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期货市场操纵的案例
79年白银期货操纵案例

79年美国亨特兄弟操纵白银期货案例上世纪70年代初期,白银价格在2美元/盎司附近徘徊。
由于白银是电子工业和光学工业的重要原料,邦克〃亨特和赫伯特〃亨特兄弟俩图谋从操纵白银的期货价格中获利。
白银价格从1973年12月的2.90美元/盎司开始启动和攀升。
此时,亨特兄弟已经持有3500万盎司的白银合约。
不到两个月,价格涨到6.70美元。
但当时墨西哥政府囤积了5000万盎司的白银,购入成本均在2美元/盎司以下,墨政府决定立即以每盎司6.70美元的价格获利。
墨西哥人冲垮了市场,银价跌回4美元左右。
此后的四年间,亨特兄弟积极地买入白银,到1979年,亨特兄弟通过不同公司,伙同沙特阿拉伯皇室以及大陆、阳光等大的白银经纪商,拥有和控制着数亿盎司的白银。
当他们开始行动时,白银价格正停留在6美元/盎司附近。
之后,他们在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以每盎司6-7美元的价格大量收购白银。
年底,他们已控制了纽约商品交易所53%的存银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69%的存银,拥有1.2亿盎司的现货和0.5亿盎司的期货。
在他们的控制下,白银价格不断上升,到1980年1月17日,银价已涨至每盎司48.7美元。
1月21日,银价已涨至有史以来的最高价,每盎司50.35美元,比一年前上涨了8倍多。
这种疯狂的投机活动,造成白银的市场供求状况与生产和消费实际脱节,市场价格严重地偏离其价值。
就在亨特兄弟疯狂采购白银的过程中,每张合约保证金只需要1 000美元。
一张合约代表着5000盎司白银。
在2美元/盎司时,1000美元合10%;而价格涨到49美元/盎司时就显出少得可怜了。
所以,交易所决定提高交易保证金。
交易所理事会鉴于形势严峻,开始缓慢推行交易规则的改变,但最终把保证金提高到6000美元。
后来,索性出台了“只许平仓”的规则。
新合约不能成交,交易池中的交易只能是平去已持有的旧头寸。
最后,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在CFTC的督促下,对1979-1980年的白银期货市场采取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提高保证金、实施持仓限制和只许平仓交易等。
案例1株洲冶炼厂违规炒外盘期货亏损1322亿

案例1株洲冶炼厂违规炒外盘期货亏损13.22亿一、情况介绍1997年7月20日,株洲冶炼厂进口公司经理徐耀东在万般无奈下向厂方承认:炒期货亏损13.22亿元。
株洲冶炼厂违规炒外盘期货、被国际著名的期货交易商家逼仓的消息传出,舆论哗然,海外传媒幸灾乐祸称:“大陆期货未见其利,数亿美金已流出境外”。
工人们忧愤交织,编了一句顺口溜;辛辛苦苦四十年,一觉回到解放前。
并声称要以黑铁铸成徐耀东与厂长的跪像摆放厂门口雪耻。
株洲冶炼厂于1956年成立,正式职工8000余人,为国家一级企业,在中国大型国企业五百强中排列132名位,按综合经济指标排名56位,年利润过亿元。
该厂为中国三家在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挂牌上市企业之一、全球五大铅锌冶炼生产厂家之一。
1985年,国务院下令禁止国内企业,公司炒作外盘期货,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尚未成熟,各方面条件也不具备做外盘期货的能力。
株洲冶炼厂却利用了进出口权的便利,违规炒外盘期货。
他们最初以套期保值名义操作,尝到了一些甜头,进出口公司经理、期货操盘手徐耀东的权利就膨胀起来,厂方也对他采取一种放任态度。
此时,徐耀东很像弄垮巴林银行的尼克。
里森,很多方面可以独断专行,有了失误可以利用各种关系拆东补西,终致亏损的漏洞越来越大。
1997年前株冶炼厂年产锌约20万吨,一般说来,看准市场价格上扬之机,抛售合同,以后按期交给割现货可以稳稳地赚进大笔外汇,也可避免因市场价格下跌造成的损失,这就是套期保值。
