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立体小人与地球(地理教育教学素材)
“三维数字地球”在地理课堂情境教学中的应用

“三维数字地球”在地理课堂情境教学中的应用作者:张根华窦静来源:《地理教育》2020年第09期摘要:“三维数字地球”是国产的专业虚拟地球类软件,具有集成数据及影像丰富、数据及影像分析处理能力强、支持数据下载及倾斜投影、真实呈现各种地理信息等优势。
将“三维数字地球”应用到课堂情境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从宏观上正确地认识地理环境、了解区域环境的差异与人类活动、理解人地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文章主要讨论了“三维数字地球”在地理课堂情境教学中的优势和主要应用功能,并举例进行剖析,以此丰富地理课堂教学的技术手段和应用情境,更好地服务于地理课堂教学。
关键词:三维数字地球;地理课堂;情境教学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虚拟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并且与课堂教学的融合不断深入。
“三维数字地球”具有强大的数据技术优势、多样化的操作应用功能,发挥虚拟技术优势构建课堂教学“虚拟”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空间概念、认识“真实”的地球与地理环境、掌握区域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从宏观上理解人地关系等。
一、“三维数字地球”的数据和技术优势三维数字地球作为地球虚拟技术类应用软件,融合了众多数字地球类应用的数据优势和技术优势,具有地图数据丰富、分析处理技术功能强大等优势。
三维数字地球融合了大量地图在线数据,如谷歌地形、谷歌影像、天地图、地质图、海洋图、气象图、历史地图及各类专题地图,为教师寻找教学专题地图节省了大量时间。
三维数字地球提供的大量在线地图数据,已经基本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
同时,三维数字地球作为开放性虚拟地球演示软件还可以加载本地数据,进行数据的演示、分析和处理,为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情境教学提供了操作平台(图1)。
三维数字地球在技术上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处理优势,利用三维数字地球不仅可以进行在线地图数据的演示,还可以进行在线数据影像下载、测量及在线分析、数据转化、地图标绘编辑、人工模型和场景建立、倾斜摄影等操作。
湘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含三课时)

第二章认识地球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一地球在宇宙中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仪【教学目标】1.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3.会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培养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重点)4.通过制作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5.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的教育,激发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态度的形成。
(难点)【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情境导入】导入一联系生活经验导入:盛夏的夜晚,当我们在院子里或者广场上纳凉的时候,仰望星空,我们都会看到些什么呢?教师:那么大家知道它们都由什么组成?具有什么特点吗?学生:月球、流星、恒星、星云等等(教师在黑板激发兴趣和探索欲望,明确学习内容。
通过观看视频,为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提供感性素材。
上板书这些学生看到的天体)导入二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它到底有多大?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播放《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视频,学生观看并思考。
导入三教师展示儿歌:“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
地球大,月球小,月球绕着地球跑。
”教师:还记得这首儿歌吗?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教师:至少我们可以知道两点,一是天体之间不是孤立的,有相互绕转关系;二是在宇宙中,质量决定谁是中心。
师生交流地球在宇宙中多媒体展示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图片,介绍这些天体的相关知识。
展示:天体系统图(教师引导学生读图2-2、图2-3)请学生阅读教材第19页“地心说”与“日心说”。
运动着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是有层次和结构的,最低级别的是地月系,最高级别的是总星系,同时人们认识宇宙是先小后大,先近后远的。
通过探讨,训练学生质疑精神和表达能力,并感受古人对大自然探索的细心和执着。
地球运动地理教案(精选8篇)

地球运动地理教案(精选8篇)地球运动地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理解黄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建议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建议关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开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转内容的讲授。
