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佛教艺术与中世纪基督教艺术比较
唐朝的宗教文化与佛教艺术

唐朝的宗教文化与佛教艺术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之一,它的宗教文化和佛教艺术在当时就已经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并影响了以后的历史。
今天,我们来谈谈唐朝的宗教文化和佛教艺术。
一、唐朝的宗教文化唐朝是中华文明的一段非常璀璨的时期,它在文化方面有着非常深厚的积淀,强大的文化底蕴是唐朝人民宗教文化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唐代,佛教和道教是中国境内最为盛行的宗教信仰,其中以佛教为主。
尤其在唐代的初期,佛教在唐朝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均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随着时代的不断演进,佛教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化的独特形式,这也为唐朝的宗教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土壤。
在唐代,寺庙的规模不断扩大,僧侣的数量不断增加,佛教文化和信仰在社会上蔓延开来。
同时,佛教的宗教教义也不断深化,几乎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这使得佛教在唐朝社会中具有强大的社会、文化、思想等多重影响力。
唐朝的宗教文化得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快速发展,同时佛教艺术的繁荣也得到了极大的促进。
二、唐朝的佛教艺术唐朝的佛教艺术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唐朝,佛教艺术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和发展,它的独特魅力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在唐代,佛教艺术的风格多样,形式丰富,各种佛像、佛塔、佛教经典等均有所涉及。
尤其是唐代大士像充分体现了唐朝佛教艺术的特殊性。
这些作品充满神秘感和仪式感,无论是创作工艺还是艺术手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佛教对于唐代社会的影响力。
唐代还出现了一种特别的佛教艺术形式,就是佛教音乐和歌舞。
在佛教音乐和歌舞当中,佛教的精神和艺术特色被完美地表现出来。
佛教音乐和歌舞通过宗教仪式、善无畏、业无罪、证无生等四种佛教思想艺术手段,达到了宣扬佛教思想的目的,并在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当时佛教的发展。
三、唐朝宗教文化与佛教艺术对当今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唐朝的宗教文化和佛教艺术对我们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随处可见。
首先,唐朝的佛教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线的传承和弘扬。
佛教与基督教艺术比较

佛教的雕塑
• 高大、宁静。 • 从威严庄重到秀骨清相、神情奕奕,去尽人间烟 火气,是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 • 是当时人间的形体、神情、面相和风度的理想凝 聚。 • 《魏书· 释老志》:是年诏有司为石像,令如帝身。 既成,颜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体上下黑子。 • 某种病态的瘦削身躯,不可言说的深意微笑,洞 悉哲理的智慧神情,摆脱世俗的潇洒风度。 • 佛教的中国化与佛教雕塑的中国化。
圣彼得大教堂
• 十七世纪早期巴洛克 建筑代表是马德诺(C. Maderno,1556~ 1629),在1607~15 年完成米开朗基罗未 完成的《圣彼得教堂》 (1607-15,罗马梵蒂 冈),他用戏剧性的 方式强调正门,例如 由扁平的方柱变为半 圆柱,再变为四分之 三圆柱,使建筑的立 体塑形复杂多变,动 态强烈。他所设计凸 出的门面或深凹的门 面,都使得教堂和前 面广场上的空间能更 进一步的连接起来。