1997年3月世界金属期货市场价格上扬,锌市走俏,徐耀东见有利可图,开始在每吨1250美元的价位上往外抛售合同,而此时株洲冶炼厂每吨锌的成本仅1100美元,做套期保值的话,每吨在以后按期交割现货可稳赚150美元,并不受交货时市场价格的影响。
既然有利可图,徐耀东走出了投机冒险的第一步——从1250美元的价位开始大量抛售合同。
抛出的单马上被人吃进,锌价上扬到1300美元,这时价位售出每吨有200美元的利润(指现货交割后),操盘手开始做空(即卖空),大量向市场抛售合同。
国外期货市场操纵的案例分析

国外期货市场操纵的案例分析西方发达国家期货市场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有着成熟的监管体系,但期货操纵现象也时有发生。
如,期货市场发展早期“世纪逼仓者”哈钦森对小麦期货的成功逼仓,1971年Cargill公司被诉操纵1963年5月的玉米期货合约,1979年至1980年美国亨特兄弟操纵白银期货案,1991年至1996年日本住友公司操纵LME铜期货案等。
期货市场发展早期的逼仓事件。
期货市场的操纵行为主要表现为逼仓,逼仓一般出现在可交割的现货量不大的情况下。
此时,逼仓者是市场中的买方,它既拥有大量的现货部位又拥有大量的期货部位。
这样,可以使没有现货的空方或卖方在进入交割月以后只好以较高价格平掉自己的部位,因此,期货价格一般会偏离现货价格较远。
19世纪是商品期货操纵者的黄金时期,那时,交易所制定的交易规则非常自由,没有对持仓量进行限制,董事会也没有对投机者进行有力的监督。
因此,历史记载的操纵事件只是发生在大巨头中间的争夺,基本上交易所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制止逼仓的企图。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一直缺乏关于那个时代大户活动的细节、价格波动及其他市场活动的详细记录,也没有与现货供给、需求相关的记载,更不会有监管者对操纵行为进行控制的记录。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段时期发生的逼仓及操纵事件,无论成功与否,对后来制订监管立法的过程非常重要。
仔细分析19世纪发生的有代表性的操纵事件,我们从中可以发现最初监管立法的思想来源,分析这些案例可以为交易所应对这类逼仓及操纵行为提供立法支持。
可以这样说,这段时期的操纵事件,在多头与空头的力量博弈下,推动了期货监管立法的产生及随之而来的法规调整。
(1)1866年本杰明·P·哈钦森对芝加哥小麦期货市场的操纵。
本杰明·P·哈钦森是第一个企图操纵期货市场的人,1866 年5月和6月,他在谷物类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积累了大量的多头仓位。
此时,据说小麦的购入成本是0.88美元/蒲式耳。
商品期货逼仓案例分析(近20年国内外案例)

逼仓案例分析(一)1996年天胶608合约“多逼空”事件椰岛狂飙卷天胶早在1996年的R608合约上,已演绎过一场“多逼空”行情,主要表现为投机多头利用东南亚产胶国及国内天然橡胶主产区出现的自然灾害进行逼仓。
而R708事件却是在市场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发生的。
1997年初,在R703合约上,多头逆市拉抬期市胶价,使得海南中商所定点库所存的天然橡胶仓单开始增加。
到R708逼空行情出现之前,注册仓单已达4万多吨。
R708事件的导火线应是东京天胶于110日元/公斤一线企稳后大幅反弹。
国内一大批投机商本欲借机在R706合约上做文章,但由于受到以当地现货商为首的空头主力凭借实盘入市打压,再加上时间不充足,不得不放弃该合约,并主动平多翻空。
于是,胶价全线崩盘,连续四天跌停,创下新低9715元/吨。
但市场中的多头并不甘心失败,反调集雄厚的后备资金卷土重来。
他们在R708上悄然建多,在1997年5月份的下半月将胶价由10000点水平拉至11300点以上。
而空头也不示弱,从国内现货市场上调入了大批天然胶现货进入中商所仓库,并声称手中已掌握了10万多吨现货仓单,准备以实盘交割相见。
多头主力是上海、江浙一带的投机大户,他们诈称准备接完库存胶去扩充上海市场,以此来吸引中小散户加盟。
多空大战在6月底至7月初再次升级,双方在11200—11400之间形成对抗。
7月4日,多头突然发难,实行上下洗盘。
