你就是德行广大之人了。好了,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结束—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有什么 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旨在揭示中国社会管理实践、理论和方法的具体过程及其发展规律;探讨中国古代史中各个管理流派和思想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研讨各个历史时期管理理论和思想状况与特征,同时,进行与西方管理思想史的比较,反思中国古代管理历史知识和管理历史经验。这些对提高今天人们的管理决策水平有着重大意义。 纵观历史,中国古代已经拥有了有效的政府与组织的管理,追溯起来从夏朝开始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古代政府组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经过时间与历史的考验,沉淀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可供现代人学习与借鉴。众所周知,管理不是一种单纯的政治或经济行为,它是一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作为维护封建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已消亡,但那些已溶于民族血液中的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心理形态有些仍然将长期存在,传统的管理思想至今还深深影响着当代企业的管理意识和行为。 现代企业是一个目标性很强的群体组织,群体的效率从根本上取决于群体的核心价值观是否和谐统一,而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我们的大文化背景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关注的。 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从中华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上来看。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气候温暖湿润、江河纵横勾联、土地广袤富饶的自然环境下生存繁衍、从事单一的种植型农业生产活动。这种小农经济的长期影响,具体到管理思想方面,就形成了中国古代管理上群体的小富即满、小成即安的小农意识,固守封闭不思冒险、甘于守成乏于开拓,易于满足鲜有进取,就是这种思想的鲜明写照。 其次,从宗法制度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强悍的宗族凝聚力量和“家长制”式的集权专制,将社会全体成员通过共同的风俗习惯、心理状态、行为规范牢牢地联系在一起,导致了中国管理思想上重“人治”轻“法制”、重裙带关系轻法律约束的传统形成。使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既带有鲜明的专制性、等级性,同时又具有牢不可破的血缘亲情和心理上的融合凝聚能力。 再次是儒家和道家文化的影响。儒家主张“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而道家和儒家相比,它更倾向于清心寡欲和宁静自守,采取的是一种“消极避世”的管理思想。它主张凡事与世无争,顺其自然,一切都超然世外、甘于寂寞退隐,在“无为”中追求“无不为”。在长期的儒道融合交流互促中,使得中国人无论在得意或失意时都能非常容易地找到思想和心理平衡的支点。 因此,受儒家和道家影响,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中既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积极入世追求,也有遇困难挫折就退隐山林、避于桃源自娱的消极遁世思想,这给古代的中国人提供了很大的通达权变的空间,因而也使得中国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生存状态下都能活得适得其所。

老子的管理思想

老子的管理思想 16111002生工2班 1120102471王宇洲 一、摘要:老子的道家思想主张的是“无为而治”的领导艺术,老子的无为而治的 方法论被认为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它的三个中心管理思想是“守柔居弱知人善任以人为本”这三个理论被无数成功人士作为座右铭,指导他们的奋斗之路。 二、关键词:老子无为而治守柔居弱知人善任以人为本 三、正文: 小的时候,我就开始背诵《论语》,尽管不是特别明白,但是能感觉到圣人字字真金的感觉。后来就经常听爸爸说道家的老子,说他是孔子的老师。我就怀着好奇的心理找出了那本《道德经》,觉得它应该比《论语》经典。于是翻看起来,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顿时一头雾水,想说什么呀。问爸爸,他也不是很精通。从此,我就对这本书心生敬畏,它的神秘也就封存在了书柜里。10多年过去了,我已经上了大学,看到了“诸子百家”这门选修,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目的就是跟随老师走进老子的世界,揭开《道德经》的面纱。 老子的道家思想主张的是“无为而治”的领导艺术,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虽然有其保守消极的一面,容易使人产生消极被动的出世情绪,但是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并不是让人无所作为,它的真正涵义是管理要达到“道”的层面,管理国家或一个组织要从细微处,容易处着手,一定要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凡事应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所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方法论被认为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为何对老子有如此高的公认评价呢?我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我国知名企业家张瑞敏、牛根生、薛永新等对道家管理思想推崇备至,他们运用老子智慧获得企业管理的巨大成功。其中有两句话张瑞敏一直当作自己的座右铭记取:一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二是“柔能胜刚”。无独有偶,日本、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道家文化的推崇更使道家的思想大放异彩。日本企业津津乐道的柔性管理充分吸收老子的水式管理方式,日本的各种茶道、柔道、神道、武士道无不是从中国道学演变来的“日本道”。都在追寻顺应一种经典的规律,并且发扬传承。 通过上课与看书,我总结出了老子几个管理思想: (一)、守柔居弱 很多人对于这个的理解是“低调”。我也认同。我记得一句名言:低调做人既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智慧,一种谋略,一种胸襟。 正像道家所讲:不争,无为。老子之所以出关,原因是:“既然狡诈的人我避不了。 那么我就避世吧”纵然自己胸中有万卷书,也不与没用的事情浪费时间。这个观点推论到管理学上面,也有相应的证明。低调——不是简单的领导方法或模式,而是一种领导风格。绝大多数的艰巨问题,往往是那些不引人注目、远离镁光灯的人,通过他们谨慎小心、深思熟虑、小而踏实的行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2003年中国诸多企业CEO们的做事风格和对著名企业的观察来看,企业比以前更理性,更“沉寂”了。张瑞敏、倪润峰们在各大传媒上主动的露面越来越少,而企业练内功的势头越来越猛。 这方面,华为老总任正非是典型的案例。他以不接受媒体采访、不上电视而著