在课堂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和表1、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进行讲解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本期的图片素材,或者自己制作动画进行演示,将地球公转运动中近、远日点(到达时间和日地距离),公转方向,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特点,公转周期等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出来。
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是一个重点内容。
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示意图》(数据库中媒体素材有相应的动画),分析得出地球公转的两个重要特点:①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保持66°34ˊ的交角;②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
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教学建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也可以通过动画),让学生从赤道和南、北极投影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运动。
特别是在南、北极投影图上,要训练学生识别地球的自转方向。
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的教学建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其结果就是形成黄赤交角。
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搞清地轴、赤道平面、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三者之间的角度关系,利用《黄赤交角示意图》进行讲解,形成学生的空间概念。
这部分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关于地球自转周期的教学建议学生对于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学习,是本节的难点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向学生演示他们的区别。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第1课时)

“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评估任务1、学生通过在地球仪上演示并观察地球的自转,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特别是在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2、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够说出地球的自转引起的昼夜更替现象,并理解其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3、学生生活实例的展示,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会导致时间的差异,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并理解其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评估要点环节一新课导入学生观看视频教师播放视频,视频中提问太阳为何会东升西落,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巴黎奥运会选手会在深夜比赛?学生能够通过视频,对这些现象有兴趣和思考。
环节二新课讲授-地球自转基本特征学生在课本找到地球自转的含义,绕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学生利用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转,并说出从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上看地球自转的方向。
(预设:学生可能会自东向西转动地球仪;也有可能不懂什么叫从北极上空看)因此教师在开始前,要给予正确的指导。
过渡:这些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出示活动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21文本材料,说出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利用动画展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学生说出含义、旋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过渡:能不能利用地球仪换个角度看地球的自转?出示活动2:同桌互相利用地球仪演示,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并写下你们的观察记录。
教师出示模拟地球自转的步骤和观察思路:教师要不断巡视,看学生是否有错,应当及时纠正。
后利用动画效果,给予学生正确的反馈。
并利用口诀让学生记忆。
学生能根据课本文本材料,说出地球自转的含义,绕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学生能够动手演示地球仪的自转,并且根据指示观察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的方向。
环节三新课讲授-地球自转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学生观察老师的模拟回答:①白昼,昼半球②黑夜,夜半球③晨昏线④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对于第4个问题学生不一定会回答到,没关系,教师引导即可。