在R708合约跌到10790之后,多方强行拉抬,当日封至涨停,随后将期价连续上推,并挟持近23万手的巨仓。
R708在7月底一度摸高到12600一线。
巨大的风险已聚集在海南中商所以及部分会员身上。
7月26日、27日,交易所理事会持续不断地讨论R708问题,并在多空大户之间斡旋。
由于谈判无任何进展,7月30日,中商所发文,“对R708买方持仓保证金分阶段提高,并自30日起,除已获本所批准其套期保值实物交割头寸尚未建仓者外,一律禁止在R708合约上开新仓。
最新操作风险典型案例

操作风险典型案例操作风险典型案例1、巴林银行的倒闭1995年2月26日,英国中央银行突然宣布;巴林银行不得继续从事交易活动并将申请破产清算。
这则消息让全世界为之震惊,因为巴林银行是英国举世闻名的老牌商业银行。
说起巴林银行破产的原因,更加让人难以置信;它竟葬送在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的一名普通职员之手!1992年,里森加入巴林银行并被派往新加坡分行,负责新加坡分行的金融衍生品交易。
里森的主要工作是在日本的大阪及新加坡进行日经指数期货的套利活动。
然而过于自负的里森并没有严格按照规则去做,他判断日经指数期货将要上涨,伪造文件、私设账户挪用大量的资金买进日经指数期货。
1995年2月23日,里森突然失踪,他失败的投机活动导致巴林银行的损失逾10亿美元之巨,已经远远超过了巴林银行5.41亿美元的全部净资产。
巴林银行破产的原因耐人寻味。
从表面上看,巴林银行是由于里森个人的投机失败直接引发的。
而实际上,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巴林银行控制内部风险尤其是操作风险的制度相当薄弱。
首先,巴林银行没有将交易与清算业务分开,允许里森既作为首席交易员,又负责其交易的清算工作。
在大多数银行,这两项业务是分立的。
因为让一个交易员清算自己的交易会使其很容易隐瞒交易风险或亏掉的金钱。
这是一种制度上的缺陷。
其次,巴林银行的内部审计极其松散,在损失达到5,000万英镑时,巴林银行总部曾派人调查里森的账目,资产负债表也明显记录了这些亏损,但巴林银行高层对资产负债表反映出的问题视而不见,轻信了里森的谎言。
里森假造花旗银行有5,000万英镑存款,也没有人去核实一下花旗银行的账目。
监管不力不仅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倒闭,也使其3名高级管理人员受到法律惩处。
2、日本大和银行。
井口俊英是日本大和银行纽约分行的一名职员,1976年进入该行,担当国债交易审核员。
1979年,因工作勤奋,认真负责,被提升为纽约分行国债交易室主管,同时兼任国债交易稽查主任。
在华尔街有一间专用的办公室,这是银行给他的特殊待遇。
海外期货平台代理案例

海外期货平台代理案例案例一:近年来,随着期货市场国际化进程加快,投资者对国际期货品种关注度增加,国内一些人员开始非法推广“外盘期货”代理业务。
天津一家公司通过MT4交易软件在Trade max和ATFX上非法经营境外期货,该公司11名被告人因犯非法经营罪,被顺义法院判处三年六个月至九个月有期徒刑不等,并处罚金400万元至6万元不等。
2019年年底,受害人闫某经朋友介绍下载了炒外汇的软件,并加了一个名为“孟云”的微信。
孟云通过好友申请后,便开始向闫某讲解软件如何操作、介绍有哪些产品等,并称自己的团队里有专业的分析师,会提醒客户在什么时间购买什么产品,买入产品时该投入多少钱,只需要闫某根据提示在网上操作即可。
闫某先后投入16万元购买了黄金和原油等产品,钱款都汇入了不同的个人账户。
每次将钱转入第三方账户后,交易平台就会显示对应的美金数额,但投资到最后,账户里只剩下2070元。
2020年6月,意识到不对劲的闫某遂向警方报案,立案后,警方迅速将张芬等11名被告人查获。
经查,出生于1989年的被告人张芬于2018年成立天津顶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鼎峰公司),张芬为实控人,另招募数名证券分析师、大区经理、业务组长、业务员……人员几乎都是“85后”和“90后”。
在未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的情况下,该团伙不断发展下游代理,通过打电话、微信聊天的方式联系目标客户,吸引客户通过MT4交易软件在Trade max和ATFX平台上开展无实物交割的标准化合约交易。