• 在理论上要求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起 来。 • 佛教的完全中国化。 • 宋代石窟大但无精神,壁画上的菩萨 多而且大,但无生气,图式化与概念 化极为明显。 • 壁画与佛像成为世俗的神——即人的 形象。
普 贤 菩 萨 像 石 雕 ( 宋 代
雕 塑 ( 宋 代 )
回顾
• • • • • 佛教艺术发展的三个时期: 魏:以理想胜 唐:以理想与现实的结合胜 宋:以现实胜 在美学上,第一时期的雕塑较为充分地运 用了种类特性。
• 唐代佛教雕塑不离人间又高出人间,高出 人间又不离人间。
大卢舍那佛龛(唐代)
• 人物形象 有所变化: 清瘦变而 为健康壮 实。 • 题材与主 题:由悲 惨世界到 “净土变” 即“极乐 世界”。 • 唐代佛教 壁画艺术
唐代佛教壁画艺术
• 人物形象有所变 化:清瘦变而为 健康壮实。 • 题材与主题:由 悲惨世界到“净 土变”即“极乐 世界”。
唐朝的佛教艺术与中外交流

唐朝的佛教艺术与中外交流唐朝是一个历史上非常辉煌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也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
唐朝的佛教艺术卓然独立,它汇聚了中外之大成,融汇了多元文化的精华,贡献了许多被世人称赞的名作,对于中国的佛教和艺术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探究唐朝佛教艺术的魅力。
一、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唐朝是佛教文化的黄金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对于佛教的宽容态度,是唐朝佛教艺术繁荣的先决条件之一。
佛教在唐朝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流传,它的教义和理念被深入人心,酝酿了独特的唐朝佛教文化。
唐代的佛教艺术因此也呈现出了很多不同于以前的特点。
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唐朝佛教艺术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它的多样性。
唐代的佛教艺术表现手法非常丰富,其中以石窟壁画、佛像造像和佛经装帧三种形式最为著名。
首先是石窟壁画,这是唐朝佛教艺术的一个代表性特点。
石窟壁画是用刀凿、刻画技法在石窟内部的石壁上绘制的壁画,它已成为唐代佛教艺术的一个独特的表现形式。
唐代石窟壁画的造型和色彩表现都变得非常自然和真实,尤其是在绘制佛像方面更是达到了巅峰。
其次是佛像造像,唐代佛像在技法和造型上的精微和高超也是非常值得称赞的。
这些佛像的造型逼真,表情丰富,尤其是在佛像的细节和服饰上更是在当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往往可以轻易地感受到唐代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气息。
最后是佛经装帧,佛教文献装帧是唐代佛教艺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唐代的佛经装帧非常精美,装饰华丽,程序繁复,常常以佛典故事和佛陀传记作为装帧图案,装点的风格独具匠心和艺术价值。
三、树立唐代佛教艺术的标志性形象唐代佛教艺术的标志性形象之一就是千手观音和大佛,唐代佛教艺术对这些形象进行了深入和精微地表现,使它们成为了佛教艺术的经典形象。
其中;千手观音由三位佛教学者所创造,部分形象借鉴了印度、波斯、中亚、中国和朝鲜半岛等多种文化元素,使其成为唐代佛教艺术的集大成者。
唐代的佛教艺术与宗教信仰

唐代的佛教艺术与宗教信仰佛教在唐代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宗教之一,也对当时的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唐代,佛教艺术成为了一种宗教信仰和文化表达的重要手段,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虔诚的宗教体验,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本文将从唐代佛教艺术的特点、传播途径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唐代佛教艺术的特点1. 融合中外艺术元素唐代佛教艺术在传入中国后与本土传统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佛教寺庙建筑融合了印度和中国古代建筑特色,形成了寺庙塔刹、方丈院落等独特景观。
壁画和雕塑作品则融合了印度佛教壁画和中国绘画雕塑的技法,呈现出富有韵律感和艺术形象感的特点。