学生观察教师拨动地球仪,能够观察到,白昼黑夜不断发生变化,能够所出这种现象叫做昼夜更替现象。
基于数字地球的初中地理实验设计——以“地球与地图”为例

基于数字地球的初中地理实验设计以 地球与地图 为例彭云龙摘㊀要:数字地球是一个三维虚拟的覆盖全球的地球信息模型,对改进初中地理的教与学具有重要意义㊂ 地球与地图 历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除了传统的实物模型之外,还可以利用数字地球来设计地理实验活动,如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寻找沉没的泰坦尼克号 演示地球的运动 设计校园地图 和 制作紫金山的等高线地形图 等㊂实践表明,后者的教学效果也很好㊂关键词:谷歌地球;地理实践力;地球;地图彭云龙,南师附中新城初中黄山路分校地理教研组长,一级教师㊂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 十三五 规划青年专项重点自筹课题 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地理信息技术教学改进案例研究 (立项编号:C-b /2020/02/22)的阶段性成果㊂㊀㊀数字地球是一个三维虚拟的覆盖全球的地球信息模型,是迄今为止人类掌握地球表面信息的最好方式[1]㊂谷歌地球(Google Earth)是全球数字地球技术的领头羊㊂自2005年问世之后,它便受到了国内外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已经成为学习地理的一个重要工具㊂本文以 地球与地图 为例,基于谷歌地球设计了指向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实验活动,旨在破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㊂㊀㊀一㊁基本功能和工具谷歌地球界面简介(详见图1)主要包括菜单栏㊁工具栏㊁搜索面板㊁位置面板㊁图层面板㊁状态栏和数字地球显示窗口等部分㊂菜单栏包括文件㊁编辑㊁视图㊁工具㊁添加和帮助等选项㊂菜单选项内又包含大量的工具,如复制图像㊁显示状态栏等㊂工具栏中显示了14个工具,其中前10个工具较为常用:①隐藏或显示侧栏;②添加位置的地标;③添加多边形;④添加路径;⑤添加图像叠加层;⑥录制视频镜头;⑦查询历史图像;⑧显示阳光在地面的移动轨迹;⑨在地球㊁星空和其他星球之间切换;⑩测量距离㊂搜索面板可以查找位置和路线及管理搜索结果;位置面板可查找㊁保存㊁组织和再次访问地标;图层面板可以添加谷歌地球附带的若干地理图层,如国界㊁地名㊁3D 建筑等;状态栏显示了鼠标所在地区的经纬度㊁海拔㊁影像拍摄日期和视角海拔高度㊂㊀㊀二㊁设计探究活动(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㊂从我国古代的 盖天说 到 浑天说 ,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根据 圆形最美28图1㊀谷歌地球开始界面的逻辑推理,再到亚里士多德提出 地球在月面上的阴影 的科学证据㊂然而,直到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才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世界各地的海洋是连成一体的㊂为此,人们称麦哲伦是第一个拥抱地球的人㊂由此可设计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理实验㊂(1)实验任务①复原轨迹㊂参考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在谷歌地球中绘制出船队环球航行的路径,依次说明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所经过的地区名称,观察船队航行的方向有何特点㊂②测量经线和赤道的长度,并根据圆周公式(C =2πr)㊁球面公式(S =4πr 2),计算地球的半径和周长㊂(2)实验提示①复原轨迹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利用工具栏中第5个工具添加图像叠加层(见图2);第二种是在数字地球中利用 添加地标 添加路径 等工具参照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轨迹的位置绘制;第三种方式就是先利用PPT 绘制与环球航行轨迹类似的箭头和文字说明,然后保存为PNG 格式的图片,最后通过图像叠加层工具添加进谷歌地球㊂图2㊀谷歌地球中的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径②利用标尺工具可以直接测量经线的长度,间接测量赤道和其他任何一条纬线的长度㊂(二)经纬网定位(1)模糊定位如果想要寻找一个小比例尺的地区,如青藏高原㊁格陵兰岛㊁亚马逊热带雨林等,可以直接根据纸质地图确定该地理区域所在大洲或大洋的大概方位,然后用鼠标拨动数字地球寻找目的地㊂例如,根据世界地形图可知,青藏高原位于亚洲的中部,形态非常完整,南边还有世界上最高大的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北边有大面积的温带沙漠㊂这些都是确定青藏高原地理位置的空间参照㊂此外,根据视图菜单下的 网格 工具,可以利用经纬网进行模糊定位㊂如果要寻找一个大比例尺的地区,如新城初中黄山路分校,可以打开图层面板中的 边界和地名 图层,根据 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 (拨动数字地球,地图方向会发生变化,英文输入状态下点击 R 键,可将谷歌地球快速调整到 垂直视角 和 上北下南方向 ),然后通过学校附近的标志性建筑来辅助寻找目的地㊂在状态栏可以确定学校的经纬度和海拔㊂(2)精准定位地球表面上任何一个地点都可以用经纬度坐标来表示,即通过经纬度可以准确找到对应的地点㊂在谷歌地球搜索面板中输入的经纬度格式有多种方式(见表1)㊂表1 准确定位输入格式案例序号经度纬度地标说明139ʎ55ᶄ00.86ᵡN,116ʎ23ᶄ26.93ᵡE 北京故宫2275129.88N,994313.73E 香格里拉标语3423233.95n,941936.80e为人民服务标语427.978250227,86.922194173珠穆朗玛峰㊀㊀方式一:写出地标完整的度㊁分㊁秒,后面标注南纬㊁北纬和东经㊁西经对应的大写英文符号,纬度和经度之间可以输入空格或英文逗号来区分纬度和经度,见表1 北京故宫 地标㊂方式二:度分秒完全或者部分用空格代替,见表1 香格里拉标语 