老子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追求“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

老子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精妙的管理智慧,其中的妙语箴言,即使经过两千年岁月的洗礼,依然光彩熠熠,至今仍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非同一般的深远影响和启迪。 追求“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 老子在其哲学思想中提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此话的大意是:最好的领导者,部属与他无私交,人们仅仅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领导者,部属亲近他,而且赞美他;再次一等的,则是让部属畏惧害怕;而最差劲的领导者,则是处处被部属看不起,遭人蔑视。而且,领导者最重诚信,没有诚信则得不到部属的信任与效忠。最好的领导者的态度是悠闲自然的,他不轻易发号施令,对部属多鼓励、少责难,如此而为,则事事顺遂、功成业就,大家就会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老子还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段话实际上说的就是什么是“道”;这里的“法”是取

法、遵循的意思,不仅道要以自然为法则,天、地、人都要取法“自然”。老子所说的“自然”,并非客观世界的大自然,也非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是引申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就是其本来的样子,“道”以它自己的状况为依据,以它内在原因决定其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外在其他的原因。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要顺应它自身的情况去发展。“自然”就是道,就是规律,就是法则。老子的这些论述实际上反映了其学说的精髓和本质,简而言之,就是倡导一种“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 事实上,如果从管理企业的角度来思考,这些思想与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与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老子的思想启示我们,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要“功成事遂”,就必须追求一种“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唯有如此,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唯有具备如此素质的企业管理者才是真正称职和优秀的领导者。 为何要追求“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 现代社会的商业竞争,已经演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和层次,由单极转向多极,从区域遍及全球,科技日新月异,信息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老子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解读老子的做人、做事、为官之道

解读老子的做人、做事、为官之道 一、大气做人 1、立身淳厚,抛弃虚华。老子首先提出了要大气做人。“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三十八章》)可以概括为:处厚不薄,处实不华,意为抱朴守拙。抱朴:保持自己纯真朴实的本性;守拙:坚守鲁直憨厚的本性。总之,做人要不世故,不圆滑。 2、“谦下”:学江海为“百谷之王”。老子认为,大气做人,就应该向“江海”学习。为什么呢?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一切大小河流的总汇处,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所以成为百谷之王;圣人之所以成为天下人心所向,也是因为对民众卑下自处,“谦下”而不高高在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天下的人拥护他。 正是因为圣人没有和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不与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上善若水。老子提倡,为人处世要向水的“柔弱”品质学习。他认为,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守柔、不争、处下。“柔弱胜刚强”是老子最为着名的一个哲学命题。“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4、曲则全,枉则正。老子还认为,大气做人,要受得住委曲,经得起冤枉。他说:受得住委曲,才能保全自己;经得起冤枉,事理才能得到伸直、纠正。(“曲则全,枉则正”。《老子·二十二章》)同时,还要以德报怨。“报德以怨”(《老子·六十三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七十九章》)。这样才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彻底消除嫌怨。事实上,以德报怨的思想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现代管理思想