据该公司业务员证言证明:每交易一次,公司收取50美元手续费,业务员提成100元人民币。
据员工供述,张芬为了让客户相信通过公司交易能挣钱,让公司员工将电脑模拟的EA交易记录生成赚钱记录给客户看,后推荐客户在MT4平台开户后进行交易,并保证可以取得高回报。
实际上大多数客户是赔钱的,主要是为了赚取客户交易产生的手续费。
据统计,该团伙非法经营数额达770余万元,张芬本人违法所得便有309余万元。
期货爆仓经典案例

期货爆仓经典案例期货市场是金融市场中的一种特殊存在,它的特性决定了在其中交易的投资者可能会面临更大的风险。
而期货爆仓,更是投资者们最为担忧的事情之一。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经典的期货爆仓案例,来探讨其中的原因和教训。
第一个案例是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
在这场危机中,大量的房地产贷款违约导致了金融市场的动荡,股市、期货市场等各种投资市场都受到了影响。
在期货市场上,很多投资者因为没有及时止损,而被迫面临爆仓的风险。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市场的风险是无法避免的,投资者在交易期货时一定要设定好止损点,及时止损,避免因为贪婪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第二个案例是2011年的银行间市场利率暴跌事件。
在这次事件中,由于市场利率的大幅下跌,很多投资者在期货市场上遭遇了巨大的损失,甚至有人因此爆仓。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市场利率的波动是期货市场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投资者在交易期货时一定要密切关注市场利率的变化,做好充分的风险控制准备。
第三个案例是2015年的原油暴跌事件。
在这次事件中,原油期货价格出现了大幅下跌,很多投资者因为没有及时平仓,而被迫面临爆仓的风险。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原油期货市场的波动是非常大的,投资者在交易原油期货时一定要做好充分的风险控制,及时平仓,避免因为市场波动而造成巨大的损失。
以上这几个经典的期货爆仓案例,都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训,期货市场的风险是无法避免的,投资者在交易期货时一定要做好充分的风险控制准备,设定好止损点,及时止损,避免因为贪婪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同时,投资者在交易期货时一定要密切关注市场利率、市场价格等因素的变化,做好充分的风险控制准备,避免因为市场波动而造成巨大的损失。
综上所述,期货市场的风险是无法避免的,但只要投资者做好充分的风险控制准备,设定好止损点,及时止损,密切关注市场因素的变化,就能够有效地避免爆仓的风险,保护好自己的投资。
希望以上这些案例能够给投资者们带来一些启发,帮助他们更好地在期货市场中进行投资交易。
案例:LIBOR利率操纵案

LIBOR利率操纵案2010年,瑞士银行曾被指控在2006—2008年操纵LIBOR,其当时收到了来自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CFTC和美国司法部的传票。
自2007年年末到2008年9月,随着美国房屋价格的下跌,次贷危机逐渐显现并爆发,各大银行资金已经开始趋向紧张,银行间拆借也愈加困难。
美联储在2007年9月18日将联储目标利率从5.25%下调至4.75%,并于随后连续降息。
在此期间LIBOR 若是完全反映银行间拆借利率,那么由于市场资金紧张的缘故,必然应该高于联邦基金利率,但实际情况是,3月美元LIBOR与联邦基金利率出现了相同甚至有时偏低的走势。