地标㊂方式三:格式同方式二,但是后面标注南纬㊁北纬和东经㊁西经对应的小写英文符号,见38表1 为人民服务标语 地标㊂方式四:经纬度用具体度数的小数形式,前面默认为纬度,后面默认为经度,南纬和西经在数值前面加上负号(-)即可,见表1 珠穆朗玛峰 地标㊂可以设计寻找沉没的泰坦尼克号的地理活动来考察学生定位的能力㊂点击工具栏第2个创建地标工具,在弹出的对话框中找到纬度㊁经度输入框,分别输入泰坦尼克号沉没时发出求救信号的位置:41ʎ43.5ᶄ北和49ʎ56.8ᶄ西,谷歌地球会自动换算成具体的度分秒数值,如41ʎ43ᶄ30.00ᵡ北和49ʎ56ᶄ48.00ᵡ西㊂然后单击视图选项卡下的 重置 ,谷歌地球显示窗口里的图像会飞向目的地㊂通过状态栏可知,此处的海拔为-3806米㊂打开图层面板中的 3D 建筑 图层,鼠标定位到海底即可发现泰坦尼克号残骸的3D 模型(见图3)㊂图片里清晰可见泰坦尼克号被裂成两截,前面近处是船头部分,后面远处是船尾部分㊂这就说明我们找到了准确的泰坦尼克号沉没地点㊂图3㊀寻找到的泰坦尼克号残骸3D 模型(三)地球的运动自转与公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㊂请学生拨动地球仪来探究地球自转,是我们传统的课堂实践活动㊂但是,在地球仪上,地球转动方向只有两种情况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想象的空间㊂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运动,并没有一根真实的 地轴 ㊂在谷歌地球中进行的计算机实验活动就避免了这种限制㊂此外,谷歌地球还可以演示地球自转导致的昼夜更替㊁时间差异以及公转导致的极昼极夜等地理现象㊂由此可设计演示地球的运动实践活动㊂(1)实验任务①在谷歌地球中演示地球的自转(从赤道上空)㊂②查询此时此刻全球的昼夜分布情况,然后以恰当速度演示本周7天的昼夜更替过程㊂③查询 二分二至 时全球的昼夜分布情况,根据谷歌地球分别说明全球的昼夜长短变化和极昼极夜的分布情况㊂(2)实验提示①定位赤道上空时可依据经纬网调整,键盘上的上下左右箭头可以控制地球的转动㊂②利用第8个工具显示阳光在地面的移动轨迹㊂演示地球昼夜更替速度快慢可以在 日期和时间选项 中设置㊂(四)绘制校园地图初中地理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地图的一般方法,也要学会绘制简易的校园地图㊂学生如何才能既快速又准确地绘制自己学校的平面地图呢?我们常用的方法是将学生带到室外,请学生实地观察和测量,再绘制地图㊂其实,地理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借助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绘制一个地区的地图还是比较容易的㊂遥感可以帮助我们获取地面影像,而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存储和处理数据㊂在谷歌地球中,定位到学校,确保影像的垂直视角和上北下南方向㊂在影像(见图4)中,足球场㊁篮球场清晰可见,此外还有七栋功能建筑,但是陌生人无法确定教学楼㊁行政楼的具体位置㊂所以,我们还需要对它进行处理,不同的建筑物用不同的符号㊁颜色表示㊂地图的指向标为上北下南,比例尺可以参照视图菜单下的 比例图例 ,也可以通过工具栏上的第10个工具 显示标尺 测量实地距离得到,最后添加必要的 注记 ,使地图阅读起来更加方便㊂图4中的操场没有用符号表示,因为遥感影像也具有一定的地图功能,不会影响陌生人对该处地物的判断㊂图5(a )是绘制后的校园平面地图㊂随着时代发展,平面地图有向三维地图(模型)转变的趋势㊂三维地图具有平面地图48图4㊀校园地图图5㊀校园平面地图与三维模型不具有的优势,不仅可以表征地理事物在平面的关系,还能从不同视角反映地理事物在空间的关系㊂在谷歌地球中添加多边形后,修改属性中的海拔高度,将 贴近地面 修改为 相对于地面 ,海拔高度输入建筑物的实际高度,如 25m ,勾选下方的 边缘延伸至地面 ,即可实现平面向立体的转换㊂实际效果可见图5(b)㊂(五)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经历了三维立体地形到二维平面地图的转换,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㊂南京的学生非常了解紫金山,因此可以开展利用谷歌地球绘制南京紫金山地形图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该知识内容㊂(1)实验任务①在谷歌地球中绘制出紫金山上100m 的等高线㊂②以100m 为等高距,绘制出紫金山的等高线地形图㊂㊀㊀③寻找明孝陵㊁中山陵㊁索道㊁上山公路在地图上的位置,解释影响它们布局的地理因素㊂(2)实验提示①利用工具栏中第3个工具在紫金山上添加一个多边形,修改属性,将 海拔高度 (绝对高度)修改为100m,即可找到100m 高线,详见图6㊂图6㊀寻找100m 等高线②复制一个100m 高度图层,修改属性中海拔高度和图层名称均为200m㊂依此方法绘制300m 和400m 高度图层,最后将四个高度图层透明度均修改为50%㊂③寻找中山陵等地标的方法见 模糊定位 法㊂㊀㊀三㊁结束语十余年前,我们曾将数字地球通俗地解释为 把地球装入计算机 ,而在当今大数据时代,我们则可以认为数字地球就是地球大数据㊂[2]所以,在未来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地图一样重视数字地球就,深度挖掘数字地球和地理教学之间的关联,创新初中地理教与学的方式㊂参考文献:[1]李金贵,翁敬农.数字地球环境下矢量数据可视化方法研究与应用[J ].测绘通报,2015,(6):112-115.[2]郭华东.数字地球:10年发展与前瞻[J ].地球科学进展,2009,24(9):955-962.(责任编辑:李巧红)58。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地理1.2.4《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地理1.2.4《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观察地球仪,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
➢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
【教学目标】1. 在地球仪或经纬网上读出任意地点的经纬度。