现代管理思想 ---读《追求卓越》 人类属于群居动物,从远古时代到诸侯强国再到现在的国家、民族,均是由群体组成的。在一个群体里,必定会有生活,生产等活动,如若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指挥必定会乱成一团,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利益为上,为自己的生活不择手段的去争取或者说是抢夺,不会在意其他人的生活处境。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群体是不会有发展前景的,团体亦不再是团体,只会是一团散沙,群体也不再称作群体,因此管理者在一个群体中是必不可少的存在,而一个管理者也必须拥有一套足以令众人信服的科学的管理方法才可以带领整个群体进步,发展,壮大。 在社会的发展中,有关于管理思想的理论在不断的随着实践完善,现代管理思想在经历工业改革,世界大战,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改变等等因素的影响下,也逐步完善。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由托马斯·彼得斯执笔所写的《追求卓越》是不得不提的一本书。 《追求卓越》这本书故事背景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经济实力的强大对美国乃至西欧经济形成了挑战,《追求卓越》出版于日本企业在世界上步步紧逼,美国企业却是节节败退的大背景下。当时的美国企业热衷于在管理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理性模型”和“企业战略范例”,职业经理人和MBA 习惯于计划模型和精确财务分析,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却普遍忽视管理学最基本的原则和品质,失去了对管理本质的把握,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导致美国企业的惨败和自信心习丧失。为了迎接日本企业的挑战,美国企业界开始研究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而1982年出版的托马斯·彼得斯《追求卓越》成为美国商业的拯救者和美国商业史上的转折点。 《追求卓越》首次描述了那些行之有效的东西。它的风格是刻意形成的。这本书的逻辑就是美国式管理已被严重地扭曲。这是对美国式管理和麦肯锡式思维方式猛烈的、面对面的攻击。此书面世之后即成为最畅销的工业管理书籍,被誉为:世界最畅销的工商管理书籍,美国优秀企业的管理圣经,《福布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工商书籍。托马斯·彼得斯的《追求卓越》开启了商业管理书籍的第一次革命,真正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密切地结合起来,成为轰动整个管理世界的经典法则。 作者写这本书的意图就是要恢复管理学的基本面貌,赋予那些被管理学专家们所视而不见但却在实践中表现出强大生命力的东西应有的地位。本书超越了传统的理论框架,通过对43家卓越企业的分析,捕捉到要作为一个优秀企业所必备的基本要素。《追求卓越》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实际案例为基础,结合大量的事实,数据分析处理,而且文笔生动流畅,利用案例说明原理,引用名家理论如数家珍,因此,任何人当然包括我们这些尚未进入社会,没有实际经验的大学生也可以从这些企业理想中感受到激情。 为了探询管理艺术的秘密,作者花费数年时间辗转美国各地,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取得了数百个大小公司的第一手材料。样本涉及制造、信息、服务、销售、交通、食品等诸多行业,其中有我们中国读者所熟知的跨国公司,如IBM、通用电气、惠普、通用汽车、3M、麦当劳、宝洁等等。经过一系列调查之后,作者

老子管理思想

老子思想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 摘要: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哲理宝藏,我们不仅可以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方面研究其思想所起的指导作用,而且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有着很深的挖掘价值,本文将从老子思想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道”和“法”两个大的影响面来探讨其重大价值,有许多不成熟的见解,望能予以指正。 正文:老子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其主要思想集中反映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言:“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意思是说,明古之理,可治今之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既可参透老子学说,以观察其对现代中国人思想深出的许多固有观念,明了管理思想轨迹;又可从老子智慧的言论中觉悟出许多具体的管理技巧和手法,《道德经》管理思想对企业领导者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老子的思想体系包含着丰富、精妙的管理智慧,其中的妙语箴言,即使经过两千多年岁月的洗礼依然光彩熠熠,至今仍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非同一般的深远影响和启迪。 企业的成长发展靠的是企业的社会主体——人,因此对人的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逐渐被现代企业家所重视。 1、人力资源管理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1章)这里的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事物发展的本原和实质,或说是一种规律。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达之意。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之道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人的管理,是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规律的,如果说有的话,那也只能是“以人为本”,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人在社会群体中起着主导作用,人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行为结果等等都具有一定的不稳定因素,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正因为这“道”具有的只是一种共性的特征,而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条件、问题不一样,所以没有什么可以生搬硬套的,唯一所能做的也只是正确把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积极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借鉴其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失败的教训,结合自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遵循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客观规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努力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制高点。

老子第八章解读——水不争的智慧

老子第八章解读——水不争的智慧 第八章: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原始的老子是不分章的,每一句之间都有很严密的逻辑和推理,并不是任意为之,既然是这样,那么我们也就不能孤立的来解读老子的任何一章了,必须联系前后文来解释。老子第一章是全文的总论,其内容主要涉及道论、名论、有无论和玄论,其余的八十章都是对这四个方面的具体阐述。第二章既是对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的解读也是在表明老子写这5000 字的意图,因为他看到世人都活在虚假的名相世界里,在追逐外在的事物带来的美好和喜欢的感觉,而忘记了自己的本质具足,已离道甚远,后面一章用(有无,高下,难易,美恶,善不善,贤,难得之货,见可欲)等来告诉人们不要去追逐名相,因为他们只是评价事物的极为有限的角度而已,不是恒定不变的,进而提出无为的主张。但问题是不去追逐这些,把这些都放下了,我还怎么样去生活呢?我行为做事的依据是什么呢?接下来就引出了“道”的存在,四五六章都是对道抽象的表述,而七八九十就开始用很多的比喻来形象的描述遵道的生活是个什么样子的,以及不遵道会有什么后果,八九章讲的就是这个。 第六七章阐明天地是如何遵道而长存的,第八章就用水来阐述。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这一句关键在于对“静”和“几于道”的解读,我自己就有体会,当我做了一件好事时心里总是会友些期待,期待得到别人的回应和赞赏,而老子讲水几于道在于它不仅时刻都在成就万