2. 精湛的工艺技艺唐代佛教艺术作品注重细节表现和工艺技艺,壁画和雕塑作品的制作都十分讲究。
壁画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和线条表现技法,通过光影的运用,刻画出人物形象的肌理和表情。
雕塑作品则注重形象的栩栩如生,精雕细刻,体现出匠人的精湛技艺。
3. 弘扬佛教思想唐代佛教艺术的核心目标是弘扬佛法教义和普及佛教思想。
壁画和雕塑作品中经常描绘佛陀的生平事迹、佛经故事以及修行者的境界等,旨在通过艺术作品传达佛教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向善向道。
二、唐代佛教艺术的传播途径1. 文化交流与传统转化唐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与西域地区和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使佛教艺术传入中国。
同时,佛教艺术也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地区。
在传播过程中,佛教艺术与中原传统艺术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唐代佛教艺术风格。
2. 寺庙的建设与宗教仪式唐代的皇帝和贵族对佛教非常重视,频繁地修建佛寺。
佛寺的建设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也是佛教艺术的展示平台。
寺庙中的佛教仪式、修行活动等都需要佛教艺术的配合,进一步推动了佛教艺术的发展与传播。
三、唐代佛教艺术对社会的影响1. 彰显皇权与贵族的崇佛在唐代,佛教艺术与宗教信仰成为了皇室和贵族阶层一种炫耀权势和追求精神追求的象征。
很多佛寺的建造和佛教艺术的赞助都来自皇帝和贵族的慷慨捐赠,佛教艺术成为了他们展示威望和崇高地位的工具。
古代中西美术题材比较

古代中西美术题材比较中西方艺术在题材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古代中西美术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题材在两个文化中的表达方式和艺术观念的差异。
一、宗教题材宗教题材是中西方古代美术中常见的一个题材。
在中西方的宗教艺术中,人们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对宗教信仰的敬仰和崇拜。
在基督教艺术中,对耶稣、圣母玛利亚和圣徒的描绘是最常见的。
这些作品通常运用明亮的色彩和细腻的线条表现神圣的形象。
而在中国古代的佛教艺术中,佛陀、菩萨和罗汉等形象被描绘成庄严肃穆的样子,通常用金色来装饰。
中西方艺术在宗教题材上的表现方式存在很大差异,这反映了两个文化对于宗教的不同理解和美学观念的差异。
二、历史题材历史题材是中西方古代美术中也经常出现的一个题材。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题材作品中,经常描绘了战争、政治事件和历史人物等。
这些作品通常注重表达对历史事件的颂扬和对历史人物的崇敬。
艺术家们运用绘画技巧和艺术手法来展示历史的辉煌和英雄的形象。
而在西方古代的历史题材作品中,常常描绘了圣经故事、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历史事件等。
这些作品运用绘画技巧和立体雕塑来讲述历史故事和传达历史的意义。
无论是中式的历史题材作品还是西式的历史题材作品,都呈现了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重视和热爱。
三、风景题材风景题材是中西方古代美术中都存在的一个题材。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以描绘自然景观为主,强调中庸之道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中,山水构图和墨色的运用是重要的技巧。
西方古代的风景画,更注重对具体场景的描绘和细节的呈现。
西方古代的风景画通常用色彩鲜艳的油画来表达,细腻的色彩和精细的画笔技巧使画作看起来栩栩如生。
四、人物题材人物题材是中西方古代美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题材。
中国古代的人物画通常描绘宫廷美女、文人雅士和历史人物等。
在人物画中,中国古代的画家注重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通过简练的线条和空间的掌控来表达人物的特质。
而西方古代的人物画则更注重对人物形象的细腻描绘和精确表达。
唐代敦煌莫高窟壁画与中世纪西方教堂壁画之比较