在美联储连续调降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作为最重要基准利率的3月美元LIBOR,从2007年9月从5%之上一路下跌至不足3%,这期间,LIBOR市场利率并没有因为市场资金紧张而高于联邦基金利率。
2012年,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指控英国第二大银行巴克莱银行在2005—2009年多次操纵LIBOR和EURIBOR,在2007年8月至2009年年初的金融危机期间,为保护声誉不受市场和媒体对公司财务状况的负面理解冲击,在高层的授意下定期人为拉低LIBOR报价。
巴克莱银行在2012年6月27日宣布,就涉嫌操纵LIBOR一事与美国和英国的监管者达成协议,巴克莱同意支付总额为2.9亿英镑(4.5亿美元)的罚金,以平息调查。
协议的相关方分别是巴克莱银行、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美国司法部(DOJ)和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CFTC向巴克莱银行要求2亿美元罚金,DOJ要求1.6亿美元,FSA要求5950万英镑,其中,FSA要求的罚金创出该机构的历史最高记录。
案例问题:瑞士银行、巴克莱银行均在LIBOR利率操纵案中均因操纵指控支付了大量的罚金。
可见对LIBOR利率的操纵是非法的,不正确的。
那么,什么是LIBOR利率?LIBOR利率为何如此重要?美国的监管机构为何介入了LIBOR 利率操纵案的调查?操纵LIBOR利率对整个金融市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案例分析:LIBOR全称LondonInterbankOfferedRate,它是伦敦银行间相互拆借英镑、欧洲美元及其他欧洲货币资金时的利率指标,反映的是伦敦银行间短期无担保借款的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发达国家期货市场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有着成熟的监管体系,但期货操纵现象也时有发生。
如,期货市场发展早期“世纪逼仓者”哈钦森对小麦期货的成功逼仓,1971年Cargill 公司被诉操纵1963年5月的玉米期货合约,1979——1980年美国亨特兄弟操纵白银期货案,1991 ——1996年日本住友公司操纵LME铜期货案等等。
1期货市场发展早期的逼仓事件期货市场的操纵行为主要表现为逼仓,逼仓一般出现在可交割的现货量不大的情况下。
此时,逼仓者是市场中的买方,它既拥有大量的现货部位又拥有大量的期货部位。
这样,可以使没有现货的空方或卖方在进入交割月以后只好以较高价格平掉自己的部位,因此,期货价格一般会偏离现货价格较远。
19世纪是商品期货操纵者的黄金时期,那时,交易所制定的交易规则非常自由,没有对持仓量进行限制,董事会也没有对投机者进行有力的监督。
因此,历史记载的操纵事件只是发生在大巨头中间的争夺,基本上交易所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制止逼仓的企图。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一直缺乏关于那个时代大户活动的细节、价格波动及其它市场活动的详细记录,也没有与现货供给、需求相关的记载,更不会有监管者对操纵行为进行控制的记录。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段时期发生的逼仓及操纵事件,无论成功与否,对后来制订监管立法的过程非常重要。
仔细分析19世纪发生的有代表性的操纵事件,我们从中可以发现最初监管立法的思想来源,分析这些案例可以为交易所应对这类逼仓及操纵行为提供立法支持。
可以这样说,这段时期的操纵事件,在多头与空头的力量博弈下,推动了期货监管立法的产生及随之而来的法规调整。
(1)1866年本杰明·P·哈钦森对芝加哥小麦期货市场的操纵。
本杰明·P·哈钦森是第一个企图操纵期货市场的人,他的目标是对1866年8月的玉米期货市场进行逼仓。
得益于每周农作物产量的预测,1866 年5月和6月,他在谷物类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积累了大量的多头仓位。