物,更重要的是他在成就万物时能够保持“静”的状态,不为外在的回应所动,不因为别人否定自己而失落抱怨,也不因别人的赞赏而沾沾自喜,心不随物转,他关注的只是他要去做什么事情,怎么样可以做好些,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没有什么是一定要做的,没有谁是非需要他不可的,所以不会执着于结果也不会骄傲自满。在我们一般人看来水这样的行为已经是非常难以达到的,但水却还能够在利万物而有静的时候,处于众人之所恶的地方,这与那些一心只想着往高处爬,却从不关心他人的利益,不为别人着想,还什么功劳都想往自己身上揽真是截然相反,自然的那些行为就是完全背道而行的,他们也就会招致很多别人的流言蜚语,也得不到尊重,有的只是一些物质化的金钱和虚伪之人的趋炎附势,那么我们是不是也一定要像水一样居众人之所恶,找个穷困的不行的地方去奉献自己的人生呢?且看下面,老子并没有说水的这种上善就是道,而只是说这是接近于道或者说合乎道的行为,这对应了第一章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以及后面说的“道沖而用之又弗盈”等句,水所展现的道和天地所展现的一样都只是“道”的一个表现而已,是指向月亮的手指,并非月亮本身。既然水的行为也只是道的一种展现,道是不恒定的的,那么我们怎么确定自己所做的行为就是合乎道的呢?下面做了更加具体的阐述。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些都是些合乎道的行为的具体呈现,具体怎么解释呢?关键在于“善”字的解读。解释成擅长显然不合适,擅长的主语是人或物,政、事、动都不合理。善良也只有人可以做主语,按照前后文上善似水,而水是几于道的,那么上善即可理解为几于道,整句就都可以通了,所处的位置合乎道的表现就像大地一样,能承接万物而没有分别,合乎道的心的状态是能包容万物,承诺了就要守信,事功就要治理好一方,做事

《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精)

《老子》是战国时期成书的一本哲学著作。全书分上下两篇,81章,5000余字;上为《道篇》37章,下为《德篇》44章。因其在汉代以后被尊为道教经典,故又称《道德经》。关于《老子》的作者,学术界颇有争议,但一般认为它反映了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厉曲乡人老聃的思想。 《老子》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智慧宝典。以《老子》道家思想和孔子儒家思想为基础形成的儒道互补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老子》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的哲学、政治、军事、宗教、医学、养生、气功和武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作为文化基因渗透到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生死观等各种文化观念。因此,可以说《老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智慧之根。 《老子》思想所以能发生这样巨大的历史影响,一方面是由于老子对远古以来的思想文化传统作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其学说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是老子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开拓了文化发展的新方向,既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创立了以“道”为本体论的哲学体系,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笔者还认为,作为中国文化思想的基础并对中国文化发生了全方位影响的《老子》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整合和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首先,《老子》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及其存在根据的形上之“道”,创立了以“道”为核心,包括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人生哲学等内容的系统的哲学思想体系。《老子》的本体思考和方法思考使“道”真正成为“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金岳霖《道论》。从先秦道家、两汉黄老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对老子道论的继承和对老子所提出的诸如“道”、“德”、“有”、“无”、“动”、“静”、“无极”等范畴的援用可以看出,《老子》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由于《老子》思想是一个概念丰富的思想体系,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都有许多深入、准确的洞察,因此它获得了某种特殊的理论品质,蕴涵着许多理论生长点和不同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诸子百家中儒、墨、兵、道、法五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儒家重组织,墨家重目标,兵家重决策,道家重领导,法家重控制。 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 首先,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其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中庸之道”“修己以安人”,“仁者爱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舍生取义”,“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等方面,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董仲舒、宋明理学、新儒家等一代代儒学学派的继承、改造和发展,并通过国家强制手段宣扬传播,终于促使儒家管理思想占据了社会管理行为的主导地位,并成为千百年来流传最广泛、最深入人心的管理思想。 墨子对于管理、教育、法制、伦理等思想有丰富的阐述。他把“兼相爱”看作是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是管理者必须奉行的治国之法。他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爱与利是联系起来的,仁义与功利是统一在一起的,这不同于儒家的重义轻利,墨子把利作为仁义的内容和目的,他的管理思想对当今的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都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法家韩非子是我国先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的管理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至今仍对我们的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西汉著名思想家董仲舒完成了儒法融合,在吸取秦朝严刑峻法以致迅速灭亡的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德刑并用、注重德教的统治原则,采用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手段,塑造了后来历朝历代统治阶级的管理典范。 二、辩证的看待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明存亡之道,晓兴衰之理。中国五千年历史给予了我们不竭的管理思想宝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综观中国古代诸家的管理思想及理论不外乎是儒、法、道、墨之说的反映和体现。诸子百家中儒、墨、兵、道、法五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儒家重组织,墨家重目标,道家重领导,法家重控制。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对于如何管理和组织社会经济生活,它们相互