2. 利用地球仪或带经纬网的地图,找到与给出的经纬度对应的地点,学会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重难点)3. 结合生活实例,描述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教学难点】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准备相关图文资料和视频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视频《船在亚丁湾》片段。
师:看视频,思考中国货轮泰山号能否得到救援?【思考】 1. 中国货轮泰山号遇险的经纬度位置是多少?2. 根据中国货轮泰山号提供的位置信息,救援队能否及时找到泰山号?3. 经纬网具有什么作用?视频中泰山号呼救信息体现经纬网在哪方面的应用?生:回答问题。
师:泰山号的经纬度位置是(128°E,108°),救援队不能及时找到泰山号,因为提供的纬度位置信息是错误的。
视频说明经纬网具有定位的作用;应用于军事领域。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片段找出错误之处,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也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作用,也启发学生对于经纬网的思考。
师:船只在茫茫大海航行,如果遇到事故需要救援,该怎样确定遇事船只的地理位置?其实,这和我们日常进入电影院如何找到自己的座位是一样的问题。
师:开学时,班主任告诉你的座位在教室前门左2列第3排,你能准确找到自己的座位吗?二、新课讲授师: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
《我们的地球模型》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地球运动规律相关的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制作实验。这个操作将演示地球结构的组成和特点。
二、核心素养目标
《我们的地球模型》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激发他们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思考地球的结构、运动规律及其对生活的影响,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认识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地球内部结构复杂,学生难以直观理解。教师可通过动画、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运动规律的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结合生活实例、实验等,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球运动规律。
-地球仪的使用:地球仪上的经纬度、大洲、大洋等分布较为复杂,学生可能难以迅速找到对应位置。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地球仪,并给予充分练习。
4.科学责任:通过探讨地球环境保护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激发他们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本章节核心素养目标紧密联系新教材要求,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地球的基本结构: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举例说明地球内部结构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板块运动导致的地震、火山等。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第2课时)

1.2.1 地球与地球仪(第2课时)“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模版2、学生能够通过方法指导、经纬网判读训练,学会正确书写经纬度坐标。
3、通过出示“嫦娥六号”的情境和地图,让学生学会利用经纬度描述嫦娥六号发射和降落的地理位置。
通过设置课本活动,让学生能够通过经纬度坐标在地球仪找到相应地点。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评估要点环节一新课导入1、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说出自己的想法。
问题导入:一位旅行者在赤道上的某个地点,向正北方向走了1000千米,然后向正东方向走了1000千米,又向正南方向走了1000千米,再向正西方向走1000千米,他认为会回到原地吗?为什么?引出纬线的特征学生能够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产生探究下去的兴趣。
环节二新课讲授纬线和纬度学生阅读课本,同桌谈论说出纬线的定义、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相互关系和数量。
学生认真听讲,并画出纬度的划分规律示意图。
并且自主完成“学以致用”的纬度的书写。
学生阅读课本,找出南北半球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学生自主完成课本P18表1.4和1.5的活动题。
教师出示活动1:同桌讨论探究:说出纬线的特征(2分钟)任务:利用学习经线的方法,并阅读课本p17 图1.15,根据表格的提示,从以下角度说出纬线的特征,并尝试画出示意图。
过渡:纬线也有无数条,为了区分每一条纬线,我们给每条纬线一个度数,那么纬度的起始时0°,0°纬线就是赤道。
出示动画,解释纬度的划分和分布规律(重难点)出示分布规律:度数往北递增是北纬,往南递增是南纬。
学以致用:出示两幅示意图,让学生写出纬线的度数。
讲解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把地球分成两半,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通过快问快答,检测学生是否能快速掌握。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南半球指哪些地区?30°S,70°N分别在哪个半球??出示动画,讲解低中高纬度的划分0°-30°是低纬度地区。
30°-60°是中纬度地区。