唐代敦煌莫高窟壁画与中世纪西方教堂壁画之比较作者:胡榕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2年第11期摘要:敦煌莫高窟是我国美术史上的珍贵艺术遗存,而敦煌壁画更是精美绝伦,艺术价值不言而喻。
其历经十六国和北魏时期、西魏时期、北周时期、唐代、五代及北宋初期,一直不断变化、发展。
而唐代更是莫高窟壁画发展的全盛时期,其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
然而世界本是一个整体,在唐代我们莫高窟壁画流光溢彩的同时,西方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本文就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唐代敦煌莫高窟壁画和中世纪西方教堂壁画的异同,对两者在艺术语言上进行了初步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莫高窟壁画;教堂镶嵌壁画;比较一、题材与内容石窟寺是佛教东传中国后的产物,莫高窟也不例外。
因此,其壁画描绘的都是与佛教相关的事物。
到了唐代,以故事画和经变画为主要题材内容。
将佛经内容变为艺术形象,让人们从可感知的艺术形象中了解佛教教义,从而使人们对其产生信仰。
唐代经变画规模宏伟,几乎一进洞窟,除一面是塑像外其余三壁都是巨幅绘画,画中人物众多,场景华丽辉煌,色彩绚丽。
这种通壁大画的出现是唐代敦煌壁画的重要特色。
另一方面,唐代绘画全面发展,给壁画的绘制提出了最广泛的题材要求与功能要求。
随着山水画、花鸟画的发展,几乎一切题材都成为壁画要描绘的对象。
在唐代莫高窟壁画中,常穿插许多现实社会生活场景,如一些日常劳作场面,都很具有现实的生活气息。
而与此同时的西方,正兴起的是基督教浪潮。
在这样的氛围下,很多教堂拔地而起,教堂壁画于是也应运而生。
绘画在内容和形式上受到宗教思想的束缚,发展也较为缓慢。
绘画作品多取材于《圣经》,以圣经教义、历史和传说中的人物、事迹为题材。
画面色彩鲜艳,赋予装饰性特征,人物形象具有观念化倾向,造型艺术的目的于在图解《圣经》的教义,强调耶稣的神性。
耶稣、圣母在这个时期的教堂壁画中最为常见,或是把带有圣光环的皇帝和皇后被表现为基督和圣母的尘世代理人。
这与莫高窟唐代壁画是相似的,都是图解其宗教教义。
古代中西美术题材比较

古代中西美术题材比较中西方美术在古代历史上都有着丰富的题材,虽然有很多的相似点,但也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宗教、历史、神话、人物等方面比较中西方美术的题材。
一、宗教题材中西方美术的宗教题材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在中国古代美术中,佛教题材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佛教艺术以造像为主,主要表现佛陀及其弟子的形象,以及佛法的故事和佛教的信仰。
佛教造像形态虽是千姿百态,但主要以菩萨、观音、罗汉等形象为主,以及四天王、持世仙人、魔王等形象。
佛教绘画则主要以宗教故事和经典为背景,表现人物形象的唯美和超凡的精神境界。
而在西方美术中,基督教题材占据了主导地位。
西方基督教艺术的核心是对耶稣基督的崇拜和信仰。
基督教绘画主要表现耶稣基督的生平故事,特别是关于他的受难和复活的主题,如《最后的晚餐》、《圣母子》等。
基督教绘画还呈现了一系列圣徒的形象,如圣彼得、圣保罗等,以及一些基督教的象征和场景,如十字架等。
二、历史题材历史题材是中西方美术中共同的题材之一,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事件。
中国古代历史题材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壁画、绘画和装饰品等。
历史题材主要表现了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如《九韶图》、《清明上河图》等。
这些作品往往具有浓厚的历史氛围和真实感,使人感受到古代风俗和社会风貌。
三、神话题材神话题材是中西方美术中的重要题材,在古代美术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中国神话题材的表现形式主要为绘画和雕塑,以及丝绸、玉器等艺术品。
中国神话题材主要表现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和神仙的形象,如《女娲补天》、《白蛇传》等。
这些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神秘感,使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神奇和神秘。