《解读老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解读老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发表时间:2018-09-18T10:08:47.540Z 来源:《知识-力量》2中作者:柳迪[导读] 老子是我国众所周知的一名伟大的古代思想家,《老子》作为一本哲学巨著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辩证思想,同时也凝结着中华民族智慧.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老子是我国众所周知的一名伟大的古代思想家,《老子》作为一本哲学巨著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辩证思想,同时也凝结着中华民族智慧。细细解读老子,收获颇多,在《老子》这一著作中,老子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道,治国以及修身。“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观点。在老子看来,道不仅是世界的本质也是世界运行的规律。 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一)无为内涵 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万物的本源。同时从本质而言,“道”是不可界定的,无法以任何对象来定义它,我们也很难将其表述出来。但是老子对于“道”的表达有很多,其中有“无”、“朴”、“一”等。“道”是一种无限的、无休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道”所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永不停息与变迁的过程中。“道”还可以看作是阴阳、刚柔等对峙的力量、原理之间的相互转化。在“有”和“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物的有而言的,因此“无”并不代表零或者没有的意思。“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在的形容。 (二)老子“无为”思想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七十五章)。从我国实际状况来讲,社会群众与政府机关之间的矛盾逐渐增多,这些矛盾,多数是因为行政机关过多的去干预群众的经济生活,与居民有利益上的冲突。比如说是征地拆迁之类的问题。通过老子这一思想的认知而言,在行政机关中可以倡导“无为”观念,行政机关的一切工作出发点是维护社会群众的利益,这样可以避免行政机关与社会群众有利益相争,因此会减少同群众的矛盾,这样将减轻百姓的负担。 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一)自知的内涵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去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句则讲的是:能够熟知、洞悉他人的叫做智慧,能熟知、洞悉自己的才算聪明。能够战胜别人是有力量的,而战胜自己才叫强大。能够懂得满足这就是富有,懂得身体力行、坚持不懈,这就是有志气。不失本分的人才能够经久不衰。只是肉体上的死亡,但是精神还在的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寿。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主张人们要懂得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对于老子的观点来讲,“知人”与“胜人”固然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尤为重要,这让我对“人贵有自知之明“有更深一层的认知。 (二)现实分析 “人贵有自知之明”,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能够在自知的基础上,才知道要不断的战胜自己,在坚持不懈的追梦道路上,坚守自己的本分和原则,方可表现出自己人生价值。因此谨记老子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观点。 三、“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一)方圆处世的内涵老子在这一章中说到,“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意思是说,固执强硬处于劣势,灵活圆滑则处于优势。这句话让我深知了——我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要懂得方圆处世的原则。方圆处世中的“圆”则是对自己的最好保护。假如能够把自己置于“圆”中,就能够让对方寻找不到攻击的要点,而是只能够望“圆”兴叹了;同样,在“圆”的处世方式中,又不可以全部的收起自己锋芒,而是在圆中措不及防的出现“方”,这样就会使得对方立刻败下阵来。天圆地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由此可见,“方圆”是一种非常聪慧的处世原则,也是一种层次更高的哲学处世方式,更是衡量天地万物的大尺度。 (二)方圆处世的重要性中国有句俗语说:“三分知识,七分人情”。通俗理解就是一个人要想获取成功,三分靠的是知识,七分则靠这个人的处世方式与能力。因此“方圆”处世的能力,对于一个人取得成功是极为的重要。正如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专业技术,而85%却要依靠人际交往、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与人交往中,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那就要努力成为一个受众人欢迎的人。而要成为一个受众人欢迎的人,那就必须的正确地认识到“方圆”处事的重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通常是我们前往成功之路的基础,这就要我们学会从生活日积月累。 (三)方圆处世的关键点首先,这让我们懂得要时刻尊重别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在这个社会上你尊重别人,同样别人也会尊敬你。假如你轻视他人,那别人同样也对你也没有敬意。获得友情、广泛建立人际关系也是在人与人之间尊重的基础上。因此要求我们同别人相处的过程中,要懂得夸赞他人的优点,包容他人的缺点,不要故意的暴露他人的弱点,因为每个人都有受尊重的权利,每个人都是在乎自己自尊的。除此之外,老子的思想还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尊重客观自然规律,由此引发人们去努力探索自然与生命的奥秘。用心去解读与思考老子的核心思想,由此得到耐人寻味的启发,从而指导我们的思想与人生,终生将会受益无穷。 四、《老子》思想对于当今艺术设计的启示 在当今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对于作品的创作就是让作品从无到有的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的初始阶段,设计师在脑海中构思出作品,这就是作品创作的酝酿阶段,在这一阶段要求的是设计师对于日常生活的用心洞悉与体会,同时需要对于素材的积累与提炼以及对设计师自身审美的开拓与内涵。这些都与艺术设计作品的创造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是设计师综合修养的表现。艺术作品是否可以有效使用,在于艺术创作者对于“无”与“有”辩证统一关系的恰当把握。在艺术产品的使用功能方面,着重突出造型中的“无”就是重视“有”,人们通过“有”来用这个“无”。