此时,据说小麦的购入成本是0.88美元/蒲式耳。
到了8月份,受伊利诺斯州、爱荷华州及毗邻芝加哥的其它州的每周作物报告影响,小麦价格迅速上扬。
8月4日,小麦合约报价0.90——0.92美元/蒲式耳。
8月18日,哈钦森的交割要求使小麦的价格上涨到1.85——1.87美元/蒲式耳,空头损失惨重。
这起逼仓事件和随后发生的其它逼仓事件,促使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决定禁止这种行为。
他们第一次给逼仓下了定义,认为逼仓是这样一种行为:“订立购买商品的合约,然后采取手段使卖方不能履行合约,从而向卖方逼取钱财”。
他们认为,这种交易是不正当的、带有欺诈性的,并且宣布:任何参与这种行为的CBOT会员将会被开除。
但是,这个声明对于随后的一些投机者的行为没有起到任何威慑作用。
在利益的驱使下,尽管有些逼仓行为没有成功,投机者还是想方设法地实现他们操纵市场的企图。
(2)1872年约翰·里昂对芝加哥小麦期货的失败逼仓。
1871年10月6日,一场举世震惊的大火,“芝加哥大火”摧毁了芝加哥城的大半个城市。
芝加哥17个CBOT认可的交割仓库中有6个被烧毁,大大地减少了芝加哥的小麦库存。
小麦库存从800万蒲式耳减少到550万蒲式耳。
在此情况下,主要的小麦商约翰·里昂感觉到这是一次很好的逼仓机会。
一次,他和一名谷物交易商休·马赫以及CBOT的另一名中间商F·J·戴蒙德结成联盟。
【交易之路§收集整理】1872年春天,这群投机者开始买进小麦的现货和期货。
整个春季,小麦的价格持续上涨。
到了7月初,8月合约已经卖到每蒲式耳1.16—— 1.18美元;7月底,价格上涨到1.35美元/蒲式耳。
价格的持续上涨导致谷物大量地涌入芝加哥。
7月初,每天运进14000蒲式耳。
到了8月的第一个星期,每天运进27000蒲式耳。
8月5日,芝加哥又发生了一次大火,烧毁了剩余的一个交割仓库——“爱荷华仓库”,进而使芝加哥的小麦库存再次减少了 30万蒲式耳。
此外,政府公布的关于坏天气的报告也助长了谣言。
报告说:新作物将会成熟得很晚,赶不上8月份合约的交割。
所有这些消息都意味着市场上存在超买的压力,导致了8月10日的合约价格达到了1.50美元/蒲式耳,15日价格又升至1.61美元/蒲式耳。
此时,操纵行为也达到了顶点。
芝加哥市场上如此高的价格促使农场主们加快收割。
据称,他们通过铁路运来一种手提灯,使农场在晚上也能进行收割。
同时,交易商也通过铁路向芝加哥运进了大量的小麦。
在8月份的第二个星期,每天运到芝加哥75000蒲式耳的小麦,到了19日,就是令人大为震惊的每天172000蒲式耳。
而在8月下旬,每天运进芝加哥的小麦达到175000——200000蒲式耳。
同时,这段时期正常的交易渠道也颠倒了。
通常情况下,小麦从芝加哥装船途经布法罗运往西海岸城市。
算上运输成本的话,布法罗的小麦价格应该高于芝加哥。
但是在1872年8月,芝加哥的小麦价格太高了,以致货主把小麦从布法罗运回到芝加哥卖给里昂都是明智之举。
事实上,里昂为了使他的逼仓成功,必须把价格保持在一个高水平,因此,也不得不大量买进不断运进的芝加哥小麦。
但是,持续运进的芝加哥小麦数量大大超过了他的预期和他的承受能力。
他不得不向当地银行借更多的钱。
然而,芝加哥银行不愿意再借给他额外的钱了。
此外,在芝加哥大火后新建的仓库也开始投入使用。
据估计,仓储量增加到1000万蒲式耳,比1871年大火之前还要多出200万蒲式耳,这些都耗尽了里昂的财力。
直到星期一的下午,8月19日,里昂还在持续地买进小麦。
但是当他得知银行不再支持他时,他停止了,小麦的价格一下子跌了25美分。
隔天,里昂逼仓失败的消息使小麦价格又狂跌了17美分。
里昂彻底崩盘了,他已经没有能力偿还债务了。
F·J·戴蒙德也撕毁了他们的协议,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这起逼仓的企图以失败告终,投机者们高估了自己控制现货市场的实力,在持续增长的现货供应量面前败下阵了。
显然,投机者是想利用芝加哥交割数量短缺的时机,但是他们想要实现自己的目的是不容易的:他们不仅要逼空芝加哥的可交割货源,而且还要吸纳芝加哥西部的小麦供应。
他们做不到这一点,所做的努力最终失败了。
(3)1888年本杰明·P·哈钦森对芝加哥小麦期货的成功逼仓。
在一次次的成功逼仓后,本杰明·P·哈钦森成为19世纪“逼仓时代”的象征,并受到其它投机者的尊敬。