而西方人物题材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绘画、雕塑和摄影等。
人物题材主要表现了西方社会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如贵族、平民、农民等。
这些作品往往具有精湛的技巧和细腻的情感,使人感受到西方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古代中西方美术的题材比较上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
中国的佛教与西方基督教装饰工艺手法有哪些不同

(1)中国的佛教与西方基督教装饰工艺手法有哪些不同,各自装饰图案的风格又有怎样的特征?手法差异:中国手法中重复,延伸,分割解构的构成手法不断在这些器物的纹饰上可以体现出来。
莲纹装饰手法也更为拓展,表现形式也更为丰富,除了继续延用重线刻划外,还采用浅浮雕、堆塑、模印、贴花等多种技术。
基督教:采用变形,手大头小,似凸透镜效果,专注远处,描写心理,也有很多采用雕刻与绘画的手法。
画珐琅莲花形盘圣彼得大教堂装饰风格特征:佛教主要有莲花纹,花瓶,法论等为主要装饰,接下来以莲花为列,他有独立纹样,也有四方连续。
南北朝至唐代,莲花纹常作为瓷器的主题纹饰,碗、盏、钵、盘的外壁或内划复线仰莲,有的盘心还饰蓬莱纹,酷似盛开的莲花。
佛教宣扬忍受痛苦、自我牺牲,拒绝反抗。
是一种反理性的宗教迷狂。
艺术上热烈迷狂的气氛与情调基督教:主要表现在柱式与雕刻上基督教最醒目的建筑物是教堂与宫殿。
建筑师认为建筑物是根据许多要求塑造成形的一个独立的总体,所以巴洛克建筑通常看来就像一尊大型雕塑。
为国王和贵族服务的艺术把古代和现代思想、天主教和世俗思想兼容并蓄,并让现实描写披上神话的外衣,它崇尚古典精神,表现出严正、高贵、酷爱秩序的特点。
(2)中国唐代由西方忍冬纹发张演化出来的“唐草”约蕴含着中国人怎样一种审美意象?唐草纹采用曲卷多变的线条,花朵繁复华丽,层次丰富;叶片曲卷,富有弹性;叶脉旋转翻滚,富有动感。
总体结构舒展而流畅,饱满而华丽,生机勃勃,反映了唐代工艺美术富丽华美的风格,并成为后世卷草纹的范模 审美意象:摆脱了严肃、神秘的风格,更加向自由、浪漫、活泼。
在这些典型的植物花卉纹样当中最有突出特色的当属卷草纹。
S 型的曲线构图同时给人柔韧的感受。
曲线的造型使花卉具有了类似于女性的阴柔品格,特别是自由曲线的运用使花卉图案既有弹性和富于变化。
在画面构成中有规律的分割空间,并与基本型共同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视觉上呈现出回旋婉转、连绵不息的趋势,给人永不止息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佛教艺术与中世纪基督教艺术比较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
它一方面蒙蔽麻痹人们于虚幻幸福之中;另方面广大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如痴如醉的吸食它,又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或逃避。
宗教艺术也是这样。
一般说来,宗教艺术首先是特定时代阶级的宗教宣传品,它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
它们的美的理想和审美形式是为其宗教内容服务的。
唐代佛教艺术与中世纪基督教艺术对比
中国佛教在唐代达到鼎盛,而基督教在中世纪达到顶峰。
但它们在艺术表现上显示出截然迥异的风格。
唐代佛教艺术显示出的丰满华丽之美,而中世纪基督教表达的是一种肃穆崇高的美。
“圆”与“尖”
中国佛教艺术的“圆”可以分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体现佛教思想的“圆融”精神;二是在不同艺术类型,如雕塑石窟等艺术表现上显示出的圆润和谐的美感。
“圆融,佛教语。
破除偏执,圆满融通。
”圆融就是万物在交互融摄,毫无矛盾冲突,圆满和谐统一的思想,这一思想也契合了中国人的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思想。
同时“圆融”还带有圆满,包容的含义。
唐朝时期不仅自身经济文化发展,而且它还很大程度上也吸收外来的思想文化,这些包容来朝的元素也都运用到艺术之上。
并且当时的技术也高度的发展使各类艺术表现更加完美。
另一方面“圆”表现于具体的艺术之中。
在唐代,各种佛教造像
面部丰润饱满,形态健康丰满,这与当时唐代以丰腴为美的审美习惯是分不开的并且一个整体的佛教造像头顶,衣褶,装饰到底座都是圆顺无棱的。
与唐代佛教艺术相比,中世纪基督教艺术更加突出“尖”的审美理想。