道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7公管1班崔惜舜 20173216 道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自于《老子》,应在中国或是华夏子孙,炎黄后代口口中流传。作为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曾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人们常说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之一,更有人以为:中国根蒂全在道教。 在诸多影视作品、志怪小说、远古传奇中都有着关于道家的各种描述,如“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封神榜》、黄巾军张角的传于于吉等人所传《太平清领书》。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道家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蓬勃发展,潜移默化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改变着我们,滋润着我们。 要说道,又不得不说老庄。老子被誉为道家祖师,写出《道德经》的皇皇巨著,其思想主要存于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叫道生万物。这个思想,是为我们中国人,当然也是为世界人,提供了一个解释宇宙的框架。这是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也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顺服自然。这个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为人处世,治理国家,各个方面提供了一个根本的准则,根本的原则。第三,就是相反相成。我们也用四个字来总结,相反相成。这个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事物的基本法则。第四个方面,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总结,持盈,盈是盈满,把这杯慢慢的水端在手上这

个叫持盈,持就是把持,持盈守缺以柔克刚。第四个方面可以用这八个字来总结,后面四个字也行,就是以柔克刚。而庄子则是继老子后道家中集大成者“而且是使道家真正成为了一个家派与儒墨鼎足而三的一个人。”《庄子》其书,以落天外的构思,意深旨远的寓言,曼妙朦胧的情致,与天地万物共舞的神采,渊深海涵的襟抱,使其受到了后世文人毫不吝啬的称誉:“其言汪洋自恣”, “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在我的体会中他的文章主要体现了他的生死观,名利观和道德观。 对于我而言,听了关于于丹对庄子的解读,了解了庄子的世界观和生死观,发现他的思想,是我们这些羡慕田园生活、渴望内心宁静的现代人无比向往的。 庄子在逍遥游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尧要将天下让给许由,他对许由说:“日月都出来了,可火炬没有熄灭,对于光亮而言,不是太难堪了吗?应时的雨已经降临,可浇灌还在进行,对于润泽而言,浇水不是多余的吗?如果立先生为天下之主,那么天下定然太平;而今我还身居其位,这不是多余的吗?请让我将天下交给你。”肯将天子之位出让,尧乃是一片公心;也是以天下苍生为念,日月可鉴。但许由不这么认为,他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太平了,还要叫我来接替你,难道我是为了虚名吗?回去吧,君王,天下对我来说没有好处。”

文化传统与现代企业管理答案

文化传统与现代企业管理答案 传统文化概述(一) 1【单选题】古代所说的“扬一益二”中的“益”指的是现在以下哪个地区?()A、成都B、西安C、洛阳D、开封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2【单选题】以下哪种文字不是夏商周及秦朝时期所使用的文字?() A、甲骨文 B、草书 C、篆书 D、金石文字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判断题】两汉时期,我国南方农业生产力就超越了北方的农业生产力。()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判断题】企业的软实力往往决定着企业的未来。()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儒家学派(一) 1【单选题】以下不属于“五经”的是()。 A、《尚书》 B、《周易》 C、《礼经》 D、《论语》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单选题】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 A、义 B、忠 C、仁 D、礼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3【判断题】《天人三策》是孟子的儒学著作。()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判断题】《周易》被认为是“五经”之首。()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儒家学派(二) 1【单选题】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 A、国试 B、省试 C、文试 D、殿试 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 2【单选题】我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A、张道陵 B、庄子 C、老子 D、荀子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3【单选题】科举制最早从()开始实行。 A、汉朝 B、南北朝 C、隋朝 D、唐朝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4【判断题】老子是历史上第一个把“道”划入哲学范畴的人。()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判断题】孔子的天命观是对鬼神的迷信。()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道家学派(一) 1【单选题】关于老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 B、老子生于公元前551年