人们给他起了个昵称,叫作“老哈钦”。
1888年春天,他开始买进小麦现货和9月份交割的期货合约。
据估计,他的平均购入成本在每蒲式耳0.87——0.88美元。
老哈钦控制了芝加哥小麦储存量的绝大部分,那时,芝加哥小麦的仓储量大约在1500万蒲式耳。
“老哈钦”的买盘被一群专业交易商接下了。
这些交易商每个作物年的年初卖空,希望在收割季节的价格下降会让他们的空头平仓获利。
这样一来,9月小麦期货市场很快变成了“老哈钦”和空头们的“多空战场”。
直到8月份,小麦的价格还在0.90美元/蒲式耳左右平稳运行。
但是,一场严重霜冻的报告传到了芝加哥市场——这场霜冻摧毁了西北部地区的大部分收成。
此时,欧洲作物的短缺大概有14000万蒲式耳之多,同时,对“老哈钦”拥有小麦的大量需求也导致价格的持续上涨。
9月22日,价格突破了1美元的重要心理支撑点。
然而,空方还在持续地卖空,希望哈钦森没有能力吸收小麦供应量的持续增加而撤退,最终让价格跌下去。
但是,“老哈钦”不停地买进小麦及合约。
9月27日(9月合约到期的前三天),9月期货合约开盘1.05美元,当天很快涨到1.28美元。
一些小空头很恐慌,他们乞求“老哈钦”卖给他们一些合约。
“老哈钦”对市场的影响力达到了最大,他决定以1.25美元的价格卖给空头们12.5万蒲式耳小麦。
当时,他有能力给期货合约制定任何价格。
9月28日,他把合约价格定在1.50美元,但是最大的多头拒绝交割。
转天(最后一个交易日),他把价格定在2.00美元,并成为交割价。
估计“老哈钦”接受了100万蒲式耳的小麦交割,还有100万蒲式耳的交割违约。
除去平均的买入成本,“老哈钦”在这场“战斗”中净赚150万美元。
显然,“老哈钦”预测到小麦的短缺,并从中获利。
他知道芝加哥的小麦库存很少,并长期控制了芝加哥有限的小麦库存,足以从空头那里榨取价格在1.00美元/蒲式耳以上的垄断收入。
芝加哥小麦的价格在几天内被严重扭曲,逼仓成功了,空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损失惨重。
【交易之路§收集整理】(4)1909年詹姆斯·A·帕滕被指控操纵小麦市场。
历史上的詹姆斯·A·帕滕作为一名商人和投资者而不是投机者,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他经常被称为“小麦之王”。
在詹姆斯·E·波义耳1929年写的《芝加哥交易所兴衰史》中曾这样评价过詹姆斯·A·帕滕:“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芝加哥最值得称赞的、最成功的商人之一。
”虽然屡次有人指责他对 1909年5月的小麦期货市场进行逼仓,但事实并非如此。
帕滕从1907年7月开始积累小麦,在作物连续短缺、出口需求很大的条件下保持多头部位。
小麦现货的价格从1908年7月的0.85—— 0.90美元/蒲式耳上升到1909年5月初的1.44美元/蒲式耳,5月25日为1.50美元/蒲式耳。
6月1日,现货价格为1.55美元/蒲式耳,在 6月中旬,上升到1.55——1.60美元/蒲式耳的范围。
这时,有人指责帕滕操纵了5月的玉米期货,理由是交割前帕滕控制了过多的小麦现货并造成价格的持续上涨。
帕滕的回答是,虽然他持有大量的小麦现货,但是小麦价格的上升与他无关,较高的价格是由基本的供求力量决定的。
现在看来,帕滕并没有进行逼仓的行为。
主要的理由是,6月期货合约的价格高于5月期货的价格,而且1909年确实是欧洲作物短缺的一年,美国的作物价格因此也大大提高。
对于帕滕而言,他只是利用可得的信息提前积累了大量的现货,最关键的是,价格的扭曲与他无关。
从这些早期期货市场操纵的典型例子可以看出,当时所谓的操纵就是大巨头之间的多空争夺,争夺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对交易产品基本面的了解和拥有足够多的资金。
随着时间的推移,期货交易市场不断规范,交易产品价格扭曲的频率在降低,逼仓成功的次数在下降,交易所对操纵行为的控制和监管也不断加强。
为了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制止操纵行为的立法也出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