中世纪基督教艺术的“尖”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以尖锐的矛盾构成的悲剧性的故事情节反映着基督教的理想;另一个是中世纪艺术作品中表现出的“尖”的审美倾向。
《圣经》和基督教中的一些教义故事等都带有深刻的矛盾、冲突,从而在斗争中实现一种悲壮的美,一种崇高的美。
这与西方思想传统是分不开的,从古希腊的悲剧开始这种崇高的风格就确定下来,它表现了人类反抗命运的必然要求。
另一方面“尖”表现于基督教的艺术作品之中。
基督教建筑通常运用一些几何形为外轮廓。
哥特式教堂尖耸入云的尖塔,尖形的拱门,显示出一种凌厉的美感,并且哥特式风格的拱?槐硐殖鲆恢窒蛏仙?腾和向周围扩张的性格,从而引导人们通往天国的道路。
华丽和朴素之美
在唐朝时期人们的自信和强大的文化背景之下,佛教受到统治者重视,加之当时普通百姓参与是佛教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佛教的很大的发展,并且使佛教的观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唐朝佛教艺术不再有魏晋南北朝时期带有的异域风格,多见体态丰腴,身姿妙曼的女性形象。
唐代重视装饰,尤其女性的装饰达到了光彩夺目的成都,这也深
深的影响到佛教艺术。
当时最流行的装束斜披罗衣、青发高鲁,余发垂肩,戴宝冠,两耳饰项饰金环,锦巾斜披,臂有圳,腕有环,穿红罗裙,腰裹绿巾,缨烙绕身,大带双垂,肩上披着透明的青纱,面作粉状,朱唇翠眉,这些都影响到佛教艺术形象之中。
唐代佛教壁画也显示出一种华丽热烈的景象。
在壁画中众多描写“净土变”即幻想中的“极乐世界“的景象,都是热闹非凡,金碧辉煌的。
与东方的盛世唐朝不同,中世纪是西方封建社会最黑暗的时代。
下层人民处于痛苦压迫的境地,整个社会是灰暗的,他们仰望上帝,把希望寄托在上帝身上,现世积善求得死后可以升到天堂。
基督教重视精神而轻视肉体,斋戒禁欲,忍受身体之苦,使“肉体跟随灵魂,走上升天国之路”。
因此中世纪基督教也体现出一种朴素节制的美感。
中世纪基督教艺术从建筑到教会服饰都是以单色为主,以摒弃人的欲望。
特别是基督艺术形象一般也没有华丽的装饰,最多也只是头上戴一顶草编花环,衣着大多以僧拍为主。
甚至门徒们大多都是衣衫褴褛,瘦骨嶙峋。
然而正是这种较少的感官享受的艺术,透过一丝丝肃穆和理性的光芒使人感到庄严和朴素,而使人们的心灵处于一种近于超凡的纯净与自持的状态中。
多样化与单一化
佛教从来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变化莫测的。
在异彩斑斓的唐代文化中,佛教艺术更显示出其丰富多样的形式内容。
佛教形象多种多样,在佛祖下有性格各异的菩萨、罗汉、力士、天王等形象,并且,佛教造像就有“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直说。
“三十二相”即佛之应化身所具有的三十二种的特殊性容貌与微妙的变化。
“八十种好”又称“八十种随形好”。
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合称为佛身“相好”,这是佛像特有的标志,总之应具足一切贵美之相,大人之相,绝不可现一切贱丑、贫薄之相,应集真、善、福、神、妙、常、乐、静、定、慧、明诸种妙好于一身。
唐代佛教艺术不仅在装饰,形态、面容等造像方面十分多样,而且在题材内容方面也随着世俗化的加深,变得多样化了。
世俗场景大规模进入了佛教壁画艺术之中,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行为加浓,这些现实小景配合佛教经文教义,拉近了佛教与世俗距离,并且使佛教艺术更加丰富多样。
基督教中上帝是最高的神,上帝创造了世界。
耶稣是上帝之子,基督所要做的一切,就是要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劝导世人接受真理,认识那通往天国的唯一坦途。
因此,中世纪的基督教艺术基本上是可以说全部是围绕着《圣经》,用《圣经》的故事来作为表现题材和内容的。
耶稣、圣母、天使,或其他所有基督教“圣家族”成员,都是主要表现对象,并且都有固定的画法,甚至每一种圣像的姿态表情,都有固定的模式,不能随意改变,这种画法,叫做“圣像模式”(ICON)。
小结
宗教艺术的繁荣是中西历史上共有的现象,这一独特的艺术门类,既受惠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宗教精神的滋养生长起来,又为中
西方文明结下了奇美的果实,丰富着中西方的艺术和审美领域。
这一独特的艺术永久地植入了人类艺术的发展历史之中,繁衍生息。
无论是对艺术形式的创造、审美价值的取向,还是对文化意蕴的开拓,至今仍然提供给我们鲜活的灵感和积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