现代管理理论与实务1.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号 姓名 课程代码110060 课程名称现代管理理论与实务评阅教师 第四次任务 共五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任务内容: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职位权力 2、非职位权力 3、领导特质理论 二、单选题(每题1分,共25分) 1、以下是实际所观察到的某些领导的行为表现:①自行做出并宣布决策;②强行推销自己所做的决策;③做出决定并允许提出问题;④提出可修改的讨论计划;⑤提出问题、征求意见并作出决策;⑥规定界限但由集体作出决策;⑦允许下属在上级规定的界限内行使决策权。对这7种领导行为的最适当分类是() A.①②属于专制式,③④⑤属于参与式,⑥⑦属于民主式。 B.①属于专制式,②③④⑤属于民主式,⑥⑦属于放任式。 C.①②属于专制式,③④⑤属于民主式,⑥⑦属于放任式。 D.①②属于专制式,③⑤属于民主式,④⑥⑦属于放任式。 2、对于一个以自我实现需要占据主导地位的员工来说,最有效的激励措施是( ) A.提高工资 B.改善工作环境 C.颁发奖状 D.委以重任 3、在组织的纵向沟通网络中,居于两端的人只能与内侧的一个成员联系,居中的人则可分别与两人传递信息,进行组织系统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沟通。这种沟通形态属于() A.链式沟通 B.轮式沟通 C.环式沟通 D.全通道式沟通 4、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A.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 B.工作上的成就感 C.改善员工的生活条件 D.严格的劳动纪律 5、在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中,提到了保健因素的概念,关于保健因素,可以有如下解释,哪种提法是正确的?( ) A.保健因素能预防和减少职工的不满,但不能使其对工作非常满意 B.保健因素最大的作用是确保人的生理与心理健康 C.保健因素的满足,能使职工对工作非常满意 D.保健因素的满足,有助于职工潜力的发挥 6、张莉今年26岁,是某电脑公司市场开发部经理,其思路敏锐,干劲十足,不久前刚获得某名牌大学硕士学位,目前工资待遇相当高。假如你是张莉的主管,你认为以下哪一种激励方式最能增进她的工作绩效?( ) A.采取以个人工作绩效为考核依据的奖励制度 B.减少对她的监督,使她有更多的决策和行动自由 C.对她的成绩给予公开表扬 D.提高她地位的象征(例如,更豪华的办公室,新的头衔,专用秘书等)

老子哲学中的管理思想

老子哲学中的管理思想 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班级:2009级电子商务01班 姓名:辛东文 学号:20090511 指导老师:周开明

老子作为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道德经》中朴素的辩证法,以及无为而治的思想,对我的思想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认为,老子的无为而治,对管理有重要帮助。 老子言:“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其意为:明古之理,可治今之事。 我们当代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既可参透老子学说,以其察明当代中国人思想深处许多固有观念,明确管理思想轨迹;又可从老子智慧的言论中,觉悟出许多具体的管理技巧和手法。《道德经》管理思想对企业领导者正确认识经营管理之道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而这正是我喜欢《道德经》、尊崇《道德经》的最主要原因。 根据我对《道德经》和对老子思想的理解,我对管理有如下思考。 一、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的基本含义: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

的自然进程。 老子哲学的根基是“道”,从道出发老子认为道的自然本性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里所说的“自然”,是道的存在状态,这种存在状态是毫无勉强、不受外在约束的自由自在状态,即自己如此的状态。这里所说的“无为”是道的主体态度,这种主体态度是不强作妄为,顺其自然的态度。这就是说,道是自然的,所以常无为,然而正是这种无为的道生成万物,所以又无不为。就道生成万物的无执无施、无意无为而言,“道”是“无为”的。就天地万物无不是由“道”生成来看,“道”又是“无不为的”。“道”是无为与无不为的统一,应以“无为”达到“无不为”的目的。无执无为,则万物各任其能,各适其性,同归于化。“无为”是道家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少数地方,又被说成无事。无为是相对于“有为”而言。老子所谓“有为”指违背人的自然本性的“妄为”、“强为”而言。老子认为,如果人不依自然本性行事,完全按照人的功利原则去设置行动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盲目行为,那就必然导致人性的异化,产生大量的虚伪、丑恶和荒诞现象。老子所说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干,而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的顺其自然的行为。要体验老子所说的道,就必须无欲、无为,无为即可以见道,道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自然规律的理解。既然宇宙的本原是道,而道是自然无为的,那么人也应该遵循道,所以人也应自然无为,以无为的态度和方式处事。可以看出,道家的无为首先是指人自身没有私求,对外界不妄加干预的处世态度;其次是指顺应自然,不加强制的存在状态;再

浅析老子的政治和谐思想及当代价值

浅析老子的政治和谐思想及当代价值

浅析老子的政治和谐思想及当代价值 闫祯 (山东中华文化学院济南250002) 内容摘要:和谐社会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多重关系,政治的和谐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老子在我国古代文化典籍《道德经》中论述的关于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执政为民的民本思想、天道公平的社会平等观念、轻令简约的为政观念、弥兵反战的和平思想,是老子的社会和谐思想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虽然这些思想还不系统, 也不能完全等同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和谐社会, 但《道德经》中的关于政治和谐的思想,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借鉴。 关键词:老子、政治和谐、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之一,也是扎根于当代中国实际,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中国是最早提倡“和谐”的国家,有着注重建设和谐社会的悠久历史。老子在我国古代文化典籍《道德经》中, 就有着丰富的有关和谐社会的理念, 虽然这些理念还不系统, 也不能完全等同于我们现在所

倡导的和谐社会, 但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是现代与传统的互补,《道德经》中的关于政治和谐的思想,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借鉴。本文试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其中所包含的政治和谐思想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无为”思想是由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诸侯混乱,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提出了无为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而治”。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对无为而治有一个精妙的比喻:“治大国,若烹小鲜”。统治者只有小心谨慎,严肃认真,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左右国家,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统治者即圣人,百姓并不知道有他的存在,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教之言”,以无为而治的思想统治百姓,顺应百姓生产生活的自然规律。若朝令夕改,朝三暮四,百姓便无所适从,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也就违背了无为而治的总体思想,那么国家离灾祸也就不远了。这告诫了日后的执政者,治理国家就像烹鱼一样,要协调好各方面的矛盾关系,使之共存共荣,相互促进。掌握好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度”,做到使统治不扰民,又能使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后世的执政者以无为之心处以无为之道。 老子以为,过分看重自己,过多考虑自己的利益,是一切祸

浅谈道家的管理思想

第四章: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聃、老莱子、关尹、环渊。 时代及其代表社会基础。道家的大本营——楚国 第一节:〈老子〉的管理哲学 〈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道”是宇宙的本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由以形成的最终根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无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无为”是在遵循自然的前提下,有所作为和无所作为的总和。 按照自然的规律行事,一切工作就能够通过道的运行自然而然地“功成事遂”,这就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反之,如果人们行事不顺应自然而是凭自已的主观意愿违背自然而强为那就只会干扰、妨碍道的自然运行而招致失败。 “无为”是老派道家管理哲学的最高原则,它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无为’是一个普遍适用于任何管理过程的原则,不论是政治管理、经济管理、军事管理或社会文化管理,都概莫能外。 〈老子〉反对法令滋彰。认为国家政权为管理人民而制颁的法令规章越多,人们为现避、利用这些法令、规章而采取的手段越多,国家为禁制人民 而使用的刑罚越繁苛,人们的反抗越强烈,社会也就越乱,越不安宁。“其 政察察,其民缺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民不畏威”,“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也反对以礼教作为治国手段。他们认为,以德、礼治国,和以政、刑治国,同样是有为。他们激烈地攻击‘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大道废,有仁义”。他们认为要想使国家安定,民风淳厚,最好是‘绝圣弃知”,“绝仁弃义”。 第二“无为”的原则是适用于一切人的,但首先却是对上层统治者尤其是对君主的要求。 〈老子〉非常强调统治者、领导者自身的倡率作用,这和儒家的风行草偃论是一致的,很可能是受儒家这种观点影响的结果。但是,儒家所讲的倡率作用,是以德率民,即以领导者自身的良好道德修养影响被领导者以化民从善。这在〈老子〉看来,是导民有为、〈老子〉也同样重视领导者的倡率作用、但却是要导民无为。 第三,‘无为”作为一个宏观的管理原则,意味着国家对私人的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采取不干预、少干预的态度,也即是采取放任的态度。但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